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学生:王燕燕指导老师:张淑琴

摘要:北宋时期,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的发展了豪放词,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释然豁达;辛弃疾极大的继承和发扬了豪放词风,创作了“稼轩体”,他的词风则雄浑、慷慨。在词坛上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们虽同为豪放派词风,但苏词和辛词在词风方面还是存在差异。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比较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到了宋代,词进入了全盛时期。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大词人便产生于这个时期,他们在词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了“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乘,他们有着渊博的文学知识和拯世救民的思想,关心国事、朝政、兵机,作品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自觉深刻地升华主题,大量独创性的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给词坛注入蓬勃活力。苏轼具有强烈的儒家入世精神,为人重操守,不以时迁,毁誉不记。一生热爱学问事业,心中乐之,自进不已。他能随缘自适,处逆境而不颓废,处顺境而不骄逸,词作中极富超然物外的旷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开阔的胸怀,自由洒脱的性格和豪迈的气魄。“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的辛弃疾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和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深谋远虑,骁勇善战;但特殊的政治环境使他只能将“一腔忠愤”及其“抑郁无聊之气”寄之于词。

苏辛两人都是仕途不得志的有志之士,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自然对审美意趣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得他们的词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清代的陈廷焯说“稼轩词,粗粗莽莽,桀骜雄奇,出东坡之上”;“稼轩求胜于东坡,豪壮或过之,而逊其清超,逊其忠厚。”东坡的“旷”在于他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和坚强乐观的信念;而辛词的“壮”在于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悲壮,雄健刚劲。下面我们从他们词的精神气质、思想特色与艺术写作手法来分析他们词风的差异。

一.精神气质

苏轼与辛弃疾,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生,文满天下;一个行伍出生,英名丧敌胆。

苏轼(1037——l101)生活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外患频繁的时期。当时在我国北部地区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和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建立的夏政权日益强大,不断派兵到宋朝边境地区进行掠夺和骚扰。软弱无能的宋王朝步步退让,先后同他们订立屈辱和约。苏轼一贯主张加强边防抗击侵略者,他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

辛弃疾(1140一1207)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祖国分裂,而南宋统治者却歌舞升平、不思进取,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却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辛弃疾和苏轼不同,他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致仕,而是早年参加了抗金斗争,有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辛弃疾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和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不相容,使他政治上屡遭打击,报国无望,只能把一腔热血化作篇篇诗作。

生活年代的不同,经历的不同,在他们词的创作主体上所表现的精神气质也不同。苏轼他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宗相通。他为人坦荡有气节,遵循儒释道三家兼容调和的思想,平易、重实用、圆通,将儒家的固毅、佛教的平常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文章中,他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价值,其自身的表现功能是作家精神活动的独创。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

此词写于他四十七岁时,不但描绘了赤壁的雄伟景色,而且豪情激荡地歌

颂了古代英雄的业绩,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开拓了词的意境,使

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大

江东去”开篇,豪气十足的展现了赤壁风起浪涌的开阔意境,感慨深沉。下

片则由“遥想”引领五句,集中笔力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

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从

几个方面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先是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

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的装束,儒雅而又风

度翩翩。作者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确地概括了整个战争胜利的场面。以下三句,由

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未酬壮志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嗟叹。这首词

感慨古今,雄浑苍凉,昂扬郁勃,由对周公瑾少年英雄的怀念。唤起读者对

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而结尾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写到了作

者自觉年华老去、人生如梦的感叹,含有颇重的消极意味。纵观全词,作者

由眼前广阔无垠的空间,联想到了与眼前之景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成就

大业的周瑜;紧接着,借对周郎的凭吊想到自身满腔壮志未能实现,但这一

切深沉的恢宏的思考又最终归于“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和旷达。词中所体

现的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就是苏轼“眼前轻,而悟更远”的人生境界和精神

气质的具体体现。同样是怀古之作,辛弃疾则在词中流露出不同的精神气质。

如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上阙“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惊天地,泣鬼神。接下来再自问自答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一问一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上阙中连用两个问句,吐露了抑郁悲愤之情,下片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颂扬转入议论。“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占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的英雄气概。接下来,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配做他的敌手呢?作者又自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如果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是由郁愤反转为洒脱旷达的话,辛弃疾则是在由低沉转为高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显然,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使孙权成了作者理想中天下英雄的化身,“曹刘”却只是成了孙权的陪衬,而尾句对英雄主义的歌颂,正是作者将心中抗金事业的正气伸张到了极致。词中辛弃疾面对奢靡的统治者,面对未酬的壮志,他并未与江月共酌,表现出和苏轼一样可将一切看轻的洒脱和旷达,而是将孙仲谋作为后世的表率提出,激励诸公当如孙仲谋所为,表现出了他深沉的赤子之心,颇具份量,这也正是辛弃疾“眼前重,则悟不暇”的精神气质的自然表露。

同样是壮志未酬,同样是向往英雄,同样又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但不同的是苏轼将一腔热血,慷慨豪迈之情归于潇洒旷达,以期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而辛弃疾则是始终为国事忧虑不安,狂放郁愤。认识了苏、辛词中的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体悟到了这两个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词人不同的精神气质,那么我们必然会更深入地思考他们二人作品中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写作手法。

二、思想内容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来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他个人政治生活的经历。苏轼生活的那个年代,看似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而辛弃疾则处于金兵南侵、民族矛盾尖锐的战争年代。不同的时代必然造就他们不同的豪放之风。苏轼,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党派斗争的牺牲品。他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反对无效后,自觉难容于朝廷,主动要求离京外调。其间,因作诗讥讽新法而遭到新党迫害,锒铛入狱后又被贬谪黄州。而当他再一次被召回朝廷时,却又因反对全盘否定新法而遭到贬谪,流离四方。显然,以苏轼耿直的性格,是无法在“琼楼玉宇中”立身的,于是,他一挥衣袖,毅然离开。并在对理想和现实的态度上力求随遇而安,旷达自得。以诗词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苏轼将心胸寄托于山水之间,因而怀抱倍加开阔,往日郁积心中的苦恼也在清风明月下一点点地消解。而“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他在大自然中寻得了自己真正的归宿。如此,苏词中的“悲”逐渐被纯意义上的“豪壮”所代替。比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圆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上阕从月亮起兴,借传说中的月宫境界发出天上人间的疑问,由此萌生“我欲乘风而去”的遁世念头。继而又担心“高处不胜寒”,觉得人间的美好胜过天上。在这潇洒的文字里蕴藏着他思想上“遁世”与“入世”的矛盾。他所表达的内容深刻地揭示了他对《庄子》的理解,以致字字行行如此飘逸隽永。“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积极处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又回归到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转朱阁”三句,从眼前月光的转移,逐至心中的“照无眠”,概括出天下人间的别离苦,也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结尾两句仍旧表达了他达观、积极的处世态度,基调是健康的,展现了他仕途坎坷却任意沉浮的心态。

相对于苏轼而言,辛弃疾的人生态度要积极得多,但正因为这几分积极,使他无法超然物外,而整日沉浸在悲愤之中。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

归顺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安抚等职。在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主张抗金,虽遭不公正的待遇,但仍不放弃努力,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悲愤,一次次的振作。久之,努力付诸东流,而悲愤却不断在心头淤积。于是,他的词中总洋溢着悲壮,使人读来倍感压抑,却总不禁要为他的爱国之心击节叫好。如《永遇乐·千古江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

词的上阕,辛弃疾先借孙权、刘裕之典,抒发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情感和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抱负,同时借古人之状讽喻南宋皇帝之弱,手法老辣,意境深远。而下阕则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之典,劝告朝廷不可草率用兵,真可谓用心良苦。词末,词人以廉颇自比,倾诉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相对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显然少了许多洒脱,多了不少悲壮。

三、艺术写作手法

通过上面对他们精神、思想的分析,我们再从艺术手法来分析他们词风的不同。

(一)选材内容

1、写人。苏轼与辛弃疾的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作品。苏轼平生倾慕屈原、张良、诸葛亮、贾谊和隐士僧道之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甚至学习道家的养生之术。这些在他的词作中得到充分地展现。他虽然也曾向往过“雄姿英发”的周郎,但在赤壁发出的却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总的说来,苏轼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疏狂异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辛弃疾是一手握着战刀,一手握着彩笔,跨上战马的豪杰,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统兵将领,驰骋

沙场的志士。他的词作中出现的往往是虎啸生威、豪气纵横的英雄。辛弃疾追求雄豪壮大的人生,希望能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所以,自己当年的豪壮,以及曹操、刘备、刘邦、刘裕等沙场英雄,也就很自然成了他词中再三咏颂的主人公。

2、写景。苏词中虽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色彩和“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的奔走流动的气势描写,但更多的是如“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照野靡靡浅浪,横空暖暖微霄”,“门外月公款如水,彩舟横”那样古淡、幽远、深邃、雅洁的景色。而这些景色多披上一层薄云细雨、清风流水、明月夕阳、青山碧水。从而增加了澄澈、雅艳、旷逸之感。与苏词不同,辛词长予描写飞艚壮阔的景物和场面,呈现极为浓郁的豪放色彩。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经历,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他描写的场景,往往恢弘壮阔,往往带有沙尘味,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写景中,辛弃疾最喜欢写山、写水,当然是群山是阔水,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在辛弃疾这样的军人意念中,他能把静态的山势写成万马奔腾的动态。写水则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遍天去秋无际”,“易水萧萧西风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些江水,无不壮阔磅礴,增添豪放韵味。

3、怀古。同样是怀古,苏词缅怀的往往是那些雅儒达士,对他们的人生遭际,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加以评价赞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有些伤感,但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显得那样的洒脱、达观。人生不过短暂的一瞬,功名不过过眼烟云,因此安贫乐道地对待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力求旷达。辛弃疾胸怀英雄豪杰时往往与自身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深陷在古人的遭遇之中,不能自拔。如同一“赤壁”,辛弃疾凭吊时却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霜天晓角·赤壁》) 的悲壮。他们不同的怀古体验抒写,使得各自旷达洒脱与沉郁悲壮的风格跃然纸上。在怀古创作上,辛弃疾较苏轼更为擅长,尤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代表,“凭谁问”三字道出

了一个失落英雄的满腔忧愤,“不平之鸣,随处辄发”(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尽管如此,在词中,辛弃疾始终不失为一个“气吞万里如虎”的爱国志士。

4、隐逸。苏轼读庄子曾喟然叹息“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纵观苏轼一生,虽然苏轼以儒家思想为其本,但他浸染释、道思想,赞美陶潜、老庄的隐逸。“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苏轼《答毕仲举书》),苏词把田园和乡村当作与风雨官场对立的避风港,真心向往它,追求自我超脱,因而更多地体现其“外儒内佛”的思想特征。辛词中也有一部分赞美隐逸情趣的词,如《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但是,隐逸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少年横戈杀敌,中年却壮志难酬的将帅来说,在赞美的同时,所透露的是被迫隐逸、不甘隐逸的情绪。这种因理想与现实冲突而被迫长期闲居的生活自然激起他不甘、无奈的苍凉情绪,只好“和泪看旌旗”,成为“试弹幽愤泪空重”、“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失落英雄。

5、醉酒。苏轼写醉酒是因为他感到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他在酒中思考人生,浩叹“人生如梦”,写醉酒是为了超脱“一樽还酹江月”。所以,苏轼在醉中忘却的是现实的自我,寻回的是自我的洒脱与超越。是一个醉里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千古的疏狂异趣形象。辛词也写酒中的欢乐,在醉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情志和抱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但更多的是醉后的痛苦与愁愤,“杯当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揾英雄泪”、“可怜白发生”。可见,辛词在醉酒中,难以忘怀的是现实的痛苦,苦苦寻觅的是失落英雄的豪气。

(二)表现手法

1、议论。苏词中已有议论,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形式较为活泼,往往夹叙夹议,抒情说理兼借事例,通过形象来展现,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辛词将抒情言志、评论叙事融为一体,比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他对民族苦难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词中,能够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此他的词更具有深刻而强烈的现实性、批判性和战斗性。

2、用典。词到东坡,用典渐多。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后,接着写“亲射虎,看孙郎”,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喻太守亲自参加射猎,将自己英姿凸现出来。苏词用典,确实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但苏轼用典“犹未至用事至用史”。辛词不仅喜欢用典,而且善于用典中套典,引用得妥帖自然。词至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弥见其笔力之峭”(吴衡阳·《莲子居词话》(卷一)),真正地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的艺术境界。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连用三典。即“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此典是说在晋朝,有个人叫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间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变弃官回乡。(《晋书·张翰传》)“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说三国时期,许汜去看望生病的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三国志·陈登传》)而“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长的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了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此三典用得浑然一体,演进极具层次,深表复杂矛盾情感。辛词用典凝炼贴切,技巧高妙,是继苏轼后,辛弃疾对词的又一大贡献。

3、修辞手法。苏词中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运用得成功,但比喻手法的运用却不如辛弃疾了。辛词大力发展了这种方法,使它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如《摸鱼儿·观潮》中形容潮水之盛,用“万里长鲸吞吐”来比喻潮水的浩荡,滔天力卷比喻海水的力度,连用比喻,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此外,辛词还善于用比兴寄托的传统手法,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患和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愤慨,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贺新郎·绿树听鹈鴂》、《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等皆如此。

4、语言。苏轼在语言运用上革尽花间词人错彩镂金的词风,开创了“以诗为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词境。辛弃疾不仅能“以

诗为词”,而且能“以文为词”。“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在语言表达上,辛词能“不主故常,集优汇萃”,把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和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词汇。运用口语方面,如《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自。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写得十分清新明快,宛如说话一般。口语入词,入得灵活而有变化,调子轻快可喜,又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至于书面语言,信手拈来稍加变化,往往融合无间而且新意迭出。总的来说,在辛词中不论是文学语言,还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俚语、俗语都能运用词中,而且一经运用,尽得风流。

综上所述,苏轼、辛弃疾虽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轼以诗为词,词中多体现出一种壮志难酬之后的开阔胸襟,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弃疾以文为词,词中多是抒发词人无从报国的不已壮志,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和辉煌的豪放词派。这两种豪放词风的不同体现正是词人不同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的写照。他们的豪放词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欣赏。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

[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7日

[4].沈祖棻.宋词赏析.中华书局. 2008年.

[5].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 1986年.

[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2006年5月1日.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之豪放词可用“豪壮”二字概括,而辛弃疾之词须用“悲壮”二字概括,人生观不同,气度故殊。 同为豪放派,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词风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之处是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 (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家庭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就树立大志,他读书很刻苦。1056 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然而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从英州到惠州到儋州,因此在被贬和流放的时间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在他的豪放词中这样的情感随处可见。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 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陈泳准考证号:082310100281 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分别从苏轼旷达的本质,豁达宏通的性格底色,人生的体验剖析其内涵。 关键词:苏轼旷达阔达宏通人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灿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踏入仕途后,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谪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在生命最后一年(1101年)写的《字体金山画像》一诗中,他平静地对自己曲折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诗中可见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归于无欲无求境界,回首一生;他觉得正是在三次被贬之地成就了自己的功业。能如此豁达看待自己多舛命运的人,该会有怎样旷达的人生境界呢? 一 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方面摆脱现实社会人生的束缚,以超脱的心态去体会外物,书写人生。另一方面,促进它对人生形成真正的领悟,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无限的久远的存在价值。这两个层面的人生境界,在他的人生征程中有重逢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他不善藏锋,指斥时弊,敢做敢为。他的耿直方正,又偏好用文字来表露,基于这些原因,他屡遭排挤、贬谪和外放。然而苏轼均能以旷达的情怀化解悲苦,乐观面对。无论在何种境地,都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自解宽心,心中永远憧憬着美好的前景。无怪乎他可以用“九死南荒吾不恨,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文 \ 洪万平 (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 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苏轼一生政治上的不得志,屡次遭贬,使得他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他一生当中,当数“乌台诗案”对其一生影响最大,对其旷达情怀的形成影响最大。 三、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 “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内容摘要:豪放可谓是一代词主苏轼的词的主要风格,他词的豪放派不仅让其成为千古风流人物,而且其词还影响到后代。苏轼作为天才的文学具匠,后人争相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当然,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其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着完美无暇的体现。 关键词:宋词,苏轼,豪放,风格 正文:唐诗在国中古代文学史上划上了绚烂的一笔,并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长久地遗留下来,为后代人们提升文学素养和精神气质的较优方式。而与唐诗相比,宋词也同样丝毫不逊色,它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棵奇葩,永久地绽放在历史的广阔空间中,盛开永恒性的魅力。至今,宋代的词人枚不胜数,而宋代盛传的词也是五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在众多的词人当中,苏轼可谓是最负胜名的一个,而其词更为整个宋代词的繁华而锦上添花,为其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苏轼正是豪放派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词的主要风格。苏轼还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式。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词中形象 一般而言,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喻,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词的开篇就让读者可以看到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宽阔的气势,其气势开阔,词境壮大,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了极度的拓展。其中作者所选的形象也是特别的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暗赤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还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接着借用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浅议苏轼的旷达词风 摘要: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苏轼的仕途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击倒,始终刚正不阿、直而不随,成为后世敬仰的词学大家。苏轼创作的具有旷达疏放、清丽飘逸风格的词更能体现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加显示出了词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与融合。本文试结合苏轼的坎坷经历分析其以旷达为基调的词作风格。 关键词:苏轼;坎坷经历;乐观旷达;词作风格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在诗、词、文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词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他把自己乐观旷达的做人品质融入到词的创作中,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 苏轼22岁考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宋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感到朝廷新旧党争和新党内部的斗争激烈,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以后历任密州徐州知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关心人民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由

于新党政客从苏轼的诗文中寻找借口,将苏轼逮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卑鄙、残酷的文字狱,使苏轼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年底结案后,以罪人身份安置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他一生中经历最为坎坷的一年。绍圣年间,宋哲宗亲政,苏轼被“安置”到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又远谪儋州(今海南儋县)。在困苦的生活中,他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并积极创作。宋徽宗继位之初,向太后听政,苏轼才从海南返回中原,可是,也就在他刚刚回到常州的时候因病去世了。苏轼的大部分词,作于他在政治上累遭打击之后,由于苏轼的审美趣味倾向于天然之美,故其词作也努力追求平淡高逸的境界,刘熙载《艺概》如此评苏词:“东坡词具神仙之姿”,指的正是东坡词的超然之致、天然之韵,具有清旷高超的风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近乎直陈式地披露内心世界 苏轼的不少词感情外放而不内敛,以《满庭芳》为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培训课件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苏轼的词在词的发展中,一洗唐代以来宫体词脂粉香泽之气,首创豪放派之先河,我们可以说,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词是一座丰碑。下面,我仅就《水调歌头》一词,浅析一下苏轼的豪放词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在月光下思念弟弟的词,读完上阙,我不禁首先为词人的新奇想象所折服。自古以来,写中秋赏月的诗词不少,但许多作者往往把自己置于月外,仅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月色。而东坡则不然,他竟然把自己置于月宫主人的位置,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读到这里,就不由让我们同样产生了豪迈的感情,深深地被词的意境所吸引,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有使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中国文学史上,若谈起浪漫的想象,当首推屈原、李白,他们在诗中常能不为世俗所羁绊,而能扬起长袖、高歌呐喊,畅游寰宇。现在读到苏东坡的词,又使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形象。不过,当我们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又感到东坡又胜一筹。他虽然政治上也遭受过种种挫折,但还感到“人间”更为可爱,他这种屡遭贬斥仍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这种旷达的胸襟更使我们感动。这正是苏词豪迈的根源。这是他百折不挠精神在词中的体现。这一点在词的下阙中同样可以体会到。 下阙中,作者一开始就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景。“转”、“低”两字充分体现了时间的缓慢流逝,更衬托出作者思念弟弟子由的深情,这也反映出了东坡在用词上的高超技巧。往下,诗人并不是在词中洒泪哀叹,而是笔峰一

旷达的诗句

旷达的诗句

篇一: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

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一)内容方面 1、题材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2、内心书写方式 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例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健康开朗的思想情绪。 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例如:“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如呜咽悲歌,感慨悲凉。(二)形式方面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联贯流畅的风格;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于这种“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丰收环境中,心中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辛词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 (三)风格方面 苏轼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等等。如《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当时金兵入侵,朝廷屈膝投降。国破家亡,美丽河山不再。词人承载着更多的是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欲将一腔热血洒于抗敌战场,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但却被贬官闲居,不得重任。因而在辛词中形成辛词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独特风格。如《破阵子》

浅谈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浅谈苏轼的豪放派风格 摘要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文着重从豪放抒情的形象上、豪放语言的锤练和品味上、豪放的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几点浅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苏轼;豪放派;念奴娇 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颗奇葩,和唐诗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耀眼夺目。宋词的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婉约,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北宋苏轼第一个用“豪放”评词,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的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苏轼(1037-1101)宋朝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首先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辟和发展了词的豪放风格。他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气吞山河的气势,一扫词坛“绮罗香泽之态”,被尊为豪放派的代表。下面就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展现浅谈几点看法: 1豪放风格的诗歌形象 诗歌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物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我”,即诗人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我们在词的开篇就看到了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所选形象也特别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江面之宽,流域之广,尽在一个“大”字之中。东去,向东流去,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更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总体上写的景物形象有:大江,波涛,故垒,乱石,惊涛,浪花,江山。人物形象有千古风流人物,具体的写周瑜。这些形象,都不是艳词中所写的,而是豪放派所推崇的形象。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 这首先要考虑到它的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他当时 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 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 这生活的苦果。后来他在调离黄州、量移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正由于有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他才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这样寓义深刻的咏物词。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 性格情怀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 格中的另一大半。苏轼不久前在狱中刚给弟弟子由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梦,魂飞汤火命如鸡”,但刚出狱,就又高唱道“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十八蒙恩授检校员外郎》)了。来到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所以踽踽独行的苦闷象征,在他心目中却能化成“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 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答言上人》)的逍遥游了。正是出于这一贯旷达、超 脱的性格和修养,他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 表现自己的旷达风貌。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都是他最得意的放旷行 为,自然也是他最得意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他在其他诗词之中也多次重复到这些形象,如《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道旁,杖 藜徐步转斜阳。”《东坡》诗云:“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浣溪沙》词云:“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而后来在被贬海南时,他索性把这种精神修养化作实际行动了:头戴大瓢,冒雨行歌田间。如今,他把这些自己最得意的举动浓 缩在半阕词中,足见他是要多么热烈地表现自己的旷达形象。 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已忧乐两忘的胸怀。“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这是忧,但正在这不堪之中,忽然又“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给人送来温暖,这是喜。按着常理,人们

论苏轼的文学风格

论苏轼的文学风格 中文5112 石生平 【摘要】豪放婉约可谓是一代词主苏轼的主要风格,他词的豪放婉约不仅让其成为千古风流的人物,而且还影响到后代。苏轼作为天才的文学巨匠,他另辟他径,积豪放婉约为一体,在自己所写的词中把他豪放婉约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风格;豪放;婉约。 苏轼从小受良好的家庭文学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中如鱼得水。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在其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和婉约便是其词的主要风格。苏轼还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的主要方式。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的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的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以及他的不同于常人的婉约词风,他可谓是积豪放婉约与一身。 王鹏运在《半塘遗稿》中说“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宴小山之疏浚,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坚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以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裛呼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幸并称,其实幸尤人境也,苏其殆仙乎!”他在这里列举北宋词家,并且指出他们各人在风格上的特色,但推苏轼的风格最为杰出,高出众人之上。这就是与他个人的才学性情相互关联的。 坡诗有云:“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然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有美堂暴雨》。东坡襟怀浩落,中无他肠,凡一言之合,一技之长,辙握手言欢,倾盖如故,而不察其人之心术,故邪正不分,而其后往往反为所累······《陆悼挽词》在这些文章中指出苏轼“心地空明”,“襟怀浩落”,这是他的性格,正是因为他具有这种性格才会对事物能够虚心观察,确有所见。

苏轼诗词风格研究

苏轼诗词风格研究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面对生活的苦难和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歌赋,让千年之后重读苏轼诗词仍为之倾倒。本文结合苏轼的诗词旷达艺术风格的分析,探究其旷达情怀产生的原因,并且解读旷达情怀的内涵和对现世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诗词;旷达;研究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文学大家,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苏轼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在散文、诗词、绘画等方面成就卓越。其成就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一方面是父亲苏洵对他的深刻影响。苏洵是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受到父亲的影响,因散文成就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1]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做出杰出的贡献。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在词方面,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另外,对于词的判断标准向来要求娟秀为美,苏轼却不遵守这正统理论和因袭的精神,在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和旷达精神,诗词歌赋中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思想内容,苏轼的诗词也以此达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词虽没有完全否认词的音乐功能,但是却有摆脱音乐性的趋势,他并不是不懂音律,也不是不能做为可歌的词,他的与人不同之处是为文学而作词,不完全是为歌唱而做词。这一转变是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生命的开始。一扫旧习,而以清新雅正的词句、纵横奇异的气象,形成了他豪迈旷达的诗画词风。他的诗词突破词家传统藩篱,以诗入词,不受音律束缚,扩大了词的范围,不拘一格,风格多样使词从花间樽前走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开创了豪迈词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