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热剂医案

清热剂医案

清热剂医案
清热剂医案

白虎汤

例一白虎汤加味治愈高热急惊案

杨某某,女,10岁。

初诊:1962年6月3日。

主诉;壮热不退,已有一周(39.5~40℃),神志昏迷。狂妄不安,便结五天,矢气频转,手足掣搐,汗少溲赤。

诊查:两脉数实,舌苔黄腻。

辨证、治法:是阳明经腑实热,拟通腑结,下实热。

处方:川朴3克生枳实6克西绵纹9克元明粉6克(冲)

紫雪丹8克(化服)一剂

一诊:6月4日。神志仍昏,大便未下,汗出较多,小溲赤涩。脉象同前而舌绛苔燥。为实热逗留肠胃,势已化火化燥。改用白虎加味以透邪清热,生津润燥。

处方:生石膏60克(先入)知母6克生草3克陈粳米30克鲜生地30克花粉9克鲜竹叶五十片鲜菖蒲6克紫雪丹8克(化服)一剂

三诊:6月5日。药后下大量宿粪,热和神清,知饥素食,津津有汗。舌转滋润,脉象平静。然余热末清,防其死灰复燃拟竹叶石膏场二剂。

药后热清神安,调理而愈。

例二白虎汤治愈头痛高热昏迷案

刘男,19岁。

主诉:病者于两天前头痛,次日上午头痛转剧,身发热,并呕吐一次,家人给服陈艾水,至下午身热如焚,昏睡,问之答话不清。经区医院作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较高,色清,细胞200个,蛋白试验阳性,糖及氯化物均正常。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查:体温39.5℃,神昏,面红唇赤,脉大而数。强张其口,舌红,苔黄欠润,身热灼手,大汗出,颈项强在,腹壁、提睾反射均消失,抬腿、划足趾试验均为阳性,膝反射增强。辨证:为暑温邪热入于阳明。

治法:急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

处方:石膏25克知母15克甘草l0克粳米30克连翘30克银花30克板蓝根30克滑石30克

急煎两剂,一昼夜服完。24小时后体温下降至37.6℃,神志清醒,脉仍小数。改用竹叶石膏场以清余热。服药两天病愈,且无任何后遗症。此例未用任何西药。

例三白虎汤治愈大实若羸状案

某女,52岁。

初诊:1965年秋。

主诉:患重症肌无力住院半年余,所服皆八珍、十全大补、归脾、左归及右归等温补滋养之类,其效不显。四天前因突然发热(38.5℃),病情陡变,致饭前不注射新斯的明则无进食之力,且体温渐增,乃请我会诊。

诊查:患者面色萎黄,形瘦肉削,精神萎靡,两目难睁,舌胖苔白糙老且干。两脉虚濡,按之略滑,沉取弦细似数。观之一派虚羸之象,但心烦梦乡,小溲色黄,大便两日一行,身热颇壮(37.4℃)。

辨证:请医皆谓久病气血大虚,舍甘温除热,别无良法。余久思而日:阳虚气弱,法当甘温,药量虽小,病势理当少轻,岂能对症之后,热势反增夫新病多实亦有虚者,久病多虚亦有实证,且虚证可能夹有邪实,实证之中亦有夹虚,真假虚实,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病无定体,治有定理。本病高烧,进甘温而病势续增,脉象虚濡之中按之略滑,沉取弦细似数。此属本虚而标实,真虚而新感实邪,似白虎证。

治法:可拟试用白虎法,以观动静。

请经治医生取凉开水200毫升少少予立,病人饮毕,仍索凉水,此渴欲饮冷也,又取200毫升续饮,饮后遂安然入睡,且头额似有潮汗。综观其脉舌色症,非本虚为主,实标热之象也。若虚热何能渴欲凉饮,且饮后小汗出而入睡乎又其舌白糙老且干,脉象之细弦且数,心烦梦多,溲黄便干,断为阳明气分之。热。虽病人素体气血不足,但现困邪已化热而成标热实证,故改用白虎之辛凉,以求虎啸风生,金飙热退之效。药用生石膏25克,生甘草10克,知母10克,粳米60克。一剂,煎100毫升分两次服。药后,夜间汗出而身热即退,体温正常,两脉虚濡而滑,按之细弱,已无弦数之意矣。病人精神如常,食欲见增,改用甘寒生津益气法而善其后。

竹叶石膏汤

例一治疗乳腺炎术后高热案

杨某某,女,23岁。

主诉;患乳腺炎,经手术治疗后,病不愈而高热39℃,西医诊断为炎症所致,用各种抗菌素而发热不退,并且口腔粘膜长满霉菌。西医又恐将成败血症,其医院医生何君,力主中医会诊,乃邀余诊视。

诊查:切其脉数而无力,其舌因涂龙胆紫亦无法辨认。经全面了解,患者除发热外,尚有心烦、呕吐、不能食之证,唯两便尚调,精神犹佳。

辨证;乳腺炎手术后,气液两伤。乳房内合阳明胃经,故热邪袭胃,胃气上逆而作呕吐。今胃之气阴两虚,而抗邪无力,是以病势缠绵,而治不见效。

治法:清热滋液,和胃扶虚。

处万: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麦冬2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粳米一撮半夏10克此方药前后共服八付,热退身冷,呕止胃开,因而病愈。

例二治疗乳腺炎术后败血症案

张某某,女,25岁。

主诉:因患乳腺炎,经手术后,发热在38.5~39.5℃之间。西医认为手术后感染,注射各种抗菌素无效。后用“安乃近”发汗退热,然旋退旋升,不能巩固。证见呕吐而不欲饮食,心烦,口干,头晕,肢厥。

诊查:切其脉数而无力,舌质嫩红而苔则薄黄。

辩证:余问医院主治医日:此何病耶答日:此乃败血病,不知中医能治愈否余日:患者已气阴两伤,犹以胃液匮乏为甚,而又气逆作呕,不能进食,则正气将何以堪

治法:必须清热扶虚,而气阴两顾,方为合法。

处方:生石膏30克麦冬24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粳米一撮竹叶10克

此方药仅服四剂,则热退呕止,而胃开能食。

例三竹叶石膏汤加减治愈阳伤热炽案

李某某,男,83岁。

初诊:1986年6月5日。

主诉:素有冠心病,1986年4月19日受凉之后,鼻塞、流涕、乏力、轻咳。后因过于劳累,晚间症状加重,全身无力,痰不易咳出,食欲不振,发烧,体温38.7℃。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4200立方毫米,中性84%;X线检胸片示右下肺炎。住院用抗菌素(先锋5号等)治疗,肺炎基本好转,低烧渐清,但夜眠不安,二便不畅,身倦无力,咳嗽痰不易出,浮肿,易汗。6月5日应邀会诊。

诊查:诊见舌红少苔,脉象已缓。

辨证:此乃痰热已化,阴津未复。

治法: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主之。

处方:竹叶10克生石膏30克太子参12克竹沥半夏8克浙贝母8克条黄芩15克连翘15克银花12克白茅根15克霍石斛10克芦根20克羚羊角粉2克(冲)

二诊:服药三剂,体温曾降至36.l℃。因患者停用羚羊角粉,体温又升至37.1℃。

三诊:6月12日患者尚有咳嗽,痰少不易咳出,疲乏,思睡,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滑。证系余热未清,仍以原方加减。

处方:竹叶10克生石膏10克浙贝母8克竹沥半夏9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银花15克霍石斛10克南沙参15克芦根20克

四诊:服七剂,体温波动干37~37.3℃之间,有时降至35.8 已咳嗽很少,疾不多,大便稀。舌红变浅,苦薄白,脉弦略滑。此乃肺热渐清,痰湿不化。6月21日改用清化湿热之剂,三仁汤加减。

处方:生苡仁15克白蔻仁3克杏仁8克黄芩12克南沙参15克桑白皮12克知母10克白芍12克地骨皮12克浙贝10克麦芽10克芦根20克

五诊:服药五剂,大便已不稀,但低热未除,体温37.2℃,寐纳尚可,出汗不多,有时吐淡黄痰。青苔薄白,脉细弦。低烧时有起伏,虑其余热未尽,仍用清化痰热之法。

处方:桑白皮10克知母10克黄芩12克浙贝10克化橘红8克桔梗8克紫苑15克生石膏18克地骨皮12克功劳叶10克苇根18克葛根15克

依方加减,服药三十余剂,低热痊愈,咳痰很少。舌淡红少苔,脉细。下肢已不肿。化验白细胞6900/立方毫米,中性67%。自觉无不适而于7月19日出院。

白头翁汤

例一高德治慢性细菌性痢疾案

赵某某,女,54岁,家务。1960年9月5日初诊

1955年起,每年夏秋季节,痢疾反复发作,经中西药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但未获根治。近三天来痢下赤白,有粘冻,腹痛,里急后重,日行七、八次。形体销售,纳谷减少,烦躁,手心灼热,口苦溲赤,舌质红绛,苔光剥,脉细数。久痢耗伤阴血,湿热挟滞,支阻大肠,乃休息痢之重症,治拟清化湿热,兼养阴血。

白头翁9克北秦皮9克川黄柏9克川黄连9克阿胶珠9克全当归9克广木香4.5克炮姜炭3克焦查炭12克制川军9克二剂

九月七日二诊:连服二剂后,腹痛后重略减,大便仍夹脓血,烦躁,手心灼热,口苦略减,小溲短赤。前方尚称合度,仍守原意,前方去川军,三剂。

九月十日三诊:腹痛后重已除,大便已无脓血,但尚有粘冻,烦躁渐宁,日晡手心微热,口仍苦,溲赤略淡,仍守原法,前方去炮姜炭。五剂。

九月十五日四诊:大便已无粘冻,每日1~2次,质软成形,烦躁,口苦等证大减,胃纳渐增。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再从前方加减,以清余邪。

白头翁9克北秦皮6克川黄柏6克川黄连3克阿胶9克全当归9克大生地9克炒山楂9克炒谷、麦芽各9克广陈皮4.5克五剂。

一九六四年随访,痢疾未复发。

例二高德治风热眼病案

陈某某,男,11岁

其父代诊:患儿眼睑肿胀,目睛赤痛,眦泪多之十多天,近日逐渐肿大。西医诊为“急性结膜炎”,服西药,打针,滴眼药,并服祛风清热之中药数剂无效。

现症:眼睑高度红肿,形如荔枝。球结膜亦极度充血。视物模糊,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肝肺之火俱盛,乃予白头翁汤:

白头翁30克黄连4.5克黄柏6克秦皮9克

服药三剂,肿痛随即消失而愈。

例三高德治慢性痢疾伴目赤案

余某,男,33岁,技术员

反复发作腹泻6年,有时粪带粘液脓血,日解3~6次,略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腹隐痛。精神较差,食纳尚可,两目红赤,生眦流泪,目干而痛,头昏作胀,口干不欲饮,睡眠差。脉细而弱舌质红少苔少津。粪检曾数次发现阿米巴。

脉证合参,乃久痢伤阴,虚火上炎而致目疾,兼肠中湿热未尽(西医曾诊断为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角膜炎,双目上眼睑结石,左泪道阻塞等症)。因思葛洪《肘后方》云:“时气差后,虚烦不得眠,眼中疼痛,懊恼,黄连阿胶汤。”

黄连6克黄柏12克生白芍24克鸡子黄三枚9打)白头翁30克

10余剂服而愈。

犀角地黄汤

例一曾月根治温毒发斑案

张少卿,男,22岁,学生,感染温毒时行而发。面赤唇红,一身手足壮热,血毒外溃,神烦而躁,发出红斑。

诊断:六脉洪大,右甚于左。舌鲜红,阳明血热无疑。血为阴,气为阳,阳盛则烁血,血热则发斑矣。

疗法:凉血解毒,以泄络热。故以生地、犀角之大寒为君,以清君火;佐以芍药、丹皮之微寒以平相火,火熄则斑黄阳毒皆净尽矣。

处方:鲜生地30克犀角尖6克赤芍药18克丹皮7.5克

效果:一服热清斑透,继用清养法调理而痊。

例二陈道隆治暑湿便血案

1946年夏间,至友周德三之媳,患暑湿证,病已二十一天,身热日晡增至40.6℃,神志尚清,胸脘烦闷,口渴喜饮,夜不安寐,便秘溺赤,并无疹、bei。是日午后二时,突然身热陡增,高至42℃。神志模糊,胸脘懊闷,莫可言状,忽然一阵腹痛,大便出血,鲜

红迸洩,而不夹粪便,连下多次。按其脉,两手弦劲有力,惟无数势。舌质红绛,薄有黄苔。以此参症,病属暑湿互蕴。观其舌苔,知热邪入营,察其脉,又可知热邪蕴于阳明,故脉来弦劲有力也。出血之后,而体气尚未见拙弱之象,其为阳盛热张,灼灼明矣。况其身热突增,胸脘懊闷,形神不萎,夜间烦躁,寤不成寐,则其为营分灼热,更无容置疑矣!亟当养阴泄热,清营止血之法,为克不容缓之图。

处方:鲜生地四两(先煎)犀角五钱,磨冲粉丹皮五钱杭白芍五钱象牙屑五钱鲜铁斛二两(撕开先煎)焦山栀五钱侧柏炭五钱鲜藕汁四两鲜茅根四两(去心)血余炭五钱金银花露八两(代水煎药)2帖

上药煎后,频频灌服。二剂后血止,诸症向愈。

例三黄寿人治吐血(上消化道出血)案

颜某,男,平素善饮,向嗜辛辣。曾经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此次饮酒后,胃痛不已,胸胁胀急,胸中如火,口渴欲饮,血由口吐出,伴少量食物残渣。面色红赤发亮,唇若涂朱,大便秘结。舌边赤,苔黄,脉象芤数。显系胃热炽盛,脉络灼伤,迫血妄行。治宜清热凉血止血为法。方用犀角地黄汤。

水磨犀角3克捣碎鲜生地240克赤芍6克丹皮6克

先将赤芍、丹皮二味,以水100毫升,煎成50毫升。取25毫升冲犀角和鲜生地汁,分两次

冷服。

二诊:服上方二剂后,吐血已止,心下处略感不适,惟口渴益甚,面赤头昏不减。此为胃热耗津,治宜滋阴清热,佐以和胃,方用玉女煎加味。

鲜生地60克生石膏30克知母9克寸冬18克丹皮6克牛膝12克

三诊:药后胃热得清,诸症均减,饮食渐增,嘱服乌贝散,注意饮食调理。

乌贝散方:

乌贼骨240克川贝240克

共研极细末,每日三次,每次1.5克冲服。

黄连解毒汤

例一治痈肿重症案

曹某某,女,16岁。

主诉:寒战壮热(体温40℃),一日数发,心烦口渴,神志朦胧,全身多发性脓肿,局部红肿热痛,大便秘结。发病两天后住某某医院,经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血白细胞28,000/立方毫米,中性90%,淋巴10%。诊断为(1)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2)多发性脓肿。入院后未加用抗生素治疗,转请中医诊治。

诊查:脉数有力,舌质红苔黄。

辨证:脉证会参,辨证为热毒炽盛,深入营血。

治法: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方选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银花30克连翘30克黄芩25克黄连9克黄柏12克丹皮15克生甘草10克夏枯草30克生地20克赤芍15克紫花地丁30克野菊花30克黄芪30克

日服药两剂,分6次服,上方药连服两剂后,体温逐渐下降,后续用上方加减,血培养转阴,血白细胞正常,症状消失而痊愈出院。

普济消毒饮

例一闵捷治天行赤眼案

李某,女,20岁,工人。初诊于1980年6月31日。

患者自述三天前双目同时红肿、灼痛,至今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干涩,伴头痛,发热,尿赤。检查:双眼球结膜充血,眼睑肿甚,有黄白色分泌物,舌红,苔薄黄,脉数。证属风热疫毒犯眼,治应清热解毒,疏风消肿。处方:杭菊花8克,炒黄芩6克,炒黄连3克,甘草6克,板蓝根20克,连翘10克,马勃6克,薄荷3克(后下),僵蚕10克,桔梗6克,玄参、牛蒡子各10克,赤芍6克,水煎服。服药2剂后,结膜充血好转,眼睑肿消,头痛已解,发热已退,苔黄薄,脉细数,继服原方2剂,诸证悉除。

例二闵捷治喉蛾案

王某,女,18岁,工人。1982年12月1日来我院就诊。

患者已发热3天,周身不适,咽喉痛,痛连耳前,吞咽困难,口干,尿赤,大便3天未解。检查:扁桃体肿大(Ⅱ°),鲜红,上有脓性分泌物,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病属风邪热毒结喉。治应清热解毒,疏风利咽。处方:炒黄芩6克,炒黄连3克,玄参、连翘、山豆根各10克,马勃6克,牛蒡子10克,薄荷3克(后下),桔梗、甘草、射干各6克,板蓝根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水煎服。服药2剂后,发热已退。咽喉肿痛已减,脓性分泌物亦大减,大便已解1次。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继服原方2剂,而获痊愈。

例三高仲山治大头瘟案

古某某,男,45岁。

初诊;1937年4月。

主诉:头肿大如斗,皮色焮红,病已半月,延医数人,其效不显,病渐恶化,邀请往诊。诊查:见其仰卧床上,胸高气粗,体若燔炭,头肿如斗,目合难开,眼角流脓,耳孔肿塞凸出并亦流脓水,神昏谵语,烦渴喜冷饮。家人告之:大便已十日未解。切其腹坚而满,诊其脉数而大;望其舌苔赭黄干厚,咽喉红肿。

辨证:此乃感受温热疫毒之邪,上攻头面而发。病久失治,热陷心包,兼有腑实之证。

治法:遂拟清瘟解毒,豁痰开窍之法,予普济消毒饮加减,兼服安宫牛黄丸治之。

处方:连翘16克川连10克黄芩15克牛蒡10克玄参20克桔梗10克板蓝根15克马勃10克僵蚕10克薄荷7.5克贯众10克柴胡10克纹军20克(后下)芒硝10克(分两次冲)

水煎分两次服,同时以汤送服安宫牛黄九二丸。

二诊;翌日复诊,身热大减,大便已解,便出燥屎黑硬,患者神志渐清,偶能识人,烦渴亦减,舌脉同前。嘱继服前方药。

十日后一男子忽入诊所,向余倒身跪拜。连称:“感激救命恩人。”仔细观之,此人正是古某、见其头肿全消,舌转红赤,脉象稍数。为清其余邪,投以清瘟败毒饮二剂以为善后。

青蒿鳖甲煎

例一郑惠伯治伏暑入营案

付某某,男,50岁。

初诊:1983年11月23日。

主诉:患者发热十八天,中西药无效。干1983年11月23日来我处就诊。

诊查:面色晄白,倦怠无力,语音低微,动则心慌气喘,举步艰难。夜间十点发热,体温38.8~39.2℃暮热早凉,热退无汗,发热时头项痛,心烦不寐,食欲不振。二便尚调。舌质红而嫩,舌尖赤无苔,脉细数无力(110次/分)。

辨证:此乃伏暑入营,气阴两亏。

治法:当清热透邪,益气养阴。仿青蒿鳖甲汤加味。

处方:青蒿16克鳖甲15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天冬15克知母12克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大青叶12克白薇15克地骨皮10克三剂。

再诊:11月25日。病人精神好转,心慌气喘减轻,言谈时气能接续,体温已减,昨夜体温37.6℃。发热时间缩短。舌无变化脉搏有神微数(94次/分),胃纳好转。药已中病,乘胜再进原方。

三诊:11月28日。发热退(体温36.8℃),睡眠好,食欲大增,项仍强痛。仿上法去解热药,加葛根、秦艽以解项背强痛。

四诊:12月5日。病情日渐好转,仍有气阴两亏症状,以心动气虚明显,动则气急。舌红脉细数。拟用益气育阴法。

处方: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天冬15克玉竹15克杞子12克当归10克玄参15克银花12克甘草10克生地15克丹参12克

最后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收功,病未复发。

导赤散

例一蒲辅周治淋浊案

王某某,女,60岁。1963年12月29日初诊。

昨夜小便短频,伴有尿道下坠,尿道口不适。化验小便有中量红、白细胞。今晨体温37.4℃,下肢酸,出汗,大便量小,诊为膀胱炎。脉右三部沉数;左寸沉数,关弦细,尺沉细。舌唇

皆红,苔薄黄腻。由郁热下注膀胱。治宜清心泻火,拟导赤散加味。处方:

甘草梢五分白木通一钱竹叶一钱黄连五分细生地三钱藕节三钱焦栀子八分丹皮炒八分香附五分

一剂。慢火煎取200毫升,兑冰糖三钱,和匀,分二次食前温服。

12月30日复诊:药后热退,体温36.5℃,小便下坠感消失,尿量多舒畅,色淡黄。近来入卧胃脘憋气,胃口不开。小便化验:红细胞0~2,白细胞3~5。六脉缓和;黄苔减退,舌正少津,唇略干。壮火虽去,阴液略伤。治宜养阴、续清余热。处方:

玉竹二钱石斛三钱豆黄卷二钱扁豆衣二钱荷叶二钱

二剂。每剂二煎,共取160毫升,分二次温服。

1964年1月2日三诊:二便调,血、尿常规化验正常,尿培养无细菌。六脉正常,舌正无苔。停药,以饮食调理。

例二治紫斑案

汤某某,女,7岁。

初诊:1979年10月13日。

诊查:患儿双下肢紫斑,成块成片,足肿,小便黄,四干,.心烦。苔白,舌质红,脉细数。辨证:此湿热伤血。

治法:宜宣湿清热,凉血解毒。治以三妙散加味。

处方:苍术5克黄柏10克苦参10克紫草10克茜草10克银花10克栀子10克萆薢10克苡仁10克木瓜10克二剂

二诊:10月19日。下肢紫斑全部消失,尚足肿,足底发痒。苔白,舌尖红。转清心泄热,凉血熄风。以导赤散加味治之。

处方:生地15克通草5克淡竹10克栀子10克当归5克赤芍10克苓皮10克苡仁10克萆薢10克紫草10克地龙10克

前后服药五剂而愈。

龙胆泻肝汤

例一黄水源治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合并广泛性内出血案

洪某,女,45岁,农民,1980年10月6日入院,住院号:7444

患者以右上腹部反复疼痛20余年,持续加剧6天,拟为“胆囊炎胆石症”,收住外科,准备行胆囊切除术。入院后病情突然加剧,畏寒发热,呕吐大量咖啡色水样物,双眼球结膜、角膜、咽部及全身皮肤出现散在性血斑,口腔溃疡,大便色黑稀溏。检查:体温38.5,血压:140/80mmHg;白细胞总数:19100/mm3(其中中性94%);血小板4.5万/mm3;出血时间:1分钟;凝血时间:3分钟;大便隐血:阳性。确诊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合并广泛性内出血”,经用抗菌素和激素,止血药,并输血400cc,病情未见好转,请中医会诊。

初诊:腹痛剧烈,拒按;表情淡漠,烦躁不安,终夜难寐,眼睛、口腔、腹部、背部可见大量散在血斑,色暗红,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色黑稀溏,舌淡苔黄燥,脉虚弦带数。证属胆火内炽,迫血妄行,溢于肌肤,淤滞于内。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龙胆草10克黑山栀10克黄芩10克木通6克泽泻10克生地黄10克大黄炭6克丹皮10克紫珠草15克元参15克北柴胡6克

二剂,水煎服。

二诊:全身血斑未见增加,口干己减,证有好转,继守前法,原方加茵陈10克,再服三剂。三诊:药后全身血斑减少,体温正常,原方去大黄炭续服五剂。

四诊:全身血斑基本退尽,精神转佳,夜已能寐,能进食流质,并下床活动。血小板:10.4万/mm3,白细胞8000/mm3(其中中性75%),自觉全身无力,口苦且干不喜饮,于原方

减龙胆草为5克,加太子参15克,继服三剂。诸症悉除。

例二黄水源治眼、口、生殖器综合证案

黄某,男,34岁,石匠。1978年8月12日就诊。主诉:口腔、双眼和阴茎溃烂反复发作三次,每次均在夏天。证见:口唇四周色暗红,有五个疱疹,表而附有灰白色包膜,口内双颊粘膜溃疡,双眼红肿,充血,阴茎肿胀,龟头溃烂,渗出淡黄色液体,心烦不寐,口渴喜饮,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暑热外逼,湿热化毒,湿毒内蕴,循经而发。治宜清肝泻火,凉血解毒。

处方:龙胆草10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北柴胡7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生地12克连翘11克生大黄10克滑石18克甘草3克

三剂,水煎服。

二诊:口唇疱疹逐渐消退,眼睛红肿减轻,阴茎龟头渗出液减少,大便己通。原方去大黄续服三剂。

三诊:眼睛红肿消退,口唇疱疹结痂,阴茎肿胀消退。仍予前方去连翘,减栀子,黄芩各为6克,再服三剂巩固疗效,至今末见复发。

例三张良尧治眩晕案

刘某某,女,38岁,1979年8月。四天前突然头晕呕吐,似觉周围物体旋转,继则头顶部疼痛而有灼热感,痛处肿起绵软,左侧头部亦感掣痛,并伴左上牙疼痛出血,口干苦,苔薄黄,烦躁失眠,小便赤热,脉弦滑。

处方:龙胆草6克生栀子6克黄芩9克柴胡6克生地黄15克泽泻6克木通9克当归6克白芍9克生甘草3克川牛膝9克赭石9克

二剂。呕吐止,头痛大减,余症亦有好转,照上方再进四剂而痊愈。

例四张良尧治窿闭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3.2)

李某某,男,60岁,1979年9月。十天前出现小腹痛,嗣后小便窿闭,尿道灼热,点滴难下。西医诊为前列腺肥大,住院数日全靠导尿。伴口苦,苔黄,根部较厚,大便干结,脉弦滑,左关尤甚。

处方:龙胆草6克生栀子8克黄芩9克柴胡6克生地黄12克车前子9克泽泻9克木通9克当归8克大黄8克川牛膝8克生甘草3克

一剂,服后约六小时许小便即能自行解出,但量不多,余症稍减,照方再进三剂而痊愈出院。半年后,上症又发,继服取效。

清胃散

例一陈加钺治口腔炎案

王某某,男,65岁,本公司职工。1976年3月24日初诊。因唇口疼痛多日曾服土霉素、维生素B2、抗坏血酸等无效,转服中药。诊视患者下唇口腔粘膜有一小溃疡,中央呈灰白色外有红晕一圈,红肿而硬,舌左边缘有一溃疡点,左颈淋巴结肿大,疼痛难忍,口干,舌红,脉细数,拟清热解毒治之,用清胃散加味(生麻、丹皮各6克,青皮、薄荷各5克,黄连3克,石斛10克)。服二剂后疼痛已减,仅吃有刺激性食物时才觉疼痛,肿块渐软,红晕转淡,舌部溃疡已渐收口。再予原方加白芷6克、生地12克续服二付诸症悉除。

例二陈加钺治牙龈炎案

张某,男,成年人,于1977年5月26日初诊。患者素体阴虚,牙龈萎缩,齿已松动,牙经常疼痛但龈不红肿,近日饮酒后牙痛龈肿已五六日。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滑数。此因饮酒而致阳明经胃火内蕴,拟清热泻火,滋阴凉血,方用清胃散加味(生麻9克,丹皮、荆芥、露蜂房各6克,骨碎补9克,青皮5克,生地12克,细辛3克,石膏15克(先煎)),服药二付后诸证悉瘥。嘱服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以巩固疗效。

玉女煎

例一孙允中治齿衄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黄某某,女,27岁。

初诊:1976年9月。

主诉:一个月来,齿龈肿痛,衄血鲜红,口渴引饮,头痛目眩,便秘尿赤。

诊查:舌红苔薄黄而燥,脉弦滑。

辨证:齿属肾,龈属胃,肾阴不足,胃火炽盛,则见齿衄。

治法:治以滋肾阴,清胃热。

处方:生石膏3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麦冬25克牛膝15克茅根50克玄参30克

服药三剂,便通火降,衄止肿消。续服药三剂,肾阴得复,胃火尽清。

例二董廷瑤治紫龈案

毕某某,女,9岁。

初诊:9月1日。

主诉:上下牙龈发紫多年,西医检查原因不明。

诊查:面色晦暗,唇色黯滞,胃纳一般,大便日行,小溲通长,夜梦惊叫,口气臭浊,时有鼻衄,舌淡苔少,脉象弦急,家长觉得近二年来患儿生长缓慢。

辨证:上述诸证,实属阳明瘀热,兼有肾气不足。

治法:先拟玉女煎加味以清胃热为主。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大生地12克淮牛膝12克知母6克麦冬9克萸肉6克藕节9克白茅根30克丹皮9克黑山栀9克七剂

二诊:9月8日。药后牙龈较润,口气仍臭,舌质淡红,胃纳仍差,二便均调。前方尚合,原法为主。

处方:生石膏20克(先煎)淮牛膝10克知母6克麦冬9克大生地12克茯苓9克白茅根30克炒藕节9克清甘草3克糯稻根9克浮小麦9克七剂

二诊后,牙龈颜色转润。

泻白散

例一治肺结核,盗汗案

杨某某,男,26岁,工人。1979年3月11日就诊。患浸润性肺结核,盗汗长期不愈,虽用抗痨药物,但每夜汗出均浸湿枕褥。由于长期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故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颧红,舌质红绛,脉细数。即用桑白皮、地骨皮各30克,生甘草10克,浮小麦50克,水煎服。共服八剂,盗汗即止。

例二治寻麻疹案

王某某,女,49岁,职1977年7月14日就诊。患寻麻疹六年余,时发时止,累经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佳。患者为病所苦,急躁心烦,夜难入睡。曾于1973年赴省医院诊断为:顽固性寻麻疹,经治疗后已愈。半年后因迁居新房,室内尚潮湿,数月后复发。瘙痒难忍,搔之随手增大,尤以四肢为重。遇热加剧,得冷稍减,冬轻夏重,反复两年多,延至1977年夏,皮疹遍及全身,唇厚如肿,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余即以风热挟湿论治,拟用桑皮、地骨皮各30克,甘草、苦参各10克,蝉衣20克捣碎,水煎服。相继服用十二剂而疹消。为巩固疗效,将前方碾为细末,每次6克,一日二次,连服两月,至今七年未发。

外感温热证

汪某,男,54岁。患感冒发热,于1971年6月12日入某医院。在治疗中身热逐步上升,到14日达38℃以上。曾屡进西药退热剂,旋退旋起,8天后仍持续高烧达38.8℃,6月22日由中医治疗。诊察证候,口渴、汗出,咽微痛;脉象浮大,舌苔薄黄。认为温热已入阳明,内外虽俱大热,但尚在气分,不宜投芩连苦寒之剂,因疏白虎汤加味以治。

处方:生石膏60g,知母12g,粳米12g,炙甘草9g,鲜茅根30g(后下),鲜芦根30g,连翘12g。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下午及夜间,连进2剂,热势下降到38℃;23日,又按原方续进2剂,热即下降到37.4℃;24日,原方石膏量减至45g,进1剂;25日又进1剂,体温已正常,口不渴,舌苔退,唯汗出不止,以王孟英驾轻汤加减予之。随后进补气健脾剂,兼饮食调理,月余而愈。(中医研究院主编. 岳美中医案集.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03)

二.肺炎、病毒性心肌炎

仇某,男,10岁。1981年3月17日初诊。麻疹后发热咳嗽呼吸急促1月余。曾在某院诊治,经X线胸片、心电图、血液等检查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用青、链霉素、激素及能量合剂输液等治疗半月未效。刻诊:身热,午后热势较甚(徘徊于39℃~40℃),有汗不解,烦躁,夜眠不宁,甚则惊叫,呛咳,气短,口干欲饮,纳差,舌苔薄白而干,质红,脉数促。辨证为麻疹热毒内犯心肺,气阴两伤。治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

处方:竹叶15g,生石膏30g(杵),麦冬15g(切),法半夏5g,北沙参15g,鲜石斛15g,瓜蒌皮10g,冬瓜子10g,活水芦芽3尺(去毛节)。3剂。

3月20日复诊:复方前2剂后,身热渐退,3剂后身热退清,呛咳亦减,气促较平,口渴亦减,夜眠较安,已无惊叫,脉尚数,但无促象,舌质红,苔薄白稍干。原方加天花粉10g,太子参15g。3剂。3月24日3诊:热退神爽,呛咳渐止,气息已平,尚未思纳谷,舌苔薄白稍干,脉数已趋和缓。改进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阴分,以善其后。[张荣春.张德超应用经方治验五则.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39~41.]

三.多形性红斑

吴某,女,30岁,农民。1980年5月4日初诊。患红斑散见于全身反复发作10个月。曾经某院诊断为“多形性红斑”。并用西药及中药治疗效果不显。刻诊:斑疹色红而暗紫,形状、大小不一,微微隆起而胀,并感灼热、疼痛、瘙痒,散见于全身,而以手背及面部为多见,面色无华,头昏目眩,心悸,心烦失眠,手足麻木,午后低热。舌质暗红,苔少,脉细数。血常规:除血红蛋白(9.5g/dl)、血小板(9.2万/mm3)偏低外,余无异常。证属阴虚血少,血热夹瘀。治以滋阴养血,凉血散瘀。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处方:当归10g,赤芍10g,生地黄25g,丹参15g,丹皮5g,大青叶15g,青黛3g,紫草6g。5剂。水牛角片2瓶,每服10片,1日3次。珍珠层粉5袋,每服0.3g,1日2次。

5月9日复诊:红斑颜色渐淡,丘疹已消,灼痛、瘙痒显减。原方再进10剂,斑疹消退,余恙亦除。[张德超. 略论阳明血分论治. 北京中医杂志,1986,(4):36~37.]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热毒蕴中,气滞血瘀)

某男,38岁。自诉脘腹胀满,食后加剧,时有呃逆,纳少,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周身乏力,舌黯红苔薄黄,脉弦。胃镜报告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曾服用清热和胃降逆、行气活血之剂,效果不显,病情时轻时重。详审此案,证属中焦热毒内蕴,气滞血瘀,脾胃失和。治以清热消散、健脾和胃为法。仙方活命饮加减。

拟方如下:金银花30g,防风10g,白芷10g,当归15g,陈皮10g,山甲10g,白芍30g,

甘草10g,川军6g,山药15g,枳壳10g,麦冬10g。水煎服。

用4剂后,患者自觉呃逆消失,脘腹胀痛较前消缓,大便调。宗原方减大黄,加健脾和胃益气之炒白术10g,继服10剂。

再诊患者面有喜色,诉胃纳增,口渴消失,精神略振。原方迭进10剂,胀痛明显缓解,纳食可,精神振奋,继服30剂,巩固疗效。并嘱饮食忌辛辣刺激之品。2月后复查胃镜,其病理改变也明显好转。[宋伟茹.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 天津中医,1994,11(6)∶45.]

五.伏暑

鄂某,女,19岁。患者7天前曾微有畏寒发烧,疲乏无力。3天前去游行回来,觉口干苦,饮冷水后,当晚有寒战高烧,体温39.6℃不降,以“高热待查”收入住院。住院1周内,体温呈弛张型,最高为39℃~40.4℃,服退烧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但2~3小时后又上升至39℃以上。多种检查中只有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治疗上,1周内曾用过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症状未见减轻,体温仍在39.5℃而转我病区,乃停用抗生素,亦未输液,单纯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初起有寒热,舌苔白腻,脉象弦数,有湿热见证。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日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大渴喜凉饮,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1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舌质红绛、苔褐根部黄腻,脉象滑数有力。证属伏暑,系夏令感暑湿之气,至秋复加新凉而发。观其病程变化,苔由白腻转为黄褐,乃暑湿化燥之象。身热面赤,口干唇燥,渴喜冷饮,乃暑热在气分之证。舌质红绛则又为暑热伏于营分之征,乃是气营两燔,治当气营两清,方从《温病条辨》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细生地玄参方加味治之,少佐苦寒以燥湿。

处方:生石膏60g,知母12g,玄参12g,细生地24g,麦冬18g,淡竹叶9g,银花30g,连翘12g,黄芩12g,黄连末(冲)3g。

服药2剂后,体温退至38℃,汗出、口苦、饮冷等症好转,小溲转清,大便通畅,精神转佳,苔由黄褐转为薄黄,舌质由红绛变为淡红,脉来细数。此属营热转气,病有缓解之势,乃投白虎汤加减,增入解肌之柴葛及辛凉之品,以图清泄气分之邪热,药用:生石膏60g,知母12g,葛根12g.柴胡9g,薄荷(后下)6g,淡竹叶12g,银花30g,连翘30g。上方服3剂后,体温降至37℃。又投3剂,体温为36℃,病向告愈,惟伏暑之邪伤及胃阴,治当益胃养阴,虑及余邪未尽,尚有复发之变,辛凉之品仍当酌情增入,药用:银花15g,连翘15g,淡竹叶9g,麦冬9g,沙参9g,细生地24g,苡仁30g,山药15g,扁豆12g。服上方5剂后,热未再发,纳谷大增,二便畅通,夜寐亦酣,精神舒畅。血培养(一),住院共19天,痊愈出院。门诊复查肝功能正常。(时振声. 时门医述. 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544~546.)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黄某,男性,3岁,于1958年8月20日入院,病历号29303,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入院时,高热达40℃,有汗,口渴,面赤,唇干,呕吐,舌苔黄而润,大便日2次,微溏。脉数,右大于左。认为暑邪已入阳明气分,予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处方:生石膏45g,知母6g,山药9g,连翘9g,粳米9g,炙甘草3g。21日晨二诊:热反加高到40.5℃,舌黄而腻,大便日3次,溏薄。仍进原方,石膏量加至60g。午后再诊,体温升至40.9℃,更加入人参服之,热仍如故。大便溏泄不减。22日三诊:前后大剂白虎汤连用2天,高热不但不退,而且溏便增至4次,闻声惊惕,气粗呕恶,病势趋向恶化。但汗出口渴高热舌黄脉大而数,均是白虎汤之适应证,何以服后诸证不减反有加重呢?苦思良久,忽悟到患儿人迎脉数、面赤、高热、汗出、微喘,是表有邪;舌黄不燥、呕恶上逆、大便溏泻次数多,是脾胃蕴有暑湿,乃挟热下利证。前此屡投清阳明经之白虎,既犯不顾表邪之错误,又犯膏、

母凉润助湿之禁忌,无怪服药后高热和溏泻反有增无减。患儿既属挟热下利,纯系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因亟为处方:

葛根12g,黄芩9 g,黄连1.5g,甘草3g。

1剂甫下,热即减至39.4℃,2剂又减至38.8℃,大便转佳,呕恶亦止,很快痊愈出院。(中医研究院主编. 岳美中医案集.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23.)

第四章 清热剂 习题

第四章清热剂习题 一、填空题 1.清热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2.清热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类。 3.________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治________的代表方 4.竹叶石膏汤是白虎汤去________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 5.清营凉血方证中由于入营邪热由气分传来,故应采用________之法。 6.犀角地黄汤由水牛角、生地黄、________、________组成。 7.犀角地黄汤组方中以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________之虑,凉血止血又无________之弊。 8.清热解毒剂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等证。 9.普济消毒饮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0.普济消毒饮中有“火郁发之”之义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 11.仙方活命饮中的________被前人称之谓“疮疡圣药”。 12.导赤散主治________证 13.龙胆泻肝汤主治________、________证 14.左金丸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5.苇茎汤是治疗________的常用方剂。 16.泻白散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7.清胃散的功用是________,主治________。 18.玉女煎的辨证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葛根芩连汤的功用是________,主治________。 20.芍药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21.青蒿鳖甲汤主________治。 22.后世以________五字概括导赤散主治证病机较为贴切。 23.龙胆泻肝汤中甘草为佐使,一可________,二可________。 24.仙方活命饮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________,已成者即________。” 二、选择题(一)A1型题 1.以“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为特点的方剂是() A.八正散 B.小蓟饮子 C.龙胆泻肝汤 D.导赤散 E.五苓散 2.患者咳嗽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当首选() A.麻杏甘石汤 B.泻白散 C.清气化频丸 D.定喘汤 E,三拗汤 3.清胃散中升麻与下列何药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 A.生地 B.丹皮 C.黄连

中医方剂学 目录 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 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 药汤 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 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 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 6.止嗽散金沸草散 7.正柴胡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汤 2.桑菊饮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 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 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发表汤 葱豉桔梗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 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 2.参苏饮 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造散 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味饮2.千金葳蕤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化汤4.阑尾清解汤 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第二节温下 1.大黄附子汤 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2.三物白散 第三节润下 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 2.济川煎 第四节逐水

1.十枣汤控涎丹 2.舟车丸 3.疏凿饮子 第五节攻补兼施 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2.增液承气汤 3.承气养营汤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 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 3.蒿芩清胆汤 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2.清脾饮 第二节调和肝脾 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2.枳实芍药散 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2.黑逍遥散 3.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心汤 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虎加苍术汤 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 3.清营汤清宫汤 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 第三节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毒饮 2.凉膈散 3.普济消毒饮 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勇安汤 第四节清脏脏热 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 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 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

清热剂共分哪几类

清热剂 简答题 1.清热剂共分哪几类?请各举一方。 2.简述白虎汤的四大典型症状。 3.白虎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竹叶石膏汤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5.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的意义是什么? 6.为什么“舌白滑者”不可用清营汤? 7.犀角地黄汤中为什么要用丹皮?用之是否会加重出血之证? 8,黄连解毒汤中所用的三黄是什么药?主治何证? 9.黄连解毒汤与大承气汤均可治身热谵语者,应如何区别使用? 10.凉膈散中为何配伍大黄、朴硝? 11.普济消毒饮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12.清瘟败毒饮由哪几方相合加减而成? 13.导赤散中配伍木通的意义是什么? 14.龙胆泻肝汤中配伍生地、当归的意义是什么? 15.龙胆泻肝汤中配伍柴胡的意义是什么? 16.左金丸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17.泻白散中配伍粳米与炙甘草的意义是什么? 18.清胃散中,黄连与升麻配伍的作用是什么? 19,玉女煎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20.芍药汤中为何配伍肉桂? 21.芍药汤中为何配伍大黄?体现了什么治疗法则? 22.白头翁汤中配伍秦皮的意义是什么? 23.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两药相配的意义是什么? 24.清骨散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25.当归六黄汤中的“六黄”是指什么药? 论述题 1.白虎汤为什么要重用石膏为君? 2.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有何区别? 3.比较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两方之异同。 4.黄连解毒汤的组成、功用及主治各是什么?试分析其方义。 5.分析凉膈散的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6.何谓大头瘟?试述普济消毒饮中黄芩、黄连配伍升麻、柴胡的意义。 7.试分析导赤散的组方意义。 8.为什么龙胆泻肝汤既可用治肝胆实火上炎之证,又可用治肝经湿热下注之证?试结合方义分析之。 9.泻白散清肺热为何不用黄芩、石膏之类,而选用了桑白皮、地骨皮等药? 10.清胃散与玉女煎均可用于牙痛牙衄,如何区别使用? 11.为什么说“行血调气”是治病之基本大法?治疗湿热痢仅强调此法是否全面?

(完整版)表面活性剂复习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造纸中表面活性剂用作蒸煮剂、施胶剂、柔软剂和[ D ] A.助悬剂 B.染色剂 C.润湿剂D .消泡剂 2.没有外力的影响液体总是趋向于成为[ A ] A.球体 B.正方体 C. 长方体 D. 四面体 3.对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达到表面吸附饱和所需浓度[ A ] A.越低 B.越高 C.不能定性判断 D.可以定量判断 4.亲油基相同,聚氧乙烯链越长,其亲水性[ B ] A.越弱 B.越强 C.不变 D.无法预测 5.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 B ] A.越少 B.越多 C.越大 D.越小 6.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和[ C ] A.园圈型 B.哑铃型 C.复合型 D.套圈型 7.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D ] A.浸润 B.涂布 C. 扩展 D. 铺展 8. 天然稳泡剂主要有明胶和[ C ] A.蛋白胶 B.凝胶 C.皂素 D.硅胶 9. 粉状洗涤剂可分为民用洗涤剂和[ C ] A.商用洗涤剂 B.军用洗涤剂 C.工业洗涤剂 D.农业洗涤剂 1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度大,导致增容作用强,并具有良好的乳化和[ A ] A.润湿能力 B.吸附能力 C.稳定能力 D.去稳定能力 11. 在医药行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杀菌剂、助悬剂和[ C ] A.蒸煮剂 B.施胶剂 C. 增溶剂 D. 柔软剂 12.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这类物质被称为[ B ] 1A. 非表面活性物质B.表面活性物质C. 活性溶剂D.非活性溶剂 13.只适用于测定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是[B ] A.表面张力法 B.电导法 C.染料法 D.光散射法 14.亲水基相同,亲油基的链越长,亲油性[A ] A.越大 B.越小 C.不发生变 D.发生突变 15.增溶作用属于[ C ] A.非热力学稳定体系 B.动力学稳定体系 C.热力学稳定体系 D.化学变化 16. 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物理法和[ D ] A. 实践法 B.生物法 C.理论法 D. 化学法 17.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度的叫做[ B ] A.浸湿 B.润湿 C.乳化 D.不润湿 18.泡沫是分散体系,气体是[A ] A.分散相 B.连续相 C.分散介质 D.均相 19.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保养、维护过程中使用的洗涤剂属于[ A ] A.工业洗涤剂 B.设备洗涤剂 C.配方洗涤剂 D.民用洗涤剂 2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 D ]

表面活性剂与洗涤剂试题(整理)[仅限参考]

28、羧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宜在酸性条件下使用。( √ ) 29、根据亲水基的结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主要有 羧酸盐型 、 磺酸盐型 、 硫酸酯盐型 、 磷酸酯盐型 等几种类型。 30、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俗称为 皂类 。31、在几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抗硬水能力有下面顺序: B 。 a .硫酸盐> 磺酸盐>磷酸盐>羧酸盐;b .磺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羧酸盐。c .磺酸盐>磷酸盐> 硫酸盐>羧酸盐;d .硫酸盐>羧酸盐>磷酸盐>磺酸盐。 32、脂肪酸皂根据反离子的不同有钠皂、钾皂、镁皂、钙皂、胺皂等,其中 钾皂 质地比较柔软, 纳皂 较硬, 胺皂 最软, 钙皂,镁皂 在水中产生沉淀。 33、肥皂制备的传统工艺是用 天然油脂 与氢氧化钠等碱类通过 皂化 反应制得。 34、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抗硬水能力比十二烷基聚氧乙烯(10)醚硫酸钠强。( × ) 35、硫酸酯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耐酸、耐碱性较差,热稳定性好( × ) 、高级醇硫酸酯盐是由 高级醇 与硫酸化试剂经过硫酸化反应再经碱中和得到的产物。 37、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简式为: R-SO 3M ,直链烷基苯磺酸盐简写为 LAS 。 38、 烷基苯磺酸盐 是目前生产和销售量最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占到整个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产量的90%左右。 、磷酸酯盐有 高级醇磷酸酯盐 、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 和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 几种类型,其中 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 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40、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大都是含 氮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 铵盐 和 季铵盐 两大类,其中最重要的又是 季铵盐 类。 42、下面是几种表面活性剂的结构通式,其中 d 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b 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c 是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a 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43、简述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特点。 a.PH 适应范围宽,在相当宽的PH 值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b.复配性好,可以同所有其他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复配。 c. 对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低。 d.具有极好的耐硬水性和耐高浓度电解质性,甚至在海水中也可有效使用; e.对织物具有良好的柔软平滑性和抗静电性; f.具有良好的去污、乳化、起泡、润湿能力; g.具有一定的杀菌性。 44、两性表面活性剂中最重要是 氨基酸 型和 甜菜碱 型两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许多应用性能都与其 阳离子吸附性 有关。 46、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应用性能包括 杀菌 、 柔软 、 抗静电 等。 47、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特点。 (1)稳定性高,不受酸、碱、盐影响,耐硬水性好。 (2)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及添加剂的相容性好。 (3)具有浊点现象。(4)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低,临界胶束浓度小,胶团聚集数大,增溶作用强,具有良好的乳化、去污能力。 (5)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比,其起泡能力较差。 (6)毒性低,对皮肤刺激性小。 CH 3 CH CH CH 3 CH 3CH 3 SO 3Na b. c. a. C 12H 25 CH 3 N CH 2 CH 3 Cl d.

第四章 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立法依据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治热以寒”; 《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而立法。 本类方剂的治疗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分类: 里热证 1、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剂:白虎汤 2、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4、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5、祛暑清热:具有清解暑热的作用,代表方剂:清暑益气汤 6、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 注意事项 1、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3、甘寒清热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药多性燥,

易耗伤阴液,宜配养阴药同用。 4、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宜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 伤脾胃之弊。 5、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6、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反佐法)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 组成:石膏碎一斤50克、知母18克、甘草二两6克、粳米9克 用法: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病因病机:本方证为伤寒邪传阳明经,由寒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所致。 方解: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君 知母(苦寒而质润):清热滋阴——臣 粳米:益胃和中——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病因病机:伤寒-化热-阳明经温邪-气分 运用:1、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 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高热 里热证≠里实热证 炎症 里热证的成因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局部之热 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里热陷心包 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Ⅰ类《伤寒论》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

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 寒清热 质重降火 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 糯米:兼收涩之功 黑米: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保护胃气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气阴两伤 白虎加桂枝汤:热痹 白虎加苍术汤:湿热痹 竹叶石膏汤Ⅰ类《伤寒论》 证治分析: 气分余热

表面活性剂化学期末考试题

(2011—2012)学年08C班第Ⅰ学期表面活性剂期末考试题A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1. 表面活性剂 2. 临界胶束浓度 3. 浊点 4. 两性表面活性剂 二、选择题. (15×3分) A.非离子型的毒性大于离子型,两性型毒性最小 值越小,亲水性越强 C.做乳化剂使用时,浓度应大于CMC D.做O/W型乳化剂使用,HLB值应大于8 2. 对表面活性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经验,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限定在0-20之间 B.表面活性剂不能混合使用 C.聚氧乙烯基团的比值增加,亲水性降低 D.杀精避孕套中起杀精作用的主成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可作洗涤剂 3.等量的Span -80与吐温-80混合后的HLB值是() A.4.3 4.表面活性剂性质不包括() A.亲水亲油平衡值值 C. 适宜的粘稠度 D. Krafft点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rafft点越低,该表面活性剂低温水溶性越好 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应该在浊点以上使用 C.疏水基为直链的比带支链的难于降解 D.含有芳香基的表面活性剂比仅含有脂肪基的表面活性剂易于降解,故洗衣粉中主成分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束越大,对于增溶到胶束内部的物质增溶量越大 B.乳状液类型通常有O/W,W/O,套圈型三种。 C.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做破乳剂 D. 玻璃器皿中易得到O/W型乳状液 7.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B.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能都优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C.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Krafft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浊点 D.一般分子量较大的表面活性剂洗涤、分散、乳化性能好,分子量小的润湿、渗透性能好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液体油污的去除主要是靠表面活性剂的增容作用而实现的 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宜用于洗涤天然棉纤维 C.烷基苯磺酰二乙醇胺可做稳泡剂 D.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很好的起泡剂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餐具洗涤剂可以用来洗涤瓜、果、蔬菜、肉 B.洗发香波的主要成分为十八烷基苯磺酸钠及烷基酰醇胺 C.重垢液体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含量一般在80%以上 D.粉状洗涤剂和液体洗涤剂中表面活性剂主成分完全不同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四章 清 热 剂

湖南医药学院方剂学教案编号:006

第四章清热剂 一、含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及《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等论述,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 里热证的成因不外内生与外感两端,外感六淫,皆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胜,亦可化火;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故凡属上述种种原因所引起的里热证,无论是属虚属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皆是其适应范围。 三、分类 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因此本章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五类。 四、组方大法 清热剂虽系以清热药为主,但由于里热证的病位及性质各有不同,治疗之法有严格的针对性,清热药又各具不同功效,因而,组织本类方剂必须随证而异,大抵是热在气分,以清热泻火药为主;热在营血分,以清热凉血为主;气血两燔,则清气与凉血并用;热盛成毒,以清热解毒为主;热盛脏腑,则针对热邪所在的脏腑选择相应药物;属虚热者,又当以清虚热药为主。此外,由于里热盛可耗气伤阴,可形成“郁火”,可合并湿邪、或引动肝风,故必要时尚应佐以滋阴、益气、熄风,或化湿利湿,或发散郁火之品,照顾兼证。 五、使用注意 应用清热剂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二是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三是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四是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

中医方剂学歌诀

中医方剂学歌诀 1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3.1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九味变,去芷加防己知独; 再加黄连白术好,散风寒清湿热妙。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4.1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4.2香苏葱豉汤 香苏葱豉源香苏,加入豆豉和葱白,解表调气安胎好,妊娠伤寒头身痛。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苑半夏五味加。 6.止咳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1金沸草散 *** ***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3.1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4.1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 丹皮知母贝母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5.1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薄荷粳米荆芥蝉, 玄参石膏甘麦冬,风疹急投莫迟疑。 1.3 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1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1.2仓廪散 原方加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胶体及表面活性剂问答题题库1

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点及亲水亲油基的组成? 答:表面活性剂由两部分构成:a.疏水基团,由疏水亲油的非极性碳氢链、硅烷基、硅氧烷 基、或碳氟链构成; b.亲水基团,由亲水疏油的极性基团构成。 2. 表面活性剂按离子类型分类,常见类型有哪些? 答:表面活性剂按离子分类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甜菜碱)。 3.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结构? 答: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浓度较低时零散地分布在液体表面,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分子疏松 的定向排列在表面,当浓度接近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紧密地定向排列在液体表面形成 一层致密的单分子界面膜,并在内部开始形成胶束。 4. 影响表面活性剂吸附界面的物理化学因素? 答:(1)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亲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2)疏水基:疏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3)同系物:一般规律是随碳链增长,饱和吸附量有所增加,但疏水链过长往往得到相反 的效果。 (4)温度: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但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时吸附剂量 往往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5)无机电解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无机电解质对吸附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的功能? 答: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增加气液 界面的过程容易进行;二是形成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紧密定向排列的表面吸附层。 6.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稀溶液吸附的因素? 答:A.吸附质影响(吸附质分子结构与性质将影响它们分子间及其与溶剂、吸附剂间的相互 作用,从而影响吸附性质) (1)吸附质为同系物若为极性分子,随有机物碳原子数增加吸附量增加;非极性的物质 在水中易吸附非极性的或极性小的。 (2)异构体的影响直链易被吸附,异构体易于溶解。 (3)取代基的影响如果取代基为极性基,碳在水中的吸附力减少;如果是非极性基,则吸 附增加。 B.溶剂的影响(1)溶剂与吸附质相互作用强,随着作用力的增加,吸附量减少。 (2)溶剂与吸附剂相互作用越强,吸附量越低。 (3)吸附质与吸附剂相互作用增加,吸附量也增加。 C.吸附剂的影响(1)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吸附质,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吸附质。 (2)吸附剂的表面结构如果为多孔结构则易于吸附 (3)是否有丰富的吸附基团 (4)吸附后是否易于再生 D.温度影响温度升高不易于吸附

第四章 清热剂习题

第四章清热剂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方剂是() A 竹叶石膏汤 B 白虎汤 C 清营汤 D 黄连解毒汤 E 导赤散 2.患者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治宜( ) A.黄连解毒汤 B.白虎汤 C.龙胆泻肝汤 D.凉膈散 E.犀角地黄汤 3.白虎汤的主治证候不包括( ) A.烦渴引饮 B.肌热面赤 C.汗出恶热 D.脉洪大有力 E.壮热面赤 4.白虎汤组成不含有( ) A.石膏 B. 知母 C.黄柏 D.炙甘草 E.粳米 5.白虎汤中的君药( ) A.煅石膏 B.生石膏 C.知 母 D.生石膏和知母 E.煅石膏和知母 6.被称为“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的方剂是() A 竹叶石膏汤 B清营汤 C白虎汤 D 龙胆泻肝汤 E 白头翁汤 7.清营汤的功效是() A 清热生津 B 清热解毒,凉血 散瘀 C 清热解毒,透热养阴 D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E 清热解 毒,活血止痛 8.清营汤中体现“透热转气”的药物是 () A金银花连翘竹叶 B丹参黄连 C生地竹叶 D 银花麦冬 E 芦根生地 9.清营汤治证的表现无( ) A.舌绛而干 B.身热夜甚 C.神烦少寐 D.时有谵语 E.斑疹紫黑 10.患者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口渴,舌绛而干,脉细数。 治宜( )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 消毒饮 C.清营汤 11.清营汤主治证中身热的特点是 A.夜热早凉 B.身热夜甚 C. 午后身热 D.入暮发热 E. 谵语身热 12.组成中含有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 是() A.玉女煎 B.清营 汤 C. 犀角地黄汤 D.竹叶石膏汤 E.败毒 散 13.清营汤中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治则的一组药物是( ) A.丹参、玄参 B.水牛角、 生地黄 C.丹皮、黄连 D.银花、连翘、竹叶 E.丹参、 麦冬 14.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散血”治则的方剂是( ) A.清营汤 B.化斑汤 C.清宫汤 D.神犀丹 E.犀角地黄汤 15.功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方剂为 () A清营汤 B神犀丹 C白虎汤 D 犀 角地黄汤 E 黄连解毒汤 16.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是() A 黄连、黄芩、黄柏、秦皮 B黄 连、黄芩、黄柏、白头翁 C 黄连、秦皮、黄柏、白头翁 D黄 连、黄芩、黄柏、栀子 E 黄连、秦皮、黄柏、栀子 17.热毒壅盛三焦,充斥表里上下,宜选 用() A龙胆泻肝汤 B泻心汤 C白虎汤 D 犀角地黄汤 E 黄连解毒汤 18.凉膈散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B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C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D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E 黄清热解

【精选】方剂学清热剂练习题

1.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功效的方剂是: A.黄连解毒汤B.竹叶石膏汤C.清暑益气汤D.清营汤E.白虎汤 2.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的共有药物是: A.人参、炙甘草B.竹叶、半夏C.麦冬、半夏D.石膏、粳米E.知母、黄连 3.清营汤治证的表现无: A.身热夜甚B.斑疹紫黑 C.心烦少寐D.时有谵语E.舌绛脉细数 4.银花、连翘在清营汤中的作用是: A.清热解毒,透热转气B.疏散风热,清泄里热 C.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D.清热解暑,生津止渴E.以上都不是 5.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功用的方剂是: A.清营汤B.犀角地黄汤 C.竹叶石膏汤D.黄连解毒汤E.普济消毒

饮 6.黄连解毒汤组成中无: A.栀子B.黄芩 C.黄连D.黄柏E.银花7.普济消毒饮与黄连解毒汤的共有药物是: A.玄参、连翘B.柴胡、升麻 C.黄芩、黄连D.连翘、山栀子E.板蓝根、桔梗8.患者身热夜甚,心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治宜:A.犀角地黄汤B.普济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D.导赤散E.清营汤 9. 透热养阴法的代表方是: A.清营汤 B.四逆散 C.大补阴丸 D.当归六黄汤 E.青蒿鳖甲汤 10. 凉膈散与大承气汤的共有药物是: A.山栀子、黄芩 B.大黄、芒硝 C.厚朴、枳实 D.连翘、薄荷 E.甘草、竹叶

11.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咽痛吐衄,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 A.白虎汤 B.黄连解毒汤 C.大承气汤 D.凉膈散 E.犀角地黄汤 12. 清营汤与导赤散的共有药物是: A.玄参、麦冬 B.生地黄、竹叶 C.木通、甘草 D.银花、连翘 E.丹参、黄连 13. 具有清心利水功用,又能养阴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泻白散 C.猪苓汤D、导赤散 E.五苓散 14. 龙胆泻肝汤与逍遥散的共有药物是: A.柴胡、当归 B.白术、白芍 C.茯苓、泽泻 D.生地黄、木通 E.薄荷、甘草 15. 患者头痛目赤,耳肿疼痛,胁痛易怒,口苦咽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方: A.龙胆泻肝汤 B.导赤散 C.四逆散 D.黄连解毒汤 E.镇肝熄风汤

4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凉膈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与配伍特点。 3.熟悉竹叶石膏汤、导赤散、左金丸、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当归六黄汤、秦艽鳖甲散的组成、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4.了解黄连解毒汤、清骨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的一般内容。 【概述】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 4.1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四大”)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君) 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臣) 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君) 人参——益气;(臣) 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佐) 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 [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4.2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生地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

必背助理中医方剂学汇总

方剂学(20分)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3)小青龙汤: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易变通 (二)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苛、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三)扶正解表: 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二、泻下剂 (一)攻下剂 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泄力强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二)温下剂 1)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三)润下剂 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茯枳半黄。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二)调和肝脾 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2)四逆散:枳芍柴草。 (三)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四)表里双解 1)葛根芩连汤:葛芩连草 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枣芩夏白芍姜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 (二)清营凉血: 1)清营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三)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三黄栀 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四)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芩地龙车归枳泻木柴草 2)左金丸:吴黄(黄连6:1) 3)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4)清胃散:当地连升丹 5)苇茎汤:苇冬苡桃。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襄 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五)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 (六)祛暑剂: 1)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 2)清暑益气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五、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理中丸主里中乡,人参甘草术干姜 2)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饴糖 (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通枣桂甘药当辛 2)阳和汤:甘麻芥炭熟鹿肉。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六、补益剂 (一)补气 1)补中益气汤:陈芪升柴当术参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3)参苓白术散:山扁桔莲子苡砂四君 4)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 (二)补血 1)四物汤:营血虚滞—四物地芍与归芎 2)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三人芪归术远木酸神眼 (三)气血双补 1)炙甘草汤:麦大麻枝人姜酒草地。 (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茯专

表面活性剂化学练习题

表面活性剂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表面活性剂 2. 临界胶束浓度 3. Krafft点 4. 浊点 5. 两性表面活性剂 6. 增溶力 7. 分散剂 8.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二、选择题.1.D 2.D 3.E 4.D 5.C 6.A 7.C 8.B 9.A 10.A 11.A 12.A 13.ABCD 14.C 15.ABC 16.B 17.A 18.A 1.对表面活性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非离子型的毒性大于离子型,两性型毒性最小 B.HLB值越小,亲水性越强 C.做乳化剂使用时,浓度应大于CMC D.做O/W型乳化剂使用,HLB值应大于8 2. 对表面活性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根据经验,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限定在0-20之间 B.表面活性剂不能混合使用 C.聚氧乙烯基团的比值增加,亲水性降低 D.杀精避孕套中起杀精作用的主成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可作洗涤剂 3.40%的Span -80(HLB 4.3)与60%吐温-80(HLB1 5.0)混合后的HLB值是( E ) A.4.3 B.6.42 C.8.56 D.9.65 E.10.72 4.等量的Span -80(HLB4.3)与吐温-80(HLB1 5.0)混合后的HLB值是( D ) A.4.3 B.6.42 C.8.56 D.9.65 E.10.83 5.表面活性剂性质不包括( C ) A.亲水亲油平衡值 B.CMC值 C. 适宜的粘稠度 D. Krafft点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krafft点越低,该表面活性剂低温水溶性越好 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应该在浊点以上使用 C.疏水基为直链的比带支链的难于降解 D.含有芳香基的表面活性剂比仅含有脂肪基的表面活性剂易于降解,故洗衣粉中主成分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04清热剂

04清热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为清热剂1。属“清”法。 二、分类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六大类。 三、应用原则 1、一般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3、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热必难平。 四、使用注意 1、要辨别热证所在的部位; 2、辨别热证的真假,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3、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不退者,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4、清热剂在遣放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此反佐之法,意在消除寒热格拒之象; 5、要注意寒凉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使祛病而不伤阳碍胃。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2 组成:石膏50g3知母418g 甘草6g 粳米59g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6。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故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脏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伤津化燥,愈伤其阴。当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君药石膏甘寒,能清热以治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知母为臣,为苦而性寒质润,寒助石 治疗阳明经热证的药物。佐以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亦可用治无名高热。 附方: 1、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10g。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白虎汤正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6g,桂枝5~9g。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入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苍术9g。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以及风湿热痹,症见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6g石膏50g7半夏89g 麦冬20g 人参6g甘草6g粳米10g 方歌:竹叶石膏清余热,半人麦米和甘草。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热性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本方所治病证为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方中以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竹叶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生津共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第二节清营凉血 清营汤 组成:水牛角30g9生地15g 玄参9g竹叶心3g 麦冬9g丹参6g 银花9g 连翘6g 1表热与里热的区别:关键在于看是否恶寒。“有以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白虎汤:青龙-东方木神;白虎-西方金神;赤(朱)雀-南方火神;真(玄)武-北方水神。 3此处石膏用量宜大,60g亦可。 4知母:知母质润,虽苦不燥,且有滋阴之效,故实火、虚火皆可用之。黄柏亦可通治实虚二火,但其性 苦燥而不宜用于此。 5粳米:糯米或是南方的大米,其含油脂较少。 6阳明气分热盛证:伤寒论中称之为阳明经证;温病中称之为气分证。同指一物耳。 7此处因为壮热以去,余热未清,不宜过用寒凉之品,故石膏可以酌情减量。 8半夏:性温,但此处有石膏大寒之性,故可用半夏以降逆止呕。半夏降逆止呕之力强于竹茹(甘寒)。 9此处水牛角可以用大量,可以用50g,锉粉,用汤送服。

方剂各论之清热剂

方剂各论之清热剂 一、概念: 组成:清热药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 治证:里热证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热在气分证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清热泄火解毒 —火热毒盛 —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 4、气血两清—清气凉血,泄火解毒 —气血两燔 —清温败毒饮 5、清脏腑热—清解脏腑经络邪热 —脏腑火热证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泻白散、玉女煎、白头翁汤 6、清虚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证 阴虚火扰之盗汗证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主治】气分热盛或阳明经热盛证。 壮热,心烦 充斥内外 烦渴引饮 灼伤阴津 气分热盛 大汗 迫津外泄 脉洪有力 热盛于经 【病机】温病热邪内传气分,气分热盛,阴津损伤 【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方解】君:石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臣:知母—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佐、使: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生津止渴;调和药物。

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益胃护津的粳米和甘草,防寒凉伤胃,祛邪不伤正。 【运用】辨证要点: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衍化方 本方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 本方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功效: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风热湿痹 本方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功效: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 第二节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三钱)、生地黄(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银花(三钱)、黄连(一钱五)、连翘(二钱,连心用) 【主治】热入营分证。 【病机】热邪内传营分,营阴损伤。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 臣: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以犀角(水牛角)为君,配生地、玄参清营解毒,三药相须为用,清营力优,体现了“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配伍方法。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佐: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引药入心 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一方面清心解毒以除烦,另一方面透邪外出,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透热转气)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降而干,脉数。 名词解释: 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有清气透热,导 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