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胚重点知识点(15EB1)-精华

组胚重点知识点(15EB1)-精华

组胚重点知识点(15EB1)-精华
组胚重点知识点(15EB1)-精华

组胚重点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4.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6.软骨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7.软骨陷窝:包埋在软骨基质中的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8.软骨囊:软骨陷窝周边具有强嗜碱性的软骨基质。

9.骨陷窝:细胞体所在的腔隙。

10.骨小管:突起所在的腔隙。

11.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3.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14.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5.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16.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

17.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

18.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19.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形状不一。

20.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

21.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2.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23.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24.肺小叶:由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25.皮质迷路:位于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

26.肾小叶:由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

27.肾叶:由一个肾椎体和相连的皮质组成。

28.肾柱:位于肾椎体之间的皮质部分。

29.髓袢: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的U型结构。

30.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是血液从血管滤过到肾小囊腔所经过的结构,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

31.精子发生: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

32.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33.黄体: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连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

34.受精: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5.植入:又称着床,指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一)上皮组织

1.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其内皮主要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其他部分分布在肺泡和肾小囊中。

(2)单层立方上皮:其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中。

(3)单层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胃、肠、胆囊和子宫中。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呼吸道中。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分为角化和未角化。角化的分布于皮肤表皮,未角化的分布于口腔、食道和阴道中。

(6)复层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7)变移上皮:其主要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中。

2.上皮细胞的侧面的细胞连接

主要分为四种:

(1)紧密连接:又称封闭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2)黏合带:又称中间连接,具有黏着作用和具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3)桥粒: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功能:具有支持、连接、固着作用,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

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

功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二)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其特点是及功能: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血管丰富;具有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功能。

2.细胞组成: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白细胞。

①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于胶原纤维上。

a.活跃时,细胞较大,多突起;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较丰富,呈嗜碱性。电镜下,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这类细胞是持续型蛋白质分泌细胞;

功能:其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调节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b.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细胞较小呈长梭形;细胞核小而细长,着色深;细胞质少,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功能:创伤情况下,纤维细胞逆转没成纤维细胞,并分裂、增殖,移向受损部位,产生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创伤。(P21,22)

②巨噬细胞: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改变,胞质丰富,多称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在疏松结缔组织内又称“组织细胞”,具有‘趋化性’;

功能:吞噬作用(特异性、非特异性);抗原呈递作用;分泌功能。

③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主要分布于脾、淋巴结及消化管、呼吸道等黏膜的淋巴组织内及慢性炎症部位,而在一般结缔组织内很少。细胞核圆,且偏向一侧。电镜下,细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旁浅染区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抗体能和抗原结合,能抑制或是杀灭细菌和病毒,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吞噬。

④肥大细胞:源于骨髓的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经血液循环迁移到全身的结缔组织内,分化成熟后可生存数月。

功能:是免疫系统中首先与病原体接触的哨兵,能够释放多种物质启动针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组胺,白三烯)。且分泌肝素具有凝血功能。

⑤脂肪细胞:功能:合成、储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⑥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⑦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纤维

1.纤维主要分为三种: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由45%血细胞和55%血浆构成。

2.血细胞的组成: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3.白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分叶核一般为2-5叶。杆状核和2叶核增多时称核左移,表示机体受到严重细菌感染。4-5叶核增多时称核右移,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②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③嗜酸性粒细胞:核多为两叶。

④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⑤淋巴细胞(主要的免疫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产生于胸腺)、骨髓依赖细胞(B细胞,产生于骨髓)、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产生于骨髓)。

(四)软骨和骨

1.软骨是由软骨膜和软骨组织构成。

2.软骨的类型及划分的依据: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根据细胞间质中纤维成分的不同而划分。

3.骨组织的细胞:分为4种,包括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

4.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内侧有少量松质骨形成的骨小梁。有环骨板、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和间骨板。

(五)肌组织

1.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

2.骨骼肌纤维(光镜):成长圆柱状,一条肌纤维上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核,且核成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同的带。(明带I带,暗带A带)

3.骨骼肌纤维(电镜):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中央借M 线固定,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一段附着于Z线,另一端申于粗肌丝直接。且横切面一根粗肌丝周围有六根系细肌丝,一根细肌丝周围有三根粗肌丝。

4.心肌纤维(光镜):成短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之为润盘。多数的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核成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5.平滑肌纤维(光镜):成长梭形,细胞中央有一个杆状或是椭圆形的核常成扭曲状。胞质嗜酸性,无横纹。

(六)神经组织

1.神经元的组成:神经元是由胞体、树突、轴突构成。(胞体由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其特征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2.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3.化学性突出的组成:电镜下,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这三部分组成。

(七)眼和耳

1.眼:由眼球壁、眼内容物、眼附属器组成。

2.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由角膜、巩膜、角膜缘、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组成。

3.耳:由内耳、中耳、外耳构成。

4.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其中包括耳蜗、膜蜗管及螺旋器,前庭、膜前庭及位觉斑,半规管、膜半规管及壶腹嵴构成。

(八)循环系统

1.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从内向外分为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外膜(心包的脏层,为浆膜)三层,还有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

2.动脉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3.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①动脉的管壁从内向外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以中动脉的3层结构最明显;内膜又分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中膜含平滑肌或弹性膜;外膜为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

②大动脉内膜较厚,内弹性膜多层;中膜主要为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环行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其功能是维持血液流动的连续性。

③中动脉内膜的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外弹性膜较明显;其功能是调节器官的血流量。

④小动脉中膜由数层平滑肌纤维构成;较大的小动脉也可见内弹性膜;主要功能是调节器官与组织的血流量,并形成外周阻力,参与正常血压的维持。

⑤微动脉无内、外弹性膜,中膜含1~2层平滑肌纤维,各膜较薄;是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调节各组织血流量。

4.毛细血管的分类:

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了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中有大量吞饮小泡(质膜小泡)。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②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膜完整,但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孔,孔上有隔

膜覆盖;内皮窗孔易化了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交换。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③血窦:也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大;内皮细胞可有窗孔,易化了大分子物质和血细胞出入血血管;基膜可有可无,或不连续。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九)皮肤

1.表皮:表皮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

2.表皮的分层:

(1)基底层:附着于基膜上,由一层矮柱状基底细胞组成,胞质呈嗜碱性;

(2)棘层:由4-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短小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镶嵌,并以大量桥粒相连,胞质呈弱嗜碱性;

(3)颗粒层:由3-5层梭形细胞组成,颗粒层细胞的核与细胞器已退化,细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还出现许多形状不规则、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

(4)透明层:由2-3层扁平细胞构成,HE染色下,呈强嗜酸性,折光度高;

(5)角质层:由多层扁平角质细胞组成,光镜下呈嗜酸性均质状。

(十)免疫系统

1.胸腺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以同心圆排列而成。小体中还常见巨噬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2.血—胸腺屏障的组成及意义:

①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

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

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

④上皮基膜;

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维持了胸腺内环境稳定,保证胸腺细胞正常的发育。

3.淋巴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淋巴结分为皮质、髓质和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

(1)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构成(淋巴结的浅层皮质

含淋巴小结以及小结之间的弥散淋巴组织,副皮质区为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

(2)髓质:由髓索和其间的髓窦构成。

功能:滤过淋巴、免疫应答。

4.脾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脾主要由被膜与小梁、白髓、红髓构成。白髓中含有边缘窦,红髓中含有脾索和脾血窦(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组成,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构成)。

功能:滤血、免疫应答、造血。

(十一)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的组成、分泌:由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组成。

(1)甲状腺滤泡: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由单层立方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腔内有胶质,胶质是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即典化的甲状腺球蛋白。且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形成经过:合成→储存→碘化→重吸收→分解→释放),甲状腺素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儿童甲状腺缺乏:呆小症)

(2)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其分泌颗粒内含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盐沉着于骨质并抑制肾小管重吸收Ca2+,导致血钙浓度降低。

2.肾上腺的组成、分泌:肾上腺是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1)皮质由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组成。

①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及排出K+,同时刺激胃黏膜吸收Na+,使血Na+浓度升高,K+浓度降低,维持血容量于正常水平。

②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可促进蛋白质及脂肪分解并转换为糖。

③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雄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2)髓质主要由排列成索或团的髓质细胞(嗜铬细胞)组成。髓质细胞分为两种,一种是肾上腺素细胞,颗粒内含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脏和骨骼肌血管扩张。另一种是去甲肾上腺素细胞,颗粒内含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增高,心脏、脑和骨骼肌内的血流加速。

3.垂体的远侧部结构和功能

(1)嗜酸性细胞:

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肌和内脏的生长及多种代谢过程,尤其是刺激骺软骨生长(儿童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不足引起垂体性侏儒症,成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

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2)嗜碱性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与释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在女性促进卵泡发育,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促进精子的发生。黄体生成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故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嫌色细胞可能是脱颗粒的嗜色细胞,或是处于形成嗜色细胞的初级阶段。

嫌色细胞

4.神经垂体的赫令体的概念

答: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其作用是贮存和释放激素。

(十二)消化管

1.消化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

①黏膜:分为三层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

上皮: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及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其余的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上皮细胞间隙有淋巴细胞,小肠上皮多见。

固有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胃肠固有层内富含腺体和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其收缩可促进固有层内的腺体分泌物排出和血液运行,利于物质吸收和转运。

②黏膜下层: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淋巴管。

③肌层:除食管上段和肛门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大部分为平滑肌。

④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称纤维膜,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共同构成的称为浆膜,见于腹膜内位的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

2.食管、胃、小肠三者黏膜的结构比较?(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黏膜)

(十三)消化腺

1.胰腺:胰腺表面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且实质被分割成多个小叶。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组成。外分泌部组成的胰腺的大部分,是重要的消化腺。胰岛分泌激素进入血液或淋巴,主要调节糖代谢。

2.肝脏的结构和功能:肝是人最大的腺体,参加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功能,被称为机体的化工厂。其由肝小叶和门管区组成。

(1)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肝小叶由肝细胞、肝血窦、窦周隙和胆小管构成。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沿长轴走形的中央静脉,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板状结构称之为肝板。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的结果

且成索状,称之为肝索。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细胞相邻的质膜凹陷,形成微细的胆小管。(2)门管区:相邻的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门管区内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十四)呼吸系统

1.气管的分层:气管和主支气管管壁结构相似,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2.肺的结构:肺组织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间质包括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实质即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终末大量肺泡。

3.肺呼吸部的组成: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组成。

肺泡由肺泡上皮、肺泡隔、肺泡孔、气-血屏障构成;为半球形小囊,直径约200um,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构成肺的主要结构。肺泡上皮由I型肺泡细胞和II型肺泡组成。

(十五)泌尿系统

1.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是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他们与集合管共同行驶泌尿功能。

2.肾小管的管壁特点:管壁有单层上皮构成,上皮外为基膜和极少量的结缔组织。肾小管有重吸收原尿成分和排泄等作用。且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端,远端小管。

①近端小管:肾小管中最粗最长的一段,由曲部(近曲小管)和直部(近直小管)构成,上皮腔面有刷状缘。

②细段: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无刷状缘。

③远端小管:包括远直小管和远曲小管。管腔较大且规则,管壁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比近端小管细胞小,游离面无刷状缘。

(十六)男性生殖系统

1.睾丸的结构:睾丸表面覆以浆膜,即鞘膜脏层。深部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纵隔的结缔组织呈放射状深入睾丸实质,将其分成约250个锥

形小叶,每个小叶内有1-4条弯曲细长的生精小管。生精小管在接近睾丸纵隔处变为直精小管,相互吻合形成睾丸网。

2.生精小管的组成:生精小管由生精上皮构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5-8层的生精细胞构成。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的作用。

(十七)女性生殖系统

1.卵巢的组成:表面被覆有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称表面上皮;上皮下方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称白膜。卵巢实质的周围称皮质,中央部称髓质。

2.卵泡的发育可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其中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生长卵泡。

3.黄体的形成和退化: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连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成黄色,故称之为黄体。黄体的发育取决于排出的卵是否受精,如未受精,黄体维持两周左右退化,称月经黄体;如受精,称妊娠黄体。两种黄体最终都退化消失变成白色瘢痕,即白体。

4.子宫壁的结构:由外膜、肌层和内膜构成

5.子宫壁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月经周期:每28天一个周期,即发生内膜剥脱出血,增生,修复的过程。其中包括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

6.什么是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中排出的过程称之为排卵。

B282-组胚实验-组织学实验-组胚学知识点

第1章组织学绪论 名词解释:组织学,组织,四大基本组织,超微结构 组织学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的研究技术:1光镜技术(细节),2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节),3组织化学术(分类),4放射自显影技术,5图像分析术,6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 重点掌握内容:1四大基本组织,2HE染色的基本原理 第3章上皮组织 名词解释:上皮组织,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半桥粒,缝隙连接,基膜,质膜内褶,连接复合体,腺上皮,内皮 上皮组织的分类以及功能:1被覆上皮特点、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功能,2腺上皮的分类,外分泌部的一般结构(导管部,分泌部:腺泡类型),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的特点以及功能游离面(微绒毛、纤毛、糖衣)、紧侧面(密连接、中间链接、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重点掌握内容: 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2.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及类型, 3.上皮特殊结构的名称与功能。 第4章固有结缔组织 名词解释: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分子筛、组织液、趋化性结缔组织特点、分类(狭义、广义)、来源(一)疏松结缔组

织(LCT) 1.特点 2.(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3)基质成分以及功能(二)疏松结缔组织1.分类,2.特点(弹性组织为主)(三)脂肪组织1.分类,2.特点(四)网状组织1.分布、2.分类、3.功能 重点掌握内容: 1.CT的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类型; 3.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光镜(LM)、电镜(EM)结构,肥大细胞的LM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 4.LCT纤维的种类以及特点; 5.分子筛的结构以及功能 问答题: 1.被覆上皮根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多少种类型? 2.上皮游离面、侧面、基地面分别有何特殊结构?有何作用? 3.浆液性细胞胞质在HE染色中常嗜什么染色性?为什么? 4.何为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外分泌部由什么构成? 5.试简述成纤维细胞的电镜结构以及功能 6.试简述结缔组织的分类 7..试简述浆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以及功能 第5章血液和淋巴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重点〗 ★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密集的微绒毛在光镜下为纹状缘或刷状缘,可见于小肠和肾近端小管上皮。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胞质,内有纵行微丝。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电镜下可见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纵行排列9+2微管。常见于呼吸道和输卵管上皮。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光镜下被伊红染成粉红色,PAS染成紫红色,银染呈黑色。电镜下可见其由基板和网版组成。可引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连接支持作用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 ★骨板:骨(基)质中的骨胶纤维成层排列,并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板层状结构。同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有效的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骨单位(osteon):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其数量多,是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中央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内含血管、神经和组织液。(中央管和穿通管相连)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只含细肌丝(固定于Z线),A带含细肌丝和粗肌丝(固定于M线),A带中央只含粗肌丝的部分为H带。★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称润盘。光镜下,在HE染色标本中呈横行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加强连接;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可传递冲动和信息交流,使心肌同步收缩。 ★尼氏体:光镜下,可见神经元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斑块状或细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主要分布于胞体和树突。可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在银染标本上可见神经元胞质内含许多棕黑色交织成网的丝状结构称神经原纤维。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主要分布于胞体和突起。具有支持和物质运输功能。 ★郞飞结(Ranvier node):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上相邻两节髓鞘之间的缩窄部分称郞飞结。此处轴突裸露,可提高冲动传递速度。 ★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有较明确的界限,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小结受到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初级淋巴小结较小,无生发中心。次级淋巴小结较大,有生发中心。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并形成袢形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由

组胚重点

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特点 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排列紧密 2.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有基膜 3.上皮组织内无血管及淋巴管,细胞所需营养由其深部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渗出,上皮组织内含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4.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等功能 二、被覆上皮的分类 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 三、 四、1、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组成:细胞膜和细胞质。 分布:纹状缘-小肠柱状上皮刷状缘-肾小管 4、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组成:细胞膜和细胞质。 分布: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表面 五、上皮细胞间的连接及其意义 1、紧密连接: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有黏着作用,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牢固的连接。 4、缝隙连接:传递化学信息、传递电冲动。 六、基底面特殊结构及其意义 1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 a 基膜有支持、连接和固着细胞作用b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c基膜还是半透膜 d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分布于上皮细胞基底膜 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 3、半桥粒:上皮细胞基底面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浆半月: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总结】组胚第五章 软骨和骨 复习

一、大纲 软骨膜 1.软骨纤维蛋白聚糖 软骨基质 软骨组织无定形基质 水 骨祖细胞 细胞成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 透明软骨 软骨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附加性生长 2.软骨的发生与生长 间质性生长 骨膜无机成分/骨盐 3.骨骨基质胶原纤维(大量) 骨组织有机成分 无定形基质(少量):蛋白聚糖及其复合物骨祖细胞 细胞成骨细胞 骨细胞 破骨细胞 4. 二、中英文对照 cartilage 软骨cartilage tissue 软骨组织osteoprogenitor cell 骨祖细胞chondroblast 成软骨细胞chondrocyte 软骨细胞cartilage lacunae 软骨险窝isogenous group 同源细胞群cartilage matrix 软骨基质cartilage capsule 软骨囊perichondrium 软骨膜 hyaline cartilage 透明软骨elastic cartilage 弹性软骨 fibrous cartilage 纤维软骨 osseous tissue 骨组织bone matrix 骨基质 osteoid 类骨质calcification 钙化 woven bone 编织骨lamellar bone 板层骨

bone lamella 骨板compact bone 密质骨bone trabecula 骨小梁spongy bone 松质骨osteoblast 成骨细胞matrix vesicle 基质小泡bone lining cell 骨被覆细胞osteocyte 骨细胞bone lacunae 骨陷窝bone canaliculus 骨小管osteoclast 破骨细胞ruffled border 皱褶缘sealing zone 封闭区clear zone 亮区absorption lacuna 吸收陷窝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第七章神经组织 1、神经元形态: 核大色浅,膜/仁明显,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 强嗜碱性,均匀分布胞体和树突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轴丘无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仅镀银染色可见,伸入树突轴突。 2、轴突运输: 慢速运输(单向): 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 快速运输(双向): 正向: 轴膜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含神经调质小泡、线粒体逆向: 代谢产物、终末摄取物质 3、兴奋传单神经元神经冲动起始(轴膜)沿轴膜传导 4、神经元分类: 多级神经元、双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传入神经原,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5、突触定义: 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组成: 突出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 1 / 21

触后膜)作用过程: 冲动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电位门控 Ca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膜电位改变6、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胶质细胞脑和白质中纤维性胶质细胞脑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PNS)卫星细胞胶质细胞施万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最大,星形功能: 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增生胶质瘢痕脚板: 形成胶质界膜、神经胶质膜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形态: 最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功能: 吞噬,来源于单核细胞④室管膜细胞分布: 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功能: 产生脑脊液⑤卫星细胞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⑥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7、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膜 ( 星形胶质细胞突起) 8、神经结构 9、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内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 间皮:覆盖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了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间充质:间充质是胚胎时期一种散在的中胚层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间充质细胞呈星形,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间充质细胞分化较低,但增殖和分化能力很强。 分子筛:结缔组织基质中的蛋白多糖以透明质酸为中心,形成一种稳定的蛋白质多糖聚合体。蛋白质多糖聚合体曲折盘绕,形成多孔微细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小于微孔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等可通过:大于微孔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屏障。 组织液: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物质交换后由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组织液内含电解质、气体、单糖等小分子物质。组织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网状纤维:网状纤维又称嗜银纤维,由III 型胶原蛋白构成。网状纤维上也具有64nm周期性横纹。因纤维表面覆盖有蛋白和糖蛋白而具有嗜银性,可被银染法染成黑色。网状纤维多分布于基膜的内板,造血器官和内分泌等处。 郎飞结: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少突胶质细胞包裹轴突形成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髓鞘呈节段状,相邻两节段间无髓鞘的缩窄部称为郎飞结,此处轴膜裸露。 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嗜碱性小块或颗粒,体积较大的神经元的尼氏体较发达,在HE染色切片中呈蓝色斑块。电镜下,尼氏体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因此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尼氏体分布在胞体和树突内,轴突内无尼氏体。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和包在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根据轴突外有无髓鞘包裹,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到达骨骼肌肌膜处失去髓鞘,分支呈爪状。电镜下,运动终板处肌质丰富,线粒体和细胞核较多,肌膜内凹成浅槽。 赫令体:视上核和视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内含有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是轴突呈串珠赫令体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 APUD细胞:除内分泌腺外,机体其它器官还存在大量的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都能合成和分泌胺,而且这些细胞具有通过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的特性。 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成团积聚在甲状腺滤泡细胞之间,少量镶嵌在滤泡上皮细胞之间,胞体较大,在HE染色标本下,胞质稍淡。用镀银法可见基底部胞质内有嗜银颗粒,颗粒内含有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钙盐沉着和抑制骨质内钙的溶解使血钙降低。 嗅细胞:呈梭形,位于支持细胞之间,为双极神经元,是体内唯一存在于上皮之中的感觉神经元。 终末细支气管: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书。当管径为0.5mm时称为终末细支气管。粘膜层纵行皱襞消失,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外包一层平滑肌 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所组成的一个锥形结构,尖朝肺门,底向肺表面,小叶之间有结缔组织间隔。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和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表面活性物质层、Ι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其内有密集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1.粘膜,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 a上皮主要有: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 b 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细胞成分多,纤维细密,有丰富血管、淋巴管、 淋巴组织和腺体 c 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一般为1-2层 2.粘膜下层,为较细密的结缔组织 有较大的小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多极神经元和无髓神经纤维) 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有皱襞,粘膜与部分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皱褶称皱襞 3.肌层,通常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 口腔、咽、食管上段与肛门处的肌层大部分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 肌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 4.外膜,纤维膜或浆膜 纤维膜,为薄层结缔组织 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一)胃黏膜 表面有许多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几乎消失。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每个小凹底部有胃腺开口 1.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表面粘液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 表面粘液细胞呈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 顶部胞质含大量粘原颗粒,HE染色不着色,故胞质透明或空泡状 分泌的粘液盖于上皮表面,对其有保护作用 2.固有层 为结缔组织,含成纤维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分散平滑肌细胞等 含有大量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吸收细胞:小肠黏膜上皮和小肠腺上皮中的一种细胞,数量多,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细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微绒毛表面有糖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吸收细胞内有大量的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肪吸收和转运。吸收细胞参与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以及分泌肠致活酶。 试述肝小叶的结构 1.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央又一条沿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其管壁不完整。2.肝板:单行肝细胞排列成板状,在中央静脉周围呈放射状,且分支吻合成网。肝细胞体积较大,多边形,核大而圆。3.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经肝板上的孔洞互相连通。 4.狄氏间隙(窦周隙):有网状纤维和贮脂细胞。 5.胆小管: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 肝细胞的微细接结构:电镜下,肝细胞有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三种邻接面 1、血窦面肝细胞有许多微绒毛深入到血窦外面的窦周隙内 2、肝细胞的光镜结构:肝细胞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等。前两种连接防止胆汁溢入窦周隙,缝隙连接有离子交换、信息沟通、协调肝细胞生理功能的作用。胆小管面质膜凹陷形成胆小管并有微绒毛伸入管腔内。肝细胞各细胞器发达,包括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微体。

组胚重点知识点(15EB1)-精华

组胚重点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4.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6.软骨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7.软骨陷窝:包埋在软骨基质中的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8.软骨囊:软骨陷窝周边具有强嗜碱性的软骨基质。 9.骨陷窝:细胞体所在的腔隙。 10.骨小管:突起所在的腔隙。 11.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3.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14.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5.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16.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 17.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 18.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19.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形状不一。 20.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 21.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2.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组胚重点(简答题)

结构特点:(1)成纤维细胞的体积较大,呈扁平星状多突起形; (2)细胞核大,成椭圆形,染色淡,核仁明显; (3)细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 基复合体。 功能:具有旺盛的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能力。 3. 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的功能。 巨噬细胞:结构特点:(1)形态:较长的伪足而呈不规则形; (2)细胞核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深; (3)细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含空泡或异物颗粒; (4)电镜下:皱褶、小泡和微绒毛;细胞质内:含溶酶体、吞噬体、 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 功能:(1)趋化性的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 (3)参与免疫应答; (4)分泌功能。 肥大细胞:结构特点:(1)细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2)细胞核较小,呈圆形; (3)细胞质内充满粗大、具有异染性的嗜碱性颗粒 (4)电镜下:表面有单位膜包裹. 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移动到过敏反应的部位 ,参与抗过敏反应。肝素则具有抗凝血作用。 浆细胞:结构特点:(1)呈圆形或卵圆形; (2)细胞核圆形,常偏于一侧,染色质致密呈块状,呈辐射状排列; (3)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核周有一片染色较淡的细胞质区域-核周晕; (4)电镜下可见: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叫抗体。 4.软骨组织的分类及依据 (1)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同源细胞群:由一个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含有2-8 个细胞。 (2)基质:含较多硫酸软骨素,HE染色呈(蓝紫色)强嗜酸性 (3)纤维

5.网织红细胞结构。 细胞内残留着核糖体,易被煌焦油蓝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状,胡称网织红细胞。有一定的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经1-3天后细胞内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在增加。6.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1)双凹圆盘状; (2)中央染色较浅,周缘染色较深; (3)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4)红细胞呈现红色 功能:具有结合和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7.骨骼肌、心肌的光、电镜结构。 骨骼肌:光镜结构:1.纤维呈长圆柱形,有横纹,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细胞核呈 扁椭圆形,染色较浅,位于肌质的周边即肌膜下方; 2.明带称为I带;暗带又称为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的窄带,称 为H带,H带中央还有一条深色的M线。明带中央则有一条深色 的细线,称为Z线。 电镜结构:1.肌原纤维:(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2.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3.肌质网:肌质网又称为肌浆网。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呈环行的 扁囊,称为终池。 心肌纤维:光镜结构:心肌纤维呈短圆柱状,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心肌纤维的连接处, 称为闰盘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心 肌纤维的细胞核呈卵圆形,位居中央,有的细胞含有双核。心肌纤 维的肌质较丰富,有糖原,脂滴和脂褐素 电镜结构:不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横小管较短粗,位于Z线水平;多见横 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闰盘位于Z线水平,在心肌 纤维的横向连接部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连接的部位,有 缝隙连接;心房肌纤维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分泌心房钠尿肽,或称 为心纳素,具有排钠、利尿及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8.中等动、静脉的结构特点。 中动脉: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 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构成。内皮下层是位于内皮外的薄层结缔 组织。内皮下层深面有内弹性膜,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 2.中膜:10~2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中静脉:内膜很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没有。中膜比其相应的中动脉薄,环行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较中膜厚,无外弹性膜,纵行的平滑肌。 9.血管管壁的一般结构。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 2.动脉:内膜、中膜、外膜。 3.静脉:内膜、中膜、外膜。 10.甲状腺的功能。 1.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2.提高神经兴奋性; 3.促进生长发育。 11.肾上腺的结构与功能。

组胚学知识点

组胚学知识点 第1章组织学绪论 本章重点: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织的内容,各种显微镜的不同用途,组织学观察标本的基本制作方法,常规(HE)染色法,特殊染色技术的基本概念。 组织学的概念: 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组织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分泌形成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光镜技术:(光学显微镜分辨率0.2um) 石蜡切片术:取材和固定、脱水和包埋、切片(5 ~10 μm 厚)和染色、封片染色方法: 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镀银染色法 嗜酸性,嗜碱性 电镜技术:(电子显微镜分辨率0.2nm) 透射电镜术 扫描电镜术:用于观察组织细胞表面结构,具有真实的立体感,无需制备切片 组织化学术: 一般组织化学术(糖类: PAS(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呈紫红色) 免疫组织化学术 原位杂交术 第2章上皮组织 本章重点: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特点:细胞多、排列紧、间质少;无血管;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有基膜;功能多样化。 分类: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 腺上皮-构成腺体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类型主要分布 单层 上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 其它:肺泡、肾小囊 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 复层 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角化:皮肤表皮 未角化:口腔、食管和阴道 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1、游离面: a、微绒毛: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组成。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直径0.1um,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光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肾小管的刷状緣) b、纤毛:长5~10 μm ,直径约0.2 μm ,光镜下可见,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功能。内部结构:周围9 组二联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9 + 2);动力蛋白臂,分解ATP后附着相邻微管,产生位移或滑动。 2、侧面: a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有屏障作用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b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有粘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c桥粒:呈斑状连接,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受摩擦(皮肤、食管)。d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由6个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管腔)。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3、基底面: a、基膜:由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共同形成的薄膜,由基板(分为透明层和致密层,由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构成,上皮细胞分泌)和网板(分为网状纤维和基质, 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构成。 功能:支持和固着; 半透膜, 利于物质交换; 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分化b、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形成的皱褶,内含长杆状线粒体;主要见于肾小管。 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转运。 C、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组胚重点

★1名词解释 1.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 苏木精(碱性染料)—紫蓝色 c核,粗面内质网 伊红(酸性染料)—粉红色c质基质,溶酶体,滑面内质网等 2.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3.嗜酸性: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粉红色。 4.嗜碱性: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着蓝紫色。 5.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微绒毛:细胞膜和细胞质向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 镜下清晰可见(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最清晰)。 功能: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并具有朝一定方向节律 性摆动的能力。 9.同源细胞群:每群有2~8个软骨细胞,且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 而来。 10.软骨囊:陷窝周围有一层硫酸软骨素较多的基质。 11.骨板: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成层,借蛋白多糖粘合,其内有大量钙 盐沉积所形成的坚硬的薄板状结构.可排列成骨松质和骨密质. 12.骨单位: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由10~20层骨板围绕中央管 成同心圆排列形成的圆筒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重力作用的主要结构..

13.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1/2I 带+A带+1/2I带。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4.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桥粒、中间连接(横位)和缝隙连 接(纵位),闰盘对兴奋传导有重要作用,有横纹. 15.三联体: 横小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就是三联体。横小管是肌膜在 肌纤维横断面的同一水平上从多个点由表面基质内凹陷形成, 其末端膨大形成囊状的部分称为终池. 16.尼氏体: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 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强嗜碱性,能合成蛋白质,主要合成和更新细胞器内所需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酶类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17.神经原纤维:神经细胞质内直径约为2~3um的丝状纤维结构, 银染后呈棕黑色的丝状结构,在核周体内交织成网,并深入树突和轴突内,电镜下由排列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一种中间丝,除构成细胞骨架以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18.神经纤维: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细胞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 的长树突构成。 19.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细胞连 接,分为电突触(缝隙连接传递电流,双向传导,速度快),化学突触(神经递质作媒介,单向) 20.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

组胚知识点简答题

第2章上皮组织 1.上皮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 ○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2细胞有极性;○3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 2.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各分布于何处? 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 单层扁平上皮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 其他:肺泡壁(Ⅰ型肺泡上皮)、肾小囊壁层 3. ○1 ○2 ○3 1. 2. LM EM LM EM LM EM 功能:能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 3.肥大细胞有何功能?为什么? 肝素—抗凝血;组胺、白三烯—引起过敏反应 第3章结缔组织—软骨和骨 1.软骨分几类?分类原则是什么? 透明软骨(含细小的胶原纤维) 根据软骨组织中所含纤维的质和量,分为三类弹性软骨(含弹性纤维) 纤维软骨(含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

2.长骨骨板的排列方式有哪几种? ○1环骨板:外环骨板内环骨板 ○2骨单位(哈弗斯系统):哈弗斯骨板中央管 ○3间骨板 3.什么叫骨单位? 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骨单位为筒状,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成,中轴有一中央管,中央管内含毛细血管、神经,与穿通管内的血管神经相连续。 第3章结缔组织-血液 1.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何? 形态结构:直径约7~8.5μm,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中性粒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何? 形态结构:直径10-12μm,球形,核2-5叶,胞质粉红色,颗粒细小、多,浅紫、红色嗜天青颗粒:浅紫色,大而少,占20% 特殊颗粒:浅红色,小而多,占80% 功能:吞噬细菌,杀死、分解细菌,自身成为脓细胞。 3.何种病理状态下,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会增多?为什么? 当患过敏性疾病或感染寄生虫时,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因为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减轻过敏反应;其释放的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当过敏原进入体内时,嗜碱性粒细胞数量会增多,因为嗜碱性粒细胞内含肝素、组胺、白三烯等能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 4.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各有何功能?为什么? 单核细胞功能:○1吞噬细胞的前身○2有一定的吞噬能力,能吞噬细菌、衰老细胞、异物○3参与免疫反应 因为单核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 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受抗原的刺激后,分化增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自然杀伤细胞(NK):直接杀伤靶细胞。抗肿瘤 第4章肌组织 1.骨骼肌纤维光镜与电镜下结构有何特点? LM:长圆柱状,两端钝圆;多核、居边(肌膜附近);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横纹肌)。 EM:三联体 2.何谓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由1/2 I带+ 整个A带+ 1/2 I 带组成,肌节是肌原纤维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3.与骨骼肌纤维比较,心肌纤维有何特点? LM:短柱状,有分支;核多为一个,居中央,有双核;有横纹,但不如骨骼肌明显(非横纹肌);细胞连接处有闰盘。 EM:二联体;线粒体、肌糖原丰富。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考试重点内容

一.绪论 组织分为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人体组织的四大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HE染色即木精—伊红染色。 二.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基本特征:1.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 2.明显极性 3.有游离面和基底面 4.大多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 (选择、名解)上皮类型主要分布 单扁皮: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 单立肾小管、甲状腺 单柱胃、肠、胆囊、子宫 假复呼吸管道 复扁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 角化:皮肤表皮 复柱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含有柱状细胞(最多)、 锥形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

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矮柱状,增殖分化 中间层-多边形细胞 浅层-梭形或扁平细胞 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腺无导管。 微绒毛和纤毛的区别: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 起;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 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上皮细胞侧面四种连接名称:紧密连接,缝隙连接,中间连接、桥 粒。 基膜分基板和网板,基板靠近上皮,网板与结缔组织相连。 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1.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 2.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3.起连接、支持、保护、储存营养和物质运 输的作用 4.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结缔组织的分类:致密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 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组成:1.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白细胞、肥大 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 充质细胞。

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纤维细胞是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的部 位以及慢性炎症部位。 功能:1.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 2.参与体液免疫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态似纤维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 复。 肥大细胞:易染,水溶。 脂肪细胞:胞质含一大脂滴 纤维—1.胶原纤维:新鲜呈白色,故又名白纤维。粗细不等,韧性 大。 2.弹性纤维:新鲜呈黄色,故又名黄纤维。弹性强,韧性差。 EM下—弹性蛋白+胶原纤维 3.网状纤维:又名嗜银纤维。 致密结缔组织:特点--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而细胞较少(主要为成纤 维细胞),纤维粗大,排列致密。 三种类型—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 织,弹性组织。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

组胚知识点讲述

组胚 消化壁的一般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口腔与咽 消化管食管 胃 小肠 消化系统大肠 大唾液腺:三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消化腺胰腺(内外分泌腺) 肝:肝小叶、门管区 胆囊与胆管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组胚:第141页) (一)黏膜(消化管各段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上皮 ①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肛门)→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 ②上皮与管壁内的腺体相连接 2.固有层 ①为疏松结缔组 织,细胞成分较多,纤维 较细密,有丰富的毛细血 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胃肠固有层内富 含腺体和淋巴组织 3.黏膜基层 ①为薄层平滑肌 ②收缩可促进固有 层内的腺体分泌物排出 和血液运行,有利于物质 吸收和转运 (二)黏膜下层 ①为较致密的结缔 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 与淋巴管 ②还有黏膜下神经丛,由多极神经元与骨髓神经纤维构成,可调节黏膜基层的收缩和腺体分泌 ③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④在食管和小肠等部位,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皱襞 (三)肌层 1.①食管上段与肛门处→骨骼肌

②其余大部分→平滑肌 2.肌层分类 ①内环层 ②多纵行 其间有肌间神经丛结构与黏膜下神经丛相似,调节基层的运动; 在肌间的组织中有间质卡哈尔细胞。 (四)外膜 ①纤维膜:薄层结缔组织→主要分部于食管和大肠末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 ②浆膜: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见于腹膜内位的胃,大部分与小肠与大肠,其表面光滑,利于胃肠活动 食管 (组胚:第144页) (一)黏膜 ①上皮→复层扁平,表面细胞不断脱落,由基底层细胞增值补充。 食管下端的复层扁平上皮与胃贲门部的单层柱状上皮骤然相接,是食管癌的易发部位。 ②固有层→细密的结缔组织,并形成乳头突向上皮。 在食管上端与下端的固有层内可见少量黏液性腺。 ③黏膜肌层→纵行平滑肌束(组成) (二)黏膜下层 ①食管腺→黏液性腺→在结缔组织中较多→其导管穿过黏膜开口于食管腔。 ②食管腺周围→密集的淋巴组织及浆细胞甚至淋巴小结。 (三)肌层

组胚重点

光镜0.2um电镜0.2nm 上皮组织(一)结构特征 1. 细胞排列紧密; 2. 细胞外基质少; 3. 细胞具有极性 4. 无血管分布有神经末梢 5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被覆上皮 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 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 2. 单层立方上皮分布:甲状腺与肾小管 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子宫、输卵管 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呼吸管道的腔面 5.复层扁平上皮分布: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皮肤表层;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道的腔面 7. 变移上皮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 1.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吸收功能 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的突起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1. 紧密连接 2. 中间连接 3. 桥粒 4. 缝隙连接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 基膜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 功能:支持、连接、固着上皮细胞; 引导上皮增殖和分化; 是半透膜,利于物质交换。 2. 质膜内褶 3. 半桥粒 结缔组织 特点: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 (细胞外基质= 无定形基质+ 纤维+ 组织液) 无极性,细胞散在 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功能: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的功能 分类:●固有结缔组织●软骨和骨●血液和淋巴 一、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细胞数量少,种类多纤维少,基质多分布广泛 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修复 (一)细胞 1. 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 2. 巨噬细胞 3.浆细胞 4. 肥大细胞 5. 脂肪细胞 6.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7. 白细胞(二)纤维

1.胶原纤维 2. 弹性纤维 3. 网状纤维 (三)基质 1.蛋白聚糖 2. 结构性糖蛋白 3. 组织液 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 骨密质的结构单位,长骨中起支持作用之主要结构 内、外环骨板之间,长圆柱状 同心圆状骨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 血液 血浆(55%)血细胞(45%) 血清:凝血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血细胞分类与正常值: 红细胞:男性:4.2×1012 ~5.5 ×1012 /L女性:3.5×1012 ~5.0 ×1012 /L 血红蛋白:男性:120 ~150g/L女性:110 ~140g/L 白细胞: 4.0×109 ~10 ×109 /L 中性粒细胞50 ~70% 嗜酸性粒细胞0.5 ~3% 嗜碱性粒细胞0 ~1% 淋巴细胞20 ~30% 单核细胞 3 ~8% 血小板100×109 ~300×109 /L 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0.5 ~ 1.5% 未完全成熟的新生红细胞 煌焦油蓝染色 有残留核糖体,少量线粒体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特点:1具有很强的分裂潜能2具有多向分化能力3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股单位 肌纤维 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 肌纤维的结构特点:细胞浆中含有大量的肌丝。 肌纤维的功能特点:能够进行收缩和舒张活动。 肌组织分为三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其中骨骼肌和心肌均有明显的横纹,属横纹肌。 肌细胞:肌纤维,细胞膜:肌膜,细胞质:肌浆,滑面内质网:肌浆网 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结构基础 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陷,形成环状肌原纤维行走的互相吻合的管状结构

最新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知识点总结

组胚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间皮(end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 平上皮。 2.内皮(mes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 上皮。 3.微绒毛(microvillus):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 微细指状突起。功能: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扩大细 胞的吸收面积。 4.纤毛(cilium):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 起,并具有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 5.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 缝隙连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时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6.缝隙连接(了解):呈斑状,位于柱状上皮深部。功能:可供细胞 相互间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 胞的分化和增殖。 7.质膜内褶(了解):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细胞质所形成 的许多内褶。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光镜下称为基底纵纹。电 镜下,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线粒体。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部 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8.组织液:是指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到基质中的液体。 9.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在软骨组织中部,由同一个幼稚 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一群软骨细胞,通常为2~8个,称同源细胞群。 10.骨单位(osteon):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以中央管为中心,同 心圆状排列的数十层骨板组成,是长骨骨干内起支持作用的主要 结构单位。 11.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结果。 12.骨髓象:临床上将骨髓涂片的细胞学检查,即观察各系血细胞在 不同阶段的形态结构特征并分类计数,称为骨髓象。 13.闰盘(intercalated disc):连接心肌纤维的结构。光镜下为深染的 粗线,电镜下,横向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有缝隙连接。 14.肌节(sarcomere):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 I 带+A带+1/2 I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5.横小管:或称T小管,是肌质向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行 与纤维长轴垂直,故称横小管。 16.三联体(triad):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 17.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在神经细胞内的丝状结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