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趋同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趋同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趋同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趋同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趋同分析

摘要:基于绝对水平的中国地区经济趋同问题的研究几乎一致地认为,中国不存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趋同。在不存在绝对水平的趋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另一种形式的趋同——增长率趋同。本文利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从增长率的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整体来看,还是改革前和改革后分开来看,无论从人均GDP来看,还是从劳均GDP来看,中国都存在“增长率趋同”。

关键词增长率;趋同;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地区经济趋同问题的实证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国外有大量学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趋同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如Baumol,1986; Lee, Pesaran and Smith,1998;Maasoumi, Racine and Stengos,2007等),这些研究大多是采用绝对水平的人均GDP或劳均GDP数据展开的研究,除部分研究在发达的OECD国家可以找到意见尚未完全统一的趋同证据以外,其余大部分找不到趋同的证据。相反,世界经济正朝着两极分化的趋势演进反而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得到的共同结论。国内也有大量学者对中国地区经济趋同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林毅夫和刘明兴,2003;徐现祥和舒元,2005;彭国华,2006等),他们基本都不支持中国存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趋同的假说,大多支持中国存在条件趋同或俱乐部趋同。

当找不到存在绝对水平经济趋同的证据时,人们开始关注另一种形式的趋同——增长率趋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若两国有相同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水平以及相同生产函数,则他们的稳态增长率相同且会达到同样的稳态收入,这就是常说的“增长率趋同”。增长率趋同是绝对收入趋同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因而对增长率趋同比绝对收入趋同更容易实现。无论在收入绝对趋同还是在收入条件趋同的情况下,增长率都存在绝对趋同。对增长率趋同的检验对于区分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于趋同问题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回归法、时间序列法、分布法和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法。其中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是Phillips and Sul(2007)提出来的方法,它在研究经济趋同问题时具有特别的优势(参见何一峰,2008),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考虑个体异质性(heterogeneity);

(2)它允许这种异质性随时间发生变化;

(3)允许不同的个体异质性有各自的时间路径;

(4)既可以处理数据是平稳的情形,也可以处理数据是非平稳的情形,数据既可以是单位根过程也可以是趋势平稳过程。

以上四个优势使得该模型可以考虑最广泛的情形,更好的反映现实数据,为转型经济下趋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何一峰(2008)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地区经济趋同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存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趋同。他还利用聚类方法对增长俱乐部进行了划分,找到了三个趋同俱乐部,并且发现上海和贵州并未进入任何一个趋同俱乐部。

这里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上海和贵州和其他省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吗?或者他们还是各自单独构成一个只有自己这个唯一成员的“孤岛俱乐部”?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借助基于增长率趋同的实证研究。如果存在全国范围内的“增长率趋同”,则表明上海和贵州趋向各自的“孤岛俱乐部”,但如果不存在“增长率趋同”,则表明中国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趋同,无论是条件趋同或俱乐部趋同。

二、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

首先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单因子模型:

it i t it X b με=+ (1)

其中t μ为共同因子,it ε为扰动项。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扰动项融入系数之中,可将

上式改写成:

it it t X δμ= (2)

由于在模型中,it δ可以具有各自的时间路径,我们将模型(2)称为非线性时变因子模

型。为了对it δ的时变性建模,我们用下列半参数形式将它表示成:

1()it i i it L t t αδδσξ--=+ (3) 其中i δ固定,it ξ在横截面上是独立同分布(i.i.d.)而在时序上是弱相依(weak dependent )

的,()L t 为一个缓慢变化函数(Slowly varying function ),①当t →∞时,()L t →∞。这个表达式保证了只要0α≥,it i δδ→。

这样,对趋同的检验就转化为对以下假设的检验:

0:,0i H δδα=≥ (4)

① 当对于所有的0a >,随着T →∞,()/()1W aT W T →,则我们称()W ?为一个缓慢变化函数。ln T 和1/ln T 等都是缓慢变化函数。

其备择假设为:A H 至少存在一个i ,使得i δδ≠,或者0α<。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相对转型系数(relative transition coefficient ): 11

log log it it it N N jt jt j j y h y N N δδ====∑∑ (5) 显然,存在长期趋同的情形下,相对转型系数1it h →。此时,it h 的横截面方差趋于零,

即当t →∞时有: ()221110N t it i h N σ==-→∑ (6)

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基础上,Phillips and Sul (2007)提出了一种相当简单的检验σ趋同的方法,用于对(4)进行检验。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1) 构建横截面方差比1/t H H ,其中t H 即(4)式中所定义的横截面方差2t σ。

(2) 对下式进行回归:

()1???log /2log ()log t t H H L t a b t u -=++ (7)

其中[][],1,...,t rT rT T =+。这里要求0r >,Phillips and Sul 推荐选取0.3r =。通常设定缓

慢变化函数()L t 的形式为()log(1)L t t =+。在该回归中,计算?b

的HAC (Heterosk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Consistent Covariance )t 统计量?b t 。HAC 估计量是Newey and West

(1987)在White (1980)的异方差一致协方差估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考虑了序列相关的情形,具体的表达式为:

11??()()NW T X X X X T k --''∑=Ω- (8) 其中: 21111?1()1q T T t t t t t t v t v t v t v t t t v t v v u x x x u u x x u u x q T ----===+????????'''Ω=+-+ ??? ?+????????∑∑∑ (9)

这里,t u 为OLS 的残差,q 为滞后截取期,Newey and West (1987)推荐选取: 294100T q INT ???? ?= ? ????? (10)

(3) 令??0.5b α

=,运用自相关和异方差稳健的单侧t 检验来检验0α≥。若?1.65b t <-,则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趋同的零假设。

三、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分别采用1952-2006年各省的人均GDP 和劳均GDP 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所采用的数据都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劳均GDP 数据采用GDP 数据除以全社会从业人员数得到。名义数据通过基年的名义值和可比指数数值计算得到。

首先采用1952-2006年的全部样本,利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来进行研究,本文选取0.3r =,()log L t t =,实证检验的结果如下:

人均实际GDP :

1(7.52)(9.932)

log(/)2log(log ) 5.352 1.926log t H H t t --=-+。 (11) 劳均实际GDP :

1(9.587)(12.05)

log(/)2log(log ) 4.749 1.695log t H H t t --=-+。 (12)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HAC t 统计量远远大于-1.65,这表明无论从人均GDP 还是劳均GDP 来看,都存在显著的全国范围内的“增长率”趋同。从HAC t 统计量来看,劳均GDP 的趋同程度比人均GDP 更大。一般而言,劳均GDP 更多地反映了生产效率,而人均GDP 更多地反映了收入水平。这表明地区之间的技术趋同比收入趋同的效应更为明显。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前面的分析样本既包括改革前,也包括改革后,而改革前后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为了前面的结论是否稳健进行检验,我们分改革前和改革后进行稳健性检验。表1给出了改革前后基于人均实际GDP 增长率和劳均实际GDP 增长的趋同分析结果。 表1 中国地区“增长率趋同”检验结果

注:括号内的均为自相关异方差稳健的t 统计量。这里的检验均为单侧检验,零假设为?0.50b α

=≥。由于t 统计量渐进服从正态分布,临界值取-1.65。当估计的t 统计量小于该数值时,拒绝趋同的零假设。

从表4.16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中国都存在显著的“增长率趋同”,而且劳均GDP的趋同程度都高于人均GDP的趋同程度。对比改革前后,我们发现改革前,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劳均GDP,趋同程度都比改革后更大。这和前面的研究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表明前面研究的结论是非常稳健的。

五、结论

本文利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从“增长率趋同”的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还是纵观改革前后来看,中国都存在显著的全国范围内的“增长率趋同”。这表明,中国至少存在某种形式的趋同——绝对趋同、条件趋同或俱乐部趋同。何一峰(2008)的研究表明,中国不存在全国范围的绝对趋同,而从俱乐部趋同的角度来看,也发现有两个省份——上海和贵州,未进入任何一个趋同俱乐部。本文的研究在该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上海和贵州和其他省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吗?”,由于中国存在增长率趋同,因此从相对收入水平来看,上海和贵州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会越来越大,上海和贵州会趋向各自的“孤岛俱乐部”。

参考文献:

[1]Baumol, W. Productivity Growth, Convergence, and Welfare: What the Long-run Data Show[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5): 1072-85.

[2]Lee, K., M. Pesaran, and R. Smith. Growth Empirics: A Panel Data Approach: A Com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1): 319-23.

[3]Maasoumi, E., Racine, J., and Stengos, T.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 profile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 and mobility[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7, 136: 483-508.

[4]Newey, W., and K. West. A Simple Positive Semi-Definite, Heterosk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J]. Econometrica, 1987, 55: 703-708.

[5]Phillips,P.C.B., and D. Sul. Transition modeling and econometric convergence tests[J].

Econometrica, 2007, 75(6): 1771-1855.

[6]White Halbert. A Heteroskedasticity-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or and a Direct Test

for Heteroskedasticity[J]. Econometrica, 1980, 48: 817-838.

[7]何一峰.转型经济下的中国经济趋同研究——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8,(07).

[8]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 2003,(08).

[9]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一个新方法的应用[J].管理世界, 2006,(09).

[10]徐现祥,舒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J].世界经济, 2005,(01).

Empirical Studies on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in China Abstract: Studies on regi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China based on absolute economic levels are almost of one accord on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no national-wide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China. So people pay their attention to convergence of another form, that is,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This paper employs nonlinear time-varying factor to analysis regi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wth convergence. I found that there do is growth convergence in China, before or after the reform, or treat both as a whole.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rate; convergence; nonlinear time-varying factor model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的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部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发展思想是: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又了明显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价缓慢。各地区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以下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区位资源、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增长率 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

(完整版)全球“最重要”20张经济图表

全球“最重要”20张经济图表 中国楼市泡沫缩小 编者按: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指出:很多人相信中国是一个迅速扩大的庞氏骗局,正坐在巨大的房产泡沫顶上,这个泡沫全都与这个投资成瘾的经济体有关。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大部分都不正确,或者至少是夸大其辞。中国不是鄂尔多斯。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在步入本年度最后一个季度之际,又一次大量征集华尔街许多深受好评的投资经理、策略师、分析师和经济学家的意见,发表对全球经济的看法,询问他们目前自认为哪些经济图表最为重要。 该系列这些人共回复了100张图,为了不使大家“消化不良”,搜狐财经从中择选了20张具有代表性的图表,为各位了解全球经济提供参考。 1、中国收紧房产政策的风险逼近。 美银美林中国策略师David Cui指出:中国政府过去常在房价环比增长1%左右的收紧房产政策。今后几个月,房价的涨势可能让价格增幅达到那个水平。 2、中国家庭首选购置什么?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指出:很多人相信中国是一个迅速扩大的庞氏骗局,正坐在巨大的房产泡沫顶上,这个泡沫全都与这个投资成瘾的经济体有关。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大部分都不正确,或者至少是夸大其辞。中国不是鄂尔多斯。 下图显示,中国二线城市和大约250座较小城市2012年土地销量明显下滑,但2013年已经大幅回升。 一线城市的房价已大幅上涨,比如北京的房价同比上涨了大约40%。 我们不会否认,部分城市存在泡沫,像鄂尔多斯那样的泡沫已经缩小。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已经持平。 如果好奇中国的家庭为什么不消费,那是因为他们首选购买的是住房。 3、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图表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汪涛指出,下面这幅图表可以衡量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政策方向和风险。 它清楚地说明了三点: 一、在2011年年中信贷急剧减少之后,从2012年下半年起,信贷增长势头强劲。 二、2012年年中以来,许多贷款来自非银行机构。 三、信贷增长的强劲势头不会持续,至多维持几个月,增长应该会减弱,即使只是逐步放慢而已。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合检测(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 C 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4.(2019·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3-1-2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域差异[1]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2) 【考纲要求】1、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在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活动方面的南北差异。 2、能够区分三大经济地带、说明不同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全面分析不同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考点点拨】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例1.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 、b 、c 、d 各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a 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②b 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③c 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④d 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图中a 、b 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 A .牧区、农耕区 B .干旱区、半干旱区 C .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 .发达区、欠发达区 四、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a b c c d d

例2.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回答(3)~(5)题。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 .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 .重庆市属中部经济地带 D .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4)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大开发”应首先注意的问题是 A .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 B .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5)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右上),完成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洪涝灾害 B .b ——土壤肥力 C .c ——灌溉水源 D .d ——生长积温 3.C 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 A .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 .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6题。 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 省级 行政区 位于西部 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 于边境贸易,能源、 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 )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C

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4.(2019·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是汉代政府把郡国应贡物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然后由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进行销售的经济措施,实质上是官营贸易,这压缩了私商的经营空间,因此体现了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 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

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 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 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一)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及山东处于全国开放的前十位,而它们所对应的1995-2003年的生产率提高分别排在第8 2、1、4、7、3、9。这也表明,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劳动生产增长率相应较快。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逐步显现出来,开放的地域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及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一是天然资源的差异,如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深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是旅游资源等。这些都是能够进行生产的基本的先天的保证,也是能够造就未来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条件。东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来说,有很大的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如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及中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农业生产几近困境。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规模的交通问题,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的先天性的困难和不足,还有碍于未来长足的发展,没有待开发的可能就不可能吸引人力、无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的可发展的缺陷,成了西部地区相较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是气候物候环境差异。东南地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年温差较小,热量充足,降水量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一年两熟或三熟。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大风干燥为主,年温差大,热量不足,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种类少,多为一年一熟。比较可知,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生产,更何况干旱问题严重的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一产业的发展差异标志着地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这必然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地形地势的差异。东南地区多丘陵,但大体地势较平缓;东北、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高原为主,多荒漠;西南地区则多是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从而造成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东南地区靠海,海陆运输交汇,面向东南亚,市场广阔。近代史上又有很多海岸城市和内河航运枢纽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较内地城市发展的早。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频繁。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也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关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式的分析

模拟国务院经济金融小组 第三周 关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式的分析 一、通胀是否到顶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时时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从最基本的费雪方程可知:MV=PY,若假设货币流通数度不变,1990-199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从1.5万亿增长到12万亿,增幅为7倍。在1990-1999年这10年间,中国的GDP从2.2万亿增长到8.8万亿,增幅3倍。经济的增幅落后于货币的增幅,所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90-1999年的10年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恰好上涨100%。 那么,1999年以来,情况如何呢?2008年,中国的GDP预计达到29万亿,相比1999年增长不到2倍(从8.8万亿到29万亿已超过3倍)。但是,按照货币供应紧缩之后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M2将达到47万亿(假设年增幅只有16.5%),相当于1999年的近4倍,增幅接近300%。这同样是一个货币供应远快于经济增长的时期。想一想吧,短短9年时间,中国的货币增加了近37万亿,远远超过了经济实体的增长速度,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通胀尚未到顶。 注:本部分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 (这里使用费雪方程有误。即使假定V 不变,要想得出有关通胀率的结论,需比较货币供应的增幅和实际GDP的增幅,因为Y是实际GDP。只有当我们认为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将越来越高于实际GDP的增长率,才能说我们预期通胀率尚未见顶。) 二、经济增长是否放缓 出口、投资、消费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以下将从出口,消费和投资三个角度分析中国经济是否将放缓 (1)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的出口业将严重受到影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将有较大幅度减少,中国势必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拉动,但短期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由于出口减少的影响,将有放缓的可能。(同意。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做一些简单的定量分析,比如, what is the worst-case scenario?)(2)从消费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目前尚未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投资环境不完善,使得储蓄率偏高,城乡居民不敢消费的情况仍比较突出。(医疗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确实极需改善) (3)而从投资角度看,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不过其增速现在已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地产开发商尤其感受到了政府从去年末开始实施的紧缩信贷措施的影响。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目前压力已比三个月前要轻许多),一些公司利润下降(给定疲弱的需求,进一步下滑在所难免),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也因此减少。 中国社科院10月10发布的《2008年秋季报告》预测,2008年CPI将上涨6.5%,2009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2021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常见选择题精选(全国卷)(一)经济生活中的图表题

(一)经济生活中的图表题 1.下图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人民币/美元)变化图。不考虑其它因素,根据此图,可以做出的正确判断是( ) ①从A点到B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将会扩大 ②从A点到B点,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价格更具优势 ③从B点到C点,中国国内就业增加,拉动经济增长 ④从B点到C点,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所需费用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图为2020年6月1日至8月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趋势图(单位:人民币元/1美元)。 出现图中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中国外汇储备充裕,国际支付能力强 ②中国央行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③美联储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变 ④美国国内市场的商品价格持续下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2020年7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85.7%。不考虑其它因素,用D1、D2分别表示猪肉价格

上涨前、后的需求曲线,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上述信息的是() A. B. C. D. 4.2020年8月1日起,东海结束伏季休渔期,实现全面开渔,大量东海海鲜进入市场。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S、S1表示伏季休渔期前、后海鲜的供给曲线,D、D1表示伏季休渔期前、后海鲜的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东海结束伏季休渔期对海鲜市场的影响的是() A. B. C. D. 5.2020 年2 月24 日,国务院有关负责人在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当前我国口罩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110%,新增3000 多家合法合规生产口罩等防疫用品的企业。但市场上口罩的价格仍居高不下。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能正确反映口罩价格变动原因的图示(S、D 分别代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