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Two-band superfluidity from the BCS to the BEC limit

Two-band superfluidity from the BCS to the BEC limit

a r X i v :c o n d -m a t /0603601v 1 [c o n d -m a t .s u p r -c o n ] 23 M a r 2006

Two-band super?uidity from the BCS to the BEC limit

M.Iskin and C.A.R.S′a de Melo

School of Physics,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tlanta,Georgia 30332,USA

(Dated:February 6,2008)

We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wo-band super?uidity from the weak coupling Bardeen-Cooper-Schrie?er (BCS)to the strong coupling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limit.When the inter-band interaction is tun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values,a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occurs from a 0-phase to a π-phase state,depending on the relative phase of two order parameters.Furthermore,population imbalances between the two bands can be created by tuning the intraband or interband interactions.We also ?nd two undamped low energy collective excitations corresponding to in-phase and out-of-phas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2601218.html,stly,we derive the coupled Ginzburg-Landau equations,and show that they reduce to coupled Gross-Pitaevskii equations for two types of bosons in the BEC limit.

PACS numbers:03.75.Ss,03.75.Hh,05.30.Fk

A two-band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was intro-duced by Suhl et al.[1]in 1959soon after the Bardeen-Cooper-Schrie?er (BCS)theory to allow for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band crossings at the Fermi surface.This model has been applied to high-T c superconductors and Mg

B 2,where,in the latter case,experimental properties can be well described by a two-band weak coupling BCS theory [2,3,4,5].Unfortunately,interband or intraband interactions can not be tuned in these condensed matter systems,and their properties can not be studied away from the BCS regime.However,two-band fermions may also be produced experimentally with ultracold atomic Fermi gases in optical lattices [6]or in single traps of several hyper?ne states.In this case,(intraband and in-terband)interactions may be tuned using Feshbach reso-nances which allow for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wo-band super?uidity from the BCS to the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limit.The BCS to BE

C evolution in the two-band problem is much richer than the one-band case which has already been experimentally stud-ied [6,7,8,9,10,11,12],since additional interaction parameters (interband and intraband)may be controlled externally.

Furthermore,a two-band model may be used not only to describe experiments involving several hyper?ne states of the same fermion,but also may be used to study two di?erent fermionic species (e.g.6Li and 40K).In systems involving mixtures of two di?erent alkali atoms,simple one-band theories may not be su?cient to describ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of atoms,and two-band theories may be necessary to model future experi-ments.Thus,due to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dvances in atomic physics described above,and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xperiments,we describe here the BCS to BEC evo-lution of two-band super?uids for all coupling strengths at zero and ?nite temperatures.

The main results of our paper are as follows.We show that a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occurs from a 0-phase to a π-phase state (depending on the relative phase of the order parameters of the two-bands)when the interband

interaction J is tun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values.We found that population imbalances between the two bands can be created by tuning intraband or interband interactions.In addition,we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two undamped low energy collective excitations correspond-ing to in-phase phonon (or Goldstone)and out-of-phase exciton (?nite frequency)modes.Near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we derive the coupled Ginzburg-Landau (GL)equations for a two-band super?uid,and show that they reduce to coupled Gross-Pitaevskii (GP)equations for two types of composite bosons in strong coupling.

In order to obtain the results described above,we start from a generalized Hamiltonian for multi-band super?u-ids with spin (pseudo-spin)singlet pairing

H =

n,k ,σ

ξn,σ(k )a ?n,σ(k )a n,σ(k )

?

n,m,r,s,q

V rs nm b ?

nm (q )b rs (q ),

(1)

where the indices n,m,r and s label di?erent en-ergy bands (or components),and σlabels spins (or

pseudo-spins).The operators a ?n,↑(k )and b ?

nm (q )= k Γ?nm (k )a ?n,↑(k +q /2)a ?

m,↓(?k +q /2)create a single and a pair of fermions,respectively.The symmetry fac-tor Γnm (k )characterizes the chosen angular momentum

channel,where Γnm (k )=k nm,0/(k 2nm,0+k 2)

1/2

is for the s -wave interaction in three dimensions.Here,k nm,0~R ?1nm,0sets the scale at small and large momenta,where R nm,0plays the role of the interaction range.In addition ξn,σ(k )=?n (k )?μn,σ,where ?n (k )=?n,0+k 2/(2M n )is the kinetic energy (ˉh =1)and M n is the band mass of the fermions.

From now on,we focus on a two-band system such that V rs

nm =V nr δnm δrs with distinct intraband (V 11,V 22)>0and interband (V 12=V 21=J )interactions.Notice that,J plays the role of the Josephson interaction which couples the two energy bands.In addition,we assume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fermions is ?xed (N =N 1+N 2)such that the chemical potentials of fermions are

identical (μn,σ=μ),and that the reference energies are such that ?1,0=0and ?2,0=?D >0,as shown in Fig.1a.

Here,?D =k 2D /(2M 1)≤?F =k 2

1,F /(2M 1),where ?F is the Fermi energy and k n,F are the Fermi momenta k 1,F =k F and k 2,F =[2M 2(?F ??D )]1/2.Since the low energy physics depends weakly on k n,0in dilute systems

(N R 30?1)characterized by k 3n,0?k 3

n,F where N =N/V is the density of fermions and V is the volume,we assume for simplicity that k n,0=k 0?k F .

F

k k k

ε( k )

(2)

(1)

εD

F ε1F

2J

T c

?phase

π0 ?phase

FIG.1:Schematic (a)?gure of two bands with reference energies ?1,0=0and ?2,0=?D ,and (b)phase diagram of 0-phase and π-phase states.

The gaussian action for H is (k B =1,β=1/T )

S gauss =S 0+

β

2

is the energy of the quasiparticles and

?n (k )=?n,0Γn (k )is the order parameter.

The action given in Eq.(2)leads to the thermody-namic potential ?gauss =?0+??uct ,where ?0=S 0/βis the saddle point and ??uct =β?1

q ln det[F

?

1(q )/(2β)]is the ?uctuation contribution to ?gauss .Expressing ?n,0in terms of its amplitude and phase ?n,0=|?n,0|exp(i?n )shows explicity the Josephson coupling energy [V 22|?1,0|2+V 11|?2,0|2?2J |?1,0?2,0|cos(?2??1)]/det V of ?0.When J >0,only the 0-phase (or in phase)?2=?1solution is stable.However,when J <0,only the π-phase (or out of phase)?2=?1+πsolution is stable.Thus,a phase transition occurs from the 0-phase to the π-phase when the sign of J is tun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values as shown in Fig.1b.

From the stationary condition ?S 0/???n (q )=0,we obtain the order parameter equation

O 11O 12

O 21O 22

?1,0?2,0 =0,(3)

where the matrix elements are given by O nm =?g nm ?δnm k |Γm (k )|2

tanh[βE m (k )/2]/[2E m (k )].Here,δnm is the Kronecker delta.Notice that the order parame-ter amplitudes are the same for both the 0-phase and π-phase as can be shown directly from Eq.(3),but their relative phases are either 0or π.In what fol-lows,we analyse only the 0-phase state,keeping in mind that analogous results (with appropriate relative phase changes)apply to the π-phase state.We can ellimi-nate V nn in favor of scattering length a nn via the re-lation 1/V nn =?M n V /(4πa nn )+

k |Γn (k )|2/[2?n (k )],which can be solved to obtain 1/(k n,F a nn )=k 0/k n,F ?4π/(k n,F V nn M n V ).

The order parameter equation needs to be solved self-consistently with the number equation N =???/?μleading to N gauss =N 0+N ?uct ,and is given by N gauss =

k ,σ,m

N 0,m (k )?

1

det F ?1(q )

.(4)

Here,the ?rst term is the saddle point (N 1+N 2)and

the second term is the ?uctuation (N ?uct )contribution,where N 0,m =1/2?ξm (k )tanh[βE m (k )/2]/[2E m (k )]is the momentum distribution.The inclusion of N ?uct is very important near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however,N 0may be su?cient at low temperatures [13,14].Next,we discuss the T =0case.

In weak coupling (max {|?1,0|,|?2,0|}??F ),the solutions of the order parameter equation are max {|?1,0|,|?2,0|}~8?F exp[?2+πk 0/(2k F )?φ?]and min {|?1,0|,|?2,0|}~8?F exp[?2+πk 0/(2k F )?φ+],while the number equation leads to μ≈?F .Here

φ±=λ+±[λ2+?1/det λ]

1/2

where λ±=(λ11±λ22)/(2det λ),det λ=λ11λ22?λ12λ21,and λnm =V nm D m are the dimensionless interaction parameters with D m =M m V k m,F /(2π2)is the density of states per spin at the Fermi energy.On the other hand,in strong coupling (μ<0and max {|?1,0|,|?2,0|}?|μ|??0),the solution of the order parameter equations is μ=??0[πk 0/(2k F φ+)?1]2,while the number equa-tion leads to |?m,0|2

=(8πN m /M m )

1.01-2 2

0.01

0.1 1 10

1

1.02

-4

0 4

V 11*103

(k F a 11)-1 1.01-2 2

0.5

1

1

1.02

-4

0 4

V 11*10

3

(k F a 11)-1FIG.2:Plots of (a)order parameter amplitude |?n,0|(in

units of ?F ),and (b)fraction of fermions N n /N versus V 11[in units of 5.78/(Mk F V )]and versus 1/(k F a 11)for J =0.001V 22(hollow squares)and J =0.0001V 22(solid squares).

grows monotonically with increasing V 11.However,the evolution of |?2,0|is non-monotonic where it has a hump approximately V 11≈1.0155V 22[or 1/(k F a 11)≈0.58],and it decreases for

stronger interactions until it

vanishes (not shown).In Fig.2b,we show that both bands have similar populations for V 11~V 22.However,as V 11/V 22increases,fermions from the second band are transferred to the ?rst,where bound states are easily formed and reduce the free energy.

-20

-15-10-5

0 0

0.01

0.02

0.03J*10

3

(a)

0.2 0.4 0.6 0.8

1 0 0.01

0.02

0.03

J*10

3

(b)

FIG.3:Plots of (a)chemical potential μ(in units of ?F ),and (b)fraction of fermions N n /N versus J [in units of 5.78/(Mk F V )]for V 11=γV 22where γ=1(dotted lines),1.010(solid squares),1.014(hollow squares),1.016(crossed lines)and 1.030(solid lines);or 1/(k F a 11)≈?3.38,?0.81,0.20,0.70and 4.17,respectively.

In the second case,we solve for μ,|?1,0|and |?2,0|as a function of J ,and show μin Fig.3a for ?xed values of V 11/V 22.The order parameters |?1,0|and |?2,0|grow with increasing J (not shown).In Fig.3b,we show that the band populations N 1and N 2for several values of γ.Notice the population imbalance and the presence of maxima (minima)in N 1(N 2)for ?nite J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ign change of μshown in Fig.3a.When V 11>V 22,there is population imbalance even for J =0,because atom pairs can be easily transferred from

the second band to the ?rst until an optimal J o is reached.Further increase in J produces also transfer from the ?rst band to the second leading to similar populations for J ?J o .

Next,we discuss the low energy collective excita-tions at T =0,which are determined by det F ?1(q )=0.The phase-only collective excitations in weak and strong couplings lead to a Goldstone mode w 2(q )=v 2|q |2characterized by the speed of sound v 2=

(D 1v 21+D 2v 2

2)/(D 1+D 2);and a ?nite frequency mode w 2(q )=w 2

0+u 2|q |2characterized by the ?nite frequency w 2

0=4α|g 12?1,0?2,0| 3,while α=1/πand

v n =|?n,0|/

ξn ++ξn ??iv ?

|Γn (k )|2(6)

corresponds to the ?uctuation propagator of band n ,L ?1n =m (q )=g nm ,and ξn ±=ξn (k ±q /2).Thus,the re-sulting action leads to ??uct =β?1

q ln[det L

?1(q )/β2].where det L ?1(q )=L ?111(q )L ?1

22(q )?g 12g 21].

No-tice that,det L ?1

(0)=0also produces Eq.(5),which is the Thouless condition.After the analytic

continuation iv ?→w +i 0+,we expand L ?1

nn (q )to ?rst order in w and second order in q such

that L ?1

nn (q )=a n + i,j c ij n q i q j /(2M n )?d n w.The time-independent coe?cients are given

by a n =?g nn ? k X n |Γn (k )|2

/[2ξn (k )]and c ij n = k X n δij /[8ξ2n (k )]?βY n δij /[16ξn (k )]+β2X n Y n k i k j /[16M n ξn (k )]

|Γn (k )|2,where X n =

tanh[βξn (k )/2]and Y n =sech 2

[βξn (k )/2].No-tice that,c ij

n =c n δij is isotropic for the s -wave

considered here.The time-dependent coe?cient has real and imaginary parts,and for the s-wave case is given by d n= k X n|Γn(k)|2/[4ξ2n(k)]+ i(βπ/8)?0D n

?F( ?0)], c n=πD n/(16 |μ|?F). In order to obtain??uct,there are two contributions, one from the scattering states and the other from poles of L(q).The pole contribution dominates in strong cou-pling.In this case,we evaluate det L?1(q)=0and?nd the poles w±(q)=A++B+|q|2±[(A?+B?|q|2)2+ g12g21/(d1d2)]1/2,where A±=(a1d2±a2d1)/(2d1d2) and B±=(M2d2c1±M1d1c2)/(4M1M2d1d2).Notice that,when J→0,we recover the limit of uncoupled bands with w n(q)=a n/d n+|q|2c n/(2M n d n).In the q→0limit,when J>0(J<0),the eigenvec-tors[Λ?1(0),Λ?2(0)]=[g12,a1?d1w±(0)]correspond to an in-phase(out-of-phase)mode for w+(q)and an out-of-phase(in-phase)mode for w?(q).Thus,we obtain ??uct=(1/β) ±,q ln[β(iv??w(q))]which leads to

N?uct= ±,q?w(q)

(a1?a2)2+4g12g21]/(2d)and M B,±=2M in strong coupling.Notice that the+bosons always condense?rst for any J(independent of its sign)sinceμB,+→0?rst. Next,we analyze T c in weak and strong couplings.

In weak coupling,solutions to the order parame-ter equation Eq.(5)are T c,?=(8?F/π)exp[γ?2+πk0/(2k F)?φ±],while the number equation Eq.(4) leads toμ≈?F.On the other hand,in strong cou-pling,the solution of the order parameter equation is μ=??0[πk0/(2k Fφ+)?1]2,while the number equa-tion N/2=N B,++N B,?with N B,+?N B,?leads to T c,+=π N B,+/[ζ(3/2)(M B,+

2M n?2?id n ?

2|μ|?F)coupling limits.In weak coupling, Eq.(8)reduces to the coupled GL equations of two BCS

type superconductors.However,in strong coupling,it

is more illustrative to derive TDGL equations in the ro-

tated basis of+and?bosons(Φ?+,Φ??)=(Λ?1,Λ?2)R?,

where R is the unitary matrix that diagonalizes the linear

part of the TDGL equations.In this basis,Eq.(8)re-

duces to generalized GP equations ofΦ+andΦ?bosons

showing explicitly terms coming from density-density in-

teractions such as U±±|Φ±|2Φ±or U±?|Φ±|2Φ?.In the

case of identical bands with zero o?set,this leads to

U++=U??=b/(2d2)and U+?=U?+=3b/(2d2)

as the repulsive density-density interactions.

In conclusion,we showed that a quantum phase tran-

sition occurs from a0-phase to aπ-phase state depend-

ing on the relative phase of the two order parameters,

when the interband interaction J is tun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values.We found that population imbalances

between the two bands can be created by tuning intra-

band or interband interactions.In addition,we described

the evolution of two undamped low energy collective ex-

citations corresponding to in-phase phonon(or Gold-

stone)and out-of-phase exciton(?nite frequency)modes.

Near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we derived the coupled

Ginzburg-Landau(GL)equations for a two-band super-

?uid,and showed that they reduce to coupled Gross-

Pitaevskii(GP)equations for two types of composite

bosons in strong coupling.

We thank NSF(DMR-0304380)for support.

[1]H.Suhl et al.,Phys.Rev.Lett.3,552(1959).

[2]M.Iavarone et al.,Phys.Rev.Lett.89,187002(2001).

[3]F.Bouquet et al.,Phys.Rev.Lett.89,257001(2002).

[4]S.Tsuda et al.,Phys.Rev.Lett91,127001(2003).

[5]J.Geerk et al.,Phys.Rev.Lett.94,227005(2005).

[6]M.K¨o hl et al.,Phys.Rev.Lett.94,080403(2005).

[7]K.E.Strecker et al.,Phys.Rev.Lett.91,080406(2003).

[8]C.A.Regal et al.,Phys.Rev.Lett.92,040403(2004).

[9]M.Bartenstein et al.,Phys.Rev.Lett.92,120401(2004).

[10]J.Kinast et al.,Phys.Rev.Lett.92,150402(2004).

[11]T.Bourdel et al.,Phys.Rev.Lett.93,050401(2004).

[12]M.W.Zwierlein et al.,Nature435,1047(2005).

[13]C.A.R.S′a de Melo et al.,Phys.Rev.Lett.71,3202

(1993).

[14]J.R.Engelbrecht et al.,Phys.Rev.B55,15153(1997).

[15]A.J.Leggett,Progr.Theor.Phys.36,901(1966).

[16]M.Iskin and C.A.R.S′a de Melo,Phys.Rev.B72,

024512(2005).

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22104030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复习要点 1.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和一般方法 (1)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质量控制。 (2)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分为共同性依据和专门技术法规性依据。 (3)施工质量控制的一般方法包括质量文件审核和现场质量检查。现场质量检查的内容包括开工前的检查;工序交接检查;隐蔽工程的检查;停工后复工的检查;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以及成品保护的检查。检查的方法主要有目测法、实测法和试验法。试验法又分为理化试验和无损检测。 2.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施工质量控制的准备工作包括工程项目划分与编号以及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 (2)现场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包括工程定位和标高基准的控制以及施工平面布置的控制。 (3)材料的质量控制要把好采购订货关、进场检验关以及存储和使用关。 (4)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包括机械设备的选型、主要性能参数指标的确定以及使用操作要求。 3.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技术交底书应由施工项目技术人员编制,并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交底的形式有:书面、口头、会议、挂牌、样板、示范操作等。 (2)项目开工前应编制测量控制方案,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3)施工过程中的计量工作包括施工生产时的投料计量、施工测量、监测计量以及对项目、产品或过程的测试、检验、分析计量等。其主要任务是统一计量单位制度,组织量值传递,保证量值统一。 (4)工序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工序施工条件质量控制和工序施工质量效果控制。 (5)特殊过程是指该施工过程或工序的施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而得到充分验证,或万一发生质量事故则难以挽救的施工过程。其质量控制除按一般过程质量控制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作业指导书,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执行。(6)成品保护的措施一般包括防护、包裹、覆盖、封闭等方法。 4.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规定和方法 (1)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内容包括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施工项目竣工质量验收。(2)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验收,是在施工过程中、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验,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3)施工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可分为验收的准备、初步验收(预验收)和正式验收。 一单项选择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收给药 正确答案: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 B药物因素 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 正确答案: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正确答案: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正确答案: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A

奶牛体况评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奶牛体况评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承接流程按工作需要进行奶牛体况评分 序 号 工作步骤关键控制点输出文档 1 准备 工作 ■ 确定体 况评分时 间、牛头 数 ■ 人员配 置 ■ 物品准 备 ■ 牛只准 备 1、每月各牧场根据工作安排确定奶牛体况 评分的日期,评分时间段要在奶牛刚挤奶结 束后1小时内进行。 2、以牛舍为单位,体况评分牛头数不得低 于整个牛舍存栏量的10%,每个牧场奶牛体 况评分的数量不得低于牧场存栏量的10%。 3、体况评分由两人组成,一人负责评分, 一人负责记录牛号、评分值。 4、物品准备:奶牛体况评分记录表、签字 笔。 5、牛只准备:打下评分牛舍颈枷,保证将 要进行体况评分的牛用颈枷夹住。 附件1:《奶牛体况评分表》 关键 部位 识别 ■ 体况评 分关键部 位识别 1、明确奶牛体况评分的关键识别部位(腰 椎横突、髋结节、髋关节、坐骨结节、荐骨 韧带、尾根韧带)。 2 初 步评 分 ■ 体况低 于或等于 3分与大 于3分的 区分 1、体况低于或等于3分牛:站在牛的侧面 进行观察,如果髋关节到髋结节和坐骨结节 间所呈现的角度呈“V”字形。 2、体况大于3分牛:站在牛的侧面进行观 察,如果髋关节到髋结节和坐骨结节间所呈 现的角度呈“U”字形。 3、不能明确的确定“U”或者“V”,转到牛的 屁股后面观察髋关节到髋结节和坐骨结节 间部位,如果角度呈尖角,分值应该低于或 等于3分,如果这个部位呈现的形状比较圆 润,那么分值就大于3分。

3 体况 低于 或等 于3 分牛 只评 分 ■ 体况评 分=3分 1、髋关节到髋结节和坐骨结节间所呈现的 角度呈“V”字形。 2、髋结节是圆润的。 3、同时满足1、2两个条件,评定为3分。 4、若不满足以上条件,继续进行3分以下 牛只评分。 ■ 体况评 分=2.75 分 1、髋结节呈尖角。 2、坐骨结节处是丰满的,有明显的脂肪垫。 3、同时满足1、2两个条件,评定为2.75 分。 4、没有明显的脂肪垫,则低于2.75分,继 续进行2.75分以下牛只评分。 ■ 体况评 分=2.5分 1、坐骨结节处没有明显的脂肪垫。 2、通过触摸坐骨结节处脂肪的厚度,有脂 肪覆盖。 3、同时满足1、2两个条件,评定为2.5分。 4、无脂肪覆盖,则低于2.5分,继续进行 2.5分以下牛只评分。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一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一 【本讲重点】 排列图 因果分析法 对策表方法 分层法 相关图法 排列图法 什么是排列图 排列图又叫巴雷特图,或主次分析图,它首先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Pareto)用于经济分析,后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将它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之中,成为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之一。 排列图中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若干个柱状图和一条自左向右逐步上升的折线。左边的纵坐标为频数,右边的纵坐标为频率或称累积占有率。一般说来,横坐标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问题或项目,纵坐标表示影响程度,折线为累计曲线。 排列图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建立在ABC分析法基础之上的,它将现场中作为问题的废品、缺陷、毛病、事故等,按其现象或者原因进行分类,选取数据,根据废品数量和损失金额多少排列顺序,然后用柱形图表示其大小。因此,排列图法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我们找到影响生产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例如,可以将积累出现的频率百分比累加达到70%的因素成为A类因素,它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排列图能够从任何众多的项目中找出最重要的问题,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大小顺序,能了解该项目在全

体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效果、调查产生缺陷及故障的原因。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排列图的绘制,并将其应用到质量过程中去。 一般说来,绘制排列图的步骤如图7-1所示,即:确定调查事项,收集数据,按内容或原因对数据分类,然后进行合计、整理数据,计算累积数,计算累积占有率,作出柱形图,画出累积曲线,填写有关事项。 图7-1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排列图的应用实例 某化工机械厂为从事尿素合成的公司生产尿素合成塔,尿素合成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上面共有成千上万个焊缝和焊点。由于该厂所生产的十五台尿素合成塔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焊缝缺陷,由此对返修所需工时的数据统计如表7-1所示。 表7-1 焊缝缺陷返修工时统计表 序号项目返修工时fi 频率 pi/% 累计频率 fi/% 类别 1焊缝气孔14860.460.4A 2夹渣5120.881.2A 3焊缝成型差208.289.4B 4焊道凹陷15 6.195.5B 5其他11 4.5100C 合计245100 缝成型差、焊道凹陷及其他缺陷,前三个要素累加起来达到了89.4%。根据这些统计数据绘制出如图7-2所示的排列图:横坐标是所列举问题的分类,纵坐标是各类缺陷百分率的频数。

药物制剂的分类

药物制剂的分类 按形态分类 1.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 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等) 4.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 1. 溶液型 2. 胶体溶液型 3. 乳状液型 4. 混悬液型 5. 气体分散型 6. 固体分散型 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注射给药如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等。 (2)呼吸道给药如吸入剂、喷雾剂、气雾剂等。 (3)皮肤给药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贴剂等。 (4)粘膜给药如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舌下片剂、栓剂、膜剂等。一般把直肠给药也归于粘膜给药一类,如灌肠剂、栓剂、直肠用胶囊栓等。[1] 药物制剂化学分解与稳定 药物在制剂中的化学分解有氧化,水解异构化、脱羧、裂环或环重排,聚合等分解途径,其中以氧化和水解最为常见。 水解 (一)水解反应引起的药物稳定性水解反应可分为离子型水解和分子型水解两大类,离了型水解是强酸一弱碱型盐或强碱一弱酸盐等具有离子键的药物与水的瞬时反应速度一般比较缓慢,在H+或OH-催化下,反庆加速并趋于完全。分子型水引起分子结构的断裂,可使药物失效或减效。例如(用通式表示)

1、酯类药物的分解;很多含有酯的药物,在溶液中容易被水解生成有机羧酸和醇的混俣物。这种水解主要是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即酰一氧键之间的共价键的。虽然个别酯类(主要是低分子量的伯醇酯类药物)在单纯的水中也能产生明显的水解,但大多数酯??解酶)的催化下才能加速其反庆,使反太进行完全。酯的酸或碱催化水解的动力学方程式通式:d【酯】/dt=-k【酯】【H+】 d【酯】/dt=-k【酯】O【H-】 故为二级反应。但如【H-】或【OH+】>>【酯】,或用缓冲盐保持【H -】或【OH+】于几乎不变,则:d【酯】/dt=-k【酯】【酯】故为伪一级反应。酯的水解常为一级或伪一级动力学反庆但有时是二级反应。琥珀酰氯化胆碱较氯化乙酰胆碱稳定,注射液(PH3-5)可以98-1000,30分钟灭菌粉剂安瓿为宜。琥珀酰氯化胆碱溶液在PH3.7左右时最为稳定,在 P0.9-8.5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可用嗵式K=1.36×10”exp (-17230/RT)计算。本品水解酸一碱催化,例如醋酸盐缓冲液(600,离子强度=0.2,PH=4.69,3.98)分解为二级反应,反应速度数为5×10(升/克分子小时)。故该注射液不应含有缓冲剂;。羧酸酯(R-C-OR)的水解程度与R的结构关系很大,R基愈大或碳上的烷基或其他基团占据的间愈大,则阻碍H或OH对酯寒攻的作用愈大,故该酯尖药物愈不易被水解所以溴本辛、普鲁本辛就比较稳定,但要制成可以以久使用的水溶液还是困难的,制成片剂时水分也应注意,普鲁本辛片剂的水份如果超过3%,贮藏一年以后咕吨酸的含量将超过药典规定(>2%)。 2、酰胺类药物的水解本类药物比相应的酯类药物可稳定,例如盐普鲁卡因胺比盐酸普鲁卡因要稳定。但有些酰胺药物,由于结构上的特殊原因。也比较容易被水解。现举常见的几种药物为例子以说明: ①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分屯结构中的B内酰胺环是四节环,内部存在张力,在H、OH影响下易于裂环而失效。例如青霉素G钾,水溶液室温贮藏7天,效从下降80%左右,因此只能制成灭粉针安瓿。根据实验青霉素G钾在PH6.5时最稳定。用枸椽酸盐缓冲液(PH6.5)制成的溶液至多也只能用三天。PH2,24℃时的半衰期仅18.5分钟,故不可口服。 ② 巴比妥类钠:巴比妥类是六节不的酰胺类药物,不易水.在溶解度小,通常用钠盐作注射液可被空气中的CO2作巴比妥类分子结构中的亚酰基酸的性比碳酸还弱,故其钠墁溶液可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巴比肝的沉淀,故灭菌粉针宜用无CO2的注射用水溶解。钠盐水溶液(灌注于安瓿中,无CO2)在加温(灭菌时的湿度)或室温贮藏一个朋,约有22%分解。用60%的丙的二醇为溶剂电的注射泫则甚为稳定,至少可用一年。 ③ 氯霉素:氯霉素的化学性质比较,干燥粉末闭密保存二年,其抗菌效力几乎不变。溶液(水中溶解度:1:400)煮沸五小时,效价几首无显著变化。在显著碱性(PH>8)时或酸性时水解较。氯霉在PH=6时最稳定.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剂学分类

药剂学分类 分类《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药)附录收载了26种剂型,二部(化学药)附录收载了21种 剂型,三部(生物制品)附录收载了13种剂型。这些剂型基本包括了目前国际市场流通与临床所使用的常见品种,但是还没有包括一些发展中的剂型,如脂质体、微球等。药物剂型的种类 繁多,为了便于研究、学习和应用,有必要对剂型进行分类。剂型分类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按形态分类 可将剂型分为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 糊剂等),液体剂型(如溶液剂、芳香水剂、注射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一般 形态相同的剂型,在制备特点上有相似之处。如液体制剂制备时多需溶解,半固体制剂多需熔 化和研匀,固体制剂多需粉碎、混合和成型。起效时间方面以液体制剂最快,固体制剂较慢。这种分类方式纯粹是按物理外观,因此具有直观、明确的特点,而且对药物制剂的设计、生产、保存和应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制剂的内在特点和给药途径。(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相)分散于另一种物质(分散介质)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此法将剂型看作分散系统,以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说明各种剂型的特点。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直径大小及状态特征,可作如下分类:1.分子型 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剂型。通常药物分子的直径 小于1nm,而分散介质在常温下以液体最常见,这种剂型又称为溶液型。溶液的分散溶媒主要是水、乙醇、丙醇、丙二醇等药用有机溶剂或液体分散复合溶媒。分子型的分散介质也包括 常温下为气体(如芳香吸入剂)或半固体(如油性药物的凡士林软膏等)的剂型。所有分子型的 剂型都是均相系统,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2.胶体溶液型 胶体溶液型是指固体或高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不均匀(溶胶)或均匀的(高分子溶液)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散相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如溶胶剂、胶浆剂、涂 膜剂等。胶体溶液型制剂具有丁达尔现象等一切胶体溶液的特征。其中,高分子胶体溶液仍属于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而溶胶则是非均相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3.乳状液型 乳状液型是指液体分散相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组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 散相的直径通常在0.1~50μm之间,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滴剂、微乳等。 4.混悬液型 混悬液型剂型是指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组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 分散相的直径通常在0.1~50μm之间,如洗剂、混悬剂等。 5.气体分散型 气体分散型剂型是指液体或固体药物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制

奶牛体况评分

奶牛体况评分 (一)目的和意义 随着奶牛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在牛群中常常会出现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牛只。成母牛如若过于肥胖,往往容易导致脂肪肝、酮病、真胃移位、胎衣滞留、食欲减退、难产、繁殖障碍等健康问题;反之,过于消瘦的成母牛,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能储备支持泌乳需要,泌乳期峰值不高、持续期短,产奶量低。而对于后备牛,营养不良会延迟乳房内会沉积大量的脂肪组织,使腺体组织发育受阻,导致终身产奶量不高。过肥的青年母牛比体况正常的牛,产奶量下降27%。因此,奶牛的膘情是奶牛营养代谢正常与否及饲养效果的反映,也是奶牛高产与健康的标志之一。 检查牛只膘情最简单,且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体况评分。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 BCS)是根据目测和触摸尾根、尻角(坐骨结节)、腰角(髋结节)、脊柱(主要是椎骨棘突和腰椎横突)及肋骨等关键骨骼部位的皮下脂肪蓄积情况而进行的直观评分。在国外,奶牛体况评定工作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牛群饲养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制度化、标准化。如英国早在20年前就已定制了奶牛体况评分标准,此后很快推广到西欧、北美、日本和以色列等国。我国奶牛体况评定工作刚刚起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至今还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奶牛生产实际的评分体系,这是奶牛生产中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评分标准 奶牛体况评分标准应本着准确、实用、简明、易操作的原则加以制定。现介绍国外奶牛体况评分标准,以供参考。本标准采用5分制(表5-7)。 表5-7 5分评分表

(三)评分方法 评定时,可将奶牛拴于牛床上进行。评定人员通过对奶牛评定部位的目测和触摸,结合整体印象,对照标准给分。评分时牛体应自然舒张,否则肌肉紧张会影响评定结果。具体评定方法为:首先观察牛体的大小,整体丰满程度。 从牛体后侧观察尾根周围的凹陷情况,然后再从侧面观察腰角和尻角的凹陷情况和脊柱、肋骨的丰满程度。 触摸尻角、腰角、脊柱、肋骨以及尻部皮下脂肪的沉积情况。 其操作要点为: (1)用拇指和食指掐捏肋骨,检查肋骨皮下脂肪的沉积情况。过肥的奶牛,不易掐住肋骨。 (2)用手掌在牛的肩、背、尻部移动按压,以检查其肥度。 (3)用手指和掌心掐捏腰椎横突,触摸腰角和尻角。如肉脂丰厚,检查时不易触感到骨骼。 评定时侧重于尾根、尻角、尻部及腰角等部位的脂肪(或肌肉)沉积情况,结合肋骨、脊柱及整体印象,达到准确、快速、科学评定的目的。 (四)评定时期及适宜体况 1. 后备母牛

规模化牧场奶牛体况评分的方法

规模化牧场奶牛体况评分的方法 2012-11-08 08:17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访问量:130 [ 字号:大中小] 刘仲奎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规模化、集约化大型牧场奶牛体况评分意义 1.规模化大型牧场的奶牛体况评分 依据规模化牧场,不同生长、生产阶段的奶牛生理、生长条件,以及不同阶段奶牛的生产效益目标,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奶牛体况,通过量化的指标,进行合理的评价形式,通过数据评价,确定不同阶段奶牛的体况,是否会影响今后的生长、生产、繁育等方面的实际效益,据此确定相应营养策略。 规模化牧场的奶牛体况评分,是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通过标准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准确的量化数据,予以准确的描述。这种评价形式,基本突出了规模化、集约化大型牧场,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切用数据说话;一切按标准办事;一切尊重奶牛的生长规律;一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2. 体况评分的意义 通过奶牛全过程的体况评分,明确不同生长、生产阶段奶牛存在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因素。 因此,没有低产牛的体况评分3.25分,就不会有干奶牛的3.5分,没有干奶牛的体况评分3.5分,就不会有围产前期牛的3.75分,没有围产前期牛的体况评分3.75分,就不会有初产牛的体况评分3分,没有初产牛的体况评分3分,就不会确保高产牛的体况评分的2.75~3分,而失去上述理想的体况评分,就意味着失去泌乳奶牛的牛奶产量(图1)。 图1 体况评分的意义

二、不同生长、生产阶段奶牛体况评分的方法 1.奶牛体况评分具体分值的概念描述 (1)1分表示非常瘦的母牛,5分表示过肥的母牛,这两组分数都是极端的分数,在实际牛群管理中,应予以避免。 (2)奶牛的体况评分,一般采用理想的平均分为3分,也是大多奶牛牛群最理想的分数。 (3)即使是相同月龄,相同胎次,相同的泌乳天数,奶牛的生长形态是不一样的,因此,奶牛的体况评分,会出现2分、2.5分、2.75分、3分、3.25分、3.5分、3.75分,或者更高、更低的分值。 (4)为了进行准确的奶牛体况评分,需要进行视觉和触觉的评估。 2.不同体况奶牛的分值特征 (1)1分 ?奶牛的两面肋骨上,没有任何脂肪沉淀,皮下覆盖着薄薄的肌肉。 ?脊椎、腰部和尾部的骨骼突出,没有脂肪沉淀,没有平滑的感觉。 ?臀部和髋骨明显突出,覆盖肌肉非常薄,并且骨骼之间的衔接处,凹陷很深。 ?牛尾根高高翘起,与髋骨的连接面积上,出现较深凹陷,骨骼结构明显突出。 侧视图1分后视图1分全视图1分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 一、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 (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 二、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PDCA循环法 一、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制定计划(方针、目标) 执行(组织力量去实施) 检查(对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 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或找出失败原因重新制定计划) PDCA循环法的特点: 1. 四个顺序不能颠倒,相互衔接 2.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 3. 不停地转动,不断地提高 4. 关键在于做好总结这一阶段 二、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的八个步骤 1. 找出存在的问题 2.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3. 找出影响大的原因 4. 制定措施计划 5. 执行措施计划 6.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7. 总结经验进行处理 8. 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数理统计方法 一、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1. 特点 (1)抽样检查 (2)伴随生产过程进行 (3)可靠直观 2. 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优点 (1)防止废次品产生(防患于未然) (2)积累资料,为挖掘提高产品质量的潜力创造了可能 (3)为制定合理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规程提供可靠数据 (4)减少了检验工作量,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与效率,节省了开支 3. 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 (1)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生产过程(完备的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严格的工艺纪律、岗位责任制,完好状态的设备等) (2)培训人员,掌握方法,明确意义 (3)领导重视,创造条件给予支持 (4)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齐心协力 二、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 频数、频率和概率 概率的几个性质 产品质量变异和产生变异的原因:

1. 偶然性原因(随机误差) 对质量波动影响小,特点是大小、方向都不一定,不能事先确定它的数值。 2. 系统性原因(条件误差) 对质量波动影响大,特点是有规律、容易识别,可以避免。 随机误差与条件误差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为后者。 观察和研究质量变异,掌握质量变异的规律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影响质量波动的因素应严格控制。 三、质量管理中的数据 母体(总体N )–提供数据的原始集团 子样(样品n)–从母体中抽出来的一部分样品(n ≥1) 抽样- 从母体中随机抽取子样的活动 1. 数据的收集过程 (1)工序控制半成品→子样→数据 (2)产品检验产品→子样→数据 (3)子样的抽取方法 ①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表法) 机会均等,子样代表性强,多用于产品验收 ②按工艺过程、时间顺序抽样 等间距抽取若干件样品 2. 数据的种类 (1)计量值数据 连续性数据,可以是小数,如:长度、重量 (2)计数值数据 非连续性数据,不能是小数 ①计件数据(不合格数) (统计分析方法和控制图) 生产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质量控制 分析整理

奶牛体况评分资料讲解

奶牛体况评分

奶牛体况评分 (一)目的和意义 随着奶牛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在牛群中常常会出现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牛只。成母牛如若过于肥胖,往往容易导致脂肪肝、酮病、真胃移位、胎衣滞留、食欲减退、难产、繁殖障碍等健康问题;反之,过于消瘦的成母牛,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能储备支持泌乳需要,泌乳期峰值不高、持续期短,产奶量低。而对于后备牛,营养不良会延迟乳房内会沉积大量的脂肪组织,使腺体组织发育受阻,导致终身产奶量不高。过肥的青年母牛比体况正常的牛,产奶量下降27%。因此,奶牛的膘情是奶牛营养代谢正常与否及饲养效果的反映,也是奶牛高产与健康的标志之一。 检查牛只膘情最简单,且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体况评分。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 BCS)是根据目测和触摸尾根、尻角(坐骨结节)、腰角(髋结节)、脊柱(主要是椎骨棘突和腰椎横突)及肋骨等关键骨骼部位的皮下脂肪蓄积情况而进行的直观评分。在国外,奶牛体况评定工作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牛群饲养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制度化、标准化。如英国早在20年前就已定制了奶牛体况评分标准,此后很快推广到西欧、北美、日本和以色列等国。我国奶牛体况评定工作刚刚起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至今还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奶牛生产实际的评分体系,这是奶牛生产中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评分标准 奶牛体况评分标准应本着准确、实用、简明、易操作的原则加以制定。现介绍国外奶牛体况评分标准,以供参考。本标准采用5分制(表5-7)。 表5-7 5分评分表 (三)评分方法 评定时,可将奶牛拴于牛床上进行。评定人员通过对奶牛评定部位的目测和触摸,结合整体印象,对照标准给分。评分时牛体应自然舒张,否则肌肉紧张会影响评定结果。具体评定方法为:

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条。就建筑服务业而言,高质量的把项目服务好,共同与建筑企业把质量做好,是企业管理的价值所在,也是重点要做的事情。 现在的市场是一个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市场,因此,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手段与措施是确保各相关方实现共赢的保证。 一、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 围绕着业主单位制定的工程质量等级目标要求,我公司监理人员将首先组织施工单位做好图纸会审及现场勘察工作,充分熟悉了解工程图纸及外部施工环境的特点和要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控制方案;督导施工单位按照要求组建施工项目管理机构及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其正常有效工作;通过监理单位人员的工作,对施工投入、施工过程、产品结果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资质、材料和设备质量、施工机械和机具状态、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环境实施全面监控。 工程质量控制目标为:工程质量达到国家验收合格标准要求。 二、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第一,以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工程质量验评标准及《工程建设规范强制性条文》、设计图纸等为依据,督促承包单位全面实现工程项目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 第二,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中,以质量预控为重点。 第三,对工程项目的人员、物料、技术、方法、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质量监控,监督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到位。 第四,严格落实承包单位执行有关材料试验制度和设备检验制度,做到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机件及设备不会在工程上使用。

第五,坚持本工序质量不合格或未进行验收的,不签字确认,下一道工序不得施工。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在依照批准的《监理规划(细则)》完善项目监理机构自身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的前提下展开工作。 1.监理项目部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建立或完善监理项目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做好监控准备工作,使之能适应准备开工的施工项目质量监控的需要。 (2)在施工前由监理项目部组织业主、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等有关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开工前熟悉和掌握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如设计图纸、有关资料、规范、标准、编制质量控制方案等。 (4)编制质量控制方案,明确质量控制方法、要点。 2.核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监理部必须做好施工单位人员资质审查与控制工作,重点是施工的组织者、管理者的资质与管理水平,以及重点岗位、特殊专业工种和关键的施工工艺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应用方面操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1)检查工程施工单位主要技术负责、管理人员资格、到位情况。 2)审查施工单位承担任务的施工队伍及人员的技术资质与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经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认可方可上岗施工,对于不合格人员,专业监理工程师有权要求施工单位予以撤换。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1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统计方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本节将要介绍的七种统计分析方法是他的这种分类中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 日本规格协会10年一度对日本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情况作抽样统计调查,根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在企业制造现场应用的各种统计方法中,应用初级统计分析方法的占98%。 由此可见,掌握好这七种方法,在质量管理中非常之必要;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制造现场,如何继续广泛地推行这七种质量管理工具(即初级的统计分析方法),仍然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排列图 排列图法又叫帕累特图法,也有的称之为ABC分析图法或主项目图法。它是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质量改善,从而提高质量,以达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故称排列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特(Pareto)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社会的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却仅有少量财富,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因此这一方法称为帕累特图法。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将此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作为在改善质量活动中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在应用这种方法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通常是将影响质量的因素分为A、B、C三类,A类为主要因素,B类为次要因素,C 类为一般因素。根据所作出的排列图进行分析得到哪些因素属于A类,哪些属于B类,哪些属于C类,因而这种方法又把它叫做ABC分析图法。由于根据排列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些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项目,故有的亦把它叫主项目图法。 所谓排列图,它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构成的图。其一般形式如图1所示,其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即项目),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排列;两个纵坐标中,左边的那个表示频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那个表示频率(以百分比表示);直方形表示影响因素,有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该因素影响的大小;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数,这条曲线称为帕累特曲线。 二、因果分析图法 因果分析图法是一种系统地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问题原因的简便而有效的图示方法。因其最初是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于1953年在日本川琦制铁公司提出使用的,故又称为石川图法。由于因果图形似树枝或鱼刺,故也有称之为树枝图法或鱼刺图法。另外,还有的

药剂学考试大纲.doc

《药剂学》考试大纲 参考教材:《药剂学》第五版(本科教材)崔福德编人卫出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剂型与制剂的定义 2、药剂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 3、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按分散系统分类的类别 4、药典的定义和历史演化 5、处方的定义和类型 6、GMPGSP的含义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1、介电常数与极性的关系及代表溶剂 2、溶解度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与增加溶解度方法 4、药物溶解速度的定义,Noyes-Whitney方程的概念 5、粒径的表示方法与粒度分布图 6、粉体密度的概念 7、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 8、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9、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品种) 10、HLB的计算,不同HLB表面活性剂的用途 1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性质和用途 12、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 13、影响稳定性的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增加稳定性的方法 14、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各方法的实验条件) 第三章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2、液体制剂常用溶剂的类型 3、液体制剂常用辅剂(防腐剂、矫味剂和着色剂) 4、芳香水剂、糖浆剂的定义与制备 5、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6、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过程 7、溶胶剂的双电层结构和性质

8、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Stokes方程) 9、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方法及原理 10、乳剂的定义和特点 11、乳化剂的种类、选择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12、乳剂的不稳定性的表现和原因 第四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1、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 2、热原的定义、组分、性质及去除方法 3、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4、注射剂常用附加剂 5、等渗、等张的概念及调节方法(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6、注射剂的生产环境特点和要求 7、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8、制备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9、Vc处方分析及实验步骤 10、输液的临床应用、分类和质量要求 11、输液的生产工艺流程 12、冷冻干燥的定义、流程图及存在问题 13、滴眼液的质量要求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五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与丸剂 1、散剂的定义、分类和制备工艺流程 2、粉碎的机理和混合的方法 3、颗粒剂的定义与特点 4、颗粒剂湿法制粒的主要步骤 5、胶囊剂的概念和特点,制成胶囊剂的限制 6、空胶囊壳的成分与规格 7、硬胶囊剂的制备过程 8、软胶囊剂的定义、特点与制备过程 9、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和工艺流程 10、中药丸剂的定义与制备方法 第五章片剂 1、片剂的特点和分类 2、片剂的常用辅料的选用原则、分类、作用机理、主要辅料举例 3、干湿法制粒流程图 4、片剂压片前处理

奶牛体况评分实验报告

目 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1 文献综述 (2) 1.1 体况评分 (2) 1.1.1 奶牛体况评分方法 (3) 1.1.2 体况评分对产奶量的影响 (4) 1.1.3 关于理想体况 (4)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2. 材料与方法 (5) 2.1 数据 (5) 2.2 统计方法 (5) 3. 结果与分析 (5)

3.1 体况评分和运动评分的整体分布情况 (5) 3.2 不同因素下体况评分、测定日平均日产奶量的变化 (6) 3.2.1 胎次对体况评分的影响 (7) 3.2.2 泌乳阶段对体况评分的影响 (8) 3.2.3 当前妊娠状态对体况评分的影响 (8) 3.2.4 当前泌乳状态对体况评分的影响 (9) 3.2.5 胎次对测定日平均产奶量的影响 (9) 3. 2.6 泌乳阶段对测定日平均产奶量的影响 (10) 3.3 体况评分对测定日平均日产奶量的影响 (10) 4. 讨论 (11) 5.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中国荷斯坦牛体况评分与产奶量的相关性分析摘 要:体况评分在奶牛的生产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胎次、当前泌乳状态、泌乳阶段、当前妊娠状态对体况评分的影响以及胎次、泌乳阶段对产奶量的影响。通过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77头中国荷斯坦牛体况评分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模型,分析上述因素对体况评分的影响,泌乳阶段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此结果为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荷斯坦牛;体况评分;产奶量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Condition Score of Chinese Holstein and Milking Yield Abstract:Body condition scor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dairy cattle. They are also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is article aim to study the impact of Birth rank ,Current secretes the young condition, Secretes the young stage ,Current pregnancy condition on body condition score and the impact of Birth rank , Secretes the young stage on milking yield. The body condition score of 77Chinese Holstein from Experimental Dairy Farm of Yangzhou University were measured and the effects of above factors on body condition score were analysised by the least-square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rrent secretes the young condi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body condition score. These results provided valuable bases for production of dairy cattle. Key words:China Holstein; Body condition score;Milking yield 1. 文献综述 1.1 体况评分 奶牛的体况是指其体内所贮备的脂肪量或能量的水平,它是奶牛饲养效果及营养代谢正常与否的反映,也是奶牛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适宜的体脂储备对于保证奶牛高产,提高繁殖率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奶牛过肥或过瘦都可能使产奶量下降,妊娠率降低,并伴随有营养代谢病发生。奶牛的体况通常通过体况评分来度量,此法可用于检测奶牛体内能量储备状况,优于单纯的体重指标且体况评分是通过数字化评定奶牛体况来反映牛只体内脂肪的沉积情况。体况评分作为奶牛营养状况是否适度的一个“指示器”,应用于营养管理非常科学而实用[1]。 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ing ,简称BCS) 是衡量奶牛体组织储存状况及监控奶牛能量平衡的一种方法。它最早由Wildman 等(1982)提出,采用5 分制,1 分表示过度消瘦,5分表示过度肥胖。1984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 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 (1)定义: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