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科学五

教育科学五

物理教师教学效果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为了推进新课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观察,让教师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或策略;同时,可以改变听课、评课的传统模式,让研究的对象更清晰,研究的方法更系统、规范,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实施至今,我们必然也必须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课堂观察、教学能力。

1、课堂观察: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持续反复或有选择地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研究。

2、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最基本要素,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学能力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教学客观规律,详细进行前期分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全面实施教学活动,课后反思,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等的综合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强调“自主”,强调知识必须依赖于自我的建构。它给我们的启迪是:个人的深刻的变革必须基于一种“我要变革”的强烈诉求。如果没有这种诉求,个人理论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课堂观察的作用就在于唤醒沉睡的“个人理论”,激发起冰山底下那部分知识的自我变革欲望。当老师被课堂观察所揭示的现象感到“震惊”、产生疑问的时候,固有的理念被解构,理念重构的行动就会自动开始,没有人来强制与逼迫,一场自我革命开始了,就会产生一种“非变不可”的欲望。自觉解构,然后自主建构,这才是建构主义的精华所在。

2、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理论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新课程主张实施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多元评价,使被评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课堂观察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来诊断、发现问题,多渠道为教师提供信息,鼓励改进,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四、研究的价值和目标

1、研究的价值

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适合研究课堂情境的重要方法,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和中介技术,是教学实践反思的镜子,是实现高效能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居于教改研究的前沿。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一方面,观察是研究的起点,要研究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必须坚持深入课堂,长期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课堂观察绝不仅仅是“观察”的问题,透过“观察”本身,折射出的却是观察者的技术和理论视角。而且与以往的听课、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加突出了研究与学习的性质,更需要教师间的深入合作。

2、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组织教师开展课堂观察的工作机制,并逐步形成常规,使校

本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

通过研究,既发掘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又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教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客观的反馈,促进教师持续的自省和改进教学行为。通过研究,引领教师开展观察、研究、反思,引领教师关注教学细节,使教师学会一种贯彻、描述、思考和理解课堂行为的方法,提高教师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的能力。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课堂观察具体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课堂观察,从大的方面来说包含四个维度,即课程、教师、学生和课堂文化。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包括对课堂教学模式、课型等的整体观察;包括对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各要素进行分类、逐点的观察,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新课的导入、问题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学媒体的利用、学生评价、学生思维方式、学生学习情感、课堂氛围、活动实效、教师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机智等。通过研究,形成课堂观察的内容体系和指标体系,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分析。

(2)课堂观察的方式与方法

应用多种方式(如案例分析研究、叙事研究、对选定教师进行跟踪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手段(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摄录教师教学片断等),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根据课堂观察的内容,制订可操作的课堂观察评价表,包括整体评价表以及各环节、各要素的分类评价表。采用定量观察、定性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

定量观察:预先设置行为的类目,然后借助项目清单、等级量表等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做记录,形成频率记数(次数)、事件发生的百分比、等级量表的分数等数据。定性观察: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现场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

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观察,都要提前拟定观察计划或观察提纲,对需要观察的对象作好各方面真实的记录。事后,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生成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并写出观察报告。

(3)组织与管理

以课堂观察研究为载体,促进校本教研的稳步推进,促进校本教研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课堂观察工作制度,教务、教科、教研组、备课组提出相关的工作制度,落实相应工作职责,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促使本课题研究按要求落实到位,在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学习,使教师对课堂观察的理论和技术有一个较完整和系统的了解,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观察的具体内容、要点,形成体系,制作课堂观察评价表。

(2)行动研究法

组强教师开展课堂观察实践,发掘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后的研讨和再实践,不断追求教学的本原,发展教师教学智慧。

在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上,采用教师自我反思诊断、同伴集体会诊、专家评课诊断、现场观察、录音(像)诊断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在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上,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要激励,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以平等的态度与教师展开对话,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1)有计划、有步骤的按课题具体实施方案实施研究。开展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开展教学反思。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完善课堂观察评价体系,完善课堂观察评价表,改进课堂教学,提炼教学思想,开展教学创新,发展教师教学能力。

(2)总结阶段研究成果

①撰写调查总报告一篇、分报告若干篇。

②撰写论文、经验、总结、教学案例若干篇。

③课堂教学展示

八、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九、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建立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副校长具体负责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导处、教科室具体执行,全员参与的管理制度。

2、评价为导向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组织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学习培训。

4、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并收集有关资料。

5、学校好多教师有着多年教学研究经验,青年教师研究意识较强,老师们普遍有热情、有干劲,热爱学生,思想解放,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6、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硬件支持。

教育和科学技术教案

教育和科学技术教案 【篇一:《科学技术(上)》教学设计1】 第23课科学技术(上)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①知道汉代的《九章算术》、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等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②了解战国《石氏星经》和西汉《太初历》等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③知道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等科技名著。 2.能力培养:①运用事先制作的一些算筹,根据课文小字有关纵、横、空格的计数方法,用算筹进行计数演示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②根据商朝十进位、春秋战国算筹和四则运算、汉代《九章 算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等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成就,设计一张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表》。③根据天文历法、农学和地理方面的成就,设计一张《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天文、历法、农学、地学成 就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明确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 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是我国古代数学居世界前列的标志之一。战国时 期石申的《石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贾思勰的《齐 民要术》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郦道元的《水经注》代表了当时地学著作的最高水平。②认识祖冲之,贾思 勰等杰出的科学家能获得成就的关键是具有刻苦专研、注重实践、 虚心吸取前人经验和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教学要点〗 1.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将祖冲之的圆周率、《石氏星经》、《齐民 要术》、《水经注》等各项科技成就讲清楚。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长 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石氏星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重要位置, 都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我国古 代以农业立国的特点,以及对后世农业发展的影响;《水经注》对 我国山川地形、城市乡镇、风俗民情、特产矿藏的叙述,也使学生 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情况。 2.难点:本课涉及的有关数学、天文历法方面的“世界之最”和农学、地学名著,对今天的初中学生来说,接触、了解得并不多。怎样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意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可与当今有关这在这方面的知识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科学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和历史的成就感。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科学、技术与社会和基础科学教育(一)

科学、技术与社会和基础科学教育(一) 一、何为STS近几年,面对现行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基础教育界一直在呐喊要提倡素质教育,同时也在不懈地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对其基础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标准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这些改革的特色之一,是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即在科学教育中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中将STS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最为值得关注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由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重视专门化的东西,使得大多数科学家也越来越重视研究更专门和更带技术性的问题,研究的深度日益增加而其范围却日益缩小。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深了越来越专业化的教育带来的弊端。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也谈到越来越专业化教育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他认为,这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比如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专业很窄的范围,而不了解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基本知识,甚至代表两种文化的双方互相认为对方的工作意义不如自己从事的重要,从而互相排斥。这种文化的分裂会带给社会损害、损失。斯诺提出要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以改变这种现状。科技发展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是否应该发展核能,是否应该谨慎地加以限制基因工程的研究,应怎样控制世界人口,怎样控制非再生能源的消耗率,怎样避免战争、环境污染,又怎样防止或消除等等。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引起对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讨论,而人和大自然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社会过程。凡其结果会对广大群众产生影响的,群众都应参与决策和实施。科学技术对政治和道德的影响是公众的事情,外行也应介入。然而西方国家中社会和科学技术明显分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脱节,而自然科学又占统治地位,这样就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参与涉及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需要能给决策者提供新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等等。基于这些客观需要,逐渐兴起了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STS。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对STS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一般认为,STS是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兴的学科。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STS研究。现阶段,我国专门研究STS的学者这样定义STS: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其他子系统(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科学、技术也应该研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要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在整体上的性质、特点、结构和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在国外,学者们对STS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在广义的理解中,STS体现为一个学科群,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等等(还包括技术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的总称。在狭义的理解中,STS则是以传统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学科为基础,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融合了上述传统学科之基本内容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追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新理解。很自然,像这样的研究及其成果,迟早是要反映在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之中。二、STS与基础科学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深入,一个相应的趋势是,科学教育也越来越专业化。这种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倾向将影响到所培养出来的一代人的知识、技能结构以及基本素质。在这样的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即使是很杰出的人才,也很可能大多数只是某个狭窄领域的专家而对其他领域几乎一点也不通。时代和社会并不要求人人成为物理学家,但要求人人都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对急速发展变化着的时代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内容、方法、观念及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现代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有现代观念、有一定专长、也了解其他领域知识的通才。只了解很窄的领域,不论是领导科学工作,还是参与

五年级上册科学检测题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检测题姓名 一、填空题。(错一空扣1分) 1、种子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在做种子发芽实验时,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进行分组对比实验。 4、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和养料。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9、生物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4、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着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5、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二、判断题(错一题扣1分) 1、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它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保持相同。(√) 3、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都应放两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4、小明写了一条食物链:鹰、麻雀、小麦。(×) 5、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绿豆发芽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就行(×)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9、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10、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没有关系(×)11、食物链彼此交错在一起,就像一张“网”。(√)12、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 13、自然界的鸟类很多,我们捕杀几只是没有关系的。(×) 14、几十只蜘蛛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蜘蛛群落。(√) 15、青蛙冬眠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16、种子只在种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17、做生态瓶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一些生物的生活需要。(√) 18、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9、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如兔、鼠等(×)20、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21、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22、非生物在群落里不起任何作用。(×) 2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4、植物种子的发芽与光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25、蚯蚓喜欢干燥明亮的环境。(×) 26、在研究绿豆芽的生长与光的关系实验中,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水、空气等。(√) 27、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28、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29、光照的强弱对绿豆芽的生长没有任何的影响。(×)30、人类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 31、给植物嫩芽浇水,不但不利于其生长,反而会加速其腐烂的速度。(×) 32、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则不需要。(×)33、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34、在“草——虫——鸟”这条食物链中,鸟是生产者。(×)

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讨论

一、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辨析 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要区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首先要区分科学与技术。根据《辞海》的描述,科学可以理解为对世界本质化、体系化的描述。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科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对学生科学性的教育,包括获得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增强科学的能力与意识,培养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技术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价值 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意义重大,没有科学教育支撑的技术教育很容易背离教育的目标,变成单一的职业技能教育或者变成少数人的教育。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教育有利于技术教育知识性目标的掌握技术教育所要达到的知识性目标是全面、综合的。这就需要技术教育综合其他领域的知识,而科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时科学教育也为技术教育的研究领域拓展空间。在具体的技术教育中,通过对相关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中所蕴含的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更容易把新学到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起不同情境中的合理联系。 2.科学教育有利于技术教育技能性目标的实现技术设计和技术

试验是技术教育中技能性目标的重要落脚点。一个好的设计必然遵循科学原理。技术试验中,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科学过程能力所包含的观察、分类、测量、评估、推理等基本能力,以及明确问题、控制变量、假设、实验、图形化解释等综合能力有利于技术教育中技能性目标的实现。 3.科学教育有利于技术教育情感性目标的养成技术课程以技术设计为主体内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共通能力的发展。技术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可以发展人,实现人生价值;另外技术教育有科学原理做依据,从而使人对技术存在敬畏之心,避免使用技术的时候误入歧途。比如在技术教育过程中,人类可以依据科学原理对工具进行改造,从而获得成就感。人类依据科学事实及推理对部分技术的使用有限制,并进行合理的防护及约束。现代的一些尖端技术,比如人在使用核技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都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及危机意识。 三、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兼顾技术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和科学教育的特点,为达到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构建开设STEM教育,开展合理的创客活动是实现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1.构建开设STEM教育STEM教育是通过科学、技术等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可见STEM课程有机地把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较好地实现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的价值。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知。幼儿在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入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例如,金秋时节,向日葵成熟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间观察向日葵,让他们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朝着太阳?”让幼儿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对向日葵的果实进行观察,幼儿会发现原来向日葵的果实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欲望。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春天来了,我便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天,这时候,有几个孩子发现了蜗牛,他们高声地喊了起来:“我找到了蜗牛!我找到了蜗牛!”其他孩子立刻一窝蜂地围了过去,于是,我把蜗牛请到了班里,先请幼儿观察蜗牛的样子,并让幼儿说一说它的眼睛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等等,然后建议把它养起来,紧接着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蜗牛喜欢生活

在哪里?它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蜗牛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等等问题,先让幼儿自己观察、猜测,再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然后带到幼儿园分享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对蜗牛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最后,我们要迅速作出反应,调整教育策略。如夏天雨过天晴,有时小朋友会高兴地叫起来:“快看,天上有座彩色的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才是学习的时间,以前教师会忽略幼儿偶发事件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偶发性活动的契机,不嫌麻烦,立足幼儿的日常生活,重视随机引导,及时果断地处理偶发事件,告诉小朋友:“那不是桥,是彩虹。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的,太阳光照到这些水雾里,小水滴会把太阳光的七种颜色折射出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 我们的幼儿园种了很多的花和树,我经常带幼儿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秋去冬来时,我引导幼儿进行常青树与落叶树的比较观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答案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生物与环境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活动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A )(3 A )(2)C 1、选择题。(1 、略。2 蚯蚓的选择4 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C 4))B (2 选择题。(1)A ()B (3 5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记录:小鸟1、蔷薇—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2、略课堂练习:、填空。草1田鼠老鹰;草;田鼠、老鹰。 2、判断题。(1)×(2)√(3)√(4)√(5)√ 3、看图回答。 (1)略。 (2)蘑菇兔子狼;草兔子鹰 果实老鼠鹰;果实刺猬狼 6做一个生态瓶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改变生态瓶7. 活动记录:根据自己的生态瓶记录。略课堂练习:)√1)×(2)×(3判断题。(维护生态平衡8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 2 ()√(3)×(4)√(5)√1、判断题。(1)×、简答题: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2 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单元练习C (1)B (2)、1选择题。)生态系统(2 )互相作用、互相依存2、填空题。(1 6)√4)√(5)√((3、判断题。1)×(2)√(3)×(田鼠鹰;萝卜兔子4、小麦鹰 小麦兔子鹰;萝卜田鼠蛇 5、简答题。 (1)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 (2)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检验对比实验的效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光》单元 1光和影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选择题。(1)C(2)A(3)B(4)B 2阳光下的影子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B(2)C(3)C(4)C(5)A(6)B 2.略 3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B(2)B(3)A(4)B(5)A 2.晚上用手电筒光射向天空,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柱;利用激光笔,可以看到光的直线传播;用一根吸管,透过吸管看灯光,笔直的可以看到,弯折后就不能看到灯光,说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4光的反射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C(2)B(3)BA 2.光线先照射到书本上,然后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3.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 光与热5. 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5)×(6(1)√(2)√(3)√(41.判断题。A )A (3)选择题。(1)B(22.A 、资料阅读:B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6 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2)×(31.判断题。(1)√(C (3)A 1)(2)C2.选择题。(加压功能、供氧功能、摄食功能、排泄功能、通信功能、隔热功能、防撞击功能、防辐射3. 功能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活动记录:略A 资料阅读:B、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价。略。 2.略单元练习)反射,反光镜、(31)光源,太阳、燃烧的蜡烛、电量的手电筒等;(2)变化;1.填空题。(照镜子、探照灯。A )C(10)C(8A(9)))(3)A(4B(5)C(6B(7)、((2. 选择题。1)B2)AB )√(10)√7)×(8)√(9)×()√(3.判断题。(1)√(23)×(4)√(5)×(6 4.光是直线传播的,光能反射,光具有能量。《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作业参考答案地球表面的地形第1课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陆地的面积小;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等。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 的结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育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一、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知识来源的科学性。我们现在通用教材的编排都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它兼顾到知识的渐性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用科学世界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是知识组合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多个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科教材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是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用科学的态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而且要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生,使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最后是日常行为引导的科学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教学上。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每节课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兴趣,老师课下就必须得做好准备工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新课开始巧妙地利用图片、影像、视频等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之中。 二、自主探究的艺术 自主探究就是导引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三、结论确立的艺术

第21课教育和科学技术典型练习(川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1课教育和科学技术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从19世纪60年代起,学习西学、兴办新式学堂成为下列哪一项运动的主要内容()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的创办者是() A.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B.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3、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是() A.1854年B.1861年C.1862年D.1898年 4、右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这个学堂是() A.同文书局B.京师同文馆 C.南通师范学院D.京师在大学堂 5、下列作用中,对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作用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打破了儒家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 B.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和传播 C.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D.标志着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6、由京师大学堂发展而来的著名高等学府是今天的() A.清华大学 B.北京师范大学 C.北京大学 D.首都师范大学 7、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的事件是() A.京师同文馆的创办B.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C.科举制度的废除D.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8、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在()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新文化运动后 9、下列学校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的是() A.同文书局B.京师同文馆C.南通师范学院D.北京大学 10、在中国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于() A.1860年B.1894年 C.1898年D.1905年 11、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约() A. B.1900年C.1300年 D.300年 12、成为参加国际性学术团体的第一个中国人的是() A.詹天佑B.侯德榜C.茅以昇D.李四光 13、190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京张铁路工程总工程师的是() A.李善兰 B.徐寿 C.王锡阐D.詹天佑 14、20世纪20年代制出纯碱的中国化学家是() A.詹天佑B.侯德榜C.茅以昇D.李四光 15、旧中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对纯碱生产的垄断,使我国民族工业纷纷破产,改变这一局面的是我国 著名的科学家() A.侯德榜 B.钱学森 C.茅以升 D.詹天佑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科学制度被废除主要与下列的哪些因素有关() ①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②近代新式学堂的兴办③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了科举制的危害④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与科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在近代,许多有识之士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呼吁废除科举制度,其原因是() A.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B.科举制度在用人制度上存在着弊端 C.科举制度一无事处 D.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的象征 18、中国近代进行教育变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大量涌入B.传统教育与科学制度存在着危害C.顺应世界的潮流D.统治阶级想收买人心 19、有关京张铁路叙述错误的是()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生物与环境单元1 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活动记录: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推测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种子发芽与水分有关系吗?种子发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相同的温度、相同的光线、相同的环境水分不同找 6 颗绿豆种子,其中 3 颗种子放在干燥的杯中,另外3 颗种子放在湿润的杯中,然后同时放在实验室的窗台上。观察哪一组种子先发芽。(2)√ (3)√ 课堂练习:1、判断题。(1)×2 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活动记录:略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1、选择题。(1)A 2、略。(2)C (3)A 4 蚯蚓的选择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选择题。(1)A (2)B (3)B (4)C 5 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记录:1、蔷薇—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2、略课堂练习:1、填空。草田鼠老鹰;草;田鼠、老鹰。2、判断题。(1)×(2)√ (3)√ (4)√(5)√ 3、看图回答。1

(1)略。(2)蘑菇果实兔子老鼠狼;草鹰;果实兔子刺猬鹰狼 6 做一个生态瓶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判断题。(1)√ (2)×(3)× 7 改变生态瓶活动记录:根据自己的生态瓶记录。略课堂练习:判断题。(1)×(2)×(3)√ 8 维护生态平衡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1、判断题。(1)×(2)√(3)×(4)√(5)√ 2、简答题: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单元练习1、选择题。(1)B (2)C 2、填空题。(1)互相作用、互相依存(2)生态系统3、判断题。(1)×(2)√(3)×(4)√(5)√(6)√ 4、小麦田鼠鹰;萝卜兔子鹰小麦兔子鹰;萝卜田鼠蛇5、简答题。(1)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2)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检验对比实验的效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2

论文:分析论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论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我国发展战略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本文尝试探讨科学技术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基。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育影响科技。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摹础。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中介。教育继承创造知识,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途径,是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再次,现代教育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例如,现代的高等学府创造了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 科技也影响教育的发展。①科技发展加速化趋势与传统教育注重

知 识传授而忽视智能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②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一次性教育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③科技发展综合化趋势与两种文化教育相互隔离的矛盾日益突出。④科技社会化趋势与学校单一功能、封闭式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⑤科技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互为支撑 教育是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科学劳动的这一特点表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以继承他人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教育是连接科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途径。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第一,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重大科技进步不仅直接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完善,而且

浅谈小学生科学教育方法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如何教授好小学的科学,这是很多老师想要知道的,本文从教师的教授方法和校内外资源在科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来介绍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以此帮助老师们在科学教育中找对教育方法和方向。此外也让老师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广泛阅读 人的创造始于问题,创造意识,创新精神起源于问题意识。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问题的需要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中被扼杀、泯灭。学生探究问题需要得到满足必须具有特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教师们要实施“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广泛阅读的策略”。教师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科学的动机,激发起旺盛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广泛地阅读。广泛阅读是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过实践锻炼,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速读的技巧,知晓自己每分钟默读速度,学会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形式增大信息量。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拓宽了阅读的范围。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制资料卡片的方法学会搜集、筛选、储存和有效运用资料信息。学生在这种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同时也掌握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从事研究的方法。 二、引导兴趣,主动参与 科学教育实效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 参与的程度,即内驱力强还是弱,“兴趣是形成内驱力的主因”依据这个规律,教师们可以采用寻找身边的典型,介绍同龄少年科学迷的事例,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技影视,阅读科技书刊及会见科技工作者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情趣,并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