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

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如下页表:

生理

现象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现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

心理意识状态:分心、注意、应激、灵感、

心理状态无意识状态:睡眠、做梦

现象催眠状态: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信念、理

想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社会

现象

心理现象说明: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及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是人的

心理现象的静态方面。

心理状态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

心理状态解释:

心理状态由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质量来规定.

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某种意识状态,主要体现在觉知性、目的性、自控性,是人和动物的心理区别。

联系: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

时相特征。它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

彩。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sensation)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

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

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官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

时神经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既知觉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区别:

(1)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

动的结果。

(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

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3)复杂程度不同:感觉的产生决定于客观刺激的物理

属性,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主体的态度、

知识和经验,而且有时还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联系:

(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

(3)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依据感觉分析器和它所反映的特定刺激物,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物体知觉、社会知觉、错觉

(一)物体知觉:以物质和物质现象为对象的知觉。

1.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负责处理物体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包括形

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方向知觉与性格

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以社会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⒈对他人的知觉:对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如言谈、举止、仪表、相貌等的知觉。

⒉自我知觉: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和心理状况的知觉。

⒊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知觉,包括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一、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在

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的示例:

图1、图2:颜色后象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从而得到融合的感觉。

电影运用了感觉后象、闪光融合的心理学原理。

2.感觉适应

(1)定义: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感觉适应的表现: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3)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弊:使人丧失警觉性。

3.感觉对比

(1)定义: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的种类: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图1: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更加明亮一些。

4.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指的对一个感受器的刺激会提高或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2)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3)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有语词加以标志的特性。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提示等)

2.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特性。

影响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人的主观状态.

3.知觉的整体性:指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

主观轮廓图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1)接近性:凡距离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凡形状或颜色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被看成一个整体。

(3)连续性:凡能够组成一个连续体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5)良好图形: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看成是一个完美的图形。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即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恒常性主要发生在视觉范围内:

如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方向恒常性等。

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形式和特点:

实物:生动,形象,逼真。缺点:本质属性易被掩盖;受时空限制。(动植物生长过程)

模像:突出重点和本质、操作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缺点:容易失真

言语:灵活、经济、方便。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形象的、生动的、而且是确切的。

2、利用感知觉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率

(一)感觉强度律的运用

刺激物的强度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教师讲课的声音大小、板书大小都要适度,使

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听清楚;实验、演示应该使实验观象明显,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

(二)知觉选择性规律的运用

根据知觉选择性的规律,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感知对象。

对象的活动性是知觉选择性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讲课时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适当的手势动作等都可以使对

象被优先感知;演示直观教具和做实验如果注意增加活动的特点,效果会更好。

知觉对象的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容易被优先感知。因此,教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一定新意。

(三)知觉理解性规律的运用

根据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识经验、语言密切相关的规律,教师应该使感性认识与语言指导相结合,提高学

生的感知效果,做到语言和直观相结合。

(四)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运用

运用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多种分桥器协同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的

积极性,从而提高感知效果。

(五)克服社会知觉偏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社会知觉的偏差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既不能

凭第一印象,个别品质或某种新异性去看待学生,更不能用固定不变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教

师要善于从全面

、深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学生,更要善于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观察和观察力的培养

1、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一种有思维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而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而持久的知觉事物的能力,是一种善于发现事物细节和典型特征的能力。

2、观察力的培养

(一)明确观察目的任务

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首要条件。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

就愈完整,愈清晰;反之,盲目地知觉就会走马看花,甚至无所收获。

(二)做好有关的知识准备

观察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对相应事物不可能作精细的

观察。因此,要使学生从良好的观察中培养观察力,就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为观察做好知识准备。

(三)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训练

合理的观察方法或程序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

的认识。再分出对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现察了解对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整体获得全面、深入、正

确的认识。

(五)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要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就要及时把所见、所闻、所得详细记录下来(或作笔记和日记),并且对这

些片断的、日积月累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理清脉络,了解到事物的关系,找出前因后果,写出总结或报告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习惯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概念: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

个环节。

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和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

面前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二、记忆的类型

依据记忆在某方面的特点所作分类:

记忆手段: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

记忆内容: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记忆过程和内容目的性: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记忆内容描述性和操作性: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按记忆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表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抽象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情感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个体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有意识的影响。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时间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是什么、怎么样)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认知、运动技能的记忆,需多次尝试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

概念: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特点: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

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作用: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突触结构

观点: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四、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

根据保持时间,分为三个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的记忆形式。

感觉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

②信息编码视觉、听觉为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后像、余音);

③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个-20个字母;

④感觉记忆痕迹易消褪。

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不超过1分钟。

实验:Miller实验—你能记住多少?

短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5-20秒,不超过1分钟;

②信息编码声码为先、形码、意码其次。

③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为了有效地利用工作记忆的有限的空间,提高工作记忆的加工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将一些分散的、较少的知识单元组合成一些较大的、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再呈现给学生。

第二、通过大量练习,使一些基本技能,如阅读、计算等达到自动化。

第三、以适当的速度呈现信息,确保学生理解所呈现的信息,防止信息超载。

3.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 )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

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

②记忆容量无限:5万-10万组块或1015bits

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

④信息提取有两种方式:回忆和再认。

一、识记

1、种类:

根据识记目的分: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而进行。

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需要经过努力而进行。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分:

机械识记:对无意义材料或没理解的事物,依据其外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其内部联系并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的识记。

2、识记的规律及效应

识记的目的任务:

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识记材料时的组织也不同,效果不同

材料的性质、数量、顺序、难易特点影响识记的效果:形象优于抽象;序位效应;初始效应;近时效应

识记的方法

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法;

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

保持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并得到巩固的过程。

量的变化:减少、保持、增加

质的变化:简略、概括、匀称、合理化

(二)遗忘:

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规律: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材料的性质、数量: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

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材料的系列位置

一般情况下,人门在学习中最后学习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学习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

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

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这一理论用“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遗忘,认为遗忘可能是不用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三、再认和回忆

再认: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

回忆: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回忆的种类:

①根据回忆目的分:

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

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回忆。

②根据回忆的中介物分:

直接回忆: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经验的重现是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借助于中介物进行的回忆叫间接回忆。

③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这种回忆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

也需要思维活动的参加。

一、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1、科学地识记:

(一)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

(二)充分利用无意记忆;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四)合理的安排识记材料;

(五)适当运用记忆术。

2、有效地组织复习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分配有两种方式,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学习,学习之间间隔一定

的时间称为分散学习。很多实验证明,一般情况下,分散学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但是在使用分散复习时

,时间间隔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确定。一般是“先密后疏”。(二)防止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干扰是造成遗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先后学习两种材料时,要防止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复习

两种材料时中间要休息一会,类似的材料不要一起复习。复习系列材料时,要加强材料中间部分的复习等。

(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在复习过程中,单纯阅读效果并不太好,应该在材料还没有记住以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当回

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种方法花的时间少,识记的速度快,保持的时间长,而且错误也较少。(四)多样化的复习。

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降低复习效果;而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使学生感

到新颖,注意力更能集中,并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复习效果。

(五)过度学习学习材料。(150%)

3、培养追忆的能力:

(一)明确追忆的目的任务;

(二)选择恰当的追忆方法;

(三)培养意志力,排除干扰。

4、创造有利于记忆的条件:

(一)保持身体健康,合理用脑;

(二)培养完善的个性。

常用的记忆方法

1、直观形象记忆法;

2、歌诀记忆法;

3、特征记忆法;

4、谐音记忆法;

5、归类比较记忆法;

6、重点记忆法;

7、联想记忆法;

8、自编提纲记忆法;

9、推导记忆法;

10、图表记忆法

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以语词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④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划分

①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感觉登录。

②短时记忆:

信息一次呈现以后,保持大约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和电话号码式记忆。(主要是听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

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的记忆(主要是语义编码)。

语义编码:将材料按语义关系组成系统,进行归类。

视觉编码:根据材料的表象进行记忆。

识记:概念:识别并记住事物。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2.识记的种类

①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A.无意识记

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识记。

B.有意识记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运用一定的方法、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②根据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理解识记)。

A.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学习者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

进行的识记。

B.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充分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②材料的性质、数量和难易程度

A.材料的数量影响识记的效果。

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效果,识记材料愈多,识记所用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越多。在识记有

意义材料时,平均时间增加没有无意义材料显著,但趋势相同。

B.材料的性质影响识记的效果。

材料的性质主要是有直观性、观念性、运动性的。一般来说,成人对观念性的材料

识记效果好,儿

童则直观优于观念材料,一般对运动性材料(动作性、操作性)识记效果好(P51)。

C.性质相同,难易不同。

一般来说,容易的材料容易识记;识记容易材料进程上成——减速曲线,难的材料成——加速曲线

1.保持:保持是信息在人脑中的,编码、贮存的过程。

编码、贮存的过程。

①遗忘的概念

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重现。

②遗忘的两种情况:

A.永久性遗忘:

在不再复习是,永远不能再认或重现。

B.暂时性遗忘:

是暂时不能恢复记忆,以后还可能恢复记忆的一时性遗忘(又叫临时性遗忘,如舌尖现象)。

③遗忘的规律

遗忘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进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地下降,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④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A.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

程度相等的情况下,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越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

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B.学习的程度

大量实验表明,过度学习了的材料比适度学习和低度学习的材料保持得好。但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

,当学习程度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

C.材料的序列位置

D.主体因素

再认和重现

1.再认

①概念:曾经经历过的客观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②形式:

A.完全再认:

把整个事物的原委完全表达出来

B.不完全再认:

真正的再认,不能完全表达出来

③取决事物再认的速度、确信度和精确度的条件

A.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B.当前呈现的事物与已感知的事物相类似的程度

④再认的错误表现

A.泛认:

将类似的事物当作曾经经历过的事物

B.不能再认:

暂神经联系不牢固,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

2.再现

①概念:曾经经历过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呈现并加以确定。

②形式

根据有无明确目的,需不需要意志努力划分:

A.无意重现:

无目的、无意志努力的重现

B.有意重现:

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重现

根据再现方式划分:

A.直接重现:

无中间环节,直接提取信息的重现

B.不完全再认:

有中间环节(媒介)参与的重现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参见教材)

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1.头脑清醒,无疲劳感

2.有能够“记住”的自信心

3.记忆的目的任务明确

4.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

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2.要注意充分选用无意识记、有意识记规律组织教学

3.重视复述训练

4.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

1.复习要适量

2.适当的超额学习(过度学习)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良好的记忆品质

记忆力良好品质表现在如下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速度上)

2.记忆的持久性(时间上)

3.记忆的精确性(质量上)

4.记忆的准备性(提取上)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1.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①意义识记

②多通道协同记忆

③记忆术

A.定位法:记忆项目与熟悉的地点位置相匹配,使地点位置作为恢复各个项目的线索。

B.形象记忆法:对抽象的事物赋予一定的形象。

C.联想记忆法:通过当前的事物回忆另一事物,建立事物间的联系。

D.谐音记忆法:根据记忆的内容的读音,编成另一句读音相同的话,利用二者音调相谐产生的联想来帮

助记忆

2.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①及时复习

②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

③复习经常化和多样化

④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正确地再认和再现

一、思维的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概括性: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表征。所谓概括的表征是指,思维活动所表征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属性(或称共同特征),而不是客观事物具体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变化

2.间接性: 事物本质是隐含在事物内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是包含在各种复杂的变化中的,它们不能被

直接观察到,必须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才能认识到。因此,思维具有间接性。

间接性

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

知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经验,认识事物现有的本性,预测未来。

举例:医生根据体温、血压、血液、尿夜、心电图、脑电图诊断病症(认识现有本性)历史研究推测过去、天气预报预测未来

概括性:

1.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树”、“人”

2.将多次感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月晕刮风、地潮下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思维同语言、言语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工具,言语是活动,是对语言工具的应用;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个体心理现象。

(二) 思维同语言、言语:

思维是认知过程,言语是应用语言的交际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工具,也是言语活动的工具,思维的结果可通过言语外化。

二、思维的分类

1.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依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旧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4.根据思维步骤和意识的明确和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就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一般

属性和特征;综合与分析相反,是将事物的结构要素或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可以认识事物的

各结构要素或各个属性之间的关系,以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规律。

把神经系统区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将中枢神经分为脑和脊髓,……;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又分别担

负不同的功能……。

2.比较和分类: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比较是以

分析为基础的,比较的目的是要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异的关系,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

例如,到商店买电视机,总要先了解一下各种品牌的电视机的性能、结构、价格等特点,这就是分析。通

过对不同品牌的电视机的特点的一一对比后,还要结合在一起比较,这就是综合。通过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

比较活动,才能最后决定买什么品牌的电视机。

分类是一种通过比较,依据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操作手段。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

识事物之间的种与属(或属以上等级)的关系和联系。

例如生物学的分类,就是以“种”为单位,由低到高的类别层次为“种”、“属”、“科”、“目”、“纲

”、“门”。

3.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

性;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例如:人们对各种钟、表的抽象就是,将“能计时”这个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大小、形状等非本质

的属性。

我们把“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意思是无论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

只要它具有“由三条线段组成”和“封闭图形”这两个特征,就是三角形。

4.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是在人脑中把一类事物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组成统一系统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则是

在人脑中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通过系统化,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

认识更加明确、清晰和完整;通过具体化,则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编写提纲、列图表等,都是系统化的工作。

在教学或实际工作中,应用一般原理来解决具体问题,就是具体化的表现;生活、学习中用一般概念辨别事

物也是具体化。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1.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2.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

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想象表现的三种形式:

语言、文字的描述: 例如未到过长沙,未见过岳麓山、湘江、桔子洲的秋色的人,当他朗读或听到别人朗读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岳麓山、湘江、桔子洲的秋天景色的形

象。

有待创新的新形象:新形象,也可能是现实中尚未有过、还有待于创造的事物的形象。例如,作家、作曲家

、发明家在实现创造之前,他们所要塑造的新人物、所要谱写的新曲调、所要发明的新成品,就已经形象地

出现有他们的头脑中了。

未曾出现的形象:例如,人们头脑中所产生的关于神、鬼、孙悟空、猪八戒、安琪儿、美人鱼等等的形象。

(二) 想象的方式

粘合: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猪八戒”的形象就是通过粘合而形成的

夸张: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千手观音”形象、

童话中“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象等

人格化: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如动画片中的“米老鼠”的形象、神话中

的风神、火神、雷神、电神的形象

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综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

作出来的。

(三)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例如,看到浮云,自然而然地想象为人面、奇峰、异兽;听到别人朗读诗词,不自觉地想象着诗

词中所描述的景况。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梦,也是一种无意想象。梦的内容具有生动形

象性,这些形象,往往又不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它也是一种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创造新形象的想象活动。但梦又是在睡眠状态下无意识地进行的,因而,它是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

的形象。

再造想象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使得人们有可能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其次,借助于再造想象所产生的形象,还可以使我们更好以理解抽象的知识,使它们变得具体、生动、易于

掌握。

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特征:

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特殊形式: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与个人生

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理想、空想、迷信

创造想象——作用

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的科学发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画家的精美构思,都

包含了创造想象的成份。

创造想象在科学的发明与发现上,起着重大作用。科学发明家在他新发现的东西尚未制成模型之前,要先在

头脑中把他所要发明的东西的形象创造出来。科学家在提出新的假定律时,也要充分地运用想象。正如巴甫

洛夫所说:“化学家在为了彻底了解分子的活动而进行分析和综合时,一定要想象到眼睛所看不到的结构”

创造想象——作用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试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D.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条件发射说 2. 个体在3~6岁处于()期。 A.童年 B.幼儿 C.少年 D.青年 3.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相对()。 A.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4. .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 逐步减慢 C.先慢后快 D.逐步加快 6. 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 A.间接性和概括性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7. 意识的()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 A.觉知性 B.能动性 C.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8. ()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A.成就需要 B.交往需要 C.权利需要 D.进食需要

9.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自我 10. ()是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即信息通过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从信息源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A.信息源 B.信息 C.信息渠道 D.接受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格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 A.兴趣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E.理想 2.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A.脑垂体 B.脑 C.面神经 D.脊髓 E.脊神经 3. 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 A.逻辑技能 B.动作技能 C.具体技能 D.抽象技能 E.智力技能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心理学基础》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1分,45*1=45分) 1、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鼻祖的是(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冯特 2、以特定的心理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的研究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教育实验研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处理属于( A )。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常量 4、下列哪个现象与视觉适应现象有关。( D ) 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 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知觉到红旗总是红色 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 D.夜晚开车与对面车辆会车时不宜开远光灯。 5、坚信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尊重个体的独特性的心理学流派是( C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格式塔学派 6、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 D )。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 7、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会随刺激时间而发生变化,此现象叫做( D )。 A.感觉后效 B.感觉变化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8、正上课时突然听到某同学的手机铃声响了,对这种刺激的注意属于(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注意分配 9、感受性是( B )。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10、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服饰,为安全大计在服装颜色设计方面主要需考虑知觉的( B )。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是( C )学派。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 D.认知 12、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成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 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知觉的( A )。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1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恒定的(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毫无关系 14、暗适应完成后,视觉感受性( B )。 A.无变化 B.提高 C.降低 D.提高和降低 15、已知重量的感觉差别阈限为1/50,某举重运动员已举起150Kg,请问至少增加多少 kg后,该运动员能明显感觉重量增加了。(C)

基础心理学测试题.doc

咨询员单选题(应有133 ■实有160题) 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d (A)1876 (B)1877 (C)1878 (D)1879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o b (A)俄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 为一门独立的科学。c (A)魏特海墨 (B)费希纳 (C)冯特 (D)韦伯 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心理的发生、发展 (B)社会对心理制约 (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A)活动

(C)主观能动性 (D)意志的努力 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o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乂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o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人格 8、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9、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o (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 (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 (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 10、()以研究知觉与意识为主,主张知觉是有组织的,是整体的经验。 (A)精神分析学派 (B)构造主义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客观题知识点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第一信号系统是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 3、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左半球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言语优势半球);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情绪。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5、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老师用彩色粉笔。感觉后象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如电影电视的原理。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暖色调(红、黄)和冷色调(青、蓝)。 6、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选择性(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理解性(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恒常性(变与不变) 7、三种直观教学形式:实物直观(实物)、模象直观(教具)、言语直观(语言) 8、晕轮效应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如: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等。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9、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注意的稳定性(保持时间)、注意的分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转移(有计划、有目的)。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人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概括性和间接性是其主要特征。 11、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探求多种合乎条件答案的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实践思维。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12、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宏观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经过测量和计算,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心理学基础历年考试试题

江西财经大学 06-07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代码:39002A 授课课时:36节 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适用对象:大学本科 一、名词解释分)分,共16(每小题4 4.似动2.无意注意,3.晶体能力,1.个性心理特征,二、填空题) 15分(将每空格处的正确答案添写在答题纸上。每空1分,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1.注意的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的基本方法有2.保持量测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__。3.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象基本特征是、为之程称象形的心理过一个栩栩如生的林黛玉的脑看5.完《红楼梦》后中产生。______________ 。、_____ ___6.斯腾伯格把人的智力分成三元 _______ _、_____ ___三、判断说明题分;32分,说明(先判断命题正误,然后说明正确或错误的理由,判断20分)分,共判断错误,全题不得分。每小题51.暗适应过程是视觉感受性不断下降的过程。 2.思想开小差是一种注意的转移。 150%保持量最佳。3.过度学习 4.气质有好坏之分。四、简答题分)分,共24(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出解释。每小题6 1.什么是表象与想象?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2.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3.内驱力、动机与诱因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4.五、论述题分)12.5分,共25(回答要点,并作出相应论述。每小题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1.请结合自己,论述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能力?2.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及答案发布人:圣才学 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915:58共7人浏览[大][中][小] 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 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 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 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 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 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 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 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 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11、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答:(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学习动机;(3)掌握平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13、知觉分哪些种类? 答: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种类划分不同。(1)根据分析器不同,简单可分视、

基础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严宝亮 单位:凤翔中学 专业:化学 考试科目:基础心理学 考试分数: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课程名称基础心理学姓名严宝亮单位凤翔中学专业化学题号分数签名1 2 3 4 5 6 7 8 9

年月日 10 总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基础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 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问?(D) A灵魂B意识C行为D行为与精神过程 2.红灯灭了之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后像,这叫:(A) A正后像B负后像C明度对比D色彩对比 3.有些教师十分强调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理解,认为它们对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这 一看法体现了心理学何种观点?(D ) A 生物学观点B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C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D认知的观点 4. 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A) A定势B迁移作用C动机状态D变式 5.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D) A指向性和集中性B指向性和选择性C调节性和集中性D选择性和集中性 6. 与注意信息加工不相关的理论是:(B) A瓶颈模型B透镜模型C特征整合模型D眼动理论 7. 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中,属于第三层次的需要是哪种需要?(B) A安全B爱与归属C自我实现D尊重 8.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哪个区域的?(D) A顶叶B颞叶C额叶 D 枕叶 9. 幻想是哪种想象的特殊形式。(A ) A 创造想象 B 再造想象 C 无意想象D空想

10“心理旋转”研究说明表象是一种:(B) A映像B心理操作C概括性D自觉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20分)。 1、流体智力 答: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2、效度 答: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3、顺应 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4、幂定律 答:幂定律指的是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kIn。 三、简答(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答:(1) 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2) 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3)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有些人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很有规律。这样,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能全神贯注地工作。相反,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在必要时就难以组织自己的随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某些外部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注意的维持。(4)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知识经验对随意注意也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异常熟悉的事物或活动,可以自动地进行加工和操作,无需特别集中的注意。另一方面,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5) 对人格的依从性。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 2 简述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所谓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而一向受到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重视。(一)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如果我们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来测量某一地区全部人口的智力,则智商在100±16范围内的人应占全人口的68.2%,智商在100+32以内的人应占全人口的95.4%。智商高于132或低于68的人在全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不同智商水平在人口中所占百分比是不同的。( 二) 表现早晚的差异

最新心理学基础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V 1. 下列哪项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a)A. 望梅止渴 B. 学说话 C. 学走路 D. 学穿衣 满分:1 分 2.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是指(B)。A. 音色 B. 声调 C. 音频 D. 音量 满分:1 分 3. (C)最直接的表示就是接纳。A. 共情 B. 同情 C. 尊重 D. 真成 满分:1 分 4. (A)中最典型的理论是社会学习论与社会交换论。A. 认知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D. 行为主义学派 满分:1 分 5. 初中生可以利用(D)作为学习的工具。A. 语言 B. 动作 C. 文字 D. 抽象符号 满分:1 分 6. 以下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描述正确的是(A )。A. 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 心理健康辅导一般都是通过说服教育来实现 C. 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件解说来提高认识 D. 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案例分析使人提高认识 满分:1 分 7. (C)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A. 催眠 B. 睡眠 C. 白日梦 D. 记忆 满分:1 分 8. 下列不属于反抗心理原因的是(D)。A. 自我意识的高涨 B. 兴奋性过强 C. 独立意识 D.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满分:1 分 9. (B)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前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满分:1 分 10. “你对此感到伤心”是(D)会谈技术。A. 倾听 B. 开放性 C. 封闭性 D. 情感反应 满分:1 分 11. 下列属于特殊能力的是(D)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抽象概括力 D. 色彩识别力 满分:1 分 12. 下列不属于认知风格的是(C)A. 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B. 冲动和沉思 C. 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 D. 同时性和继时性 满分:1 分 13. 以下对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D)。A. 先天遗传影响与后天环境影响并存 B. 主动发展与被动适应并存 C. 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 D. 个体主观性和环境客观性相互影响并存。 满分:1 分 14. 以人为中心的辅导法是由(a)提出的。A. 罗杰斯 B. 艾利斯 C. 巴普洛夫 D. 弗洛伊德 满分:1 分 15. 在出生后5-6周,婴儿表现出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b )A. 自主性微笑 B. 社会性微笑 C. 无意识微笑 D. 潜意识微笑。 满分:1 分 16. 遗忘的规律是(a)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匀速 D. 没有规律 满分:1 分 17. 态度具有一定的(a)和持久性。A. 稳定性 B. 渐进性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本章几点说明: ?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发展阶段: 1.无脊椎动物:感觉; 2.脊椎动物:知觉; 3.灵长类:思维萌芽; 4.人类:思维和意识。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今年是130周年) ?学派纷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二级掌握)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呼吸、心跳, 血压)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 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 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 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 工具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内部和外部):痛觉内外都有

基础心理学试题三

基础心理学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合。 2、观察过程总是伴随着思维活动,因此有把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 3、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4、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具有两个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 5、思维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6、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把情绪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 7、动机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8、高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9、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0、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B ) A.弗洛伊得 B.罗杰斯 C.威特海默 D.斯金纳 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3.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4.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5.记忆过程包括(A )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B.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记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再认、重现和记忆 6.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D )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抑制 D.双重抑制 7.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B ) A.抽象性 B.概括性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 1)动物的心理现象; 2)儿童的心理现象; 3)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其总结出来的规律,来自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又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

1)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2)临床事实证明; 3)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 4)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是: 1)脑的机能;

2)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

1)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2)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3)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神经元及其功能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的细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和树突是灰色的,轴突外部有一层白色的薄膜包围着,这层膜叫髓鞘,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轴突之间的电位变化不致相互干扰。 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等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或者接受前一个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再将神经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再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 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前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到突触,会引起突触间隙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的变化,神经递质的变化将神经冲动传至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可分为: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基础心理学知识》(2015)习题与参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2015修订版)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A (A)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B)除精神病人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D)所有心理现象的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B)心理过程、能力和人格 (C)知、情、意和人格(D)需要、动机和人格 3.心理过程包括()。B (A)能力、气质和性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知、情、意和能力(D)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动机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C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 (C)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D)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 5.心理学是()。D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 (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阶段。B (A)感觉、知觉、思维三个 (B)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 (C)感觉、知觉、情感和思维四个 (D)感知觉、思维萌芽、思维和意识四个 7.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C (A)感觉的阶段(B)知觉的阶段 (C)思维萌芽的阶段(D)思维的阶段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冯特(B)韦伯 (C)费希纳(D)艾宾浩斯 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该实验室创建于()。C (A)1840年(B)1860年 (C)1879年(D)1885年 10.冯特和铁钦纳是()学派的创始人。B (A)格式塔心理(B)构造心理 (C)机能主义心理(D)行为主义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 (A)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主张要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D (A)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华生(D)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1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冯特和铁钦纳(B)杜威和安吉尔 (C)罗杰斯和马斯洛(D)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15.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C (A)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 (B)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C)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机制 (D)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16. 16.神经元是由()组成的。B (A)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B)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C)细胞、突起和纤维(D)细胞核、突起 17.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A (A)树突(B)轴突 (C)细胞核(D)细胞质 18.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D (A)树突(B)轴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