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所用典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所用典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所用典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所用典故

【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使用这些典故,与南宋统治者形成类比及对比。如用三国时东吴孙权和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懦弱妥协的无能政治行为;用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北伐,急于建功立业,反遭惨败,来类比宋宁宗、宰相韩佑胄对战争没有做到充足的准备工作,必将导致失败的结果;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受奸臣所害的故事,类比南宋王朝践踏人才,无知的任用无能之辈。作者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中的宋宁宗、韩佑胄,足见其用典之精及其胆量之大,对当权者毫不畏惧。

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当世没有英雄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

斜阳草树: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元嘉草草: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情,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四十三年:岁月已逝,局势仍和当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一样,山河破碎。

佛狸祠下:用人们祭祀异族君主,写出人们精神麻木,

凭谁问: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也表示出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典故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赏析: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讽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七个字,第二句五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地事业呕心沥血,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志遭压迫的苦闷。由于胸怀民族大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赢得:剩得,落得。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说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

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过渡: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别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 (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 二.教学时数 1 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出示“教学目标”(见上)。 (三)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秦观婉约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作者及背景介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l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紧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辛弃疾的劝告并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五)检查预习效果,收集学生疑难问题。(《金太阳导学案》之“基础知识梳理”)(六)、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教师指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读出情、读出韵: ①本词上下片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一点,停顿要长一点。 ②朗读时要在慷慨悲凉的基调下,读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读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典故的基本含义,翻译全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择题及答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主题思想】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解析】B、应该是设问的修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 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解析】B 下阙借古讽今,没有落笔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解析】A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 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解析】D正确。不满统治阶级的妥协投降,希望北伐收复失地。 5、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袭扰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识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识点 一、理解探究 1、题目中,“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2、“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的“望”“满”二字用的极其传神,试赏析。 答:“望”是动词,因词人身在高处所关注的是中原广袤的失地,“望”字准确地表现了词人的阔大胸襟和豪迈气概;“满”既交代了望的结果,又与词人心之所向形成鲜明的反差,揭示了词人胸中的郁积所在,使其不禁兴起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4、“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年少万兜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本全184页“精准解读2”) 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非常形象。戴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率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6、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一本全185“疑难探究1”) 答:(1)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故国。(或含蓄的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7、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强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枭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8、本词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青年英雄孙权形象。 ⑵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9、赏析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感慨。 10、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请结合全词对该特点作简要分析。(一本全185页“疑难探究4”)答:“何处望神州”以问句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之事;“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11、任选角度,简要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答:示例一,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天下仅有两人能与之匹敌,表现词人对孙权的赞美和仰慕。 示例二,用典,用《三国志》中曹操与刘备的对话,称赞孙权乃当世屈指可数的英雄,表现词人对孙权的赞美和仰慕。 12、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字音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背诵两首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一、抽查背诵,复习导入。 1、抽背《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2、齐读了解学习目标。 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2、反复读词,把握节奏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好节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诗歌解读,解决问题 1)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问了什么,又答了什么,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①问:何处望神州?答:满眼风光北固楼;②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悠悠;⑤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曹、刘。一答点明地点是在风景美丽的北固楼,又点题;二答引出对历史的追忆,扣住题目中的“有怀”;三答,重在凭吊抒怀,抒发对孙权的赞美之情。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怀古伤今,不失为千古绝唱。 2)词人写作仅仅是为了赞美孙权吗?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不是,作者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像孙权这样的人出来抵抗敌人。流露出词人强烈的报国情怀。 3)激情读词。上片:中速、低缓(怅惘),下片:稍快、高昂(赞美) 4)诗词小结:这首词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出来抵抗敌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流露出词人强烈的报国情怀。 4、课堂小竞赛:比一比,背一背! 三、拓展延伸:学生以《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例学习秋瑾《满江红》。 四、作业: 1、背诵两首词,并默写。 2、课后搜索、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结束语:不论是南宋的辛弃疾,还是近代的秋瑾,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正是因为爱国这份浓浓的情愫贯穿整个宋词,所以宋词才会在中国文学上熠熠生辉。让我们记住宋词记住爱国,永远爱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大意。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故及用法。 2、体会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前小测试: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是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一句写天幕低垂,红日半隐,孤雁哀鸣,用寥廓苍凉的环境烘托出寓居江南、有志不得伸的游子形象。 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诗歌所描写的“古”(古人、古迹、往事等)是怎样的。 2、结合诗人的情况,把握写作目的。 (三)知人论世,明确写作背景1、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这期间,1203 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 ō)胄(zhòu)起用。1204 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 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 工作,但韩把持朝政, 只想侥幸求逞。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 满怀悲愤而写。 2、题解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注意诗歌节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 神鸦/ 社鼓。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 饭否?2、积累重点字词居胥(xū)佛(bì)狸祠(cí)觅:寻找风流:英雄业绩金戈:精锐部队寻常:普通草草:草率赢得:落得可堪:不堪,哪堪 3、请同学翻译词明确: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江山依旧, 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 英雄的业绩风流, 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 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 他指挥的金戈铁骑, 气吞万里, 威猛如虎。 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只落得仓皇南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一首怀古词,它代表了辛弃疾怀古词的特点。从屈原以来,爱国诗人常常借祖国山河来抒写感时忧国的感情,屈原说:“望南山而流涕兮,淋流尽而叹兮”。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陆游说的则更加明确,“爱国忧君孤臣泪,临水登山皆是心。”辛弃疾同样是借登临怀古,抒发爱国感情,抒发自己的忧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已六十六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但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后,从国家危殆的局势到他个人孤危的处境和郁闷的心情。作者虽已年迈,杀敌复国的雄心壮志仍不减当年。词里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尤其对当时韩侂胄没有做好准备就轻率北伐十分担心,于是借历史教训提出警告。词中不仅抒情,而且言志,不仅言志,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治见解。这样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辛词以前是极少见的。京口是古城名,故址在今天江苏省的镇江市。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作者登上北固亭,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不禁感慨万端,写下这首词。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

怀抱。上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这三句写三国时期的孙权。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意思是:祖国的江山千古不废,可是,曾经在这里据长江之险,抗拒了曹操数十万大军,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却早已成为历史,再也找不到了。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暗寓南宋统治集团中连雄据江左的孙权这样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所以下面补充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本指一代繁华生活,这里借指政治军事上的喧赫声。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接着词中又进一步写了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刘裕,是他的小名。“斜阳”二句,只就眼前具体的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旧时王谢堂前宴,飞入寻常百姓家。”那寻常巷陌也是英雄无觅刘寄奴处了,“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带过,语气中仍包括对风流云散的惋惜。这几句意思说:刘裕也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全文及全文翻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全文及全文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往事真不堪回想,尚能饭否,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 〔赏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以至惨败。 廉颇——自发感慨。江山千古。《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贬之为镇江知府,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斜阳草树。 ⑧。这首词用典精当,香烟缭绕。 寄奴——怀念古人? 〔注释〕 ①,起用主战派,便仓皇失措,寻常巷陌,抚今追昔,风流总被,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对他们的英雄业

绩表示向往,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战国时赵国名将。想当年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击退强敌,繁华景象,抒发志不得伸。 ⑥、京口,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四十三年⑥、“元嘉草草”句,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志的多重主题,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巩固在朝势力:谦颇老了。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佛狸祠。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 〔创作背景〕 南宋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收复洛阳,认为战机未成熟,吐之为是词,蓄积起来,就是急于北伐。京口北固亭怀古社鼓,仓促北伐,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气势好象猛虎

一样,气吞万里如虎。 上片怀念孙权,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名称,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孙仲谋处②,英雄无觅?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赢得仓皇北顾。 ④。可堪回首,不要草率从事。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 全词豪壮悲凉:轻率,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词中之龙”,凭高望远、雨打风吹去,收复失地,饭量还好吗。 孙仲谋——怀念英雄,重新起用辛弃疾: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忧世。 ⑤,有怀古,因此,借廉颇自比,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与苏轼并称“苏辛”。词中用典贴切自然,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 元嘉草草⑤、长安等地,结果只落

南乡子 京口北固亭有怀 优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 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重点词语 (1)生字:万兜鍪(dōu móu) (2)理解词义。 万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坐断:占领,占据。 三、整体感知 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

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六、延伸拓展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七、课堂总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了解时代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句。 4、分析这首词的最突出的写作技巧。 5、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6、理解词人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课文链接 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等作品享有盛名,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著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渐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三、问题组 重要字词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舞榭()巷陌()封狼居胥()可堪回首()佛()狸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阳斜阳草树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春日载阳 田儋阳为缚其奴 如气吞万里如虎 天时不如地利 沛公起如厕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顾赢得仓皇北顾 顾野有麦场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讲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过渡: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 字,别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 (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

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译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h é处ch ù望w àn ɡ神sh én 州zh ōu ,满m ǎn 眼y ǎn 风f ēn ɡ光ɡu ān ɡ北b ěi 固ɡù楼l óu 。 千qi ān 古ɡǔ兴x īn ɡ亡w án ɡ多du ō少sh ǎo 事sh ì , 悠y ōu 悠y ōu ,不b ú尽j ìn 长ch án ɡ江ji ān ɡ滚ɡǔn 滚ɡǔn 流li ú 。 年ni án 少sh ào 万w àn 兜d ōu 鍪m óu ,坐zu ò断du àn 东d ōn ɡ南n án 战zh àn 未w èi 休xi ū。 天ti ān 下xi à英y īn ɡ雄xi ón ɡ谁shu í敌d í手sh ǒu ? 曹c áo 刘li ú,生sh ēn ɡ子z ǐ当d ān ɡ如r ú孙s ūn 仲zh òn ɡ谋m óu 。 作品注释: ①此为出守京口时所作。与上篇作于同时同地,同一怀古情怀,但体制不一,手法各异。前者慢词,以叠层铺叙、纵横议论见长,后者小令,以简洁明快、自作问答、巧用古语取胜。此词上下两结,一借杜诗以眼前景结,一用操语以议论作收,俱水到渠成,浑然天成。尤其下片结拍三句化用曹操语意,一气而下,对答如流,倍见功力。 ②“何处”两句: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但中原故国何在?按:此两句倒装句法。神州:指沦陷的北方。 ③“千古”三句:感叹古今兴亡无尽无休,犹如眼前江水滚滚东流。悠悠:迢迢不断貌。不尽长江滚滚流:杜甫《登高》:“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年少”两句:赞美孙权少年英雄独霸江东,称雄一时。按:孙权十九岁即继承父兄基业,故言“年少”。兜鍪(dōumóu都谋):头盔,代指兵士。万兜鍪,犹言千军万马。坐断:占据。 ⑤“天下”三句:谓当时能与孙权匹敌称雄者,惟曹操和刘备。英雄曹刘:《三国志·蜀先主传》载,曹操曾与刘备论天下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本初(指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后《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即据此。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历》云:曹操尝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指刘琮)若豚犬(猪狗)耳。’”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作品赏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

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适合高一学生学习。高一学生阅读、思考和赏析诗词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可以较少地进行字词疏通,更多地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可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提高学生比较阅读能力。当然,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且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达到同龄人相当水平,但部分学生的能力却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这一差异性也存在于古诗词赏析方面。所以在授课时我们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分析词作。 二、文本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名篇。词作意象丰富,用典较多,需要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同时要分析词作借古讽今,劝谏当政者勿重蹈前人覆辙的含义。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感情是比较丰富而复杂的,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在授课时,可以把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赏析,分析异同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时:两课时 四、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登高望远,缅怀古人,追慕先贤,感慨个人身世和遭遇,是古诗词常用手法。大家分析以下几位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鹤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陈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词人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知人论世:(5分钟) 1、学生齐声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词风特点。 2、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3、(PPT展示) 著名作家臧克家曾为济南辛稼轩纪念馆撰联“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在此,臧克家高度评价了辛弃疾的两个特点: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教师范读一遍。 (二)再读节奏,找出典故 诗词的美不仅在于其意境,也在于其韵律节奏,读准诗词的节奏对理解诗词尤为重要。那么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注意录音中的节奏韵律。 1、(播放朗诵录音)学生跟读一遍,读准节奏,体味豪放风格初步感知本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