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我市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和肇庆市“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市的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较大成就,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扎实推进,涉农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山区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不断普及,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32.34%跃升为2005年的51.5%,其中中心区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38.9%上升至64.07%,分别比我市“十五”预期目标增加了6.5和9.07个百分点;信息化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

1、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信息终端普及率不断提高。全市信息化网络基础基本形成,综合通信能力进一步加强。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突破120万线,固定电话用户突破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8万户;本地光缆纤芯长度为12万纤芯公里,建成两个本地网10G数字传输环路,16个2.5G环路。重要用户已实现了光纤到户,城区新建大楼/小区和原有大楼/小区的光纤到达率分别为80%和66%,建成了IP城域网,ADSL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城区和绝大部分乡镇,DDN和帧中继节点覆盖我市三区六县(市)的101个镇,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网络覆盖我市广大城乡,覆盖率达99%。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已建成了有线、无线、光缆、微波和卫星等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分别为97.98%和98.09%,有线电视光纤铺设6845皮长公里,覆盖全市70%乡镇及部分行政村,有线电视用户数47.5万户,占全市总用户的53%,城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建成光缆与同轴电缆混合型的HFC网络。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运行稳定的通信网络为我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传输通道、网络平台和技术条件。

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政府系统基本建成了以“三网一库”为框架的政务信息网络环境,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管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连接省、市、县三级政府和市直各部门的办公业务资源网,已成为各级机关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多功能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组建了省数字证书(CA)认证中心肇庆分中心和广东省电子政务认证中心肇庆分中心,初步构筑了我市信息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加强了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校市合作开发的肇庆市“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络服务系统,被国务院信息办和国家教育部组成的专家组评定为“达到国内同类电子政务应用项目的领先水平”;我市的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得到了省纪委、省监察厅的充分肯定;市政府门户网站连续几年在国务院信息办和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的绩效评估中名列全国和全省

前列。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了政府监管能力,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

3、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步伐加快,效果日益显现。全市工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在离散型制造行业推广应用,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可编程控制(PLC)、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矿山管理系统(MMIS)等在重点流程工业广泛应用,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工艺,实现连续平稳安全生产等方面成效显著。全市共有1000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或在专业门户网站制作了网页,8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实施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应用,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升。高要的鸿图公司、广东风华高科、广宁的广东油墨厂、四会的互感器厂等企业均被国家认定为全国CAD应用工程示范企业和省企业信息化示范点,河台金矿实施的“矿山管理信息系统”(MMIS)项目被省经贸委选入《广东省企业信息化经验汇编》进行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步伐加快,广宁长荣竹木制品公司通过自建的网站进行网上宣传和网上交易,足不出户就赢得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26个国家的市场,得到了商务部的肯定;高要的“广东五金贸易网”,为金利全镇1000多家小五金企业提供了网上交易平台。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4、社会事业信息化稳步推进,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的文化、教育、卫生、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得到普及,建设开通了“肇庆市企业信用信息网”、“肇庆市疫情信息网”、“肇庆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社保信息系统”等公益性网络系统,为我市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拓展劳动就业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公共教育资源中心,基本实现了全市区域教育信息共享,全市中学和中心小学均按照教育部的标准配备了电脑室,在全市1600多间中小学中,已有1100多所学校通过光纤或ADSL宽带连接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为开设信息技术课,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

5、涉农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山区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涉农信息化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高要、封开、德庆、怀集、广宁五个山区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县(市)、镇和部分行政村信息服务体系,其中高要、德庆、封开被省评为山区信息化示范县;全市建立地市级涉农信息化培训中心一个,县(市)级信息服务中心和计算机技能培训中心7个,镇级信息服务站58个,建立村级信息采集(服务)点185个。我市组织开发和实施的“农业视频点播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短信平台”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农村信息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得到了国务院信息办、信息产业部和省信息产业厅、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

6、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市在产业选择和发展战略上,一直把电子信息产业放在重点发展产业的位置上,“十五”期间,培植了一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骨干企业,使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多年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6%,工业增加值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工业增加值的12.81%,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3.1%。风华集团的片式无源元件和电子基础材料的生产能力均居全国首位,

在片式元件领域进入全球十大生产行列,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也是我省20家重点扶持的电子装备制造企业;四会明华澳汉科技公司是目前国内IC卡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管理最完善的企业之一,连续多年保持卡类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地位,并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万事达卡制商会资格国际机构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被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建设部指定为商用密码产品生产定点单位和建设事业IC卡生产企业。中导光电子科技公司研制成功的平板薄膜液晶显示器(TFT-LCD)检测设备,填补了我国平板液晶显示器检测设备的空白,改变了我国的TFT-LCD检测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市在“振兴重大技术装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方面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9月,我市被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九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7、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十五”期间,市政府、市府办、市信息办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管理及其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信息化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建立了面向企业、农村和机关公务员队伍的省级信息化技能培训中心;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本科层次的示范性软件学院落户我市,为提升肇庆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培养我市信息产业软件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区、4个山区县十分薄弱。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比较滞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结构欠合理。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生产基础元件及电脑零配散件产品,附加值较低,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整机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以及名牌产品不多,受市场制约较大,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偏小,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关联度较低,产业链短,尚未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体。

2、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层次不高,整体效果还不明显。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不强,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健全,相当部分企业资本营运不畅,融资困难,导致技术开发和改造资金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企业信息化进程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3、信息化发展存在体制性障碍,资源整合和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统一规划、投资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形成。业务应用协调性差、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突出;规划不统一、标准不规范、多头管理、投入分散、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缓慢。我市的电子政务、社区管理、涉农服务等方面的数据库规模小、门类小,特定性、区域性数据资源库小,网络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跨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推进工作滞后,网上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共享程度低。

5、信息化环境建设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标准、规范、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化知识普及程度依然不高,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成熟,公共性、公益性和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还未建立长效机制;信息人才资源缺乏,尤其是信息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支撑

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环境

“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市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批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系统,推动了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优化了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动与应用,促进了我市在电子商务、社区服务、涉农服务、社会保障、诚信体系建设以及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快。“十一五”将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建设和谐肇庆、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必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央将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社会的重要手段,为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2、各地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总体部署下,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涌现了一批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型,既为我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同时又增强了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

3、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强烈,社会各界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县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同意识逐步增强。

4、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肇庆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转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就必然要求加快信息技术普及,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全民受益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要提高执政能力和监管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力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对信息化提供服务支撑的方式、手段、能力等方面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市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化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和落实《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围绕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和融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以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实现对社区、企业和公众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

用相结合,着力推进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服务型政府构建等方面的应用,促进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大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聚集,强化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应用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体规划、监督管理、协调推进的作用,促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统一规划与探索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产业发展与信息化推进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推广应用与保障安全相结合,形成体制合理、监管有力、发展协调、效益明显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2、加强应用、注重实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和服务等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引进和开发经济实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目的,结合实际,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3、突出重点、强化创新。遵循市场规律,针对实际需求,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用。扩大交流与合作,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力争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协同推进机制,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创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的良好市场环境。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覆盖全市城镇和主要行政村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信息终端普及率大幅提高;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效果,信息化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95%以上的市直行政部门对外办公业务的网上服务,各部门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均可在网上办理,政府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和对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渠道,基本形成满足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全市电子政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服务业信息化取得新突破,电子商务的信用、支付、认证、物流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交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全市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互联网入校,远程教育基本覆盖城乡,涉农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宣传等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化环境。

具体目标:2010年

——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86亿元,年平均增长25%;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20亿元,年平均增长21%;

——电话普及率(电话机/百人,含小灵通、移动电话)80%;

——互联网用户普及率(用户/每百人)达25%;

——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100%;

——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5%;

——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率达65%;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延伸到乡镇,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均可在网上办理;

——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和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

——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70%;

——中心区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0%。

三、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原则,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建立开放的建设和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超大容量、高度灵活、安全可靠的水平先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

1、加快推进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的融合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全市宽带信息传输网络,实施宽带城域网的大规模网络扩容和升级,完成对原有接入设备的改造,提升市、县(市、区)乡镇主干网络的容量和传输速率,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扩大服务范围,广播电视网基本完成由现在的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过渡,全面普及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基本实现无源分配。

2、积极推动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理顺监管机制,完善管理办法、措施,以联合共建、资源互换、招投标租用等多种方式合理调整与建设通信基站和管道,推进信息通信架空线入地,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重复投资、避免重复建设,改善城市景观,提高信息通信管线的综合利用水平;新城区和新开道路的网络干线铺设基本集中进入统一主管,加大对各运营商原有的管网资源的管理和整合力度,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网络,发挥土地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以全面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技术和产品,全面增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1、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大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力度,完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一些高端、关键元器件配套不足的瓶颈,重点加快我市有优势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电子专用设备、高性能磁性材料、通信及视听器材、智能IC卡和大型平板液晶显示器检测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培育汽车电子、娱乐电子等新兴产业,抓住3C(电脑、通信、消费电子)融合机遇,大力推动数字家庭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与中山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的优势,组织相关企业征集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带有共性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按照政府

扶持、企业出资、产权归企业所有的原则,协调组织科研院所与企业一起集中攻关,重点在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音视频编码、新型显示器件、数字家庭网关、数字媒体适配器等关键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有所突破;加快推进面向行业、服务企业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建设,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2、培育发展软件产业。重点发展文化软件、教育软件和游戏软件等大众消费软件;加快推进电器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软件、建筑材料以及造纸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健全软件应用配套体系,积极培育软件消费市场和服务市场,大力推动软件外包和出口;加大中巴软件园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部和中科院在政策、人才和技术的扶持优势,尽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引国内外IT企业研发机构和留学生入园创业,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早出效益,使园区真正成为中科院计算所在华南地区的技术辐射中心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中外电子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成为软件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技术培训基地。

3、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信息网络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网络教育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加快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再利用,鼓励拓展电信新业务、开展各种类型的移动增值业务,加快全市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和卫星等多种手段,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加大信息服务运营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文化治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促进信息服务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强公共信息技术服务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涉农信息化和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积极推动应用信息技术对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改造,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全面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1)加快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和企业信息集成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和工艺改造,在冶金、建材、化工、医药、造纸等行业大力推广以物流控制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和优化调度,实现生产、检测、显示、流程控制等过程管控一体化,保证生产工艺的一致性,提高产品质量,达到节能、降耗、高效、洁净、环保生产的目的,增强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2)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集约化程度。加强矿产资源的勘察、开采、冶炼、储运、销售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电力系统发电、输电、供电及服务的信息化,增强电力安全生产能力。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的安全生产综合自动监测系统、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和安全生产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加强高危行业及重大危险源的信息化监控,提高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

(3)增强传统制造业的竞争能力。推进产品研发和设计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流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以产品开发设计和计划控制为切入点,推动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以管理控制一体化为重点推动流程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柔性制造(FMS)、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环节,加强生产过程的信息处理,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业务流程重组(BPR)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实现管理创新。通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CAD/CAM)、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优化产品设计能力,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推进企业实现产品创新。

(4)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以专业镇、产业园区(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解决中小企业基础弱、人才缺乏的困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大力扶持一批机制活、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信息化筹措资金创造条件,加快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进程。

2、加快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建立健全市、县(市)、镇、村四级涉农信息化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07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市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到2010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应用平台,80%的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5万名农村信息员,80%的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上互联网,各类涉农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作物和农产品预测预警、农业数据中心和数据支持等信息系统,完善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预警、政府宏观决策和扶贫数字化管理系统,农业自然资源库、自然资源监测系统和农业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建设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建设特色专业应用系统。

推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机构人员和信息等各种资源,制订信息交换和共享标准,推进农村信息村村通,实现市场、科技、政策和劳务等信息进村入户。构建服务于农村生产、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各领域的信息化管理。配合乡镇体制改革,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建设农村信息服务队伍。

3、推进服务业信息化。以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积极扶持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建立物流信息分类与编

码、采集、交换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整合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基本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国际物流通关的电子化管理。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等服务领域信息化和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加快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促进第三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增强公共事业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全市信息化总体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教育科技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和质量;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网络化教育,强化对各层次劳动者尤其是农村和城市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经济实用的自主学习渠道,满足其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素质的愿望和要求,构建学习型社会。整合教育、科研相关资源,推进教育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实现知识产权和科技文献互联网检索、咨询和服务;推动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合作开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建立行业性、专业性的科技信息网络和网上技术市场,基本建成市、县(市)区、重点行业三级专利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

2、文化事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行业信息化,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文化共享工程”,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从事网络游戏、动漫设计、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新办文化企业的发展,繁荣数字文化市场;建立专业艺术、文物保护、群众文化等不同类别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专业文化网站、开展数字化文化服务,逐步形成公益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信息服务模式。到2010年,文化信息服务网点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乡镇及部分行政村。完善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

3、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为切入点,推进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和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的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加快医疗服务信息化,统筹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加快医疗卫生数据库建设,开展远程医学及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系统、食品药品监督、医疗服务价格监控系统,改进医院管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社区居民和农民群众健康档案和合作医疗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推动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数字化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加强卫生健康信息服务、普及医疗保健知识。

4、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劳动者权

益保护、民政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促进社会保险、劳动力、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应用,推进业务信息的整理和数据库建设,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用工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异地交换和共享。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审核、支付等前台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和宏观决策系统,推进民政公共服务系统和民政救灾应急系统建设,提高民政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

5、土地资源与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并完善基础地理系统标准体系,开发建设全市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基础地理数据库并叠加自然资源、交通和规划等信息,形成全市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卫星遥感(RS)应用为基础,开发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综合利用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智能交通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立体交通管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涵盖城市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等市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城市综合管理公众服务体系和业务监管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建设全市水利数据中心,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完善三防指挥系统,建成三防信息整理、处理、分析、应用、发布系统,使三防业务管理、调度和决策科学化。大力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工作信息化。

6、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进数字城市管理工程,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重点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将社区信息化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市、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街道)、部分村(居)委会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引导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电视、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等服务。加大便民信息化服务建设力度,建设全省地名数据库、公共出行交通服务系统等,开展地名查询、电子地图、交通信息查询等便民信息化服务。加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电子政务建设。在试点示范基础上,逐步推进“数字肇庆”建设。

7、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建设和完善交通数据中心,构建涵盖公路、水路、地方铁路和交通企业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开发和推广交通综合运行分析、交通应急处理、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掌控交通行业的运行态势,减少突发事件对公众造成的影响,提供较完善的出行信息服务;推进智能卡收费、微机售检票、车载定位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

8、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建立环境生态空间数据库。建立环境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监测数据管理、空间数据管理等系统,实现环境监测监控及生态环境数据的分析处理功能。建立环境安全监控及应急指挥平台,推进环保投诉举报与接警、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水系市界断面、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五)扎实推进电子政务

1、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根据政务公开和政府内部信息共享的要求,制订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和数据交换规范,建立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实现

信息资源在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间的交换、共享和公开。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加快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数据等四大基础性信息资源库以及政务信息资源库,为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建设统一的、跨部门的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协同办公平台,推进政府核心业务系统之间的畅通,逐步实现上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相互之间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

2、加快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利用电子政务优化和重组各部门业务。重点支持经济调控部门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调控体系;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综合市场监管体系;社会管理部门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应急联动系统和危机管理体系;公共服务部门建设服务体系;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覆盖市、县、区党政机关的党政内网,建设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体系和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确保党政内网信息安全。大力推进全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各部门的专业应急信息系统和城市级应急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应急信息系统、预测预警系统、无线指挥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网,扩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围,逐步开展信用服务。加快建设办公业务资源、宏观经济管理、财政管理、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及“金”字系列等重点业务系统。

3、推进“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完善市、县两级政府门户网站,大力推动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建设标准规范、接口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到2007年底,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业务,特别是行政许可事项,要实现网上受理和审批。对于跨部门业务,要逐步实行网上并联审批。在“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机关办理行政审批的过程进行信息采集、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

(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1、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网上开展相关业务的管理办法,合理确定信息安全保护等级,提高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严厉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活动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创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综合环境。

2、建立健全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数字证书认证服务机构,发展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和认证技术,规范密钥证书认证分支机构的管理;推进电子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平台,完善在线支付资金清算管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和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3、推进电子商务应用。选择电子商务基础较好、对我市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领域及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创建集现代物流、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等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应用试点示范。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的协同服务系统,实现仓储、运输、商贸等企业的业务协同。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电子报税、电子报关、网上证券、网上购物和智能卡应用,推动移动商城、手机认证、手机支付和面向个人消费的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七)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

1、加强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覆盖全市重要区域的无线电监测网。建立健全日常无线电监测业务规范,开展电磁环境预测预报,加强对电磁环境的监控。加强民航、水上、广播等重要无线电业务保障,提高查处重要业务干扰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无线电监测应急保障机制,为应对突发事件预留应急频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

2、完善无线电管理支撑体系。建立无线电频率、台站和发射设备销售的长效监管机制以及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无线电管理信息网,提高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无线电产业服务体系,研究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方向,保障频率资源需求,推动无线电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建设

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建立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政务信息化。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综合协调能力,切实做好信息化的规划制定、项目推进、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

2、加强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按照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的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化项目的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审计等工作机制,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有关审批手续。制订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和概算标准。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项目要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制订信息化项目效果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审批、投资安排和行政考核的依据。

3、加强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重点对已建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水平。加强与市政其他专业管网协调,将信息网络管道资源的规划建设纳入当地市政建设规划,实行统一规划、有序建设、合理利用。着力提高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积极鼓励政府、企业使用已建成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引导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接入网、通信基站等资源的有偿共享。

4、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管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配合国家进行电信和广电体制改革,促进网络基础设施与业务运营分离,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入信息市场,形成更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信息化建设领域。积极探索政企合作的新型建设模式。推广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业务外包。

(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信息产业的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购买国产的装备、产品和服务。涉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设备和软件,要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

2、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加快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创造有利于信息服务发展和信息网络高效应用的环境。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

3、规范信息化发展的市场秩序,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违法行为和网络违法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与版权,加快推进软件产品的版权申请和认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鼓励企业依法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禁止单个通信运营商垄断小区的驻地网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

(三)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评测机制。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逐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依法对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建立区域性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切实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

增强对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控制能力,确保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维护网络公共秩序。加强对我市上网信息的管理、审核和监督。制定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建立安全保密责任制,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

推广应用网络信息的加密、识别、过滤、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充分发挥广东省电子政务认证中心肇庆分中心的职能作用,形成服务于电子政务各项应用的电子政务信任机制,各级政务网络以及关键部门的内部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断,进一步增强其保密性和安全性。

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系统,健全规范交易行为的各种机制,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切实保障电子商务运作中支付、数据及各种产权的安全。加强对电子交易活动的监管,及时查处电子交易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保证电子商务活动中各方诚信交易,保障电子交易各方的交易公平与合法权益。

(四)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保证资金的统筹规划及合理使用。

各级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电子政务建设经费和日常维护、培训经费,重点支持政府信息化工程,通过政府的示范作用和相关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渠道融投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鼓励企业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信息化培训市场,鼓励企业建立人才在职培训制度,强化以知识更新为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和创业的环境。在科研经费、生活待遇、知识

产权、技术入股、期权分配、智力持股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信息技术重点学科研发项目的学术带头人、高级软件开发人才来我市创业。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各项政策,简化引进高层次专家、学术带头人等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手续以及解决其家属的入户、就业、子女就读等问题,加强人才智力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附件:

肇庆市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时间、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资金预算。

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划及设计策划方案

企业信息治理的体系规划 一、信息和信息治理的概念 1. 信息和数据 数据是对物体和活动描述记录所形成的文字或数字,数据不完全差不多上有用的。把数据加工处理就形成了信息。数据和信息统称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一起被作为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2. 信息治理的概念 信息治理是为了达到预定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实施全面治理的一种治理思想和治理模式。 3. 信息治理的作用

信息治理所关注的是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是如何使信息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信息治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捷径之一。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企业的对外反应速度和能力。 为企业的经营决策、业务活动提供支持。 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改进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 二、信息治理体系设计的思路 1. 信息治理设计的目标、依据和原则 1) 信息治理体系目标 在企业总体进展目标下,建立完善、规范的信息治理体系,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治理和利用,为企业的业务活动、经营治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2) 信息治理体系设计的依据 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动身,确定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信息需求,再分析目前企业信息治理的现状问题,依据信息治理的理论和科学分析,从而设计提出的企业的信息治理体系。 3) 信息治理体系设计的原则 信息治理体系的设计遵照可操作性、经济性、科学性、适用性原则进行。 2. 信息治理体系构架

信息治理体系结构图 1) 信息治理体制 信息需求结构:通过对企业经营治理活动的分析,确定企业所需求信息的结构。 信息治理职能结构:通过对信息治理职能、使用权限的分析,确定为完成信息治理职能所需要的组织结构。 信息治理的技术实现:实现企业的信息治理的技术建设。 2) 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建立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与组织结构。 治理信息系统:建立市场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和制造信息系

肇庆市(市辖区)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肇庆市(市辖区)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借助数据从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建筑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 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 (1) 第二节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三、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3 四、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肇庆市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肇庆市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肇庆市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 析 (7) 四、肇庆市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和趋势 1.1什么是移动信息化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应用、服务及网络三个层面,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移动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 从通俗的概念来讲,移动信息化就是要在手机、PDA等掌上终端,以电信、互联网通讯技术融合的方式,实现政府、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最终达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随身的移动化信息工作的目的。在移动信息化实施之下,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如办公信息化软件、ERP软件、CRM软件、物流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以及各行业特定的行业软件(如警务联网系统、统计局统计系统等等),都可以移植到手机终端使用。手机变身为一台移动化的电脑,既能在手机与手机端进行信息化工作联动,也能够与原有的电脑端信息化体系保持互联互通。随着手机成为信息化网络中的移动载体,移动信息化将让现在需要固定场所、固定布局的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灵活方便,满足政府和企业在出差、外出、休假,或是某些突发性事件时,与单位信息体系的全方位顺畅沟通。

移动信息化发展的支撑平台 (1)一流的移动通信基础网络平台。 (2)一流的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3)立体化的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 移动信息化的目标 3A 任何时间(Anytime) 任何地点(Anywhere) 处理任何事情(Anything) 移动信息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任何创造财富和提高效率的事情 1.2信息化发展的历史

移动信息化不是一种技术的更新,而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项技术 的集成与创新,将传统PC端业务模式向移动端的延伸,使其对业务的支撑更加柔性、 便捷与可靠。 移动信息化的驱动力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在当前形势下,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为适应这一需求,为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我们需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校园信息网络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应与学校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校园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实施,除了更具学校资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分步: 1、校园网络的基础架构建设 (1)创建校园网络:按一定的技术指标配置网络设备。 (2)与网络相关的系统软件的选用。 2、推进校园网络在教学、管理、备课等方面的应用。 (1)网上行政事务管理——办公平台的搭建。 (2)网上电子图书阅览。 (3)网络宣传、教育。 (4)网络综合服务 3、逐步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1)信息资源共享 (2)图书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 (3)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

(4)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5)校园网和广域网结合 (6)床架网站 4、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应用与管理 (1)宣传了解:让教师了解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及其对学科教学在认真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实践应用: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化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健全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3)加强管理:制定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确保校园网畅通。 我们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将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以教学支持网站、信息资源库、数字图书馆为信息员,以数字化为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面向教学应用为首选,以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为主要建设模式,创设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肇庆工业产业情况分析

肇庆工业产业选择 选择合理的工业产业(行业)加以培育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工业发展及加快工业化进程,而且能够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具有生产率上升快、市场需求大且长盛不衰、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附加值高等特征的工业支柱产业,它是在较长时期内支撑工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和重点培育发展。如前所述,改革开放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肇庆市工业规模小,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对工业主要(支柱)产业的选择不够清晰、发展思路模糊、扶持力度不够,使得工业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工业规模小,对整个经济发展带动和支撑能力较弱等薄弱环节。因此,肇庆新一轮的产业及经济发展,必须把选择和培育发展强大的工业产业及集群作为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工业产业选择的标准 根据产业经济学,对于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其主要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是少数几个具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产业关联性较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业,肇庆市是产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不是相对独立的工业及经济区域。因此,工业产业选择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产业选择有所不同,既要考虑市域内各产业间的比较,还要考虑到工业关联及对市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肇庆市工业产业选择主要坚持六个标准:一是工业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优势。即肇庆市某一工业行业在肇庆市各工业行业间、同一工业行业在全省各区域之间具有的相对优势;二是工业行业发展趋势的相对优势。即未来发展前景好,属于朝阳行业;三是工业行业在大区域分工中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潜力。四是工业行业发展区域条件(包括资源条件)的潜在优势,如交通条件的改善、重大项目建设使区域优势提升。五是工业行业的关联和集群效应;六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应。在这些标准中,第一、二标准考虑了肇庆市产业发展现状的静态和动态的特征与比较优势;第三至第六个标准考虑产业的区域条件,市域以外大区域分工等潜在发展因素和环境制约因素。 (二)工业产业选择的方法 由于统计资料的不齐全等影响,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选择。 1、根据发展现状确定备选的工业产业 没有规模就是无法形成支柱和产生关联带动效应,因此,工业备选产业的确定根据工业发展规模(工业总产值、各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确定。按照中国工业分类标准,结合肇庆市的实际,可以将肇庆的37个工业大类归并为13个工业产业部门,把它们作为肇庆市的工业备选产业,即为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及制鞋、造纸及木材加工(包括家具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金属采选业、建材工业(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林产化工、化学纤维制造、化学原料及制品业)、机械制造(包括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和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发布日期:2012-10-12 肇庆新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地处鼎湖区中部,东邻肇庆国家高新区和佛山市三水区,南靠高要市,西倚端州区,北接四会市,是肇庆市各功能区紧密连接的主要纽带,是广佛肇经济圈的重要发展腹地,是珠三角联通大西南各省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是珠江西岸正在崛起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兴增长极。 2008年,国务院正式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肇庆市全境纳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近年来,肇庆市经济建设不断提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向着“建设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目标不断迈进。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广泛深刻变化,广东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肇庆新区,是广东从长远发展出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宝贵机遇,充分发挥肇庆市作为珠三角主体城市的先行示范作用,遵循低碳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并引领新型城市化模式,培育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对我国大西南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对广东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肇庆市鼎湖区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西的莲花镇、永安镇、凤凰镇、广利街道、桂城街道辖区内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周边相关区域,规划区面积115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协调区范围,面积约585平方公里,包括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协调区在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等方面,须与肇庆新区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 规划区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本规划是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肇庆新区功能定位的行动指南,是加快建设肇庆新区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图0-1 肇庆新区区位图 图0-2 肇庆新区规划范围图 一、建设肇庆新区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平坝区十字乡民族中学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安启辉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2、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全面开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装备和运用水平达到全区教育系统领先水平; 3、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成资源库,充实学校教学多媒体平台,并与区教育教学资源库衔接; 4、实现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构建网络化的创新学习环境,把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文化牢牢扎根与师生的教学活动之中; 5、实现教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加强与各级教研组与区教研室的联系, 6、实现师资培训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建立起信息化的校本培训机制。 (二)具体目标 1、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方面继续把教育信息化的学习、教学环境的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分项实施,

逐步到位。初步打算为: 2015年完成部分班班通、电子备课室、校园数字广播及监控系统; 2016年年终完成“班班通”建设,年底实现校内局域网资源共享; 2017年完成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并与市、区数字图书馆相链接;2018年完成校园网站建设。2019年建成学科齐全、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普及与提高,要求教师做到“四个会”,即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及上网浏览,会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教学资料,会熟练应用校园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会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初步建立起课件库,形成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要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教学所必须的技能。 3、软件开发方面 教学软件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发动教师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各科室、教研组都要完成本部门的主页制作,并与学校网站链接;要有50%的老师建立个人教学或专题研究型主页。 4、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今后将在教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使每一位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学会熟练地操作电脑,学会上网,学会检索信息,学会人机交互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组织学生进行网页的制作,争取所有的班级都有班级网页,50%以上的同学有个人的主页,且都与学校的主页相链接。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争取在区级以

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

公司信息化建设方 案

XX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规范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国政府出台有< —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宁波市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宁波市信息化发展规划( - )>等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文件。 本信息化建设方案依据以上政府指导性文件制定而成。 XX公司信息化是公司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内容。XX公司信息化是指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过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应用,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XX公司信息化就是要实现公司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过程,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财务等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四是企业电子商务。 一、XX公司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XX公司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1.1、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整个集团公司当前拥有联网电脑约100台。有专门的机房用于存放ERP和用友服务器。还有专门的远程视频会议室。 总公司和旗下分公司在建厂时即建成了覆盖公司主要生产区域和部

门、以电信光纤及ADSL为主要传输介质的、以百兆交换为主的数据网络,服务于公司信息查询、网络通信、各种数据文件共享、信息存储、并为、<用友财务处理系统>提供硬件支持;总厂还建有程控交换内线电话专网以及电信服务商提供的外线电话网络,服务于总厂的语音通讯;现配备了2名专职网管负责网络管理维护和相关技术服务。 1.2、信息化应用建设初见成效: 公司建有面向公众的对外集团网站,集成公司轴承、公司钛业、公司管业、公司外贸4个子公司网站,进行网上信息发布、产品宣传和收集客户信息反馈。 在 8月开始在轴承公司实施,涵盖了财务、销售、物料管理、生产计划等模块。 总公司与旗下江苏管业公司财务采用VPN互联<用友财务处理系统>,对整个集团公司的帐务进行处理,财务数据集中到用友服务器上读取存储。 公司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RO/E、CAXA)技术。 公司在产品防伪上还使用了<中国质量电子监管网防伪查询>和<中国电信168315企业客户服务中心防伪查询>。 由广告公司设计的VIS(品牌推广应用手册)、<集团公司样本>以及当前正在制作的等信息化应用。 1.3、网络扩展应用方面: 有<视频监控系统>、<保安巡逻管理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

肇庆市(全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肇庆市(全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数据分析报告从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建筑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趋势变化。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肇庆市第二产业主要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 (1) 第二节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三、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3 四、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肇庆市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采矿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肇庆市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肇庆市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肇庆市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 析 (7) 四、肇庆市制造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肇庆新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

肇庆新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肇庆新区规划范围图

肇庆新区区域用地结构规划示意图 肇庆新区功能布局规划图

《肇庆新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内容简介 一、规划范围 肇庆新区规划范围西起凤凰大道,东临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北含鼎湖山25度坡以下山麓地,南临西江(含砚洲岛),规划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涉及桂城街道、广利街道、凤凰镇、莲花镇和永安镇五个行政辖区的部分区域。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规划还划定了肇庆新区协调区,总面积585平方公里,包括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协调区在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等方面,须与肇庆新区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三、发展定位 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低碳、智慧、人本、包容为目标,建立符合岭南区域特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低碳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统筹产业、人才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构建高效、便捷、低碳,生活、服务和生产协同互动城市功能组团,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发展,建设山清水秀、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低碳绿色

发展示范区。 珠三角健康宜居理想城市。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营造与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相匹配、山水城市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环境友好、资源集约、宜居宜业的建设风尚,打造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展现现代岭南风貌的宜居城区,构建珠三角健康产业发展和养生旅游度假胜地。 肇庆市行政文化中心。依托交通枢纽区、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区等功能区,建设新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教育医疗中心,促进城市发展重心进一步东移,强化与珠三角核心区的空间联系和经济联系。统筹肇庆中心区联动发展,肇庆新区与老城区协调发展,与鼎湖区一体发展,与肇庆高新区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v3

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阅读摘要: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集团企业信息化愿景描述开篇,然后提出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瓶颈,并寻找解决方法,同时提出集团信息化整体规划。 提示:文中加粗下滑线斜体文字为阅读要点。 目录 一.智慧集团企业展望 (2) 二. 集团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5) (一)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果 (5) (二)信息化工作瓶颈 (6) 三.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7) (一)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 (7) (二)集团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 (8) (三)集团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 (9) (四)信息化体系建设 (12) (五)信息化应用建设 (13) 四. 总结 (17)

一.智慧集团企业展望 智慧型企业是具有前瞻性的,能够最充分、敏捷、灵活、有效地运用资源的企业,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员工中得到快速“内化”,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无论企业规模有多大,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智慧型企业可以突破人力的局限,将自己的管理边界扩展得更远。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智慧企业建设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建设智慧集团企业是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什么是智慧企业,或者说什么是智慧集团企业?通过以下七个应用场景的描述,可以体验智慧集团企业的魅力: 场景1---胶工小李 下午17时,小李通过信息终端(手机、电脑等)接收到其工作林段的天气情况、最佳割胶时间、胶水预测产量等数据信息。夜间小李进入胶林开始工作,在自动割胶刀的帮助下快速完成了工作,并有效提高了个人产能。小李割胶完成后离开胶林,自动胶水采集器将帮助小李进行胶水收集,采集器完成胶水收集后将自动发送所在胶林产量信息到数据库,并将该数据信息分发给小李。小李获得信息后,在自动胶水采集器前收集胶水后送往收胶站。 场景2---收胶站小王 小王开始一天工作了,首先通过信息终端将获取到所属地区胶林产量信息,此时胶工小李将胶水送达收胶站,小王对送达胶水进行过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治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和必由之路,已为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挑选。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国一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差不多或即将启动。 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仍然是全新的课题,不管在规划依然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不少疑虑和困惑。而一些it企业、问公司出于纯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自觉、别自觉地误导企业,又进一步含糊了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其效果的认识,使他们对究竟怎么规划和建设本企业的信息化更加茫然,或仓促上马招致失败,或迟疑别决贻误良机。所以,对一批差不多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用户企业来说,其当务之急是,在策略、战术上,借助外部的客观、中立、第三方的信息化问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咨询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本文从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流程、需求动身,从怎么为用户企业提供客观、中立、第三方的问服务的角度提出企业信息化四个时期的八个策略咨询题与大伙儿讨论,供企业参考。 一是企业定位策略 虽然在企业制度、治理模式、技术工艺、行业属性、进展时期、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能够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从来别存在彻底相同的企业,所以也就没有能够彻底照抄照搬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首先应当借助外部的第三方信息化问机构,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治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境和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时期、力度和深度,才干既别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以后经营进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是时机挑选策略 什么时候启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战略上说固然是时别待我,但从战术上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如今”就上马信息化项目。时机的挑选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竞争的压力、信息技术的飞快进展、与供应商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关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需要等等,构成信息化的拉力和动力。而企业在体制、治理、观念、人员it素养、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预备或预备别充分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力,推迟信息化启动的时刻。企业应当在第三方问顾咨询的帮助下,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两方面因素的消长变化,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打算地预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 三是全员培训策略 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问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一般职员就信息化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别同于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的应用操作技能的培训。它别仅有助于尽快形成全体职员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职员参与度和积极性、制造性,减少障碍,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擦亮用户的双眼”,培养和提高企业治理层特别高层决策者对信息技术、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认识和推断力,以便正确地挑选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及其供应商、实施商,落低选型风险,防止决策失误。 四是招标选型策略

肇庆市城市环境分析

肇庆市城市环境分析 目录 肇庆市城市环境分析 (1) 1经济总量情况 (2) 2 产业发展情况 (2) 3 区域发展情况 (3) 4 外商投资情况 (5) 5交通状况 (5) 6 生态环境 (7) 8周边旅游资源 (8) 9 其他优势 (8)

1经济总量情况 2011年,肇庆市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23.30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2.83亿元,增长6.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5.35亿元,增长23.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5.13亿元,增长9.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0%。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614元,增长13.1%。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256.99亿元,增长19.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2.73亿元,增长19.0%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 344.44亿元,增长19.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5.27亿元,增长17.2%。 肇庆市年末常住人口395.14万人,户籍人口426.90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14元,比上年增长19.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0元,增长13%。 上述数据说明肇庆市总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市民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在住宿和餐饮业方面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2 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优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电子信息、石油、化学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园区经济突飞猛进,工

肇庆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指引图

关于印发肇庆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指引图的通知肇府办〔2011〕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优化行政服务,根据市委、市政府创建“人民群众满意服务窗口”的工作部署,市监察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了《肇庆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指引图》,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各环节所需材料明细,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各部门要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的高度去认识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照《指引图》中所承诺的各环节的时限完成审批工作。 二、加强沟通,协调联动。各地各部门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主动配合和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做到部门之间、上下环节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分工协作,坚决杜绝各自为政、脱节错位的现象。 三、加强监督,严肃纪律。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各部门实施《指引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按承诺时限进行审批,或在审批过程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宣传,确保实效。制定《指引图》是我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解决“报建难”问题的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方便建设单位或个人依法提交审批所需资料,并对审批工作进行监督。 (指引图请点击文档后的附件下载查看) 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各环节所需材料明细 一、立项环节 (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环境保护部门)。 1、类项目: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 (1)《环境影响登记表》一式2份。 (2)工商局核发《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1份(复印件)。已领工商执照的,提交其复印件;属申办分支机构的,提交上级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 2、类项目: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一式2份(端州区)。 (2)《环境影响报告表》一式2份。 (3)《环境影响报告表技术评估意见》一式2份。 (4)备案制的项目还须交有关部门的立项批文。 3、Ⅲ类项目: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 (1)《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式2份。 (2)《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意见》一式2份。 (3)备案制的项目还须交有关部门的立项批文。 (4)除端州区以外的建设项目还须提交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初审意见。 4、由省环境保护厅审批的项目按其具体的规定准备材料。 (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审批(城乡规划部门)。 1、填具的《建设项目选址许可申请表》一式2份;特殊情况的应加一份情况相关说明。 2、建设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建设项目联系函原件1份。 3、建设单位的申请函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函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明确建设项目的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建筑性质、建筑规模、层次、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交通量分析、职工人数以及有无特殊要求等情况)原件1份。 4、按国家有关规定须预先取得的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原件1份。 5、由用地科根据所需选址用地的1∶500肇庆城建统一坐标系的场地现势地形图1份及其电子数据,并在地形图上用标示拟定范围。 6、经办人员现场踏勘、材料审查后认为需要补充的相关材料。 注:对原划拨土地的项目,需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加具意见。 (三)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国土资源部门)。 1、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向市国土资源局申请用地预审的请示文件。 2、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初审意见。 3、《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 4、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拟选址占地情况、拟用地面积确定的依据和适用建设用地指标情况、补充耕地初步方案、征地补偿费用和矿山项目土地复垦资金拟安排情况等。 5、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或项目备案批准文件。 6、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拟选位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灾害易发区内的,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7、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证明材料。 8、建设项目所在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 9、建设项目所在土地利用规划图(标准分幅)。 10、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 11、建设项目占用土地面积汇总表。 1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土地利用章节)。 13、建设项目占用土地坐标(电子光盘)。 14、其他根据相关规定需提供的有关资料。 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类建设项目与需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用地预审的不用提交第5、6、7项材料。 (四)建设项目审批(发展改革部门)。 1、企业建设项目备案、核准。 (1)备案。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集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集团以每年4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为了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配合集团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集团引进了信息化的管理,其中集团生产公司使用XXU8总账报表,商贸公司使用XXNC3.0总账、报表;销售业务使用维涛进销存系统,物流仓储使用实达仓库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同时培养了一批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集团信息化整体部署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存在严重的“集团信息孤岛”现象,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信息化管理不相适应,这一矛盾随着集团业务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凸现出来。 目前各核算单位虽说都使用了财务软件,但应用层次普遍不深;现有销售业务处理系统,很多是照搬或模拟手工的核算和管理模式,缺乏对业务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财务总帐、报表不能与进、销、存业务系统一体化结合,业务数据无法达到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销售计划与供应链计划、生产计划无法整体协同,现有的分销物流系统急需优化,更没有形成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整体产业链的完整供应链计划协同管理。 此外XX集团的组织庞大,急需建立一套适应集团整体管理和监控、决策分析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和下属机构之间的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协同管理。 集团信息化的软件应用现状,造成了信息的分散、失真和严重滞后,从集团全面管理的角度来看,集团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集团业务发展的步伐,已经无法与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集团对内部的精细化、规范化、 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日趋强烈,整合集团资源,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重新构建一套适应和促进集团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集团内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资源的整合、集团加强对各分公司的关键业务控制力度以快速响应外部市场的变化,都需要借助最先进的技术和集团管理理念,对集团信息化建设未来5年进行整体的部署和规划,来建设一个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整个XX集团的经营信息,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监控;具有功能强大的分析、查询体系,充分适应集团公司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全面提升XX集团的 核心竞争力,为打造"百年XX奠定基础。 三、XX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信息化指导原则 XX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应确定为: 筹“集团领导,归口管理、组织保障;统

公司信息化建设未来三五年发展规划

中铁五局建筑公司未来三~五年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 (一)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是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基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中铁五局建筑公司自2009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坚持以IT基础架构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服务的原则,紧密结合业务应用需求,整合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推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公司信息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期,从最初的计算机打字、简单的工资管理、编制预算、财务管理等单机单用户使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逐步扩展到各业务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2009年后,公司信息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不断推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机关建立了中心机房、局域网,实现网络信息传递,光纤专线联接互联网。2009年,集团公司引进建设了网络OA办公平台,覆盖所属基层单位、直管项目部。集团公司为加强财务集中管理,引进浪潮GS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财务集中管理。2009年集团公司为实现特级资质升级,建设了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依据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集团公司在全局推广

项目成本管理系统。2010年公司还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2014年~2015年逐步建设完成公司到主要区域指挥部、直管项目部的二级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2014年公司为提高党务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党务管理的有效性,建立了公司党群工作信息化系统。2015年公司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立体联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人力资源培育、开发和利用,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北京宏景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系统。 虽然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司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初步应用、发展阶段,信息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在公司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实施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公司网络平台和信息化应用体系,用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机遇。 1、建设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内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建立并开通企业外部网站;使用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建设部首次对施工总承包特

中小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

浅议公司信息化发展框架 张健强 企业管理部 【摘要】结合公司实际,抓住机遇,突出重点,逐步提高公司信息化发展水平。 关键字:信息化发展目标信息化评估 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设备,实现以信息为中心的经济结构。 企业信息化就是在企业中发展信息化,使其成为支持企业运行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 一、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意义: 随着IT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实现集约化、精心化管理的平台。从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5.7%,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0.1%,数据往往能够揭示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是信息技术正在我们国家高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接触越来越广泛,依赖也越来越深入,二是信息对经济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适时的发展信息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带动经济发展,支持决策执行的有效媒介。 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管理层共同成长的过程,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也就是提高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促成管理层对信息化达成共识,同时也帮助企业的战略能够顺利实现。

二、公司信息化程度简析及基础: 目前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至少都有一台计算机,但是对计算机的利用除个别部门(单位)外大多都仅停留在office办公方面,即所说的办公自动化(OA);基层单位根据实际,也有一些电子控制设备,但是没有实现共享与集中化管理,所以我们离企业信息化还有很大的距离,信息化的步伐也应当加快。 当前总公司精细化管理的方针以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正好给我们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紧抓机遇,稳步较快推进;夯实基础,重点突出,使我们企业信息化的思路。 当然,实现真正的企业信息化,需要最高管理层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以及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 三、信息化发展目标: 实现门户集成、数据集成、流程集成等,使公司工作流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公司全面竞争实力。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 我们要在产品的生产控制、检测、处理等生产全过程的各环节中,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及装备,实现公司计算机生产监控调度系统与公司综合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公司生产过程的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的自动化,并与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最终实现信息共享与即时调控。 (二)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

肇庆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肇庆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 报告2019版

序言 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总数量,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变化。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 (1) 第二节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肇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肇庆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肇庆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肇庆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统计分析.7 四、肇庆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肇庆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