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品鉴赏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象征与叙事
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感觉始终朦胧模糊。在路上,不可名状的种种情形围绕着“我”。在天行将暗下来的时候,茫然的恐惧缠绕着“我”。这种氛围的形成得益于小说中“旅店”的反复强化和小说单一的叙述视角。
一、小说开头将“我”置于一条马路上,没有告诉读者“我”从哪里来,也没有告诉读者“我”将到哪里去?只有一句话——“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很强烈地触动着读者的心弦:“整整一天”给“我”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走“整整一天”?这是怎么样的环境?处在荒原吗?这是读者在最初接触文本以后,急于想知道的结果。但是作者并没有解答疑问的打算。
接着,事件的模糊性被一步步地强化,作品中出现的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馆”。他们所知道的都是“你走过去看吧”。试问我们生活中的人能不问结果而走过去吗,这可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态度。天都快黑了,可“我”还是处在对前途的一片茫然当中。
而后,“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了。从第一次出现“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到操心“旅店”,“旅店”在我行程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突出出来。它作为一个兴奋点从头至尾诱惑着读者:“旅店”在哪里?“旅店”仅仅是“旅店”吗?从头到尾读下来,“旅店”应该是小说得以存在、得以吸引读者的一个理由。
我就在汽车后面拼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
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
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
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
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
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儿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在“我”离家远行的过程中,“旅店”是必须拥有的实体,但是文章却让“旅店”长久地处在“不定处”,找而未得,“旅店”的功能因而也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大。而小说在结尾处,却仍旧没有让真正的“旅店实体

”出现,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感受,道出了别样意义上的“旅店”。如此一来,“旅店”内涵的模糊性从根本上带来了小说主题的多义性。“旅店”是一种象征,是人生前进路上寻找安慰的暂时休息的港湾,是人生遇到挫折时的精神避难所,是……不同的读者应该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二、“旅店”之悬而未决,引起了强烈的主题诠释的不可捉摸性。这种不可捉摸性的产生,同样也应归功于小说特殊的叙述视角!全文均以“我”的眼光道来,单一的叙述视角使文章在叙述时无法让读者知道“我”以外的人物的内心想法,也无法让读者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情的前因后果关系,从而整个事件在“我”的眼里(同样也是读者的眼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可捉摸的特性。
就在“我”找到汽车,准备搭乘汽车时,“我”和司机的对话就让人心生疑窦。司机一开始“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等到我“冲着他吼了一声”后,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还“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并让我“到后面去拿”。我们心下纳闷的是,让我去拿却把车开得飞快,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比如说,趁我爬到后面的时候,把我弄下车去,自己溜之大吉。而这对“我”来说却是致命一击——找不到旅店,好不容易才上得车来。所以“我”是万万不能这样做的。“我”就在这样的担心中坐着“我”的车。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司机的心理“我”根本无法知道,“我”只是从他的话语、眼睛和开得飞快的车速当中去猜测他对“我”的真实意图。于是司机的“笑”,司机的“好意”,司机的“眼神”都让“我”觉得不怀好意。但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于是我们陷入了无法理解的怪圈。
同样的不定性在苹果被哄抢中更为有力地显现出来。
来了五个人,一话不说就搬汽车上的苹果。“我”拼命地护着苹果以防止被抢,可司机却只对我被打的鼻子感兴趣,苹果似乎与他无关。难道他们不是来抢苹果而是与司机有什么约定?但是“我”根本无从知道。于是我们也被这样的叙述弄得不明所以。
如果是约定,为什么不和“我”解释,却只对“我”拳脚相向?看来约定是不可能了。既然确实是抢劫,为什么司机没有反应?
对于这种疑问,小说再三地渲染,引起读者强烈的新奇感。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面都有两只大筐。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
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

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无法理解。单一视角的叙事,作者并不想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也许本没有真相。但他在诉说着一种生活状态,生活也许就是这样的。正如那两句何其相似的话语:
“你走过去看吧。”
“开过去看吧。”
谁也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呢?读完全文我们悟出了什么呢?余华说: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形式的虚伪并不妨碍主旨的真实,相反我们在这种看似虚伪的形式中,真切地读出了人的内在生活和心灵真实。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