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围绕心理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产生了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与争论形成了发展心理学的不同的理论派别,也构成了发展心理学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要么是遗传,要么是环境,究竟哪一个决定了个体的发展?这两者孰轻孰重?这些问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贯穿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整个历史,涉及到了几乎每一个领域。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作用论。

遗传,又可表述为天性、成熟、先天、生物因素。

环境,又可表述为教养、学习、后天、社会因素。

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遗传因素分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通过遗传来保持其生物性状。遗传物质—DNA。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个体的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

选择性繁殖;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研究

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主要观点:S--R

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小偷、乞丐,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

影响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胎内环境;早期经验

胎内环境的影响: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孕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胎儿心理的发展。

早期经验的作用

相对于人类而言,在动物身上进行有关早期经验的剥夺与早期环境条件的丰富性研究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动物繁殖与成长的周期短,因此能较快地看到研究的结果,也不受人类道德原则的制约。研究者可以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到人类。

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墨森(P.H.Mussen):孤儿院的孩子显著的爱闹事(如脾气暴躁,欺诈偷窃,毁坏财物,踢打他人),更依赖大人(需要别人留意,要求不必要的帮助),更散漫和多动。与成长于正常家庭环境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往往既缺乏认知与社会性刺激,也缺乏应答性的反应,因而造成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缺陷,并且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西默洛夫等(Sameroff, 1993):用表所列的危险因子项目对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儿童的IQ与危险因子数目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家庭环境危险因子愈多,儿童的平均IQ愈低。研究还发现,没有哪一个危险因子单独起关键作用,而是若干个因子在联合起作用。

环境对于那些有危险遗传因素的个体影响更大。环境的影响通常还与关键期、早期经验等密切相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儿童的确会显著地从某种经历或环境因素中获益,或者是受到伤害。

儿童青少年的弹性(resilience)研究:一是高危背景下的儿童,战胜逆境后获得良好的发展;二是儿童即使仍处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力并不因此受到损害;三是从儿童期大灾难(如战争等)中成功恢复过来。

敏化或钢化效应(sensitizing or steeling effects):敏化效应是指以前的害怕体验、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的消极经历时,变得更为脆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生活早期遭受过不良性伤害的女性,会对男性与婚姻产生敌对的情绪,这也是敏化效应的一个佐证。钢化效应是指先前的害怕体验、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对今后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所谓“见怪不怪”。比如说,如今社会上流行的户外拓展训练,就是通过使练习者积累经验,从而做到在真正面临生存困境时能从容应对。

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成为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有心理学家称电视为“家庭的成员”,因为它的存在已影响了不少家庭成员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及所选择从事的活动。一方面,电视大大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另一方面,儿童常常会从电视中学到各种各样的行为。有研究发现,暴力电视看得多的儿童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而且最初有攻击性的儿童看了暴力电视后形成了看类似电视的瘾。网络的丰富性、虚拟性和互动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此,它深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是必然的。有青少年会受益于网络那纷繁无垠的信息;也有青少年则会困惑和茫然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甚至产生“网络依赖”(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共同决定论

共同决定论的出现

极端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逐渐影响力,因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心理发展不可能没有遗传的作用,也不可能没有环境的作用。于是,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

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斯滕的“幅合论”;鲁克森伯格;格塞尔

斯滕的“幅合论”

幅合论的核心观点: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出现,也非单纯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幅合的结果。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的比重可因事而异。

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核心观点:皮亚杰假设人天生具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在个体与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和“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

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1.遗传与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个因素。如具有精神分裂症潜在倾向的个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个体遇到的环境压力,而没有这种遗传倾向的个体,即使环境压力再大也不易发生这类疾病。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遗传有时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

从种系进化的角度看,遗传和环境本身就是互相包容的。遗传是种系与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种系以机能机构的形式巩固下来的环境作用的反映。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从受精卵形成的一瞬起,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作用就纠缠在一起,无法真正分离。

3.遗传与环境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不同的心理和行为,不同年龄阶段,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大小均不相同。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小,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斯卡尔的相互作用论

个体的遗传类型将影响其对环境的选择,即虽然环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究竟那些环境因素会其作用以及怎样起作用,还要有个体的遗传特征来决定。

“遗传—环境—行为表现”的关系随个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并具体体现为三种形式。1·被动式

第一种为被动式(passive)影响,是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构成的个体而言,同样的环境经验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焦虑型父母的同一种行为对反应敏感的孩子与反应不敏感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遗传的作用与环境的作用很难区分开来,因为为儿童提供遗传基因和成长环境的是同一个来源——父母。被动式影响的作用将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2·唤起式

第二种是唤起式(evocative)影响,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也就是说,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反应。例如,生性比较活泼和合作的儿童更易得到父母、教师及其它社会成员的关注,更易形成与这些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唤起式的影响在个体整个发展过程中将持续存在。

3 主动式

第三种为主动式(active)影响,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主体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到比较能适应的环境经验去体验,其结果是,个体间在发展的方向与程度上表现出差异。例如,外向者所寻求的环境与内向者可能截然不同。随年龄的增长,这种形式的影响程度将越来越大。

赫罗威兹的相互作用的模型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不存在什么阶段;

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又阶段的,是跳跃式的以产生新的新的行为模式展开的;

目前的看法: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三、机体论和机械论

机械论:洛克和休谟将人当作内部静止的、必须由外部力量推动的机器。这种观点在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中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儿童成了一个可以根据成人的意愿任意塑造的原料。在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是被动的。

机体论:把人看作一个生命系统而非机器,具有内在的活动和自我调节的功能,能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过滤和组织,有选择地作出反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是主动的。机械论者认为儿童只是像海绵吸水一样被动地接受现实;机体论者认为,儿童能通过积极的同化建构他们的知识。

四、发展的关键期

植物的“敏感期” 形态学家发现,只有在植物衍生的某个特定时期,加上某种条件才会产生特定形态的变化,这个时期就叫敏感期。

动物的“母亲印刻”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

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关键期并不是突然开始和中止的,它逐渐发展到高峰,然后慢慢消退。

关于关键期的争论

关于人的关键期的争论主要围绕如下两方面进行:关键期是否存在?关键期的缺失是否不可弥补?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若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就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能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如狼孩的例子

但有的研究者认为,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通常并非不可弥补,对于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器这个词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在其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而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较小,形成和发展起来比较困难。

过于强调关键期可能使我们坠入新的宿命论的陷阱之中。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派别

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

经典研究-双生子爬楼梯

成熟势力说的主要观点

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强调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外部环境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但不能改发展本身的自然成熟程序。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格塞尔的“行为周期”:从2-5岁、5-10岁、和10-16岁,每一阶段都有平衡与不平衡相互交替的同样程序,表现为儿童发展过程中,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有序地交替。

格塞尔发展量表:格塞尔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收集了数以万计的儿童发展行为模式,发现了每一个特定年龄行为发展的特定水平,即年龄常模的资料。1940年,格塞尔公布了格塞尔发展量表。学术界公认这是迄今为止对儿童行为最好的分析和概括。同时,格塞尔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他认为是成长类型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发展的差异。

成熟势力说:遗传决定论;阶段性;机体论;有关键期。

行为主义观

华生的心理观: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是行为主义观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华生的发展观: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华生的经典研究-婴儿害怕实验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 遗传决定论; 连续性; 机械论; 无关键期。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传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斯金纳的白老鼠试验--操作条件反射

试验工具:斯金纳箱;试验对象:白老鼠;试验过程

独具的特点:白老鼠主动地发现无关刺激,主动地进行自我强化,并为得到食物而采取主动的行为。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人类的行为大多是此类行为。

两种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化刺激所控制。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即“强化依随”),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成人立即予以注意,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斥,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斯金纳的发展观:如果一个儿童出现不良行为,如愤怒发作或无理取闹,成人可暂不予理睬,采取“冷处理”,通过这种“忽视”达到不予强化的目的,从而纠正这种不良行为。

两种强化行为矫正:一个偏食的儿童,只吃肉,不吃蔬菜。积极强化:当儿童吃一口蔬菜,立即予以表扬,并夹给他一块肉。消极强化:如果儿童坚持不吃蔬菜,就坚持不给他吃肉。两种强化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克服儿童偏食的不良习惯。

斯金纳行为主义观:环境决定论;连续性;机械论;无关键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观点: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替代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输入的信息是S,与其相对应的榜样的R,S-R的结合作为信息被学习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故这种学习也可称为?°无尝试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流行歌曲的传播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

观察学习的过程分析: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环境决定论;连续性;机械论;无关键期。

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行为主义观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而精神分析论则着重对?°无意识?±的探究。

心理结构的划分: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前意识是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

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满足本我需要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超我: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自我即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同时还要接受超我的监督。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自我像一个受气包,处在

“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以说自我是永远的矛盾产物。

为人诟病的“泛性论者”: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a?a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a1岁)

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感的来源。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2.肛门期(1?a3岁)

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3.性器期(3?a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可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可称恋父情结)。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

4.潜伏期(6?a11岁)

进入潜伏期的儿童,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

5.青春期(11、12岁开始)

在青春期,性的能量大量涌现,容易产生性的冲动。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

停滞和退化:在里比多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称为停滞;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比多又倒流回先前停顿的地方,称为退化。停滞与退化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在发展的路上停滞的点越多,则机能也越容易为外界的障碍所征服而推导那些停滞点上。

停滞和退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停滞和退化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如口唇期的儿童如果受到过度看护或曾经历极大打击,就会产生口唇期停滞,表现为极度追求口唇的愉快,如大口吞食、吸吮手指头、咬铅笔之类的东西,或嗜烟嗜酒。

精神分析论:共同决定论;阶段性;机体论;有关键期。

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主要观点:发生认识论。尽管被认为是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但皮亚杰则自认为是一个认识论者。皮亚杰指出:“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

我们对皮亚杰的表述做如下分析:

1.发生认识论的目的在于解释人类的知识。

皮亚杰试图通过对知识的来源(即知识是如何发生的,知识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又从何而来的。)的探索来解释知识。这里蕴含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知道了某一事物或现象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以及这一现象和事物形成的条件,那么你就能够更好地解释、理解这一事物或现象。“知识的心理发生只有在它的机体根源被揭示以后才能为人所理解。”

2.两条探索的道路。皮亚杰认为知识有两个来源,或者说对知识来源的探索有两条途径:

1)知识的社会根源。即整个人类的知识发生的问题,这种探索要求以整个人类知识的历史及其发生条件的材料的掌握为前提,这就不可避免地将知识的发生与人的进化形成问题联系起来。

2)知识的心理来源。即指知识的个体发生,这种探索以对人类知识的个体把握为内容。个体知识发生

人类知识赖以发生的条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这一历史进化过程的研究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皮亚杰把目光投向了个体知识的发生上,人类的每一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过程都在演示一个知识从无到有的一个发生成长过程。这样,材料的收集和样本的选择的难题便迎刃而解。在皮亚杰的这一思路里,显然也蕴含了“复演”与“平行”的观念:人类个体的发展是以一条缩短的道路重复他的种族进化的历史。

建构论者

皮亚杰之前的学者在知识的发生方面,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实质均为预成论。而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在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建构)的。皮亚杰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复杂的结构。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在他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成熟: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借助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并且,儿童的年龄渐长,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自然经验: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它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如物体大小、轻重、软硬、颜色等。物理经验的本质特征是起源于物体本身,即使主体不去作用它,它的性质也依然存在。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类经验本质上不是客体的,如果没有主体对客体的反复动作,数理逻辑经验也就不存在。例如,儿童从玩耍鹅卵石的过程中发现,无论石子如何排列,其总数保持不变。这一经验并不是石子本身具有的物理特性,而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计数动作与动作的协调而获得的。

社会经验:社会经验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对人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大得多。在他看来,教育作为社会经验的一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认知发展。

但教育并不能使儿童逾越某一认知发展的阶段,不能改变发展的阶段顺序,因而教育对发展的影响也是有条件的。

平衡化: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平衡(equilibrium)来说明适应过程。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最初是先天无条件反射)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格式。格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思维水平的高低。格式类似于其他学者所认为的认知结构。

平衡化。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机体的格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某一水平的平衡是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阶段性;机体论;有关键期。

社会文化历史观

代表人物:前苏联心理学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作了区分: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等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内化说: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维果茨基指出,发展大部分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儿童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这个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儿童内化的内容。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ZPD: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即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ZPD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ZPD 。

ZPD概念在教学领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ZPD决定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ZPD 。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环境决定论;连续性;机械论;无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环境决定论——连续性——机械论——无关键期

遗传决定论——阶段性——机体论——有关键期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完整版)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 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在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学 前儿童 心 理发展的 影 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 生理成熟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孩子在其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境报以弓背、踢腿或哭闹的行为反应,那么到2 岁时他们通常表现得胆小、拘谨,性格比较内向。而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同样的反应报以轻松的微笑,那么到2岁时他们表现得通常大胆、合群、好交际。 行为遗传学家用“遗传力”来说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所起的重要决定作用。遗传力是指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如智力的遗传力为50,但这并不说明50%的智力来自于遗传,而是说明可观察到的变异的50%可归于遗传的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对于心理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 0—8、9 岁 B. 0 —3 岁 C. 0 —6 岁 D. 0 —13、14 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3. 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 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4. 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 A.抓握反射 B ?吮吸反射 C ?转向反射 D ?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 )。 A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 .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 . 出生后一年 C .出生起 D .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 )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 .生后1 个月 B .生后2 个月 C .生后3 个月 D .生后4 个月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 A.吉布森和福克 B .皮亚杰C .维果斯基D .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 .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 .再认记忆D .重复记忆 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

A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 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 抽象思维阶段D. 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 A )。 A .皮亚杰 B .吉布森和福克 C .维果斯基 D .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 B )进行思考 A.动作B .表象C .语言D .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B ?习惯动作时期C ?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 ?感知行动时期 14. 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 B ?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 ?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 )阶段,儿童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对错题(每题1 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积累或直观的位置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对)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错) 8.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对)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对)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对)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错)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对)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对)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 息综合。(错)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线作业.

作业 1.第1题 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 A.婴儿期 B.童年期 C.青春期 D.成年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B.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C.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以下不属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的是() A.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B.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C.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D.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主要作用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对儿童心理研究时,在较长的时间序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 A.相关设计 B.横断设计 C.纵向设计 D.交叉设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将人格发展分为()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八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在怀孕后7~8周完成。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皮肤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章节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B心理行为C心理现象D神经系统 2.()是对事物某方面属性的反映。 A感觉B知觉C思维D个性 3.以下属于描述情感过程的是()。 A看到周边的生活环境干净整齐,心情和愉快B我们接触过某些事物后,总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C根据某些气象反映判断未来的天气D处于某种场合,不能批评指责别人而避开他 4.心理现象包括()和个性心理。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心理过程 5.心理过程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A认知过程B个性心理C认识过程D自我意识 6.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A性格B能力C需要D气质 7.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点,即()。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个性倾向性D个性 8.()年,德国冯特在()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A 1840 莱比锡大学 B 1879 莱比锡大学 C 1978 慕尼黑大学 D 1789 慕尼黑大学 9.幼儿主要指()的儿童。 A2到6岁B2到7岁C0到6岁D3到6.7岁 10.脑的结构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A大脑B额叶C桥脑D小脑 11.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 A神经系统B条件反射C反射D信号 12.每当铃声响起,就出现吃饭行为,久而久之,铃声引起人或动物的唾液分泌,此时的反射行为属 于()。A反射B条件反射C无条件反射D具体信号 13.()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A心理现象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D客观世界 14.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效度和信度,()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A信度B效度C难度D易度 15.由一个小孩的“娃娃家”游戏,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心理活动;检查小孩用过的玩具,可以看出他 的一些个性特点,这是采用的哪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B个案法C实验法D产品分析法 16.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 A获得信息真实可靠B研究结果只适合个别情况 C具有针对性、可重复性和结果显著性D结果合乎实际 17.以下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房屋B法律C花鸟鱼虫D内蒙草原 18.“对偶故事”研究儿童道德认知是采用了()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依恋 3.最近发展区 4.道德感 5.观察法 6.思维: 7.意志 8.性格、心理特征 9.能力 10.社会行为 11.攻击性 12.情绪 13.深度知觉 14.想象 15.同化 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解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2.简述说明婴幼儿依恋的四个阶段。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

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完整版)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 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在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 生理成熟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孩子在其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如果 4 个月大的婴儿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境报以弓背、踢腿或哭闹的行为反应,那么到 2 岁时他们通常表现得胆小、拘谨,性格比较内向。而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同样的反应报以轻松的微笑,那么到2岁时他们表现得通常大胆、合群、好交际。 行为遗传学家用“遗传力”来说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所起的重要决定作用。遗传力是指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如智力的遗传力为50,但这并不说明50%的智力来自于遗传,而是说明可观察到的变异的50%可归于遗传的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对于心理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

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同化 2.最近发展区 3.心理理论 4.心理年龄特征 5.同一性 二、选择题 1.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小学生正面临()心理危机。 A. 信任对怀疑 B.勤奋对自卑 C.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D.亲密对孤独 2.“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论”是谁创立的?() A. 维果茨基 B. 皮亚杰 C. 斯金纳 D. 马斯洛 3.“如果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这个论断说明了()。 A.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D.自我决定论 4.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形成了守恒概念 B.自我中心 C.能够进行的逻辑推理 D.具有简单的反射活动 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临床法 B.测验法 C.产品分析法 D.实验法 7.自我同一性理论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安斯沃斯 D.埃里克森 三、简答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四、论述 1.简述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简述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几个3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捉迷藏。其中的一个孩子将自己的头蒙在被子中,而整个身子都露在外面。但是,他相信自己藏得非常好,小伙伴是不可能看到他的,因为他自己看不到他们。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用什么理论或观点可以解释孩子的这种想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化: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心理理论: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4.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就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