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的自转1

地球的自转1

【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地轴特点、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能正确画出光照图的晨昏线,掌握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4.理解太阳高度的含义,太阳高度的变化。

【课前预习】

1.地球的自转轴是________,它的空间指向______,北端永远指向______附近。 2.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_,从北极上空看,表现为_______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_____方向。

3.我们以遥远的______为参照物,测算出地球自转周期是______时______分______秒,称为一个____________。生活中,我们以______为参照物,测算出一天的时间为____________小时,称为一个____________。

4.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______向______递减;赤道上线速度为________km /小时,60度纬线的线速度为________km /小时。角速度除______外其余各地均为______/小时。

【课堂探究】

1. 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1)地球自转方向为____________。

(2)从北极上空往下看,地球以____________方向自转。

从南极上空往下看,地球以____________方向自转。

2. 读地图册P14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下列问题:

(1) 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2) 地球自转时,各地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

(3) 赤道上的线速度是多少?据图可算出赤道的周

长是多少?

(4) 观察赤道的线速度和60°N 线速度有何关系?

(5)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地”应指何处?

3.在较高纬度地区和较低纬度地区分别发射卫星,哪一处条件更好一些?为什么?

4.读图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示意图,

思考:太阳日和恒星日为何会有差别?

请学生分组演示太阳日和恒星日(一学生扮恒星,另一学生

扮地球,演示恒星日;一学生扮太阳,另一学生扮地球,演

示太阳日,注意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转一周

360观察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继续向前运动到正对太

阳)

【课后训练】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下图所示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

3.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地球自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知识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东加西减。 2.地球自转的周期: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用于科学研究计时)。1太阳日:24小时(以太阳为参照物,昼夜交替周期,用于生产生活计时)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约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4.地球自转产生了的地理意义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地转偏向力。 5.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6.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 7.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是平分地球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4晨昏线在二分日和经线重合,在二至日和极圈相切。(可用来判断节气)8.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相差4秒钟。 9.地方时性质:①同经度地方时相等;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10.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经度差:同减异加) 11.全球每隔15个经度划分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经度数为15°的整数倍。并且规定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这就是区时。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看商看余数看东经西经(商为时区数,若余数>7.5°,时区数+1;东经西经对应东西时区。) 13.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看东西时区。 14.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东早西晚。 15.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 16.北京时间:以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北京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17.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12区中央经线180°经线(理论上),为避免穿过陆地,实际是曲折的,,东12区比西12区早1天,时分秒相同,从东12区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 18.地球上实际存在两条日界线: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和零时经线,两条日界线使地球表面有两个不同的日期,只有180°经线和零时经线重合这一时刻全球位于同一天。19.180°经线和零时经线的判别: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一天进入新的一天的分界线是零时经线,过零时经线日期加一天。从零时经线到180°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是新一天。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

最新地球基本参数

地球基本参数

地球基本参数 2009-07-27 10:27:23| 分类:自然哲学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乡,尽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面积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地球的基本参数: 平均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平均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万有引力常量为 G=6.67x10^-11 N·m2 /kg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回归年长度: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逃逸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地球自转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在6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2.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

地球的自转教学流程

地球的自转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 和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游戏能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难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准备:地球仪、制作方向标、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的白纸板彩笔、手电筒等。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学习档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歌曲:《东方红》Flash播放 师:歌词中写到“东方红,太阳升”是太阳在运动吗? 生:是地球在运动。 师:你对地球了解了多少? 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学生实验; 1、准备:学生两人一组,地球仪一个、硬纸板一张、手电筒一把、橡皮泥、火柴、方向标

2、一张白纸,画上太阳平行光线、在纸上用胶布粘上小手电筒。用橡皮泥将一根火柴和十字方向标粘在地球仪上的中国(北半球),并使十字方向标分别和经线、纬线方向一致(让太阳光线水平照射在赤道上)。 3、按自己的猜想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火柴与太阳光线之间的方位变化。)(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离开了地球,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三)活动二: 一个学生按自西向东方向旋转地球仪,另一个学生分别从南极和北极方向观 针方向旋转。 (四)多媒体播放进行总结(用手指所指方向帮助记忆) 1.自转中心: 地轴 2.自转姿势: 斜着身子(北极总是指着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4.引起的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 (五)故事:(幻灯播放)自从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后,便周游世界,到处讲经拜佛。一天孙悟空来到了美国的纽约,在北京的猪八戒非常想念大师兄…… 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活动三.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方案: 1、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位置,用红色泥土标出你所处的大致位置,用蓝色泥土 标出地球对侧的位置,观察是什么国家. 2、用手电筒代表太阳,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并使红泥土正对着太阳, 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如果换用透明的地球仪有这种现象吗?) 3、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 什么情况?)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传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自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米/秒,除两极外,地球上任意一点的角速度都为15°/时。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但精密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自转存在着3种不同的变化。 证明地球自转 1.牙签法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在10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好像是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在北半球,牙签作顺时针转动,因为地球自转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方向的。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 2.炮弹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据这种现象,人们分析射出的炮弹运动的方向,就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3.重力加速度法 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两极最大;地球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必然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也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4.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自转,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而增加,物体自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5. 傅科摆 证实地球自转的仪器,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____年发明的。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它的自转轴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观察地球的自转效应并不难。用未经扭曲过的尼龙钓鱼线,悬挂摆锤,在摆锤底部装有指针。摆长从3米至30米皆可。当摆静止时,在它下面的地面上,固定一张白卡片纸,上面画一条参考线。把摆锤沿参考线的方向拉开,然后让它往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梅州市东山中学王宇红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付百泉 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充分应用河北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为手段选择如下: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说教法: 依据上面学情分析,主要采取 (1)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2)情景教学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2、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 2.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3. 了解全球各地的时间差异,知道引起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下面我们具体了解地球自转的几个特点(读课本11页,找出自转的方向、周期。 (引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是不同的,如从中间和南北极。 (总结)从赤道观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但是都是自西向东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24小时)

2.昼夜更替 (1)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 (2)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转了,昼夜还能更替吗?还存在昼夜现象吗在地球上? (讲解)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形状所致,因为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因此出现了昼夜现象,而昼夜的更替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定要分清楚两个概念。 (转呈)因为的确自转的方向,东面的人总是比西面的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这就引起了时间的不同。 3.时间的差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页,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各地的地方时都不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来推算地球上的时差。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4页,,完成第13页活动“时差的推算” 推导: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o,地方时相差4分钟。 教师小结: 同一经度,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 (3)指导活动:仔细观察“国际时区划分图”,想象把此图粘在地球仪有重合的部分吗? 时区:为了消除千差万别的地方时在实际使用中的不方便,把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区时:每个时区所采用的时间标准。 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使用对区时进行调整后的时刻。由于我国面积较大,东西跨时区5个时区,为了方便,我国是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的统一时刻叫北京时间。

(完整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示范课《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地理组:罗曼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练习题

1、2 地球和的自转和公转 一、单选题 1.2012年奥运会开幕时间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有关这次奥运会的正确判 断是() A、奥运会开幕时当地正值冬季 B、开幕时举办地正值晚上 C、举办地点在北美洲 D、举办城市在美国 2.读图,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此时阳光直射的纬线是()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回归线 3.北京时间(东八区)2016年2月7日22时,某工程师在长城站(西四区)参加了央 视春晚微信抢红包活动。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 2月7日22时 B、 2月6日22时 C、 2月7日10时 D、 2月8日10时 4.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同的特点是() A、方向相同 B、产生的现象相同 C、周期相同 D、围绕的中心相通

5.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完成探月任务时,地球运 行在() A、 Q4到Q1之间 B、 Q2到Q3之间 C、 Q3到Q4之间 D、 Q l到Q2之间 6.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A、 24小时 B、 12小时 C、 1年 D、 36小时 7.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更替 B、不同经度的地方存在时间差异 C、四季的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 8.英国伦敦和北京存在时差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四季的划分 D、五带的划分 9.当地球昼夜情况如图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A点昼夜平分 C、不利于我国南极考察队考察 D、日照昼短夜长 10.潍坊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 光照情况,如下图,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 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蒋卫烈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确定依据: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充分应用课件及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 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 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 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 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 (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知识点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 转线速度为465米/秒,除两极外,地球上任意一点的角速度都为15°/时。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但精密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自转存在着3种不同的变化。 证明地球自转1.牙签法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 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 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在10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 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好像是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 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在北半球,牙签作顺时针转动,因为地球自转 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方向的.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 2.炮弹法 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据这种现象,人们分析射出的 炮弹运动的方向,就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3.重力加速度法 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由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两极最大;地球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必然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这些 观点的'正确性,也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4.深井测量法

地球时刻不停自转,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而增加,物体自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而必然坠落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是: 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另一个 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5.傅科摆 证实地球自转的仪器,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发明的。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它的自转轴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观察地 球的自转效应并不难。用未经扭曲过的尼龙钓鱼线,悬挂摆锤,在 摆锤底部装有指针。摆长从3米至30米皆可。当摆静止时,在它下 面的地面上,固定一张白卡片纸,上面画一条参考线。把摆锤沿参 考线的方向拉开,然后让它往返摆动。几小时后,摆动平面就偏离 了原来画的参考线.这是在摆锤下面的地面随着地球旋转产生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摆动平面的旋转方向,在北半球是顺时针的,在南半球是反时针的。摆的旋转周期,在两极是24小时,在赤道上 傅科摆不旋转。在纬度40°的地方,每小时旋转10°弱,即在37 小时内旋转一周。 显然摆线越长,摆锤越重,实验效果越好。因为摆线长,摆幅就大。周期也长,即便摆动不多几次(来回摆动一二次)也可以察觉到 摆动平面的旋转、摆锤越重,摆动的能量越大,越能维持较长时间 的自由摆动。图中拍照的是悬挂在北京天文馆球形展览大厅天花板 上的傅科摆摆锤部分。

地球自转为什么会越来越慢

地球自转为什么会越来越慢? 回答者:中国科技网2015-01-16 2015年1月12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预告,2015年6月30日(格林威治时间)实施一个正闰秒,全世界的钟表都需要拨慢一秒钟。 闰秒并不罕见,从1972年至今,已经进行了25次闰秒的调整。为什么要闰秒?在这几天各种媒体的密集科普中,我们得知,地球自转变慢,日子越变越长,“世界时”与“原子时”出现了“钟差”,需要调整统一,不然大约几千年以后,人类的使用时间将与自然时间出现近1小时的“时差”——太阳的东升西落将推迟一个小时。 地球自转为什么“不赶趟儿”了?“地球实际是个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不安分的调皮孩子”,有学者这样形容地球的自转,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从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一起来探究地球自转的“秘密”。 长期趋势:变慢 大约100年后,地球上每天增加1.8毫秒 “从远古时代起,地球上的人类就以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来计算时间。也就是说,这是将以太阳为参考点的地球自转周期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判断标准。”历算专家、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成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一秒有多长,取决于一天有多长,也就是地球自转周期。如果地球自转周期是稳定不变的,严格地1日旋转1周,那么计量时间的世界时单位1秒(即1/86400日)就是固定不变的。但科学家们发现,这把测量时间的“尺子”并不准确。 研究发现,长期来看地球的自转变慢了,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萧耐园介绍说,大约100年后,地球上每天就要增加1.8毫秒,并且这1.8毫秒是一个加速度。 证据:古生物钟留下时间的痕迹 地球自转变慢,日子越变越长,目前的天文观测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 在很多门类的化石的表壁上,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痕迹,被称为古生物钟,可以用来当作计时器。因此,很多门类的化石都是地质时代的见证物。为什么在这些化石上能显示出岁

地球的自转 教学流程

地球的自转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 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动手能力和获取数据的能力。 4、培养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的习惯以及联系实际、尊重事实、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难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方法:模拟实验法 学习准备:地球仪、制作方向标、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的白纸板彩笔、手电筒等。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学习档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思、做、思、用、解决问题) (一)观察思考,引入课题 观察校园植物图片,思考: 1、两图张片的植物的影子有何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3、你还能举出哪些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太阳东升西落、昼夜更替、傅科摆、落体偏东、 台风方向等) (二)实验:用模拟的方法来验证: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和太阳的东升西落. 1、说明:①地球仪代表地球②火柴代表观察者,位于杭州。③手电筒代表太阳 2、你对地球仪有哪些了解?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北极指向哪里? 3、请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指向北方,一位同学用手按住地球仪底座,手电筒从南向北照射 地球仪且保持不动(示范)。分别转动到A、B、C位置,观察太阳在观测者的什么方位,联 系实际判断分别判断当时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并记录表格。 4、学生分组实验,完成活动1。填写表格。 活动一:按要求完成实验,完成表格和填空。 (1)将地球仪分别转动到如图A、B、C的位置,同时完成下列表格: [手电筒光线代表太阳的直射点(假定不动),地球仪代表地球,火柴代表观测者(处于北半球)]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案第12讲地球的自转运动湘教版

第12讲地球的自转运动【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地球自转运动特 点 及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方向、速度和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基础梳理】 自转特征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____附近 方向 自西 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自转360° 速度 角速度:约______/小时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 ______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 半。 影响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低,速度越大负相关 海拔海拔越高,速度越大正相关 自转意义昼夜 交替 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______,也不______的球体 分界线_______线 周期1个______日,24小时 地 方 时 时间的确定 根据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太阳______经线上地方时为正午 12时 概念因______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与地 方时的对 应关系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____分钟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秒钟 时 区 划分目的避免地球无数个地方时给人们的活动带来的不便 国际标准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东、西十二区各 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计时方法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_______ 区时计算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主要城市 所在时区 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 北京:东__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 国际日界线人为规定原则上以______°经线作为日界线 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北半球向____偏南半球向____偏赤道上无偏向 【疑难突破】 一.图示地球自转速度二.图示时区、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的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 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 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 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 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

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 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 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 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 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 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 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2.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3.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原《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中的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实,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用实例解释区时和日界线,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传的运动规律 2、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为什么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 一、地球的自转 1、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 2、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说明在不同的方位看地球。其自转的方向是不同的 二、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西向东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日出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有差异的。 2、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一天24个小时转过360,每小时经过15,每分钟转1 地球上时间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相差1小时 举例说明——欧洲的足球联赛 三、区时和日界线

1、区时的概念 强调:东面的时区区时早,而西面的时区区时晚 例1:北京(东八区)12点东京(东九区) 伦敦(0时区)纽约(西五区) 例2:假设一架飞机自北京沿40N纬线上空向东作环球飞行,机上人员为了使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与途径地时间(区时)一致向东每跨越一个时区需要将手边拨快,还是拨慢一个小时?飞回北京要拨几个小时? 3、日界线:避免日期的混乱 (1)、日界线并不等于180经线,而是一条折线 (2)、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始线,同时又是一天的介绍线 (3)、日界线两侧的东、西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与时刻早晚不同的是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 (4)、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退一天,反之,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进一天 总结: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加深了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特点的认识,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他们对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实际上,地球的两种运动是同时运行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下一课要探讨地球的另一种形式—地球的公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