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迁移练习题

人口迁移练习题

人口迁移练习题
人口迁移练习题

第三节人口迁移练习题

一、选择题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 )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

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10.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组织性迁移为主

B.自发迁移为主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

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

A.中国的广州、深圳

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

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

D.中国的大庆、攀枝花

12.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13.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的政策影响

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开发国外资源

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 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 B.某学者出国讲学

C.某家庭乔迁新居 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上学

2.下列人口移动的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

A.美困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到南方“阳光地带”生活

B.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工作

C.我国三峡库区的移民

D.有些省市组织人员到日本等国参观学习

3.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的不平衡 C.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的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

4.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5.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 )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 )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是在社会文化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完成7~8题。

7.在上述四个城市中,由移民迁入引起的人口变动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上述四个城市中,受“推拉理论”中拉力影响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9~10题

9.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 B.acd C.abd D.bed

10.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主要地位的是 ( )

A.a B.b C.c D.d

11.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迁移人口数量变动图,回答(1)~(6)题。

(1)按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划分,图中表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迁移。

(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在数量上呈

_____________的趋势,原因是______

(3)从流动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_____到_____,从_______ 到_______地区。

(4)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_性的,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

①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③大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④ B.③ C.②④ D.①②④

(6)图中表现的人口迁移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引起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升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战争,他们解释目的是要帮助伊拉克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从而使该国政治、社会稳定,使该国国民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就目前伊拉克情况来看,伊拉克社会混乱,经济倒退,这些都会影响伊拉克人口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l~3题。

1.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 )

A.经济因素的迁移 B.社会文化因素的迁移

C.生态环境的迁移 D.政治因素迁移

2.战争中伊拉克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被称作国际难民,具体来说应该属于 ( )

A.环境难民 B.民族难民

C.经济难民 D.战争难民

3.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会对被迁入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难民的迁入会对该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B.难民可以创造一定财富,会大大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C.难民的安定需要一定的扶持,这样会增加被迁入国的负担

D.对于难民的管理,会有很多困难

读2001年到2007年各年度江苏省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4~5题。

4.2004年到2006年,江苏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外省区流人人口较多 B.自然增长率上升

C.人口政策松动 D.育龄妇女比例持续上升

5.受人口增长周期的影响,2008年到2013年将是江苏省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要稳定当前低生育水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

A.限制外省区人口的流人

B.提倡晚婚晚育

C.鼓励人口外迁

.D.实行差异性人口政策

据报道,目前广东省总人口达到1.1亿,其中户籍人口7 900W,常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3 100多万,这还不包括1 100W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据此回答6~7题。

6.导致人口向广东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原因 B.政治原因 C.经济原因 D.文化原因

7.若m是广东户籍人口的老年化比例值,n是总人口的老年化比例值,则 ( )

A.m=n B.m>n C.m

8.读图,结合国情推断,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 ( )

①城市迁往农村②农村迁往城市③人l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④人口稀疏地

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⑤

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

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高一地理学案人口迁移1

1.3 人口迁移 第1课时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学案(湘 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会判断人口迁移的类型。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的①______________,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②______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③____________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④______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 迁移。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人口迁移与分类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 .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 .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最有可能表示(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甘肃 D.从湖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解决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问题 D.甲地优美的环境 4.2011年春运铁路运送旅客2.1亿人,比2010年多发送1 000万人,日均运送旅客能力达620万人,能力增长幅度为历史最大,铁路春运秩序正常。春运旅客流属于() A.国内人口迁移 B.省际人口迁移 C.人口流动 D.人口迁移 5.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国际间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________国家历史上和________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若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填写图中序号),这种分类是以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为标准来划分的。 (3)若甲、乙代表城市,丙代表农村,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 ____________(填写图中序号)。 (4)人口的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的影响是:对迁出地而言,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缓解迁出地的____________,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但也可能导致迁出地________________的外流。对迁入地而言,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可使迁入地综合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但盲目的人口迁移可增加迁入地的环境和人口压力。 方法技巧练 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的依据 2011年9月4日,从由西安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四位旅客的谈话中,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旅游观光”

公开课人口迁移说课讲稿

《人口迁移》说课稿 杨良柱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2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三节,《人口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四、说教法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我校新授课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即激趣定向——自学探究——交流互动——归纳提升,各项活动的安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本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 3、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学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让学生例举身边存在的有关人口迁移的现象。通过一些实例,同学们分组交流合作,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进行授课。 【激趣定向】 导入:多媒体展示《闯关东》的图片和材料,在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约有700万到800万,闯关东世界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闯关东与我们黑龙江省关系密切,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时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自学探究】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什么是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这部分主要是对一些易懂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回答后,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练习] 安排学生完成教材中17页的活动题,加深对知识理解。 问题1: 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 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 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 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 1.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 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设计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学案设计 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主备老师:李世龙 审核老师:王艳红 学生班级: 学生姓名: 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要求: 1.区域认知:通过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了解国际与国内的不同时期的迁移特点 2.综合思维:根据图文材料,集合实例,能够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案例,能够说出影响周边人口迁移的因素 课前预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判断标准。 人口迁移具有两个属性,即:_____属性、_____属性。 (3)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_____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理论: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 _____力)与拉力(或 _____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早期:主要受_________的影响。 现代: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___,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___。 另外,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_____的出台,都有可能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二、国际人口迁移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政治、_____、战争、灾害等。

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_____、青岛、_____、广州等城市移民增加 现代 战争和饥荒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向___________诸省区迁移 改革开放后,内地的农村___________前往大城市和_____________地区 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行政导向的组织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发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向发达国家迁移 四、自学检测 一、结合课本P11页活动题,并把答案标注下面 1.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6~7题。 3.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B.③④C.④⑤D.⑥⑦ 4.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下题。 5.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亚洲迁往非洲D.从欧洲迁往亚洲 下图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统计。据此完成6~7题。 6.与中、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总量较少,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A.经济发展水平高B.人口总量少 C.老龄化严重D.国土面积大 7.中、西部地区同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源地,但外出农民工的构成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口数量B.经济发展水平

实验一-人口迁移问题

实验报告一 人口迁移问题 一、 实验内容 假设一个城市的总人口数是固定不变的,但人口的分布情况变化如下:每年都有5%的市区居民搬到郊区;而有15%的郊区居民搬到市区。若开始有700000人口居住在市区,300000人口居住在郊区。请分析: (1)10年后市区和郊区的人口各是多少? (2) 30年后、50年后市区和郊区的人口各是多少? (3)分析(2)中数据相似的原因。 二 、实验目的 1.巩固线性代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用矩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n 年后的人口预测模型,如题目中所要求建立的矩阵为A=??????85.005.015.095.0和B=?? ????300000700000 则第n 年后的人口模型为C=(A ^ n )*B,其中C 的a11元素为n 年后市区居民人口,a21元素为n 年后郊区居民人口 三、 实验结果 (1)(2)题实验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拓宽 对于(3)问中提出的“实验结果趋近于相似数据”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如果选择R^2的基u1和u2,令u1为??? ???13,u2为?? ????-11,则B 可以由该两基表示为 B=?? ????300000700000=250000??????13+50000??????-11=250000* u1+50000* u2 且A*u1=??????85.005.015.095.0??????13=?? ????13=u1 A*u2=??????85.005.015.095.0??????-11=0.8?? ????-11=0.8u2 由此得到(A^ n) B=250000 u1 + 50000 (0.8)^ n u2 所以,当n 增大的时候,右式第二部分趋近于0 则数据会趋近于250000 u1=?? ????250000750000. 四、实验总结 本题通过建立有关矩阵乘法及其幂运算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数学软件,将原本复杂的人口迁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从而成功将问题进行简化。 通过多次幂运算的结果,得出了数据趋近某一极限值的结果,并通过对相应线性空间合理选取其基础解系的方法,成功解释并证明了“人口将逐步趋近于稳定这一结论”。 这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类似的人口迁移计算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实验人:金铭 学号:2110101162 班级:机自17 2011.12.15

1.2人口迁移(学案)

学案(1课时) 【目标解读:】 1.基础要求: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状况。 2.核心要求:利用有关资料或图标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基础概览 1.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 的行为。 2.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 3.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 、 、 、 、 。其中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预习思考 1、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堂合作探究】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特别提示,目前我国庞大的民工潮由于其定居地并没有发生改变故不算人口迁移而是一中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课堂活动:比较二战前后,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有 ,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有 ,始终是迁入地的是 。 3.

4.人口迁移的意义 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可以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 5.其他因素 〖基础过关〗 北京市某学生的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定居;爸爸在北京寻找到好的工作后携全家落户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1-3题。 1.该同学的爷爷一家的迁移属于 A.短期流动 B.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政策因素迁移 1.关于该同学的爸爸迁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B.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 C.爸爸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D.爸爸的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 3.该同学的叔叔的迁移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劳务输出 C.政治因素迁移 D.集团性迁移 下图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一)

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1981到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项。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至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除了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外,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镇迁移调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以及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庄亚儿1995)。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梦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1996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

高三第一轮复习——人口迁移学案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高考考点】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 2、了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 3、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4、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差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的增长包括人口 增长和人口 增长。 2.概念: 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 的空间流动行为。 3.分类:(1)根据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 和 。 (2)由 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特别提示] 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内,人口迁移情况不相同,有时是迁入区有时是迁出区,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是随时变化的。当本地或外地条件发生 变化时,人口的迁入或迁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地域文化:是指在 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世界文化 ①婚俗???? ? 初婚年龄偏低,会加快人口增长晚婚乃至不婚、不育,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的增高会降低出生率 ②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2)中国文化??? ?? 生育变化? ????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二、母题导引 例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4)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5)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6)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反思归纳: 1.人口迁移的条件: ; ; 。 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在于定居地的变更和时间限度两个方面。 例2 (独立思考完成,时间为5分钟) 闯关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辽阔的土地便吸引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明、清时期,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尤以山东人居多。 “关东”原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泛指东北各省。明朝以后,人们把不顾官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作“闯关东”。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草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98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700多万猛增到1800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达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反思归纳: 《导与练》P87核心突破要点一 补充:1、中国人口迁移 (1)我国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方向及成因 分三个阶段,历史上,由黄河流域到长江和珠江流域,原因主要是北方战争、自然灾害;清朝到新中国成立为近代,从黄河流域到西北和东北,主要原因还是战争、自然灾害;建国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市级优质课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二节《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说学情 (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2)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有: ①案例分析法:充分地利用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同时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人口迁移所造 成的正负影响,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体现了一种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比较法:通过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比较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和比较人 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正负影响,使学生更加清楚地学习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2、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所以我所采取的学法有: ①自主探究法:主要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讨出问题的答案,再由 老师归纳总结。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人口迁移学案-定稿汇编

班级: 姓名: 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2013年4月7日 编辑人:赵悦立 【学习目标】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认识人口移动动因和效应,对人口移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考情播报】 人口迁移是人口部分的一个热点考点,常与工业转移、西部开发等热点问题和时事背景相联系,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学习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结构预习】 1.阅读教材回答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人口迁移? 3.阅读教材回答人口迁移可分为那些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规律总结】如何判断人口迁移? 1、右图是“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读图完成 问题并分析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1)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不同的区域。 (2)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3)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规律一:当人口的移动范围行政区域界线,就属于人口迁移,而位于行政区域内则不属于人口迁移。 2、我班同学计划暑假到北京旅游,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二:。 3、我班学生高中毕业考取北大并定居北京,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三:。 【典例导航】 1、下列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1西部开发,人口西迁 ○2江西人到上海购物 ○3农村人到城市务工 ○4游牧名族的迁徙 ○5知情开发东北北大荒 ○6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 ○7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间的流动 ○8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9为方便在四中就读,你将户口从五原迁到临河 【合作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1、读教材第16页“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探究近现代人口迁移特点。 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 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东南亚、美国西部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印度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1~2题。 1.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判断,人口迁移是向两侧迁出,迁出的地区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地区,所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建设。第2题,从图中不能看出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从箭头指向看,人口移动距离以短距离迁移居多。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靠两侧就近安置。 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3~4题。 3.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4.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广东经济增长快,就业机会多,对外吸引力大,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东北经济下滑,人口外迁现象突出,青少年儿童比例会下降,人口增长率会下降;影响人口模式变化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并不会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也不会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第4题,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广东,据图分析人口大量迁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