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摘要】:邵飘萍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我国新闻学的瑰宝。本文将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分为独立的办报方针、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致力于新闻改革这三部分,学习其新闻思想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新闻理论研究的热忱,才使得他的新闻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我国新闻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臵。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新闻事业传递消息要面向全社会,是“国民舆论代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报业,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同时,新闻舆论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因此,他认为办报首先应具备以下条件:1、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才能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2、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邵飘萍确立了独立

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他认为,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因此,报纸要“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百年大计治本之策”;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在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而早期的资产阶

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家或报人由于受到外国资产阶级新闻

理论的启发, 曾提出“监督政府是报馆的天职”。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民主、倡导革命的精神。因此,邵飘萍提出的“监督政府”、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旨在反对军阀政府、派系以及反动党团操纵报纸;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报纸争得权利和地位;教育更多的报界同仁扫除新闻界沉迷现象,振作起来,“使社会得新闻事业之助以促其改进。”

另外, 邵飘萍还赋予独立办报思想以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同时积极主张并创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新闻事业。

二、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最早明确

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道德思想。他认为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众人”,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因此,记者应该“保守客观的态度”,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 乃包含

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他还特别强调了记者的独立精神,认为“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泰山崩于前糜鹿兴于左而志不乱, 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这就是说记者要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办报时常会遇到经费困难,他虽然接受一些人的资助,但要他因为钱而向反动军阀低头,被反动军阀左右,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虽然他曾为坚守自己的这份信念而两次流亡日本,四次被捕,多次入狱,最后甚至付出了生命,但他没动摇过,也没后悔过。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了作为一名记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邵飘萍还提出了记者的责任问题。他认为记者作“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与国家社会有着重大的关系。因此, 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 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针对此,他说:“愿有志于新闻事业者, 振起其责任心, 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 以探究事实, 不敢阅者为第一信条。”可以看出,记者的责任心归根结底是追求事实的真实性, 以赢得社会的信赖。

邵飘萍提出“欲以新闻之面具而利用报纸为之宣传”的广告和“淫乱性与残忍性”的新闻都必须引起注意,不可随意刊登。这说明了记者要维护国家、社会、新闻事业的利益。他又说:“对于新闻之来源,宜始终绝对秘密。”可见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应该维护他人的利益,保护好提供新闻或新闻线索的人。

三、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他强调报纸的指导性,反对所谓的“有闻必录”和趣味至上。邵飘萍批评说:“有闻必录究其根源,乃是无责任心的表示,乃是最易流于不道德之专制的习。”

在采访艺术上,他强调必须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要广泛交游,在遇到困难时要千方百计、随机应变,在采访过程中还要掌握心理、把握战机。

在编辑工作上,他非常注意标题和版面的安排。他所主办的《京报》, 栏目众多, 新闻通讯和评论结合紧密, 标题多行多层次,对报纸编辑工作的改革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在报纸经营管理上,他注重吸纳广告,开展多种经营。《京报》附设的昭明印刷所,除了承印《京报》外,还接受其他印刷出版业务,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新闻教育事业上,邵飘萍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邵飘萍不愧是新闻界的全才,为新闻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他实在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虽然他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

是学习他新闻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加以吸收,运用到我们的新闻工作中。

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 (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 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学年论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学生:施妍 学号:2010221109120006 专业:新闻学 指导老师:杨翠芳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12岁考中秀才。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子兹始。? 从1892~1894年,梁启超就学于广州府内长兴里的万木草堂三年。 1895年后,梁启超和康有为一道,参加并组织了资产阶级的正直改良运动,在当时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成为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领袖人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组织保皇会(1899年3月),鼓吹?保皇?。后又组织宪政会(1906年冬)、政闻社(1907年10月)等政治团体,鼓吹?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在?仓皇去国?14年后,于1912年10月间从日本神户启程回国。民国初期,他倚靠袁世凯又组织进步党(1913年5月),1914年曾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职数月。1915年初,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梁特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予以痛击,积

中国新闻史

1.王韬 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 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 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 3呼吁言论自由。 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 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郑观应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 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 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3.康有为 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 ·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4.梁启超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摘要】:邵飘萍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我国新闻学的瑰宝。本文将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分为独立的办报方针、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致力于新闻改革这三部分,学习其新闻思想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新闻理论研究的热忱,才使得他的新闻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我国新闻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新闻事业传递消息要面向全社会,是“国民舆论代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报业,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同时,新闻舆论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因此,他认为办报首先应具备以下条件:1、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才能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2、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邵飘萍确立了独立

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他认为,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因此,报纸要“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百年大计治本之策”;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在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而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家或报人由于受到外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启发, 曾提出“监督政府是报馆的天职”。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民主、倡导革命的精神。因此,邵飘萍提出的“监督政府”、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旨在反对军阀政府、派系以及反动党团操纵报纸;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报纸争得权利和地位;教育更多的报界同仁扫除新闻界沉迷现象,振作起来,“使社会得新闻事业之助以促其改进。” 另外, 邵飘萍还赋予独立办报思想以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同时积极主张并创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新闻事业。 二、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最早明确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道德思想。他认为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众人”,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因此,记者应该“保守客观的态度”,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 乃包含人格、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 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此外,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澳门的《知新报》、上海的《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启超通过舆论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使中国第一场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开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 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1829)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九年十月

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 二、课程内容 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对我国从20年代前后和30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篇,约300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张季鸾,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报刊的政论传统,为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报纸评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季鸾主编的《大公报》及所写的评论,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芸生,曾任《大公报》社社长,是一个卓越的新闻工作者与受人尊敬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领导了《大公报》香港馆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大公报》社社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范长江,著名记者,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先后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拓,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和领导工作,担任过《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一生写过大量政论、杂文和新闻报道。他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作家、诗人、书法家和古文物收藏鉴赏者,在哲学政治经济学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 三、考核知识点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摘要:邵飘萍是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记者、报人,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一生在两个方向上做出建树。一是政治上,以新闻舆论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并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一是在完善中国新闻事业方面,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独创性的,综合的。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邵飘萍在新闻事业上改革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毕生积累的新闻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现实意义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在14年(1912年----1926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涉猎了新闻事业的大部分领域: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创办了当时北方颇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北方进步报纸《京报》;参与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工作,出版了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一、邵飘萍的基本新闻思想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指出, 报业应该是超然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负有教育、指导社会舆论的责任。那么, 什么是报业的独立:即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 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他认为, 新闻事业传递消息应该是“一切利害有关之消息”,它与全社会发生联系, 是“国民舆论代表”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报业, 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新闻舆论也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报业经济, 应该摆脱资本的控制, 经济独立的途径是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使“社会中人人皆属股东”。报社公职人员同样应该“保有职务上精神上之自由”,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独立的思想和纯正的道德品质。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他认为, 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时局纷乱极点, 乃是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因此, 报纸要“从政治教育入手, 树不拔之基, 乃百年大计治本之策”。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 , 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无所谓思想民主、言论自由。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或沦为反动党派、军阀派系的报纸或者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领导革命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邵飘萍于1922年10月5日在《京报》创刊时, 提出了“监督政府” , 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他的办报思想在顺应新文化潮流、冲击封建言论专制方面,作用是积极的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另外,在梁启超到了El本以后.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 梁启超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二、梁启超对新闻学的贡献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 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 鼓吹国人办报。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 重视报刊政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内容方面: 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 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 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 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 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 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7、《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 第一,力求报纸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摘要】:邵飘萍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我国新闻学的瑰宝。本文将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分为独立的办报方针、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致力于新闻改革这三部分,学习其新闻思想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新闻理论研究的热忱,才使得他的新闻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我国新闻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臵。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新闻事业传递消息要面向全社会,是“国民舆论代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报业,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同时,新闻舆论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因此,他认为办报首先应具备以下条件:1、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才能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2、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邵飘萍确立了独立

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他认为,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因此,报纸要“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百年大计治本之策”;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在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而早期的资产阶 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家或报人由于受到外国资产阶级新闻 理论的启发, 曾提出“监督政府是报馆的天职”。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民主、倡导革命的精神。因此,邵飘萍提出的“监督政府”、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旨在反对军阀政府、派系以及反动党团操纵报纸;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报纸争得权利和地位;教育更多的报界同仁扫除新闻界沉迷现象,振作起来,“使社会得新闻事业之助以促其改进。” 另外, 邵飘萍还赋予独立办报思想以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同时积极主张并创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新闻事业。 二、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最早明确 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道德思想。他认为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众人”,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因此,记者应该“保守客观的态度”,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 乃包含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 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 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1907年,他在《国风报叙例》、《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阐述了关于舆论的一系列问题。 (三)试图以学术改造中国的《大中华》、《改造》时期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侧重于对新闻自由和言论独立的思考,但由于各种原因,梁启超对“言论独立”的前景感到非常失望。到1918年左右,他渐渐淡出政坛,转入学术、教育救国和学术研究中,他的新闻理论也随之沉寂下来。梁启超在1912年初回国时接受共和制,想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宪政,他积极地进行政党组织活动,希望建立“政党内阁”,提出“司法独立”和“言论独立”的观点,此时,他逐渐认识到新闻自由、报馆独立特别是经济独立的重要性。1912年初,他创办《庸言》报,主张用平常、切实、有理、适用的报刊言论来为政府建议献策。1915年,梁启超担任了《大中华》月刊的总撰述,该刊注重社会教育,认为学术之盛衰,国民程度之高下与杂志之发达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主张大力鼓动创办杂志。梁启超1920年回国后参与主编的《改造》(原《解放与改造》),是梁启超所主办的最后一个刊物,他希望能从学术上谋根本的改造,为将来的新中国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新闻基础知试卷三

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新闻基础知识》 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横线处的最 佳选项,每题分共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政治、趣味、事 实、意识 2.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不包括。、真实性、重要性、显 著性、趣味性 3.世纪末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进入阶 段。 、集权主义、自由主义、集团垄断、社会主义 4.“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是。、英国、法国、美 国、德国 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受权发布公告性新闻和外交性新闻的 是。 、中国新闻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6.“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 之祸。”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7.“新闻、旧闻、不闻”的观点,属于的新闻思想。、列宁、 陆定一、毛泽东、邓小平 8.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开办了套广播节目。、、、、 9.在新闻工作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具体指的是、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的关系、指导性与服务性的关系、党性与群众性的关系 10.反映梁启超报刊思想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发表于 、《中外纪闻》、《新民丛报》、《强学报》、《时务报》 11.年范长江采写的西北通讯刊于。、《申报》、《文汇报》、

《大公报》、《解放日报》 12.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新闻事业是的产物。阶级斗争 生产斗争社会需要科技进步 13.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著《新闻学》的作者是。、邵飘 萍、邵力子、徐宝璜林白水 14.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是在年。、 15.人类早期信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力是。 、人类的好奇心、人类的求知欲、人类的生理本能、人类的社会交往 16.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纪念日是。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17.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发行量最高、 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时务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国闻报》 18.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是在 年。、、、、 二、简答题(列出要点即可,每小题分,共分) 19.简述《向导》的创办情况。 答:()《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年月在上海创刊,年终刊,是一本开的政治时事评论周刊。(分) ()《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长期担任主编,瞿秋白、彭述之先后继任主编。(分) ()《向导》集中全力宣传阐释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纲领和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批驳与此对立的 敌对宣传和改良主义主张。(分)它用大量典型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竞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为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报人。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舆论观;功能观;自律观;编辑观;文体观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由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这一种方式,所以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舆论观、功能观、编辑观、自律观、文体观五个方面,下面加以阐述。 (一)报刊舆论观 普遍的新闻学观点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霎擎有公开胜,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界从舆论界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1、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 梁启超曰:“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刚梁氏的舆论含义的核心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这种意见必须是大多数人内心所有的真诚真实的意见,被胁迫者的意思是不成其为舆论的。舆论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意见的表达。 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 在梁氏的舆论含义中,把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他在《国风报叙例》中说,“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非多数意思结合,不泛以名舆论。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梁启超清醒地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因为当局惯用愚民政策,提倡对政权统治相辅的消极舆论,“以警相普,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于号咖”这种言论导致民众没有分辨能力,是一种误国的“妄论”,对于这种当局有意而为之的“妄论”,应该群起而政之,对之进行鞭答。 3、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 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引导和激发的,而民众若不具备足够的民智,就有可能不能形成对时局的正确看法。因此,对舆论进行引导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的关键在于要“尊重人人独立之意见,而导之使堂堂正正以公表于外。”梁启超认为知识阶层是最有资格形成健全舆论的,他们的报刊和其他公共媒介时刻在奔走启发国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构成了舆论之源。他们既是报刊的主人,也是舆论的主人,因此报馆就是舆论机关,报馆可以制造舆论,也应该担负起引导舆论、制造舆论的职责。近代中国更是充斥着混乱、疾病、贫穷、战争……能够有着清醒头脑的人并不多,梁启超认识到舆论的不同性质是他对当时时势认识的结果,也是李割终论观具有相当理性的表现。 4、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 早期改良派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报刊具有“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清”的反映功能,梁启超把它们抽象为“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主要是针对报刊反映和提供信息功能而言的:报刊可以集中和发散信息,让大众知晓事态的发展和变化,报刊提供信息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从而形成舆论,反映舆论。舆论具有监督功能,从本质上来说,舆论监督即名誉监督,与法律和宗教相比,“名誉监督者,不能如前两者之使人服从,使人信仰,使人畏惮。”隐然示人曰:“尔必当如此,尔必不可如彼苟不尔者,则尔将不见容于社会,而于尔之乐利有所损。”梁启超认为,舆论在当时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吾国前途之最大希望,实唯舆论势力,而可持之以为中国不亡之券。”

邵飘萍夫妇的新闻救国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4066647.html, 邵飘萍夫妇的新闻救国梦 作者:沙敏 来源:《北京档案》2014年第08期 邵飘萍是中国报界先驱,曾被毛泽东称为“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全才。他曾任编辑、记者、社长、讲师,《汉民日报》《时报》《时事新报》的主笔,他的文章辛辣、一针见血,使北洋军阀闻风丧胆,而冯玉祥将军则称赞他:“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邵飘萍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者之一。1918年10月,他与留学日本的同学潘公弼一起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上世纪20年代,《京报》以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多而广受百姓欢迎。1926年4月,他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名义枪杀于北京天桥。他用自己鲜活的生命捍卫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座右铭。他的夫人汤修慧继承夫志,她以社长和总经理的名义,于1928年6月重新复活了《京报》。奉系军阀为什么要查封《京报》报馆?又为什么要杀害邵飘萍?邵飘萍到底是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市档案馆有关邵飘萍和汤修慧的档案、首都图书馆馆藏《京报》等档案文献,将为您解开这些谜团。 乱世飘萍拥戴共和 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1886年10月11日生于浙江东阳,后随全家迁往浙江金华。邵飘萍5岁起就跟着教私塾的父亲邵桂林读书,他不但勤学好问,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当他创办《京报》报馆时,报馆名和多种副刊的刊名都是他的手笔。 在邵飘萍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他“对对子”的故事。那是在1899年,金华地区举行科举考试。13岁的邵飘萍看到上联也跃跃欲试。恰巧主考官路过,便出了对子让他对:“小少年,蓝布衫拖地”。话音刚落,“大官人,红顶帽朝天”,邵飘萍脱口而出。主考官听后非常惊讶,当即带他进考场,发卷考试。发榜时,邵飘萍中了秀才,名列第十。其实他的成绩在金华地区名列榜首,只是考官怕他年少气盛,有意降为第十。1903年,他进入新式学堂,学习近代学 科。 1906年,邵飘萍考入浙江高等学堂(今日浙江大学的前身),该校校风开放。他读到了《民报》《新民丛报》《复报》等报刊,其中他最喜欢的是梁启超的政论文章。譬如梁启超《俄罗斯革命之影响》开篇:“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土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桥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梁启超成为邵飘萍的启蒙老师,邵飘萍便常常模仿梁启超的五四文体向报社投稿。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 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