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复习课程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复习课程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复习课程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复习课程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

的比较

200801410134刘会会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

娜拉和安娜卡列尼娜有相同,也有不同。同样是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社会,同样是在婚姻家庭中扮演妻子的角色,同样是反叛社会对于女性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

1、身份、地位

娜拉和安娜两人在作品中都是以一个婚姻家庭中的妻子形象出现的,她们都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过着中产阶级稳定优裕的生活,也具备做母亲和妻子的幸福。

娜拉是一个好母亲,她可以和她的孩子们疯玩,而不顾及到一个母亲的严肃性。在送走了林丹太太后,孩子们回来了,娜拉就和自己的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还居然可以躲在桌子底下。在圣诞节前夜出去买东西,买的全是孩子们的礼物,还有佣人们的礼物,给她自己什么都没买,唯一的就是那包偷着买的杏仁饼干。

安娜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在她得不到丈夫的爱的情况下,安娜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安娜和伏伦斯基伯爵夫人一路同车,各自说着自己的儿子.象每个母亲一样,安娜为自己的儿子自豪.她发自内心地爱着谢辽沙,儿子也很爱她。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

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那时安娜已经离开了卡列宁及她曾经的家,可她仍没忘记儿子的生日,毅然地偷偷地回家看望儿子,可见安娜是很爱自己的儿子。

2、爱情

两个作品中都围绕了“爱情”一词展开了丰富、详细的描写,分别写了娜拉、安娜的感情生活,描写了她们的爱。

不同的是,两人的爱情本质不一样。

娜拉是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海尔茂。为替丈夫治病,她曾冒名借债,又熬夜抄写文件,挣钱、省钱,偷偷还债,甚至不惜受人威胁,也要将丈夫的病治好。可这一切并没有感动丈夫,在明白自己不过是丈夫的“泥娃娃”,从未有过独立的人格之后,对保护这家庭关系的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严重怀疑和激烈批判,娜拉最终毅然地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而安娜卡列尼娜,她的爱不是对丈夫的,她与丈夫之间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亲情吧。在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安娜沉睡心底的爱的意识才被唤醒,对于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她开始勇敢追求,寻求那种从未有过的爱情,于是和家庭、和丈夫决裂。但她错误的一点是,她以为可以给她带来新生活的是渥伦斯基,是爱情,其实不是,只是将自己陷入了另一场悲剧。最终,处在痛苦中的她只能以死来作为唯一解脱。

3、悲剧

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最终的结局都可算是一个悲剧。娜拉最终因觉醒而勇敢地离家出走,而安娜则背叛丈夫、离家出走,最后因绝望而卧轨自杀。两人的命运结果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是,两人最终都觉醒了,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导致她们这两种悲剧的原因是不同的。娜拉是因爱情的幻灭产生了失落感,她的觉醒和离家出走是其对自我的寻找。而与娜拉相比,安娜的背叛丈夫、离家出走,并不是去寻找自我,而是为追求至爱而放弃了自我。

娜拉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她的悲剧体现在从小她就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她在家中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作为女儿、妻子、母亲,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过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可当伪造签字一事泄露时,当丈夫虚伪丑恶的面目暴露时,事实使她逐步醒悟过来,最终娜拉没有屈辱地留下来,而是选择了离家出走,反映了她强烈的独立反叛精神。在第三幕中,她通过丈夫知晓事情的真相后,对其态度的前后变化,不仅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夫妻关系的虚伪和妇女在家庭中人格不独立的状况,而且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都是不合理的。这我们可以从娜拉在诀别之前与丈夫的一段精彩对话中可以看出:

当海尔茂企图把宗教搬出来:“难道你不明白你在自己家庭的地位?难道在这些问题上没有颠扑不破的道理指导你?难道你不信仰宗教?”娜拉说:“托伐,不瞒你

说。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除了行坚信礼的时候牧师对我说的那套话,我什么都不知道。牧师告诉过,宗教是这个,宗教是那个。等我离开这儿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我也要把宗教问题仔细想一想。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宗教不能奏效,海尔茂又搬出道德观念和法律“要是宗教不能带你走正路,让我唤醒你的良心来帮助你一一你大概还有点道德观念吧?要是没有,你就干脆说没有。”娜拉回答:“托伐,这小问题不容易回答。我只知道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也听说,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海尔茂又说:“你说这些话像个小孩子。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娜拉马上回击:“我真不了解。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耍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最后,娜拉勇敢地出走了。尽管她的出走的目标还不明确,但她出走的行动本身,足以显示出当时具有民主倾向的新女性的觉醒。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因素:

①以卡列宁及他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所造成的。卡列宁大安娜20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主要兴趣在官场,对他来说,妻子不过是件附属品。安娜同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一)名着作者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他出身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但是后来接近晚年时期想要尝试过一种贫苦劳动人民生活却未遂,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 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敢于和当时的社会相抗衡,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他在今日仍被公认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道德主义者之一,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对于本篇文章,托尔斯泰巧妙的运用爱情来表达对俄国上流社会的腐朽和不满,不落俗套,以一个当时不被重视的女人的视角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值得让后人为之称赞的 二)主要内容概括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卡列宁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沃伦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

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安娜要求离婚,但却被当时作为上流社会的执政官员的丈夫被拒,卡列宁威胁她如果再这样无理取闹固执的话,将会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沃伦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沃伦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 在不能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之下,在上流社会人民对她这种背叛丈夫和道德败坏之下,在丈夫卡列宁对自己生病时照顾以及失望之下,在最爱的情人沃伦斯基感到厌倦这段感情而返回军营之下,她再也无法承受外界的舆论和批判,再也无法穿着黑色道德长裙高傲的抬起头颅宣告世界我就是要为爱牺牲一切,最后,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一个美丽而不屈的生命在无奈中屈服,就这样香消玉损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围绕列文展开的。列文与安娜一样,也在生活中追寻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后不仅得到了爱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对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三)经典语句 托尔斯泰:“有人徒劳地把人想象成为坚强的,软弱的;善良的,凶恶的;聪明的,愚蠢的。人总是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以下读后感由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站为大家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欢。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

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 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安娜所爱非人。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她反抗,她斗争,她的爱人没有站出来与她并肩作战,甚至不理解、不支持她的行为。陷入巨大恐慌的她选择了自杀。 二:个人的悲剧 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也造成了安娜的悲剧,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作品 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中期(1863~1880) 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原则。 《战争与和平》写成后,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和宗法制农村旧秩序的分崩离析,托尔斯泰企图从彼得一世时代寻找当代社会变化的原因。他承认彼得做了伟大而必要的事,但又责备他把欧洲文明移植到俄国。从1870到1873年他研究了彼得时代的大堆史料。但这项工作为《启蒙读本》所打断。后来只写成关于彼得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便转向现代生活题材的《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 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伦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与列文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伦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陶丽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陶丽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贷款,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书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总觉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长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长

的缩影吧。 安娜和伏伦斯基因为爱情,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这样,值得吗?究竟爱是什么? 我欣赏为爱,义无反顾;但不赞同。一切以爱的名义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负责。爱是责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唯一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作爱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是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 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

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安娜红杏出墙后想离婚,可卡列宁为了不损他的社会名誉不同意,甚至不许安娜见她的孩子。这使安娜长期处于被人唾弃,思念儿子的痛苦中。作为丈夫,卡列宁对妻子的自私使促成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总之,安娜的悲剧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安娜的反抗仅仅是对上流社会不许她追求个人幸福部分,但她的行动毕竟是对上流社会的一个冲击。安娜的形象表明:贵族阶级在分化,贵族之家在瓦解,俄国社会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 分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

《外国文学史》习题集

《外国文学史》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教会文学 骑士文学 流浪汉小说 大学才子派 巴罗克文学 三一律 哲理小说 感伤主义文学 狂飙突进 阿波罗风范 魏玛古典主义 湖畔派 拜伦式英雄 废奴文学 俄国自然派 多余人形象 新人形象 小人物形象 自然主义 唯美主义 迷惘的一代 红色的三十年代 白银时代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拉普 解冻文学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未来主义 意识流文学 荒诞派戏剧

新小说 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垮掉的一代 《圣经》 雅歌 物语 俳句 二、简答题 1、希腊神话的特征、希腊悲剧的特点。 2、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3、启蒙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 4、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5、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6、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7、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在人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8、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9、后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10、中古亚非文学有哪些特点? 三、分析题 1、分析《荷马史诗》的主题及叙事艺术。 2、试析《神曲》的过渡性。 3、分析堂·吉珂德形象。 4、简析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5、试以一至二部莎剧分析说明“莎士比亚化”的内涵。 6、分析哈姆莱特行动的延宕。 7、试分析卢梭小说《新爱洛依丝》在思想及艺术方面的创新。 8、试分析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9、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艺术。 10、分析达吉雅娜形象。 11、分析托尔斯泰笔下的自传性探索者形象。 12、分析安娜形象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 13、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读书心得600字五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读书心得600字五篇 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写满了主人公不平凡的一生,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 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 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 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 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 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 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 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 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 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 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 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 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本书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即安娜和列文。 安娜,活泼,开朗,热情,可爱,追求爱情,很具有贵族气质。她的一生从平稳到激昂再到低沉,然后恢复到平静。 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安于与卡列宁的互相蔑视,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她将爱情逐渐转变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火车站上与伏伦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她对儿子的爱也抵消不了对伏伦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了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只留下伏伦斯基。过了爱情最甜蜜的时期,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伦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越是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可怜,她越想用力紧紧抓住这仅有的。也就导致了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变得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爱嫉妒,越来越爱猜忌。使渴望爱情又不愿让爱情枷锁锁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伦斯基越来越无法忍受,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处于绝望边缘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来解脱自己,解脱别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让其后半生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剧,我觉得是她一手造成的。爱情应该建立在

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忌与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细心呵护,而不是计较与埋怨。爱情是要经过升温期,高潮期,面对诱惑期和平稳期,每一步都是很难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里的气氛,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的一生大多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他渴望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与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须过程(婚礼前的聘礼与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性。他很单纯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样单纯。他的妻子吉娣也像他一样单纯,他们的结合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乐意看到的。列文很努力地使自己充实;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对所有人都能平静,礼貌,温和;很努力地想要做到善。他总处于探索中。追求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太过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就会让你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情,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如果非要一视同仁,那未免也太苦自己了。可能只有神才能做到。 最后,我想他们两个主人公的结局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他们俩都有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大胆追求的精神,但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安娜只想着完全占有,而列文却懂得在爱情中反省,很能为他人着想。这也许就是导致他们人生不

安娜卡列尼娜艺术特色

《安娜卡列尼娜》艺术特色分析 一、首先小说的结构独特,谋篇布局缜密严谨 小说由两条主要平行线和一条连接性次要线索结构连接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度改革 后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尼娜-沃伦斯基的爱情悲剧这条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体这条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入侵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杜丽-奥勃兰斯基这一次要线索 巧妙的连接两条主线,在思想上家庭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围绕这几条线索,作品展示了一幅十分紧密联系的从城市到农村,从贵 族资产阶级社会到宗法式地主田庄的俄国当地社会图画。首先,通过杜丽-奥勃朗斯基这两个人物,作者把小说中的所有主要人物串联成亲友而一个个引出来;其次,作家又把这些人物带进由于资本主义的侵袭而造成“不幸”和“混乱”的境地,并通过他们命运的鲜明对照。把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联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集中在一个中心问题上,这些问题是在社会矛盾激化下的时代的贵族阶级命运问题。 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小说运用“心灵辩证法”,描写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话语,揭示其内心世界。。为了揭示 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复杂,作者多次引用人物内心独白,揭示他们的隐蔽思想,其中,安娜卡列尼娜自杀前的大段心理独白是完成这一复杂性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为这段心理独白更为集中的揭示了她的矛盾,绝望与愤慨,概括出她所生活的俄国社会现实对她精神上的摧残。此外,卡列宁对安娜与沃伦斯基恋爱一事的独白,则暴露出这一架官僚机器的冷酷,自私及虚伪,描写技巧成熟,风格独特! 三、肖像描写富有创造性。安娜肖像描写不仅展示人物的一般性格特征,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在作品中,几乎找不到那种一次完成,全面细致地刻画出来的人物肖像。安娜的肖像,就是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在家庭、舞会、车站、客厅、剧院等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环境里,从不同人物的眼光里,一步一步的被描绘出来的,这种分散,动态的肖像描写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活现,而且大大增强作品的现实感,并且作者还善于把任务的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糅合起来,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别为过!伟大在她对人一辈子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究,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下面是xxx范文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欢迎大伙儿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1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别确定这到底算别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但关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红与黑》中的德雷纳老婆、《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大概都有相似之处。 尽管这三位女性都有别同程度的别幸,但是应该说她们原本基本上过着幸福、安逸的日子的。她们有夫君、相公,有孩子,有别错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什么麻烦的事。但是后来她们都觉醒了。她们发觉原来她们的幸福不过表面的,别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纳老婆是经过爱情,而娜拉则是经过一次危机。她们都发觉自己的夫君、相公爱社会地位、名誉更甚于爱自己。所以,她们觉醒了,前面两位寻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后面那位则挑选了离家出走。 安娜的命运中充满了矛盾,她一方面觉得日子很枯燥、乏味,别想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她在如此的感情冲突中把握别住方向。见到夫君、相公和亲孩子后,她都有了异样的感受。在心里深处,作为妻子的她与作为独立女性的她为夫君、相公争辩起来:他怎么说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如何显得如此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拥有之后,她并没有特别幸福的感受。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胆怯又恶心。起先她把脸藏起来,一句话也别说。后来脸上露出冷漠无望的神情。她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又惭愧又激动又恐怖的心情。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道德伦理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她勇敢地挑选了别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她别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渥伦斯基恩爱,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孩子。尽管德雷纳老婆也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向来处于犹豫别决的状态,她只要和于连偷情,总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起初安娜关于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内疚,安娜在难产快死的时候,说出过她真正的内心话。她的心里深处充满了对夫君、相公的内疚,对往事的悔恨,叫夫君、相公饶恕她,而他夫君、相公,这个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真的原谅了她。她说:在我内心有个魔鬼,她随时会占领我,另外一具那别是我,我知道。可是后来,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她比起德雷纳老婆更加勇敢,她敢于向大众公开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公然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敢于抛弃她原有的一切。这也使得最后当安娜被渥伦斯基抛弃时变得一无所有。 令我觉得奇怪的是,什么原因处于封建社会的西方,一具夫君、相公可以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拥有她的情人。这不管在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基本上无法同意的吧。经过一番考虑,我认为要紧原因在于上流社会的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名声,所以即便是有如此的事,夫君、相公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当作什么也疑惑。关于我国自古以来只允许夫君、相公背叛妻子,别允许妻子背叛夫君、相公的观点而言,我认为西方的封建社会差不多算比较尊重女性了,更别说绅士风度之类的。 事实上在上流社会里,到处都充斥着妻子背叛夫君、相公,或是夫君、相公背叛妻子的情况。但是,安娜并没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样把自己的爱情变得龌龊,见别得人,她的爱情是清纯的、健康的,所以她敢于把自己的爱情公诸于世。可是也正因为她如此的做法,违背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进而遭到了她所处环境的人们的唾弃。这正因这样,当安娜失去了夫君、相公、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同时受到社会的唾弃时,安娜只能走上一条别归路了。 我在考虑,安娜如此的结局,如此的命运能够改变吗?假如安娜挑选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具贵妇人,也许如此的日子很平静、安宁,但是她并别是真正的欢乐。夫君、相公一开始算是安娜的姑妈介绍的,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难以幸免确信没有感情

浅析造成美狄亚与安娜悲剧的原因

2011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1社会环境因素 美狄亚这个人物原型源于古希腊神话,她的身上凝聚了公元前5-6世纪希腊城邦妇女的特点,公元前5世纪,希腊私有财产的发展使家庭制度巩固下来,婚姻制度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但这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当时的女性而言,对男性来说,他们可以有外室,可以在外面花天酒地,不受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而女性则必须严守贞操,甚至被禁锢在闺阁中,她们不能参加公共活动,更没有政治权利,正如美狄亚自己所说“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而会变成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争购丈夫,那又是更可悲的事。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一个男人同家里的人住得腻烦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他心里的郁积,不是找朋友,就是找玩耍的人,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可见当时的妇女在社会上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正因为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十分底下的,伊阿宋才敢破坏盟誓,肆无忌惮地遗弃美狄亚,并伙同国王克瑞翁驱逐美狄亚。安娜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美狄亚不一样,安娜是个已婚少妇,她是因为渥伦斯基对她爱情的逐渐消褪才有了悲剧的发生。安娜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虚伪荒诞的社会。在爱情的火花点燃之后,她公开在上流社会同渥伦斯基交谈,公开表示与丈夫的决裂,公开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共度蜜月,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行为,触痛了上流社会虚伪荒诞的神经。如果不是安娜敢于破坏旧式的家庭关系,而像贝特西夫人那样欺骗丈夫,暗地里做别人情妇的话,那么上流社会不会指责与干涉她,因为在社交界里大多数妇女都有着这种秘密关系,那些肮脏虚伪的灵魂容不下安娜真诚纯洁的爱情渴望,面对真挚的爱情追求,她们感到恐慌;面对真挚的爱情追求,她们充满嫉妒,于是她们将所有轻蔑的压力投向安娜,将她驱逐出上流社会,使她失掉生活的立足点,失掉原有赖以生存的社 交圈。而丈夫卡列宁则动用了法律、宗教、地位、儿子等一切手段对安娜的叛逆加以扼杀,当这令人羞耻的爱情竟发生在自己高贵的家庭中时,卡列宁陷入痛苦之中,然而他的痛苦并非失去安娜,而在于他的地位将因此受到影响,他的名誉将因此被破坏,于是他以不能违反基督教教规为借口,蛮横地拒绝了安娜的离婚请求,来保全自己的体面与荣誉。 2宗教文化因素 对于美狄亚而言,她所处的社会环境道德宗教约束都已软弱无力,古希腊作为人类的童年,还处于初民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伦关系、道德准则也不如今日这样细致明确,因而美狄亚为了自己的爱情可以背叛自己的国家、杀害自己的弟弟、帮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伊阿宋抛弃她之后,这种爱之深所导致的恨之切也可以促使她杀害自己的亲骨肉作为对伊阿宋的复仇,换句话说,美狄亚身上多少还保留有初民时代人所有的残酷与暴力,是一种未完全进化成文明人的特征。19世纪的俄国还处于一定的宗教束缚中,从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存在。而安娜有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这其中由压制她的那个自私伪善的上流社会本身来证明、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她和渥伦斯基在尽情地享受幸福欢乐之时,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的悲剧阴影日益扩大。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为“抛弃儿子”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充满欺骗与伪善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十分苛刻。安娜的处境岌岌可危,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内心的矛盾不断加剧。一方面她不顾一切地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越来越烈。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的脆弱性,一个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摇摆,而宗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进而造成爱情悲剧。 69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的选择体现出人性的迷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情爱,她不惜抛家离子,做了自我情欲的奴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这篇恢弘巨著深刻地揭示出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即非完整的感性人格决定了安

娜的悲剧命运。尽管她的人生探索以实现精神的自我追求为目的,但其生命力的发挥缺乏理性的配合、支撑与调控,结果使得人生随情欲而漂流落得悲惨的结局。 安娜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努力探求生命原生态的存在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一丁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侵害,对周遭人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人的自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个人自由的实现正像经济学上的帕累托原理所要求的那样必须受到理性的约束,才能保证整体社会的自由的不降低,即个体自由的增加必须以尊重其他相关个体的自由为前提。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每个人寻求自己的自由才会被社会主体所认可。自由必须与理性相结合来展现与实现,这样才能构成道德自律的完整概念。相反,缺乏理性的自由至多算是一种经验的自我,绝非积极意义上的生命舒展。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己,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的理想人格,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