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

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

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
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与220个地级市的城市特征数据,研究了公共服务与工资等城市特征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选择流向某个城市,不仅为了获得该城市更高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了享受该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通过控制户籍制度的影响和剔除来自公共服务相关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影响后,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作用仍然稳健。同时,我们还发现长期流动的劳动力更会选择流向公共服务好的城市。基于我们的实证发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公共服务水平好且工资水平也高的大城市集聚的状况,促使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化。然而,从变量标准化后的回归结果看,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作用系数都小于工资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不能高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分散人口分布的作用,而应对人口继续流向大城市的趋势有科学的预判,并优先对长期居住的外来劳动力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公共服务

工资

劳动力流向

条件Logit 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①的规模急剧增长,从1982年的657万增加到2010年的2.21亿,占总人口比例从0.65%增加到16.53%(段成荣等,2013)。规模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都去哪儿了?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流动人口越来越向少数城市集聚,流动人口占比排名前50位的城市吸纳的流动人口总数占全国的72.74%,上海、北京、深圳、东莞、广州等排名最前的5个城市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的24.74%(夏怡然等,2015)。人口向大城市的大量集聚远远超过若干年前政府的规划人口增长,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却是按若干年前对当时的规划人口来建设的,于是当前大城市面临巨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为了缓解大城市的压力,目前城镇化的政策导向是控制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重点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具体的手段就是用建设用地指标和户籍两个政策来限制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集聚。

既要发挥大城市的集聚效应,让人们平等地享受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又要缓解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最好是能够区分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如果劳动力流动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公共服务,由此带来的城市住房价格的提升(Oates ,1969;Roback ,1982;Sakashita and Hirao ,1999;Carlsen et al.,2009;梁若冰、汤韵,2008),很可能会挤出一部分为就业和收入而集聚到大城市的劳动力。与简单的限制政策相比,公共服务在城市间的均等化更可能缓解为了公共服务的人口集聚趋势,既不违背劳动力为了就业而向大城市集聚的经济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然而,城市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人口布局,依赖于劳动力流动对就

城市间的“孟母三迁”

*

——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夏怡然

*作者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15)和重点项目(12AZD045)、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YJCZH178)

和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3NDJC085YB )的资助。本文也是“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的成果。作者感谢亚洲开发银行、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研讨会参与者的评论,感谢陈斌开和杨汝岱提供的数据支持。文责自负。

业和公共服务的反应。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验研究告诉我们,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而流动。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无法平等地获得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因而在已有研究中,公共服务在劳动力流动决策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事实上,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对于外来人口并非完全排他,近些年许多城市的政府出资建立了民工子弟学校,可供农民工的孩子就读。此外,外来人口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借读费就读流入地的学校,也可以在流入地医院就医。到底公共服务在劳动力的流向决策中起怎样的作用,目前基于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验证据相当欠缺。

本文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与220个地级市的城市特征数据,研究了公共服务与就业、工资等城市特征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本文采用的计量方法是条件Logit模型,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即使存在公共服务享用的户籍歧视,劳动力依然更倾向流入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劳动力是否为了公共服务而流动是Tiebout“用脚投票”机制的主要内容,而在中国是否存在“用脚投票”机制在理论上还存在争议(乔宝云等,2005;丁维莉、陆铭,2005),相关的经验研究又相当缺乏。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Tiebout的“用脚投票”机制在中国是否存在提供了经验证据,也有助于科学认识公共服务的地区间均等化对劳动力空间集聚的缓解作用。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将对公共服务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论;第三节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与条件Logit模型设定;第四节是公共服务等城市特征变量影响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实证研究发现以及稳健性检验结果;第五节在第四节模型的基础上,讨论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个体异质性;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含义。

二、文献评述

劳动力流动决策本质上是个人比较成本收益并追求更高效用的结果,而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就决定了不同城市间的人口分布。中国古话说,“人往高处走”,对于个体迁移者来说,何处是高处?传统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由于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

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将从传统农业源源不断

地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Lewis,1954;Ranis and Fei,1961),即使面临失业风险,只要预期收益高于农村的收入和迁移成本,农村劳动力还是会选择向

城市工业部门流动(Todaro,1969;Harris and Toda?ro,1970)。而当前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征是跨区域流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2014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1.4%②。新经济地理模型(Krugman,1991;Fujita et al.,1999;Puga,1999)更关注劳动力的跨地区空间流动,认为劳动力从“边缘”地区向商品更多样化、工资水平更高和就业机会更多的“中心”地区集聚。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由于人力资本外部性有利于个人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升技能水平,人口密集度高的地方使得技能匹配更容易,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向平均教育水平高和人口密集度强的城市(Moretti,2004;Fu and Liao,2012)。基于中国劳动力流向的实证研究也发现了与上述理论较为一致的结果,非农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比重高、人口规模大、平均教育程度高、预期收入高、与流出地距离近的省份更容易成为劳动力流入地(段成荣,2001;朱农、曾昭俊,2004;肖群鹰、刘慧君,2007;王桂新等,2012)。

除了为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和未

来更高的预期工资而“人往高处走”之外,劳动力还

会为了好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而流动,这是另

一个中国典故“孟母三迁”的经济学含义。Tiebout

(1956)的“用脚投票”理论最早将地方公共服务加

入到人口迁移的效用模型中,认为居民在不同地区

间“选购”,选择公共品和税收组合最符合其偏好的

地区来居住。之后,公共服务在劳动力流动决策中

的重要作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被证实存在(Quig?ley,1985;Rapaport,1997;Nechyba and Strauss,1998;Bayoh et al.,2006;Dahlberg et al.,2012)。在中国,地方政府为获得更大本地利益而展开的税收竞争更多针对资本而非劳动力,同时,居民对于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用手投票”机制缺失,户籍制度又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否存在Tiebout“用脚投票”机制在理论讨论中存在争议。乔宝云等(2005)认为,对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他们没有享

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

产品,西方的“用脚投票”机制在中国并不存在。

丁维莉和陆铭(2005)则认为,在中国现有的教育财

政体制的安排下,已经出现居民为了获得更好的教

育资源变换居住地的情况,Tiebout的“用脚投票”机

制同样适用于中国。虽然理论上存在不同的争论,

但利用中国数据对Tiebout“用脚投票”机制进行检

验的经验研究相当缺乏。劳动力是否为公共服务

而流动关系到Tiebout的“用脚投票”机制在中国是

否成立,也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地区间均等化是否有

利于缓解劳动力的空间集聚。

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经验研究,

最早要追溯到Oates(1969)进行的公共服务和税收

资本化研究,他发现地方房地产价值与实际房地产

税(property tax)之间负相关,与每年花费在公共学

校的学生身上的平均支出成正相关,从而验证Tiebout“用脚投票”机制的存在。用房地产价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检验Tiebout机制的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居民在选择定居地时确实考虑该地公共服务

产出和税率,那么公共服务越好税率越低的地方将

吸引越多的居民,众多居民流入引起该地房地产需

求增加,从而推高该地的房地产价值,如果可以从

数据上看到房地产价值与公共服务存在正相关关

系而与税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那么可以推断公

共服务与税率显著影响了人们的定居地选择。之

后大量实证研究援引了Oates的基本模式,尽管可

能由于经济体制和税收制度的差异,公共服务和税

收资本化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在美国、欧洲、日

本、中国等不同地区都找到了公共服务和税收被资

本化到房地产价值中去的证据(Brasington and Hite,2005;Carlsen et al.,2009;Sakashita and Hirao,1999;Feng and Lu,2013)。但是,Edel和Sclar (1974)也指出,在完全的Tiebout均衡中不存在资本化问题,因为公共服务带来的房地产价值的提高会被增加的税率所抵消,在Tiebout模型中税收实际被等价于居民用来购买地方公共服务的价格。另外,这种以住房价值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研究被认为只能间接地证明居民的公共品需求符合Tiebout结论,无法直接检验地方的公共服务财政因素如何作用于人们的居住地选择(Edel and Sclar,1974;Quig?ley,1985),因为房价高并不一定都由公共服务好带

来的人口流入和房屋需求增加而导致,也可能由于房屋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例如房屋供给不足和房屋质量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逐渐开始直接研究人们的迁移行为如何受到地方公共服务与税收的影响。早期由于数据质量与计量技术的限制,迁移指标多采用加总(小区、城市、省等行政区)数据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在加拿大,省级地方政府支出水平和支出结构都将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决策,健康和教育的人均支出越多的省份人口流入率越高(Day,1992)。在美国,Sharp(1986)通过对住宅与城市发展署的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住房质量与价格、教育质量和税率是人们考虑迁入某地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汤韵和梁若冰(2009)利用省级加总数据对中国省级居民迁移率与地方公共支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地方公共支出在2000年之前对居民迁移作用不显著,而在2000年、2005年的迁移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张丽等(2011)以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的省际人口迁移率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出增加时迁入人数也会增加,相对于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支出,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更大。然而,在地区层面用加总数据研究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迁移率是所有劳动力流动行为的加总,暗含了所有劳动力同质的假设,实际上劳动力流动决策在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用迁移率等加总数据容易忽略劳动力流动的个体异质性。另外,对加总的数据进行研究,省份(或城市)的特征可能是劳动力流入率的结果,如果不采取一定的计量手段来处理这一问题,加总数据分析的结果将面临由双向因果关系而导致的估计偏误。同时,由于省内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省级层面的加总特征也减少了流入地特征的变异程度,这时,将增加参数估计的误差,降低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最后,现有在加总层面进行的研究也没有很好地探讨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例如,这种影响可能只是因为公共服务好的城市有更多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就业岗位,从而引起了劳动力流动。

随着微观资料调查和计量技术的逐步完善,利用家庭和个人等微观资料分析劳动力流动决策的

经验研究大量涌现。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受到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入地特征的共同影响。个体或家庭特征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具体可见陆铭(2011)的综述),然而流入地特征如何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决策直到Mcfadden (1974)发展出条件Logit模型才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近些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学者用微观数据和条件Logit模型取代加总数据来研究居住地特征如何影响人们的迁移或流动决策。Dahlberg等(2012)研究了地方公共服务对1990~1991年间迁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地区的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发现人们愿意迁往在孩子照顾上公共支出更多的小区,高的收入税将阻碍人们的流入,同时还发现有孩子的家庭更愿意迁往教育支出多的地方。Bayoh等(2006)研究了199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地区富兰克林县17个学区内进行迁移的家庭户,发现学校质量对家庭户居住地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加总数据,微观数据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第一,可以直观明确地了解地方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第二,运用城市特征来解释个体的流动方向可以较好地回避反向因果关系;第三,加总数据往往不易区分社会经济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不同人群迁移行为的差异,利用微观资料则更容易研究个体异质性。

综合上述讨论,本文将利用中国的个体微观数据和条件Logit模型,检验在当前存在户籍制度限制的情况下劳动力是否选择流入公共服务水平更高的城市,比较公共服务和工资水平对于劳动力流向选择的影响,并且检验不同人口特征的劳动力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劳动者在决定流向何处时面临一系列备选的目的地城市,假定劳动者选择流向某个城市的效用函数如式(1)所示,其效用依赖于流入地城市的特征与劳动者的个人偏好。

(1)式(1)中i表示个体劳动者,j表示劳动者可选择的流入地城市,P ij表示劳动者i可选的城市j的公共服务特征向量,W ij表示劳动者i可选的城市j的工资,Z ij表示劳动者i可选的城市j的其他特征向量,εij为未观测因素。劳动者在J个城市中选择流向使其效用最大化的城市,满足以下条件:

(2)劳动者选择流入城市j的概率如式(3)所示,被解释变量Chosen ij是一个关于劳动者选择城市的0、1变量,当城市j被劳动者i选中,则Chosen ij取值为1;否则,城市j未被劳动者i选中,则Chosen ij取值为

0,由于每个劳动者i都面临包含J个城市的城市选择集,实际观测个案数为劳动者样本数乘以城市个数(N×J)。我们将利用McFadden(1974)发展的条件Logit模型来估计式(3)中城市特征的参数η、π和θ,这些参数反映了城市特征值的大小对城市被选择概率的影响,参数为正,表明城市特征值越大,该城市被选择的概率越大。参数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影响程度越大。

(3)本文除了研究城市特征对劳动力流向决策的影响外,还研究这些影响的个体异质性。在条件Logit模型中,城市特征影响的个体异质性通过在估计模型中放入城市特征和劳动力特征的交叉项来实现(Greene,2008)。本文的核心变量是公共服务和工资,因此本文重点考虑公共服务和工资影响劳动力流入地城市选择的异质性,具体做法是在模型中加入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工资与劳动者个体特征的交叉项,如式(4)所示,X i表示劳动者的个人特征向量,λ和Ф是待估计的交叉项系数。

(4)

(二)数据与变量说明

根据上文的模型设定,本文利用劳动力流动的个体数据匹配地级市的城市特征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劳动力流动的个体数据来源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微观数据,本文所用的是这个数据的1/5随机抽样子样本。城市层面数据综合了《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等3个来源,由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调查时点为2005年11月1日

U ij=ηP ij+πW ij+θZ ij+εij(j=1,2,??,J) (i=1,2,??,N)U ij>U ik?j≠k

Prob(Chosen ij=1)=

exp(θZ ij+ηP ij+πW ij)

j=1

J exp(θZ

ij

+ηP ij+πW ij)

Prob(Chosen ij=1)

=

exp(θZ ij+ηP ij+λP ij X i+πW ij+?W ij X i)∑

j=1

J

ij ij ij i ij ij i

零时,我们将城市特征数据滞后了一年(即2004年)或多年。在Tiebout理论中对地方政府的假定是,为使地区人口规模达到最优,地区政府将尽量提供符合消费者偏好的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会为了吸引人口流入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税率的设定上进行竞争(Keen and Marchand,1997;郭庆旺、贾俊雪,2009)。因此,在实证分析中看到地方公共服务和人口流入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也不能直接推论是地方公共服务影响了人口流动,也有可能是人口流入导致了地方公共服务的增加,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为了避免由于双向因果带来了内生性问题,在识别地方公共服务如何影响人口流动时,对地方公共服务的数据一般都选择前定变量(Day,1992;Dahlberg et al.,2012)。本文亦跟随已有文献的做法。

1.劳动力个体层面的数据与变量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特征在劳动力的流向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的个体样本为在城市间流动的劳动力,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调查时点在某城市且户口登记地不在该城市;(2)年龄在15岁~64岁之间;(3)非在校学生;(4)目前有工作;(5)收入不为零③;(6)由于务工经商原因流出④。符合以上标准的劳动力数量为109659个,但由

于城市特征中一些城市的变量值缺失,我们构

建的城市集中只包含220个城市,需要剔除流

入到这220个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劳动力,最

终回归中包括101183个流动劳动力。表1报

告了流动劳动力的个人特征。

2.城市层面的数据与变量

本文的城市指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国的地

级及以上城市的数量为287个,由于一些城市

的数据缺失,最终包含在本文劳动力流向选择集中的城市数量为220个。这220个城市是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城市,流向这220个城市的劳动力占在287个城市间流动的劳动力的比例为92.27%,同时,这220个城市分布于全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因此本文构建的这220个城市作为劳动力流向选择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2列出了本文研究中影响劳动力流向决策的城市特征变量及其定义。其中,第一组核心变量是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本文选择了与个人最直接相关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在经验研究的文献中,被关注的公共服务大致可分为三类:公共服务的投入(支出)、公共服务的产出(数量和质量)以及公共服务的主观评价。在最早的Tiebout经验研究中,Oates(1969)用每年公立学校生均教育支出作为学校质量的度量,之后地方公共服务支出被广泛用于衡量公共服务的水平(Day,1992;Nechyba and Strauss,1998;Dahlberg et al.,2012)。然而,公共服务支出只能反映公共服务投入的多少,无法确知公共服务的产出,而实际上给迁移者带来效用的是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由此,一些研究者采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校质量(Rosen and Fullerton,1977;Bayoh et al.,2006)、用人均教师数衡量教育资源

表1流动劳动力的个人特征

变量

年龄

性别(男=1)

受教育年限

婚姻状况(未婚=1)

是否短期流动(短期=1)户口所在地(东部=1)户口所在地(中部=1)观测量

101183

101183

101183

101183

101183

101183

101183

均值

29.597

0.569

9.278

0.398

0.216

0.283

0.437

标准差

9.074

0.495

2.550

0.489

0.412

0.450

0.496

最小值

15

最大值

64

1

19

1

1

1

1

注:(1)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问卷询问了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为了便于估计,本文将受教育程度转化成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与受教育年限的对应关系如下:未上过学=0年,小学=6年,中学=9年,高中=12年,大学专科=14年,大学本科= 16年,研究生=19年。(2)短期流动指离开户口所在城市一年以下,长期流动指离开户口所在城市一年以上。

表2城市特征变量列表

变量

基础教育

医疗服务

工资

失业率

固定资产投资

产业结构

到港口的距离

到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距离

人口规模

平均受教育年限

房价

离户口所在城市的距离

与户口所在城市是否为外省

省会

落户限制指数

定义

2004年生均小学教师数和生均中学教师数的主成分分

析得分值

2004年人均病床数、人均医生数和人均医院数的主成

分分析得分值

2004年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2004年登记失业人数/(登记失业人数+在岗职工人数)

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GDP(万元)

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万元)

离三大港口(上海、天津或香港)最近的地理距离*(公

里)

离最近的区域中心大城市的地理距离(公里)

2004年年末户籍人口数量(万人)

2000年城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2004年全市的商品房销售额(元)/销售面积(平方米)

两个城市的地理距离(公里)

与户口所在城市不在同一省取值为1;否则为0

省会取值为1;否则为0

城市落户难度的综合得分,分值越大落户门槛越高注:(1)已有的统计资料中没有城市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在本文中,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微观数据计算得到,第五次人口普查调查的是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为了便于计算城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受教育程度转化为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与受教育年限的对应关系如下:未上过学=0年,扫盲班=3年,小学= 6年,中学=9年,高中=12年,大学专科=14年,大学本科=16年,研究生=19年。(2)到港口的距离、到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距离和离户口所在城市的距离均根据城市中心经纬度计算得到。(3)落户限制指数来自吴开亚等人(2010)的估算。(4)计算房价的全市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来自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5)表中其他数据及其计算的基础数据均来自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本文使用地理距离作为城市空间关系(包括到港口的距离、到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距离和离户口所在城市的距离等3个变量)的度量,相较于交通距离,地理距离相对外生,能够较好避免交通距离内生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估计偏误。

(梁若冰、汤韵,2008)、用人均医生数量和病床数来作为医疗健康服务的度量(Porell,1982;Gyourko and Tracy,1989)。近期,还有学者认为,人们迁入或迁出某地的决策实际上依赖于其对该地的居住条件的主观评价,他们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人们对地方公共服务的主观满意度,将其作为地方公共服务质量的度量(Carlsen et al.,2009)。但是这种做法可能存在选择性偏误,因为问卷调查往往只能获得人们对已经选择的流入地的评价,而无法获得人们对其他城市的评价。因此,考虑到公共服务测量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生均小学教师数和生均中学教师数衡量城市的基础教育水平⑤,用人均病床数、人均医生数和人均医院数衡量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由于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相应的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直接放入估计模型将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将教育和医疗两组变量分别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取第一主成分得分值作为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度量放入实证模型⑥。

本文另一组重要变量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职工的平均工资和失业率可以作为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的直接代表。但由于中国对外来劳动力的工资和失业登记并不完全,我们还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到大港口的距离和到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距离等变量来捕捉外来劳动力可能在城市获得的工资和就业机会。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越高,越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第三产业不同的就业吸纳能力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产生影响(Moretti,2010)。在我们的样本中,60.79%的外来劳动力就业于第二产业,因此,我们预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比高的城市更可能成为劳动力流入地。到大港口的距离和到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距离⑦用来衡量其他与就业、工资相关的地理因素。

本文在回归中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是因为人口规模不仅通过学习(learning)、分享(sharing)和匹配(marching)这3个机制直接给劳动者带来好处(参见Duranton and Puga,2004),还会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及人们在城市获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的供给可能存在规模效应。同时,

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劳动者个人的就业概率(陆铭等,2012)和实际收入水平(高虹,2014)。因此,如果在劳动力流向决策模型估计中忽略人口规模的影响,将导致公共服务和就业工资变量的估计偏误。本文选择城市的户籍人口数量来衡量城市的人口规模,因为户籍人口不包括外来劳动力,比包括外来人口的常住人口数量更具外生性。

根据人力资本外部性理论,一个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获得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其预期工资的增长就越快(Moretti,2004)。同时,由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互补性时,城市中部分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使城市的企业增加物质资本的投资,以使得企业的资本量和这部分高技能的劳动力相匹配,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Ace?moglu,1996,1998)。另外,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该城市的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很大程度上是较好基础教育的结果⑧。因此,如果在劳动力流向决策中不控制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同样无法准确估计公共服务和就业工资的影响系数。

房价作为城市生活成本的代表,房价越高,生活成本也越高,这个城市对外来移民的推力也越大(Murphy et al.,2006),在模型中控制了房价后,名义工资的影响才更接近于实际工资的影响。另外,由于存在公共服务资本化问题,即公共服务好的地方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流入,从而推高了房价,高房价可能部分体现了好的公共服务。因此,在回归中控制房价也可以减少名义工资和公共服务系数存在遗漏变量偏误。

本文还控制了距离因素,包括流出地城市和流入地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省。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不仅表现在货币方面,还表现为远离朋友、家庭的心理成本,在工资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更倾向较短距离的流动,且更偏好省内流动(Poncet,2006;Fujita et al.,2004),Zhang和Zhao(2013)估计的工资—距离弹性为1.5,即要使农民工的离家距离增加10%,工资必须提高15%。因此,在分析劳动力的流向决策时,应当控制距离因素。

在回归中城市的特征还包括是否省会城市,这

是为了控制与城市行政级别相关且会影响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劳动力流向的不可观测因素。最后,我们还控制省份的固定效应,主要是为了控制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影响劳动力流向的不可观测的省际差异。

表3报告了城市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四、为就业和公共服务

流动:实证结果

(一)基本回归结果

表4报告了公共服务和工资等城市特征影响劳动力流向决策的回归结果,报告的数字为平均概率弹性。作为非线性模型,条件Logit 模型的估计系数不能直接解释为边际影响,为了测量回归系数的边际作用大小,本文采用平均概率弹性(average probability elasticity )(Cheng ,2008;余珮、孙永平,2011)。由城市特征Z k 决定的劳动力i 选择城市j 的概率弹性是E k ij =?ln Prob (j )/?ln Z k =θk [1-Prob (j )],城市特征Z k 的平均概率弹性可以通过加总所有的概率弹性得

到。J 是所有备选城市的种类数量,

θk 是城市特征Z k 的估计系数,本文中J 等于220,因此估计

的平均概率弹性为模型估计系数θk 乘以219/220。因为219/220近似为1,表4报告的概率弹性的含义指城市特征变动1%时城市被选择的概率平均变动θk %。在回归1中我们只考虑了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作用,发现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回归2是在回归1的基础上再加入工资、失业率、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到港口距离和到区域中心大城市距离等衡量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变量,发现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仍然保持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概率弹性明显下降。回归2的结果告诉我们劳动力在决定流向哪个城市时,除了考虑工资和

就业之外,还会考虑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而且工资高和就业机会好的城市,往往公共服务水平也更好,所以在控制了工资和就业之后,公共服务的系数就明显下降。回归3在回归2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口规模、平均受教育年限、房价、离户口所在地的距离、与户口所在地是否外省、是否省会等控制变量,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估计系数依然是显著的正。因此,我们初步认为在中国存在为了公共服务而流动的“用脚投票”机制。

我们还控制了代表就业与工资的一组城市特征变量,捕捉劳动力为就业而流动的效应。从表4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平均工资越高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作用越大,失业率越高则会对外来劳动力产生阻力。固定资产投资占GDP 比重对城市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作用在回归2中为负,在回归3中其对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作用转为正,这可能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创造效应具有规模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 比重与城市的人口规模存在负相关关系(r=-0.079),在回归3控制了城市的人口规模之后,固定资产投资表现出正的就业创造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占GDP 比重越高的城市吸纳外来劳动力越多。产业结构的系数为负,表明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吸纳外来劳动力的能力更强。城市到主要最近大港口距离的系数也为负,说明海上交通运输便利对一个城市经济增长有益,同时,城市到最近区域中心城市的系数也为负,说明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近,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许政等,2010;陆铭,2013),从而对创造就业和吸纳外来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表4中还报告了城市规模、平均受教育年限、房价、流动距离、省会城市等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系数都为正,表明中国的劳动力也存在向规模经济和人力资本外部性发挥得更充分的城市集聚。类似地,Fu 和Liao (2012)也发现1990~2000年间美国大学毕业生向人口规模大和大学生比例高的城市集

表3城市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

基础教育医疗服务工资(元)失业率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到大港口的距离(公里)到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距离(公里)人口规模(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年)房价(元)离户口所在城市的距离(公里)外省省会落户限制指数观测量220220220220220220220220220220220222602602226026022044均值2.8593.06714159.790.0730.4090.788603.413264.760429.1458.2501690.5031039.4350.9460.1360.952标准差1.0531.4454497.2940.0510.1380.294396.683238.538299.3090.754863.342596.0490.2260.3440.669最小值0.1840.967202.720.0100.1560.1390030.585.962514.7060000.205最大值6.66610.25731928.110.4800.9911.9942722.342315.0923144.2310.66467564549.606113.176

注:离户口所在城市距离和是否外省两个变量对于不同的流动劳动力存在差异,其观测值是220×101183;其他城市特征对不同的流动劳动力都是相同的,其观测值为220;吴开亚等(2010)构建的落户限制指数包括44个城市。

E K =∑i =1N

∑j =1

J

E k

ij =J -1J θk

聚。房价的系数为正,表明外来劳动力更多流向了房价较高的城市,根据上文的分析,房价“资本化”了部分未观察到的公共服务或城市特征(比如绿化、空气质量、气候等)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并且可能大于房价本身作为生活成本对外来劳动力的排斥力。流动距离增加了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从两个代表流动距离的变量影响劳动力流向选择的估计结果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选择离户口所在地距离短以及与户口所在地属相同省份的城市作为流入地。此外,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省会城市在吸引外来劳动力方面不具有优势,这可能与省会城市并没有显著地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概率有关,甚至有可能存在更严格的劳动力流入的制度障碍(陆铭等,2012)。

为了比较各个城市特征尤其是公共服务与工资对劳动力流向决策的相对作用大小,回归4对所有的城市特征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变量的原始值减去其均值再除以其标准差之后进行条件Log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一个城市的基础教育平均增加一个标准差,城市被选择的概率提高0.116倍,医疗服务增加一个标准差,城市被选择的概率提高0.118倍,这说明,在控制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吸引外来劳动力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基础教育与医疗服务具有基本相当的重要性。同时,当一个城市的工资平均增加一个标准差,该城市被选择的概率提高0.151倍。可见,与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相比,工资对城市吸引劳动力的作用更大一些。

(二)稳健性检验

1.控制户籍限制的影响

在中国,由于存在户籍制度,没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劳动力无法同等地享受本地的公共服务,或者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例如中小学教育中的择校费,同时,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他们也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工资(乔明睿等,2009)。因此有人可能会质疑,进入外来劳动力流动决策效用模型的公共服务和工资不应该等于当地人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工资水平。为了应对这种质疑,我们将利用吴开亚等人(2010)计算的城市落户门槛指数对公共服务和工资等城市特征进行调整,以检验在户籍制度限制下外来劳动力是否还会为了公共服务而流动。吴开亚等构建了46个城市的落户门槛指数,其中与本文数据匹配的城市有44个⑨,这44个城市覆盖了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以及14个其他级别的城市。本文的劳动力样本中流入这44城市的劳动力为64459个,占220城市外来劳动力的63.70%。落户门槛指数越大代表落户难度越大。户籍限制相当于给外来劳动力享受的本地公共服务和获得本地职工工资打了折扣,因此我们在回归中放入基础教育、医疗服务和工资与落户门槛指数的交叉项,如果交叉项的估计系数为负,则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外来劳动力在城市受到工资歧视和公共服务歧视。表5中的回归5和回归6分别报告了44个城市和64459个劳动力样本的回归结果。回归5的解释变量与回归3中的相同,实证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和工资等核心变量的符号都比较稳健。回归6是在回归5的基础上加入公共服务和工资与落户门槛

表4城市特征影响劳动力流向决策:基本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基础教育

医疗服务

工资

失业率

固定资产投资

产业结构

到港口的距离

到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距离人口规模

平均受教育年限

房价

离户口所在城市的距离外省

省会

省固定效应

Chi2

Pseudo R2

观察点数量

城市数量

个人数量

回归1

0.414***

(0.00748)

0.362***

(0.00135)

Yes

358831.4

0.3288

22260260

220

101183

回归2

0.237***

(0.00843)

0.0131***

(0.00389)

0.000105***

(0.00000157)

-7.181***

(0.200)

-0.540***

(0.0524)

-0.742***

(0.0239)

-0.00180***

(0.0000643)

-0.00234***

(0.0000759)

Yes

370373.1

0.3393

22260260

220

101183

回归3

0.110***

(0.00955)

0.0820***

(0.00901)

0.0000335***

(0.00000193)

-2.687***

(0.207)

1.137***

(0.0617)

-1.746***

(0.0330)

-0.00411***

(0.0000709)

-0.000866***

(0.0000764)

0.00295***

(0.0000422)

0.629***

(0.0158)

0.0000815***

(0.0000135)

-0.407***

(0.0240)

-0.00225***

(0.0000123)

-1.435***

(0.0156)

Yes

465278.7

0.4263

22260260

220

101183

回归4(标准化)

0.116***

(0.0101)

0.118***

(0.0130)

0.151***

(0.00866)

-0.137***

(0.0105)

0.156***

(0.00850)

-0.514***

(0.00972)

-1.630***

(0.0281)

-0.207***

(0.0182)

0.885***

(0.0127)

0.474***

(0.0119)

0.0703***

(0.0117)

-1.343***

(0.00731)

-1.435***

(0.0156)

-0.407***

(0.0240)

Yes

465278.7

0.4263

22260260

220

101183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中是系数的标准误差。

指数的交叉项,结果显示基础教育和工资与落户指数的交互项系数为负,表明随着落户门槛的提高,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工资对劳动力流入的影响都在减弱,这一结果证明了在中国的大城市确实存在基础教育和工资的户籍歧视。然而,即使存在户籍歧视,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工资对劳动力的流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包含落户门槛指数的交叉项的负系数无法完全抵消基础教育和工资对劳动力流入的正向作用。与预期略有不同的是,医疗服务和落户指数的交叉项系数为正,表明医疗服务对外来劳动力流入的影响并没有随着落户门槛的提高而减弱,反而有所增强,这可能与医疗服务对外来劳动力的排他性没有基础教育那么强有关,同时,户籍限制越严的地方往往医疗质量更好,从而能够吸引外来人口流入。不管户籍制度是否削弱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综合来看,即使存在户籍制度限制的情况下,劳动力依然选择了流入公共服务水平更高的城市。

此外,我们的研究所存在的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公共服务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可能包含了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未观察因素影响,比如城市的气候和设施。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可能遗漏的城市生活质量,非本地户籍的居民同样能够享受,因此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应该取决于城市的户籍限制程度。在我们的回归中,由于户籍与公共服务的交叉项是显著的,这说明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的确与户籍限制程度有关。因此,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不太可能包含那些不因户籍而对外来人口进行歧视的未观测城市特征的作用。

2.剔除在教育和医疗相关行业就业的人员

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供给水平较高的城市,对教育和医疗以及相关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可能较高,因此,我们在表4中看到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对劳动力流入的正效应,可能不仅仅反映了劳动力为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而流动的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包含了劳动力为获得在教育和医疗以及相关行业就业机会的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为了消除来自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影响,在表5的回归7中我们剔除了从事教育和医疗及其相关行业的劳动力样本⑩,从事这些行业的劳动力样本21677,占总样本的21.4%。从回归7的结果可以看出,即使我们剔除了从事教育和医疗及其相关行业的劳动力样本,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依然对劳动力的流入决策存在显著的正效应,与回归3相比,只有医疗服务的系数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来自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是城市公共服务吸引外来劳动力的重要原因。

3.IIA假设和Hausman-McFadden检验

条件Logit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无关选项独立性假设(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assumptions,IIA)(McFadden,1974)。该假设要求任意两个选项的发生概率比与其他选项的存在无关,例如在本文中,该假设要求相对于A城市,劳动力选择流入B城市的相对概率与备选目的地C 城市的存在无关。我们采用Hausman-McFadden检验对条件Logit模型估计结果的可信度进行检验,Hausman-McFadden检验的主要原理是比较剔除某一选项前后估计参数是否发生系统性变化,原假设为:IIA假设没有违背,剔除某一选项前后所得估计结果具有统计一致性,因此,使用条件Logit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可信(Hausman and McFadden,1984)。我们发现对于本文的样本数据,绝大多数的卡方值都非常小或为负数,不能够拒绝原假设,Hausman-McFadden检验的结果确认了条件Logit 模型所得结果的可信性 。

表5稳健性检验

解释变量

基础教育

医疗服务

工资

基础教育×落户门槛指数

医疗服务×落户门槛指数

工资×落户门槛指数

落户门槛指数

其他城市特征

省固定效应

Chi2

Pseudo R2

观察点数量

城市数量

个人数量

回归5

0.262***

(0.00792)

0.148***

(0.00726)

0.000209***

(0.00000270)

已控制

No

217355.9

0.4455

2836196

44

64459

回归6

0.638***

(0.0305)

0.130***

(0.0149)

0.000278***

(0.00000516)

-0.321***

(0.0161)

0.130***

(0.00784)

-0.0000510***

(0.00000296)

3.144***

(0.0827)

已控制

No

220497.0

0.4520

2836196

44

64459

回归7

0.151***

(0.0108)

0.0337***

(0.0105)

0.0000579***

(0.00000227)

已控制

Yes

368340.8

0.4295

17491320

220

79506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中是系数的标准误差。回归5和回归6不再控制省的固定效应是因为样本城市只有44个,一个省最多只有2个城市。

五、模型的拓展:公共服务与工资

影响劳动力流向的异质性

之前的条件Logit回归结果是把所有的劳动力

视为对公共服务和工资等城市特征具有相同偏好

的同质群体,得到的是公共服务和工资等城市特征

影响劳动力流向的平均效应。然而,不同人口特征

的劳动力对公共服务和工资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需

求,这一部分我们将考察不同人口特征的劳动力对

公共服务和工资的异质性反应。如本文第三节对

模型设定的介绍,条件Logit模型通过加入城市特征

与个人特征的交叉项来捕捉城市特征影响劳动力

流向决策的个体异质性。我们主要关注的劳动力

个体特征,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和外出流动时间,

表6中的回归8~回归10分别报告了这3个个体特

征的异质性回归结果。

从回归8中看到,城市的基础教育与个体劳动

者的年龄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与年龄交叉项的

系数不显著,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在选择

流入地时越来越注重城市的基础教育,且对城市基

础教育的反应并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这主要

和外来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有关,外来劳动力的平均

年龄29.6岁(见表1),40岁以下劳动力所占比例为87.85%,这个年龄群体的劳动力拥有的孩子可能多是7~15岁的适龄儿童,年龄更大的劳动力对基础教

育存在更强的反应不足

为奇。城市的医疗服务

与劳动者的年龄交叉项

系数都为负,与年龄平方

交叉项的系数为正,说明

劳动力对流入地的医疗

服务的需求与年龄之间

存在U型关系,但U型的

拐点年龄约为4岁,本文

样本中最小年龄为15

岁,因此在本文中劳动力

对城市医疗服务的反应

与劳动者的年龄主要变

现为正向关系。年龄较

轻时,劳动力在选择流入

地时对城市的医疗服务较少考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越来越倾向流入

医疗服务较好的城市。城市的平均工资与劳动者

的年龄和年龄平方的交叉项系数都为负,说明随着

年龄的增长,劳动力流入工资高的城市的可能性在

降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下降速度在增大。

回归9估计了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流动

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和工资的异质性反应。个体劳

动者的受教育年限与城市的基础教育的交叉项系

数为负,说明随着个人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外来劳

动力对基础教育的反应在减弱,也就是说相对于受

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

更注重子女的基础教育,更愿意流向基础教育水平

高的城市。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可能很多,其中的

一个可能性是,那些受教育程度高且为教育而流动

的劳动力,他们可能已经通过获取户籍而进入了本

地居民群体。然而,对于医疗服务却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对医疗服务的反应随着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

增加而增加,相对于受教育年限较低的劳动者,受

教育年限较高的劳动者更倾向于流入医疗服务水

平较高的城市。城市的平均工资与个体劳动者的

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也为正,说明受教育水平更高

的劳动者聚集到了工资水平更高的城市,这与Dia?mond(2012)发现在美国出现的高技能劳动力越来越向高工资地区集聚的趋势相一致。

在回归10中,我们可以看到短期流动和长期流

表6公共服务与就业影响劳动力流向的个体异质性回归8

解释变量

基础教育

医疗服务

工资

基础教育×年龄

基础教育×年龄平方医疗服务×年龄

医疗服务×年龄平方工资×年龄

工资×年龄平方

其他城市特征Chi2 Pseudo R2

观测点数量

系数

0.107***

(0.00989)

0.0628***

(0.00921)

0.0000399***

(0.00000203)

0.0108***

(0.000416)

-0.0000418

(0.0000301)

-0.00143***

(0.000286)

0.000179***

(0.0000223)

-0.000000994***

(0.000000106)

-7.49e-08***

(7.78e-09)

已控制

466929.2

0.4268

22260260

回归9

解释变量

基础教育

医疗服务

工资

基础教育×受教育年限

医疗服务×受教育年限

工资×受教育年限

其他城市特征

Chi2

Pseudo R2

观测点数量

系数

0.109***

(0.00956)

0.0740***

(0.00903)

0.0000364***

(0.00000193)

-0.0188***

(0.00127)

0.0261***

(0.000921)

0.00000147***

(0.000000329)

已控制

468592.1

0.4293

22260260

回归10

解释变量

基础教育

医疗服务

工资

基础教育×短期流动

医疗服务×短期流动

工资×短期流动

其他城市特征

Chi2

Pseudo R2

观测点数量

系数

0.115***

(0.00975)

0.0941***

(0.00908)

0.0000351***

(0.00000198)

-0.0206***

(0.00784)

-0.0559***

(0.00558)

-0.00000587***

(0.00000199)

已控制

465827.9

0.4278

22260260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中是系数的标准误差。

动的劳动者对公共服务和工资的不同反应。不管

是对公共服务和对工资,超过一年长期流动的劳动

者都具有更强烈的反应,相对于短期流动的劳动

者,长期流动的劳动者更多流向了基础教育和医疗

服务水平较好以及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从20世

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乡和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

日益增大,流动出现长期化趋势,长期流动规模逐

渐增加,外出流动超过5年的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700万增加到2010年的6842万(段成荣等,2013)。庞大的流动人口数量,以及随着他们外出时间的增

加,他们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然而

由于户籍限制,通常外来劳动力并不会因为居留时

间的增加而获得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增长的

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享用的户籍歧视造成城

市内部的社会分割,将可能积累着社会矛盾和社会

冲突。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劳动力流

动的微观数据与220个地级市的城市特征数据,研

究了公共服务与工资等城市特征对劳动力流向的

影响。采用的计量方法是条件Logit计量方法,估计

结果显示,劳动力选择流向某个城市不仅为了获得

该城市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高的就业概率,而且还

为了享受该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

务。通过进一步的检验发现,户籍制度限制了外来

劳动力平等地享受流入地城市的公共服务,随着城

市户籍限制程度增大,公共服务对外来劳动力的吸

引作用在减弱,但是在控制了户籍限制的影响之

后,我们仍然发现公共服务对劳动力的流入起到显

著的正向作用。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还表明,劳动力

更倾向于流向公共服务水平高的城市,除了可能来

自公共服务相关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外,劳动力对公

共服务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发现

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外出流动时间的劳动力在

流入地选择中表现出对公共服务和工资的异质性

反应。

基于我们的实证发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公共服务水平好且工

资水平也高的大城市集聚的状况,促使劳动力的空

间分布更加均匀化,从而能够缓解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和拥挤效应。然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效果到底多大,还依赖于公共服务和工资等城市特征影响劳动力流向决策的作用大小。从变量标准化后的回归结果看,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作用系数都小于工资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因此,即使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能够促使人口分布适度分散,仍然无法改变劳动力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在极端的情况下,即使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完全均等化,从而使劳动力流动完全不为公共服务,人们还是会为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就业而向大城市集聚。同时,我们又发现,随着劳动力外出时间的增加,他们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我们认为,为了应对中国未来的劳动力向大城市集聚的问题,实行城市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政策来缓解人口流入地的人口压力。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应顺应市场经济力量形成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城市体系格局,政策制定者应正视人口仍然将继续流入大城市的现实,通过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不是控制公共服务的需求来缓解压力。同时,在城市内部,对长期居住在本地的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应予以更多的重视,将这部分人首先纳入城市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

(作者单位:夏怡然,温州大学;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责任编辑:蒋东生)

注释

①这里的流动人口不包括在一城市定居少于每年6个月的短期流动人口,而在本文的实证模型中,短期流动人口也是流动人口的组成部分。

②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4017345.html,/xinwen/2015-04/29/ content_2854930.htm。

③剔除没有工作和收入为零的样本可能损失一部分暂时性失业的劳动力,但可以保证样本中的人口都是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

④在主体模型中只保留务工经商原因流出的劳动力,是因为其他原因(例如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学习培训、拆迁搬家、婚姻迁入、投亲靠友、寄挂户口、出差等)外出的劳动力其流向决策可能受到更多特殊的个人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未涉及,这将导致城市特征影响劳动力流向决策的机制发生变化。

⑤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用生均教师数比人均教师数能更好地衡量城市的基础教育供给状况。

⑥基础教育的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85.1%,医疗服务的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4.3%。由于主成分的得分值出现负值,不便于经济意义的解释,本文对所有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得分值都加上3,调整为正数,如此调整并不改变城市间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相对差异,也不改变回归结果。

⑦本文的到港口距离是离三大港口(上海、天津或香港)最近的地理距离(许政等,2010)。我们定义的“区域中心大城市”为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常住人口超过400万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天津市、广州市、杭州市、西安市、成都市、深圳市、青岛市、南京市、沈阳市、哈尔滨市、武汉市。

⑧在我们的样本中,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18和0.660。

⑨2个无法匹配的城市是拉萨市和嘉峪关市,这两个城市的其他城市特征数据缺失,不在220个城市的集合中。

⑩剔除的劳动力样本其工作所在行业代码为63、65、82、83、84、85,这些代码对应的行业分别是批发业、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批发业、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中只有部分细分行业与教育和医疗相关,例如,批发业中的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和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零售业中的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和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中的清洁、护理等,但由于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只记录了行业的二位码,我们只能将相关的二位码行业劳动力全部剔除。虽然损失了一些劳动力样本,但是这样做可以保证剔除所有从事与教育和医疗相关行业的样本。

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未报告检验的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Acemoglu,D.,1996,“A Microfoundation for Social In?creasing Returns i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1(2),pp.779~804.

(2)Acemoglu,D.,1998,“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s?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3(4),pp.1055~1089.

(3)Bayoh,I.,E.Irwin and T.Haab,2006,“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How Important are Local Public Goods in Attracting Homeowners to Central Location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46,pp.97~120.

(4)Brasington,D.and D.Hite,2005,“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A Spatial Hedonic Analysi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5,pp.57~82.

(5)Carlsen,F.,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4017345.html,ngset,J.Rattso and L.Stambol,2009,“Using Survey Data to Study Capitalization of Local Public Ser?vice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9,pp.688~695.

(6)Cheng,S.,2008,“Location Decision Variations of Japa?nese Investors in China”,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38(3),pp.395~415.

(7)Dahlberg,M.,M.Eklof,P.Fredriksson,and J.Jofre-Monseny,2012,“Estimating Preferences for Local Public Servic?es Using Migration Data”,Urban Studies,49(2),pp.319~336.

(8)Day,K.M.,1992,“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and Local Public Goods”,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5(1),pp.123~144.

(9)Duranton,G.and D.Puga,2004."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in:Henderson,J.V.and J-F. Thisse,(Eds.),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Vol.IV.North Holland,Amsterdam,pp.2063~2118.

(10)Diamond R.,2012,“The Determinants and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US Workers'Diverging Location Choices by Skill: 1980~2000”,Job Market Paper.

(11)Edel,M.and E.Sclar,1974,“Taxes,Spending,and Property Values:Supply Adjustment in a Tiebout-Oates Mode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2,pp.941~954.

(12)Feng,H.and M.Lu.,2013,“School Quality and Hous?ing Pric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Shanghai,China”,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2,pp.291~ 307.

(13)Fu,Y.M.and W.C.Liao,2012,“What Drive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US?Evidence from Internal Migration”,Working Paper.

(14)Fujita,M.,T.Mori,J.V.Henderson and Y.Kanemoto,2004,“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Japan and China”,in:Henderson,J.V.and J-F.Thisse,(Eds.),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Vol.IV.North Holland,Am?sterdam,pp.2911~2980.

(15)Fujita,M.,P.Krugman and A.Venables,1999,The Spatial Economy,MIT Press,Cambridge.

(16)Greene,W.H.,2008,Econometric Analysis(6th ed.),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

(17)Gyourko,J.and J.Tracy,1989,“The Importance of Lo?cal Fiscal Conditions in Analyzing Local Labor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7,pp.1208~1231.

(18)Harris,J.R.and M.P.Todaro,1970,“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0(1),pp.126~142.

(19)Hausman,J.and D.McFadden,1984,“Specification Tests for the Multinomial Logit Model”,Econometrica,52(5),pp.1219~1240.

(20)Keen,M.and M.Marchand,1997,“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66,pp.33~53.

(21)Krugman,P.R.,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pp.483~ 499.

(22)Lewis,W.A.,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22(2),pp.139~191.

(23)McFadden,D.L.,1974,“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Frontiers in Econometrics,New York:Academic Press,pp.105~142.

(24)Moretti,E.,2004,“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in Cit?ies”,in:Henderson,J.V.and J-F.Thisse,(Eds.),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Vol.IV.North Holland,Amster?dam,pp.2243~2291.

(25)Moretti E.,2010,“Local Multiplier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0(2),pp.373~377.

(26)Murphy,A.J.,Muellbauer and G.Cameron,2006,“Housing Market Dynamics and Regional Migration in Britai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Oxford,No.275.

(27)Nechyba,T.J.and R.P.Strauss,1998,“Community Choice and Local Public Services:A Discrete Choice Approach”,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8,pp.51~73.

(28)Oates,W. E.,1969,“The Effects of Property Taxes and Local Public Spending on Property Valu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ax Capitalization and the Tiebout Hypothe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7(6),pp.957~971.

(29)Poncet,S.,2006,“Provincial Migration Dynamics in China:Borders,Costs and Economic Motivation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6,pp.385~398.

(30)Porell,F.,1982,“Intermetropolitan Migr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2,pp.137~158.

(31)Puga,D.,1999,“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In?

equalitie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pp.303~334.

(32)Quigley,J.M.,1985,“Consumer Choice of Dwell?ing,Neighborhood and Public Service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5,pp.41~63.

(33)Ranis,G.and J.C.H.Fei,1961,“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4),pp. 533~565.

(34)Rapaport,C.,1997,“Housing Demand and Community Choice: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8,pp.243~260.

(35)Roback,J.,1982,“Wages,Rent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0(6),pp.1257~1278.

(36)Rosen,H.S.and D.J.Fullerton,1977,“A Note on Lo?cal Tax Rates,Public Benefit Levels and Property Valu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5(2),pp.433~440.

(37)Sakashita,N.and M.Hirao,1999."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iebout Model to Japanese Cities”,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11(3),pp.206~215.

(38)Sharp,E.B.,1986,Citizen Demand-making in the Ur?ban Context,Birmingham: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39)Tiebout,C.M.,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5),pp.416~424.

(40)Todaro,M.P.,1969,“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9(1),pp.138~148.

(41)Zhang,J.and Z.Zhao,2013,“Measuring the Income–Distance Tradeoff for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IZA Dis?cussion Paper,No.7160.

(42)丁维莉、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43)段成荣、袁艳、郭静:《我国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西北人口》,2013年第6期。

(44)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1期。

(45)高虹:《城市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收入》,《世界经济》,2014年第10期。

(46)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09年第10期。

(47)陆铭:《制度制约下的劳动力流动与滞后的城市化》,见陆铭、陈钊、朱希伟、徐现祥(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48)陆铭、高虹、佐藤宏:《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49)陆铭:《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50)乔明睿、钱雪亚、姚先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户口与城乡就业差异》,《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1期。

(51)汤韵、梁若冰:《中国省际居民迁移与地方公共支出——基于引力模型的经验研究》,《财经研究》,2009年第11期。

(52)梁若冰、汤韵:《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的Tiebout模型:基于中国城市房价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8年第10期。

(53)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54)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5期。

(55)吴开亚、张力、陈筱:《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56)夏怡然、苏锦红、黄伟:《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流入地城市特征及其变动趋势》,《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3期。

(57)肖群鹰、刘慧君:《基于以QAP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4期。

(58)许政、陈钊、陆铭:《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世界经济》,2010年第7期。

(59)余珮、孙永平:《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60)张丽、吕康银、王文静:《地方财政支出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影响的实证研究》,《税务与经济》,2011年第4期。

(61)朱农、曾昭俊:《对外开放对中国地区差异及省际迁移流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5期。

(上接第39页)

(38)King Robert G.and Levine Ross,1993,“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Colin Mayer and Xavier Cives(Eds.),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London: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39)Kongsamut,P.,Rebelo,S.and Xie,D.,2001,“Beyond Balanced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8,pp.869~ 882.

(40)Kuznets,S.,1966,Modern Economic Growth:Rate,Structure and Spread,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

(41)Levine,Ross,1991,“Stock Markets,Growth and Tax Policy”,Journal of Finance,Vol.46,pp.1445~1465.

(42)Levine,Ross,2005,“Financ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in:Philippe Aghion and Steven N.Durlauf(Ed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Elsevier North-Holland.

(43)Levine,Ross,Norman Loayza and Thorsten Beck,2000,“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66,pp.31~77.

(44)Luintel,K.,Khan,M.,Arestis,P.and Theodoridis,K.,2008,“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86,pp.181~200.

(45)Merton,R. C.and Bodie,Z.,1995,“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in Crane,D.B.,et al.(ed),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A Functional Per?spective,Cambridge,M 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6)Ngai,L.R.,and Pissarides,C. A.,2007,“Structural Change in A Multi-Sector Model of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7,pp.429~443.

(47)RajanRaghuram G.and Zingales Luigi,1998,“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8,pp.559~586.

(48)Romer,P.M.,1990,“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pp.S71~S102.

(49)Sokoloff,Kenneth L.,1986,“Productivity Growth in Manufacturing During Early Industrialization:Evidence from the American Northeast,1820~1860”,in:Engerman,Stanley L.,and Gallman,Robert E.(Eds.),Long-Term Factor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Vol.51,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 NBER,Chicago.

(50)Sylla Richard,2002,“Financial Systems 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62,pp. 277~292.

“孟母三迁”的启示

孟穆三个运动的启示nMencius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他很小,很喜欢模仿别人。他的家人住在坟墓场附近,孟子学会了哭泣,鞠躬人们做游戏的方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是太糟糕了,他把房子搬到市场旁边,孟子学会做生意,杀猪。孟子的母亲觉得环境不好,然后在学校附近搬家,孟子告诉学生学习礼仪和知识。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是孩子应该学习,我心里很高兴,说:真的我可以去我的儿子。所以没有了move.n这是着名的孟子的历史三个移动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孟子找到了良好的增长环境,也注意孟子的教育。后来孟子成为我们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作家。如果不是孟木有远见,致力于第三次移动,也许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而是财富的损失不能卖淫,穷人和穷人不能移动,可能不会弯曲克隆的个性,也失去了你的人,随后的船,君光的仁慈意识形态。因此,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外部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靠近红色,靠近墨水谁黑色是真理。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的心理发展。两者不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渗透将形成一个孩子的独特个性。父母的言语和行为,他人的邻居,伴侣的笑声,游戏的成败,电影和电视从来没有厌倦,将在儿童的个性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父母渴望力孩子们学会学习,不管孩子自己的爱好,这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知道强迫孩子学习他们的内容是不感兴趣的同时,勒死孩子无辜,活泼的自然和精采愉快的童年。孩子在沉默抗议的同时与父母的关系迅速恶化,甚至发生在孩子用刀来抗议钢琴的悲剧故事。这不是教育。谁比那些好的人知道的,那些比音乐更好的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机。孩子最初充满好奇心和探索世界,我们要做的是利用所有的环境资源,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兴趣和探索。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寻找一些转移,也许我们将重新定位我们自己的一些教育方法。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创造一个和谐的,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尤其重要,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读后感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读后感 导读: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读后感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她就搬家连续搬了两次之后,终于在第三次搬到了学堂附近。后来孟子就在学堂里认真学习。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很感动。孟母为了儿子的前途连续搬了三次家,多伟大的母爱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孟母一样的母亲,也有很多像孟子一样的孩子。我们的母亲为我们费尽苦心,操碎了心。 所以我们要理解妈妈问啊、望子成龙的苦心。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不要让母亲白辛苦了。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读后感2 孟母三迁是孟子母亲为孟子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家的故事,它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邹国。 孟子名孟轲,他的母亲对他要求很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才学的人,但孟子生活在一个小村子旁边,附近有一块坟地,就经常和小朋友玩抬棺材,挖坑、器号的游戏。孟母见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好,就搬离了那里。这次孟母把家选在了一个闹市附近,以为可以让孟子接触的事物多些,但这次孟子又学起了杀猪,孟母只好再搬。最后孟母把家安在学校边上。最后经过母亲的.教诲,终于

成了一代大思想家。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学习环境,就要努力克制自己,不受环境的影响,让自己健康成长。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读后感3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少年丧父,母亲一人将他拉扯大。 在他小时候,他家住在坟墓旁,孟子总是模仿这些前来扫墓的人,孟子的母亲觉得住在这里对他的成长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上,住在集市附近,他在这里又学习起商人做买卖,孟子的母亲觉得这里也对孟子的成长不好,他们又搬到学校附近,这里的学生饱读经书,孟子想他自己也应该这样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子终于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读完《孟母三迁》,我深深感受到——父母是我们的严师,他们的严管对我们的未来大有好处。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读后感4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是说:孟子的学习环境不好,他妈妈只好搬了三次家,最后孟子搬到了书院,书院的学习环境安静,很适合学习,就这样孟子在书院天天学礼仪和知识,经过孟子的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孟子成为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 读完故事,我很感动。孟母为了儿子操碎了心,连续搬了三次家,

孟母三迁演讲稿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孟母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的不得了,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孟母抄起剪刀,“啪”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因为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尾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开头我们从小就读的三字经里,有这样一段话经常激励着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接触国学之前,我总以为那些四书五经是前人的事,是他们考取功名的途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参考答案(二)

(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 (2)孟母三迁 xx年长沙市语文中题 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发髻( jì)庸禄恪尽职守( kè)根深蒂固.. B、祭祀( sì)籍贯鳞次栉比( zhì)消声匿迹.. C、缄默( jiān )怂恿鲜为人知( xiǎn )闲情逸致.. D、咫尺( zhì)娴熟草长莺飞(zhǎng )张皇失错.. 2、下列加点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傍晚时分,橘子洲上长1200多米的彩灯如出水巨龙腾跃江面,点亮了长沙的璀璨夜空。..

B、湖南卫视着力打造的大型国防节目《真正男子汉》寓教于乐,让观众获益匪浅。.... C、长沙以“湘江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为契机,提质大河西生态文明建设,让自然景观惟.妙惟肖。... D、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了校园文化的........ 魅力。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 B、计划于今年底开放的长沙市“两馆一厅”将为市民的休闲时光提高浓浓的文化味。 C、实践证明,能否坚持体育锻炼对提高同学们的体育成绩很有成效。

浅谈三字经给我们的启示

浅谈三字经给我们的启示 一、《三字经 》的历史地位 今天,每到上学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会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面装满了 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这些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政 治等各种学科都是我们要学习考试的内容。 那么, 几百年前的孩子们又学些什么 呢?他们又是用什么书来做教材呢?刚才我们听到的语句都是古代的孩子们必 须要学习理解的内容,它们都选自于《三字经》这本书。《三字经》是我国古代 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 900 年前的宋朝。 《三 字经》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教材,而且经久不衰。为 什么这本书会被历代人们敬称为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 么样的深意呢?而对于新时期的我们, 《三字经》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今 天,我们将共同来学习《三字经》。 二、《三字经》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后天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为了了解这一点,首先,请同学们跟随着老师齐读下面这句话。人之初,性 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幻灯片)这是什么意思呢?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 的,彼此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据历史记载,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曹操可谓文武双全,是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文学 家。文学上,他写的作品《观沧海 》大气磅礴,体现出他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政治和军事上,他统一了北 方,为建立魏国打下基础。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继承父业,然而他的四个儿 子—曹丕、曹植、曹彰、曹冲却大相径庭,性情各异。 先说说曹植吧,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程度呢?在 曹植以后几百年, 有一个同样是天才的人叫谢灵运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天下天 下写诗的才华,有十斗这么多份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这就是“才高八 斗”这一成语的来历。剩下的两斗是谁呢,谢灵运也不客气,我一斗半,那么还

孟母三迁观后感

读《孟母三迁》后感 孟母三迁讲了孟母三次搬家,让孟子好好学习做人的道理。这就是一种感恩,下面我就 来说一说我生活中的感恩。 那天下着大雨,可我又没带雨伞,人群中看不到我妈妈,等着等着,老师让没回家的同 学回教室写作业我回教室写了一会儿作业,我妈妈来了,她把雨衣递给我,我接过雨衣发 现她的雨衣已经湿透了,不知道她里面有没有湿。到了家,妈妈脱下雨衣发现她里面已经湿 透了。还有一次,晚上非常冷,我还蹬被子,所以我感冒了,妈妈又 往我身上加了许多衣服,而她自己只穿了几件,把我送到医院后,她也感冒了。 这些故事触发着我,令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王继週篇二:《孟母三迁》读后感200字 读《孟母三迁》有感 开头: 我想:为什么孟母要三次迁居呢?我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这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 大学问家叫孟子。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子,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 玩。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接连搬了两次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由于在好的环境下受 到好的影响,孟子开始注重学习,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小的时候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只有好的习惯才能成就大事。妈 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 期模仿力最强, 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 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 远离琐碎事和卑 鄙小人, 才能有所成就,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结尾:读完以后我想:孟母为了儿子孟子的成长,三次搬家操碎了心,付出的也太多了, 她是个伟大的母亲,可亲可敬。 我想:我的母亲,也是个伟大的母亲,母亲为我的成长同样付出了很多,也操碎了心。 我怎样报答我的母亲呢?我一定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完成好各项作业,不怕困难刻苦 学习,争取优异成绩。让妈妈笑口常开,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篇三:孟母三迁读后感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一:孟母三迁>读后感 我和女儿读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 世了,孟母原本家住在坟地旁的小村庄,村中小孩看到哭丧也纷纷模仿,孟母看到不利于孩 子成长便搬了家,第二次搬到了镇上,这里是交易区,很多人在交易,孟子久而久之也学会 了讨价还价,孟母得知后,心里不安,便再次迁居,这次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和 小孩们常在树下练学堂中的礼仪,孟母看到后很高兴,从此,他们就在这儿安心定居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们都非常感动,孟母为了孩子有出息,搬了三次家。女儿听完后说: “我一定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不辜负爸妈的期望!”我没想到女儿会这样说! 我望着女儿竟有些感叹:现在的父母为孩子们做得够吗?当然有的父母特别尽心尽责,而有 的父母却从未想过环境造人,不是吵架就是打骂,而深受其害的却是孩子,他们在无形中被 伤害。孟母做得特别好,为了孩子有出息三次搬家,而如今的父母只顾自己方便而不顾孩子 的感受的人大有人在,孩子却无从选择!我也要向孟母学习,争取给孩子最有利的条件学习, 让她在健康的光环下“茁壮”成长! 篇二:孟母三迁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 文中讲了孟母为了不让孟子的学习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先后搬了三次家。刚开始,他们 住在坟地的旁边;孟子就学起了人们办丧事哭泣 的样子,孟母觉的这里的环境不能让孟子专心致志的学习。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三字经故事孟母三迁

三字经故事孟母三迁 理科综合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三字经是我国的传统经典读物,其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孟母三迁的故事,以供参考!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只见照片中,快满3岁的小土豆侧脸出镜,眼睛直视前方,霸气露出胳膊上的纹身。另外两张照片中,分别是手臂和脚背上的纹身。这么小就贴了这么多的纹身贴纸,难怪让妈妈姚晨都不敢轻易靠近了呢!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

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江苏省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指导学校自主开展岗位聘用工作。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继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推广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改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创新评价机制,发挥正确导向。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文言文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文言文答案

《【文言文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文言文答案》 摘要: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母看到孟轲 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 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一起来看看。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贾(gǔ)人:商贩。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遂:最后。市:集市。居:家。卒:最终,终于。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图片

孟母三迁的故事图片 孟母三迁的和孟母三迁的启示,一个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图片,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语造句】 ◎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读后感

孟母三迁的故事读后感 孟母三迁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读了《孟母三迁》有感1 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几度搬迁,从墓地旁边,搬到了市集旁,又从市集旁边搬到 了学校附近,因为孟母的不辞辛劳,使孟子在学 校旁受到了好的教育,学有所成,成了一位赫赫 有名的人。这就是《孟母三迁》 看了这个故事,我体会到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煞费苦心,搬了三次家。感慨万分的我明白 了正是孟母对孟子的爱,使得孟子学有所成,孟 母真是用心良苦啊!我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这真 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母。这是一个酷暑难 耐的日子,气温高达35°c,妈妈一下班连晚饭都 顾不上吃,就马不停蹄地带我去了作文班,在教 室外面满头大汗的耐心地等待,但妈妈此时已饥 肠辘辘,肚子早已唱起了"空城计",可她还依然等 着我上完课,也不为自己想,什么都先想到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像园丁精

心栽培着我;像耀眼的太阳赋予我阳光和温暖;像水一样滋润着我;是我心中的疗伤药!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它可以战胜一切,可以融化一切…… 读了《孟母三迁》有感2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如果你没能领会它的意思,看下去就会有一番深切感悟。 "人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我们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处的环境。"这句话,我在看了《孟母三迁》这本书之后感悟深刻。 孟母为了孟子的学习成长,先后把房子搬到了墓地附近、集市旁边,最后才把家搬到学校周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此后所学的都是有关学习、读书的那一套,成绩自然也就直线上升了。 还有楚国的一个人,想要自己的儿子学会齐国语,就为他请了一个齐国老师。只有一个老师说齐语,大家都说楚语,儿子自然学不起来。后来那个楚国人带儿子去齐国做生意,儿子便在很

2020届中考模拟宁波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积累运用(30分) 1.(4分)(2016?宁波)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困难的时候,它是kuī甲;nì水的时候,它是小舟.从爱中走来,我们总是xù满力量.我们能迎着风笑,对着水笑,含着泪笑.在爱中,我们用笑声pǔ写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2.(10分)(2016?宁波)古诗文名句默写. 选择无处不在.面对陋室,刘禹锡选择坦然:斯是陋室,;面对名利,陆游选择淡然:无意苦争春,;无长兄的木兰选择担当,奔赴战场:,关山度若飞;博学的孔子选择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面对书房和战场,杨炯弃笔从 戎:,;面对官场,陶渊明选择归隐赏菊:,.选择有时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3.(4分)(2016?宁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两战战,几欲先走. (3)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4)富贵,无相忘. 4.(6分)(2016?宁波)名著阅读.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两项,结合具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或谈谈阅读感悟.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 B.尼摩船长血搏章鱼(《海底两万里》) C.周进哭贡院(《儒林外史》) D.秃鹤演伪军连长(《草房子》) (1)我选; (2)我选. 5.(6分)(2016?宁波)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爸爸买了智能手机,他听说用WiFi上网会有风险.请你根据知识卡片提供的相关信息,告诉爸爸在公共场合使用WiFi的注意事项,以有效保护个人信息.要求表达合理、得体,字数在80字以内.

三、阅读理解(55分) 6.(18分)(2016?宁波)满足的人的衬衫 (意大利)卡尔维诺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寻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推荐】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作文400字范文-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作文400字范文 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书,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书会给人新的启发,给你 新的感受,书会使人通向成功之路。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一本书给我带 来的启示作文,欢迎阅读! 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作文篇一 张牧笛的诗很纯净,像漂浮在天空中的游云,有着干净的惆怅。那随清风 飘走的只是华丽迂腐的表象,那褪去光鲜后的纯净,只得引领人们沉入,静静 地沉入那片满含深情的诗海…… “我是个爱写诗的孩子……我不懂诗歌,但诗歌懂我,它以大自然交集的 悲喜,深入我心灵的空白”(《我是一个爱写诗的孩子》)我不会写诗,也不爱 写诗,但我却极其喜爱读诗。我喜欢那些布满忧伤的文字在眼底浮动,那样, 我会很满足,快乐的感动在每个细胞中窜动。她爱写诗,我爱她写的诗;她是小有名气的作者,我是默默无闻的读者。我和她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和她都在 演绎着生命的剧场。我们的身份不同,职责不同,对世界的感知也不同,但值 得肯定的是我和她都有梦想,我和她的信仰一定也在某个神圣的地方闪着某缕 神圣的光--我相信! “看不见的风再吹”,吹起的是青春的号角,那透明的自由,那无形的渴 望--读她的诗,你会感到青春不只是可以热血沸腾,它也可以安静地流动,似细水长流般,古典的纯粹,却也最容易流进人们的内心深处。最肆意的青春--我们也可以这样诠释… 一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作文篇二 书是全时间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 盏灯;书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智慧的一座桥。 记得有一天,我闲着无聊,随手从书柜上拿起一本书,书名叫《假如给我 三天光明》。咦!这本书好特别哦,里面写些什么呢?我带着好奇心看了起来, 只看了几页,就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我迫不及待往下看。原来,这本书的 主人公是海伦凯勒,她是一个聋哑盲的残疾人。她那种不屈不饶,渴望学习, 向往光明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在她身上我看了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对生活的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无误的一项是()(3分) A.略无阙.处(quē)沿溯.阻绝(sù)飞漱.其间(sù) B.水皆骠.碧(piǎo) 能与.其奇(yǔ) 藻、荇.交横(xìng) C.泠.泠作响(líng) 互相轩.邈(xuān) 嘤.嘤成韵(yīng) D.夕日欲颓.(tuí) 隐天敝.日(bì) 素湍.绿潭(tuān)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清荣峻茂.(茂盛) 晓雾将歇.(消散) B.欣然起行.(出行) 东皋薄.暮(轻微) C.疏条交映.(掩映) 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 D.互相轩.邈(高) 良.多趣味(甚,很)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蝉则千转不穷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至于夏水襄陵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每至晴初霜.旦B.相与步.于中庭 C.互相轩邈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5.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 之句。 7.默写填空。(8分) (1)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 牵挂,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 8.综合性学习。(4分)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现在越来越追求精神文明建设。家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字经》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三字经》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一、《三字经》的历史地位 今天,每到上学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会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这些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政治等各种学科都是我们要学习考试的内容。那么,几百年前的孩子们又学些什么呢?他们又是用什么书来做教材呢?刚才我们听到的语句都是古代的孩子们必须要学习理解的内容,它们都选自于《三字经》这本书。《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900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教材,而且经久不衰。为什么这本书会被历代人们敬称为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

着什么样的深意呢?而对于新时期的我们,《三字经》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今天,我们将共同来学习《三字经》。 二、《三字经》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后天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为了了解这一点,首先,请同学们跟随着老师齐读下面这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幻灯片)这是什么意思呢?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据历史记载,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曹操可谓文武双全,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学上,他写的作品《 先说说曹植吧,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程度呢?在曹植以后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天才的人叫谢灵运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天下天下写诗的才华,有十斗这么多份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这一成语的来历。剩下的两斗是谁呢,谢灵运也不客气,我一斗半,那么还有半斗属于谁呢,将由全天下之人共同来瓜分。但是谢灵运这么高傲的人,那么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曹植面前甘拜下风,自叹不如。正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所以深得曹操的宠爱。 再说说曹丕,曹丕跟曹植是亲兄弟,都是曹操的儿子,但在文学上的才华却比才高八斗的曹植差了一大截,虽然也有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名叫()。 A.孟子孟获 B.孟子孟轲 C.孟获孟轲 正确答案:B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名叫()。 A.孔子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孔丘 C.孔子孔丘 正确答案:C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正确答案:C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第二次住在(),第三次住在()。

2020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试题(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xīgài bōtāo duǒcáng yōng jǐ jìjìng túmǒxiùhuāzhǐhuī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绽开( zhàn dìng) 曝晒( bào pù) 胆怯( qlèquè) 阴霾(mái lí)涉水( sèshè) 晕车( yūn yùn)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1.“叉”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C”,再查音节“chà”。() 2.“胆怯”的近义词是“怯懦”,反义词是“勇敢”。() 3.“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这句话可缩写为:小草洗净了尘垢。 () 4.诗歌《绿》的作者是戴望舒。() 5.“银色的光华”“晶亮的雪花”“涉过溪流”,这些词语都搭配恰当。()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风雨”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这场风雨来势迅猛,要做好防洪准备。 C.这些古代的石刻,由于风雨的侵蚀,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D.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五、词语辨析。(5分)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相应的语境中。 [朦胧蒙胧] 睡眼() 夜色() [徜徉 徘徊] 在门口()在想象的海洋里( ) 2.下面词语中,填入“夜色,月亮正挂在树梢”中最恰当的是( )。 A.清净 B.清静 C.清幽 D.清纯 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3分) 1.①诗经②元曲③唐诗 ④宋词 _________ 2.①李白②屈原③艾青④辛弃疾 _________ 3.①白雪皑皑②烈日炎炎③硕果累累④杨柳依依 _________ 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朗读诗句,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2分)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1)白天路灯是一棵棵的树,晚上就变成一朵朵的花。() (2)大海静悄悄,躺进夜的怀抱,不哭也不闹,安稳地睡着了。() (3)母亲的爱,如石上清泉一样,细腻悠远;如冬日暖阳一样,温暧柔情;如盈月 落辉一样,柔情似水。()() (4)风儿微笑,在树上荡秋千,在草原上赛跑,在院子里拿树叶儿玩飞镖。 ()() 2.将下面的语句依次填入文段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诗歌,它______,点燃了我们澎湃的激情;诗歌,它______,芬芳了我们多彩的人生;诗歌,它______,滋润了我们平淡的生活;诗歌,它______,沉醉了我们躁动的心

孟母三迁的启示

孟母三迁的启示 《三字经》是我国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书中有许多句子称为代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许多典故更是鲜明生动,理蕴其中家喻户晓。“昔孟母、择邻处”便向人们概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关于孟子的家世,《史记》第七十四有《孟子荀卿列传》没有记载,《韩诗外传》有“孟母断织”,刘向《烈女传》有“孟母三迁”,说明孟母曾经给予他思想教育。而孟母三迁影响最大。孟子少时父亲早逝,母亲守节,居住的地方靠近坟地,小孟子就以埋坟、哭泣之类为游戏。母亲见了,认为这种环境不适合教育孩子,于是就搬到市井与一个屠夫为邻,小孟轲有学着做买卖,模仿宰猪杀羊。母亲还是觉得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迁到一所学宫旁,此后,每月初一,十五,小孟轲便可见到官员们行礼跪拜,辑礼进退。他也都一一记住,并学习它。母亲见了很高兴,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孟轲成了孔子后的第二个大儒。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教育的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看到了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看到了教育要有选择性,也看到了教育的主导性。 一、关于人的发展问题。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通过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人,一个人从生下来,带成长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社会化过程。孩子在现实社会里学习社会的行为方式,同时参加各种和会集体活动,接受行动准则和价值体系,进而发展其社会性。因此,人的成长总是受环境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故事

中,说明了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复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 现代社会,是一个教育社会化的时代,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应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读死书,死读书。有些知识、规范是社会要求他们而学校无法学到的,就需要他们到校外学习,所以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不能只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积极能动的。 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庭中,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直接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影响。 三、教育要有选择性与主导性 从孟子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我们可知道择善而居,三迁而择邻,妙在选择。这种选择,体现了母亲教育子女的主导性。对于学校教育,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成长,取决于教师所把握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发展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要以发展的观念去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不能不说是《孟母三迁》给我们的教育与学生成长方面的又一启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