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七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第十七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第十七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txt人生在世 ,难敌宿命,沉沦其中。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第十七章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与互动仪式链理论
第一节 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
一、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之间的关系
柯林斯指出,通常微观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所做、所说和所思。而宏观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大尺度和长时段的社会过程。但长期以来,社会学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他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柯林斯认为,对社会结构不但要从宏观过程去理解,更要从微观过程去理解。因为社会结构要素包括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次。微观与宏观的区分只不过是偶然在一系列局部情景中所发生的相联系的实际存在的结构的不同方面。
柯林斯认为宏观社会过程是由微观过程组成的。他试图通过互动仪式链理论将二者统一起来。他提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这一互动链在时间上经由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不断接触而延伸,从而形成了互动的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互动过程,并使这些互动发生的空间扩展之后,社会结构就变得更为宏观了。
柯林斯认为,正是这种微观的互动链形成了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把所有社会结构微观化为互动仪式链,将使微观社会学在解释宏观社会结构的性质和动力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柯林斯认为社会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们之间的互动。社会结构理论应该考虑这种在个人互动中存在的社会结构的加能过程。
二、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微观策略
把宏观社会学转变为微观现象加以研究,即柯林斯所说的微观转变策略。这一观点有下面几个含义:
(1) 只有把社会学的概念建立在具体的微观层次上,才能使其真正从经验上确立起来。
(2) 社会学所解释的行动主体都必定是微观情景性的。而社会制度、组织等,只不过是个体行为的抽象物,是对不同时空中的各种微观行为分布的概括。
(3)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面对复杂突发性的社会关系,行动者的行动主要依赖于意会性假设和惯例。
(4) 任何一个人的惯例都由特定的位置和对象而生成。
(5) 权威是一类惯例,其中某些特殊个体控制着与其他个体的微观互动。
(6) 是否遵从特定的惯例,受自我利益性的需要和冲突的决定。
(7) 谈话是形成共同实在的仪式,这种共同的实在可成为群体团结的象征符号。
(8) 谈话话题可表明群体成员关系。
(9

) 一次际遇1就是一个市场,其中每个人都不言而喻地从以前的际遇中寻找谈话和情感资源。
(10) 个体在互动仪式中被接受或拒绝会分别增加或降低其情感能量。
(11) 几个不同的仪式市场会同时运作。
(12) 在每一个市场中,个人通过其情感能量等级而了解其个人机会。
(13) 社会结构在微观层次上是不断变化的,但如果个人的情感和文化资源的波动是局部的和暂时的,那么它会趋于一种总体的稳定性。
(14) 大规模的社会结构的变迁会因下列任何一类微观资源的变化而发生:A.一般文化资源的增加;B.特定文化资源的变化;C.新的仪式技术。
(15) 谈话资源和情感能量可通过观察一定时间人们之间的谈话得到直接的测量。从谈论的话题和交谈的声调及节奏中的能量水平可确定文化资源。



第二节 冲突社会学观点
一、 概述
传统的冲突理论的主要特征是:(1)它们仅仅是关于冲突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的全面地理论;(2)它们侧重于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社会现象;(3)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性。
柯林斯却从微观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性的冲突理论观点。他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关于冲突的理论,而是一个关于社会、人与群体行为的组织的理论。
为什么会存在冲突呢?柯林斯认为这是因为在暴力强制后面始终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力量,暴力强制总是以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损为结局。这虽然并不意味着存在着一种固有的驱使人们取得支配地位的欲望,但被强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因此他认为,任何形式的强制都会使被统治者产生对抗性的冲突。
二、综合性的冲突理论观
柯林斯提出的基本假定是:(1)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人们追求的物品,即财富、权力和声望。
(2)每个人都极不喜欢为他人所支配并总是竭尽全力避免之。
柯林斯指出,人们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基本利益,同时要根据这一点来行动。从这一假定可得出:社会冲突将永远存在。按照柯林斯的看法,即使不是人人都同样贪婪,社会冲突也将永远存在下去。这是因为权力天生就是不平等的,由于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必然引起争夺。
在讨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时,柯林斯提出了两大因素:人们用以参与斗争的资源、群体的类型。
柯林斯讨论了人们投入到冲突中的几种资源:(1)物质的、技术的资源,包括财产、学问、工具和武器等;(2)他强调了力量和外观的吸引力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3)他提到了少数人和类型,个人由于同这一类人接触并产生联系,便有了协商物质商品和地位的可能性

;(4)柯林斯强调了人们制造和保持关于事物是怎样以及应该是怎样的共同观点的能力。
三、社会分层理论
柯林斯将他的分层冲突方法,更多的与现象学和俗民方法学结合,而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的理论。柯林斯提出了几个假设:(1)人人具有社会的天性,但是在其社会关系中都有冲突的倾向。在互动中,人们会经常使用“暴力性压制”。(2)人们往往力求主体地位的最大值,他们依靠自己的资源和那些与他们有交往的人的资源。
这种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冲突思路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
1、 柯林斯相信人们是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主观世界中。
2、 一些人有力量去影响、甚至控制别人的主观经历。
3、 一些人总是力图去控制别人,这样就会遇到反抗,结果就会发生人际间冲突。
柯林斯认为,有三大主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在这些领域中获得多少不一的资源。这三大社会生活领域共同创造了社会分层的模式。(1)人们的职业,由此人们可以划为不同的阶级;(2)人们生活的社区,它拥有各种不同的地位群体,如年龄、性别、种族和教育群体;(3)政治舞台,这里有不同的党派在寻求政治权力。
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人们所处的控制他人的地位以及由此获得的财富、地位和公开服从的程度。柯林斯并没有把社会分层的一个方面—人们所处的总体位置—看成是他们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内地位以及拥有资源的简单总和。他喜欢采用韦伯的多元模型而不是单一的因果模型。
四、 社会组织理论
柯林斯将组织看作是上级竭力控制下属的斗争舞台。他从组织控制、组织管理、组织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他的组织理论。
1、组织控制
柯林斯提出了组织控制的三种类型:(1)压制性控制;(2)物质性控制;(3)规范性控制。柯林斯认为人们不喜欢压制,反抗压制。在压制性控制的组织中,下属采取的是单纯的服从和被动的抗拒。他认为强制性劳动是毫无效率的。柯林斯认为物质报酬本身不会产生不和谐,但它会刺激人们对物质报酬的渴望,因此人们只有拿钱才干活或者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在柯林斯看来,规范性控制对上级来说是最为理想的。因为如果下属与上级有了共同的目标,下属就会被激励去合作,去服从,去拼命干活。
这里柯林斯提出了五个命题来说明组织过程。(见教材409页)


2、组织管理
在组织管理方面,柯林斯提出了几个命题:
(1) 当权者越是使用强制性和物质性刺激去控制他人,这种控制就越依赖作为管理手段的监视。
(2) 当权者越是使用监视系统作为控制手段:a.受监视者的异化就越强;b.只

有在高度可见的行动中,遵从的程度才会很高;c.监督者与非监督者之比越大。
(3) 当权者越是使用符号资源来进行控制,他们就越是依赖标准化的规则来实行统治。
(4) 对标准化规则系统的依赖越大,则a.互动的非人格性越强;b.行为的标准化程度越高;c.职权越分散。
3、组织结构
柯林斯认为大型组织必须进行有差别的控制,而科层制则是最佳的方式。他提出了两个命题:
(1) 集权化与如下要素成正比:a.资源的集中;b.通过监督、物质刺激以及规则系统进行控制管理的能力;c.控制信息流的能力; d.控制环境中偶然事件的能力;e.所要完成的任务的程序化程度。
(2) 权威与社会关系的科层化与以下要素成正比:a.记录贮存技术;b.对未来任职者社会化的非血缘机构;c.金融市场;d.交通设施;e.非个人权力中心;f.权力和权威中心的分散。

第三节 互动仪式链理论
一、 局部情景
柯林斯认为,微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情景结构及其动力学。人们的互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其中至少包括有两个人组成的际遇。所以局部情景是社会学分析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但柯林斯指出,微观情景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由个人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由情景所构成的。而且,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局部情景之中。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所积累的一切素材都来自这种情景。
柯林斯指出,宏观社会现象都是由微观情景构成的,即宏观过程来自于互动网络的发展,来自于互动仪式链。
二、 互动仪式与资源
“互动仪式”一词来自戈夫曼,是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这类活动对于群体生活或团结性来说具有象征意义。仪式类型的不同也可反映出群体成员情感投入和团体意识的不同。
仪式是互动的主要形式。仪式是人们的各种行为姿势相对定型化的结果。人们做出这些姿势以形成和维持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柯林斯认为,谈话也是一种仪式。谈话有共同的话题,并共同创造一种谈话的实在,具有共同的情感。实际上谈话是使用文化资本展示谈话者各自的行为方式。柯林斯划分了六种类型的谈话:
(1) 为达到最终目的的“实用谈话”。
(2) 用于激发各种情感,承认某种情境或行动的“意识性对话”。
(3) 用于讨论某种观点的“智力性交换”。
(4) 娱乐性谈话。
(5) 评头论足议论他人的“流言”。
(6) 谈论某人自身的“自述性谈话”。
柯林斯提出了有关谈话的四个主要命题:
1、 个人之间进行的谈话交流的可能性同下列因素成正比:a.他们相互依赖的程度;b.从前几次谈话交流中得到情感满

足的程度;c.他们各自的资源所被感觉到的吸引力;d.前几次仪式活动的水平。
2、 个人间资源的相似性和平等性程度越高,谈话交流越趋向于:a.个人自述的;b.灵活的;c.长期的。
3、 个人之间资源的不平等程度越高,谈话交流越可能趋向于:a.非私人的;b.高度仪式化的;c.短暂的。
4、 个人之间谈话量越大,特别是在同等地位的人之间,则越趋向于:a.强烈的积极情绪;b.乐于联系;c.具有共同的协定、态度、观点和信仰;d.形成由仪式维持的强烈的社会依附感。
但柯林斯指出,决定一个谈话际遇的主要因素有:(1)每个人的文化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不平等程度;(2)社会密度的大小;
(3) 人们进行互动的可选对象的数量。
柯林斯指出,谈话仪式包括能量和资本的投入。他认为互动仪式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至少有两个人的互动所构成的群体;
(2)他们关注共同的目标或行动;
(3)他们具有共同的情绪或情感;
(4)彼此的关注点和共享的情绪有积累性强化特征;
(5)有阻止外来者的屏障。
互动仪式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结果,主要有:形成群体归属感或团结性、强化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以及社会道义感。
与仪式结合在一起的是交换过程。人们对互动中的资源进行估计,然后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地增进他们情感利益的方式。柯林斯指出互动中的几种资源:(1)文化资本。一般化的文化资本指那些用以表明一般资源的非个人符号,如知识、地位、权威和集团。特定的文化资本指个人对他人身份、声望、地位或关系网的记忆。
(2)情感能量。指个体在情境中所动员的感情、感觉和感触地种类及水平。
(3)个人对互动场景的关注。如互动中的人数、他人的资源、在互动中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数量等。
三、 情感能量
柯林斯认为互动是由人们利用他们的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进行交谈而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投身于情境之中,将他们最好的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全部交付使用。这里柯林斯强调情感能量是互动的真正驱动力。他认为人们发展积极情感是最有价值的,人们通过参与这些仪式来增进这种积极情感,从而由这种互动仪式再生出一种共同的关注焦点,一种共同情绪。柯林斯认为,成功的互动仪式是那些建立起了相互关注的焦点、排除了外部干扰并将参与者纳入了非语言姿态手势的有节奏的仪式。
在柯林斯看来,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是“感情的俘虏”。但人们对待情感是极为理性的,他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在与他们相遇的人中寻找平衡。这样的互动意识就会产生出高度积极的情感能量。
柯林斯认为在互动仪式

中,不仅物质付出和文化资本的付出是一种支付,情感能量本身也是一种支付。人们在互动仪式中付出他们的情感能量,同时获得情感收益。这来源于仪式中人们的共同关注、情绪、激励和象征化。而当互动仪式需要太多的情感能量的投入而且没有足够的情感回报时,个体就会趋向于其他情感收益高的互动仪式。
四、 互动仪式链
柯林斯认为,宏观社会现象是在个人之间,由微观的相遇来创造并维持的。从本质上说,宏观的和长期的社会结构是由他所称的“互动仪式”建立的。这种互动仪式经由时间延伸以复杂的形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互动仪式链”。
人们不同水平的际遇形成了不同的互动仪式。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将发生的事情:在不同情景下所形成的团结性有多大;将会建立起什么类型的象征符号以及它们如何跟特定的人相关联。当两个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的人际遇,他们的互动仪式将会出现各种结果。在他们相互选择影响的基础上,可改变他们各自原有的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
柯林斯指出,其互动仪式链模型扩大了交换理论的应用,而且可以弥补这一理论的不足。例如可以把情感能量作为衡量报酬的共同基础。互动仪式链理论也可以解决困惑霍曼斯和布劳的难题:互惠问题。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理论也可以弥补理性选择理论的不足。他指出理性选择理论有三个难以回答的问题:(1)为什么某些行为是情感性、利他性和道义性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性的;(2)什么是衡量不同的利益代价的共同基础,如何比较金钱、爱、权力和地位之间的价值大小;(3)如何从经验上说明每个人的算计行为。
但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解释。根据这一理论,理性选择就是寻求情感能量的过程,大部分选择并非是算计性的。当情感能量强大时,人们能快速做出决策。故柯林斯认为情感能量比金钱更应成为行为理论的根本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