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

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

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
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

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

文新学院高泽红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任务(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1、教育心理学

(1)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侠义: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2、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基本含义:(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3)教育心理学是通过考察教育过程中主体的行为来研究主体的心理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诞生的标志: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

1、苏格拉底(产婆术)

2、赫尔巴特(意识阈和统觉团、五段教学法)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著有《普通教育学》(1806)、《心理学教科书》(1816);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

(1)人类的心兼具有知、情、意三种功能;

(2)教育应以道德为先;

(3)重视儿童兴趣;

(4)教学重程序(在统觉论指导下他提出了教育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同这四个阶段相对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五阶段教学法: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创始人,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发表,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教育心理学开始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二)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教育经验总结法

2、实验性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行动研究:深入访谈法;文件分析法

四、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概括而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集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有利于树立未来教师的专业精神;有利于提升未来教师的专业智慧;有利于改变未来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服务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

第二章学习概论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素质发展的活动。它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学习的分类,掌握加涅的学习结果

....的分类和奥苏泊尔的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

在1970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提出了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

1、言语信息: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2、智慧技能:即学习“做什么”。如阅读、写作、运用数字。(加涅具体的把智慧技能分成了五个层级: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学习策略:普通认知/特殊认知/反省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如穿针、溜冰、绘画。

5、态度: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倾向性。

(二)奥苏泊尔

1、按学习材料的性质及其与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关系: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三、学习的准备;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影响学习准备的因素是成熟与先前的学习)

维果茨基

....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启示:1、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为发展开路。

2、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定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流派。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最早提出的。

含义:如果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发的反应,即唾液分泌反应,这种反应就被称为条件反应。这个过程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2、华生的学习观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S-R)之间联结的过程。

3、学习规律:

①习得律: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的,是后天习得的。

②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③泛化律或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

件反射,称为泛化。(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④辨别律:即个体所学到的条件反应,只对条件作用中受到强化过的条件刺激反应,对其他类似而未受过强化的刺激不做反应。

⑤高级条件作用律(二级条件作用律):经条件作用的实验过程形成条件反应后,所采用的条件刺激(如铃声)即可冲当无条件刺激之用,与另一条刺激(如灯光),形成另一个刺激-反应的新联结。

(二)桑代克的试误说

...,学习的三定律

桑代克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教育心理学,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也是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对学习理论最大的贡献是:他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实验中总结出了一系列学习规律,提出了试误说。他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在试误过程中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所以,他的试误论又称为学习联结论。

1、迷笼实验:桑代克根据实验的结果,认为动物和人的学习实质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尝试错误的学习,简称“试误”。

2、学习规律

(1)准备率:学习者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与其是否做好准备有关。

(2)练习率(由作用率和失用率两部分组成):指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将增加刺激——反应间的联结,S-R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越弱。

(3)效果率:这是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它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强化学说

斯金纳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操作条件作用论者。

1、反射学说

认为一切行为(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条件反射分为应答性条件反射(又刺激性条件反射,强调刺激对引起的所期望的反应的重要性)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又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反应),强调后者;(S-R-S )。

应答性行为: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

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2、两种学习形式:

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S—R的联结过程)

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R—S的联结过程)

3、强化学说

认为行为变化在于强化作用,强化就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强化可分为积极和消极强化,一级(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二级(社会接纳、信物和活动)强化,连续式(即时)强化与间隔式(延缓)强化(单间式与比率式等。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强化的程式:是指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频繁地受到强化。

强化原理的应用:表扬、批评

(四)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理论的创立者、集大成者。他主要关注人的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的学习。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

1、观察学习的理论

(1)、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2)交互决定观

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2、观察学习的过程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取决于四种相互联系的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

3、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到了自我效能

1980年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大会上更透彻地阐述了自我效能原理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效能信念:

自我效能感: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

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4、替代强化:所谓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观察榜样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受到强化。

二、认知派学习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等。韦特海默早年从事似动现象和人类知觉的研究,最早提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完形说

2、学习的顿悟说

...(黑猩猩解决问题实验)

(1)基本观点:

①学习的实质是组织或完形作用。

②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

③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观念为中介。

(2)评价

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实现的顿悟过程,而不是通过试误而形成的联结活动,主张从问题情境的整体出发去知觉、学习、记忆、人对刺激——反映学习;顿悟学习理论是格式塔学派对心理学得最大贡献。

(3)不足: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一种组织活动,根本否认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把认识堪称是脑自生的东西,甚至不承认过去经验的作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之一,他博采众长,在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伍德沃斯的动力心理学、考夫卡等人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观,对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鼠走迷宫实验: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即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迷津的“认知地图”

1、符号学习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认知地图:一种对环境等学习对象的心智图,有机体根据所形成的认知地图来采取行动。(2)中介变量:是有机体0内正在进行的东西,它引起一定的反应去回答一定的刺激。(3)期待:指对未来事件发生的信念或假想

(4)证实:一个期待被证实,它的概率值就增加。

2、评价

把认知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用实验的方式来探讨认知的问题。多将其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非常关心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问题,强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布鲁纳因其杰出的工作被美国教育界推崇为杜威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先知人物。

1、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结构: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习者要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它们意义,并把它们连结成一定的结构。

(2)学习过程

学习一门学科,包含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①获得新知识的;②新知识的转换;③评价。由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3)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特征:

①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②强调直觉思维在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

③强调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

④强调信息的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2、教学原则

(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即知识有关联,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学习的准备性:

激进的观点:“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

(3)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往往重视分析思维,而忽视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和预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鼓励和培养直觉思维、预感,或者说,推测、假设和猜测是有价值的。

(四)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实质):是使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任意性的、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符号与符号所代表事物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等值关系。

概念学习:掌握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获得由句子表达的、有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

3、同化理论:

(1)同化的含义: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2)同化理论的核心: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它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4、先行组织者:

(1)先行组织者的定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而又与学习材料有关。

(2)先行组织者的呈现要求

①组织者的抽象、概括、综合水平要高于学习材料,且与学习材料有关联;

②组织者的呈现不必详细,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和观念来呈现;

③注意唤起学生头脑中与组织者有关的知识经验。

教学原则:奥苏泊尔认为教学过程应该遵循“逐渐分化

....”的教学原则。

....”和“整合协调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主动建构性

(2)社会互动性

(3)情境性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的建构者,这种建构是不能由他人代替的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4、教师观:学生的意义建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1、肯定点:提出一些有创建性的思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

区分了高级学习与低级学习、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脱离真实情境的状况。

2、批评

观点过于激进

否认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现象的客观性

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个别性而忽略了共性

过于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和非结构性,忽视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

1、陈述性知识

.....: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

.....: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二、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过程: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机械学习的结果;有意义学习的结果)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可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型。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

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3、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三、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

2、对相关旧命题(知识)主动的、有效的提取

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

4、充分的精加工

5、必要的复习

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78)

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4、动机性策略

5、多通道策略

6、系统化策略

五、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77)

(1) 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常常来源于对新知识本身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教师的有效提示。

(2) 对相关旧命题(知识)主动的、有效的提取

(3) 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

(4) 充分的精加工

(5) 必要的复习

(6) 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无论从内涵或是从外延来看,程序性知识与技能同义。

二、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心智技能),认知策略][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操作技能)

三、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

智慧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加涅将智慧技能定义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顺利办事的能力。包括: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概念和规则既可以作为陈述性知识学习,也可以作为智慧技能学习。

四、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的学习,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具体概念:具体概念指能够通过直接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而获得的概念,它是以是否能找到具体事物来表示这一概念为标准的。

定义性概念:定义性概念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

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解释具体概念的习得,通过发现学习

....的方式。)

概念的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向学习者揭示概念

的一般特征,学习者由此获得概念的过程。(接受学习

....)

五、如何促进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也就是说,认知策略是人们在信息加工时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或方法的选择。

促进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策略训练

4.制订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5.变式与练习

第六章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29)

1、课题因素(客观的)

(1)问题的呈现方式

(2)问题表征

(3)问题的具体性

(4)问题中提供的信息量

2、个人因素(主观的)(130)

(1)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

...提出。

(2)心理定势(思维定势)

(3)知识储备

(4)智力水平

(5)认知特性

(6)个性倾向性和性格、气质特征

三、创造性(132)

1、含义:指的是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作为能力又常称为创造力。

2、创造性的特点:新颖性、独特性、(社会价值)

3、创造性的核心: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评价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4、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

(1)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2)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发展(3)鼓励实践并尽力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4)实施鼓励创造性的指南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定义,和分类(82)

定义: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认知定向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协调完善阶段

动作技能的成分:(1)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

..(2)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细和连

贯的实际肌肉运动

....

动作技能的分类: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连续型与非连续型技能/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徒手型与机械性操作技能

二、影响动作技能的因素:练习,指导示范,反馈(内反馈和外反馈)(固有反馈和增补反馈)反馈:指学习者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第八章品德和态度的学习

一、态度和品德的含义,构成成分;品德与态度的区别和联系

态度的含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加涅)态度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品德的含义: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观念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态度和品德

.....:.二者的相同点:1、实质相同:都是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结构一致:都有认识、情感和行为成分组成。

二者的区别: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大于品德

2、价值内化程度不同:品德的内化程度最高。

二、品德学习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说的研究方法:说故事法:对偶故事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三、态度和品德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

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生阶段/动机阶段

四、影响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98页)

1、社会文化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与集体

4、人格因素

五、如何矫正不良品德的学习(如何改变品德不良的学生)(100-101)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发生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矫正这些不良品德,不仅直接关系到这部分学生的前途,而且也关系到全体学生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和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4)增强与诱因作斗得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第九章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的迁移与分类(167-173)

学习迁移:是学习者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经验对另一个情境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简而言之,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类型: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从迁移的效果性质来看,迁移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

(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作用方向来看,迁移既可以是先前学习对后来的影响,也可以是后继学习对先前的影响。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三)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迁移发生的范围)

(四)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迁移发生的层面)

(五)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迁移发生的情境与原有经验情境间的相似度)

(六)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七)知识的迁移、技能的迁移与态度的迁移

(八)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186-189)

(1)把学习迁移作为评估教育学的主要手段

(2)以学习迁移为目标的设计教学

(3)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情境

(4)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例行概括

(5)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

(6)通过反馈和归因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积极态度

(7)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新旧经验相结合

第十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104)

类型:(1)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选择题:二者的关系:辩证的关系)选择:哪些现象是内部动机哪些是外部动机

(3)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贝尔的分类)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的关系。动机强度中等的时候,效率水平最高。

二、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爱与归属的需要)

三、归因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内外源、可控性、稳定性—(能力、努力、运气、难度、情景)

四、成就动机论

认知驱动,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景教学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驱动、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五、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109-113)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主要采用下列措施: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5)教师对学生表扬与批评的教育作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6)使学生能恰当归因

(7)注意个别差异

总之,培养学习动机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的操作还要根据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气质类型差异: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1897页)

附:题型

一、名词解释:4个

二、填空题:15个

三、选择:10个(15分)

四、简答:5个(记得阐述)

五、论述:2个(28分)

大题:针对我们所讲的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你更倾向于哪个流派?谈一谈对这种流派的认识及应用

..!(联系实践)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学教材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 黄翼 B 孙国华 C陆志伟 D陈鹤琴 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书面调查法 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横向研究 D横断研究 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 《心理发展与教育》 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C 《心理发展》 D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 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 B集中观察 C 重点观察 D分散观察 三、判断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修改稿)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 学分:4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促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幻灯、录像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二、发展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完善时期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6学时)第一节心理发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一、强化说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6学时)第一节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一般过程三、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四、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与脑 一、影响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二、脑的结构与学习 三、学习、行为问题与脑四、脑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中文理解)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的概念 λ五种发展,身体physical development(change in body),个人personal development(changes in a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社会social development(changes in the way an individual relates to others),认知cognitive development(changes in thinking) λ发展的特点,有序(orderly process),逐渐(takes place gradually),速率不一(at different rates) 1.语言发展是在情境中,有一定目的性的 2.语言构建模块,语音,语义,句法,语用 婴儿期的语言发展,babbling 儿童期发展,three-word in native language order, 通常犯三种错误,overextension, under extension, Over regularization(忽略特殊语法) 儿童中期的语言发展(变化*源语言意识) 青春期语言发展 λ成年人角色(四个,joint attention, child-directed speech, expansion and recasting, large input) λ母语与第二语言发展的相同点(早期依赖常规用语,僵硬语言块,泛化) λ为何学第二外语较难?错过关键期,缺少强度(热情),与文化,心理发展不匹配,学习过程的沮丧焦虑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λ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 Sensorimotor: involving the senses and motor activity Preoperational: the stage before a child master logical mental operations孩子掌握逻辑心理运算的前一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mental task tied to concrete objects and situations.心里任务与具体对象和情况相关联Formal operations: mental tasks involving abstract thinking and coordination of a number of variables涉及抽象思考和协调一组变量的心理任务 里程碑:Object permanence, goal-directed action, and deferred imitation Infants explore the world through their senses and motor activity, and work toward mastering object permanence and performing goal-directed activities. 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探索世界,并努力掌握客体永久性和进行有目的的活动。 Object permanence:the understanding that objects have a separate, permanent existence.对象是单独永久存在的。 goal-directed action:deliberate actions toward a goal 向一个目标采取的特意行为 里程碑:Symbolic thought 这一阶段思想的局限性:Concentration, one-way logic, egocentrism, animism Symbolic thinking and logical operations begin. 开始象征性思考和逻辑运算。 Semiotic function: the ability to use symbols to represent actions or objects mentally.能够在精神上使用符号表示动作或对象 Egocentric: assuming that others experience the world the way you do 假设别人体验世界的方式与自己一样Collective monologue: 孩子在群体说话但并没有真正的交流和互动的说话形式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学科分支,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原理基础和理论概括,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另外,《教育心理学》也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具备了极其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兼修的专业课程,《教育心理学》长期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跨专业基础课,是心理学、学校教育、教育管理、电化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级师资培训的必修科目,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充分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理论,形成结构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系统知识模块;指导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现象的理解、分析批判能力和对教育心理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因而,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必须注重理论原理探讨与实践活动探索的相互结合,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教学任务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把握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使其具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课程与内容的设计,熟练掌握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教育与教学技能。 二、选取教材的原则与依据 本课程近几年主要采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莫雷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该教材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与新成果,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操作性。 由于本学科的研究发展迅速,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本课程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教学,因此本课程的教材还采用了美国Anita Woolfolks主编的《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十版)及其中译本(何先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该教材被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近2000所高校采用,是一部经典、权威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在同类教材中版次最高,堪称第一品牌。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强调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相互结合,课程内容反映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前沿,有助学生把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经典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十章,共64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4学时,实验实践项目10学时。 (1)理论学习内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含义、优秀教师及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

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从感知动作图式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依次建构起新的图式,如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以至运算思维图式等。运算图式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是以运算思维结构为主要标志而划分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这里按四个阶段简介如下。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是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在这个阶段,儿童虽然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但真正的认知过程将从这个阶段的习得中产生,因而这一阶段是重要的。它又可分为六个分阶段。 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1~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4~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8~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12~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8个月~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言语机能的出现,加速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学校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校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名词术语】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对后即学习的干扰。倒摄抑制: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元认知: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问答题】1、短时记忆,感觉记忆,长时记忆的概念及特点。 答: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他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他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感觉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1保留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形式存在,是一种未被加工的状态。○2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如果加工过程不立即开始,记忆痕迹将迅速消退。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的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它有以下特点: ○1保持时间短,○2容量有限,○3信息处于与激活状态,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正在被个体思考着,使用着,意识着。 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存储库。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经过维持性复述,精制性复述和组织后都进入长时记忆存储。它具有以下特点:○1保持时间长○2容量巨大○3未激活状态 2、什么是遗忘,遗忘曲线解释的遗忘规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答: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基本规律是立即开始,先快后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时间○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材料的数量。○4学习程度,○5加工程度 3、科学的组织复习的措施 答:○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4部分与整体相结合。○5运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 4、知识的分类;什么是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两类知识有何差异和联系 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原则,概念,理论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完成各种活 动的技能。 区别和联系:陈述性知识 与程序性知识有许多不同的特 点,绝大多数陈述性知识是可 以言传的,而很多程序性知识 不能;另外,陈述性知识可以 通过回忆再认,应用以及与其 他知识的联系等方式来实现, 而程序性知识要通过完成各种 操作步骤来表现;陈述性知识 可以通过看书听讲座等方式来 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 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许 多活动既需要陈述性知识有需 要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 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过 程中两个连续的阶段。 第二章 【名词术语】原型:原型 是指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 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 算法与启发法:前者主要 指解决一类问题的特定步骤或 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后者是 指凭借经验探索一条或几条解 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问答】1、影响概念获 得的因素有哪些? 答:○1概念的定义性特 征。○2原型。○3讲授概念方 式。○4概念间的联系。○5学生 本身的因素。 2、在课堂教学中概念教 学的策略有哪些? 答:○1提供概念范例。○2 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3消 除错误概念○4加强练习与使 用。 3、如何理解专家与新手 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 答:○1理解和表征问题上 的差异。○2问题解决速度上的 差异。○3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 点的差异。○4对问题解决过程 的监控的差异。 4、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 决能力与创造力? ○1利用学生间的社会相互 作用。○2教给学生一般性的解 决问题的策略。○3分析例题。 ○4让学生用视觉表征问题。 ○5专家示范。○6训练学生 对解题过程的监控。 创造力的培养:○1为学生 创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 策略的训练。 第三章 【名词术语】学习策略: 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用以提 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 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 是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 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 略。 【问答题】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 用元认知策略,注意策 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 略组织教学 答:元认知策略:○1制定计 划。○2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组织就是对相关信 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 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之间的附 加联系,是信息更有意义,从 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 的策略。主要分为:类比,记 忆术,做笔记等。 2、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 素。 答:○1可用性缺陷。是指个体 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 该策略。 ○2产生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 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某一策略。 3、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 的训练。 答:学习策略的使用是一种程 序性知识的习得和运用的过 程,是一种技能。应该从程序 性知识获得的角度去思考学习 策略训练的方法,注重各种策 略使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对策 略是用的元认知水平。学习策 略的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准备情 况作详细了解,需要明确策略 的有关情况,学要明确结合具 体内容让学生反复练习等。 第四章 【名词术语】动机:是直接推 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 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 因和内部动力。 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 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 趋向或活动的行为目标。是有 机体去想或接近的目标是正诱 因,使其回避远离的行为目标 是负诱因。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外在动 机是指有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 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引 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 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内在动机是只有学习活动本身 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 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 习过程中获得满足。 普雷马克原则:一个经常出现 的活动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 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