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及分级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及分级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及分级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及分级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

------------------------------------------------------------------------------------------------------------------------------------------

------------------------------

来源: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人:侯建筠日期:2011-3-17

ICS 79.

B

LY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XXXXX—200X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

Method for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wood element decay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征求意见稿)

200X–XX–XX 发

200X–XX–XX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荣凤、吕建雄、赵有科、周永东、吴玉章。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状况非破坏性检测评价方法和腐朽分级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古建筑木构件的腐朽状况检测及木材残余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019 木材防腐术语

GB 50005 木结构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4019和GB 5000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木结构 timber structure

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结构。

3.2

木构件 wood element

木结构建筑中可划分为最基本单位的木质件。

3.3

非破坏性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

在不破坏木材的情况下,正确检测出木材内部的腐朽、缺陷及性能。

3.4

皮罗钉检测 Pilodyn testing

在固定力作用下,将微型探针打入木材内部,根据进针深度的变化判断木材腐朽程度的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3.5

阻力仪检测 Resistograph testing

是将直径小于等于1.5mm的微型钻头钻入木材内部,根据钻头前进时所遇到的阻力,判断木材的密度及内部腐朽、开裂、节疤等缺陷的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4 检测方法概述

在进行古建筑木构件非破坏性检测时,木构件内部不同深度的腐朽很难用同一种方法检测。表面腐朽可以通过目测和皮尺测量判断腐朽的程度和范围,但内部腐朽必须借助皮罗钉和阻力仪等仪器进行检测。皮罗钉适用于木材表层0-40mm 范围内的木材腐朽状况检测,阻力仪适用于木材内部部腐朽状况检测,检测深度可以达到1000mm。对腐朽严重的木构件,可采用生长锥检测,对腐朽状况进

行实物确认。通过上述检测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对不同腐朽程度木构件的检测。

5 仪器和设备

(1)锥子

(2)皮罗钉检测仪

(3)阻力仪

(4)生长锥

(5)卷尺

(6)记号笔或粉笔

6 检测程序

6.1表层腐朽

6.1.1 目测和锥扎

首先目测判断木构件的外部是否有腐朽发生,对有腐朽迹象的部位用锥子初步检测腐朽的范围,确定腐朽部位,记录在附录A中,并对腐朽部位拍照,记录照相时间。

6.1.2皮罗钉检测

同一木构件在腐朽和未腐朽部位分别进行皮罗钉检测,且检测方向必须相同,即同为径向或弦向,同一部位设置不少于3个检测点,将检测结果记录在附录A 中。

6.2 深层腐朽

通过表层腐朽检测,皮罗钉的打入深度达到30mm以上时,应进一步用阻力仪检测木材内部的腐朽状况。

6.2.1阻力仪检测

检测部位的确定:

(1)对接触地面的木构件,必须进行内部腐朽检测。检测应从距地面高20cm 开始,检测部位的纵向间隔应小于50cm,每个部位至少从2个方向检测,直至检测到无腐朽为止。

(2)对非接触地面的木构件,在目视判断有腐朽的情况下,应从有腐朽的部位开始,向长度方向的两侧每隔50cm设置一个检测部位,每个部位至少从2个方向检测,直至检测到无腐朽为止。

对于有明显腐朽的区域,可在该区域适当增加检测点的个数。

检测方法:

阻力仪钻头钻入木材时应该垂直于木材年轮,仪器设定为自动记录检测结果并打印检测结果图谱。

6.2.2 生长锥检测

经阻力仪检测后发现内部有严重腐朽的木构件,需要用生长锥钻取木芯,取样进一步确认木材内部的腐朽状况。

7 记录内容

(1)记录检测地点、构件名称、检测时间。

(2)记录检测部位,可以用图示表示。

(3)记录目测结果

(4)记录皮罗钉检测打入深度

(5)导出阻力仪检测结果。

8 计算

皮罗钉和阻力仪的检测结果均采用相对值表示,即用腐朽木材的检测值相对于未腐朽木材检测值变化的百分比表示。

皮罗钉打入深度增加率:根据未腐朽部位的皮罗钉打入深度和腐朽部位的皮罗钉打入深度计算打入深度增加率,按式(1)计算,精确至0.1%。

(1)

式中:P-----皮罗钉打入增加变化率,用百分比表示;

L

-----未腐朽部位的皮罗钉打入深度,mm;

L

1

-----腐朽部位的皮罗钉打入深度,mm。

阻力值降低率:根据未腐朽部位的阻力值和腐朽部位阻力值计算阻力值的减低率,按式(2)计算,精确至0.1%。

(2)

式中:R -----阻力值的降低率,用百分比表示;

r

-----未腐朽部位的阻力值;

r

1

-----腐朽部位阻力值。

9 木材腐朽分级

对目测、皮罗钉检测和阻力仪检测等三种检测结果,取同一部位测试点的平均值进行腐朽等级判定。各个等级的腐朽状况描述见表1。

三种方法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分别为:

(1)目测适用于木材表面腐朽状况检测,包括肉眼观察和锥扎检测;

(2)皮罗钉检测适用于表层40mm以下的木材腐朽状况检测;

(3)阻力仪检测适用于深层腐朽,即距表面40mm以上的木材内部腐朽状况检测。

表1 木材腐朽程度分级标准

腐朽分级目测状态皮罗钉打入深度增加率

P(%)

阻力值降低率R

(%)

0 材质完好,肉眼观察无腐朽症

0 0

1 表面有可见的轻微腐朽0<P≤250<R≤15

2 表面有较明显的腐朽25<P≤6015<R≤25

3 表面有严重的腐朽60<P≤9025<R≤35

4 木材腐朽至损毁程度P>90 R>3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状况检测记录表

1、古建筑名

称:2、地点:

3、检测时间:

4、检测

人:5、记录人:

木构件木构件直径检测部位(距腐朽范围皮罗钉打入深度阻力值照相时备注

名称编号(cm)地面或端头)长度宽度(mm)记录编

号间

(cm)(cm)(cm) 1 2 3

——————————————————

林业行业标准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情况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林业行业标准(项目编号:2009-LY-069)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申报,2009年6月获得国家林业局和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立项,2009年8月国家林业局和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转拨其标准起草经费到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标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负责起草。

标准起草人员由长期从事木材物理、木材无损检测和古建筑保护的科研、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组成。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是由我们承担的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古建筑木结构防护和无损检测评价新技术研究”(编号:

2004DIB5J187)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而来。标准起草小组参加了对故宫、恭王府、天坛和应县木塔等重点古建筑木结构的勘查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木构件非破坏性检测工作,制定和完善了测试和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际验证应用。同时,标准起草人员就标准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了大量调研,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基础材料。标准起草小组经过多次讨论、修改,于2010年6月完成了初稿,经过项目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的审阅,又对初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于2011年1月形成了目前的《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的重要意义

木材作为生物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风化及昆虫和微生物等生物侵害,会发生腐朽和虫蛀,导致木材的力学性能降低。因此,以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古建筑,必须定期进行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查,检查木结构所使用木材的风化、腐朽及虫蛀情况,并进行相应的防护处理,以保证木结构古建筑的安全性。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如故宫、天坛、布达拉宫、塔尔寺等都是我国重要的文物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目前在这些木结构古建筑维修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是在不破坏原有木构件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地检

测木构件内部是否存在腐朽或虫蛀,且比较准确地确定木构件的腐朽程度和残余力学强度。但这又是木结构古建筑勘查设计和制定维修设计方案时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多采用定性的目视检测与简单敲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古建筑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测,还不能对材质状况做出定量评价。虽然应力波及超声波检测技术的研究已经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但这些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在现阶段,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和方法,科学地划分木材腐朽等级,确定各个腐朽等级木材的残余力学强度,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能够为木结构古建筑维修方案的制定和设计,以及施工中确定是否维修或更换木构件等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世界各国对木材腐朽状况评价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我国目前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查参考的是《木材天然耐久性试验方法》国家标准,2008年我国制定了《古建筑木构件木材内部腐朽与残余弹性模量应力波无损检测测试规程》,但没有制定木材腐朽状况评价的相关标准。民用建筑中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日本对木材腐朽状况评价有相应的等级标准,但还没有形成标准。

木材工业研究所2005年开始开展“古建筑木结构材腐朽等级划分及其力学强度衰减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对故宫古建筑使用的落叶松、软木松、云杉等旧木材的腐朽状况进行了勘查,并对替换下来的部分腐朽的旧木材进行了目视腐朽等级划分,并加工出各个腐朽等级的密度、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试件,实测了各个腐朽等级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同时采用皮螺钉、阻力仪和FFT等3种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做了相应的测试和分析,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其中部分数据经过整理已经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林业科学》等核心刊物发表或投稿。这些研究成果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

1、本标准为技术性规范,规定了木材腐朽状况非破坏性检测评价方法和腐朽分级标准;

2、本标准适用于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修缮过程中木材及木构件的材质状况检测及木材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3、确定腐朽等级划分标准,在不破坏原有古建筑木结构的前提下,运用本标准所规定的方法、步骤和腐朽分级标准对古建筑木构件的材质状况进行评估,为古建筑木构件的加固或更换,以及古建筑木结构勘察和维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采用目测、皮罗钉检测、阻力仪检测和生长锥取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木构件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测和分析,以确保非破坏性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四、制定本标准的技术内容的说明

1、规范性引用文件:

在进行古建筑木构件非破坏性检测和评价过程中,需要使用木材腐朽术语,本标准引用了木材防腐术语的国家标准。

2、基本原则:

(1)在不破坏原有古建筑木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检测和分析木构件的物理力学性能,对木构件的材质状况进行评估,为古建筑维护和修缮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是制定本标准的最终目的;

(2)本标准规定了木材腐朽状况检测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旨在推动和促进古建筑木构件材质状况评价的标准化,以保证木结构建筑维修方案制定有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3)本标准采用目测、皮罗钉检测、阻力仪检测和生长锥取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在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前提下,做到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3、木材腐朽状况检测

在不破坏原有古建筑木结构的前提下,采用目测、锥扎检测、皮罗钉检测、阻力仪检测和生长锥取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目测和锥扎方法是最古老、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人员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做到检测准确。本标准在传统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的皮罗钉和阻力仪检测,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确实难以判断的木构件,又增加了生长锥取样检测的方法,保证了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4、木材腐朽分级标准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木材腐朽分级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实际检测时,日本的一些国立研究所有内部使用的标准,但并没有正式颁布使用。我国在进行木结构建筑木构件材质状况评价时,参考使用木材耐久性评价标准中的等级划分,但耐久性与现有木材的材质状况评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因此必须根据古建筑木结构勘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才能做到材质状况的准确评价。本标准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及多年进行古建筑材质状况勘查的结果,以皮罗钉打入深度、阻力仪贯入深度与木材密度及木材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表1-4,图1-2)为依据,对木材腐朽状况进行分级。分级标准中包含了目视状态、皮罗钉贯入深度变化率和阻力值变化率等内容。同时提出了腐朽木材密度、抗弯强度、横纹抗压强度残余百分比的参考值,作为古建筑木构件及木材性能评价的参考。

表1 不同腐朽等级落叶松木材的密度及皮罗钉打入深度

Tab.1 Density and Pilodyn penetration depth of Larix sp. at different

decay levels

腐朽等级Decay level

密度 Density

径向打入深度

Radial

penetration depth

弦向打入深度

Tangential

penetration depth 平均值

mean/g/cm3

变异系数

CV/%

平均值

mean/mm

变异系

CV/%

平均值

mean/mm

变异系数

CV/%

0 0.54(21)10.18 13.37(21) 13.40 12.62(21)16.16

1 0.53(23)10.39 16.13(25) 13.77 14.50(26)14.30

2 0.49(49)8.32 19.13(50) 17.95 18.54(50)14.28

3 0.45(21)9.15 23.26(22) 20.2

4 22.07(22)14.31

4 0.44(11)9.78 28.11(16) 23.24 28.01(16)19.04

F值14.58**, n=125 44.88**, n=134 75.94**, n=135

**:P<0.01. Value in ( ) are the number of samples.

表2 不同腐朽等级软木松木材的密度及皮罗钉打入深度

Tab.2Density and Pilodyn penetration depth of Pinus sp. at different

decay levels

腐朽等级Decay level

密度 Density

径向打入深度

Radial

penetration depth

弦向打入深度

Tangential

penetration depth 平均值

mean/g/cm3

变异系数

CV/%

平均值

mean/mm

变异系

CV/%

平均值

mean/mm

变异系数

CV/%

0 0.46(20)8.35 12.98(20) 12.08 11.45(20)12.82

1 0.43(22)10.18 15.03(22) 16.78 14.15(22)10.80

2 0.40(14)12.5

3 17.19(14) 15.93 15.87(15)16.46

3 0.37(3) 5.35 22.20(5) 30.75 20.72(6)22.55

4 0.36(1)- 27.80(1)- 27.00(1)-

F值 6.90**, n=60 16.76**, n=62 30.29**, n=64

**:P<0.01. Value in ( ) are the number of samples.

图1 不同腐朽等级木材的密度及皮罗钉打入深度的变化Fig.1 Variation rate of density and Pilodyn penetration depth at

different decay levels

图2 皮罗钉打入深度与木材密度间的回归分析结果

Fig.2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density and Pilodyn penetration depth

**:P<0.01。

表3 各腐朽等级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Tab. 3 index of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decay

表4 各腐朽等级木材的阻力仪检测值

图3 各腐朽等级木材的阻力仪检测值的残存率

Fig. 3 Remaining value percentage of resistance values at different

decay levels

图4 各腐朽等级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残存率

Fig.4 Remaining value percentage of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decay levels

5、参照国内外文献情况

表1除了在进行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古建筑木结构防护和无损检测评价新技术研究”(编号:2004DIB5J187)时测定的一部分数据外,还参考了以下文献:

Anthony R W and Bodig J.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of timber structures for reliable performance [C]. Auckland, New Zealand,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Pacific Timbe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1989, Aug. 28-31. Costello L R and Quarles S L. Detection of wood decay in blue gum and elm: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istographa? and the portable drill[J]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 1999, 25(6):331-337.

Emerson R, Pollock D, Mclean D, et al. 2002. Ultrasonic inspection of large bridge timbers. Forest Products Journal, 52(9): 88-95

emerson R, Pollock D, Mclean D, Fridley K, Pellerin R, Ross R. Ultrasonic Inspection of large bridge timbers[J]. Forest Products Journal, 2002,52 (9): 88-95.

Gantz C H.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sistograph to estimate genetic parameters for wood density in two softwood and two hardwood species[D].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2.

Isik F and Li B L. Rapid assessment of wood density of live trees using the Resistograph for selection in tree improvement programs[J]. Can. J. For.Res, 2003, 33(12):2426-2435.

Lukaszkiewicz J, Kosmala M, Chrapka M Borowski J. determining the age of streetside Tilia cordata trees with a DBH-based model[J].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 November 2005, 31(6): 280-284.

Wang Tongli, Aitken S N, Rozenberg P, et al. 1999. Selection for height growth and pilodyn pin penetration in lodgepole pine: Effects on growth traits wood proper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9 (4): 434-445

Wang Xiping, Ross R J, Mattson J A, et al. 2002.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techniques for assessing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stiffness of

small-diameter logs. Forest Products Journal, 52(2):79-85

陈允适, 刘秀英, 李华, 黄荣凤. 2005. 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刊, (5): 332-343

成俊卿,杨家驹,刘鹏.中国木材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段新芳, 李玉栋, 王平. 2002. 无损检测技木在木材保护中的应用. 木材工业, 16(5): 14-16

段新芳,李玉栋,王平.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保护中的应用[J].木材工业,2002,16(5):14-16.

高橋和彦, 桜井正明, 渡部扶三男. 2003. 超音波伝播速度による木材の劣化度和の推定.平成14年度木製治山施設設計指針策定調査委託報告(財団法人林業土木コンサルタンツ), 5-8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942.2-92,木材天然耐久性试验方法木材天然耐久性野外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27~1943-91,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1.

黄荣凤, 王晓欢, 李华, 刘秀英. 2007. 古建筑木材内部腐朽状况阻力仪检测结果的定量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9(6): 167-171

山下香菜,岡田直紀,藤原健.2007.ピロディンを用いた容積密度推定法とスギ生材丸太のクラス分けへの応用.木材学会誌,53(2):72-81

王立海,杨学春,徐凯宏.木材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森林工程,2001,17(6):1-4.

中国历史档案馆[M].《武英殿钦工处》.

中国历史档案馆[M].《奏销档》第170号,728册.

朱益民.木材无损检测的现状及展望[J].云南林业科技,1996,(1):82-84.

五、标准属性的建议

本标准首次制定的推荐性行业标准。

《古建筑木构件腐朽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及分级》行业标准起草小组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采用木结构比较普遍,主要是当时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木材易于加工,所以使用较多,但是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易蛀、易燃,很多古建筑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消失了。现存的还有部分古建筑,十分需要加强保护,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有关知识需要了解,这里介绍的是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一座金代建筑。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总则及基本规定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对古建筑木结构(以下简称古建筑)的科学保护,使古建筑得到正确的维护与修缮,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古建筑木结构及其相关工程的检查、维护与加固。 第1.0.3条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0.4条为长远保护古建筑工作的需要,每次维修所进行的勘查、测试、鉴定、设计施工及验收的记录、图纸、照片和审批文件等全套资料均应由文物主管部门建档保存。 第1.0.5条从事古建筑维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应经专业技术审查合格,其所承担的任务应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2.0.1条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原状系指古建筑个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现状若确需恢复到创建时的原状或恢复到一定历史时期特点的原状时,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并具备可靠的历史考证和充分的技术论证。 第2.0.1条在维修古建筑时应保存以下内容: 一、原来的建筑形制包括:原来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和艺术 风格等; 二、原来的建筑结构;

三、原来的建筑材料; 四、原来的工艺技术; 第2.0.2条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五类: 一、经常性的保养工程:系指不改动文物现存结构、外貌装饰色彩而进行 的经常性保养维护。例如:屋面除草勾抹,局部揭窊补漏,梁、柱、 墙壁等的简易支顶,疏通排水设施,检修防潮、防腐、防虫措施及防 火防雷装置等。 二、重点维修工程:系指以结构加固处理为主的大型维修工程其要求是保 存文物现状或局部恢复其原状这类工程包括揭窊瓦顶打牮拨正局部或 全部落架大修或更换构件等。 三、局部复原工程:系指按原样恢复已残损的结构,并同时改正历代修缮 中有损原状以及不合理地增添或去除的部分,对于局部复原工程应有 可靠的考证资料为依据。 四、迁建工程:系指由于种种原因需将古建筑全部拆迁至新址,重建基础 用原材料原构件按原样建造。 五、抢险性工程:系指古建筑发生严重危险时,由于技术经济物质条件的 限制,不能及时进行彻底修缮而采取的临时加固措施。对于抢险性工 程,除应保障建筑物安全控制残损点的继续发展外,尚应保证所采取 的措施不妨碍日后的彻底维修。 第2.0.3条当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确能更好地保存古建筑时,可在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中予以引用,但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仅用于原结构或原用材料的修补、加固,不得用现代材料去替换原用

古建筑的木构架

古建筑的木构架 柱: 承受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杆体,叫做“柱”,就位置而言,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之别。 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了处在中线上的柱子,都叫金柱。 中柱处在建筑物纵中线上并顶着屋脊(不在山墙里面)的柱子,叫中柱。 山柱在山墙正中,并从山墙之内顶着屋脊的柱子。 梁: 古建筑的主要木作构件,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水平大木,一般与建筑立面相垂直。 三架梁大木建筑中梁架的主要构件,长两步架,上承托三檩的梁。 五架梁与三架梁平行,位于三架梁之下的长四步架的梁。其上安瓜柱,上承五檩的梁。 七架梁即承托七檩、梁架中最长的梁。 双步梁古建筑中梁的一种,长两步架,两端下置柱,一端上侧承檩,一端无檩,中部安瓜柱,上承单步梁。如内乡县衙大堂前后即为双步梁。 抱头梁位于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之间的短梁,一端置于檐柱之

上,另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中。 檩: 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即与梁架正交的两端搭于梁柱上用以承托椽子的木构件。 脊檩在屋脊下的檩叫脊檩。 檐檩处于屋宇最外边的檩叫檐檩。 金檩在檐檩与脊檩之间的檩,统称“金檩”,金檩有上中下之分。 檩条根据建筑物承重大小,有用一根的,有用两根并用的、三根并用的。两根并用的,下面的一根叫檩枋,如脊枋。三根并用的,处于中间的多为方条,称为垫板,如脊垫板。下面的一根仍叫檩枋。 椽子: 密集地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的木条,叫椽子。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 脑椽最上一段即脊檩到上金檩这段椽子。花 架椽在各金檩上的椽子,都叫花架椽,又叫平椽。 檐椽从下金檩到檐檩这段椽子叫檐椽。 飞椽在大式建筑或较大建筑物中,为增加挑出的深度并使瓦沟水流远,在圆形断面的檐椽外端,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椽子,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叫—电椽。 望板: 铺钉在屋面椽子或檩条上的木板,叫望板,又叫屋面板。板的方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设计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设计 【摘要】木结构古建筑由于技术和年代等原因,在修建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有效的防火保护措施,作为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消防安全设计仍然是薄弱环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是空白。近年来,我国就曾多次发生古木建筑火灾,因此必须加强对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设计。 【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设计 一、木结构古建筑的火灾特点 1、燃烧强度大 木结构古建筑的建筑构件大多采用松、杉柏香樟等含油木质材料制作,木材用量多,火灾荷载大,而且年代久远,特别是寺庙建筑常年香火缭绕,木构件极为干燥,加之表面涂刷油漆,火灾时,燃烧猛烈,火场中心温度可达1200 度以上。 2、火势发展快 木结构古建筑发生火灾时,火焰、热烟气在室内向上升腾,首先沿着殿堂垂直布置的木构件,以及悬挂的垂幔、幔帐、柱棉、飘带、天帐等装饰品迅速向上蔓延。火灾蔓延至屋顶部位后,又会迅速沿屋顶向水平方向发展蔓延,再加上室内空气对流条件好,极易造成全面燃烧。同时,大多数木结构古建筑相互毗邻,通廊相连,火势一旦突破着火建筑门窗会引起延烧,强烈的热辐射也能导致毗邻建筑着火。 3、屋顶易倒塌 木结构古建筑发生火灾后,其倒塌的规律一般是屋顶首先倒塌,墙柱后塌。这是由于古木建筑火灾首先是垂直向上蔓延,且其屋顶的屋架、桁、檩等构件截面积较小,而柱、梁截面积较大。火灾时,古木建筑整体倒塌的时限持续时间较长。 4、文物易受损 木结构古建筑不仅自身价值无法估量,而且其室内通常还珍藏有大量经典、书画、匾额等各类古代艺术珍品。火灾时,木结构古建筑本身及室内文物极易受到破坏,甚至直接被大火烧毁,而且用水扑救还会使木构件加速腐朽,忌水的文献史料、泥塑、唐卡、壁画等也会遭受损坏。 二、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设计的原则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

第五章古建筑的防护 第一节木材的防腐和防虫 第5.1.1条为防止古建筑木结构受潮腐朽或遭受虫蛀,维修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从构造上改善通风防潮条件,使木结构经常保持干燥; 二、对易受潮腐朽或遭虫蛀的木结构用防腐防虫药剂进行处理。 第5.1.2条古建筑木结构使用的防腐防虫药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能防腐又能杀虫,或对害虫有驱避作用且药效高而持久; 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三、对木材无助燃起霜或腐蚀作用; 四、无色或浅色,并对油漆彩画无影响。 第5.1.3条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防虫药剂,宜按表5.1.3选用,也可采用其他低毒高效药剂。 若用桐油作隔潮防腐剂,宜添加5%的五氯酚钠或菊酯。 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防虫药剂表表5.1.3

第5.1.4条古建筑中木柱的防腐或防虫应以柱脚和柱头榫卯处为重点,并采用下述方法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一、不落架工程的局部处理 1.柱脚表层腐朽处理:剔除朽木后,用高含量水溶性浆膏敷于柱脚周边,并围以绷 带密封,使药剂向内渗透扩散; 2.柱脚心腐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施药时柱脚周边须密封,药剂应能达柱脚的 中心部位;一次施药,其药效可保持3~5年;需要时可定期换药; 3.柱头及其卯口处的处理:可将浓缩的药液用注射法注入柱头和卯口部位,让其自 然渗透扩散; 二、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中的木柱处理:不论继续使用旧柱或更换新柱,均宜采用浸 注法进行处理;一次处理的有效期应按50年考虑。 第5.1.5条古建筑中檩、椽和斗的防腐或防虫,宜在重新油漆或彩画前采用全面喷涂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梁枋的榫头和埋入墙内的构件端部,尚应用刺孔压注法进行局部处理;对于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其木构件的处理方法,应按照本规范第5.1.4条第二款执行。 第5.1.6条屋面木基层的防腐和防虫应以木材与灰背接触的部位和易受雨水浸湿的构件为重点,并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一、对望板、扶脊木、角梁及由戗等的上表面宜用喷涂法处理; 二、对角梁、檐椽和封檐板等构件宜用压注法处理; 三、不得采用含氟化钠和五氯酚钠的药剂处理灰背屋顶。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工程验收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工 程验收

第八章工程验收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8.1.1条古建筑维护与加固工程的验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本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检查。 第8.1.2条重点维修工程、迁建工程和局部复原工程均应分阶段验收并填写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全部工程项目完成后,应由文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进行总验收。 第8.1.3条维护与加固工程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下列文件: 一、竣工图纸并在图中注明施工中所有更改的内容; 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三、材料和材质状况报告; 四、更改设计的批准文件或协商记录。 第二节木构架工程的验收 第8.2.1条对局部或全部拆落的木构架修缮工程,应在木构架安装完成后,由文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及时检查整体造型、整体形制尺寸及各种构件的安装位置,并做出检查验收记录。 木构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2.1规定。 木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mm) 表8.2.1

注:H为柱高设计尺寸。 第8.2.2条对柱、梁枋、檩等大型木构件的修补或更换工程在油饰彩画之前,应由文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及时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并做出检查记录: 一、柱头、卷杀、梭柱、月梁、驼峰等的形制应符合原状或设计要求; 二、新配的承重木构件,其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2.2的规定。 承重木构件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表8.2.2 注:d为原木构件直径的设计尺寸,h为梁高的设计尺寸,b为梁高的设计尺寸。 第8.2.3条斗栱构件的修配、更换和安装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形制和尺寸的检查: 一、各种构件安装后应平直;有柱生起的构架,其斗栱的横向构件应与柱 生起线平行;斗栱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二、昂嘴、栱瓣、栱眼、斗幽页耍头等构件应符合原状和设计要求; 三、斗栱安装及其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2.3的规定。 斗安装及其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mm) 表8.2.3 第8.2.4条木构架或斗栱的连接装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验收:

古建筑的木结构修缮

精心整理 古建筑中木结构的修缮 修缮是古建筑保护的中心环节,这里只介绍木结构的修缮。 1、木结构修缮原则 我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一种(((2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 射线、超声波和激光等,对大木结构做无损探伤,已能精确地测定构建损害的部位、大小和损害程度等。用X 射线照相技术甚至可以确定某些木质害虫的种类。一些物理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木结构和木质文物的杀菌和杀虫。 高分子材料用于腐朽和虫蛀木结构的加固,国外早在19世纪末已实验性地做了大量工作,至20世纪20年代,已开始被广泛应用。而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正式用于实践。实践证明,用高分子材料加固木结构,

省时、省力、节约开支,加固后强度高于原来木材强度,而且加固部位还具有防腐、防蛀的效果,在古建筑维修和木质文物保护中值得推广。 木材的化学防腐处理是古建筑维修面临的更加迫切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没有做专门的化学防腐处理。工代工匠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特殊的通风防潮措施,特别是选用了耐腐、耐蛀的树种,使得有些建筑物虽历千年而不腐,但毕竟木材的腐朽和虫蛀以及物理化学损害,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同时,我国现在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用于古建筑的可供选择的耐腐树种已经不多,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 3 物的安全。 (1)立柱的维修 立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梁架。年长日久,立柱受环境影响和生物损害,往往会出现腐朽和开裂,柱根更容易腐朽。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有时整根柱子腐朽,严重的会丧失承载能力。柱子的损害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工程验收

第八章工程验收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条古建筑维护与加固工程的验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本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检査。 第&1.2条重点维修工程、迁建丄程和局部复原工程均应分阶段验收并填写隐蔽丄程检査验收记录;全部工程项U完成后,应山文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进行总验收。 第&1.3条维护与加固工程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下列文件: 一、竣工图纸并在图中注明施工中所有更改的内容; 二、隐蔽工程检査验收记录; 三、材料和材质状况报告; 四、更改设计的批准文件或协商记录。 第二节木构架工程的验收 第&2.1条对局部或全部拆落的木构架修缮工程,应在木构架安装完成后,山文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及时检查整体造型、整体形制尺寸及各种构件的安装位置,并做出检查验收记录。 木构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1规定。 木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mm)表 注:H为柱高设讣尺寸。 第&2.2条对柱、梁桁、標等大型木构件的修补或更换工程在油饰彩画之前,应山文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及时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査并做出检査记录: 一.柱头、卷杀、梭柱、月梁、驼峰等的形制应符合原状或设计要求; 二、新配的承重木构件,其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2的规定。

第&2.3条斗棋构件的修配、更换和安装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形制和尺寸的检査: 一. 各种构件安装后应平直;有柱生起的构架,其斗棋的横向构件应与柱生起线平行; 斗棋 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二、 昂嘴、棋瓣、棋眼、斗幽贝耍头等构件应符合原状和设计要求; 三. 斗棋安装及其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3的规定。 第&2.4条木构架或斗棋的连接装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验收: 一. 木构架构件之间樺卯缝隙不得大于5mm,若有新添的铁件应按设讣要求配齐; 二、斗棋构件之间桦卯缝隙不得大于1木门,暗销应如数配齐; 三、原有构件樺卯不合规制部分可按设计要求检査。 第&2.5条椽包括飞椽的安装修配和更换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椽的安装武样、数U,应符合原状或设计要求; 二、 椽头如有卷杀,其卷杀应符合原状或设计要求; 三、椽条尺寸及其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5规定。 承頃木构件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 注:d 斗安装及其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mm ) 表&2.3 椽条尺寸及其安装偏差的允许偏差(mm ) 表&2.5 表&2.2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相关工程的维修

第七章相关工程的维修 第一节场地排水及基础 第7.1.1条古建筑场地的保护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的树木和植被,不得任意砍伐和损坏; 二、未经古建筑管理部门同意,不得在坡面上堆置大量弃土或擅自进行爆 破作业; 三、保持排水畅通,不得在坡面上任意设置蓄水池或开挖土方。 第7.1.2条对在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粘土场地上的古建筑,应加强其基础的维护,避免地表水的不利影响;应保持排除地表水的天然条件,避免截断雨雪水的天然流径路线;水池应布置在地势低的地方,建筑物周边应设置散水坡。 第7.1.3条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有山坡时,应做好场地防洪排水系统;宜在山坡上部适当位置设置截洪沟,将洪水引至古建筑场地以外;截洪沟的纵向坡度不应小于3‰,横断面大小应按汇水面积的常年最大流量确定,沟底宽度不应小于600mm,沟壁的坡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并应防止渗漏;在土质松软和受水冲刷地段应适当加固。 第7.1.4条当古建筑位于山坡上时,应对其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作出评价,如对古建筑有潜在威胁或有直接危害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和土洞发育地段,应采取可靠的整治措施;当发现有岩土裂缝、位移等滑坡、崩塌迹象,应立即与文物管理单位联系,及时采取防治或抢救措施,并应定期观测滑坡体或崩塌体的位移、沉降变化。 当古建筑位于河岸上时,应根据水流特性、河道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做好场地附近河岸边坡的保护和必要的冲刷防护设施;如发现有边坡溜坍或堤岸崩

塌等迹象应及时进行整治。 第7.1.5条在古建筑地基附近开挖坑槽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当地质条件不良,如软土、土层中含有泥层或流砂层,或地下水位较 高时,不宜采用无支撑的大开挖方法施工; 二、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 水位低于坑、槽底面标高0.5m以上 时,可不设支撑;但其边坡坡度(高 宽比)不应大于1.2,且边坡顶点至古 建筑台基边缘的距离(即护坡道宽 度)不应小于3.0m(图7.1.5)。 三、在古建筑基础四周或围墙两侧不得堆置大量弃土; 四、采用降低地下水位施工时,应防止因地下水位下降对古建筑基础产生 下沉; 五、冬季开挖坑槽时,应防止古建筑地基遭受冰冻; 六、施工过程中,应对古建筑基础进行沉降观测;如发现有下沉或位移迹 象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进行加固处理。 第7.1.6条当古建筑台基遭到损坏时应及时修整对基础不均匀沉陷应查明原因如系局部软弱土壤所致可采用碎砖三合土或三七灰土予以换土并分层夯实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

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礡、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阶段。第七阶段,为公元1271至1840年,此时历史为元、明、清时期,明、清到了古建发展的最后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分为五种: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五种基本形式,同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复合式建筑形式,使得此时期的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巧妙和合理。各朝代的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南方建筑的精巧和北方建筑的厚重大气,官家和民间建筑的华丽庄严和简朴实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上七个时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元到多元、从单色到多色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成熟。从使用方面材料考虑,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且选用高强度、高韧度等材性较好的木材,同时辅以相关的加固措施和其它材料等手段,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单构件和复合构件,通过构件本身的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

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 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额枋(宋称阑额),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柱上用于连接柱头或柱脚、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隋唐后才移到柱间。西方古典建筑中,类似的部件称为architrave。 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额枋(宋称阑额),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柱上用于连接柱头或柱脚、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 隋唐后才移到柱间。西方古典建筑中,类似的部件称为architrave。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阑额以上又平放一厚木板,称普拍枋;而称隋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见大木作)。《营造法式》规定檐额两端要伸出柱头外,下面用形如长栱的绰幕枋承托。这种做法在相

传为五代时卫贤绘的《闸口盘车图》中可以见到。实物有河南济源济渎庙龙亭和陕西韩城的一些元代建筑。屋内额用在内柱柱列间,当宋式厅堂型建筑各间梁架用柱数不同时,为求内额连成一列,无柱处内额架在梁架的驼峰或蜀柱之间。厅堂型建筑屋内额往往与柱头枋、襻间和檩用斗栱连成一体,起增强构架纵向稳定的作用。这种做法可以从宋初建的福州华林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中看到,是古代用纵架的残痕。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的额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构架稳定,但从现存大量宋至清代的实物看,其作用远不止此。现存用檐额的建筑,檐额除长1间者外,还有长到2、3间的,多用整圆木制成,压在柱顶上,断面远大于《营造法式》的规定。它的梁架、斗栱先压在檐额上,再传至檐柱。一般檐柱即在梁下,但也有梁架位置不动而把明间2柱向左右移远,以加大明间宽度的,这时檐额承梁处下面无柱,成为纵向的梁,斗栱排列与柱位也往往不相应。北京故宫养心殿就是用檐额的建筑,明间柱外移的实例则有天水市明代所建玉泉观前殿。屋内额除一般做联系构件外,也有用长2间或3间的圆木的。它架在内柱上,下面省去一至两根内柱,由它来承托被省去的柱上的梁架。1137年所建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殿内用6道厅堂型“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梁架,原应有12根内柱,但在殿内用了3根长3间的内额和两根长两间的内额(见图),省去8根内柱。1309年所建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大殿内用了4根长3间的内额,省去6根内柱。这种做法,减少了内柱数量,加大内柱柱距,可以满足室内布置上的特殊要求。有些长2、3间的内额,往往在其下再加一道额,类似阑额之下的由额。在内额、由额之间,用蜀柱 和斜撑联系,形成近似平行弦桁架的组合内额,承担横向梁架。这种组合内额,在近年研究著作中,有时称为“纵架”。实物可在佛光寺文殊殿、崇福寺弥陀殿中看到。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劄牵(单步梁),长两

18张图读懂木结构,古建筑木屋顶

18张图读懂木结构(一)。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木结构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期周元带大家重温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木结构部分。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椽、栿:四椽栿图1: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图2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脊槫、叉手、平梁:图3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 六椽栿:图4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

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图5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普拍方、栌枓:图6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铺作:图7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七辅作:图8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这张示意图是七铺作,铺作数=出跳数+3,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是四层,另加栌枓、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图9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 护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五章古建筑的防护 第一节木材的防腐和防虫 第条为防止古建筑木结构受潮腐朽或遭受虫蛀,维修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从构造上改善通风防潮条件,使木结构经常保持干燥; 二、对易受潮腐朽或遭虫蛀的木结构用防腐防虫药剂进行处理。 第条古建筑木结构使用的防腐防虫药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能防腐又能杀虫,或对害虫有驱避作用且药效高而持久; 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三、对木材无助燃起霜或腐蚀作用; 四、无色或浅色,并对油漆彩画无影响。 第条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防虫药剂,宜按表选用,也可采用其他低毒高效药剂。 若用桐油作隔潮防腐剂,宜添加5%的五氯酚钠或菊酯。 第条古建筑中木柱的防腐或防虫应以柱脚和柱头榫卯处为重点,并采用下述方法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一、不落架工程的局部处理 1.柱脚表层腐朽处理:剔除朽木后,用高含量水溶性浆膏敷于柱脚周边,并 围以绷带密封,使药剂向内渗透扩散;

2.柱脚心腐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施药时柱脚周边须密封,药剂应能达 柱脚的中心部位;一次施药,其药效可保持3~5年;需要时可定期换药; 3.柱头及其卯口处的处理:可将浓缩的药液用注射法注入柱头和卯口部位, 让其自然渗透扩散; 二、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中的木柱处理:不论继续使用旧柱或更换新柱,均宜采 用浸注法进行处理;一次处理的有效期应按50年考虑。 第条古建筑中檩、椽和斗的防腐或防虫,宜在重新油漆或彩画前采用全面喷涂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梁枋的榫头和埋入墙内的构件端部,尚应用刺孔压注法进行局部处理;对于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其木构件的处理方法,应按照本规范第条第二款执行。 第条屋面木基层的防腐和防虫应以木材与灰背接触的部位和易受雨水浸湿的构件为重点,并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一、对望板、扶脊木、角梁及由戗等的上表面宜用喷涂法处理; 二、对角梁、檐椽和封檐板等构件宜用压注法处理; 三、不得采用含氟化钠和五氯酚钠的药剂处理灰背屋顶。 第条古建筑中,小木作部分的防腐或防虫应采用速效、无害、无臭、无刺激性的药剂,处理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一、门窗:可采用针注法重点处理其榫头部位,必要时还可用喷涂法处理其余部 位;新配门窗材若为易虫腐的树种,可采用压注法处理; 二、天花、藻井:其下表面易受粉蠹危害宜采用熏蒸法处理,其上表面易受菌腐 宜采用压注喷雾法处理; 三、对其他做工精致的小木作:宜用菊酯或加有防腐香料的微量药剂以针注或喷 涂的方法进行处理。 第二节防火 第条以木构架为承重结构的古建筑,其耐火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定为民用建筑四级。 第条古建筑在修缮时,天花、藻井以上的梁架宜喷涂防火涂料;天花、吊顶用的苇席和纸木板墙等应进行防火处理,处理方法应经专门研究决定。 第条 800年以上及其它特别重要的古建筑内,严禁敷设电线;当古建筑内需要敷设电线时,须经文物主管部门和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批准;电线应采用铜芯线、并敷设在金属管内,金属管应有可靠的接地。 第条允许敷设电线的重要古建筑宜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器若室内情况许可尚宜安装自动灭火装置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火灾自动报警宜采用感烟探测器,其具体安装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火灾 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有天花的古建筑应在天花的里外分别设置探头; 三、需要安装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的古建筑,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 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并应结合各地古建筑形式安装,不得有损其 外观; 第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古建筑群或独立古建筑物,应设置宽度不小于的消防车道或可供消防车通行的通道,但不应破坏古建筑的环境风貌。 第条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必须设置消防给水设施,其水量、管网布置等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条当古建筑处于偏辟地区、无法设置给水设施时,有天然水源的地方应修建消防取水码头,无天然水源的地方应设消防蓄水设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