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无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许多优秀的军事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抵御

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的具体特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丰富的战争实践,形成了中国古代颇具个性的军事战略思想。

一是强调制定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把研究和制定事战略思想,作为保

国安民的根本大计,作为指导战争行动的重要前提。商周之际的姜太公提倡“本谋”,认为进行战争先要制

定相应的策略。齐国的管仲指出,“凡攻伐之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要求必须做到“未战而庙算胜”,只有制定正确的战略思想,做出合乎实际的战略决策,才能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和最后胜利。

二是军事战略思想的科学性。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概括起来讲,就是关于战略

问题的朴素唯物论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深刻体现着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认识。从《易经》的变化之道和

阴阳之理中,引出了敌我、速久、远近、利害、奇正、虚实等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从而指导和进行战争。坚决反对“天命观”,明确提出必须“禁祥去疑”,“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而知敌情者也。”既讲求经、道、通,也注重权、法、变,把原则性与灵活性、长远性与阶段性、连续性与时间性有机统一起来。同时,主张多法并举、多策共用,以政治、外交等手段密切配合军事行动。

三是军事战略思想的实践性。军事战略思想本身虽然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是思维的产物,但决不是

纯思辨的科学,它深深植于战争的实践,并被战争实践所检验。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和指挥者,我国古

代政治家和军事家通过对战争一般规律的思索与探求,把从战争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教训,从感性知觉上

升到理性认识,把一般的战术战法进行高度概括,用于指导战争,从而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军事战略思想和

军事战略思想家,比如孙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等。

二、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及其产生影响

从中国古代的战争实践来看,军事战略思想的正确与否,不仅对于战争结局的有着决定性影响,而且

对一支军队和一个国家的胜衰兴亡举足轻重。

一是正确的军事战略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军事战略思想对于战争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指意义。

西周时期的姜尚提出了“阴谋修德以顷商政”和“剪商羽翼”的军事战略思想,为周王朝800年江山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面对剧烈的兼并战争,制定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战略思想,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刘邦确

立了“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的军事战略思想,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

刘备制定了占据荆益、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军事战略思想,终成三国鼎足之势。李世民提出了“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军事战略思想,建立了盛唐。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平南方,各个击破”的军事战略思想,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持续200多年藩镇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运用“联此制彼”、“分而治之”的军事思想,

将所有对手逐一消灭。

二是片面或者错误的军事战略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大凡最后失败者,都与其

制定了片面或者错误的军事战略思想有直接关系。春秋时,弱小的宛国依仗着远方强大的秦国,轻视挑战

毗邻的晋国,晋国借秦国内乱无暇顾及之时,一举吞并了宛国。范雎指出,“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可惜韩国的谋士们没有看到这一点,一昧主张事秦求安,导致韩国最终被秦所灭。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时,拒不接受李泌“先图范阳”的正确军事战略思想,而是采取了先收复两京的

下策,“卒使盗据其穴,不能尽取河北,裂为藩镇。终唐之世为大患者,皆藩镇也。”宋朝由于采取了所谓“将

从中御”、“以文制武”、“阵图”,有像杨家将、岳家军这样的雄师劲旅,有辛弃疾、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却未能够力挽狂澜,最后被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的游牧民族所击败。

三是将帅个人的能力素质对军事战略思想的影响。将帅作为战略思想的主要决策者,其智慧、经验、意志等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军事战略思想的制定与执行。没有一技之长的刘邦之所以打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他知人善任,放心使用张良、萧何和陈平等谋臣武将的缘故。宋太祖赵匡胤制定出“先南后北”的正确军事战略思想,是他虚心听取了赵普等人的合理化建议。明太祖朱元璋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是他从善如流,积极采纳朱升和李善长等人的意见使然。而那些好逞匹夫之勇者,虽然得意于一时,终因没有正确的军事战略思想作指导,最后归于失败。经过李悝变法以后,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但魏惠王继位后不顾客观实际,主观地制定了开疆拓地的错误军事战略思想,结果弄得财殚力竭,兵疲民困,惨遭桂陵和马陵之败。项羽虽然“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然而,因为他的刚愎自用、不讲信义,导致在垓下与刘邦进行战略决战时全军覆灭。事关生死存亡的官渡之战,本来有绝对优势的袁绍由于“矜愎自高,短于用善”,被曹操打得元气尽失。

三、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的优缺点

中国古代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反映在军事战略思想上,既有追求稳定、爱好和平的一面,也存在守成大于进取,安土重于拓疆,防御优于进攻,重谋贵于武战等明显特征。

一是长于防御,短于进攻。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游牧文明多表现出内向、保守的特点。我国传统上的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文明,因而难以产生扩张的动机,并且战争对于农业民族来讲,只能意味着统治者的地位遭受威胁和原有等级秩序的破坏,这是既得利益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因而在军事战略思想上总是侧重于绥靖和防御,要么用女人“和亲”,要么送钱割地,所谓“和之以婚姻,施之以禄位,通之以货利”,目的就是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这种军事战略思想的内向性、保守性与封闭性,大多数情况下招致的是被动挨打。

二是优于后动,迟于先发。《战国策》里说,“驽马女子筋骨力劲,非贤于骐骥孟贲也,何则?后起之藉也”。以柔克刚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既可以在政治上争取人心,也可以在军事上避敌锋芒,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后发制人并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用后发的手段达到制人的目的,历史上的晋楚城濮之战、齐鲁长勺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秦晋淝水之战、宋金黄天荡之战等,就是后发制人的典型战例。但是,这种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略思想,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始终处于消极被动,而且往往会把战火引到自己的国土上,使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的损失。

三是工于权谋,拙于自强。权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是,战争毕竟打拼的是经济,对决的是实力,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光靠权谋诡计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北宋时曾借高丽之手制约辽国,联合西羌攻击西夏。南宋时,先是利用北宋的劲敌西夏北伐,随后又想与元朝联盟消灭金国。这种总想借力打力,依靠别人力量达到自己目的的错误军事战略思想,使宋朝彻底失去了主动权。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南宋又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隆兴和议”,最后被元朝消灭。清政府制定了所谓的“以夷制夷”的军事战略思想,试图在各列强之间挑起矛盾,以坐收渔翁之利,结果却被列强瓜分豆剖。

四是宽于仁义,少于惩罚。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强调“义兵”、“义战”,认为攻心胜于攻城,倡导“以仁为本”和以德服人。在一些情况下也的确感化了一些敌对者。但是,惨痛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农夫式”的仁慈,并没有“禁争掠”,也未曾换来战败者的反省与自责,反而以为中国人软弱可欺,变本加厉,有恃无恐。由此可见,讲求宽恕和仁义也要区分对象,必须坚定原则立场。对于那些能知错就改者可以原谅和宽恕,而对待那些怙恶不悛者,就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迁就,以免养痈遗患。

四、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的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战略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从现论和实践层次上对我们认识和思考现代战争,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中国人历来强调忧患意识,讲求防患于未然。《易经?豫卦》中说,“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左传》中认为“不备不虞,不可以为师;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指出,“国之大者,莫先于戒备。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明朝刘伯温在所著《百战奇略》中也说,“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是一种见微知著的精神,是一种始终对敌人保持高度警惕的战略思想。

要有全局和远大眼光。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古人总是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研究军事战略思想,在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里制定军事战略思想,从国家间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动中,判断战略环境的各种要素的联系及发展的趋向,判断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威胁和挑战的程度与方式,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思想,采取相应的战略行为,从而既要实现“搏敌”和“求胜”的目的,又要做到“不为斯民病”、“不贻患于国”。失去了战略眼光和长远目标,灵活的策略就会成为随心所欲的权宜之计,就会始终跳不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用兵原则,是古人军事战略思想实用价值和精髓要义的集中体现,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指导意义。我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历来把“知彼知己”、“相敌”等方法,作为制定军事战略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唯物基础,提出要以“五事七计”等作为考察各方情况,制定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依据。要求将帅必须熟悉交战双方的形、势、情,从政治、经济、地利、将帅素质、法规制度等方面,对交战双方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与研究,真正做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知战之道、知战之时,从而为夺取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定的思想理论基础。

要提倡以战止战。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为贵”、“兼爱”与“非攻”,强调“以威德服人,智谋屈敌”、“不以兵争天下”等思想,反映在军事战略思想上形成了“智兵非好战”、“尚武不黩武”、“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等慎战观念。这些观念成为古代中国人制定军事战略思想,指导战争行动的基本思想。当然,爱好和平、主张慎战,并不等于毫无保留地反对和取消战争,当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古代中国人始终坚持“以戈止武”、“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的原则,坚决以武力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而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