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基础训练1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基础训练1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基础训练1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基础训练1 北师大版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2.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先生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3.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他是()A.炎帝

B.皇帝

C.蚩尤

D.大禹

4.2011年4月5日上午,万众瞩目的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子,这一盛世国典现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重大节日。此举,是因为黄帝()

A.曾经打败了炎帝

B.发明了文字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编制了乐谱

5.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A.牧野

B.涿鹿

C.长平

D.城濮

6.2011年4月8日,辛卯年嫘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西平县吕店乡嫘祖故里举行,2万余人参加了这一盛事。你知道嫘祖的贡献是()

A.发明医药

B.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C.发明了文字

D.发明了建造房屋的技术

7.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8.“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人这样亲切地赞颂黄河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它是中国最早人类的发源地

B.它灌溉了大批良田,千秋万代造福中国人民

C.我们的祖先全靠黄河的养育

D.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

9.“通大川,决壅(yōng)塞,……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的历史人物是()A.黄帝

B.尧

C.舜

D.禹

10.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在传说中发明汉字的历史人物是?()

A.黄帝

B.仓颉

C.嫘祖

D.炎帝

1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物人文始祖。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妻子嫘子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D.中华原始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12.传说中的尧、舜、禹受到百姓爱戴的原因是()

①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②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③事业为主,与民共甘苦

④实行原始民主

⑤建立王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3.“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由成龙和青年歌唱家刘媛媛演唱的新中国60周年献礼歌曲《国家》的歌词,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

B.唐朝

C.商朝

D.宋朝

14.在原始社会里,没有剥削与压迫,没有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人人平等。这种情况在哪一位首领执政时开始改变()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5.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1)上述史料讲述的“他”是谁?

(2)他有哪些主要事迹?你认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参考答案

1-15 ABACB BCDDB DBADA

16.(1)禹。

(2)治理洪水,建立夏朝。

我们应该学习大禹身上那种不避艰难、一心为民、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人类文明的曙光

人类文明的曙光 一、教材分析 1.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东方四大文明古国悠久而辉煌的美术作品,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这一地域古代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美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历史情景中,认识美术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和体现的历史价值。 美术是人类文明最早和最直观的载体。环顾世界,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到古希腊雕塑,人类用自己的生命铸造了举世闻名的美术经典,人类将自己的智慧、力量在美术中展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美术无不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留给自己的宝贵遗产的最大印证便是丰富而多样的美术文化。运用美术的形式来传达希望和感情,这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基本行为。美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人们获得想象形式以及美化生活环境的基本方式。人类创造美术,至少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其形式和品类越来越多,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由“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需求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美术是最为活跃和最为辉煌的,它沐浴在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民俗、情感气质和审美观点之中。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美术也是该阶段社会意识趋向的集中反映,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特色,也就成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悠久而辉煌的美术遗产,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美术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和体现的历史价值。 了解中外传统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认识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美术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的特点,拓展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使学生全面领略四大文明古国悠久的美术文化,认识其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 难点是如何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美术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和作用的认识。鼓励学生整合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对东方古老的文明积极地开展探究和讨论,并勇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觉。 二、教学设计参考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 一、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二、教材分析: 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形成。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目主要讲述埃及的统一和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第二目主要讲述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实质,第三目主要讲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产生、传播。课文选择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和佛教,是因为它们各自突出反映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世界早期文明的特征。古中国的文明因为在《中国古代史》已专门学习过所以在这里没有提及,但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却能延续至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且大部分学生在学完中国历史后,各种能力已初步具备;初学世界历史,兴趣浓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说说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利用世界地图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通过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分析佛教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认识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金字塔高超的建筑技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分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到它们都是奴隶主奴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2、难点:佛教为什么会广泛流传 六、教学准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难点: 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设计: 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板书: 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 几个主要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一回事?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 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

第2集 文明的曙光

第2集文明的曙光 在史前时代近二百万年的悠远岁月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类不仅经历了从能人、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的艰难转变,而且也步履蹒跚地从蒙昧、野蛮走向了文明。在这洪古蛮荒的暗暗长夜中,人类用血与肉、智慧和力量、劳动与创造开拓着自己的历史进程,谱写着伟大而不朽的历史篇章。 人类历史现在已经进入了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请与我们一同反思曾经发生的变迁,并回顾人类文明的起源。 说到文明,自然联系到文化,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在历史学中同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用来指尚未发明文字、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社会或时期,但它的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文明一般是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很多学者用文明一词指与原始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也就是阶级社会或者说是文明社会。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如此看来,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起源涉及世界各地区,由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金属器的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由狩猎采集进而畜牧农耕,产生社会大分工,导致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具体过程。还有从游牧到定居及城市的出现,由血缘关系到阶级关系的发展,最后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国家等诸方面。 这种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在长达近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经过艰巨的跋涉和不懈的探索,建立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发明了现代世界三大基本技术的雏形,即石器打制技术,它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雏形;人工取火技术是能源转化技术的雏形;有声语言是信息技术的雏形。这三大技术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1万5千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此时,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冰原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南欧与西亚一带开始出现类似今日的温和景象。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小动物和鸟类增多,人类的狩猎对象随之发生变化,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出现了渔猎经济。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上更为精细,首先把石器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把它放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磨光,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器型规整、刃部锋利、可多次使用,集不同质材之优点于一身的复合工具也于此时流行开来,尤其是新型远距离攻击武器-弓箭。它的发明和使用直接促进了早期人类狩猎业的发展,但狩猎业的发展却不能永久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所形成的新需要,于是一场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是新石器时代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事物,这就是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首先发轫于西亚,约在9千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即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土耳其的沙塔尔、休于也有农业生产的考古遗存。此地之所以成为农业革命的发祥地,除了这一地区的地质、气候和动植物分布的特点外,还与它作为亚非欧三洲的联结点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冰期消逝以后,它开始发挥古代世界各族文化信息交流枢纽的作用,从此一直在古代世界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除西亚外,东亚和中南美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中心。在中国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已有粟和众多石制农具的发现;同时期的河北磁山遗址,则发现有厚达2米的粟类粮食堆积层;而浙江河姆渡遗址,则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堆积层也厚达1米。 在中美洲墨西哥,公元前5千年左右培育了玉米、南瓜和胡椒等作物;在秘鲁,公元前6千年就种植菜豆,公元前5千年到4千年间又开始种植玉米、马铃薯、南瓜和辣椒。 农业革命最主要的标志是植物的人工栽培和动物的人工驯养,以人工栽培植物为特点的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人们在长期采集中,通过仔细观察,逐渐熟悉了植物的性能和生长规律,并掌握了栽培方法。从近代一些民族的采集活动,可以看到从采集经济过渡到原始农业的一般情况。 19世纪,马来半岛的居民在采集过程中熟悉了野生果树的生长规律,为了取得好收成他们修剪树枝、砍去树旁的杂草和灌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给野生谷物除草,挖出著芋类植物的块茎,再埋到地里;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从60多种野生马铃薯中,选择出优良品种进行培植。 动物的驯养大约是和农业一起发生的,许多人认为动物的驯养源于狩猎。有一种说法认为猎人打死母兽后,幼兽得到人们的饲养,后来成了家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猎人把一些野兽驱赶到预先设置的栅栏内,以便捕杀食用,其中一部分被圈养成为家畜。 与早期农耕中心出现的同时,畜牧业也在人类长期狩猎经验的基础上起源了。北美印第安人率先驯化了狗,同时,西亚人独自驯化出狗、山羊、绵羊,稍后猪、牛、马、鸡、鹅、骆驼等动物,也陆续在亚洲和欧洲驯化成功。 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人类一改数百万年,依附于自然界恩赐的地位,对谷、麦、稻和玉米等农作物进行培植,从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转变为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从食物采集者过渡到食物生产者。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农业革命同后来的工业革命一样,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这场革命使人类从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了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这场食物获得方式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了从被动地依附和适应自然到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的历史性转折,这场转折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据测算原来650平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案北师大版

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谈体会,了解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这些传说反映了传说时代的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通过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史实与传说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过程 先由学生分组谈论,然后讲故事,引入新课。(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故事) 板书[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黄子孙的由来 炎帝与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黄帝]相传他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了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还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白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炎帝、黄帝和蚩尤三个部落联盟的战争与融合: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传说有兄弟八十一人,以金属制造兵器,能呼风唤雨。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二、龙的传人 请同学看书,并归纳。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在河南濮阳距今6000多年前的墓葬中,出土了贝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早期的龙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了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 三、“尧舜禅让” 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四、大禹治水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平原沃壤化为一片汪洋,造成巨大灾难。禹就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他出身于治水世家。他的父亲接受尧的治水命令治理洪水,由于是采取的堵的方法,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禹吸取了他父亲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了大海。同时他还领导人民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禹的声名远播,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因此被称为“大禹”。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衣食住行,艰苦异常。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要确定了目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应一往无前。只有这样,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问:当时洪涝灾害非常严重,那么,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与大自然做斗争,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出人类的聪明和智慧;但一味地索取,不去保护,最终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做到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传说所作事情真实性考证“炎黄子孙” 炎帝 黄帝 两次战争 半真半假各种遗址实物龙的传人半真半假龙假融合过程为真尧舜禅让部落联盟首领传承半真半假 大禹治水治理水患半真半假水患为真 盘古开天神话 女娲补天神话 夸父逐日神话 后欲射日神话 精卫填海神话 请学生讨论:神话与史实的区别。

文明的曙光读后感_读后感

文明的曙光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认真读了《文明的曙光》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氏族里面的公社;不仅给埃及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还给庄稼提供了良好的肥料的尼罗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胡夫金字塔;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排遣皇后的思乡之情,征集民夫修建的伟大的巴比伦城“空中花园”。 我最喜欢的是胡夫怎样建金字塔的故事。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胡夫想建一个很高很高的金字塔,工人们对胡夫忠心耿耿,虽然这项工程死了很多人,但是大家不放弃,经过大家的团结努力,二十多年后,终于装上了帽石。 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建金字塔的吗?先要寻找一块岩盘坚硬 的土地,然后在其四周挖沟,接着将水注入沟中,利用水面呈水平的性质,在基地底盘上固定的高度做记号,整地成同一水平。此外,还要用测量工具检查砌石是否垂直。大金字塔要使用数百万块2。5吨重的石块,石块的表面需用石器磨平。这一项项看似简单的工序,却透出了古代人类的无比的智慧。 世界上本来有很多古老的大型建筑,但大多毁于自然界的各种破坏性力量,而金字塔却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一是52度“角”。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把一定数量的颗粒状物体(如米、沙子)倾倒,所形成的堆,其锥角都是52度,这是自然形成的角,也是最稳定的,人们把这称为“自然塌落的角”。金字塔的锥角

正好是51度50分9秒(角度里的度、分、秒之间是60进位制)。二是锥体的“形”。金字塔为锥体四条棱从下向上平缓收拢,如果有风暴,其凛冽的风势会沿着塔的斜面或者棱角缓缓上升,其破坏力会越来越小,金字塔就可以化险为夷。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你们还想更多地了解胡夫金字塔吗?让我来告诉你吧!胡夫金字塔每边长230。4米,原高度146。5米,现降为136。5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这让我非常佩服,而且金字塔还有很多谜。比如,大金字塔的塔基有5万多平方米,在没有现代化设备和仪器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整平数百万块几吨重的巨石,并把它们运送过去的?这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用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奇迹,更加说明人类的早期智慧也是无穷的。 不止这些,这本书还有很多这样的古文明故事。想了解书上更多的历史知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文明的曙光 课件教案

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的名称、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氏族组织的基本状况,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神话故事,借助文学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作用的了解,认识劳动对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组织形成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通过原始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一父系氏族一奴隶社会不断演进的轨迹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学生进行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二、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对“从野蛮走向文明”概念的科学理解。 课型新课 热情。) 师:浮动的尘埃,稀薄的雾气,一个暗淡的蓝点,一颗自身不能发光的行星,它却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那么,谁是我们的祖先?谁最先行走于地球上?谁又是它们现在依然存活的近亲?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早期人类在经历野蛮生活时所受到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在享受自然时的喜悦和欢心。 二、学习新课 (一)早期人类 师:古老的神话中说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那么,有谁知道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流传着哪些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呢? (活动略,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 师:《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两则神话故事,一则出自中国,一则出自西方,从两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则故事也有许多共同点。咱们来个限时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相同点。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漫长的历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结合本课内容,通过设置讨论题目“大禹治水的启示”,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概括、判断和解析。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谈体会,说说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并结合现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重点 了解炎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二、教学过程 提问:今天,我们常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 炎帝和黄帝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里呢?(导入新课)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一)炎帝与黄帝(板书) 1.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有哪些?(板书) 由学生来讲述) 提问: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传说”游戏。让五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左排成一行,老师用小黑板写上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用动作和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同学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再请学生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然后教师强调: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这些传说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内容,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这些发明,并不一定就是炎帝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身上。(从而突破难点) 2.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板书) 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呢?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是怎样走向联合的呢? 结合课文“神农教嫁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由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后教师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曙光,西方文化的先声 ——总述 “肥沃的新月”——于上古时期孕育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 第一节两河流域文明: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 1、地理位置: 两河流域(中东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区域2、人类文明出现的原因:“地理环境决定论” 自然环境不利斗争社会分工…… 天然资源贫乏贸易发展经济 (二)历史 ◎苏美尔人——城邦氏族社会---文明社会 创造楔形文字 ◎阿卡德人——统一帝国时代——继承苏美尔人文化两河流域文明已建成◎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法典》 ◎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之囚” 空中花园 ◎波斯人——标志着两河流域文明的终结(希腊罗马) ◎赫梯人 ——最后灭亡古巴比伦帝国的人 ——最早将两河流域文明带到欧洲地区的民族 (三)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1、文字 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人类迈进文明的文字标识 ——对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的影响 2、宗教 ——宗教思想的确立 ——宗教在人类社会上作用和地位的奠定 ◎宗教基本观 ①神是万能的,人为其服务 ②神的地位至高无上,人要服从 ◎特征 ①多神论 ②拟人性 ③泛神论

◎两河流域宗教思想的存在导致——巫术和占卜术体系的建立 3、文学 史诗《吉尔伽美什》 4、法律 《乌尔纳木法典》——第一部成文法典 《汉莫拉比法典》 5、科学 ◎车轮的发明和使用 ◎天文学——太阴历的制定(苏美尔人) ——星期(新巴比伦人) ——“十二进制”计时法(古巴比伦人) 6、艺术 ◎建筑 巴别通天塔 ◎雕刻 第二节古埃及文明:绵延持久 (一) ——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 ——尼罗河的地理环境使埃及文明呈现恒久和宁静的特点 (二)历史 1、时间: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同时出现 2、国家形态:以法老为君主 3、历史:由于隔绝的地理环境单一稳定的历史 ◎早王朝时代 ◎古王国时代古王国时代:和平繁荣被入侵大规模对外征战 ◎中王国时代最繁盛昌荣时代王权、僧侣争斗帝国瓦解被征服,丧失独立,◎新王国时代独有文化特征基督教伊斯兰教 ◎后王朝时代 (三)文明成就 1、文字和文学 ◎象形文字(以及僧侣文、世俗文) ◎《太阳神颂歌》、《尼罗河颂歌》 2、宗教 ◎起源:原始社会的崇拜图腾 ◎发展历程:自然崇拜多神体系 ◎全国最高神:太阳神 ◎宗教观: ①世界由神创造 ②“玛阿特” …… 3、科学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主备人:鲍华浩审核: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及其功绩; (2)了解禅让制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3)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和判断。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讲故事,通过讨论了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传说时代文明曙光呈现的景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难点是禅让制的理解(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Ⅰ填空题 1.在文字发明前,人类历史依靠()的方式流传下来。古史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 2.流传于古代西亚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英雄史诗是()。记载特洛伊战争的作品是(),书中主人公()军队,使用()攻下特洛伊。 3. 传说号称()的()帝,“值五谷,尝百草”,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始祖。其主要功绩有: 传说号称()的()帝,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人们纪念他是因为他有着巨大的功绩是: 4.黄帝与炎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方法叫做(),禅让制产生的最后一个首领是(),他受舜之命令治水,采用()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Ⅱ.选择题 1、(2009·福州市)在我国古老传说的人物中,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 B.尧 C.舜D.禹 2、(2009·山东日照)“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A.炎帝陵 B.黄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3、(2009·苏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你知道这位“人文始祖”

第一集文明曙光配音稿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的生日,这一天,方圆百里的百姓,世界各地的华人、专家、学者,都纷纷来到位于河北省新乐市的伏羲台。 伏羲台高10米,台上的庙宇供奉着人祖伏羲。 在中国的远古始祖中,有史记载作甲历的有两位帝王,一位是太昊伏羲氏,一位是1800年后的轩辕黄帝氏。 今年是公元2010年,如果用伏羲历法纪年,今年是伏羲历纪年6507年。这就是中华文明6000年一说的来历。 新乐市所在的石家庄地区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冲击扇上。自古以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滹沱河儿女造就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个传奇。 今天,我们一起走向太行山,走进滹沱河,在历史长河的穿梭中揭开石家庄的神秘面纱,在历史时空中的探寻中发现她的璀璨与辉煌。 璀璨时空-石家庄历史文化影像志 第一集:文明曙光 沕沕(huhu)水,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境内,早在明清时代,这里就是平山“八大胜景”之一,素有“沕水瀑布从天降”的美称。 2009年夏天,在清理沕沕水风景区的石灰岩溶洞过程中,施工人员发掘出一些经过火烧的动物骨骼。负责编制景区开发规划的梁勇研究员认为,这些遗物可能是古人类留下的遗迹,于是把情况报告给了石家庄市文物局。 经过考古人员的现场考察,沕沕水水帘洞内发现了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接到这样的报告后,旧石器考古学家、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谢飞: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 这里边发现了石制品和动物骨骼我非常高兴,作为石家庄来说啊,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是第一次发现。 这样的发现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家庄地区已有远古人类在此生活。 谢飞: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 要站在河北省或者是太行山这块来说,也是我们河北省境内太行山第一次发现这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从这个角度上讲,南边有河南安阳小南海,北边有北京山顶洞,他们大体上是处在这么一个时代。 谢飞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这三处原始人洞穴遗址,都同处在太行山东麓,考古发现的石器石料一致,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并不遥远。 沕沕水原始人洞穴遗址的发现,打破了石家庄地区没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川教版九年级上世界古代史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共1课时) 第一教案 ---------------------------------------------- 教材教案 【名师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本课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历史,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了学习历史的的基本方法。同时,世界历史对学生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注意从文字资料中获取必要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例证法和对比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观察、比较等方面,同时对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教师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学习方法 (1)知识网络学习法: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如人类社会最初的发展与演进可以采用下图: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及其功绩; (2)了解禅让制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3)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和判断。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讲故事,通过讨论了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传说时代文明曙光呈现的景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是通过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难点是禅让制的理解(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1.阅读课本16-18页思考课本问题 2.收集资料准备给同学讲一个传说故事 3.思考:传说故事与史实的关系有什么关系? 预习自我检测: Ⅰ填空题 1.在文字发明前,人类历史依靠()的方式流传下来。古史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 2.流传于古代西亚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英雄史诗是()。记载特洛伊战争的作品是(),书中主人公()军队,使用()攻下特洛伊。 3. 传说号称()的()帝,“值五谷,尝百草”,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始祖。其主要功绩有: 传说号称()的()帝,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人们纪念他是因为他有着巨大的功绩是: 4.黄帝与炎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方法叫做(),禅让制产生的最后一个首领是(),他受舜之命令治水,采用()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Ⅱ.选择题 1、(2009·福州市)在我国古老传说的人物中,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2009·山东日照)“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A.炎帝陵 B.黄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三峡文明的曙光

三峡文明的曙光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993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九、再过一天就是冬至,此时、华北已经进入严寒的冬天,而位于南方的二峡地区,室外林木依然郁郁葱葱,室内却寒冷湿潮得令人熬煎无奈。这一天我带领个日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小分队离开湖北巴东乘船转移到重庆奉节。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峡景色千姿百态十分壮丽,文人墨客遗篇甚多、特别是著名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留下的诗篇,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但此时,面对满目秀美景色,我点也没有体验诗境的心情因为,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时任副所长李传 夔委任、我带领三峡日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队一大帮人员来三峡考察,责任在身。况且,在宜昌、秭归和巴东奔波了十多天一无所获:对如何实施后面的调查不能不辗转思索,哪里还有兴致琢磨沿途风光?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放夜郎途经三峡时的失意惘怅不过、我们是满怀激情、带着信念、

抱着希望来三峡的:三峡地区处于中国大地貌单元中间阶梯、是远古人类南北交流活动的要道。况且,三峡库区的四周都有古人类遗迹发现,我们相信三峡工程淹没区不可能不存在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为了合理配置技术力量、便于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调查队化整为零,分成了3个小分队。另外两个小分队,则分别由有洞穴调查经验的许春华和袁振新负责,继续在三峡石灰岩分布地区考察。我则带领有河流阶地调查经验的、从泥河湾盆地调来的业余考古骨干队员等人,穿巫峡、过瞿塘、入夔门,直接从奉节县前往长江上游沿岸及其支流,并以河流阶地为对象,实施拉网式调查搜寻旧石器时代考古信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出师未捷、调查队的气氛有些沉闷,有的队员显露出急躁情绪王明堂对我说“老卫人家会不会说我们没本事、也连累你?”实际上,我更是心急如焚、只不过我不得不表现出平静姿态,同时还得时时宽慰和鼓励大家。 12月22日、我们到达奉节县的第二天,天气转晴。笼罩着大江的浓雾逐渐散开、能见度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宽阔,人的心情随之开阔了许多,好像天人感应预兆着好运。 这天一早,调查队全体队员乘车从奉节县城永安镇到白

第二集文明的曙光

第2集文明的曙光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在史前时代近二百万年的悠远岁月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类不仅经历了从能人、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的艰难转变,而且也步履蹒跚地从蒙昧、野蛮走向了文明。在这洪古蛮荒的暗暗长夜中,人类用血与肉、智慧和力量、劳动与创造开拓着自己的历史进程,谱写着伟大而不朽的历史篇章。 人类历史现在已经进入了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请与我们一同反思曾经发生的变迁,并回顾人类文明的起源。 说到文明,自然联系到文化,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德正)“在历史学中同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用来指尚未发明文字、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社会或时期,但它的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文明一般是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很多学者用文明一词指与原始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也就是阶级社会或者说是文明社会。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如此看来,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起源涉及世界各地区,由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金属器的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由狩猎采集进而畜牧农耕,产生社会大分工,导致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具体过程。还有从游牧到定居及城市的出现,由血缘关系到阶级关系的发展,最后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国家等诸方面。

这种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在长达近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经过艰巨的跋涉和不懈的探索,建立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发明了现代世界三大基本技术的雏形,即石器打制技术,它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雏形;人工取火技术是能源转化技术的雏形;有声语言是信息技术的雏形。这三大技术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1万5千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此时,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冰原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南欧与西亚一带开始出现类似今日的温和景象。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小动物和鸟类增多,人类的狩猎对象随之发生变化,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出现了渔猎经济。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上更为精细,首先把石器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把它放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磨光,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器型规整、刃部锋利、可多次使用,集不同质材之优点于一身的复合工具也于此时流行开来,尤其是新型远距离攻击武器-弓箭。它的发明和使用直接促进了早期人类狩猎业的发展,但狩猎业的发展却不能永久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所形成的新需要,于是一场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是新石器时代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事物,这就是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首先发轫于西亚,约在9千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即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土耳其的沙塔尔、休于也有农业生产的考古遗存。此地之所以成为农业革命的发祥地,除了这一地区的地质、气候和动植物分布的特点外,还与它作为亚非欧三洲的联结点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冰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