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四运动意义

五四运动意义

五四运动意义
五四运动意义

摘要: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为中国社会的前进设置了更大障碍,中国只有通过斗争摆脱殖民主义统治,才能走上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中国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对“和”、“战”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但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卖国。把“主和”说成“明智”、“爱国”是对历史的曲解。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是以笼统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带有原始、落后的色彩,但它本质上是爱国的、正义的、进步的,把他们的排外与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同样,对“反排外”也应具体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积极学习西方,谋求救国自强的先进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强奴役的惧外、媚外之徒,绝不应一概予以肯定。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关键词: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自发反帝;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6)03-0041-06

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一些同志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有些新观点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显然起了积极作用,但有些新观点是否正确似乎还须要商榷。

一、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按照传统观点,我们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是采取否定态度的。对此,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殖民侵略虽然给中国等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苦难,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破了这些国家长期停滞落后的状况,把它们拉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评论殖民侵略时,应该首先强调它的进步性。他们认为,我们对殖民侵略持否定态度是从“狭隘的民族感情”出发,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同志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我们从不否认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起过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展从来是有先有后,很不平衡的。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曾远远落后于英国,德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又比法国晚得多。这些曾经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无疑曾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影响和推动。这种影响和推动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其中虽然也包括和平的交往,但更多的是通过激烈的经济竞争以至残酷的军事较量。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

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

林华国

历史与评论

打击往往是迫使落后国家急起直追的重要动力。但是,这种打击只能在一定限度内才能推动落后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限度就是:落后国家必须基本上保持自己的独立主权。世界历史证明,凡是陷入了殖民主义的魔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在它们摆脱殖民统治以前,都被剥夺了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性,长期处于极端贫困和落后的悲惨境地。殖民统治者虽然也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到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但这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要作用乃是更有效地榨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以加速殖民帝国的经济发展,而给殖民地半殖民地留下的则是遍地白骨。当然,殖民侵略客观上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落后国家的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促使这些国家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殖民主义者所允许和需要的只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性的资本主义(如中国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而对于落后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则极力扼杀。它们绝不允许殖民地半殖民地摆脱落后的附庸地位,走上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殖民主义者对落后国家的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也并不是只有破坏的一面。他们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统治,必须与这些国家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因此,他们总是致力于保护这些国家原有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反动的阶级,压制进步力量,绞杀人民革命斗争。在近代中国,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互勾结,使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由一座增加为三座,给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增加了新的严重困难,在中国社会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新的障碍。

有的同志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毕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乃是历史的进步,而这个进步应归功于外国殖民侵略。这些同志忽略了或有意回避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殖民帝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通过压榨后者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者在殖民主义的重压下根本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境地。落后国家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绝不等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只是变成了殖民帝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垫脚石。这不是一条进步之路,而是一条没有前途的歧路。殖民地半殖民地只有通过斗争摆脱殖民主义统治,才能离开这条歧路,走上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获得进步与发展。

二、如何看待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主和派”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把林则徐、冯子材等坚持反侵略斗争的人物作为爱国者加以赞颂,而把琦善、李鸿章等坚持妥协投降的人物作为卖国贼加以谴责的。对此,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在近代,由于我国经济、技术落后于西方,在对外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当时一些人主张妥协投降是有道理的,不应加以指责。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反对抵抗才是实事求是的负责态度,是真正的“爱国”,而主张抵抗则是不负责任的“蛮干”。

这里,首先要讨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能决定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必败吗?不可否认,经济技术水平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绝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战争不是单纯的经济技术水平的竞赛,而是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各种实力的综合较量。仅就物力而言,一个国家物力雄厚与否也不仅决定于经济技术水平(虽然经济技术水平是很重要的因素),它还与国家大小、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财政经济制度等等有密切关系。而且,战争的胜负并不是机械地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对比,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发挥得如何。而实力发挥的状况则取决于人心的向背、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是否正确和强有力等等因素。美国独立战争时,美国的人力、物力远不如英国,但是,争取独立的正义事业激发了美国人民极大的积极性,使美国的实力发挥得比英国好得多,从而弥补了实力本身的不足。美国军队和民兵虽然装备很差,供应困难,有时甚至不得不赤足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作战,但他们以革命军队特有的勇敢和主动精神,灵活地运用游击战和散兵战术,击败了数量庞大、装备优良的英国侵略军。拉丁美洲的海地进行反对法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时,双方实力更是极为悬殊:一方是刚挣脱奴隶制的、只有几十万人口的落后小国,另一

历史与评论

方则是在拿破仑统治下正称雄于欧洲、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资本主义大国。但是,海地人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击败了实力雄厚的数万法国远征军,赢得了独立。近代中国虽然在经济技术方面落后于资本主义侵略者,但其差距远没有当年海地与法国之间的差距那样大。而且,中国不是海地那样的小国,而是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中国的实力并非全面地处于劣势。至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也并不比海地和美国人民逊色。海地和美国人民能打败强大的侵略者,为什么中国就注定要失败呢?事实上,在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也不乏用落后武器打败侵略者的战例。特别是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刘永福、刘铭传等都曾多次打败法军。中国在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林则徐等有胆有识的抵抗派遭到排挤、打击,他们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民心可用”等克敌制胜的正确方针被当权者摒弃。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受到统治者压制。甚至连冯子材等浴血奋战取得的军事胜利也被慈禧、李鸿章之流当作屈膝求和的资本。当然,应该对丧权辱国承担罪责的反动集团中,除了投降派以外还有空谈抵抗而不务实际的顽固派。只谴责投降派而忽略了顽固派是不对的,只谴责顽固派而为投降派开脱也是不对的。

有的同志批评我们在和战问题上有“形而上学的倾向”,“认为战是绝对的对,和是绝对的错,不问任何情况,都把主战与主和作为爱国与卖国的分界线”。他们认为,“主战与主和的正义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发生转化”的。例如八国联军战争时,主战的西太后和顽固派是十分反动的,应该否定的;袁昶等主和派“倒是有点责任感和爱国心的”[1],是应该肯定的。

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形而上学”地把主战与爱国等同起来,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西太后和顽固派曾经主战就把他们视为爱国者,而是对他们持否定态度。但我们认为,西太后和顽固派之所以应该否定,并不是因为他们曾经一度主战,而是因为他们对侵略者稍作抵抗后就屈膝投降,与侵略者和主和派一起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主和派与顽固派曾经是尖锐对立的。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否定顽固派就肯定主和派。当时,主和派在向侵略者投降和镇压义和团方面比顽固派更坚决,在卖国方面比顽固派更主动。这难道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吗?

有的同志一再声明他们并不赞成投降,只是主张对“主和”进行“具体分析”,不要一概否定。他们提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应轻率地“对外开战”。他们在进行这种“具体分析”时,却回避了这样一个“具体”事实,即:中国近代的历次对外战争都是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从没有一次是中国主动“对外开战”。在外国已经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中国实际上只有两条路:或者抵抗,或者投降。“主和”实际上就是投降。就八国联军战争而论,这次战争明明是帝国主义挑起的。在侵略军攻占大沽,进犯天津,正式发动侵略战争之后,清政府才被迫宣布对外抵抗。而袁昶之流在外国大举入侵的情况下,仍然反对抵抗,坚持“主和”。试问,他们主张的“和”不是投降卖国又是什么呢?

有的同志还争辩说,在一定条件下,对侵略者实行妥协退让也是可以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作法。他们举出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事例来证明袁昶等主和派的“正确”。[1]对于这种论证方式,我认为是不科学的。这些同志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但他们却恰恰忽视了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的历史条件和中国近代的历史实际之间的根本区别。

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的历史条件是怎样的呢?当时,十月革命刚胜利不久,新建立的苏维埃国家还十分脆弱,而国内外形势又极其险恶:外有德国的军事进攻,内有反革命的顽强反抗。当时列宁尖锐地指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对德作战,“可能甚至不需要经过几个月,而是经过几个星期,就会把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府推翻”,[2](P415)人民已经取得的伟大革命成果就有完全丧失的危险。当时唯一的出路是:对德国实行退让,争取一段喘息时间,以便集中力量“首先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并且安排好广泛而深入的群众性的组织工作”[2](P410),使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事后,列宁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为什么我们能够正确地采取布列斯特和约的退却办法呢?因为我们前进得很远,所以我们有退却的余地。从1917年10月25

历史与评论

日到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为止,我们以惊人的速度在几个星期之内建立了苏维埃国家,用革命的办法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使作了这个大倒退(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我们还是保留了充分广阔的阵地,能够利用‘喘息时机’来胜利地前进,去反击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皮尔苏茨基、弗兰格尔。”[3](P580~581)这里,列宁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对德国实行退让的目的和条件。退让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喘息时机去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刚取得的伟大胜利成果,实行退让的条件是革命力量“前进得很远”,因而“有退却的余地”。这些和八国联军战争时中国的情况是根本不同的。试问,当时中国有什么“伟大胜利成果”亟待巩固,须要用退让来换取“喘息时机”呢?中国什么时候曾经“前进得很远”因而“有退却的余地”呢?事实上,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一直在帝国主义不断进逼下节节后退,到八国联军战争时,中国已面临亡国的深渊。难道这时中国需要的不是奋起抵抗而是继续后退吗?列宁对外退让是为了集中力量去反击国内反革命势力,巩固革命政权,袁昶之流则是力图保持和加强中外反动势力的同盟,共同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二者能相提并论吗?

三、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

我们认为,在近代,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反帝是近代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反帝斗争,无论是林则徐等爱国官绅领导的,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或是农民自发进行的,尽管各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就其主流方面、本质方面而言,都是应该加以肯定和赞颂的。对此,也有一些同志提出异议。

有些同志认为,中国近代的首要任务不是反帝而是学习西方,而要向西方学习,就必须反对任何排外言行。有的同志提出:“十九世纪末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排外与反排外之争,实质上即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争。”[4]按照这种理论,反排外就意味着坚持资本主义道路,应该肯定;排外就意味着坚持封建主义道路,应该否定。而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都是笼统排外的,自然也就属于应该否定之列了。至于排外色彩特别强烈的义和团,更被某些同志用极其尖刻的语言加以贬斥和嘲讽。他们断言义和团运动是慈禧等封建顽固派“愚弄和操纵”的一场排外运动,而这场运动却“被戚本禹笼统冠以‘爱国主义’的美名,这真是现代中国历史的莫大之悲剧”。[5]按照他们的说法,“爱国主义”这个“美名”是戚本禹之流别有用心地加在义和团头上的,谁要是坚持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爱国主义的,谁就是还没有从林彪、“四人帮”的蒙蔽下摆脱出来。对于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的斗争,他们也表示极大的蔑视。他们说:“拥有强大国际资本,拥有近代工业和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帝国主义列强根本不会害怕这种所谓的反抗,八国联军的铁路与《辛丑条约》的枷锁很快就证实了这一点。可惜,长期以来我们有些研究工作者对这种愚昧却是倍加赞赏的。”[5]

毋庸讳言,近代中国农民的自发反帝斗争是以笼统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带有原始、落后的色彩。对于这类斗争应该怎样评价呢?恩格斯在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自发反侵略斗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6](P20)这里,恩格斯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人民自发反帝斗争的落后性,但同时更着重地强调了这种斗争的爱国性质和正义性质。列宁在谈到义和团运动时也曾说:“中国人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7](P214)这里,列宁所强调的也是义和团反侵略的正义性质。

在谈论近代中国的排外思想和排外活动时,有必要对农民的排外和封建顽固派的排外加以区别。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是为了封建势力的狭隘利

历史与评论

益。他们幻想恢复自己的一统天下,却不愿进行艰苦的反侵略斗争,更不愿在斗争中作出重大的牺牲。每当反侵略斗争受到挫折,他们便迅速由排外转为投降。农民的排外则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国奴役。他们对侵略者的反抗是坚决的,不屈不挠的。农民为了集中力量反抗侵略者,有时也争取封建统治阶级的合作与支持。义和团甚至曾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号。

“扶清灭洋”的口号是有缺点的,但义和团的目的并不是“扶清”,而是“灭洋”(赶走侵略者)。由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大举入侵前一直实行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压制反帝斗争的政策,义和团虽然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实际上却一直在以武力反抗清政府的镇压。只是在清政府被迫对外抵抗的一段很短的时间内,义和团与清政府才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过暂时的合作。而当清政府公开向外国投降后,义和团也就举起了“扫清灭洋”的旗帜。在近代,农民不仅是反帝的主力军,也是反封建的主力军。把农民的排外与封建顽固派的排外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同样,对“反排外”也应具体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积极学习西方先进事物、主张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先进人物,也有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和代理人的汉奸、买办等等。对“反排外”一概加以肯定也是不科学的。

至于义和团等农民自发反帝斗争的力量和作用,尽管我们有些同志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并断言“帝国主义根本不会害怕这种所谓的反抗”,但是,一些对中国了解颇深的帝国主义者却并不敢轻视这种斗争。还在八国联军刚占领北京,侵略者趾高气扬之时,在中国进行了几十年侵略活动的帝国主义高级谋士赫德就忧心忡忡地指出了义和团运动所揭示的“不祥”预兆。他写道:“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像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外国的发号施令有一天必须停止,外国人有一天必须离开中国,而目前引起注意的这段插曲就是今天对于将来的暗示。”[8](P146、144、151)当然,历史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赫德的预料。事实是,义和团运动之后仅仅过了半个世纪,外国侵略者就被赶出了中国,而不必等到2000年。但是,在赫德的担心早已成为现实的今天,当初赫德凭着反革命的敏感已经觉察到的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却遭到了我们一些同志的坚决否认,这倒是令人深思的。

四、中国的出路何在

鸦片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先进的中国人曾把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视为中国的唯一出路。这在当时是很自然的,也是进步的。但是,无论是康有为等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孙中山等发动的辛亥革命,都迅速遭到了失败。这条路实际上总是走不通。其所以走不通,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紧密勾结,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微弱,而且多数民族资本家关心的主要是自己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远大目标和斗争精神。他们对维新运动尚且不敢积极参加,对革命运动更是疑虑重重。他们害怕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会危及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不但不敢把广大工农群众发动起来去同强大的反动势力进行决死斗争,反而十分害怕工农的发动。在革命爆发前,他们企图以立宪来抵制革命;革命爆发后,他们又以各种方式对革命派施加影响,力促革命派向袁世凯妥协,以便尽快结束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竟得不到资产阶级本身的支持,它遭到失败乃是必然的。

辛亥革命后,不甘心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曾从不同角度总结教训。陈独秀和早期的李大钊认为,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觉悟太低。要解决这个问题,靠政治斗争是无济于事的,唯一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西方思想文化。他们认为,只要西方思想文化在国民中普及了,民主共和制度就自然能够实现。他们不懂得,思想文化归根到底要受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根本不可能真正普及。企图靠文化宣传来完成政治革命所未能完成的改造中国的任务,乃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孙中山不同意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主张。他提出,革命失败的原因

历史与评论

在于“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指旧官僚、武人、政客)”。“以后应再有一番大革命,才能够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但是,怎样才能保证今后的大革命能把“地底陈土”清除干净呢?这个革命要靠什么阶级来领导,靠什么阶级的力量来完成呢?孙中山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十月革命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出路。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由西方转向苏俄,开始学习马列主义,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由共产主义者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分析中国的国情,找到了中国真正的出路,这就是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

孙中山虽然没有接受马列主义,但他也十分重视学习十月革命提供的新经验。他提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这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袖也对学习西方这条道路产生了怀疑,开始探寻新的出路。

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派中的多数人仍然坚持学习西方的主张。在共产党内,也有人附和这种主张。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把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认为革命的结果应该是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掌握领导权的能力。结果是领导权落到反动的大资产阶级手中,革命遭到了失败,国民党也蜕变为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党。此后,资产阶级民主派进一步分化,一部分倒向右派,一部分转向共产党。另一部分人继续坚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他们的号召力远不能与当年的孙中山相比,当年孙中山尚且无法实现的目的,他们自然更无法实现。

总之,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虽然曾有不少人把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当作中国的唯一出路,并曾长期为之奋斗,但这条路始终没有走通,而且越来越走不通。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的道路之后,中国的历史才出现了转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变成了独立、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历史事实证明,只有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

但是,有些同志在总结中国近代历史时,却得出了另一种结论。他们提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打上门来的情况下,我们被迫向他们学习,抛弃落后,争取进步,使自己现代化,是唯一的出路。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没有现代化,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或者实现的不可能是社会主义。”[9]这里所说的“向他们学习”,显然是指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这里所说的现代化,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简要地说,这些同志的观点就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有在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后,才能搞社会主义。这些同志提出的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的创见,而只是重复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和陈独秀早已提出并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陈旧观点。这些同志既然以历史学家的身分重新提出这些观点,便理应用历史回答下述问题:为什么被他们宣布为“唯一的出路”的学习西方之路始终没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中拯救出来,而被他们视为并非出路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之路却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在外国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单靠“学习西方”能不能“使自己现代化”?先现代化、再搞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否可能?可是,他们对这些问题却避而不答。实际上,他们也无法回答。

历史是发展的。在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民还不可能找到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把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当作唯一出路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历史证明这样“学习西方”并非真正的出路,但当年他们勇于在黑暗中寻求救国道路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赞颂。可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已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早已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我们的某些历史学家仍坚持如此“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这绝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对历史的嘲弄。

参考文献: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问题》,《光明日报》1980年1月8日.

历史与评论

一、事体重大,不可不辨

俞吾金先生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上发表了《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到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

—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中的一个关节点》(以下简称俞文)一文。该文梳理了马克思探索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历程,引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俞文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把恩格斯与马克思对立起来,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俞文说:“恩格斯一生都认同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并主张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马克思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探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乃是

恩格斯认同黑格尔

“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吗

陶富源王景

摘要: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是集中体现其哲学唯心主义性质的一个基本观点。对此,恩格斯不仅不认同,而且是持彻底的批判态度的。马克思也并非单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观点”。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样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关键词:思维;存在;同质性;异质性;辩证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6)03-0047-04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4]左步青、章鸣九:《评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历史研究》1979年第12期.

[5]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8]吕浦、张振鹍等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9]黎澍:《在义和团运动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发表于《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作者附记:本文曾发表于1989年,后收入作者所著《近代历史纵横谈》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经一些著名学者建议,并得到北大出版社同意,将此文再次发表。除新加内容提要外,原文未作修改。此文内容涉及面较多,限于文章篇幅,论述均较简略。此后作者在一些文章中对本文涉及的多数问题有进一步专题论述,可参阅《近代历史纵横谈》一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100871

责任编辑:李珍

!!!!!!!!!!!!!!!!!!!!!!!!!!!!!!!!!!!!!!!!!!!!!!!!!!!!!!!!!!!!!!!!!!

探索与争鸣

浅谈“五四精神”及对青年学生的启示

浅谈“五四精神”及对青年学生的启示 开篇我们谈谈五四以及什么是五四精神: 首先五四运动是怎样的一种运动,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向会议提出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其他权利归还中国,同时还提出七项“希望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但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参加“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并将其写进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至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但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愤怒的爱国学生痛打了亲日派官僚章宗祥,并放火焚烧了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活动。6月3、4两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学

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罢工,上海和全国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后举行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即从开始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那么五四运动有什么意义呢? 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开端。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实际斗争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产主义者。他们深入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罢工斗争,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了解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我们再谈谈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

五四运动 入党思想汇报正式篇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九十年前,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序幕,也为穿越世纪风云的青春史诗写下序篇。五四运动开启的“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九十年后已经汇成波澜壮阔的滚滚洪流,注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使之发扬光大,没有任何力量和困难可以阻挡它前进的步伐。2009年的今天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日,而这一年,又将是我们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抚今追昔,在历史的崭新阶段,中国人民将更高地举起思想解放和进步的旗帜,继承”五四”光荣传统,弘扬“五四”精神,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奔向更加宏伟的目标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而且还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同时也是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端,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青年运动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先进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不懈奋斗,建立了卓越功勋。 五四运动的精神乘着这春风的浪潮随之涌来。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亲眼目睹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了现代化发展建设的新时代。亲身感受到了党对我们青年的关怀、重视与栽培。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所有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运动的精神时刻提醒着我们,爱国的思想应该时时记在心中,发扬“五四”精神,与时俱进,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抢抓机遇,应对挑战。 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是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继承五四光荣传统的现实意义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今天要进一步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肩负起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人民的重托,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昂扬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崇高感情,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祖国和捍卫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聪明才智,五四运动中充满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构成五四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犹如接力棒,为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担当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也是对五四精神的发扬光大。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肩负起历史使命,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勤于学习,学习才是进步的根基。在科技进步的当今世界,更加需要发扬五四先驱们倡导的科学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武装。我们青年一代更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而青年时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刻苦钻研,打好基础。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重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历史的表象看,五四运动无疑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此,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是为了救亡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仅仅是诉诸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涵盖历史本身。 当然,说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这两重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对等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历史的主题.从文化系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条件看,五四运动的主题是救亡,启蒙是服务和服从于救亡的。因此,在五四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说虽然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两重意义,但把二者并列对等起来是不甚妥当的。 本文认为,可以把五四运动的历史主题与现代意义区分开来处理,这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当今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启蒙意义(科学与民主)提到突出位置是不奇怪的。现代化需要现代性的价值系统,这种需要相应地要求强调历史事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一面。看不到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抹煞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发生曲折而导致的某种回流心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的主题就是启蒙,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混同于历史意义,这是用对历史的期待代替对历史的描述。这种历史论证也是不科学的,且不利于五四运动现代意义的张扬。 (一) 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以从小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两个方面去进行。所谓小文化,是指大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系统,主要由思想、信仰和知识构成,包括神话、神学、传统、文字、哲学、科学等在内,其外在形式是清晰的言语或某种符号形式。所谓大文化,是指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系统、社会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从小文化的角度看,五四运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其历史作用也主要是启蒙。不过,虽然着眼点都是放在启蒙方面,研究者们却较少从系统的角度,把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白先生(白话文)放在同一横断面上进行整体性研究,因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成功和确定不移的果实是白话文的胜利’,①,有的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功绩”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公开的挑战”,力图建立“新的价值世界”②。笔者在《从文化系统论看五四运动的成果》)(见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一、爆发 1.原因 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展示图片,并提问) 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

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讨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从列强方面说,则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2.爆发 教师:(播放《五四运动》片段,并提出问题)领导这次运动的人物都有谁?五四运动中

五四精神的当代启示

五四精神的当代启示 五四精神得以流传,对当代的我们必定是有所启示。了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来参考借鉴哦! 五四精神的当代启示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以学生为主体发动的一场对抗政府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又旧民主主义革命到 * 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如一声春雷响彻腐朽的 * ,震醒了一代满腔热血的青年,让他们拿起了武器,反抗这个千疮百孔的 * 。五四运动的开展让新一代的青年开始思考如何去拯救 * ,也让马列主义在中国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为 * 的出现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九十五年过去了,虽然那段历史渐行渐远,逐渐淡去,但是以五四精神为母体孕育的五四精神却生生不息地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身上进行着传承。具体来讲,五四精神就是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这种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争优创先,走在时代的前列。 那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五四精神中去汲取到哪些营养来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呢?

首先,让我们从五四运动的旗号说起。 五四运动高举的旗号是什么呢?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用中文说,就是民主与科学。当时中国处于一种黑暗的军阀统治时代,国内毫无民主可言,民不聊生。国外,则是备受各国的各种欺辱。有着泱泱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巨人,垂垂老矣,正在一步步的倒下。五四运动,就是让愚昧麻木的国民开始思考中国为何与西方国家形成如此悬殊的差距,西方国家是如何完成了这一逆转。这时候,提出“民主”与“科学”,是十分关键的旗号,人民没有民主,这一点致使国家愈加黑暗。由于 * 鄙视西方科学,自封“天朝上邦”,而西方国家完成了声势浩大的逆转,科技革命的力量足已显现。在当时,这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在今天,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新中国的不断发展使得各项工作都蓬勃发展,各项制度愈发健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注意到一些缺失,我们应当积极的去思考,去反馈。至于科学,我国现在仍然是属于密集型产业国家,虽然GDP稳步提升,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在核心的技术领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一代代的中国青年去正确地认识,并且努力地改变现状,让中国早日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发达国家。 其次,我想,五四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一种批判精神。

五四青年节的思想汇报()

五四青年节的思想汇报() 严格要求自己,接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监督,严于律己、勤奋进取,努力作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汇报范文,推荐给大家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四青年节的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 1919年5月4日,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大变迁,是我国走向富强之路的启蒙开始。无产阶级作为觉悟了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五四”运动是我国20世纪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五四是一团星火,在光与热的摩擦下,点燃了新时期的开端。 我们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利国利民的伟业。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发扬“五四”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做“五四”精神的传承人,做解放思想的带头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处处从实际出发,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敢于打破原有的论述、原有的模式、原有的观念,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

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办法和出路,树立与日俱进的新观念,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树立适应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代青年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时代为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当代青年积极投身这个伟大的时代,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才能使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时代要求我们: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与时代同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才智。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是青年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把祖国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这样的青春才是真正亮丽的青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就能经受困难和风浪的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姓名:殷利娟 学号:201005025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2010级本科一班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摘要]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思想解放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遗产构成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民族遗产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伟大的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而且还是近代中国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实践中,五四运动以及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开拓奋进的一种动力。从思想解放的历史层面认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 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以树立人的主体意识为中心。陈独秀解释说:“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陈独秀用自主、自由的人格作为“解放”的涵义,体现了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本质精神。辛亥革命使传统的制度获得了解放,但国人的思想还处于传统的牢笼。国人完全解放是从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开始的。从这样的理解去认识五四运动内涵的思想解放,在社会层面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从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和残酷压迫,国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比较淡漠。因此,近代以来虽有一系列的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活动,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但从根本意义上讲,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分人自身的利益收到损害,生命财产收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的被迫的反抗,或者少数觉悟了的爱国者的抗争,从全国当时整体情况来说,绝大部分人对国家、对社会的具体事情是漠不关心的。这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虽然

五四运动的过程-作文

五四运动的过程 年月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 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月-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月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 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 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月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 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月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 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

天安门。 月日上午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 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 下午时,北京学生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 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 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国公使。 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 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每周评论》年月日)下午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 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时分左右怒烧其宅。 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人。 月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五四精神的现代意义

五四精神的现代意义 内容简介:八十九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五四运动。文中首先论述了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五四爱国运动中全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爱国热忱,然后论述了五四运动(包括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所体现出的精神,九十年来,在这场伟大运动中折射出来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进程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回顾,从而论述这场运动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内涵。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关键词:五四精神现代意义新民主主义 "五四"精神是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距今90年了,但"五四"精神焕发出的时代光彩,对当代青年仍富有教育和 启发意义。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冰灾,奥运会,512大地震,中国青年在重大的事情面前总是表现得大爱无私,作到了一个中国青年应该要做的是。在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是一群热血青年,他们的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为了别人的生存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在地震中一位21岁的女幼师,为了保护孩子在危险来临时她原本可以自己逃离危险的,但是她先让孩子们先出去,自己却被掉下来锝一个预直板砸破了头。为了灾区的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有些青年不惜放弃了东部发展的好机会,毅然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并且立志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它。她们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她们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实这样的人很多,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五四精神是那么的光辉,是那么的伟大。他们身体里散发出来的五四光芒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在新时期的中国有这样的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中国的未来一定不可估量,中国一定会在世界上一展雄风,五四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当代青年,而且也正在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实施,正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发扬五四精神,为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 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一场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它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国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断一切。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文化运动中,面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黑暗混乱状况,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对中国是否适合,坚持不懈地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正当此时,俄国发生了震动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

【优质】入党积极分子纪念五四运动思想汇报-范文模板 (2页)

【优质】入党积极分子纪念五四运动思想汇报-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入党积极分子纪念五四运动思想汇报 课件 1 入党积极分子纪念五四运动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201X年5月3日是五四运动x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 的分界点,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 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它绝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 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爱国救亡怒 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说到底,人们被那时祖国苦难境遇激发出 来的满腔悲愤,对创造合理的新社会的强烈追求,是五四运动能够发生的内在 动力。 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何等深重的苦难中;也去很难体会到,那一代中国人在几乎看不到一点光明前景的艰难岁月里, 是怎样为祖国的悲惨命运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煎熬。直到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索般点燃了这场惊天动地的爱国运动。国家的危机,民 族的苦难,使人痛苦,也催人奋进。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起步的。 这场运动孕育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而这种精神成为中国人 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运动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从那之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可以说,中国从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由于它的催 动和鼓舞。五四运动的发生,就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续。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援,最根本的动因就在 于此。响遍全国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最根本的含义也在于此。在五四运动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顾高压、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层人物和广大工商界群众的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和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今天,要实现四个 现代化,真正使中华民族振兴起来,我们就更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下面给大家说说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

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

五四精神传承有我思想汇报大全

五四精神传承有我思想汇报大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五四精神传承有我思想汇报大全一 首先,这需要我们把满腔的学习热情、创造热情、奉献热情发挥出来、汇集起来,凝聚成岗位奉献的滚滚洪流,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其次,我们要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找准学习成才的立足点和切入口,不断提高成才的层次,努力成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要在奉献中确定人生的坐标,为祖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最后,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爱国情怀我们应加倍珍惜,我们青年人是推动祖国发展的动力,将为祖国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理性爱国,正确爱国,将为中国开启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以上就是我关于五四青年节思想汇报,请党组织考验我。 五四精神传承有我思想汇报大全二 伟大的时代呼唤青年,宏伟的事业造就群英。在欢度“五四”青年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2周年之际,我们向全国各族青年和广大共青团员致以节日的祝贺、亲切的问候! 92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指引下,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真挚的民族情感, 为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人民的安康与幸福贡献青春和力量,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实践证明,广大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过程,是沿着党指引的方向,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正确道路上健康成长的过程。 当代青年正面临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时代为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当代青年积极投身这个伟大的时代,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才能使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时代要求我们: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与时

五四运动的由来

五四的由来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这一规定。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仍然被当代年轻人所推崇。 爆发原因 在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 主力:学生 领导人:李大钊 形式: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口号:1.誓死力争,还我青岛2.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拒反对对德《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运动成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主要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节日确定 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放假适用人群的年龄上限。 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 此次进一步明确年龄上限后,将有3亿多年龄在14至28周岁之间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节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会对青年的关爱。 《办法》指出,各部门和各用人单位应自觉遵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切实保障青年的休假权利。篇二: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它来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政务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

作文-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4月29-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3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156、157、158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

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天安门。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4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3000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下午4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4时30分左右怒烧其宅。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32人。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字大学近代史论文完整版

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字大学近代史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大事件,1919年的“五四”运动毫无疑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宣言和徽章,永久地烫在了我们民族向文明迈进的历史画卷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代代青年都会从这个温暖的记忆中,感受到一份激情、一份崇高和一份责任。 “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受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和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斗争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1919年5月4日,为反抗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数千名北京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由此掀起一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国性群众斗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许多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种种社会弊端,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的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中,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对于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大家了解多少呢?对于五四精神又有什么了解呢?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五四运动的诠释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

等的,创造的,真善美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一种青春的赞歌。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转型的产物。如果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则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二代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重担的现代知识分子,亦被称之为“先进的中国人”。 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五四运动的四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五四运动的四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程恩富日期: 2013-04-16 阅读:103 次 爱国革命运动中充满的爱国、进步精神和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如同接力棒,为此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传递。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爱国革命运动中充满的爱国、进步精神和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如同接力棒,为此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传递。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精神,在当时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广大学生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和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源泉,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可以分为基本层面的爱国主义即爱中国,以及较高层次的爱国主义即爱社会主义中国,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当代弘扬五四爱国精神,首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不能盲目地崇拜强国,或者口头上大讲爱国主义,实际上却“损中肥外”,连国家、民族利益都不讲究。其次要反对民族自傲主义。只有积极扬弃和借鉴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长处,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才是明智的爱国主义。简言之,我们倡导的不是盲目崇洋、故步自封和狭隘主义的爱国主义,而是自强不息、开放纳新和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