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经济区和都市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下)(1.5分)

我国经济区和都市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下)(1.5分)

我国经济区和都市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下)(1.5分)
我国经济区和都市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下)(1.5分)

我国经济区和都市圈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下)(1.5)

一、单选( 共5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认为,传统治理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职能分工不明确

B.政府政策导向不明显

C.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经济

D.政府权威性减弱

2.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探索实行的新模式是()。

A.正面清单管理

B.负面清单管理

C.全面清单管理

D.片面清单管理

3. 本讲认为,创新经济区治理机制的前提是()。

A.减少政府干预

B.完善市场机制

C.深化改革

D.扩大开放

4. 本讲认为,区域竞争的方式应当从让利竞争转变为()。

A.资源竞争

B.政策竞争

C.服务竞争

D.区位竞争

5. 在治理机制改革中,政府改革的方向是转变为()。

A.管制型政府

B.服务型政府

C.民主型政府

D.有限型政府

二、多选( 共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我国经济区和都市圈的一体化应当着眼于哪些方面?()

A.交通

B.通讯

C.旅游

D.环境

2. 本讲认为,治理经济区和都市圈的任务主要包括()。

A.深化区域分工

B.鼓励有序竞争

C.推进一体化

D.重点培育中西部增长极

3. 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11个重点经济区?()

A.滇中经济区

B.黔中经济区

C.藏中南经济区

D.成渝经济区

三、判断(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在都市圈的一体化推进方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正确

错误

2. 本讲认为,区域规划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等因素,经过广泛讨论制定出来的,因此具有可行性。

正确

错误

3. 欧盟是已实现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组织,其发展的最高程度是货币一体化。

正确

错误

4. 本讲认为,西三角即成都、重庆和西安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应当作为未来培育都市圈的重点之一。

正确

错误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 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过去:历史发展 (6) 1、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阶段 (6) 2、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6) 3、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 (7) 二、现在:整体实力、区域结构与禀赋优势 (7) 1、长三角区域概况与整体实力 (8) 2、区域内的静态结构与动态交互 (10) (1)区域内静态结构 (10) (2)区域内的动态联系 (13) 3、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14) (1)基建优势 (14) (2)资本与产业优势 (16) (3)人口资源优势 (17) 三、未来:从国际经验与本土战略看未来方向 (19) 1、国际发展经验启示 (19) (1)城市群规划的思路演进与重要关注点:以纽约为例 (19) (2)从国际经验看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20) 2、长三角的战略方向:创新与开放 (22) 四、未来:投资机遇 (24) 1、长三角与新经济的碰撞 (25) (1)长三角正受到资本追捧的行业 (25) ①私募投资动向 (25) ②政府的引导方向 (25) (2)长三角可以得到更好科研支持的行业 (27) ①中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 (27) ②高校的精专领域分布 (28)

③张江科技园的产业布局 (29) (3)长三角具有产业聚集的领域 (31) (4)阿里巴巴与新经济 (32) (5)总结 (33) 2、楼市投资机会 (34) (1)上海市:限价令导致的“低价”新房还有多大的潜在规模 (34) (2)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流入,长三角城市有望切实受益 (38) (3)长三角二线最受主流房企青睐的城市 (40) (4)环沪城市面面观 (41) (5)总结 (44)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题目:试分析天津上海等城市所处的位置,其可进入性,和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上海为例)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昆山、太仓、绍兴、宁波等地区的进步都依托了上海的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资金,还是引资开发工作,以及改革的方案设计,都密切观察上海发展的动向,以此作为自己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点。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和产业布局重心,已经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上海必须实行“双辐射”战略。所谓的“双辐射”战略是:我国主要以大市场的优势和充分供给的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和充裕资本的辐射。 上海及其周边的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1、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 洲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江三角洲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 2、经济实力雄厚。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 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4年国务院确立的沿海开放城市,本地区就有3个,1990年,国务院又提出开放开发浦东的宏伟计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具有

日本东京都市圈研究

东京大都市区一体化经验 一、发展概况 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同城化建设较好的国际大都市。大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指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京都、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等一都七县,面积3627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人口40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0%以上。大东京都市圈是世界闻名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1.一体化(同城化)规划导引的东京都市圈 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一个“首都圈”,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并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奠定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基础。1968年,日本又发布了第二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城市改造。这次规划使东京中心区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第三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的设想。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表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

转移城市结构,由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转变,从而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防止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向核心区过度集中,成为战后东京历次城市规划的中心任务。 1985年,日本国土厅大东京都市圈整备局对区域改造进行了规划,提出将东京一极集中的结构改变为多极、多圈层的城市结构。即将大东京都市圈进一步分成几个自立性的区域,在它下面又细分为业务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在那里配置政府机关、业务、金融、信息服务等中枢机构或会议场所,培育出自立性强的都市圈,并对各自的职能进行了相对明确的分工。日本政府根据区域职能分工,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 大东京都市圈是根据生产和生活这两大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着眼于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一群功能不同的大中小城市通过集聚而成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群。目前,大东京都市圈主要由中枢管理城、生产城、居住城、生产和生活兼用城、学园城、游览城构成的。中心城市东京为整个城市群体的中枢管理城,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整个城市群体的政治、经济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的组织管理,在文化娱乐方面主要增强它对其它城市的吸引力。其它城市的活动是在中心城市的统一规划下展开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从而形成了中枢管理活动“点”的高度集中和生产、生活活动“面”的水平分散的这种空间分散和内在联系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战略措施及目标:交通协作建设实现环状快速通道;都县协作强化空港机能;东京湾的统一协调利用;构筑高效的大区域物流系统;推进大区域防灾协作;首都国家中枢职能的优

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合肥都市圈构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范毓灼刘复友程国辉 (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安徽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必要性 都市圈构建的理论基础源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理论。 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绝不能把影响区仅囿于安徽皖中一隅,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着合肥要从省域以至于更大的区域角度来看待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建成具有省域影响或省际影响的中心城市集结地。 其次,合肥都市圈建设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都市圈概念上一般指以特定的通勤时间为半径,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发展中的合肥,其自身的辐射力和集聚力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据《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实际居住人口近期(2005年)达200万人,远期(2010年)达300万人。其相应的腹地和影响区域也在逐步拓展。 合肥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建设强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带动省域经济腾飞的需要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规模偏小,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安徽省域城市首位度低,中心城市实力不强,省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经济实历程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拓展必将增强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和腹地范围都必然随之发展,以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合肥城市的发展在从“点”走向“面”的同时,都市圈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增强省会城市竞争力,赢得与周边都市圈竞争优势地位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竞争。谁占有的地域空间和腹地范围越广阔,谁就能在运筹空间和资源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也更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合肥周边东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和昌九经济走廊,北有徐州都市圈。这些都市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徽省边境的一些城市。合肥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努力扩大腹地范围,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3、整合区域资源,实施联动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进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要求中心城市建设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避免重复建设。 二、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原则及区域范围 合肥都市圈构建按以下原则: ①中心城市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②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 ③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原则; ④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将半径200公里范围或2小时通勤圈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经济协作圈层。 (1) 核心圈层。包括合肥市区、肥东、肥西两县城以及长丰县南部中心城镇,基本和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区范围基本一致。远期城市发展规划中肥东、肥西两县将撤县设区,合肥北面的双墩镇也将发展为卫星城镇。核心圈层即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的建设范围。远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应达到300万人左右;GDP的中心度要大于45%;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要不小于其本身人口的15%。 (2) 紧密圈层。指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的商圈和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_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xx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xx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04经济学2班 贺小舟 3104004366 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规模化时期。有学者对我国125个城市行政区进行测度后认为,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其中,特大城市群1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城市群4个(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鲁中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从都市圈划分的国际标准来看,目前中国由城市群发展成为都市圈的并没有几个,真正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只有3个:长三角、京津唐和大珠三角都市圈。因而了解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于我国都市圈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都市圈发展概况 (一)长三角大都市圈 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O%。人口7861.4万,占全国总 人口的6.1%。 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 长三角大都市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该大都市圈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如“六朝金粉地”的南京、“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太湖之滨的无锡、鲁迅的故乡绍兴、中国革命启航处的上海和嘉兴。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

信息化推进世界主要都市圈及城市群发展研究

信息化推进世界主要都市圈及城市群发展研究 一、国际主要都市圈及城市群信息化促进发展的典型做法 (一)东京都市圈——信息化辐射式带动都市圈发展 日本东京都市圈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80公里,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由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共同组成。总面积约1.34 万平方公里,人口有3400 多万,全国3.5%的面积上生活着全国27%的人口,并创造着日本三分之一的GDP。东京都市圈的城市化水平高于80%。 从大局出发,日本政府对都市圈进行全方位的统一规划,通过“东京泛在计划”构筑高度普及的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建立起完善的交通体系;全面普及智慧医疗,使得信息化真正惠及民生;多举措开展节能环保,促进都市圈绿色可持续发展。 全方位统一规划,推动都市圈协调发展。为确保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协作,日本政府对整个区域制定了统一的规划。同时政府从都市圈大局出发,出台交通、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产业一体化等区域政策。这些区域政策的实施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不划分具体的城市等级,适用于整个都市圈内的所有成员城市。 泛在信息基础设施,奠定ICT深入应用基础。东京正式实施“东京泛在计划”,在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推动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目前无线互联已在银座、新宿等购物地区开展推广应用。 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打造快捷“通勤圈”。东京区域的交通运行由智能交通信息系统负责管控,该系统包括交通控制中心和车辆信息沟通系统。交通控制中心通过收集、处理、发布道路交通信息,进行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交流等,并将信息显示在控制中心中央显示板上,同时将这些交通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社会进行发布。 电子病历全面普及,提升区域医疗信息化水平。东京大都市圈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各类医院基本普及,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电子病历系统整合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提供病人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等,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提供检查、治疗、注射等一切诊疗活动的开单等功能。 多项节能环保举措,促进绿色城市发展。东京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写字楼、办公室等办公空间,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造就了绿色的办公环境,千叶县采用最新IT技术和太阳、生物学发电技术,在彻底利用城市未利用能源的同时,构筑可整合每栋建筑物的能源管理系统,使整个地区的发电量及耗电量状况实现可视化,从而实现全面节能。 (二)纽约城市群——智慧城市为区域发展迎来新机遇 纽约城市群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包括纽约、费城、华盛顿和波士顿4大核心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占美国GDP的30%。 在遵从共同的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纽约城市群普遍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电子政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智能交通优化城市管理,信息化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球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简称ICF)每年评选的智慧城市中,纽约城市群均有成员城市入选“全球七大智慧城市”,如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布里斯托尔、纽约州威彻斯特等。 1.城市群的信息化发展,遵从共同的发展战略 纽约都市圈内的主要城市均将信息化发展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和数据开放等方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均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美国数字政府战略》、《美国开放数据行动计划》等战略规划为指导,着力在实现网络普及和数据共享的基础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大城市与大都市圈的研究

重新认识大城市和大都市圈 一、对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和对都市圈的判断 2016年,全国房地产新房市场交易量将创历史新高,可能会达到10万亿的成交额,相对2015年近8万亿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中央去库存的政策非常有效,不止常州、扬州,甚至东北、哈尔滨也都有不同的成效,去库存的总体目标已经完成,基于此背景和核心城市的地王及价格涨幅过快等因素,政策的一系列收紧是正确的。全国去库存完成已经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政府土地可以再持续出让,将大大降低政府的债务,二是开发商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压力也大大缓解。 今年有几个重要的和经济总体形势相关的指标值得大家留意,首先是煤炭价格出人意料地实现了翻倍,意味着传统能源行业去产能化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不仅钢材的价格稳住了,用电量也上升了。这意味中国的这一轮经济探底已经结束,即将开始反弹,基本指标明确地验证了这些结论。 2016年的调控源于人民币超发之后,老百姓为了保值,在购买财产的过程中不断加杠杆,比如城镇居民的资产债务由原本的20%迅速提升到50%,整个市场迅速掉头,形成了资产荒。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重新认识,看清趋势。原先的普遍观点是大城市要限制人口,大都市圈互相之间的同质化严重,目前我的观点是都市圈的发展规律是继续城市化,而且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将由之前忽视人口,迅速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人口流入速度以及数量的竞争。

二、关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再研究 资产价格提升后的一个重要市场变化就是消费在升级,主要体现在90后的消费行为上。他们和70、80后完全不同,“活在当下”是90后的口号,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可阻挡。消费升级、人群的集聚和我们房地产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两个主要矛盾点: 第一,大都市圈里分核心都市与外围,这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必须要区分。原先分城市我们是分一二线,现在是站在大都市圈和大市场的角度来分配人的居住空间。比如,原先惠州与深圳的关系远,常州与南京也一样,互不相干。现在从大都市圈的角度开始融合了,核心原因是轨道圈的改善,而且随着城际交通的完善,一个城市沿着轨道上班这种生活方式将逐渐成为必然。 第二,沿着轨道交通,通过时间改变空间,对中国城市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消费升级之后,时间将改变空间,核心城区的房地产交易跟这个区绝大多数工作人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全球大都市基本都相似,看纽约、东京、首尔等,发展规律都一样,中国大都市圈也将沿着这个规律发展。 整个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关注点需要转变 第一,真正关注城市的发展规律。 都市圈的一手房市场还会有较长的发展和成熟期,十年左右将基本奠定中国梦,整个大都市圈会趋向于和谐——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社会阶层更加丰富,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十年后的中国,房地产总量将超过美国,财富价值也将在美国之上,城市的总量更会远远超过美国,将是绝对的世界第一,没有任何怀疑。即将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我们不仅要有深刻认识,而且对城市化带来的新市场要有深入研究,所以推荐大家读一读《城市的胜利》及另一本经典著作《美国大

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康幼 张杨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433) 内容提要:所谓都市圈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本文通过对三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现状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三大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依据的方向,对全国其他正在发展起来的都市圈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都市圈 产业发展 中心城市 策略 一、引 言 都市圈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都市圈的发展源于城市功能的向外扩展,并且通常会逐步演化出庞大的城市化地带,以其独有的集聚优势对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挥巨大作用。本文综合了各学者的研究,认为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如今,在中国被公认的主要都市圈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主要有16个城市构成,包括:上海,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州,湖州,苏州,无锡,杭州,南京,温州,嘉兴,绍兴,宁波和台州,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内含2个超大城市,1个特大城市,4个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和33个小城市。 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本轮文主要研究狭义上的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七个县(区)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44%,人口为全国的1.77%。 京津冀都市圈也被称为“大北京地区都市圈”“首都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共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都市圈必将日益增多,了解并总结现有都市圈的问题和经验必然对这些新兴都市圈有

长三角城群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视野与践行路径 文\ 郁鸿胜\ Yu Hongsheng \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 上海市人民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 导读: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城市群之首,但行政壁垒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群加速发展的严重障碍。为此,深化区域要素整合、加强区域制度合作、建立城市群合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践行路径,是实现长三角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区域规划;城市首位度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0.04.001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不再是区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作为一个更大的城市群经济实体,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范围内参与全球竞争。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城市群之首。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与作用呢?更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更明确实现城市功能定位,对于实现长三角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长三角区域空间布局的现状 概括起来,长三角区域整体空间布局总体上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基本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域的城市“同城效应”日益显著。长三角区域相继建成沪宁、沪杭、杭宁、同三国道等高速公路以及苏通大桥、沪崇启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使长三角“同城效应”日益凸现。二是长三角区域人口向城镇集中加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公共和社会服务设施明显改善。长三角区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趋势明显,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共同发展。三是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布局上呈现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偏少的扁平状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人口超过300万的特大型城市仅有上海和南京2个,人口在100—300万之间的有5个城市,而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有近千个之多。 (二)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主要问题 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作用偏弱,城市的首位度偏低。上海的城市首位度只占全国GDP的5%。与国际发达国家首位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如纽约占24%、东京占26%、伦敦占22%、首尔占26%。二是城市群域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够明晰。长三角城市群域各城市之间的文化、历史、区位、资源条件存在一定的相似型,长期以来形成各城市的经济同构化,城市的定位和职能分工模糊。三是城市群域城镇体系布局中的产业仍属粗放型经济。长三角经济增长基本依赖于资源高消耗,生态环境脆弱,水体污染、大气酸雨、土壤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堆积等问题突出。四是行政区划的行政分割成为合理调整城市群域各城市的规模等级的重要制约瓶颈。长三角地区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行政壁垒成为调整城市体系很强的负面影响。 二、国际发达国家城市群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一)区域面积 国际发达国家城市群的总体区域面积,基本上都将在10—15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

【万科城市地图专题】城市进入策略研究(强烈推荐)

【万科城市地图专题】城市进入策略研究(强烈推荐) 2014-02-19房地产经理人联盟 城市进入策略研究分享 万科的研究思想(一) 大区域中的城市发展阶段

万科的研究思想(二) 以全国范围的城市等级划分为基础,结合贵集团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要求,进行初步的城市筛选; 通过房地产市场上升潜力的系统研究,选择在房地产市场价值实现潜力高,房价满足快速上升条件的城市进入; 根据高潜力市场的进入性条件与所在区域的潜力条件,判断聚焦区域; 借鉴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条件最终确定进入的目标城市

七次筛选确定目标城市 我们的研究范围集中于中国已经形成及即将形成的十七个城市群与城镇密集区 第一次筛选:中国城市梯级划分 什么是城市群 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

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为什么以城市群作为研究范围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主要划分单位; 城市群是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 城市群能够反应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功能分工; 城市群划分标准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及地方规划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大部分城市划分为17个城市群及城镇密集区 根据经济总量水平,我国城市群明显划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城市群经济总量达到10000亿以上,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 二级城市群经济总量在5000~7000亿,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川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湘中城市群;三级城市群经济总量在2000~3000亿,包括:关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等; 经济总量2000亿以下为四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30)

附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重大意义 (3) 第二节发展基础 (4) 第三节突出矛盾 (6) 第四节重大机遇 (8) 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1)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4) 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4) 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6) 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7) 第四节打造一体化的城乡体系 (21) 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22) 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22) 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3) 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24) 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6) 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6)

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9) 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2) 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34) 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36) 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36) 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9) 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43) 第四节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44) 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44) 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44) 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45) 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46) 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47) 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48) 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48) 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50) 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52) 第九章规划实施 (53)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53) 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53) 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54)

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协同创新规划2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新经济地理学以()为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 A.报酬递增、完全竞争 B.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 C.报酬递减、不完全竞争 D.报酬递减、完全竞争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2.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重点要与()体系加强协同 A.枢纽 B.中心 C.客运 D.物流 用户答案:[D] 得分:0.00 1.城市群交通发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对外交通发展落后 B.城市内部交通发展落后 C.城际交通发展落后 D.乡村交通发展落后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1.制造业向成本洼地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向要素高地集聚,机场、高铁与轨道交通将主导()发展 A.农业 B.制造业 C.服务业 D.物流业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1.未来世界的空间发展格局将是() A.从环大西洋到环太平洋 B.从到环太平洋到环印度洋 C.从环大西洋到环印度洋 D.从到环太平洋到环大西洋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2.建设城际快速网络:重点要考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如何支撑()对城市群带动引导,促进区域合作与分工 A.大城市 B.中小城市 C.中心城市 D.乡村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国土规划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做好空间上的总体结构和统筹安排,而空间结构最重要的要素是() A.产业

C.交通网络 D.信息 E.资源 用户答案:[ABC] 得分:20.00 2.当前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A.中心城市功能过度聚集 B.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分化 C.用地价格过高 D.城市群发展协同机制落后 E.物流成本过高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1.当前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A.中心城市功能过度聚集 B.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分化 C.用地价格过高 D.城市群发展协同机制落后 E.物流成本过高 用户答案:[AD] 得分:20.00 2.城市发展,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发展指导思想,包括() A.城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B.城市是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C.城市是工业商业文明的发展结果 D.城市是自由、平等、开放的 E.城市是权力、等级和封闭的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2.经典的区位经济基本理论包括() A.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B.韦伯的农业区位论 C.杜能的工业区位论 D.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E.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用户答案:[ADE] 得分:2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2道题】 1.快速路网支持城市立面拓展,主导城市功能集聚。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20.00 2.城市的发展是高度确定的,这才是城市的本质

长三角都市圈及上海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长三角都市圈及上海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一、都市圈的概念及界定方法 1.都市圈与城市群 我国城市化〔1〕过程中出现了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现象。迄今为止,我国官方档中尚无「都市圈」的提法。而我国学界和媒体类似于「都市圈」的说法,还有「城市圈」、「都市圈经济区」、「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等等。至于其涵义更是模糊不清,颇有争议,莫衷一是。 都市圈是城市化由聚集阶段发展到聚集与扩散相结合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具体空间表现。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城与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超越城市景观地域、行政地域的城市功能区域概念。〔2〕都市圈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着众多的大中小层次分明的城镇,又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型城市为「龙头」,构成密集而相互关联的都市圈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和城镇密集区城,城镇「扎堆」便成「都市圈」。它是建立在地缘经济基础上的都市圈落,它们在经济、文化、交通、人才、金融、科技等方面形成天然联系;它们以市场为仲介,通过有组织的自觉联系,为经济社会的区域合作与发展创造条件。只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密集地区,都可以称之为「都市圈」。根据规模的差异,都市圈有大中小之分。都市圈也有形态的差异,它可以是线状的,也可以是圈状的,或者是其他的形状。1976年时,美籍法国地理学家J ·戈特曼(Jean Gottmann)提出的中国大陆上「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圈」,就不是圈状的,它是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三角洲地区的带状+三角形形状的都市圈。 2.「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命题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正如日本《地理学词典》指出的那样:「城市通过对其周边地域辐射中心职能而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职能地域、结节地域称为都市圈。都市圈并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地域构造,而且是一种具有具体职能的社会实体。它的范围与都市势力圈相近,内容与日常生活圈、经济圈、商圈也类似,其界限是与相邻城市势力的强弱对比关系的产物。」都市圈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3〕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准的重要标志。戈氏认为,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有五:1. 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2.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周边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3.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4.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5. 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二、我国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我国都市圈的分布及其形成过程 从中国既有事实来看,都市圈的形成,一般都以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为中心。而直辖市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