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范标准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

作者:胡成台

单位:一汽轿车股份

目录

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4)

1.1 风道介绍 (4)

1.2 出风口介绍 (4)

1.3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5)

1.3.1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6)

1.3.2 FCC相关标准要求 (6)

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 (7)

2.1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7)

2.1.1风道结构 (7)

2.1.2出风口结构 (7)

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8)

2.1.4材料 (8)

2.2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8)

2.2.1风道整车布置 (8)

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9)

2.3通风性能 (10)

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10)

2.3.2出风量 (10)

2.3.3通风有效面积 (10)

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11)

2.4.1叶片数量 (11)

2.4.2叶片尺寸要求 (11)

2.5.3叶片间距 (13)

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13)

2.5.1叶片数量 (13)

2.5.2叶片尺寸要求 (13)

2.5.3叶片间距 (13)

2.6 气流性能 (13)

2.6.1气流方向性 (13)

2.6.2泄漏量 (17)

2.7 出风口手感 (17)

2.7.1拨钮操作力 (17)

2.7.2拨轮操作力 (17)

第3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18)

3.1 设计验证流程 (18)

3.2 设计验证的容与方法 (18)

第4章附录 (19)

4.1 术语和缩写 (19)

4.2 设计工具 (19)

4.3 参考 (19)

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在整个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组成空调的通风系统,担负着将经过处理(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的气流送到汽车驾驶舱,以完成驾驶舱通风,制冷,加热,除霜除雾,净化空气等的功能。

图 1 某车型空调通风系统及周围环境结构爆炸图

1.1 风道介绍

风道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制冷和制热空气的通道。目前空调系统由空调厂商提供,作为空调系统一部分的风道设计,需汽车整车设计部门做匹配设计,车厢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不仅与车厢结构以及空调制冷系统有关,还与空调风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风道的布置走向、风道占用空间(截面积)以及风道中空气的流速等均影响车厢的制冷效果,影响系统的经济性和外观造型。

图 2 奔腾B90通风风道

1.2 出风口介绍

空调出风口的布置,大小,型式直接影响到车气流速度,流动方向,流场组织,从而对空调系统性能,车安静程度,乘客舒适性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图 3 2001款凯美瑞出风口

空调出风口处于乘客可见区域,属于外观零件,造型设计师会对它们的形状,外观,颜色,表面处理等进行重点设计,以达到期望的美学效果。

从系统性能要求而言,空调出风口的面积大小,布置,型式会直接影响空调出风口气流速度,方向,流动组织,气流噪音等,对它们的校核设计需要分别进行详尽的描述。

空调出风口作为空调通风系统的终端,对气流组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调系统对出风口的要求:

通常在车厢降温时用,主要将适当风速适当温度的气流吹到乘客脸部区域,来满足对温度,气流流动的要求,并可通过调节出风口叶片方向,来将气流吹到胸部膝部区域,也能通过调节叶片将气流避开乘客身体部位。同时,为了达到车安静要求,要求风速要合适,过大会造成噪音过大。最大风速一般要求在7.5~10.5m/s围。

对不同的车型,出风口的数量及位置也会不同。一般地,普通带两排座位的装空调系统的车,都配有前排吹脸出风口,前排吹脚出风口,前吹窗出风口和侧吹窗出风口。一些档次较高的车,为了照顾后排乘客的舒适性,往往会增配后排吹脸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一些三排座位的旅行车或更多排座位的大型车,往往还需增配第三排出风口或更多的出风口。

图 4 标致308出风口

1.3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1.3.1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56-94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55-94 1.3.2 FCC相关标准要求

GMW3037 乘用车最大制冷性能验证试验

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

2.1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2.1.1风道结构

风道零件一般根据空间布置来确定走向及截面形状。风道可分为除霜风道、通风(吹面)风道、吹脚风道,其中除霜风道又分为前除霜、侧除霜风道;通风(吹面)风道又分为左、右、中左、中右、后通风(吹面)风道;吹脚风道一般分为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吹脚风道。

风道走向尽量避免过大的转角,这样会增加风阻;在风道部尽量不要有尖角或突出物,这样容易产生蜗旋气流,并有可能产生噪音;风道截面大小尽量做到均匀;总之,我们需要得到的风道具有风阻小,出风均匀,没有噪音的特点。

2.1.2出风口结构

出风口有前排吹脸出风口和后排吹脸出风口之分,属于外观零件,造型设计师会对它们的形状,外观,颜色,表面处理等进行重点设计,以达到期望的美学效果。

外观:

出风口属于饰外观零件,必须符合以下外观及人机工程要求:

a)造型分割线应与仪表板或其他饰零件特征线统一匹配。

b)叶片与面板之间,拨轮与面板之间的间隙必须小而均匀。

c) 出风口里面的叶片连接结构,海绵,密封材料,转动轴等,应当不能或尽量避免直接被看见,否则影响美观。

d) 叶片的分型线应当不明显。

e)当叶片在关闭位置时,应当避免叶片之间存在明显的可见问题。

f) 叶片,拨轮或拨钮,一般会被造型设计师定义成亚光零件

g)如果有关闭风门,当风门关紧时,手感及关闭声音应当明显可感知的。

h) 调节拨轮与面板应当有适当的高度差,造型统一,既保持美观又要使得操作便易。

i) 调节拨轮应当尽量避免使用纯塑料,尽可能地覆盖上橡胶材料,以获得良好的手感,操作手感应当平顺。拨轮上装饰材料应精细,质感好。

j) 调节拨钮造型与叶片应当统一。

k) 对后排吹脚出风口而言,为了美观,需要被座椅遮住,应该特别关注滑动座椅。

组成

结构示意图:

图8 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外形及结构:前排出风口外形为异形,后排出风口外形为方形,其上设计有拨轮和拨钮,拨轮上下有标识指示风门的开启和关闭。拨轮控制风门的开启和关闭,控制出风口出风量。叶片上的拨钮控制出风口水平及垂直出风方向。

出风口由装饰框(见图1-4)、面框(见图1-4)、壳体、风门、拨轮、拨钮、连杆、叶片等部件组成

型式

造型设计人员造型,与产品工程人员一起确定出风口的型式,般地,吹脸出风口有以下两种型式:

桶型出风口

经济而简单。通常有一套可动的叶片和轴,整体可以绕轴转动。下图给出了几个例子。

双叶片型出风口。

比桶型出风口复杂,造型灵活多样,成本也较高。整体固定,有两套不同方向可动的叶片。见下图。

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2.1.4材料

风道类零件一般采用吹塑或注塑工艺制成,吹塑零件主要采用PE材料,而注塑则采用PP 材料,以一定比例的滑石粉作为填充物,如PP-TD20。

出风口类零件材料如下:

面框、拨轮骨架:采用ABS+PC。

装饰框、壳体、拨钮:采用ABS。

连杆,曲柄:采用POM。

风门包胶、拨轮包胶:采用EPDM。

风门骨架:采用PP-TD30。

叶片:采用PA6。

2.2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2.2.1风道整车布置

风道的布置根据不同车型需要而不一样,如奔腾B70风道布置包括左、中左、中右、右通风风道;中、左侧、右侧除霜风道;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吹脚风道。而有的车型如本田的雅阁八代除了以上风道外,还布置了后通风风道。

这些风道的布置于主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部空间布局有很大关系,布置要求满足风道最小截面面积的需要,同时要求具有良好的装配和可拆卸性能。

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出风口数量:

前排吹脸出风口:

一般地,前排吹脸出风口的数量需要四个,两两对称设计。两个吹向驾驶员,另两个吹向副驾驶。单独地,驾驶员侧两个前排吹脸出风口,一般要求其中一个通过调节叶片能够使得气流吹到驾驶员身体上半部(头部,胸部),称之为上身出风口,另外一个通过调节叶片能够使得气流吹到驾驶员整个身体(头部,胸部,膝部),称之为全身出风口。

通常地,上身出风口位于仪表板中间,在驾驶员侧;全身出风口位于仪表板两侧或门板上,在驾驶员外侧。见下图示。

图 5 整车出风口布置图

出风口高度:

后排吹脸出风口的高度

确定后排乘客H点,A点,后排出风口的中心点。并计算各个角度。

H点:代表后排乘客臀部位置,由总布置来确定。

A点:代表后排乘客头部点位置,

图 6

应该使得从出风口外边缘做出的,以连接出风口中心与A点直线为轴线的,22度圆锥面不被乘客膝盖挡住。

2.3通风性能

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风道设计中要注意风道中的压力损失,压力损失是由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组成。

●沿程压力损失

沿程压力损失是空气沿管壁流动时,由空气与管壁之间的摩擦、空气分子部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对于分支管路多的空调系统,沿程压力损失不可忽视。它要求风道的表面光滑平整,以降低风道表面的绝对粗糙度,从而减少摩擦阻力,减低压力损失。空气在截面不变的管道中流动且空气量保持不变,沿程压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ΔP=λ(V2ρL)/(8R S)

式中:λ—摩擦阻力系数; V —风道空气的平均流速(m / s) ;ρ—空气的密度( kg/m3) ; L —风道的长度(m) ; Rs—风道的水力半径(m) ; Rs =A / p。A —风道的过流断面面积(m2) ; p—湿周, 即风道的周长(m) 。

由上式可见风道直管段摩擦阻力与空气本身的黏度、管壁粗糙度、水力半径、气流速度等因素有关。

●局部压力损失

局部阻力是由于空气在管道中的流动时, 其流动的方向、流量或速度骤然突变,在风道产生涡流和速度的重新分布, 从而使流动阻力大大增加,造成能量损失。这类损失称为局部阻力损失。如风道中的三通、弯头、截面扩大或缩小及进出口处,都会使空气的速度或流向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局部阻力损失。这种局部阻力损失, 会使空调噪声加大。

2.3.2出风量

对不同大小的车而言,由于系统风量大小不同,出风口的有效面积也不一样。

以下是对不同车型的出风口面积要求的参考信息。

大型轿车:出风口总有效面积至少达到160cm2 (最大推荐风量在140l/s左右)

中型轿车:出风口总有效面积至少达到140cm2 (最大推荐风量在125l/s左右)

小型轿车:出风口总有效面积至少达到120cm2 (最大推荐风量在110l/s左右)

实践和经验加以判断。

2.3.3通风有效面积

出风口开口面积的估算方法:

由于出风口的叶片,连杆机构,拨杆,关闭风门的存在会挡住气流,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开口面积应该是开口总面积减去被它们遮挡的面积,称之为有效面积。

不同类型的出风口的机构不同,有效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基于通常经验考虑,两种出风口的有效面积估算公式如下:

桶型出风口:出风口有效面积=0.45*出风口外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双叶片型出风口:出风口有效面积=0.6*出风口外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下图介绍了如何获得出风口轮廓投射到垂直面上的总面积。

在设计初期,往往只需估算的出风口有效面积即可。

如果需要得到精确的有效开口面积,则要通过带有具体结构设计的数模,进行详细的几何投影计算,方可获得。精确计算要到出风口数模设计完成后才能进行。

校核出风口开口面积是否满足工程要求

一般地,从舒适性考虑,吹脸出风口的最大风速希望是在7.5~10.5m/s围。而在一定的气流流量下,出风口有效开口面积=风量量/风速,相应地,对出风口的开口面积有一个最低要求。

举例说明,对有前吹脸口和后副仪表板吹脸出风口的系统,假定系统最大气流流量是120l/s,在后排吹脸出风口关闭的情况下,假定要求最大气流速度不超过9m/s。于是前吹脸出风口有效面积应该至少达到120l/s / 9m/s =130cm2,在后排吹脸出风口打开的情况下,假定要求最大气流速度不超过7.5m/s。于是后排吹脸出风口有效面积应该至少达到120l/s / 7.5m/2 – 130cm2=30cm2.

另外,为了保持各个出风口风量的均衡性,每个出风口的面积差异不应超过3cm2.

后排出风量及出风口开口面积

一般地,后排出风量占总风量的20%-25%,达到25l/s左右。

有效开口面积应当至少达到30cm2。

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2.4.1叶片数量

2.4.2叶片尺寸要求

工程人员校核出风口高宽比,建议出风口主叶片的布置方式

高宽比R

R=H/W

H代表出风口的高度

W代表出风口的宽度

见下图示:

图 7

注:对圆形的出风口,高宽比定为1

对不规则形状的出风口,确定出风口的平均高度和宽度后,再计算高宽比。

主叶片的布置方式

一般地,出风口有两套叶片,分别位于出风口的外面和里面,用以调节气流上下(水平叶片)和左右(竖直叶片)流动的方向。主叶片指的是位于外面的叶片。

主叶片

一般地,当R<1时,建议调节气流上下方向的叶片(即水平叶片)为主叶片;当R>1时,建议调节气流左右方向的叶片(即竖直叶片)为主叶片。

当然,由于不同的造型,就会有不同型式,不同高宽比,主叶片布置组合的出风口。下表列出了各种类型的出风口。

表 1

类型代号高宽比型式主叶片

A 0.6<=R<=1.67 桶式,水平轴水平叶片

B 0.4<=R<0.6,

桶式,水平轴水平叶片

1.67

2.5

C 0.6<=R<=1.67 桶式,竖直轴竖直叶片

D 0.4<=R<0.6,

桶式,水平轴竖直叶片

1.67

2.5

E 0.6<=R<=1.67 桶式,竖直轴竖直叶片

桶式,竖直轴竖直叶片

F 0.4<=R<0.6,

1.67

2.5

G 0.6<=R<=1.67 桶式,竖直轴水平叶片

桶式,竖直轴水平叶片

H 0.4<=R<0.6,

1.67

2.5

I 0.6<=R<=1.67 双叶片式,规则形状水平叶片

J 0.6<=R<=1.67 双叶片式,不规则形状水平叶片

双叶片式水平叶片

K 0.4<=R<0.6,

1.67

2.5

L 0.6<=R<=1.67 双叶片式,不规则形状竖直叶片

M 0.4<=R<0.6,

双叶片式竖直叶片

1.67

2.5

N 其他

2.5.3叶片间距

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2.5.1叶片数量

2.5.2叶片尺寸要求

2.5.3叶片间距

叶片间距会影响到对气流的限制和涡流损失,一般要求在4到12mm之间。

大于12mm或小于4mm,则需要进行CFD分析。

2.6 气流性能

2.6.1气流方向性

工程人员校核出风口导向能力

实际上,出风口导向能力主要取决于出风口的布置,放置的高度及倾斜角,型式。

确定H,C,B1,B2,A点,1和2线

H点:代表驾驶员臀部位置,由总布置来确定。

A点:代表驾驶员眼睛位置,眼球椭球轨迹中心,由总布置确定。

直线1:连接H,A点的直线

直线2:与1线垂直,在H点上方325mm的直线。

B1点: 代表驾驶员胸部右半部分,位于直线1和2交点的左边75mm处。

B2点: 代表驾驶员胸部左半部分,位于直线1和2交点的右边75mm处

C点: 代表驾驶员膝盖部分,H点垂直上方的125mm处

见下图示。

图 8

检查出风方向角度。

对上身出风口,确定A1,B1和U角。

A1角:上下方向,调节上身出风口的出风导向从正常状态到A点所需的角度。

B1角:上下方向,调节上身出风口的出风导向从正常状态到B1点所需的角度。

U角:A1和B1中的最大角度。

见下图示。

图 9

对全身出风口,确定A2,B2,C2和T角。

A2角:上下方向,调节全身出风口的出风导向从正常状态到A点所需的角度。B2角:上下方向,调节全身出风口的出风导向从正常状态到B2点所需的角度。C2角:调节全身出风口的出风导向从正常状态到C点所需的角度。

T角:A2,B2和C2中的最大角度。

见下图示。

图 10

确定S1,S2角。

S1角:水平方向上,调节上身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从正常状态到A点所需的角度

S2角:水平方向上,调节全身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从正常状态到A点所需的角度

Central point

Point

Central point

根据校核标准,评估出风方向角度状态。

出风口的导风能力需要从上下和水平方向进行评估。不同类型的出风口,角度的要求标准有所差异。

出风口的导向能力

一般地,后排出风口位于副仪表板上,位置较低。因此,后排出风口对气流的导向能力主要取决于出风口的高度,其次取决于出风口表面的角度。

下面就这方面进行校核。

确定后排乘客H点,A点,后排出风口的中心点。并计算各个角度。

H点:代表后排乘客臀部位置,由总布置来确定。

A点:代表后排乘客头部点位置,

图 11

a) 后排吹脸出风口的高度

应该使得从出风口外边缘做出的,以连接出风口中心与A点直线为轴线的,22度圆锥面不被乘客膝盖挡住。

b) 后排吹脸出风口的调节角度

把出风口从限制出风到最小的极限位置调节到使出风吹到A点,调节的角度不应超过15度。同样地,把出风口调节到使出风吹到膝盖区域,调节的角度不应超过30度。

后排吹脸出风口的关闭风门

一般地,后排吹脸出风口需要设计关闭风门。

2.6.2出风口遮挡:

吹向驾驶员的两个吹脸出风口由于受到方向盘,仪表盘的限制,往往是设计的关注所在。

下面就它们的设计过程给予阐述。

通常只需检查方向盘对驾驶员侧出风的阻挡情况。

a) 计算出风口被阻挡的面积百分比。

见下图示。

X:乘客身上的目标点(脸部A点,胸部B1/B2点,或膝部C点)

S:方向盘外边缘

I:仪表板表面

P:从目标点投影到出风口区域的仪表板面上,与方向盘外边缘相切的直线簇,形成一个特殊的圆锥面。

U:上身出风口

T:全身出风口

BLK:出风口被P(投影线形成的圆锥面)阻挡的面积与整个出风口面积的百分比

图 12

b) 根据判断标准,评估出风被阻挡的状态。

具体标准,见本文章节3.7标准

2.6.2泄漏量

泄漏量试验:不大于2.2kg/h,试验按照TL-VW 82181。

当关闭风门关紧时,对出风口气流泄漏的要求一般是:250Pa条件下,不超过1.4l/s 2.7 出风口手感

2.7.1拨钮操作力

总成叶片、风门操作力,止动力合适,不能因为操作力、止动力变大或变小而出现操作困难,(水平/垂直叶片、风门操作力2-3N,止动力为3.5-4.5N)。

2.7.2拨轮操作力

第3章 试验验证与评估

3.1 设计验证流程

● 在“P” Release 之前,电气科部针对风道及出风口3D 设计质量做评估,并由总布置在虚拟装配阶段检查所有的走向设计及干涉等问题。 ● 在“P” Release 之后,由电气科牵头针对实车的风道及出风口质量进行评估。

3.2 设计验证的容与方法

1st Check: 在“T2” Release 之前,对线束的3D 设计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作为VI 虚拟装配之前的一次补充检查。 2nd Check:

在第一辆IV 造车过程中检查。在造车过程中对总装的每个工位的装配过程及装配完的线束状态做检查。参照RQA 指导,检查所有的走向布置,装配过程和要求及零件状态等,并创建问题跟踪表。 3rd Check:

在第一辆PVV 造车过程中检查。跟随总装线的工位对每个区域逐一检查,验证在IV 阶段发现的问题, 检查所有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和要求, 更新问题清单。 4th Check :

在NS1造车跟线检查, 跟随总装线的工位对每个区域逐一检查。验证跟踪并关闭所有之前发现的问题。整理整个走向评估的结果, 并作为以后项目的经验教训。

vehicles.

Math.

图 1

第4章附录

4.1 术语和缩写

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力学

H点:代表驾驶员臀部位置,由总布置来确定。

A点:代表驾驶员眼睛位置,眼球椭球轨迹中心,由总布置确定。

B1点: 代表驾驶员胸部右半部分,位于直线1和2交点的左边75mm处。

B2点: 代表驾驶员胸部左半部分,位于直线1和2交点的右边75mm处

C点: 代表驾驶员膝盖部分,H点垂直上方的125mm处

BLK: Blockage, 代表出风口出风被方向盘等阻挡的面积与总面积的百分比。

H: 出风口的高度

W: 出风口的宽度

R: 出风口的高宽比

4.2 设计工具

4.3 参考

第六章风速、风道及风口设计(第二版)

第六章风速风道及风口设计 6.1 风速 6.1.1风速大小的确定 风速指通风管道内空气流动的速度。一般空调系统的风速在14m/s以下(低速风道)。 低速空调系统的风速因处于通风系统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可参照表6-1。 V=L/(F×3600) (m/s) (6-1) 式中,L——风量(m3/h);F——风道截面积(m2) 6.1.2风速查表法 以下几种风速表有助于设计人员确定风速。 用于各种场所的低速风管系统的流速见表6-2所示。 低速风管系统的最大允许流速见表6-3所示。以噪声标准控制的允许风速见表6-4所示。逗留区的送风流速见表6-5所示。 已知建筑条件空调场所及风道情况即可通过查表法求得不同的风速。 表6-2 用于各类场所的低速风管流速(m/s)

6.2风道 6.2.1风道截面积的确定 当空调房间送风量为已知时,确定送风管道截面尺寸的方法有两种:假定风速法和比阻法,假定速度法比较常用,现介绍之。 首先应已知空调送风量(参照前述的方法),然后根据建筑物的空调送风系统查出风速

值(假定风道中的风速,再通过下式计算出风道面积。 最后确定风道的管径(圆管直径或矩形管道的边长)。 风道截面积计算公式 F=L/(v ×3600) m 2 (6-2) 式中 L--风量 m 3/h v--风速 m/s F--风道面积 m 2 例如:某空调系统送风量L=7200m 3 /h ,属工业空调,现安装一主风管,试确定其风管尺寸。 假定风速,查表6-1可知,工厂空调系统主风道风速推荐值为6~9m/s ,现取8m/s 。 风道面积可计算求 F=L/v ×3600=7200/8×3600=0.25 m 2 若采用圆形风管,其直径可由下式计算出 π F d 4= m (6-3) 式中 π——圆周率 π=3.14 F ——风管面积 m 2 D=0.56m=560 mm 若采用方形风管,其边长应为 25.0= = F A =500 mm 若采用矩形风道,管道的长短边尺寸可参考表6-7选用。表中给出了矩形风道的流量当量直径,由圆管直径可变为矩形边长而维持管中空气的流量(风量)不变。 表中当量直径接近560mm 的有460mm ×580mm,440×600mm 两种规格。 6.2.2低压风管尺寸及材料选用表 低压风管尺寸选择见表6-6所示。当量直径见表6-7所示。 低速风道的结构要求见表6-16 所示。各类形状风管的钢板厚度见表6-16所示。圆形风管标准规格见表6-8所示。矩形风管标准规格见表6-9所示。 非金属玻璃钢风管与配件壁厚见表6-10所示。玻璃钢风管法兰规格见表6-11所示。不锈钢板风管和配件板材厚度见表6-12所示。不锈钢板风管法兰规格见表6-13所示。铝板风管和配件板材厚度见表6-14所示。铝板风管法兰规格见表6-15所示。低速矩形风管数据见表6-16所示。低速圆形风管数据见表6-17所示。矩形风量法兰见表6-18所示。矩形风管加强法兰和连接法兰见表6-19所示。安装风管用的吊卡和支架见表6-20所示。风管制作咬口宽度见表6-21所示。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验收规范(参考Word)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验收规范 1 一般规定 1.1本章适用于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1.2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施工与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被批准的设计图纸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等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和规定。 1.3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的规格、型号及技术参数必须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产品质量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 1.4 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绝热材料和设备进场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核查或复验: 1对风机盘管机组、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热回收装置等设备的风量、风压及热工技术性能进行核查; 2 对风机的风量、风压、效率等技术性能进行核查; 3 对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材料密度、吸水率进行复验; 4 对合同中约定的复验项目进行复验。 1.5通风与空调系统,应随施工进度对与节能有关的隐蔽部位或内容进行验收,并应有详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1.6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验收的检验批划分应按本规范3.3.4条的规定执行。当需要重新划分检验批时,可按照系统、楼层、建筑分区划分为若干个检验批。 2主控项目 2.1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的送、排风系统、空调风系统、空调水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系统的制式及其安装,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2 各种设备、自控阀门与仪表应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加、减少和更换; 3 水系统各分支管路水力平衡装置的安装位置、方向应正确,并便于调试操作; 4 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进行分室(区)温度调控。对有分栋、分户、分室(区)冷、热计量要求的建筑物,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实现相应的计量要求。 检验方法:按设计施工图进行核对。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2.2风管的制作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材料的品种、规格、厚度与性能等,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和现行国家产 品标准的要求; 2 风管的严密性及风管系统的严密性检验和漏风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 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 3 风管与部件、风管与土建风道及风管间的连接应严密、牢固; 4 需要绝热的风管与金属支架的接触处、复合风管及需要绝热的非金属风管 的连接和加固等处,应有防冷桥的措施。 检验方法:按设计施工图核对、尺量、观察检查,查阅产品进场验收记录、检查风管及风管系统严密性检验记录。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的要求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 作者:胡成台 单位: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4) 1.1 风道介绍 (4) 1.2 出风口介绍 (4) 1.3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5) 1.3.1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6) 1.3.2 FCC相关标准要求 (6) 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范 (7) 2.1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7) 2.1.1风道结构 (7) 2.1.2出风口结构 (7) 2.1.3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8) 2.1.4材料 (8) 2.2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8) 2.2.1风道整车布置 (8) 2.2.2出风口整车布置 (9) 2.3通风性能 (10) 2.3.1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10) 2.3.2出风量 (10) 2.3.3通风有效面积 (10) 2.4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11) 2.4.1叶片数量 (11) 2.4.2叶片尺寸要求 (11) 2.5.3叶片间距 (13) 2.5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13) 2.5.1叶片数量 (13) 2.5.2叶片尺寸要求 (13) 2.5.3叶片间距 (13) 2.6 气流性能 (13) 2.6.1气流方向性 (13) 2.6.2泄漏量 (17) 2.7 出风口手感 (17) 2.7.1拨钮操作力 (17) 2.7.2拨轮操作力 (17) 第3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18) 3.1 设计验证流程 (18) 3.2 设计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18) 第4章附录 (19)

4.1 术语和缩写 (19) 4.2 设计工具 (19) 4.3 参考 (19)

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在整个汽车空调系统中,风道和出风口组成空调的通风系统,担负着将经过处理(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的气流送到汽车驾驶舱内,以完成驾驶舱内通风,制冷,加热,除霜除雾,净化空气等的功能。 图 1 某车型空调通风系统及周围环境结构爆炸图 1.1 风道介绍 风道连接空调器与出风口,是空调系统中制冷和制热空气的通道。目前空调系统由空调厂商提供,作为空调系统一部分的风道设计,需汽车整车设计部门做匹配设计,车厢内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不仅与车厢结构以及空调制冷系统有关,还与空调风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风道的布置走向、风道占用空间(截面积)以及风道中空气的流速等均影响车厢内的制冷效果,影响系统的经济性和外观造型。 图 2 奔腾B90通风风道 1.2 出风口介绍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汇总

说明:本目录收集载有暖通空调制冷专业内容(章、节)和相关内容的国家标准GB、国家标准建筑系列GB50×××、GBJ、建设部标准CJJ、CJ、JJ、ZBP、ZBJ等的目录,有些标准规范虽用于公共建筑和专门工程建筑,但并无暖通空调内容章节故不收录。 一、基础类 1.1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应用 1.2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1.3GBJ1-8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4GBJ144-8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1.5GBJ155-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1.6CJJ55-93供热术语标准 1.7CJJ65-95环境卫生术语标准 1.8GB140-59输送液体与气体管道的规定代号 1.9GB4270-84热工图形符号与文字说明 1.10GB4457-84至GB4640-84机械制图 1.11GB11943-89锅炉制图 1.12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1.13JGJ35-87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1.14JGJ37-8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15GBJ300-88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6GB/T16732-97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计量单位及符号 1.17GB/T16803-97采暖、通风、空调、净化术语 二、暖通空调一般设计规范 2.1GBJ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2GB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3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共设计规范 2.4GB50189-93旅游宾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2.5GB50264-97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2.6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2.7CJJ34-9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2.8GB4272-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2.9GB8175-87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 2.10GB11790-89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 三、住宅及公共建筑类 3.1GB50038-9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3.2GBJ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风管设计注意事项

(一)系统设计问题 1、水泵在系统的设计位置: 一般而言,冷冻水泵应设在冷水机组前端,从末端回来的冷冻水经过冷冻水泵打回冷水机组;冷却水泵设在冷却水进机组的水路上,从冷却塔出来的冷却水经冷却水泵打回机组;热水循环泵设在回水干管上,从末端回来的热水经过热水循环泵打回板式换热器。 2、冷却塔上的阀门设计: 2、1冷却塔进水管上加电磁阀(不提倡使用手动阀) 2、2管泄水阀应该设置于室内,(若放置在室外,由于管内有部分存水,冬天易冻) 3、电子水处理仪的安装位置 放置于水泵后面,主机前面。 4、过滤器前后的阀门 过滤器前后放压力表。 5、水泵前后的阀门 5、1水泵进水管依次接:蝶阀-压力表-软接 5、2水泵出水管依次接:软接-压力表-止回阀-蝶阀 6、分\集水器

6、1分\集水器之间加电动压差旁通阀和旁通管(管径一般取DN50) 6、2集水器的回水管上应设温度计. 7、各种仪表的位置:布置温度表,压力表及其他测量仪表应设于便于观察的地方,阀门高度一般离地1.2-1.5m,高于此高度时,应设置工作平台。 8、机组的位置:两台压缩机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小于1.0m,制冷机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和非主要通道的距离不小于0.8m, 大中型制冷机组(离心,螺杆,吸收式制冷机)其间距为1.5-2.0m。制冷机组的制冷机房的上部最好预留起吊最大部件的吊钩或设置电动起吊设备。 (二)、水路设计问题点汇总 问题点一:水管的坡度要合理 1、水平支、干管,沿水流方向应保持不小于0.002的坡度; 2、机组水盘的泄水支管坡度不宜小于0.01。 3、因条件限制时,可无坡度敷设,但管内流速不得小于0.25m/s。 问题点二:冷凝水干管的设计 1、冷凝水应就近排放,一般排于卫生间地漏 2、凝水干管的长度设计要考虑因坡降引起的高度,管两端高低落差距离不能大于吊顶高度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标准号:GB 50019-2003 ◆发布日期:2003 年 ◆实施日期:2004 年4 月1 日 ◆发布单位:建设部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 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 2.1.1 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 -20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 注:( 1 )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 2 )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 -100m2 )时,轻工业可低至10 ℃;中作业可低至7 ℃,重作业可低至 5 ℃。 三、辅助建筑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25 ℃;更衣室23 ℃;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20 ℃;办公用室16 -18 ℃;食堂14 ℃;盥洗室、厕所12 ℃。 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 2.1.2 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地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不宜大于0.3m /s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当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20kcal/ (m3 · h )] 时,不宜大于0.3m /s ;当室内散热量天于或等于23W/m3 时,不宜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 2.1.4 条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 2.1.4 ]确定。 夏季工作地点(℃)[表 2.1.4 ] 注:如受条件限制,在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本表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 1 -2 ℃。 第 2.1.5 条设置局部送风的生产厂房,其室内工作地点的允许风速,应按本规范第 4.3.5 条至第 4.3.7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 2.1.6 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应采用24 -28 ℃;相对湿度应采用40%-65% ;风速不应大于0.3m /s 。 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并考虑必要的卫生条件确定;工作区的风速,宜采用0.2 -0.5m /s, 当室内温度高于30 ℃时,可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二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第 2.2.1 条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历年平均不保证 5 天的日平均温度。 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文中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第 2.2.2 条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第 2.2.3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第 2.2.4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 2.2.5 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1 天的日平均温度。

汽车风道设计

3. I 汽车风道通用设计规范 3.1. 风道系统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在汽车风道系统设计时,要保证将其制冷和采暖设备的出风均匀地送入车厢内。在满足该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与车内内饰设计及附件相协调。风道系统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 必须考虑车身总布置设计、内饰造型设计以及底盘设计中和风道设计相 关的情况; 2. 由于汽车车厢空间有限,空调汽车的风道压力损失问题较为严重,因此 在设计、布置风道时,应特别注意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3. 要考虑风道各支管路之间的风量平衡,各支管路之间的空气流动的压力 损失差值不得超过15%,并要详细计算各支管路的沿程阻力损失; 4. 必须将风道的气流噪声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因此要对风道的风速进行 控制。通常出风口风速控制在6.5~11m/s ,新风入口处风速5~6m/s ,主风道风速5.5~8m/s ,支风道风速4~5.5m/s ,过滤器风速1~1.5m/s ; 5. 风道不能有大的泄漏点,以保证空调系统功能的发挥; 6. 对风道要进行隔热保温处理,以减少空气在风道输送过程中的冷、热量 损失,并防止低温风道表面结露。常用的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玻璃棉、聚氨脂泡沫塑料等,为了防止火灾,车外风道最好用泡沫石棉隔热,并用石棉布包扎; 3.2.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由于汽车车室内部的空气流动受有限的车厢空间的限制,汽车空调风道的压力损失问题较为严重,风道压力损失是由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两部分组成。 3.2.1. 风道沿程压力损失 风道沿程压力损失是空气沿风道管壁流动时,由空气与管壁之间的摩擦、空气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摩擦而产生。 风道单位长度的沿程压力损失p m (又称比摩阻)的计算式如下: 2 412ρυλs m R p =

风速、风道及风口设计(第二版)

风速风道及风口设计 6.1 风速 6.1.1风速大小的确定 风速指通风管道内空气流动的速度。一般空调系统的风速在14m/s以下(低速风道)。 低速空调系统的风速因处于通风系统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可参照表6-1。 若已知空调房间的送风量和风管的尺寸,即可用下式求出该风道内的风速。 V=L/(F×3600) (m/s) (6-1) 式中,L——风量(m3/h);F——风道截面积(m2) 6.1.2风速查表法 以下几种风速表有助于设计人员确定风速。 用于各种场所的低速风管系统的流速见表6-2所示。 低速风管系统的最大允许流速见表6-3所示。以噪声标准控制的允许风速见表6-4所示。逗留区的送风流速见表6-5所示。 已知建筑条件空调场所及风道情况即可通过查表法求得不同的风速。

表6-4 以噪声标准控制的允许风速(m/s)

6.2风道 6.2.1风道截面积的确定 当空调房间送风量为已知时,确定送风管道截面尺寸的方法有两种:假定风速法和比 阻法,假定速度法比较常用,现介绍之。 首先应已知空调送风量(参照前述的方法),然后根据建筑物的空调送风系统查出风速值(假定风道中的风速,再通过下式计算出风道面积。 最后确定风道的管径(圆管直径或矩形管道的边长)。 风道截面积计算公式 F=L/(v ×3600) m 2 (6-2) 式中 L--风量 m 3/h v--风速 m/s F--风道面积 m 2 例如:某空调系统送风量L=7200m 3/h ,属工业空调,现安装一主风管,试确定其风管尺寸。 假定风速,查表6-1可知,工厂空调系统主风道风速推荐值为6~9m/s ,现取8m/s 。 风道面积可计算求 F=L/v ×3600=7200/8×3600=0.25 m 2 若采用圆形风管,其直径可由下式计算出 π F d 4= m (6-3) 式中 π——圆周率 π=3.14 F ——风管面积 m 2 D=0.56m=560 mm 若采用方形风管,其边长应为 25.0== F A =500 mm 若采用矩形风道,管道的长短边尺寸可参考表6-7选用。表中给出了矩形风道的流量当量直径,由圆管直径可变为矩形边长而维持管中空气的流量(风量)不变。 表中当量直径接近560mm 的有460mm ×580mm,440×600mm 两种规格。 6.2.2低压风管尺寸及材料选用表 低压风管尺寸选择见表6-6所示。当量直径见表6-7所示。 低速风道的结构要求见表6-16 所示。各类形状风管的钢板厚度见表6-16所示。圆形风管标准规格见表6-8所示。矩形风管标准规格见表6-9所示。 非金属玻璃钢风管与配件壁厚见表6-10所示。玻璃钢风管法兰规格见表6-11所示。不锈钢板风管和配件板材厚度见表6-12所示。不锈钢板风管法兰规格见表6-13所示。铝板风管和配件板材厚度见表6-14所示。铝板风管法兰规格见表6-15所示。低速矩形风管数据见表6-16所示。低速圆形风管数据见表6-17所示。矩形风量法兰见表6-18所示。矩形风管加强法兰和连接法兰见表6-19所示。安装风管用的吊卡和支架见表6-20所示。风管制作咬口宽度见表6-21所示。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一) 4.。3 散热器采暖 4.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4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5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6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散热器。 4.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4.3.3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 4.3.4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5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20片 细柱型25片

长翼型7片 4.3.6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4.3.7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4.3.8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4.3.9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4.3.10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 4.3.11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3.12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采暖与通风设计规范(二) 4.4 热水辐射采暖 4.4.1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统时,应会同有关专业采取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4.4.2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 表 4.4.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空调系统风管道的安装与检验

空调系统风管道的安装与 检验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空调系统风管道的安装与检验 风管系统按其系统的工作压力划分为三个类别, 一. 风管的制作 1.镀锌钢板及各类含有复合保护层的钢板,应采用咬口连接或铆接,不得采用影响保护性层防腐性能的焊接连接方法。 2.风管的密封,应以板材连接的密封为主,可采用密封胶嵌缝和其他方法密封。密封胶性能应符合使用环境的要求,密封面易设在风管的正压侧。 3.钢板风管板材厚度(mm)

⒋金属风管法兰材料规格 金属圆形风管法兰及螺栓规格(mm) 金属矩形风管法兰及螺栓规格(mm)

二. 风管的安装 1.风管安装前,应清除内、外杂物,并做好清洁和保护工作。 2.风管安装的位置标高、走向,应符合设计要求,现场风管接口的配置,不得缩小其有效截面。 3.连接法兰的螺栓应均匀拧紧,其螺母宜在同一侧; 4.风管接口的连接应严密、牢固。风管法兰的垫片材质应符合系统功能的要求,厚度不应小于3mm。垫片不应凸入管内,亦不宜突出法兰外。 5.可伸缩性金属或非金属软风管的长度不宜超过2m,柔性短管的安装,应松紧适度,无明显扭曲。并不应有死弯或塌凹。

6.风管与砖、混凝土风道的连接接口,应顺着气流方向插入,并应采取密封措施。风管穿出屋面处应设有防雨装置, 7.穿越沉降缝,变形缝的风管两侧,以及与通风机进、出口连接处,应设置长200mm防火的软接头。 8.风管穿越机房、楼板、防火墙处,除设有防火阀外,还应将其连接的风管用2mm厚普通钢板制作,在风管穿越部位用非燃材料密实堵严,防火阀的安装应注意便于更换温度熔断器,并应在其调节把手处设一吊顶检查孔于更换温度熔断器,并应在其调节把手处设一吊顶检查孔(350x350) ,防火阀应设200mm防火的软接头。 9.风管穿过需要封闭的防火、防爆的墙体或楼板间时,应设预埋管或防护套管,其钢板厚度不应小于 1.6mm。风管与防护套管之间,应用不燃且对人体无危害的柔性材料封堵。 三. 风管支、吊架的安装 1.风管水平安装,直径或长边尺寸小于等于400mm,间距不应大于4m;大于400mm,不应大于3m。螺旋风管的支、吊架间距可分别延长至5和3.75m;对于薄钢板法兰的风管,其支、吊架间距不应大于3m; 2.风管垂直安装,间距不应大于4m,单根直管至少应有2个固定点。 3.风管支、吊架宜按国标图集与规范选用轻度和刚度相适应得形式和规格。对于直径或边长大于2500mm的超宽,超重登特殊风管的支、吊架应按设计规定。 4.支、吊架不宜设置在风口、阀门、检查门及自控机构处,离风口或插接管的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 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 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本规范共分11 章和10 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 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 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通风与空调规范gb-50738-2011

通风与空调规范gb-50738-2011 篇一:2015年现行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常用规范 篇二:通风空调考试题及答案 暖通专业规范考试题 选用规范1、GB 50738-201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2、GB 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GB 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一、单选题(共25道题,每题1分) 1、 GB50738-3.3.4通风与空调工程使用的绝热材料和风机盘管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C )的有关要求进行见证取样检验。 A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B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C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 GB50738-4.3.2矩形风管的弯头可采用直角、弧形或 1 内斜线形,宜采用(B),曲率半径宜为一个平面边长。 A内圆外方形 B内外同心弧形 C内外偏心弧形 D外圆内方形 3、 GB50738-4.3.5变径管单面变径的夹角宜小于30?,双面变径的夹角宜小于60?。圆形风管三通、四通、支管与总管夹角宜为(C)。 A 10~50? B 15~60? C 25~60? D 30~60? 4、 GB50738-6.2.3电动、气动调节风阀应进行驱动装置的动作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在(C)下工作正常。

A工作压力 B设计压力 C最大设计工作压力 D最小设计工作压力 5、 GB50738-6.2.7三通调节风阀手柄开关应标明(B);阀板应调节方便,且不与风管相碰擦。 A开启的角度 B调节的角度 C关闭的角度 D以上均正确 6、 GB50738-6.4.3散流器的扩散环和调节环应(A),轴向环片间距应分布均匀。 A同轴 B同向 C同列 D同位 7、 GB50242-8.3.6散热器背面与装饰后的墙内表面安装距离,如设计未注明时应为(B) A 20mm B 30mm C 40mm D 50mm 8、GB50738-15.2.1风管强度与严密性试验应按风管系统的类别和材质分别制作试验风管,并且 2 不应小于(C)平方米。 A 5 B 10 C15 D20 9、GB50738-6.6.1软接风管包括(B),软接风管接缝连接处应严密。 A复合风管和柔性风管 B柔性短管和柔性风管 C复合风管和防火风管 D柔性短管和防火风管 10、GB50738-7.2.8支吊架焊接应采用(D),焊缝高度应与较薄焊接件厚度相同,焊缝饱满、均匀。 A点焊 B角焊缝点焊 C满焊 D角焊缝满焊 11、GB50738-7.3.4支吊架定位放线时,应按施工图中管道、设备等的安装位置弹出支吊架的中心线,确定支吊架安装位置。严禁将管道(C)作为管道支架。 A预留端 B分支管 C穿墙套管 D其他吊架 12、GB50738-7.3.4-4公称直径DN100~150沟槽连接管道支吊架允许最大间距为(B)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一) 4.。3 散热器采暖 4(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 的规定; 2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4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5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 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6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 散热器。 4(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4(3(3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 并方便维修。 4(3(4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5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 20片

细柱型 25片 长翼型 7片 4(3(6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4(3(7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4(3(8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4.3(9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4.3.10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 4.3.11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3.12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采暖与通风设计规范(二) 4(4 热水辐射采暖 4(4(1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统时,应会同有关专业采取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4.4.2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 表 4.4.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空调系统风管

空调系统风管、风口设计选型 在空调、通风系统设计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各种送风、回风、新风、及排风道和风口的布置,加上各种设备组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风系统。在空调、通风系统设计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各种送风、回风、新风、及排风道和风口的布置,加上各种设备组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风系统。 风管、风口的分类 1、风管分类 A、按风管材料分: 1)镀锌钢板风管:常用在空调送、回风管道(优点:使用寿命较长,摩擦阻力小,制作快速 方便,可工厂预制也可现场临时制作;缺点:受加工设备限制,厚度不宜超过1。2mm) 2)普通钢板风管:常用在厨房灶具排油烟以及防排烟风道上(要求在2mm上只能采用普 通钢板焊接而成,对焊接技术有一定要求) 3)无机玻璃钢风管:常用于消防防排烟系统(优点:具有耐腐蚀、使用寿命长,强度较高 的优点,造价与钢板风管基本相同;缺点:质量不稳定,某些厂商生产的材料质量比较差,强度和耐火性达不到要求,现场维修较困难) 4)硅酸盐板风管:常用排烟管道(优点与无机玻璃钢板相类似,显著特点是防火性能较好: 缺点:综合造价比较高) 5)复合保温板风管:常用有:上海万博(铝箔聚氨脂)、湖南中野(酚醛树脂)、北京百夏 (BBS)、铝箔玻璃绵保温风管等. 6)软风管:常用有铝箔型软管、铝制波纹形半软管、玻纤管(在工程上具有施工简单、灵 活方便等特点,但其风管阻力比较大,且对施工管理要求比较高)。 7)其他风管:土建、砖茄、布风管等。 B、按风管作用分: 送风、回风、排风、新风管等 C、按风管内风速分: 低速、高速风. 2、风口分类 1)、按风口材料分:铝合金风口、铸铁风口、塑料风口、木制风口等. 2)、按风口形状及功能分 A、百叶风口:门铰式百叶风口、单层百叶、双层百叶、防雨百叶等。 B、散流器:方形散流器、矩形散流器、圆形散流器、圆盘散流器、三面吹型散流器、线槽型散流器等。

最新《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资料

1 总则 1.0.1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统一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1.0.3 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配套使用。 1.0.4通风与空间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不也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1.0.5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且的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l 风管air duct 采用金属、非金属薄板或其他材料制作而成,用于空气流通的管道。 2.0.2 风道air channel 采用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砌筑而成,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道. 2.0.3 通风工程ventilation worb 送风、排风、除尘、气力输送以及防燃烟系统工程的统称. 2.0.4 空调工程air conditioning works 空气调节、空气净化与洁净室空调系统的总称. 2.0.5 风管配件duct fittings 风管系统中的弯管、三通、四通、各类变径及异形管、导流叶片和法兰等。 2.0.6 风管部件duct accessory 通风、空调风管系统中的各类风口、阀门、排气罩、风帽、检查门和测定孔等.2.0.7 咬口seam 金用薄板边缘弯曲成一定形状,用于相互固定连接的构造. 2.0.8 漏风量air leakage。ie 风管系统中,在某一静压下通过风管本体结构及其接口,单位 时间内泄出或渗入的空气体积量。 2.0.9 系统风管允许漏风量airsystempermlsslbleleakag。rate 按风管系统类别所规定平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允许漏风量. 2.0.10 漏风率air system leakage rat;。 空调设备、除尘器等,在工作压力下空气渗入或泄漏量与其额定风量的比值.2.0.11 净化空调系统air cleaning system 用于洁净空间的空气调节、空气净化系统。 2.0.12 漏光检测air leak check with lighting 用强光源对风管的咬口、接缝、法兰及其他连接处进行透光检查,确定孔洞、缝隙穿渗漏部位及数量的方法. 2.0.13 整体式制冷设备packaged refrigerating unit 制冷机、冷凝器、蒸发器及系统辅助部件组装在同一机座上,而构成整体形式的制冷设备.2.0.14 组装式制冷设备assembling refrigerating unit 制冷机、冷凝器、蒸发器及辅助设备采用部分集中、部分分开安装形式的制冷设备.2.0.I5 风管系统的工作压力design working pressure 指系统风管总风管处设计的最大的工作压力。 2.0.16 空气洁净度等级air cleanliness class 洁净空间单位体积空气中,以大于或等于被考虑出径的粒子最大地度限值进行划分的等级标准。 2.0.17 角件corner pieces 用于金用薄用权法兰风管四角连接的直角型专用构件。 2.0.18 风机过压器单元(FFU、FMU)fan filter(m。dule)u。it 由风机箱和高效过滤器等组成的用于洁净空间的单元式送风机组. 2.0.19空态as-built

地铁通风与空调设计手册

第14章通风与空调 14.1 主要设计原则 1)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应考虑线网资源的共享利用。 2)高架站公共区不考虑设置空调,采用自然通风,设备管理用房区建议采用分体空调或变频多联空调系统。 3)通风空调系统应按远期(2039年)运营条件(预测的远期客流和最大通过能力)进行设计,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设备可考虑近远期分期实施的可能性或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 4)工艺设备用房的通风空调系统应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其工艺要求的运行环境。 5)通风空调系统应为乘客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地铁工作人员和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发生事故时通风空调系统应能迅速切换到事故通风模式,排除烟气和进行事故通风,为乘客和消防人员提供新鲜空气,保障乘客安全疏散。 6)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各区域运行时间的不同、运行性质的不同尽量分开设置。 7)车站通风空调房间尽量按照就近服务和相临布置原则,以尽量缩短空气的输送距离、减少运行费用。 8)风亭的设计应与城市环境条件相协调并充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防止进、排风气流短路。风亭噪声应根据所处的环境保护区域及周边噪声控制敏感点的位置,控制在有关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9)通风空调系统应采用运行安全、技术先进、可靠性高、节省空间、便于安装和维护、高效节能且自动控制性能高的设备。 10)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设备的配置应充分考虑采用节能调节措施,应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 11)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应满足《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要求。 12)通风空调系统设备应选用运行安全、技术先进、工艺成熟、高效节能、节省空间、便于安装和维护、且自身自动控制程度高的设备,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立足于设备国产化。 14.2 主要设计规范 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347 200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 7)《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部2006) 9)《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1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 14.3 主要设计标准 14.3.1 室外计算参数 地下车站公共区: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2.4 ℃相对湿度: 66 %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8 ℃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 ℃ 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8 ℃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8.1 ℃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0.6 ℃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1 ℃ 14.3.2 室内计算参数 1)地下车站(站台设置屏蔽门) 站厅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干球温度:30℃ 相对湿度:40% ~ 65% 站台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干球温度:29℃ 相对湿度:40% ~ 65%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范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规 范(总1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汽车空调出风口及风道设计 作者:胡成台 单位: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风道及出风口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道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风口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政府/行业法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FCC相关标准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风道及出风口设计规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道及出风口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道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风口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风口及风道实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材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道及出风口整车布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道整车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风口整车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道中的压力损失......................................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风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有效面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风口水平叶片布置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叶片数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叶片尺寸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叶片间距...............................................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风口垂直叶片布置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叶片数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叶片尺寸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叶片间距...............................................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流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流方向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泄漏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风口手感.............................................. 错误!未定义书签。 拨钮操作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拨轮操作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试验验证与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验证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