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完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完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完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中阶段则从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入手,借助几种比较典型算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作用及其魅力。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

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原则上应确保每周2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每周1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描述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入门”和“机器人入门”。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基础模块是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专题一:硬件基础与系统管理

包括: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计算机软件与操作系统;信息安全

小学: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键盘指法、汉字输入,了解什么是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辨别信息的真伪,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中学: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简介,设置账户和口令,鉴别网络虚假信息和诈骗信息。

专题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包括:文本与表格;图形(小学画图)与图片(初中编辑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初中)。

具体内容:

小学: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常见的文本编辑工具简介,在编辑工具中如何正确输入文本,对文本块进行编辑处理,对文本进行排版,在文本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绘制表格。

计算机画图。

播放动画,设计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

音频文件的获取与播放,录制声音,使用音频编辑软件裁剪、拼接。

初中:设计文本排版格式,对文本文件进行编辑修改(查找替换工具、批量修改、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绘制或套用表格,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图片采集的方法,图片的编辑处理。

动画的基本原理,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编辑图层和元件,综合运用多种动画形式设计动画作品,表达创意。

了解多种音频采集的方法。能使用简单的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声音文件。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音频做降噪、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视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视频作品的播放。视频、动画及其表达效果的异同。

专题三:网络与信息交流

包括:信息网络;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网络浏览;

具体内容:

小学:网络浏览与搜索,网络信息的保存,文明上网,电子邮箱的申请与注册,收发电子邮件。

初中: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IP地址、域名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利用关键词组合搜索信息;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简介,建立自己的博客,如何正确收发电子邮件。

拓展模块一:小学:算法与程序入门

初中:算法与程序设计

小学:logo程序设计语言。Logo语言简介,小海龟行走命令,设置画图命令,重复命令,嵌套,过程。

初中:程序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可视编程环境。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分类,常量、变量、运算符、函数,算法与程序结构,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调试程序。

拓展模块二:小学:机器人入门

初中: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小学:机器人及应用,我国中小学教学用机器人简介机器人硬件的连接与拼装,如何编写机器人程序,机器人仿真软件编程,机器人躲避障碍。

初中:机器人常用传感器(触动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特殊传感器)机器人制作方法(设计与搭建、在计算机上创建程序、将程序下载到机器人上、程序的执行与测试)机器人制作实例(机器人行走、机器人走图形、碰碰车、灭火机器人、循线机器人、机器人足球比赛介绍)。

(二)初中部分

基础模块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本模块与小学模块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本模块的设置与小学模块的宗旨是一样,目的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了解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机会,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学习的“专利”,但相比小学阶段,本模块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增强,强调设计与制作。本模块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旨在激发学生探究机器人的欲望并形成动手实现目的的能力。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通过完成简单的机器人设计、硬件装配、程序编写、功能调试等任务;在掌握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创意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在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五、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学生发展依托的工具。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为基本依据。教材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建议教材开发者遵循如下要求。

(一)组织教材体系

依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形成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依照不同主题或单元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过程特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得到合理的教材内容组织体系。

(二)挖掘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挖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技术的层级分类看,首先是动手的技术(操作的技术),这是技术的基础;其次是如何做的技术(技术方法,如设计的技术和开发的技术等),这是技术的主干;然后是为何做的技术(技术思想和价值),这是技术的灵魂。从社会生活的逻辑看,首先是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某种需求,然后是为满足需求产生了某种技术,最后是该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等。

譬如,“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涉及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管理,即管理的目的,这是为何做的技术;如何管理,涉及到分类管理思想,这是如何做的技术;管理的具体操作,即涉及到文件的选定、移动、删除、复制等相关操作,这是动手做的技术。教材开发中,这几点都要涉及到,且要很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才说明对文件管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到位,才能对教学进行正向的引导。

标准对技术纵深的挖掘做了阶段性的努力,但显然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留待教材开发者和实施者去探寻。因此,教材不仅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且要在更加丰富的细节上,力求科学、客观、准确,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传递富有底蕴的课程内容。

(三)展现技术价值

一方面,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技术的使用价值。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探究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此外,适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学生身边被广泛应用的国产信息技术软硬件品牌的应用实例,联系我国在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和参与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建设方面的成效,了解和体验我国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核心信息技术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展动态,理解开放源代码的重要价值,激发振兴民族信息技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提高适应性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各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水平、评价制度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学生起点差异较大。为此,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注意适应性。

教材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教材编写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应不同地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鼓励各地各校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设计和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教材要适应不同的学生。教材的目标要求应具有弹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有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灵活性,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教材要适应课时的变化。由于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往往不能在每个学期都保证18个课时,建议教材编写时,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内容结构设计,必修部分完成基本任务,选修部分用于综合拓展。比如采用14+4节,即14节必修、4节选修,当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设计成15+3或16+2等结构,以方便各校教师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实施课程。

此外,教材要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习惯。小学阶段教材,基础模块一般建议设计成每学期一册,共四册;拓展模块,每个模块设计成二册,共四册。初中阶段教材可以视当地使用习惯而定,比如基础模块设计为二册,也可以和高中阶段保持一致,即每个模块均设计成一册。

六、教学建议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建议信息技术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导向,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一)教学基本导向

整体上,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充实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二)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应能超越陈规和预设,学会创生课堂,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建议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做好设计,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实施,特别是如下几个方面需多做考虑:其一,新课改理念和方法的落实是否合理?忌贴标签。理念和方法是服务于内容的,是服务于教学需求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要从内容与学生的分析开始,考虑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实什么样的理念。如果只强调理念,忽视了教学活动的真正核心,实质上是对理念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

其二,内容是否充实?与教学对象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这两个问题连在一起,既尊重了不同地区学生起点不同这一客观事实,又因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确保了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避免了将不同年龄段学生错位看待的情况出现。相反,如果在做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时,只是孤立地描述一下内容,笼统地分析一下学生,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细致分析,则不能对教学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

其三,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知识点之间是否建立起了相互的联系?能否融会贯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是否有效理解或能

否进行充分的探究?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样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不仅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认知问题,有时甚至因此漠视了大部分同学。

其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例如: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并非包打天下;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许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探究”;“讲一讲、练一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许是合适的,但对于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常常会打乱学生的整体思维,流畅的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等等。

其五,在教学过程当中对预设的教学方案能否适时调整?能否采用鲜活的教学语言(文字和身体语言)呈现内容、表达关注、驾驭课堂?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智慧,能够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动态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能够以激励学生发展为指针“艺术”地批评或表扬学生,能够将来源于生活的实例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做“艺术”加工,等等。

其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积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如教师网络社区、典型资源网站、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等。除自己收集积累外,通过各种平台与同行交流交换同样非常有效。

最后,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有无参考经典案例,有无个性原发创意,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师敬业与专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教学尽管是个人化的行为,但是作为成长的阶梯,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课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应该首先调研回顾已有相关成功教学案例,在吸收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不足和做出创新。

七、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二)总结性评价

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

在考试方法上,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针对知识技能面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应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如采用虚拟组网系统可以回避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考核的诸多不便,又能较好考察学生的组网能力。

八、教师发展建议

信息技术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明了自己身负的重任,并努力提升专业能力。

(一)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能力指的是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包括两部分,一是通用能力,即具有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二是专业能力,即具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特定能力,具体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1.应具有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内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与使用能力,能确保教学过程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正常运行。

2.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出现在教材上的知识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性、背景性知识,如对搜索技巧相关的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初步了解,对网络分层协议相关的文化渊源的较多了解等;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边界知识,如与各类通信工具相关的传播模型、传播特征、传播理论的了解,与图像加工技术相关之色彩、构图等知识的初步了解等。

(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主动承担有关教学研究课题,这样才能获得与各种教学专家和课程专家交流的机会,并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实现经验的提升和理论的构建。教师不能单纯依赖于外来的理论灌输或所谓的“专业学习”,而应该扎根于教师课程实践,在参与教研活动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处于初创阶段,缺乏历史积淀,教师队伍年轻,师资力量薄弱,呈现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不是宽敞平坦的康庄大道,而必需自主自为,披荆斩棘开拓新路。信息技术教师少有根深蒂固的观念,面对新课程改

革提供的发展机遇,相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入状态。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传统成熟学科的教师有所差异,不是跟随式的发展,而是创新式和跨越式的发展。例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常常不只是一种个体的内创造,更容易成为类创造,推动整个课程的向前发展。换言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积淀不多,专业发展的门槛相对较低,专业知识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大,只要主动探索,就会取得成果和成就。正是这一点,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发展与课程发展紧密耦合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带着怎样的情感去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这三个维度是一个统一体,构成了一个立体式的课堂。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动力系统,它伴随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教育“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易居中国特许加盟模式介绍

易居中国特许经营加盟模式介绍 一、加盟背景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营销代理行业也逐渐发展成熟。营销代理服务所占市场比例逐年走高,开发商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在综合服务方面的要求,对营销代理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销服务业更系统、完善的发展对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前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房地产营销代理企业市场份额及优势资源,势必逐步由品牌代理企业主导。在这一过程中,二三级城市房地产营销代理企业如何通过品牌的重塑,吸收、联合更多的外部资源,突破瓶颈,实现飞跃将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易居中国作为房地产流通服务行业的领导者,有意识,也有责任将企业近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创新理念,与同行业者共享成果,共赢未来,共同携手改变房地产营销格局,共同致力于打造面向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二、加盟指南 易居中国特许经营按照国际通行的特许经营模式,以合同形式授权加盟者使用易居中国的商标、品牌和经营模式,总部提供营销案例、经验分享及相关培训。 1、认同易居中国的企业文化; 2、有企业家的精神; 3、具备法人资格,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信誉良好,资信可靠,具备一定的管理 经验和较高的整体素质; 4、拥有实战经验丰富且具有凝聚力的团队; 5、申请方熟悉当地房地产市场,有符合公司要求的经营场所; 6、在当地具有房地产项目“接盘、操盘、控盘”的市场经验; 7、良好的声誉和人脉关系; 8、认可相关的加盟条件

2.1业务范围:房地产二级市场新建商品房的销售代理,策划服务。现在上海、杭州、武 汉、香港、澳门都有,未来会在长三角全面铺开。 2.2加盟的要求:成长型的营销代理公司。讲直白就是在这个城市排名前五或者前三的代 理企业。 具备法人资格和从业资质,符合特许人要求的注册资本与净资产额,有符合公司要求的经营场所,信誉良好,资信可靠,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整体素质,认同易居中国的企业文化,认可相关的加盟条件。 我们最看重对风险的控制,我们希望强强联手共同创造一个崭新的市场,而不是大家只看一个碗里的东西,分碗里的米,分完走人,这就没有合作的基础,信誉和资信,具备管理经验和较高的整体素质。我们有些具体的衡量标准、数字和要求。 2.3加盟对象:两类加盟商。 ?特定加盟商:开发商下属销售公司,公司股东中部分或全部股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 营销代理公司,说白了就是开发商。 ?普通加盟商:公司的全部股东均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营销代理公司。一个城市只授 权一个普通加盟商。 2.4加盟期限:一般为三年,期限届满可就续约事宜进行协商。我们甚至有一年得缓冲 期,因为过程中需要有个了解和磨合,实现是三年。 加盟费用:根据这个城市的交易量不同,它的加盟费是递增的,交易想越大,加盟费越高,加盟费是一次性收取不返还,收费方式都是加盟行业提出加盟的标准方式,不是说随便用个牌子就可以加盟,因为有一套严格的审批程序。特许费用,月费,就是我们所谓的品牌使用费,品牌使用费每个月2万、3万,这是一个固定额度。年度做一个总的结算,这个结算很简单,总销金额的千分之一。策划费是营业收入的10%。品牌使用费是月交加年底的计算。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适用对象: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全日制高职学生制定时间: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经济系 学分:3 学时:54 制定人:批准人: 二、课程的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会协助项目组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 (3)会在各类企业中使用条码; (4)会使用RFID手持终端进行入库、盘点、出库管理; (5)在物流软件系统中完成日常业务操作; (6)会调试和管理运输部门的GPS监控软件; (7)会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完成网络交易; 2、方法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运用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4)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适应环境开拓创新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前续课程有《物流管理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实务》等,后续课程有《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操》等课程。 2、课程开发思路 本课程按照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各种改善物流业务操作的信息技术。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技术特点和解决的问题: 1) 条码解决数据重复输入问题; 2) 数据库解决存储问题; 3)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系统解决数据的加工和传输; 4) EDI解决单证和数据传输; 5)GPS/GIS解决定位、信息查询; 6) RFID解决小范围内追踪以及不接触扫描; 7) 电子商务解决交易问题。 所以本课程按照:现代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采用的物流信息技术――掌握其业务流程,并详细分析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按照上面三个步骤,针对课程情况设计出了七个教学情景: 1) 现代化物流和信息技术; 2) 数据库与网络技术; 3) 条码技术与应用与RFID技术与应用; 4) GPS/GIS技术与应用; 5) EDI技术与应用; 6) 电子商务应用; 7)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综合模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 四、教学内容 1、学时分配 学习情境(单元)名称子学习 情境1 子学习 情境2 子学习 情境3 子学习 情境4 学时分 配 学习情境(单元)1 现代化物流 和信息技术 现代化物 流 信息技术 4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计算机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10级徐嘉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二、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 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 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张图: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提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习者不断建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的增长并不直接提

升我们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重点反应一个人对于信息敏感度、信息价值判断的综合能力与品质。 计算思维:其内涵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其一,形式化。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关键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其二,模型化。建立信息处理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三,自动化。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解决问题方案的自动化运行。其四,系统化。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将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现代社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其内涵表现在社会成员需要正确理解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关系,遵守其中的规则与要求,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担负起信息社会成员的责任,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理性判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 学时数:32学分:2 适用专业:公路运输与管理 一、课程性质 《物流信息技术》是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是根据现代物流 的动作模式、技术与方法、流程设计,针对物流员、货代员、助理物流师所从事运 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 结出其所需的综合能力要求而设置的,由于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和灵魂, 学好这门课对学生就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授课以培养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 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基 本思想、方法、概念,了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的初步认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要求在保证讲授、讨论、作业、考试考核和教材等 诸要素并重的前提下,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展示课程的前沿性和时代性,重视课程的 实践性,紧密加强实践操作、课堂教学大纲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 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还可以尝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相 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三、课程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概述、数据库技、条码技、物流edi技术、GPS/GIS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物流企业网络建设。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EDI、GPS、GIS等物流信息应用及手段;(2)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跟踪、处理、以及管理物流信息;(3)能熟练使用网络资源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4)熟悉仓储、运输、货代、客服等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构架以及开展业务活动的信息流程;(5)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国际货运代理》等标准中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为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支持; (6)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制订策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能力。 (三)素质目标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 (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在每个领域分类中,根据认知逻辑关系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层次,详见附表。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抓住学习要 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 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 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 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 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使学习者正确 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 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也就 是采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者的学习 结果。 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技 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 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是当今 所有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 社会的各个应用领域对每个人提出的 信息技术素养是:在各种场合运用信 息技术的能力;根据资源配置管理信 息技术的能力;以与时俱进、日益深 入的思维方式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 明智的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 术课程是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的综合 性科目,它担负着使学生具备良好信 息技术素养的教育责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归纳 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 概念和本领,理解构成信息技术的基 本要素,知晓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 的基本工作原理。形成基本的信息技 术知识框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 势。 (二)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信息 技术工具和系统,形成自主构建的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三)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通 过各种设计活动,能帮助人们解决实 际问题或实现某种需求。 过程与方法 (一)认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 题的意义,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 题的基本过程,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提 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逐步实现。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 通过探究性活动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 段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某种需 求,并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 果和解决的方案交流给老师或同学, 进行恰当的评估,逐步养成良好的运 用信息技术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一)具有良好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 高度政治责任感,保持和增强对信息技术 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初步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辩证认 识,认识到任何一种技术形式不但可以用 来解决问题也同样可以造成新的问题。 (三)能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开发和 使用的,能评价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门 类、环境、社会和人身心的影响。 (四)理智的参与那些利用信息技术 支持的各种活动,遵守信息传播与通信的 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 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 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 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 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 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 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 时。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 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 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 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 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 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 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 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 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 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 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 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 p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 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 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p 在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 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 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 p 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 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 技奥秘的兴趣; p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 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 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 惯。 内容设置和选择的原则(1)采 用“非零起点” 1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易居中国2012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

易居中国2012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 中国,上海,2012年3月12日,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易居”或“公司”)(纽交所代码:EJ),中国领先的房地产服务企业,今日公布未经审计的201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报告并宣布每股15美分现金红利。 2012年第四季度财务和运营亮点 ¨新房代理销售面积为650万平方米,同比2011年增长53%。新房代理销售金额为518亿人民币(83亿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52%。 ¨总营业额为1.52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调整后的运营利润为950万美元。 ¨调整后归属易居股东的净利润为950万美元,等同于每股收益8美分。 2012年全年财务和运营亮点 ¨新房代理销售面积为1,700万平方米,同比2011年增加27%。新房代理销售金额为1,391亿人民币(221亿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20%。 ¨总营业额为4.624亿美元,同比增长15%。 ¨调整后的运营亏损为1,250万美元。 ¨调整后归属易居股东的净亏损为840万美元,等同于每股亏损8美分。 易居董事局联席主席兼总裁周忻先生表示:“第四季度,公司营业额收入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手房代理业务的收入增长。线上广告业务中,电商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并为整体线上板块提供实质性收入贡献。此外,公司保持持续创新,继续对新产品进行研发。第四季度,我们试运行了通过互联网运行的二手房估价系统,并完成了商业数据库和建材数据库的建立,相信这会为今后几年房地产信息业务的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周总还表示:“从年初至今的交易量和互联网广告投放来看,公司一季度的表现整体远好于去年同期。虽然,中国政府近期出台了相关调控政策,我们认为其目的还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和抑制投机,易居会凭借从往年调控中获取的足够经验,根据随后出台的地方细则,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易居首席财务官,胡斌女士补充道:“四季度,公司运营利润同比有明显好转,总营业额增加30%,费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因此,营运利润率同比有显著上升。对于2013年,我们将继续实施成本控制,进一步将员工收入与公司整体盈利水平相挂钩。我们有信心在2013年可以继续改善公司的利润。”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物流信息管理 课程编码:310126 课程类型:B(理实一体化) 开课部门:工商管理系 规定课时:32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吸收和运用物流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科学有关成果,研究物流管理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与时俱进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赖以实现的数据库技术、EDI技术、Intranet 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不仅要强调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程是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以及市场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课程,侧重于实践的操作。本课程以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分析,使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实际内涵,以及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实训操作,加强学生对每一个主要物流业务岗位作业的了解和掌握,理解整个物流业务流程,能迅速适应物流企业基层岗位的工作。 3.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图1《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育创业意识为导向,以岗位任职资格为标准,以校内实训软件为平台,

以提升职业素能为根本,其中课程内容方面,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 (2)课程设计思路: 与物流行业的七大岗位方向密切结合,在内容的具体设计上按照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将模块进行细分,明确了各个岗位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状况。共整合成为五大模块,如下图所示: 图2《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内容整合 本课程教学计划内安排总共32学时,五个模块又细分为九个子项目:有理论有实践,其中实践部分包括九项操作任务。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物流网络技术 (2)掌握GPS、GIS、RS技术 (3)掌握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 (4)掌握物流信息系统技术 2.能力目标 (1)具备岗位群的共性能力 (2)具备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3)能够利用EDI的能力 (4)会运用常见物流信息技术 3.素质目标 (1)懂得诚实守信 (2)懂得爱岗敬业 (3)懂得团队合作 (4)懂得职业抗压 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标准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 标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大连电子学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物流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物流相关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既要明确知识点,更要突出能力点。 (2)课程内容主要是“是什么”和“怎么样”。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方法上,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流出充分的时间。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形成经险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合作的意志品质,逐步建立创业就业自信;具备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意志力,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标准

大连电子学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物流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物流相关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既要明确知识点,更要突出能力点。 (2)课程内容主要是“是什么”和“怎么样”。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方法上,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流出充分的时间。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形成经险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合作的意志品质,逐步建立创业就业自信;具备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意志力,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运输配送、储存保管、装卸搬运、现代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基本业务 (2)基本掌握物流信息、物流系统、物流网络系统、企业物流 (3)初步会知第三方物流、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 (4)了解消费者物流、物流政策、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组织管理原则

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标准

. 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标准 4 学分:建议课时数:68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先修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商贸实务等后续课程: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等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其任务是以物流管该课 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理、客户服务等职业岗位业务处理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实养成基本的 物流职业素养,为将来从事电子商务物流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际应用能力, 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高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和《江苏省五 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掌握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知识;掌握电子商务下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知识;掌握现代销售与逆向物流管理知识;掌握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保管原则等知识;了解搬运装卸与运输、包装合理化知识;掌握电子商务配送与配送中心知识;了解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知识;了解物流服务管理流程,理解物流服务管理原则。 2.能力目标:能够识别包装标志,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完成网上发货操作和退换货操作;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供应链管理和相关信息技术。 3.素质目标:培养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精研业务、认真工作的习惯,具有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