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共识公司管理问题

共识公司管理问题

共识公司管理问题
共识公司管理问题

学习、探讨和共识今后公司上市过程的管理问题

1、始终不能忘记公司在做上市,准备上市,一切工作和关系处理都要以上市为重

一切事情按照上市要求来做,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做法,都是无用功,或会成为上市的障碍。不能上市,一切都是徒劳的,这样,对不起所有股东,股东损失最大,对不起我们大家付出的时间、精力、资金和名誉,我们大家在一起,不是来玩家家的,也不是来陪玩的,所以我们所有人必须摒弃一切不利于上市的做法、脾气和习惯,没有上市的运作,社会不会看中我们和企业、政府也不会、员工也不会、所有的人和各方面都不会重视的,个人和企业都无法生存,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所以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上市运作,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阻碍上市,不管是谁,股东也好,高管也好,一般员工也好,谁不重视上市工作,按照上市套路和上市要求去运作,就请他离开公司,我想这是符合所有股东和所有人的利益的,大家会支持的,上不了市,大家在一起没意义,浪费生命,无论是谁,影响了上市工作,就请他离开。以上希望大家达成共识,如果不能认同,不相求,请另作选择,希望跟所有人说清楚,让大家明白!

没有这样的共识和决心,上不了市,否则会出现很多对上市不利的、负面的影响和做法,形成上市障碍,就如通一个人脸面被自己破坏了,疤痕就永远去不了,到时很后悔,已没用,再恨自己当时做的不对,脸面无法回到正常,企业也一样,一旦出现无法换回的失误,就上不了,所以我们现在的一步一步精心运作很重要,不能出问题,要符合上市要求。

2、上市的审核重点和主线是财务会计资料(已经学习过上市审核资料)

所以一切运作必须以财务管理作主线,财务管理像手和触角,要深入到公司经营管理和运营的各方面,要具有权威性,所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要求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不能脱离财务管理,违背财务管理和要求的,要严格考核和纠正,因为所有的上市审核主要从财务入手和提供资料,财务审计报告是最重要的。

3、公司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系统的企业管理制度

它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企业管理制度是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

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

管理制度的组成包括:组织机构、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职责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

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立法”,是企业规范运作和行使用人权的重要方式。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行使好,聪明的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但实践中,很遗憾地看到大量企业并未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企业需要的是更准确详尽、可直接运作的规范。

具体要求:

1)规范性的要求

企业管理制度要具有规范性,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很多场合里,规则=规范+程序。

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2)、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

第一,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

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3)、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

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无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导致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动态变化时的因素一般有三种情况:

(1)、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范围、全员素质等是要经常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会引发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及其员工队伍、技能的变化,继而会导致使用、执行原有的管理制度中规范、规则的主体发生变化,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因素必然须因执行主题的变化而相应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2)、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流程、操作程序相关的岗位及其员工的技能必然要随之变化,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因素必然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3)、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当原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成为限制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的主要要素时,就有必要重塑机制,改进原有管理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

4)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良性动态变化必须是与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创新结果

管理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科学、把握好或利用好时机的创新是保持管理制度规范性的最佳途径。

(1)、管理制度=规范+规则+创新;这是因为:一方面,管理制度的编制须按照一定的规范来编制,管理制度的编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过程就是管理制度文件的设计、编制,这种设计或创新是有其相应的规则或规范的。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编制或创新是具有规则的,起码的规则就是结合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依循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规律,依据管理的基本原理,实施创新的方法或原则,进行编制或创新,形成规范。

(2)、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良性的循环关系是两者保持统一、和谐、互相促进的关系,非良性的关系则是两者割裂甚至矛盾的关系。应该努力使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关系,也就是:规范性的因素是创新的产物,现行的管理制度里规范性的因素是前期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又是下一轮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生产系统管理报表和上报流程和要求,落实管理责任人

5、建立和完善采购系统管理报表和上报流程和要求,落实管理责任人

6、建立和完善销售系统管理报表和上报流程和要求,落实管理责任人

7、建立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8、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的统计报表和核算报表;

9、建立和完善生物性资产的管理报表和核算报表;

10、建立和完善原材料等耗用的核算报表;

11、建立和完善各类资产管理管理报表

12、建立和完善资金开支月度预算管理制度

13、建立经营数据和业务管理报表报送制度和经营分析制度

(1)经营数据、报表要对决策者畅通和报送,做到真实有效,否则会成睁眼瞎,造成错误决策;

(2)股东是一家人,目标一致,有问题不要紧,不能遮着、盖着,发现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

(3)建立集体决策制度,会议决策制度;

(4)大的组织机构调整、大的经营决策和变化,一定相互通气,商讨;

(5)充分发挥人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实行多劳多得,多效多得;

(6)实行流程和制度管理,按流程办事,按制度管事;

(7)杜绝随意性,杜绝盲目性,增强计划性,增强规范性;

(8)倡导和谐、奋进、快乐、共同成长的大家庭式的工作氛围。

ASA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指南

SPECIAL ARTICLES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 P RACTICE Guidelines are systematically developed rec-ommendations that assist the practitioner and patient i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care.These recommenda-tions may be adopted,modified,or reject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needs and constraints and are not intended to replace local institutional policies.In addition,Practice Guidelines de-velop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are not intended as standards or absolute requirements,and their use cannot guarantee any specific outcome.Practice Guidelines are subject to revision as warranted by the evolution of medical knowledge,technology,and practice.They provide basic rec-ommendations that are supported by a synthesis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expert and practitioner opinion,open fo-rum commentary,and clinical feasibility data. This document updates the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adopted by the ASA in 2003and published in 2004.* Methodology A.Definition of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 For these Guidelines,acute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that is present in a surgical patient after a procedure.Such pain may be the result of trauma from the procedure or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 refers to actions before,during,and after a procedure Updat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Com-mittee on Standards and Practice Parameters,Jeffrey L.Apfelbaum,M.D.(Committee Chair),Chicago,Illinois;Michael A.Ashburn,M.D.,M.P.H.(Task Force Chair),Philadelphia,Pennsylvania;Richard T.Con-nis,Ph.D.,Woodinville,Washington;Tong J.Gan,M.D.,Durham,North Carolina;and David G.Nickinovich,Ph.D.,Bellevue,Washing-ton.The previous update was developed by the ASA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Michael A.Ashburn,M.D.,M.P.H.(Chair),Salt Lake City,Utah;Robert A.Caplan,M.D.,Seattle,Washington;Daniel B.Carr,M.D.,Boston,Massachusetts;Richard T.Connis,Ph.D.,Woodinville,Washington;Brian Ginsberg,M.D.,Durham,North Car-olina;Carmen R.Green,M.D.,Ann Arbor,Michigan;Mark J.Lema,M.D.,Ph.D.,Buffalo,New York;David G.Nickinovich,Ph.D.,Belle-vue,Washington;and Linda Jo Rice,M.D.,St.Petersburg,Florida.Received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Park Ridge,Illinois.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October 20,2011.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October 20,2011.Support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Committee on Standards and Practice Parameters,Jeffrey L.Apfelbaum,M.D.(Chair).Approved by the ASA House of Delegates on October 19,2011.A complete list of references used to develop these updated Guidelines,arranged alphabeti-cally by author,is available as Supplemental Digital Content 1,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3628623.html,/ALN/A780.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520North Northwest Highway,Park Ridge,Illinois 60068-2573.These Practice Guidelines,as well as all published ASA Prac-tice Parameters,may be obtained at no cost through the Journal Web site,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3628623.html,.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A NESTHESIOLOGY 2004;100:1573–81. Copyright ?2012,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Inc.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Anesthesiology 2012;116:248–73 ?What other guideline statements are available on this topic?X These Practice Guidelines update the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adopted by the ASA in 2003and published in 2004.*?Why was this guideline developed? X In October 2010,the Committee on Standards and Practice Parameters elected to collect new evidence to determine whether recommendations in the existing Practice Guide-line were supported by current evidence. ?How does this statement differ from existing guidelines? X New evidence presented includes an updated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findings from surveys of experts and randomly selected ASA members.The new findings did not necessitate a change in recommendations. ?Why does this statement differ from existing guidelines? X The ASA guidelines differ from the existing guidelines be-cause they provide new evidence obtained from rece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as well as findings from new surveys of expert consultants and randomly selected ASA members. Supplemental digital cont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Direct URL citations appear in the printed text and are available in both the HTML and PDF versions of this article.Links to the digital files are provided in the HTML text of this article on the Journal’s Web sit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3628623.html,).

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气道管理是急诊医师的基本技能,是维持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手段。虽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 2013 年推出了我国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但对于急诊患者,存在病种、病情、治疗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无法有效指导急诊临床实践。中国急诊气道管理协作组结合急诊气道管理的特点,提出「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快速评估再干预,强化降阶梯预案,简便、有效、最小创伤」为原则的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协助急诊医师及相关从业人员掌握规范、高效的气道管理流程,提高急诊气道管理的质量。 急诊气道特点 急诊气道最主要的特点是紧急和不可预见性。下列因素均增加了急诊人工气道建立的难度: (1)在紧急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评估患者。 (2)病情多变,突发事件多,常常需要非计划性紧急建立人工气道。 (3)急诊患者病情危重,氧储备能力差,对人工气道建立时限要求高,且经常存在不能配合、生命体征不平稳、气道分泌物多、容易呕吐误吸等情况。 (4)目前国内急诊所配备的气道管理工具相对单一和陈旧,遇到困难气道时手段有限。 (5)急诊从业人员气道管理经验参差不齐。因此,急诊医学科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标准化的气道管理规范,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气道管理水平。基本概念 1. 急诊困难气道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急诊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或者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2. 困难气管插管 (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2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喉镜显露分级Ⅲ~Ⅳ级)。 (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需要2次以上尝试气管插管。 3. 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急诊气道管理的临床决策流程急诊气道管理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确保通气与氧合,同时初步评估气道情况。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同时按「CHANNEL 原则」初步评估患者气道情况。 第二步:明确气道情况,建立人工气道。这一阶段明确患者气道情况,按照「降阶梯」的思路进行准备,建议使用气道管理车,以提供立即可取的气道管理设备,迅速建立人工气道。有条件的患者可选择快速诱导插管程序。遇到困难气道时,遵循「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原则,切忌盲目多次尝试。人工气道的建立方式遵循「简便、有效、最小创伤」原则,优选可视化技术。 1. CHANNEL 原则 (1)C(crash airway,崩溃气道)崩溃气道是指患者处于深度昏迷、濒临死亡、循环崩溃时,不能保证基本的通气氧合。此时需按紧急气道处置。 (2)H(hypoxia,低氧血症)急诊气道管理首先需要纠正低氧血症。对于自主呼吸节律尚稳定的患者,可以经鼻导管或面罩进行氧疗;若自主呼吸不稳定或通气氧合情况仍不正常,需给予球囊面罩通气。所有通气均应注意气道开放,避免 CO2 潴留。以上方法不能纠正低氧血症时,可判断为紧急气道。紧急气道重点在于尽快建立有效人工气道,按困难气道流程处理,必要时直接选用有

疼痛管理制度

呼吸内科癌性疼痛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对于门诊患者和急诊患者,在门诊部和医务部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制 度的方法执行。 2.医生和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科注册护士。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本科执业注册医生。 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 ”来 评估疼痛,对于无法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自我评估的患者 (如4 岁以上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等),则采用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 “(见附图)。对昏迷等 意识障碍患者使用FLACC量表评估(见附表)。 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 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经疼痛治疗仍无法控制的,应请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 科)会诊。 6.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 在病史中。 7.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在制定 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 仰等情况。 8.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

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教育患者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 中。 9.临床医生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二、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 1.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筛选模式: (1)患者至门诊部就诊时,预检护士和值班医生应尽快进行疼痛筛 查,并记录于就诊卡上。 (2)患者入院8 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筛查,此后每天2PM 进行疼痛评估。 (3)在疼痛筛查和评估中,若发现: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 分》3分的患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4)对疼痛评估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q4h评估疼痛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5分。特殊情况按医嘱执行疼痛评估。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应追踪评估(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 分钟,口服用药后1 小时),并记录结果。 2.建立以首诊医生和病区医生为基础的疼痛处理模式: (1)对于护士报告的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或门急诊报告疼痛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 响,既往疼痛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评估结果必要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护士报告后,病房医生原则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疼痛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疼痛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随着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疼痛成为疾病康复与护理的重要内容,疼痛评估与管理的研究和证据也逐年增多。护士作为患者疼痛最直接的评估与管理者,尽早识别与有效管理不同类型疼痛显得格外重要。在此背景之下,加拿大安大略护士学会(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RNAO)2013 年推出了第三版《疼痛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其主要推荐意见如下: 一、评估 1 识别疼痛的存在、危险因素和类型: 1.1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1.2健康状态改变时需进行疼痛评估; 1.3在开展治疗程序之前、期间以及之后都需要进行疼痛评估。 2 使用系统方法和适当、有效的工具,对筛选出的有任何类型疼痛或风险的患者开展全面的疼痛评估。 3 使用验证性的工具对无法自我报告的人执行全面的疼痛评估。 4

探索患者对疼痛和疼痛管理的信仰、知识和理解水平。 5 记录患者的疼痛特征。 二、计划 1 与患者合作共同确定疼痛管理的目标和策略,以确保护理计划的全面性。 2 建立一个全面的护理计划,包含患者和专业团队的目标和措施: 2.1评估结果; 2.2患者的信仰、知识和理解水平; 2.3患者的特质及疼痛特点。 三、实施 1 执行疼痛管理计划时应遵循发挥最大药效和尽量减少药物干预不良影响的原则, 包括: 1.1多模式镇痛方法; 1.2必要时改变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或路径; 1.3在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期间预防、评估和管理不良影响; 1.4预防、评估和管理阿片类药物风险。 2 评估任何非药理学( 生理和心理) 干预的有效性及潜在的药理学干预相关的治疗。

疼痛科(住院)规章制度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疼痛科规章制度 一、麻醉记录单管理制度: 1、麻醉记录单是手术治疗病人的医疗档案,也是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珍贵资料。因此,要求操作医师必须认真填写。 2、操作医师应认真、如实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完整清楚,要字迹清楚。 3、麻醉记录单专人负责管理,每月按日期整理一次。每年做出统计,统一管理。 二、手术前疑难病例讨论及会诊制度: 1、对于疑难病例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少见病例,在科主任的主持下进行术前讨论,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2、回顾性总结手术病例和重危病人的抢救过程及经验教训。 3、院外会诊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或高年主治医师担任,院内会诊由主治医师以上担任。 4、因病情或术前准备不足需停止操作应经主治医师以上会诊同意。 5、会诊病例和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在专用本上。 三、麻醉药品管理制度: 1、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领取。 2、毒麻药品除有专人保管外,医师凭毒麻药处方领取。 3、急救药品定点放置,并有明显标志,以利抢救急需。 4、治疗中特殊用药,需经负责诊治的主治医师同意后才可应用。 5、麻醉药品(毒麻药)不得外借,特殊需要时需经科主任批准并按时如数还清。 四、仪器管理制度: 1、操作前应认真检查所用的用具和仪器。 2、操作完成后应关闭各种开关。

3、监护仪等贵重仪器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及维护,发现缺失或损坏立即报修,保证设备的完好率。 4、简易呼吸器等抢救用具专人管理,经常检修,以备随时应用。 五、消毒制度: 1、麻醉器械:所有非一次性使用物品每次用完后浸泡、清洗、消毒或熏蒸,以防交叉感染。 2、浸泡酒精、器械液等溶液的容器定期更换。 3、放置器械盘及盖单一人一用一消毒。 4、一次性消耗材料用后,由使用者毁型。 六、交接班制度: 1、主班医师与夜班医师交接日间疼痛诊疗工作及尚未结束的急诊手术。 2、交接抢救箱、操作器具及毒麻药品使用的情况。 3、主班负责日间急诊手术病人的诊疗工作和科内院内会诊工作。 4、主班或护士负责请领补充当日使用的药品。 七、疼痛科恢复室工作制度: 1、疼痛科恢复室是密切观察麻醉病人苏醒的场所,对手术、? 麻醉后危重病人进行监测治疗,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手术麻醉后病人的安全性。手术后由于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作用尚未消失,常易发生呕吐、误吸、缺氧、高碳酸血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与呼吸功能紊乱。因此,在疼痛科恢复室内应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并及时记录。 2、恢复室病人常规监测一般项目包括: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常规、尿量、补液量及速度和引流量等。 3、恢复室内应给予病人充分镇静、镇痛以减轻各种并发症。 4、病人离开恢复室应符合下列标准: (1)全麻者需完全清醒,能正确回答问题,呼吸道通畅,循环功能稳定,血氧饱合度下降不超过术前的3-5%。

疼痛科管理制度

疼痛科工作制度 一、据医院要求,疼痛科每周设全天无假日门诊。 二、按照医院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请假,不得无故不到岗、脱岗和空岗,否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对所有到疼痛科就诊的病员都应尽力做到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服务热情,登记完整,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 四、负责全院所有疼痛病人的咨询、检查、诊断和治疗,接受临床各科的会诊邀请。 五、对收住院的病员,按照医院对临床各科的要求,认真进行必要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合理收费。 六、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正常的医疗工作,如:值班、交接班、病历书写、病历讨论、业务学习、科间会诊等。 七、在诊治常见疼痛性病的同时与临床各科共同开展恶性疼痛的诊治,如:各种神经痛、晚期癌痛,和手术科室一起做好术后镇痛、无痛人流及无痛分娩等。 八、工作中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及疼痛科工作原则,不得疏漏,如遇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 九、保持工作区的环境清洁整齐。 十、对进修、实习医师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认真带教,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 疼痛科工作原则 一、七禁 1、禁给全身严重感染者(菌、毒、败血症)选用神经阻滞疗法。 2、禁给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者作相应部位的治疗操作。 3、禁给白血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或椎管内治疗。 4、禁给身体极度衰弱和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 5、禁给肿瘤患者早期采用神经阻滞镇痛,以免延误病情。 6、禁忌同时阻滞双侧神经节。 7、禁忌给肿瘤本身发生在脊髓或椎体的患者行椎管内治疗。 二、七不 1、不勉强患者作治疗。 2、不给患者交待清楚不操作。 3、精力不集中不操作。 4、不明确诊断不治疗。 5、不在疲劳时进行神经阻滞。 6、不轻易采取神经破坏疗法。 7、条件不具备,不追求高难度技术操作。 三、十三要 1、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2、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防差错事故,安全第一。 3、业务操作技术上遇有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时绝不可回避,勉强操作,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 4、要选用无创、微创、轻创、重创的治疗原则,尽力提高疗效,减少病员痛苦。 5、要选用简单有效的处方组合。 6、要熟悉常用局麻药的剂量、浓度、比重和复合剂的药理作用。 7、根据病情要选用最熟练的操作技术予以治疗,重要部位不能过多穿刺。 8、注射时要反复抽吸,针头如有移动,都要认真实验,以防药液注错部位引起不良后果。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5)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马正良,王国年,王国林,郑宏,徐世元,高卉(执笔人),郭向阳, 郭政,黄宇光(负责人)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 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 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 1 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 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 推荐术前检测HbA 1 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 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 1 C测量的准确性。 2. 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 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 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 1C。HbA 1 C≥6.5%诊断糖尿 病;HbA 1 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 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1. 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 2. 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表1. 术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调整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2016-10-26 Neurosurgery 气道管理是所有重症患者基础治疗的重要内容,气道管理不当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包括气道评估、氧疗、人工气道的建立、维护和撤除、呼吸支持治疗及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防治等。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联合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共同发布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人工气道的建立 1.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出现呼吸中枢功能不全、气道不畅、呼吸功能不全时必须建立人工气道 2.人工气道主要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也包括口咽通气管和喉罩等临时气道保护措施。 3.在建立人工气道前,应该对操作难度进行评估 4.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操作导致的继发损害 人工气道的管理 1.需要定期对人工气道进行评估:

人工气道建立并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措施后,患者呼吸、通气、氧合状况改善,缺氧得以缓解。必须严密监测人工气道的通畅程度、固定是否妥善、气囊压力情况等。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固定状态并随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妥善固定。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导管,都有移位甚至脱出的风险。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人工气道的位置也会改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导管脱出和位置异常,威胁患者生命。气管插管在口腔内可能打折或扭曲,如果不进行定期检查很难发现。气管切开管相对容易固定,但在皮肤外固定良好的情况下,皮下段和气管内部分可能出现位置改变,如尖端脱出气管移位到皮下层或管口与气管成角造成气管局部压迫等,应及时调整。 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是否通畅,及时调整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人工气道的内壁常常因黏附痰液造成气道狭窄甚至阻塞。痰液黏稠、气道湿化不充分和不充分的痰液引流是主要原因。呼吸时可以听到人工气道口因气流流速明显增快增强的气流声,甚至可以听到哨音。吸痰时吸痰管进入不畅和痰液黏稠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必要时可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通过定期的评估并调整气道湿化和痰液引流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气道痰痂形成。建议异丙托溴铵0.5 mg,希地奈德1 mg, 2~3次/d 需化吸入,同时可以静脉注射盐酸溴索30 mg, 2~3次/d,以利于祛痰。需要注意的是在自主呼吸较弱或肌力不足时可能不会表现出严重呼吸困难的典型临床表现,而直接造成窒息,导致严重后果。 另外,作为气管内的异物,可能对气管内壁造成局部刺激,诱发肉芽增生而导致气道狭窄。如果出现反复的气道狭窄表现,通过加强痰液引流不能缓解需考虑气管内肉芽形成。纤维支气管镜可以明确诊断。应定期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对建立人工气道但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不应向气囊内打气。只有机械通气患者才需要向气囊内打气以密闭呼吸通路。气囊压力过低会出现漏气和误吸,而过高的气囊压力则可导致气管壁受压,严重时发生缺血、坏死和穿孔,也可诱发气道痉挛导致

疼痛科制度

疼痛科治疗室工作制度 一、进入治疗室的工作人员要衣帽整齐并戴口罩,非工作员禁止入内。 二、治疗室的陈设要简单整齐,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三、小药柜内常备药如内服药、注射药、外用药、清毒药、剧毒药等要分别保管,标签要清楚,并有黑、红、蓝、黄、白区别,以免误用。 四、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要严格区分放置。无菌物品必须注明无菌日期,超过规定无菌时间者(高压灭菌消毒夏天1周、冬天2周),应重新消毒。 五、无菌持物钳浸泡液,每周更换两次,做到一瓶一钳。 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过的注射器及一次性材料要随手清理、浸泡和清点收存,每日同供应室对换。 七、毒、麻、剧药和贵重药要有专人加锁保管,要认真交接班,做到不丢失、不损坏。 八、器械、物品要摆放整齐,要定量、定向、定位,及时请领,上报损耗,严格交接手续。 九、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每日定时空气消毒(紫外线每日一次,每周进行乳酸熏蒸一次,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并认真作好消毒登记工作。 十、每位病员治疗前,施术者都应向其家属交待清楚病情,治疗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认真填写施术同意书,患者同意家属签字后方可施术,并于术前作好登记工作。 十一、室内无菌容器每周高压消毒一次,用过的注射药液、生理盐水必须注明打开时间。 十二、施术前认真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不得违犯。 十三、如遇病员有治疗失当或严重反应时,施术者应认真观察处理,直至病员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才可让病员离院。 十四、按医院要求定期进行必要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如:消毒液、空气、棉签、手套等,以保证无菌工作质量。 十五、使用过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含注射器、针头帽、穿刺包等)医用垃圾要入袋分类管理,以便妥善处理。 疼痛科治疗室查对制度 一、注射治疗前必须严格三查七对制度 1.三查:治疗前查、治疗中查、治疗后查。 2.七对:对床号,对姓名,对性别,对年龄,对诊断,对手术名称及部位。二、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数量、种类、生产日期,注意有无变质、沉淀、混浊、絮状物、安瓶有无裂痕破损、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三、摆好药品必须经过认真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四、易致敏的药物给药前应询问病员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及贵重药品时,要经过反复核对才可使用,用后保留安瓶,以便查对。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五、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六、利用器械作治疗时,要认真检查穿刺包、手术包、手套是否合适,包内无菌指示卡是否变色,消毒是否过期,器械消毒液(含镊桶)是否需要更换,空气是否消毒。 七、急救物品每月检查一次,其内容包括:喉镜亮否、气管导管状态、吸引器、

围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 2014 ) 张卫,郑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张纲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必要的监测和规范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范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压力日益增加。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 (Post-anestheticcare unit, 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和病房医务工作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运人员造成伤害。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窒息。 1.围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转运情况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1] 。 1.1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 1.1.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1.1.2 转运前确认患者所 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 免意外受损。 1.1.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内。 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注意患者的头、 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 害。 1.1.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 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转运 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1.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 1.2针对设备的注意事项转运前注意对转运设备包括轮椅和推车进行检查,确认无故障。转运设备应有必要的设置如围栏、束缚带等以防患者掉落。理想的转运设施应满足如下条件 [2] : A.转运床可被锁定或解锁; B.有安全束缚带; C.床垫不应滑动; D.边栏足够高,能防护患者避免跌落; E.能够悬挂液体; F.有放置氧气设备和监测设备的部分; G .转运床应足够大以容纳大体重患者; H.可以满足某些需特殊体位转运患者的需要,例如半卧位; I.转运人员接受过使用转运床的培训; J.转运设施需有专人定期检查和维护。 2.转运中的安全问题 [3,4] 转运中的安全问题涉及人员、设备和患者三个方面。 2.1人为因素安全并发症 转运中的人为因素主要为核查不严格、沟通不良、交接不完善。建立和使用核查清

疼痛管理制度53843

疼痛管理制度(讨论稿) 1、所有患者入院时给予疼痛评估,每班评估一次,每天至少记录一次。 2、记录要求:无疼痛0分者,记录在体温单底栏;有疼痛者,需在病情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疼痛部位、性质、相关因素、措施、程度(评分结果);疼痛评分大于等于5分,每4h评估记录,直至小于4分。评估方法默认为数字法,如使用其他方法需注明。 3、疼痛评分大于等于4分,通知医生处理并记录;疼痛评分大于等于7分,通知医生按急诊处理 4、根据镇疼方式不同,消化道给药1h再评估记录,非消化道给药30分再评估记录,其中静脉给药15分再评估。 5、使用PCA患者管理符合要求:使用PCA患者至少q4h正确评估一次并规范记录;患者及家属知道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嗜睡、呼唤不醒等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PCA可控按钮放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由患者自控;护士能说出PCA的主要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排尿困难、胸闷、嗜睡、呼吸困难、呼唤不醒) 6、正确选择评估工具:一般患者选择数字评分法(NRS);3岁以上儿童选用面部表情疼痛评估法即脸谱法(FPS);重症患者(如昏迷、气管插管无法语言交流等)选择行为疼痛量表(BPS)或非言语疼痛评估表(CPOT) 1)数字法(NRS):数字0代表不痛,1-3分代表轻度疼痛(睡眠不受影响),4-6代表中度痛(睡眠受影响),7-10代表严重疼痛(严重影响睡眠)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轻度中度重度 2)面部表情评分法也称脸谱法(FPS):从左到右6张脸谱,最左边的脸表示无痛, 依次表示越来越痛,直至最右边的脸表示极度疼痛。

肌肉紧张 当患者处于休眠状态时,对其尚志进行被动弯曲和伸展动作,并作出评估,或被动翻身时,作出评估放松0 对被动的运动不作抵抗 紧张、僵硬 1 对被动的运动动作抵抗 非常紧张、僵 硬 2 对被动的运动动作剧烈抵抗,无法将其完成分值目标分值:0-1 总分范围0-8 2016.10.19制定

疼痛的管理

疼痛的管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七)、疼痛管理 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规范的疼痛护理处理是目前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只有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明确治疗目的: 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况、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2、疼痛的诊断与评估: 1)、掌握正确的诊断与评估方法: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初始对患者的评价内容包括:(1)头痛病史及疼痛对生理、心理功能和对社会、职业的影响。(2)既往接受的诊断、检察和评估的方法,其它来源的咨询结果、结论以及手术和药品的治疗史。(3)药物、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史,合并疾患或其他情况。(4)有目的的进行体格检查。(5)疼痛性质和程度的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疼痛程度的评价应相信病人的主诉,应尊重患者的评价和表达的自身疼痛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主观臆断。 2)、定期再评价: 关于再评价的时间,根据诊断、疼痛程度、治疗计划,有不同要求;对慢性疼痛患者应每月至少评价一次,内容包括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如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改变)及患者的依从性。 凡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者,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行为,如多处方、囤积药物等,以防药物不良反应和非法流失。 3、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 1)、规范化疼痛治疗原则为:有效消除疼痛,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把疼痛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至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控制疼痛的标准是: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小于3或达到0;24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小于3次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13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的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的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的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的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的各年龄段的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 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