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7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7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77页)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

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1、学生边渎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举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人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2桂林山水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1、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2、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汀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问.

品渎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丈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方.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

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

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门已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

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U1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1、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3、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高大窄小黑大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4* 七月的天山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产.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氛)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

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第一单元考试

(一课时)

试卷讲评

(一课时)

5 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4、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1、导人: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一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1、自读三一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晶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人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D、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厂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i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r字的痕迹)

3、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人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4、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竟委屈得差点流泪了)“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5、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一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1、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2、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町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2、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XXX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6* 万年牢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课前准备

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6)、闷(men)、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能认读.并结合句于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习‘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 尊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育资料】颐和园》教学设计之四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观潮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 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微课名称 《海底世界》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 □所属章节: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频Camtasia Studio V6.0.2 自己设计、录制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段中描写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通过例句分析巩固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海底世界》中的语句解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讲解的是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二课《海底世界》一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课件出示文段) 二.讲授 1.学习说明方法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活动特点,(出示图片) 通过这些例子生动真切地说明样的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学习说明方法列数据 再看文段中在介绍梭子鱼和海参的活动特点的句子,(师读)在句子中用了“几十千米”“四米”这样的数据的说明方法就是列数据。 3.学习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者又是这样介绍深水鱼的活动特点的:“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比喻句。将游动的深水鱼比作闪烁的星星,而在说明文中,修辞手法比喻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打比方。这是通特征的一种方法。 4.学习说明方法作比较 最后来看这段文字描述梭子鱼的活动特点的句子:“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地说明梭子鱼的游动速度之快,将我们常见的火车的速度与之进行比较,请看,(出示图片)这样的对比是不是了?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作比较。 三.总结 同学们,在课文《海底世界》中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2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3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为减少教师备课的工作量,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教学方案的设计内容应简单明了,准确到位,真正起到授课依据的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⑴ 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⑵ 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⑴ 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⑵ 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⑶ 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3、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案例陈淑琴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案例 陈淑琴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迅速在社会普及,而微课也顺应时代而产生了。 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非常热门的教学形式。那微课的定义是什么?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有机组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是从翻转课堂中涌出的新概念。他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 从不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核心是一个“微”字,微型。即针对一个小的知识点、以较短的时间、微型视频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微课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柯清超教授概括了有效微课的四个特点:微型化、优质化、系列化、特色化。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微课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微课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普遍欢迎的的教学手段。 微课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和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以一个语文微课的制作案例的设计来分析微课设计思路。 一、巧选题,题小而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选题是制作微课的关键,科学的选题也是微课成功的前提。在微课网观看老师们的获奖微课时,我发现老师们的选题都非常细小,如《标点符号运用-提示语的三种位置》、《作文指导——“介绍自己”的三种方式》、《认识田字格和学习基本笔画“横”》……观看获奖微课的经验告诉我,微课的选题一定要小,要针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知识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易错的问题进行微课选题。根据选题小而精的特点,结合现在不管是入学之初还是中段或高段的学生,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都是错误的情况,笔者把微课题目定为《握笔姿势》。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把握笔姿势细化,旨在让这个细化的握笔姿势使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掌握正确的握笔 姿势。 二、智选材,字简而明 微课的成败除了要选好题外,精心的选材也是很重要的,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它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微课教学不能以大篇幅发挥,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教学。而语文微课的制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录制,由于幻灯片的容量有限,如果把大批量的文字已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的话,就会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那观看者就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此外,幻灯片的张数也不宜多,因此,在选材时,要善于提取、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观潮》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 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 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 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或谁的不 好在哪里,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 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 也喜欢上它吗?b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 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 a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 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 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教案设计: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优质的教案能事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周密、细致, 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 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 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 在霞光的照耀下, 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 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 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 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 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 变化快, 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 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2018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

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 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小学语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中山市聚星学校小学语文组何宝莹) 摘要: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如知识点、重难点、技能技巧等制作了大量的微课教学视频资料,继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实践,目的是实现微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翻转”,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微课运用时机与效果上的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小学语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评述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堂是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 关键词:案例;微课;有效应用 一、研究背景 2014年中山市教育局开展教师微课大赛。关于微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继而会联想到微博、微信、微电影,从而认为微课是指非常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理解还不够准确,通过百度搜索,微课是这样被定义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把微课看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它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在中山的微课大赛备赛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数英微课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应用研究”,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学情需要制作了一些微课资料,开展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课例,认识微课是如何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的。 二、微课的有效运用 (一)语文微课《“啊”的变调》,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点 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教学设计都把读正确、读标准、读流利作为阅读理解的前提。要想读正确、读标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有时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语音变调方面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的第2课《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蕴藏了“啊”字的变调知识。在课文的重点段是第二、三自然段里有两个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句中一共用了六个“啊”字,强化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如何读好句尾的“啊”字,成为了教师在朗读指导时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四年级语文教师设计了一节以“啊”的变调知识为题的微课。在短短的5分钟视频里,教师从课文中的六个“啊”字入手,讲解了“啊”字与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六种关系,使学生理解到“啊”在不同的字的末尾时,读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节微课视频制作出来以后,教师把它放在了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在家里反复观看,达到了解和掌握。那么,学生是否看懂了视频,掌握了变调知识呢?课堂上,教师只需通过听学生朗读、做课外阅读练习等形式就能做出检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17 触摸春天 课型: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 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德育目标: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 生活。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结合讨论,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

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 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 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四、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五、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 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的、得、地”的区分与运用》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美丽的花园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我的书本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读得好 玩得高兴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与”“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瞧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就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就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就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瞧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 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 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 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 (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 《观潮》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 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