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画对儿童错误记忆影响的研究

画对儿童错误记忆影响的研究

应用心理学

Chinese Journal of 2006年第12卷第3期,2462252

App lied Psychol ogy

20061Vol 112.No 13,2462252

画对儿童错误记忆影响的研究

刘新学

1,23

 张福娟1 王亚同

3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2.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安阳455000;3.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1)

摘 要 用包括六个离奇的生活事件与六个填充事件对儿童进行测试,三个年龄组的结果表明:画组的儿童与没有画组的儿童相比,更容易说离奇

的生活事件发生过,三个年龄组各自的结果没有出现未画事件的显著差异,但在三个年龄组各自的平均数检验中,发现了没有画的离奇生活事件在实验组后测中增长了,画的访谈技术不仅能提高儿童对事件的正确回忆量,同时也可导致错误量的增加。

关键词 错误记忆画源检测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020(2006)20320246207

3作者简介:刘新学,男,河南林州人,安阳师范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与心理咨询。E 2mail:

liu xinxue321@yaho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3773429.html, 。

1 前 言

儿童的分辨能力差,且易于把幻想的

事件作为真的发生过,尤其是对于虐待以及一些创伤记忆,儿童常是唯一的目击者,往往报告出的事件比较离奇,法庭上很难

确定证词的有效性[1]

。一些研究用认知面谈来诱导出儿童对事件的记忆,还有的用画和说来诱导儿童对事件的回忆,这些研究一般是在和儿童正式面谈前,首先与儿童建立和谐的关系,尽量缩减压力,然后再

对儿童进行质询[2]

。在关于儿童移植记忆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探讨了对儿童移植错误记忆的技术。所谓移植错误记忆就是给儿童呈现一些过去发生的事件,事件包

含有错误的信息,但暗示儿童这些事件在

他的身上发生过。那么儿童是如何作出错误的报告的?这有许多理论(如:S ource Monit oring Fra me work,简称S M F,Johns on et al,1993;Fuzzy 2Trace Theory,简称FTT,C .J.B rainerd,V.F .Reyna,1995)试图作出解释[3]

。其中,一些研究采用源检测理论,运用绘画作为一项有效的促使儿童报告的技术。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画的面谈技术实际上也能够引出错误的报告。错误

信息的增长并不局限于绘画[4]

,儿童能对经历过的真实经验,在头脑中创建一个包含有丰富细节和错误信息的故事,关于这一点有许多研究可以证明。

关于这种错误记忆的解释,源检测理论认为诸如知觉细节、认知操作和语义的、

画对儿童错误记忆影响的研究/刘新学等

时间的、空间的以及感情方面的细节特征,都在经历一个事件时储存在记忆中,源判断的依据就是上述这些特征在数量上的平均差异[5]。如果知觉的细节很丰富、生动,那么这个事件就可能被经历而不仅仅是想象;相反,如果知觉的细节匮乏,但具有与想象一致的认知操作,那么就可以推论出这个事件没有真的发生。源检测理论(S M F)认为[6],错误记忆的创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大量知觉的和相关联的细节的心理经验趋向与曾经历过而被作为真实的记忆。许多研究表明,有些记忆是特别逼真的想象,那么可以推测想象与知觉经验越相似,越容易错误地归因于知觉,这也已经被证实,儿童和成人一样不能辨别真实的和想象的事件。这里有理由假设,绘画和想象包括相似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绘画可以促进想象,想象可以为绘画提供更多的细节。源检测理论认为,儿童从描绘的故事中生成大量的知觉的、语义的和相互联系的细节,作为证明这些真的在他们的身上发生过。如果这样,绘画可以同想象一样,在儿童的错误经验上成产生相同的影响,在另一方面,绘画也可以加强儿童的能力,去分辨从真实的经验中来的想象事件。那么画是否能增加对所画事件的回忆?画是否存在年龄间的差异?也就是儿童的学习经验在实验处理前就存在差异,并由于采用的统计方法的原因,掩盖了年龄效应。另外,这一方面的实验研究在国内不多见[7],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为了方便取样,46个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六岁组,女24,男24),48个小学一年级学生(七岁组,女24,男24),48个小学二年级学生(八岁组,女24,男24),都是整群抽取,对性别进行平衡匹配,所有的被试保留随时离开实验的权利,在所有的访谈中,有8个女性主试参加。实验前对被试进行培训;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由4个主试进行实验,第二阶段由另外4名主试完成,完成实验后,主试要谢谢被试参加实验。

212 实验材料

十二色水笔八套,计时器四个,生活事件表300张,圆珠笔10支,B4纸若干。

213 计分方法

儿童对于离奇的生活事件回答“有”的记为1分,回答“没有”的记为0分。

214 实验设计

设计采用2种绘画方式(画与不画)×3个年龄阶段(6、7、8岁儿童)的混合设计。被试的性别在每种条件下相等,画与不画为被试内变量,年龄阶段为被试间变量。215 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访谈在一个小房间(教师休息室)进行个别测试,只有主试和儿童在场,主试要和儿童尽量建立和谐的关系,主试首先与被试亲切交谈,内容主要是儿童的基本情况(如:年龄班级等),以便鼓励儿童配合访谈。儿童将被问及16个事件(见附1),这16个事件中包括6个离奇的生活事件称为目标事件,这些离奇的事件对于儿童来讲是不可能发生的(如:乘火箭飞到月亮上),但很容易想象,这些事件是在儿童的读物和电影电视中经常有的,有些是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事件。其余的事件是儿童的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称之为填充事件。离奇事件的位置为2、4、6、10、14和15。只对“有”和“没有”作纪录,儿童如离开主题,要很快把儿童的注意力收回来。每个儿童的测试完成后,主试要谢谢儿童参加该实验。

第二阶段 一周后,由不同的主试来指导儿童对上次呈现的事件绘画,儿童被随机安排到绘画组和不绘画组。提供给每个儿童三张B4纸和12种颜色的水彩笔,

742

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3期

要求儿童画上周16个故事中的目标事件,

绘画组的儿童随机给3个目标事件,这三

个事件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所抽到的目

标事件为4、13和15。另外3个目标事件

为控制事件。3个目标事件画的顺序采用

完全平衡设计。在这个阶段主试只要保持

和儿童的交流就可以了,尽量少提供鼓励。

不绘画儿童组在这一阶段不参加。

第三阶段 儿童完成绘画一小时后,

最初的主试重新回来,给儿童说:“我不知

怎么搞的,把你上次的答案丢了,你不介意

吧?想让你再回答一遍我的问题。”对所有

的被试都要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1 六岁儿童画与不画组的统计分析

对6岁组儿童画与不画的分析结果表

明,六个离奇的生活事件在前测中没有统

计上的差异;但在后测中,控制事件与实验

处理事件表现出了差异,2、6、10三个控制

事件分析结果分别为F

(1,44)

=3101,p=

0109;F(1,44)=1173,p=0120;F(1,44)=1191,

p=0117;p>0105,没有显著性差异,三个

经过实验处理的事件4、13、15的结果分别

为:F

(1,44)

=5148,p=0102;F(1,44)=6166,p

=0101;F(1,44)=7100,p=0101;p<0105,表

现出显著的差异。

表1 六岁组画事件前后测的平均数比较

事件人数

前 测

平均数标准差

后 测

平均数标准差

2240108012701130134 4240104012001380149 6240104012001170138 10240104012001080128 13240108012801330148 15240104012001420150六岁画事件组前后测的平均数比较显示(见表1),在实验处理后的测试中,六个目标事件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除了4、13和15事件外,2、6和10与前测相比也提高了。没有画的目标事件出现的增长,

显示了画不仅可以导致所画事件的错误记忆,而且也会使没有画的目标事件与实际经验相混淆。

312 七岁儿童画与不画组的统计分析七岁组儿童是在小学一年级取样的,他们的统计结果表明,画与不画组在第一阶段的测试中,没有显示出有差异,实验组经过处理后,在离奇的生活事件4、13、15上显示出显著的统计上的差异,F

(1,46)

= 5183,p=0102;F(1,46)=4118,p=01047; F(1,46)=4139,p=0104;p<0105。在2、6、10控制事件上,p>0105,没有显著差异。七岁实验组儿童在经过实验处理后除事件10外,其余5个事件在平均数上比前测提高了(见表2),画的事件呈现出较大的增长, 2和6也有小幅的提高。与六岁组的儿童相比,错误记忆略有下降。

表2 七岁组画事件前后测的平均数比较

事件人数

前 测

平均数标准差

后 测

平均数标准差2240100010001040120

4240104012001290146

6240100010001080128

10240108012801040120

13240104012001370149

15240108012801250144 313 八岁儿童画与不画组的统计分析八岁组儿童对于6个目标事件,在前测中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几乎都作出了否的反应;在后测中,实验组对于离奇的

生活事件,只有13有统计上的差异,F

(1,46) =4139,p=0104,p<0105;而在事件4上接

近显著差异,F

(1,46)

=3112,p=0108;p> 0105;没有画的控制事件差异不显著。在八岁组对于实验组儿童在后测的平均数上(见表3),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事件4、6、13和15的平均数分别为0121、

842

画对儿童错误记忆影响的研究/刘新学等

0104、0125和0108,2与10事件前后测没

有差异。八岁组与六、七岁组的儿童相比,

源检测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表现出较明

显的年龄差异。

表3 八岁组画事件前后测的平均数比较

事件人数

前 测

平均数标准差

后 测

平均数标准差

2240100010001000100

4240100010001210141

6240100010001040120 10240100010001000100 13240100010001250144 15240100010001080128

314 三个年龄阶段实验组儿童的方差分析结果

六岁与七岁实验组儿童在前测的方差分析中,p值在0116~1100之间,p>0105,没有达到统计上的差异;在该组的后测中,无论是实验处理事件,还是没有经过实验处理的事件,都没有显示出统计上的差异, p值在0131~0178之间,p>0105,也没有达到统计上的差异。六岁组与八岁组实验处理的儿童在前测中所有的p值在0116~0132之间,p>0105,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在后测中两个年龄组在事件15上达到显著性差异,F

(1,46)

=5155,p=0102, p<0105。在前后测中,七岁组与八岁组经过实验处理的儿童,在后测中六个事件的p 值在0132~1100之间,p>0105,差异不显著。

4 讨 论

实验处理结果表明,对目标事件进行画画的儿童比没有对目标事件画画的儿童更容易改变他们的回答,从原来的没有发生过转到发生过。没有发现对没有画过的目标事件“是”反应显著地增加。在实验中,三个年龄组各自的方差分析结果没有出现未画事件显著差异,但在三个年龄组各自的平均数检验中,发现了没有画的目标事件在实验组后测中增长了,这与有的研究在运用一些访谈技术时,发现有效的访谈技术不但提高了儿童对事件的正确回忆量,同时也增加了错误量是一致的。可以这样理解,画与有的访谈方式一样,在提高正确回忆的时候,也提高了错误记忆的回忆量。这可以作为对众多访谈方式的警告,因为画能增长儿童对于所有事件的反应。

画组儿童对目标事件的肯定反应,本研究认为是画导致“是”的反应标准的降低,标准的下降使儿童趋向于更多的“是”的反应。对所画事件的发生过的回答,可能是给予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去沉溺于想象,努力地去进入事件里,当对儿童进行测试时儿童仍沉浸于这种自由的想象。六岁组和七岁组的儿童,实验组对画的目标事件,在最后的测试中,“是”的反应明显增加,与没有画的事件相比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画组与控制组相比,画组儿童更多地报告所画目标事件发生过,控制组的儿童在六个目标事件上前后测无显著差异。这样的结果说明,画可以使六岁与七岁的儿童产生错误记忆,混淆画的事件与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儿童在对目标事件画画的时候,可以产生与所画事件相互联系的大量的知觉的、语义的等一些细节,这些生成的许多细节,由于儿童在日常的故事书、电视和一些媒介中经常听到或看到,就激活了对该事件的想象,儿童没有成人区分现实与想象的能力,画的过程就是儿童自由想象的过程,并可以加强儿童想象的能力。

八岁组的儿童只在目标事件13上有显著的差异,画的目标事件4和15没有统计上的差异。这可以作为儿童判断能力提高的证据,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逐渐有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有的研究表明,在实验中如果给儿童指导,注意某一资源来的信息,忽视另一资

942

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3期

源的信息,可以使七到八岁的儿童成功地缩减不正确的报告[8]。由于源记忆错误主要表现为人们倾向将想象的事件归结为知觉过,或者将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等源信息进行错误联系。另外,源检测是基于信息的特征和判断过程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一般认为,在信息编码阶段运用或鼓励进行多种方式的编码操作,或评价项目的特殊特征,或在检测时运用更严密的检测方式,这样就会降低源记忆错误的产生[9]。

对三个年龄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六岁与七岁和七岁与八岁实验组儿童在前测与后测中,没有显示出在六个目标事件上的差异。对六岁与八岁组实验处理组的儿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目标事件15后测时达到统计上的差异,“你在池塘里与小鳄鱼玩过吗?”这样的事件,对于年幼儿童来讲更易于想象;一些研究表明,年幼儿童更易于把不正确的信息纳入他们的记忆。Foley在她的一项研究中,证明六岁的儿童在区别说出的单词和想象的单词的任务中,不如九岁和十岁的儿童,同样,在区别活动是想象的还是表演出来的任务中,也显示出与前面一致的结果。

本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与先前的研究在临床和法律实践上使用画相比,没有像他们那样告诉儿童事件发生了,只是简单地告诉儿童,如果事件发生了会怎么样,也没有暗示儿童事件实际上真的发生过。八个主试在画与单纯的测试任务中互不相同,这样的安排应该使儿童更容易作出区分,依照源检测理论,儿童可以对自己的记忆源有效地作出选择。另外,该实验也没有暗示或指导儿童的父母给儿童移植错误的记忆,仅仅在实验中对儿童给予一次移植访谈。先前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室进行,或对实验情景进行控制[10],这种方式常常给儿童的回答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而本实验在自然的情景下,所得的结果应该更为真实。

在得出结论画能导致更多的错误报告时,要看到不单独是画的影响,还包含了说的成分,也即是画与说的组合。可以这样认为:画促进想象的产生,而想象能提示更多的细节来进行画。在本实验中不容易分离出画和想象的联合贡献,这也是本实验的不足所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给临床和法律工作者是一个有用的建议,因为在过去临床医师与法律工作者普遍认为,儿童不会去创建或完成并没有经历的事情。如果儿童真的创造了错误的记忆,这种错误记忆至少是在一定的现实经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有时可以在记忆中可以捏造事件的一些细节问题,但不会捏造整个事件。我们在试验中所用的离奇事件,通过几分钟的画与说,就在儿童的记忆中移植了错误的记忆,这个研究的结果表明,这样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这说明在临床和法律的实践中,要重视最初的访谈内容。S M F认为,采用画的方式,可能会使儿童混淆画的与经历的事件,儿童通过画使更多的线索被引导出来[11];同时,在复述期间画可能不自觉地去鼓励儿童考虑一个事件的另外的方面,进而是这种新的信息纳入到儿童对经历过事件的记忆中,这样就改变了儿童最初的记忆,产生错误记忆。

总之,本研究主要优点在于扩大了取样范围,考察了不同年龄之间画在移植错误记忆上的差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实验研究。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因为操作比较困难,所以取的样本比较小,再有在实验的三个阶段如果都用不同的主试,也许会得到更有价值的结论。

5 小 结

(1)六与七岁儿童在对离奇的事件绘画后,会在记忆中植入错误记忆。八岁儿童移植错误记忆相对比较困难。

(2)没有画的离奇生活事件,在后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增长。

052

画对儿童错误记忆影响的研究/刘新学等

(3)六、七和八岁的儿童表现出年龄之间的差异,八岁儿童分辨想象与现实的能力较强。

(4)画可以使儿童混淆不同的记忆源。

(5)画可以作为一项有效的访谈工具,但要重视最初的访谈结果。

参考文献

[1]Ceci S J,Fried m an R D.The suggestibili2

ty of childre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e2

gal i mp licati ons(in p ress).2000:1~66 [2]Ceci S J,B ruck M.Suggestibility of the

child w itness:A hist orical revie w and

synthesis.Psycho l ogical B ulletin,1993,

113:403~439

[3]Ruff m an T,Rustin C,Ga m ha m W,Parkin

A J.S ource monit o ring and false m e mo2

ries in children:Relati on t o certainty and

executive functi oning.Journal of Ex peri2

m ental Child Psycho l ogy,2001,80:95

~111

[4]李宏英,隋光远.错误记忆研究综述.心

理科学,2003,26(3):12~518[5]Johns on M K,Hashtr oudi S,L indsay D S.

S ource monit o ring.Psycho l ogical B ulle2 tin,1993,114:3~28

[6]梁九清,刘爱伦.记忆源检测研究综述.

心理学探新,2004,23(2):43~47

[7]俞晓歆,耿文秀.目击证人研究.心理科

学,2004,27(2):376~379

[8]Gilstrap L L,Ceci S J.Reconcep tualizing

children’s suggestibility:bi2directi onal and te mpo ral p r operties.Child D evel op2 m ent,January/February,2005,(76)1:40~53

[9]Princi pe G F.I f first y ou don’t try,try a2

gain:the r o le of initial encoding in chil2 dren’s false repo rts.Journal of Cogniti on and D evel opment,2004,(3)5:337~358 [10]Ho lliday R E,R eyna V F,Hayes B K.

M e mo ry p r ocesses underlying m isinf o r m a2 ti on effects in child w itnesses.D evel op2 m ental Revie w,2002,22:37~77

[11]Strange D,Garry M,Sutherland R.

D ra w ing out children’s false m e mo ries,

app lied cognitive p sycho l ogy,2003,17:

607~619

附录:生活事件

姓名: 性别: 序号:

1.你与父母一块儿在山上玩过吗?是否

2.你在海底与美人鱼游过泳吗?是否

3.你坐过飞机吗?是否

4.你曾经被魔鬼打伤而不得不上医院吗?是否

5.在上学的路上,你看到过一罐泡泡糖吗?是否

6.你曾经乘一枚火箭飞往月亮吗?是否

7.你骑过马吗?是否

8.你与小朋友打过架吗?是否

9.你去过儿童游乐场吗?是否

10.你曾经在海洋里骑在海豚的背上吗?是否

11.你晚上在外面玩过捉迷藏吗?是否

12.你坐过火车吗?是否

13.你玩过空中跳伞吗?是否

14.你自己骑自行车到过学校吗?是否

15.你在池塘里与小鳄鱼玩过吗?是否

16.你与警察握过手吗?是否

152

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3期

An Exper i m

en t a 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D raw i n g on Ch ildren ’s Fa lse M e m or i es

L I U X i n 2xue 1,2

 ZHANG Fu 2juan 1

 W ANG Ya 2tong

(1.East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Depart m ent of Educati onal Science,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Anyang 455000;

3.Depart m ent of Educati 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

Abstract

I n the p resent study six bizarre events and six filling events were used in an experi m ent t o test children .The results of three 2year 2olds suggest that in compar 2is on with the children who dre w,the children who did not dra w were much more likely t o say that the bi 2zarre events really happened .But mean value analy 2sis showed that at post 2test the number of yes res pon 2ses t o bizarre life events increased in the gr oup who

dre w and that dra wing,used as an intervie w tech 2nique,not on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correct me m 2ories,but als o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err ors .The re 2sults suggest that dra wing can lead t o more false re 2ports .

Key

words:

false

me mories,

dra wing,

s ource monit oring

2

52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胡 娟Ξ1 刘成刚2 (1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200237)(2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唐山,063000) 摘 要 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关键词:错误记忆 应用研究 被压抑记忆 目击者记忆 1 引言 记忆是珍贵无价的,它虽来自过去,但它保证了人们时 刻认识当下的自我,以及想象、计划未来。从常识的观点看来,记忆是对过往所经历事件的重现,回忆的过程就是一种再体验的过程。但是自Bartlett 以来[1],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种建构性(reconstructive )过程[2,3],回忆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歪曲、虚构。其实,记忆的建构过程不足为奇,试想:人脑若是能够精确记录每一刻的感受、经历,它也必将不堪重负,因为其容量毕竟有限。 错误记忆,作为人类记忆建构性特征的最独特之处,一直吸引着众多记忆研究者。一般认为,当一个人声称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或是声称看见了从未学习过的新词,都可以称为发生了错误记忆。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错误记忆例子来自于发展心理学家J.Piaget 。据称,他曾清晰记得自己在两岁时被诱拐过,甚至还可以回忆出警察追捕拐卖者的情节。但后来,他的保姆在多年后承认到,是她设计了整个故事。尽管充满着丰富的细节,但Piaget 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份清晰记忆只不过是从来都未发生的事而已[4]。 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较多地注重错误记忆的现象和理论解释,而较少关心错误记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将另辟蹊径,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探讨被压抑记忆(repressed mem 2ory )和目击者记忆(eyewitness memory )中的错误记忆,并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取向做出思考与展望。 2 被压抑的早期记忆 压抑(repression )是S.Freud 精神分析体系中的重要概念。Freud 认为,任何容易引发威胁或焦虑的事物均常常不能进入意识层面。Freud 关于压抑的观点源自他的临床经验,他发现,压抑多出现在那些经受灾难性打击的病人身上[5]。Bower 认为,压抑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础。按照这种理论,一些事件由于发生得过于令人震惊,故而心灵抓住记忆并把它们放在意识不可进入的角度。这些记忆将在余下的若干年、几十年,甚至永远与其他的精神生活隔绝[6]。2.1 被恢复的早期记忆可靠吗 然而,对于那些一直未曾被回忆出,但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催眠或是其他暗示,从而恢复出的早期关于性或身体虐待 方面的记忆真实与否,研究者之间存有不同的看法。 在Williams 的一项研究中[7],她访谈了129名至少在17年以前遭遇过创伤性经历的妇女,这些妇女在遭受侵犯时均不超过12岁。研究发现,有38%的人已经回忆不起她们的遭遇了。这似乎表明,童年的创伤性经历确实能够被压抑。Williams 也曾推断到:“如果对性虐待经验缺乏记忆是普遍现象的话,那么后来一些妇女恢复出来的对这些童年期遭遇的记忆,也不应该是令人惊讶的。” 由于创伤性事件多发生在数十年之前,其真实性通常不可考证,那些支持被恢复记忆是虚假记忆的研究者,往往难以找出直接的证据。因而,这些研究者往往通过实验来轻易诱发人们的错误记忆,以此来证明其观点。 Ceci 等热人的实验就是一例。研究者采取反复提问的方式,诱发出了儿童来源错误记忆。实验者要求儿童从一堆卡片中抽出一张,接着由一位成人向儿童读出卡片上所注明的可能发生的事情。例如,“努力回忆,告诉我这件事是否曾经发生在你身上。你能记起手指上夹着捕鼠器去过医院吗?”每周都由同一位成年人反复要求儿童想象一些真实的和虚构的事件。经过10周的反复询问,再由另一位成年人来问他们相同的问题。结果表明,58%的学前儿童编造出了虚假的故事,这些故事所涉及的内容是一件或更多件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往往非常生动。例如,一个儿童曾回忆到:“我哥哥科林要从我这里拿走战斗玩具布洛托奇先生,我不让他拿走,结果他把我推进了木柴堆里。那儿有捕鼠器,进去后我的手指就被夹住了。接着我们去了医院,是妈妈、爸爸和科林把我带到那儿的,是坐我们家的敞篷车去的,因为路太远了。到医院后,医生用绷带包扎了我的手指。”面对如此生动的讲述,听众很难有效地分辨真实和虚假记忆。甚至孩子们自己也不能,孩子的父母多次告诉他捕鼠器事件是他想象出来的,但他却抗议说:“确实发生过,我记得![8]”2.2 错误记忆的来源 Loftus 在1993年曾总结了诱发虚假回忆的两大重要来源[4]:2.2.1 流行作品(popular writings ) 一些对被虐待者提供指引的自助书籍被认为是错误记忆的来源。Loftus 认为,这些书籍对真实的被虐待者确实存有疗效,但是对那些并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却没有任何帮助。Loftus 援引了The Courage to Heal 一书中的内容:“如果你无 Ξ通讯作者:胡娟。E 2mail :joannahjua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3773429.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3):643-646643

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

实验编号:2013.2.8.6 2013学年第2学期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 专业年级:应用心理2012级 实验组别: 实验者:李德輝10120320139 其他成员: 实验时间:2014.3.19

摘要本实验使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通过呈现40个外国著名人物和普通百姓的译名,要求被试对呈现的人名中的著名人物作出见过与否的判断,来探究导致错误记忆的内隐社会认知因素。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的6名学生,男女比例1:1。 关键词错误记忆内隐性社会认知 1 引言 错误记忆是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它表明了记忆的改变和扭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发生的,因而许多错误记忆与内隐记忆是相关联的。 错误记忆现象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他让大学生阅读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战争”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复述这个故事。结果,随着时间的增加,故事中的内容往往被略去一些,故事变得越来越短。但奇怪的是,被试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使故事变得更加自然合理,有的甚至还渗入了一些伦理内容。研究者将这种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就被称之为错误记忆(False Memory)。 由于错误记忆常常是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不适合用来研究错误记忆。研究者多采用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方法来研究错误记忆。 有研究表明,对社会信息的记忆比对非社会信息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本实验采用一个有趣的“瞬间成名”的测试来解释内隐记忆对产生错误记忆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6名,男女比例1:1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外国人名的译名(三个字),工40个,其中男性人名20个(字为蓝色),女性人名20个(字为红色)。 2.3 实验步骤 (1)登录并打开 PsyTech 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记忆错觉现象中的内隐性”。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指导语是:下面将依次呈现

DRM范式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1, 1, 77-82 doi:10.4236/ap.2011.1201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3773429.html,/journal/ap/)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in DRM Paradigm Linsong Wang1, Weibin Mao2* 1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 2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Email: wb_m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3773429.html, Received: Feb. 20th, 2011; revised: Apr. 26th, 2011; accepted: May 4th, 2011. Abstract: The researches on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stemmed from studying on mechanism of false memory. In 1998, Smith and Hunt firstly reported and defined the modality effect on false memory, namely there is a lower false recognition to critical lures following visual presentation than following auditory pres-entation, which was followed by a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researchers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from the view of encoding phase and retrieval phase, and analyses roles of some factors, such as age, loudly reading, and divided attention, on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that 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 could be further studied by using other experiment paradigms and using ERP or brain imaging technology. Keywords: False Memory; DRM; Modality Effect; Visual Modality; Auditory Modality DRM范式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王林松1,毛伟宾2* 1山东警察学院,济南 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Email: wb_m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3773429.html, 收稿日期:2011年2月20日;修回日期:2011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11年5月4日摘要: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发轫于对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研究。1998年,Smith和Hunt首次研究并提出了DRM范式的错误记忆通道效应问题,即在视觉测验条件下,听觉学习转为视觉学习后会导致更低的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从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从编码与提取两个角度阐释了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并分析了年龄、编码方式和注意水平等因素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中的作用。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从其他研究范式以及脑生理机制的角度去进一步探讨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 关键词:错误记忆;DRM范式;通道效应;视觉通道;听觉通道 1. 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研究 1995年,Roediger和McDermott扩展了Deese(1959)的研究范式去研究关联词语的错误记忆现象,他们所使用的研究范式被称为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范式。在DRM范式研究错误记忆的初期,许多研究者都采用Roediger和McDermott(1995)的实验程序,即学习阶段用听觉呈现的方式让被试学习一些关联词表,然后在测验阶段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进行新旧测验。后来也有几个研究开始使用视觉呈现来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却是混合的,当然这些研究都没有把呈现通道之间的比较作为研究的主题。1998年,Smith和Hunt 首次采用被试间设计对DRM范式中的视觉呈现与听觉呈现进行了直接比较,他们进行了3个实验,结果发现当视觉呈现学习词表时,可以有效地降低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而对学习项目的正确回忆及正确再认则没有影响,其中错误回忆对呈现通道更加敏感。他们将这一在视觉再认测验或者书面回忆中,被试在视觉学习通道的错误记忆明显低于听觉学习通道的现象称之为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modality effect in false memory),从此引发了关于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Maylor和Mo(1999)则得出相反的研究结果,发现

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

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 庞颖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长春 130012) 摘要情绪与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了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词汇记忆受到词汇情绪意义的影响,情绪词汇比非情绪词汇更容易记住。 2、词汇的情绪意义也显著地影响词汇的颜色记忆,情绪词汇的颜色记忆显著好于非情绪词汇的颜色记忆,但这只是在认知资源比较少或者对颜色进行无意识记忆的条件下,这说明了颜色记忆受到意识的控制和认知资源数量的影响。当对词汇颜色进行有意识记忆并且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加工时,情绪意义对词汇颜色记忆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字情绪意义词汇颜色记忆认知资源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对情绪上突出的刺激比中性刺激的外显记忆要好(Hamann,2001)。个体通常回忆和再认的情绪项目多于中性项目,已有研究已经包括了影片、图片、词汇等不同情绪材料。研究已经发现情绪词汇和图片更容易记忆,这说明相对于中性项目的编码来说,人们能更好地回忆情绪编码的信息。Kensinger,Garoff-Eaton和Schacter 等人2006年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消极材料的视觉记忆量要多于中性材料,消极材料的记忆提高通常是记忆的生动性或细节水平提高的结果。 传统上关于记忆的实证研究往往是从整体上考察项目的记忆,例如测量一个项目的记忆所需要的时间,而没有更细致地考虑项目的其它特征记忆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当被试做出记忆反应的时候,研究者并不知道被试从刺激中记住了什么。近年来,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研究者们开始对记忆的分类越来越细,例如前瞻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来源记忆(resource memory)、闪光灯记忆(falshbulb memory)等等,从而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记忆。Johnson、Hashtroudi和Lindsay(1993)认为,对于一个项目的记忆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题库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通过情绪诱导法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通过以词语归类任务为干扰任务,考察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质量。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 缺实验假设实验目的 文献综述 1.前瞻记忆: 1.1含义: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1.2 分类: 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 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第一,年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是否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相关结论还未达成一致。有实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前瞻记忆的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也证明儿童前瞻记忆存在年龄效应,我国的学者张磊、王永跃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了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再者,对前瞻记忆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提示物、靶事件的特征因素。靶线索、事件的内外部特点以及它的特殊性都直接影响了前瞻记忆的成绩。以往研究表明,不熟悉的、醒目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第三,时间间隔因素。保持间隔,即形成意向到执行意向所要求的行为的时间长短会对前瞻记忆造成影响。人们一般都认为,随着间隔的延长前瞻记忆的成绩会降低,但是也有相关研究证明前瞻记忆成绩随延时间隔的增大而提高。 第四,人格,即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A型人格的人(个性中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关注最后期限和持完美主义观点等)比非A型人格的人前瞻记忆表现好。 第五,动机和情绪对前瞻记忆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评估为重要的任务比不重要的任务更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 王红椿Ξ 刘 鸣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 摘 要 心理学家通过采用事后提供误导信息的方法以及临床治疗中的催眠、想象等暗示性程序发现的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现象,说明记忆的改变并不局限于对经历的或记得的情节的某方面的修改,它还能创造虚假的自传性事件记忆。关键词:暗示 错误记忆 记忆歪曲 记忆移植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Bartlett 的开创性研究后,心理学 家开始意识到记忆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原本复制,而是一个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歪曲,此后的一系列系统研究表明,如果当前的情境或测验项目在概念上或知觉上与先前的相似,那么就容易出现错误记忆,但这种错误记忆也可能是人在回忆时对暗示所做出的反应。由于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对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受暗示性、证人证词的准确性以及心理治疗中记忆恢复的准确性等争议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对它的研究比以往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更接近生活,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因而引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记忆的暗示性是指把那些由他人所提供的信息,如误导性提问整合到回忆中去的现象。暗示对记忆的影响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缘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经历了如一次犯罪或一场事故等事件后又接触到与事件不一致的或错误的信息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表明,人们在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后,新信息会被整合到回忆中干扰对原始记忆痕迹的提取,从而产生记忆歪曲。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内在的,目击者通常无法觉察到它的影响。此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暗示对记忆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 1 暗示条件下的记忆歪曲 对暗示性的记忆歪曲的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是由Loftus 及她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他们通过采用误导提问和提供事后信息的方法,对语词和视觉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一般的程序是,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带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描述文章或进行误导性提问,在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问题,最后对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分析。如Loftus 等(1978)考察了词语的误导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影响,被试观看一个交通事故录像,事件中关键的细节是停车信号,随后的车祸描述中被试阅读到的却是让车信号,结果在再认测验中,误导信息组被试更多的错误声称所看到的录像中出现的是让车信号,事后误导信息影响了被试的正确再认。此后,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都发现在暗示这种特殊的外部干扰条件下记忆发生了预期性改变,如Loftus 等(1974)研究中被试回忆出了不存在的碎玻璃,McCloskey 和Zaragoza (1985)[1]的研究中被试把铁锤回忆成了螺丝刀等。 但目击者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看过那些暗示细节呢?Lindsay (1990)[2]发现即使告诉被试某些信息是虚假,被试仍然报告了事后误导信息。Zaragoza 和Lane (1994)[3]在来源监控测验中,要求判断所考察的项目是来自于原始事件还是事后的描述,结果许多被试判断为来自于原始事件。Zaragoza 等(1996)[4]采用“知道/记得”判断方法发现,被试通常对那些暗示过的项目判断为“记得”而不是“知道”,被试似乎难以区分原始事件中的真实项目与事后暗示过的项目。对事后误导效应解释,一种是Loftus (1980)提出的记忆损伤说,该解释认为误导信息通过阻止或抑制对原始信息的提取而损伤了对该事件的记忆。但原始事件与事后事件究竟是如何储存的?Loftus 和Hoffman (1989)[5]认为相关事件并不是独立的存储,一些单个事件通常会建构一个代表了该情节的要旨或总意义的综合的记忆痕迹。这个建构的记忆必定包含干扰,这使原始事件无法与潜在的记忆表征中的错误干扰相区分。而Estes (1997)[6]认为,原始和干预事件的记忆痕迹是平行的、独立的储存在记忆中,所以存在把原始事件与不正确的暗示相区分的可能。目前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另一种观点是McCloskey 等(1985)[1]的反应偏向说。他们认为被试的错误记忆是由于使用的再认测验的具体形式导致的。如Loftus (1978)研究中的再认测验中只有两个选项,事件的项目和暗示的项目,在误导组中,不记得事件的被试有50%的可能会选择暗示过的项目,而控制组中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故错误记忆可能是基于偏向(接受暗示的信息,这是唯一记得的信息)而不是干扰(不能提取原始事件)。他们通过在再认测验中排除暗示过的项目,并且包含两个没有暗示过的错误项目来阻止反应偏向。如果暗示项目会阻止对原来事件记忆的提取,那么误导组的成绩要差于控制组的成绩,结果两组没有差异,支持了反应偏向说。第三种是Zaragoza 等(1994)[3]来源的错误归因说。根据来源监控的假设,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的记忆在特征上是不同的,如对知觉加工结果的记忆有更多的知觉细节,而其它心理活动的产物(如心理表象)则包含更多的认知操作的信息。对不同的特征的评估能够被用来判断记忆来源,还可以区分不同来源的记忆。由误导信息程序产生的错误记忆是由于原始事件中所看到的项目与随后会谈或故事阅读中的项目产生了混 Ξ通讯作者:王红椿。E 2mail :wanda200309@1631com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29(4):905-908905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姜丽娜,(1981-),女,汉,浙江金华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法学专业司法心理学方向博士生; 罗大华,(1936-),男,汉,福建武平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应柳华,(1981-),男,汉,浙江衢州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方向硕士生。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姜丽娜1,罗大华1,应柳华2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8)(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北京100088) 证人证言是最常见的证据之一。证人证言对于法官和陪审团辨别真伪,了解案情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证人证言并非总是万无一失的。即使对一个自愿陈述案情,并力求真实反映案情的证人来说,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感知、记忆和陈述案情发生错误,而提供与案件事实和情节不符的证言。因此,证人错误记忆的问题成了心理学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证人错误记忆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包括以下内容: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理论假说及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发展历史 对于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中期才渐趋成熟。早在1841年,德国的司法官布拉维尔在他的论文《直接证人证言的不可信》中认为,由于知觉、回忆和陈述时判断的错误,以幻想补充知觉、推理与知觉的混同,再认时判断的错误,调查记录的无意识伪造等,使证人证言不可信[1](6页)。Cattell 1895年的实验也涉及到了证人的错误记忆问题,在实验中,他故意给大学生提出误导性的问题,并让他们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指出自己到底有多大把握[2](3-23页)。1900年法国的A ·Binet 提出了自我暗示与外在暗示的概念,对出于真实的记忆改变的错误 内容摘要: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 象。文章回顾了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主要探讨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并讨论 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证人;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理论假说 中图分类号:D F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12(2009)03-0001-08 2009年6月第21卷第3期四川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Police College Jun .,2009Vol.21No.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名称: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6JZB0011 *此项目得到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此文系子课题“证人证言可信性的实验研究”的部分成果。

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

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 1 引言 近年来,情绪对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建设作用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情绪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一直是情绪与认知研究的热点。情绪性的记忆对个体的成长、行为、知觉、信念、目标和心理健康状况等等都存在诸多联系。情绪性记忆的研究最早始于里博(Ribot),他在1894 年提出了情绪记忆这个概念,后来由于受到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排挤,与情绪记忆相关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良好的发展,直到1983 年左右人类认知研究的崛起,情绪记忆的研究又重新获得生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索情绪内容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2实验目的 本实验采取“学习-再认范式”,被试无情绪唤醒,直接对不同效价(正性、负性)、不同唤醒度(高唤醒、低唤醒)以及中性识记材料进行学习识记任务,通过对各种材料的识记成绩的统计分析来考察情绪内容的效价(正性/负性/中性)和唤醒强度(高/低)对工作记忆效果的影响。 3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正性情绪内容比中性情绪内容记忆效果更好 研究假设二:负性情绪内容比中性情绪内容记忆效果更好 4 实验方法 4.1被试 在读硕士一年级研究生20 名,男女各10 人,入学成绩相当,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记录良好,年龄在22-30 岁之间,平均年龄25 岁。 4.2 实验材料: 4.2.1 EPRIME1.0 编制测试程序 4.2.2 实验词共计80 个,包括:正性情绪词30 个,其中学习阶段20 个,含高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 5.91, 6.96];低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3.97,

4.71];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 5.65,5.89];负性情绪词30 个,其中学习阶段20 个,含高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 6.70, 7.60];低唤醒词10 个,唤醒度区间[4.12,4.73];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6.39,6.64];中性词20 个,其中学习阶段10 个,唤醒度区间[3.2,5.61];测试阶段再加入10 个,唤醒度区间[3.43,5.14]。 4.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组内两因素析因设计,因素分别为实验词的效价和唤醒度。A:效价分为:正性、负性、中性三个水平;B:唤醒度分为:高唤醒、低唤醒、中性三个水平。 4.4 实验程序 第一步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正性、负性情绪词各20 个,以及中性词10 个,共50 个学习词,由系统随机显示,每个显示 2 秒,此阶段被试不需要任何操作,只要学习呈现的词语; 第二步识别阶段:测试内容在第一步学习的三类词基础上各增加10 个新的词汇,共80 个测试词,所有词由系统随机呈现, 5 实验分析 实验结果用SPSS Statistics 17.0 进行数据分析。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2008.31(3):571—574571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杜建政’高妍春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开封,47500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 摘要通过音乐诱发情绪,并给予预警指导语,采用DRM范式和信号检测论的研究方法,检验不同情绪组被试对学习词、无关词、关键诱词两两之间的辨别感受性。结果发现:积极情绪组较之消极情绪组会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并且消极情绪组对各类词之间的辨别感受性均高于积极情绪组。这说明编码过程和提取过程会共同影响错误记忆效应。研究结果较支持澈活监测理论。 关键词:错误记忆DAM范式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1前言 已有研究表明,情感对作业和记忆有时会起促进作用,有时则会起妨碍作用L1-3J。而且,研究者还发现,情感对记忆的准确性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Storbeck和Clore研究了情绪和错误记忆效应之间的关系,发现积极情绪组被试之所以比消极情绪组被试会出现更多的错误记忆效应HJ。王翠玲的研究证明,在汉字结构辨别任务和再认任务中,积极情绪组被试之所以比消极情绪组被试的正确率更高,而在视觉任务中,积极情绪组的正确率则低于消极情绪组的正确率bJ。 人们对项目的加工有两种方式:一是项目具体性的加工,另一是项目关系的加工。根据情感一信息等价(affectasinformation)理论假设∞J,积极情绪组被试之所以比消极情绪组被试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原因在于积极情感状态下的被试容易进行整体的加工,关注项目之间的关系;而消极情感状态下的被试则更易对信息进行局部的加工,关注项目的具体性。按照模糊痕迹理论预期,对项目具体性的加工在随后的再认测验中会有较为精确的记忆,而对关系的加工,在随后的测验中则主要依赖于要义抽取(gistextraction),因此可能出现较多的错误记忆。这些现象表明了激活在编码中的作用。 许多研究发现,学习阶段开始之前关于错误记忆效应的预警提示,可以抑制激活从而降低后来的错误记忆【7qJ。Lampinen和Toglia的研究证明,只有当预警指导语呈现在编码阶段开始之前时,才会有效地降低错误记忆;而当其呈现在编码阶段之后、测验阶段开始之前时,预警不再有效【10J。这表明策略性的控制过程只有在编码阶段才会受到预警指导语的易化。McCabe和Smith则发现,无论预警指导语呈现在学习阶段之前还是之后,年轻被试都能有效地降低错误再认,而年老被试只能从学 ?通讯作者:杜建政,男。E-mail:dujzh@126.㈣习阶段之前的预警提示中获益№J。Neuschatz等还发现,预警是否有效与关键诱词的可识别性也有关系,预警只降低被试对可识别性高的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11|。 Roediger等提出了激活监测理论,认为学习阶段的项目具体性和关系加工的程度,决定了关键诱词的表征将被激活的强度【12j。在错误记忆的有关文献中,对监测进行解释的两种主要观点是区别性启发(distinctivenessheuristic)【13-16J和回忆一拒绝策略(recalltoreject)[17,18】o 依据区别性启发假设,出现较少的错误记忆可能是编码过程中的监测作用,即被试在测验时,会利用项目学习时的区分性的情境信息来进行决策,若对一个测验项目没有回忆出区分性信息,那么被试就会判断其为新项目;而依据回忆一拒绝假设,在测验时被试回忆出学习的项目,足以使被试明了:关键诱词是与学习词有关联的而不是学习过的,进而对关键诱词予以拒绝。错误记忆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编码阶段的作用,也可能是提取时的作用,或者两者同时起作用。Jason的研究已经证明,编码和提取共同对错误记忆起作用u9J。 鉴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双重影响,本研究将通过音乐诱发情绪,并给予预警指导语,采用DRM范式和信号检测论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及预警因素是否会提高被试对项目的监测作用。若不同情绪组对学习词和关键诱词间的辨别感受性存在差异,则有理由认为编码是错误记忆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编码阶段激活的作用大于监测的作用;若不同情绪组对学习词和无关词间的辨别感受性存在差异,则说明提取阶段的作用更大,强有力的监测会减少错误记忆效应。 2方法 采用2(积极情绪、消极情绪)X2(有预警、无预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整理版)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学号:H20814014 姓名:张政】 摘要 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关键词:记忆错误记忆记忆扭曲 DRM范式 绪论 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面貌进入人们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的记录在头脑中,而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来保持着对事件的编码。可以说,记忆与经历过的事实有关,却又不是它的孪生物。这一方面标明了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记忆研究的独特魅力。为何我们无法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正确的复制?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无数的实证研究的验证才能解答的问题,也正是记忆研究最吸引人的方面。 正文 一.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 追溯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最早对错误记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那个人就非Bartlett莫属了。F.C.Bartlett(1932)通过其系列实验研究的考察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继Bartlett之后,Loftus等(1974)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干扰性信息所导致的记忆重构。 Bartlett(1932)的系列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幽灵的战争”实验。在实验中,他向被试阅读一个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让被试在不同时间间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记忆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短时记忆是记忆研究中最有意义的部分。综述短时记忆的广度、编码方式、神经网络模型、提取方式、遗忘。为进一步进行短时记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广度;编码方式;神经网络模型;遗忘。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征是其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可扩充性,对信息的保持具有短暂性和动态性.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加工方式组块化.组块就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为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亦即把若干小的组块组成数量更少而体积更大的组块,通过增加组块中信息的方法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得到扩充和增加.“口译记忆中的组块不是按词组、短语或句子之间的句法关系组织的,而是根据整个话语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单位来组织的”,“组块的过程就是对话语信息进行主动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组块外在的记忆标志就是从各层意思中提取的关键词”,“不管组成的块是大还是小,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这正是组块对于记忆的作用所在”(芮敏,2002:199). 记忆广度任务是评价短时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发现不同材料的记忆广度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数字广度一般会大于单词广度。另一个短时记忆任务- 斯腾伯格再认任务也有类似的特点。斯腾伯格再认任务[1]是给被试呈现一串数字, 称为反应集, 让被试记住, 接着出现一个测试刺激, 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反应集中的一个。随着反应集项目的增多, 被试作出正确反应的时间呈线性增加。斯腾伯格认为, 这反映了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搜索是系 列终竭扫描方式。搜索速度( 即每个项目的扫描时间) 可以通过反应时间和反应集大小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来估计。很多研究表明, 记忆广度大的材料的扫描时间更短。Cavanagh 收集了七类不同刺激材料的记忆广度和搜索速度的有关文献, 发现短时记忆的这两个指标呈反比关系。记忆广度越大的材料, 每个项目的扫描时间越短。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来表示: zj = C / gj C 是个常数, gj 是材料 j 的记忆广度, zj 表示该种材料的项目扫描时间。尽管由于实验条件和个体差异, 不同研究者可能得到不同的 C 值, 但 Cavanaph认为 C 决定了独立于 刺激材料性质的短时记忆容量, 反映了短时记忆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质, 解释了对不同材料的记忆能力实际上是相同的, 可以作为认知系统有限容量的一个恒定表征值, 表示人的短时记忆能力[ 2]。Lass等人的一项跨文化研究直接验证了不同材料的记忆广度变化与短时记忆容量恒定性的关系。他们发现尽管中国被试在各种材料的记忆广度都高于德国被试, 而且这四种材料的扫描速度都比德国被试更快, 但德国被试和中国被试的 C 值是相当的, 意味着两组被试的记忆能力实际上是相同的。王晓丽、陈国鹏(2005)等的研究表明,随着年

情绪管理参考答案

1 【单选题】对个人内部情感状态的体验属于情绪的哪个成分?()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呼吸、心跳、血压及大脑皮层激活的变化属于情绪的哪个成分?()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况下听一个笑话更不觉得好笑?() A、刚刚运动完 B、正在微笑 C、刚刚受惊吓 D、刚刚睡醒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某种情绪体验可能是由人们的错误认知归因导致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吊桥实验说明了生理唤起是决定人们产生何种情绪的关键。()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单选题】述情障碍的人在经历情绪时,特征是()。 A、没有感受 B、不能表达情绪 C、不能生理唤起 D、没有情绪的外部行为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喝茶对情绪的最基础作用是增强()。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人们有时会说没有feel,这里的feel与下列情绪成分关系最小的是()。 A、外部行为

B、主观体验 C、生理唤起 D、认知解释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 【判断题】情侣一起看恐怖片可能由于对生理唤起的错误归因而增加浪漫。()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情绪的不同成分通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并不能分离。()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到便所餐厅就餐大快朵颐地咀嚼粪便状的食物属于情绪反应的哪个系统?() A、快速反应系统 B、潜意识反应系统 C、固定反应系统 D、意识反应系统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列情绪属于复合情绪的是()。 A、愤怒 B、恐惧 C、厌恶 D、嫉妒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到便所餐厅就餐一看到粪便状的食物马上逃离属于情绪反应的哪个系统?() A、快速反应系统 B、慢速反应系统 C、意识反应系统 D、控制反应系统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 【判断题】情绪反应很多时候是不理性的,所以阻碍了人的适应。()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人与人之间的尴尬情绪具有交流的功能。()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单选题】情绪与认知最不可能的关系是什么?() A、情绪与记忆一致 B、情绪促进认知 C、记忆依赖于情绪 D、认知抵消情绪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无意识情绪启动对记忆的影响

无意识情绪启动对记忆的影响 张蕾龚明亮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不同情绪词性的词语对情绪的启动效应,比较了不同词性的词语在无意识情绪启动的情况下对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情绪词性的词语对情绪产生了启动效应,以中性词语为基线,消极情绪启动的反应时要高于基线,而积极情绪启动的反应时要低于基线,其中,积极词语与消极词语在对探测字母的反应时上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在正确率方面,消极情绪启动要高于基线,而积极情绪启动要低于基线。 关键词: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无意识情绪启动 1引言 情绪是日常屡见不鲜并且能够自己亲身体验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在给我们快乐和满足的同时又让我们不可避免地遭受痛苦和折磨。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情绪逐渐被认知心理学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 1.1 情绪启动 启动技术自从在1935年由Stroop提出之后,已经被应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而情绪也是一个被广泛研究过的题目,前人对情绪启动的研究主要分为无意识情绪启动和有意识情绪启动两种类型。但有研究表明[1][8]:无意识情绪启动比有意识情绪启动更能引起人们更强更稳定的情绪启动效应,就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个体在意识层面的加工可能会抑制已经唤醒的情绪。所以本研究采用无意识情绪启动的方法,希望能产生显著的情绪效应。 1.2 情绪启动时间效应 情绪启动还有着某些时间效应:郑希付(2004)通过向被试呈现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启动刺激和不同情绪模式的词语启动刺激发现:两种刺激都具有启动情绪的效果,愉快情绪在启动后可以维持至少8分钟,并且在8分钟内有轻微的上升趋势;而悲伤情绪在启动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在最初的2分钟下降最快,一般情绪可以维持2~4分钟[9]。另外,不同的SOA(即启动刺激呈现与目标刺激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对情绪启动也存在影响:Hermans等人通过实验指出: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出现在启动刺激与靶刺激的间隔时间为0~150ms时段,150ms 左右是情绪启动效应的高峰时段,之后逐渐减少[2]。我国学者张钦和李小花也通过不同的SOA条件用彩色图片作为启动刺激,以汉语双字词为目标刺激,通过评价分类任务考察情感启动效应,发现:150ms和250ms的SOA情况下都出现了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从而得出了情绪启动效应出现在较短的SOA条件下的结论[10]。 1.3 情绪启动对认知的影响 不同的情绪启动对人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情绪一致性效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