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学案

主备:王安源审核:于利群时间:2012-11

复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准确翻译句子。

课前自主复习:

一、根据原文填空:

(1)夫颛臾,,,是社稷之臣也。(2)陈力就列,。危而不持,,?(3)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4),而不能守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二、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

2、祸起萧墙:

3、分崩离析:

课堂复习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陈力就列

4、且尔言过矣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6、是谁之过与

7、昔者先生以为东蒙主

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0、则修文德以来之

11、既来之,则安之 1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二、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今义:有事情。)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今义:办不到。)

三、辨析句式并翻译

1.是社稷之臣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何以伐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相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伯乐相马()

大丈夫相时而动。()则将焉用彼相矣()2、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4、疾

声非加疾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曾不能疾走()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5、列

列缺霹雳()陈力就列()

大王见臣列观()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3分)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5分)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5分)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分)

5、既来之,则安之。(3分)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

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暂刺史。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明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故事

..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

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干:求

B.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但:但是

C.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贻:留下

D.故事

..皆搢笏于带故事:旧例,成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悠悠之.谈,何足虑也

B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

C时张说为.中书令 常荐九龄堪为.学士

D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

3.下列句子每三句编为一组,全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的一组是( )①此子必能致远②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③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④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⑤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⑥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年幼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三岁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赞赏,王方庆预言他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B.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有权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于是借机提拔了自己亲信的官员,张九龄给他提出建议,结果未被采纳。

C.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的时候,常常推荐张九龄,认为他才能卓著,可以担任集贤院学士,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当时就同意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D.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妒忌张九龄的才能,所以用牛仙客的事情设计陷害他,结果张九龄上当,被罢免了知政事的职务。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课前预习:

三、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四、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A类一、1D 2A 3 B 4D 5D 二、 1辅佐;观察;观察,审察;搀扶盲人走路的人2 那些;放在句末,表感叹;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季康子;男子3.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和,跟,介⑥在,介4、加强;痛恨;快;疾病5、分、割;位次,行列;一般

B类1、解析:但:只是。答案:B

2、解析: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张九龄,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B 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两个“为”都是动词,可译为“担任”;D项第一个“因”是连词,表顺接,“于是”“就”的意思;后一个“因”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答案:C

3、解析:①②③④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⑤表现了张九龄受皇帝恩宠;⑥表现张九龄举人失察。 答案:A

4、解析:A项,“因为文章写得好”错,原文是“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C项,“当时就同意”错,应该是“张说死后”,而不是“当时”;D项,是误用因果。答案:B

5、①(李林甫)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②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附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进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

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请张九龄让他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第二年,升任中书令,兼任编纂国史。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珪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都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通过几个月的网络研修,我的收获非常大。下面我就结合这几个月来的学习经历,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首先,远程研修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

在这上面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很多资源都是精品案例。利用远程研修网可以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每一个参训教师都能享受到最优质的资源,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很大提高。

其次,远程研修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在研修网上,所有参训教师按学科分成班级,一个班级内的学员相互之间交流起来非常方便。在研修网上进行学习时,因为同在一个班级内,相互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借鉴。

总之,通过在远程研修网上的学习,我获益匪浅。但愿远程研修网能够为更多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论语》。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 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 墨:墨子《墨子》“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学案(一)答案 曾学过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字音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fú w?i wai 二、 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代词,这 过①责备,动词②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省略句④判断句⑤宾 语前置句 三、 (一)、①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 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 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 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

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 ①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 ②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一是列名言。孔子先 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 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 一味苟同。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学案(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四、归纳总结: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 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6.B (过:责备)(3分) 17.B (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答案)上课讲义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 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 一、注音 颛臾 ..()冉.有()虎兕.()社稷.()近于费.()出于柙.()则将焉用彼相.()矣 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谁之过与 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④亦去之。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五、一词多义(实词) 1.是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曹刿请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风吹草低见牛羊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②过犹不及

③故尝与过宋将军④是谁之过与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且尔言过矣 六、重点虚词 1.于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而谋动干伐于.邦内。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以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何以.伐为? 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七、句式积累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何以伐为?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八、翻译句子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答案: 一、使动;“来”,使……来;“安”,使……安。 二、①是古义:此;今义:与否反义。②家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③陈力古义:施展;今义:陈列。④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⑤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三、1.是①正确②此③表判断 2.疾①疾病②痛恨③快④痛苦⑤加强⑥嫉妒 3.止①停止,指辞职②制止、阻止③只 4.见①见到②接见③参见④被⑤通“现”⑥见识 5.过①经过②超过③拜访④错⑤责备⑥错 六、1、于①对②在③从 2、以①把②凭③表目的的连词 七、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③介词结构后置④介词结构后置⑤宾语前置⑥省略句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既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解析:选B。A.过:责备。.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之,则安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导读:《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思路】 《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 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 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

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 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 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因为孔子是先责备,再陈述理由。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孔子说话时的感情非常强烈。还有两处反问句,这是明显地表示孔子对季路和冉有的指责。 师(插话):标点是今人加的,古文没有标点。不过,此处加感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主备人:施红梅 学习目标 1.落实重要词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了解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材料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的“论”读“lú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体的特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仁”和“礼”。“仁”是指“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周礼,强调等级。 《论语》精辟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守礼的人与不同人有相应情形,但并不是为了与他们相同,不懂礼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们也不是为相应(君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 等。 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之中。当时,鲁恒公的后代季孙、孟孙、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6.B (过:责备)(3分) 17.B (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word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颛臾 ..(.)社稷.()虎兕.()柙.() 椟.()干戈.()固而近于费.()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2.固.而近于 费() 3.不患.寡而患不均() 4.盖.均无贫()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 既来之,则安之()() 四、一词多义 于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 危 (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 (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 相(注意读音的不同) (1)则将焉用彼相矣 (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过 (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 (3)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6)过故人庄() 夫 (1)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 (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 五、特殊句式 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 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六、固定句式

⑴无乃 ..伐 ..尔是过与.?()⑵何以 为.?()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二、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学习方法】积累、诵读+探究 【知识衔接】 一、《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_《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1)

新课程学习2013年8月8日 课例交流 【设计理念】 文章的体式特点往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指引与导向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为语录体。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语气、心理、性格与意图,这一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季氏将伐颛臾》是经典的政论文,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好的切入口。如语言切入口,在语言知识的分析中,逐步导向人文素养的提高;或人文思想切入口,让学生在体味人物言论中感受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得到精神思想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质疑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活得有勇气、有力量,而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能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圆经世济民之梦,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一直努力不让那枚思想的烛火被苍凉的冷风熄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走近孔子,感受他的人格与思想魅力。 2.请大家谈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了解多少。 3.检查预习。(幻灯片展示略) 二、初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三、精读 要求: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2.针对知识难点自主合作、质疑问难;提交课堂共同讨论。 四、细品 1.解析文章题目,引出写作背景。 2.当两位学生把“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汇报给孔子时,孔子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提示]动怒(责备、反对)。 孔子对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非常不满: 第一段中他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三段“吾恐季孙之忧……”孔子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作出精辟论断:季氏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是要篡夺政权。 孔子对冉有、季路生气: ①不尽责任,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求!无乃而是过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②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引用、类比、比喻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地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③强词夺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吾恐季孙之忧……”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朗读指导:要把孔子对冉有责怪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读表明季氏不该讨伐颛臾的三个理由时,应高昂、急促,要加强“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托词,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读得既坚决又委婉。 五、深究 讨论交流:孔子认为如“季氏”这样“有国有家者”应该如何做? 政治主张、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幻灯片展示下列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和文本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突破难点。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提示]把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小结: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善用教育方法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同时教育了学生。 六、活用 你怎么看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启发? [提示]孔子追求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颇为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之美。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辛苦奔波却毫无所获,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令人敬仰。 八、课后作业 1.翻译、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查阅、搜集、整理《论语》中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句。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第一中学)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文/刘秋元 3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