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这些从书本后面来的简答题的答案是自己整理的,不具有完全可信任性。一切以课本内容为准。

对于部分题目,仅为答题要点,或者有所延伸,加之理解误差,所以大家不要死背。

每一题的答题要点的页码都标在题目旁边了,大家可以翻看课本对照一下,顺便看看书本上的例子。

1.对旅游科学的跨学科性,你是怎样理解的? P7

比如,人们的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各不相同,要确定这些动机和行为,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去探索,进而找到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的最佳方法;旅游者过境需要持有政府机关颁发的护照和签证,这就涉及政治学方面的探讨;同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一旦形成一种影响多数人生活的经济体系,势必会引起立法部门的关注,这些立法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使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就需要进行法律方面的探讨。2.举例说明服务的基本特征。P10

服务具有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贮存性和缺乏所有权等五种基本特征。

①不可感知性:是服务的最主要特征。含义:首先服务同实物形式的产品相比较,它的特质及组成元素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形无质的,让人不能触摸到或凭肉眼看见其存在。同时,服务不仅是无形无质的,甚至使用服务后的利益,也很难被察觉,而是要在第一段时间后,想用服务的人才能感觉到“利益”的存在。比如:饭店餐厅的服务中,不仅有厨师的烹调服务过程,还有菜肴的物质加工过程。

②不可分离性:指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服务人员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也正是消费者消费服务的时刻,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

③差异性:是指服务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发生变化,很难统一界定。比如:对于同一家饭店的两个不同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可能出现一个部门的服务水平显著优于另一个部门的情形。

④不可贮存性:是基于服务的不可感知形态以及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使得服务不可能像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产品一样被贮存起来,以备未来出售。如医院或饭店的空房间,飞机的空座位。

⑤缺乏所有权:是指在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涉及任何所有权的转移。如:乘飞机之后,旅客从一个地方被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而此时旅客手里除了握有机票和登机牌之外不再拥有任何东西,同时航空公司也没有把任何东西的所有权转让给顾客。

3.结合国内旅游业的现状,谈谈旅游心理学的任务。P11

旅游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可以了解那些激励并影响旅游者作出各种旅游决策的心理因素,从而为旅游市场的预测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促进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

4.概述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4

①观察法: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并分析的研究方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观察法的优点在于方便易行,可涉及相当广泛的内容,且观察材料更接近于生活现实。其缺陷在于只能反映表面现象,难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因果规律。因此,此法最好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②调查法: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及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方法。适用于了解员工的业余生活内容、对工作的满意度、对领导风格的评价。

③测量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有关心理品质或行为进行测定、分析的方法。适用于能力测验、性格测验、人才测评等。

④个案研究:对个体、群体或组织以各种方法收集各方面可能的资料以供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一个饭店的历史来了解其管理方法及成效,就是一种个案研究。

⑤实验法:指在认为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精确操纵自变量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变化,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有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实验。

⑥评价法:是用来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核心手段是情景模拟测验,包括公文包测验、角色扮演、小组相互作用测验。

1.旅游者的常规决策、广泛性决策及瞬间决策之间有什么差异?P18-19

常规决策仅仅靠决策人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即可较好地完成,往往基于习惯。采用常规决策过程的旅游者往往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念做出选择,并坚信这种选择是建立在足够多的有关

信息基础之上的。因此,他在决策时也就不必去搜集和吸收更多的信息,他的旅游决策几乎不受那些能左右他影响的信息的影响。

广泛性决策则是处理一些无先例可循而又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缺乏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料。当旅游者采用广泛性决策时,他可能会接受那些有助于他做出选择的信息,通常旅游者会求助于朋友、同事、导游一类的信息来源,另外也会接受广告、宣传册和其他一些跟眼前选择有关的、非个人信息来源的帮助。

瞬时决策是事先没有考虑过的,通常为广告牌或其他形式的户外广告所激发。

2.了解旅游者的决策方式有什么实践意义?P19

了解旅游者所运用的决策方式的类型对提供旅游服务的旅游企业十分重要。了解了旅游者的决策过程及采用的决策类型,就可以确定如何向旅游者提供信息及提供信息的时间、类型和数量,使之足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过程。

3.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有哪些?P20

①作为个体的旅游者:a感觉与知觉b学习与记忆c动机与价值d态度e个性

②作为决策者的旅游者:a参考群体b家庭c角色

③旅游者的文化、亚文化:a文化b亚文化群体

1.阐述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原理。P31(每种原理都有具体实例,需要了解一下)

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

①闭合原理:指当一个刺激不完整时感知者填补缺失元素的倾向,即人们倾向于根据以往的经验填补空白。

②相似原理:指人们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相似自然属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即将相似的物体集成系列,从而产生一个统一的整体。

③接近原理:指人在感知各种刺激时,彼此相互接近的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组合在一起,构成知觉的对象。

④图形-场地原理:指刺激的一部分居于主位(图形),而其余部分退为背景。

2.谈谈旅游者的知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是如何影响旅游行为的。P37-41

①旅游者的知觉过程:是指人们对于施加给自己的信息,只是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

②知觉过程步骤:接触,选择性注意,理解,选择性保持。

③a接触:是人们在其感官接收范围内对刺激注意的程度。消费者集中注意某些刺激,而忽视其它刺激,甚至竭尽全力护士某些信息。影响接触程度的因素①选择性接触②适应性。

b选择性注意:有选择的注意是知觉防御的一种形式。知觉防御指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或那些在

个性上和文化上难以接受的事物拒之门外。例如:可能大多数乘客不再注意飞机上的安全设施,其部分原因是他们不再把航空旅行想象得那么危险。

c理解:知觉失真现象特别容易在一个消费者接受广告信息时发生,有三种表现形式:A曲解和误解广告,使其与自身态度相一致;B带有偏见性地抵制广告信息与信息来源;C接受广告中切实的信息,无视诱导性的广告。

d选择性保持:人们的心理倾向引起有选择的接触,有选择的注意,理解和现象有选择的保持。而这些现象反过来有增进原有的心理倾向。

3.知觉往往被称为一种过渡过程,那么这种过程是怎样起作用的?影响过滤方法的因素有哪些?P30

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

①刺激因素:即刺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如大小、颜色、声音、结构、形状和环境等。

知觉整合:a闭合原理b相似原理c接近原理d图形-场地原理e其他刺激因素。

②个体因素:a兴趣b需要和动机c期望和经验d个性e社会地位f其他个体因素,包括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如收入、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结构、国籍、民族和种族,还有态度、信仰、心境和记忆等。

4.为什么说遥远的旅游地仅仅因其遥远而具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P43

距离知觉对旅游起阻止作用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旅游。从心理上说,遥远的旅游胜地所产生的朦胧感与神秘感不仅给人以更多变化的希望,而且还给人以更多的、所需要的、新奇和多样性的希望。在不考虑巨大的、不可想象的经济代价的情况下,所有这些理由都会使人们觉得在家乡附近游乐永远代替不了去遥远的异邦度假旅游的愿望。

1.叙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要点,并讨论它们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作用。P49-51

①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当一种引起反应的刺激与另一种自身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一起出现时,就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

a如果条件刺激(CS)只是偶尔与无条件刺激(UCS)放在一起,条件反射可能不会发生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生,这种现象叫做消退现象。b刺激泛化:是指某种条件刺激能引起某种反应,并且与这种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能产生相同的现象。c刺激辨别:是指当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并没有一个条件刺激伴随时,反应会逐渐减弱并很快消失。

②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也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个人学习去做那些能产生正面结果的行为而避免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

工具性条件反射在下述三种情况下发生:a环境以奖励的方式提供正强化,加强了反应并使消费者做出适当的行为。b负强化也会加强反应,并使消费者做出适当的行为。c与人们做某事是为了避免不高兴不同,惩罚是指一种反应导致了不愉快的事件发生。

2.学习和态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态度可以习得吗?P58-59

一个人所持的态度是学习过程的结果。态度也可以通过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而习得。教育是学习态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态度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态度作为人们经验的一个结果也可以习得,并且可在购买和享受旅游服务中学习。

3.旅游者在旅游市场进行决策时,可能觉察到风险的原因有哪些?旅游经营人员可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旅游者降低觉察到的风险?P61-63

①觉察到风险的原因:a不确定的购买目标b不确定的购买报酬c缺乏购买经验d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e同等身份的人的影响f经济上的考虑

②a旅游者通过降低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减少察觉到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旅游营销人员及有关人员必须担负双重任务,既要启发旅游者对旅游的幻象,又要为他们现实的旅游做好准备,避免旅游者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b旅游者信赖一种品牌的产品,重复购买一种产品和服务,购买最流行的品牌以减少察觉到的风险。因此,旅游服务企业鼓励人们信任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得他们能为顾客提供极为周到的服务。通过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旅游企业可以保持现有的顾客,通过比竞争者更高效率的服务,还可以招徕新的顾客。

c旅游者通过寻求信息减少察觉到的风险。当人们觉察到心理社会风险很大时,职业旅游代理人可以起很大作用。如果旅游代理人被消费者当做旅游顾问,他对消费者的旅游决策就有重大影响,但如果他仅仅作为接受预订手续的人,则他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就极小。因此,旅游代理人既要精通他经销的旅游产品,又要熟悉顾客。

4.当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之后,为什么还可能存在疑虑?旅游者用以减少购买后疑虑的方法有哪些?P65

①a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疑虑是购买前难以对几个可供选择的产品作出选择的延续;b消费者在购买之后受到挫折,或者遇到预料不到的困难,而产生购买后的疑虑。

②旅游者用以减少购买后失衡的方法:a接触新的信息b一个人也可能通过遗忘弃选对象讨人喜欢的特点,记住它令人讨厌的地方,或者同时用这两种方法来减少购买后的失衡。c一个人为了将其购买决定合理化,就断言说,他即使做别的选择,其结果仍大致相同,这是用以减少购买后失衡的另一种方法。5.叙述旅游市场上满意者和最佳者的行为差异。P71

旅游市场既有满意者,又有最佳者,也可能两种情况在同一人身上兼而有之。满意者往往未加深思熟虑就作出决定,而且事后也不会有任何疑虑和后悔;最佳者很可能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评估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在此过程中,他搜集了大量信息,绞尽脑汁地考虑度假旅游的每一个细节。最佳者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他很可能会不断地用一些细节问题纠缠销售者,而且,再次来访时也是如此。

1.解释动机的产生过程。P74

动机是在人希望其需要得到满足时被激发产生的。一旦某种需要被激发,一种紧张的状态便会存在。它驱使人们试图减少或排除这种紧张感。动机产生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运作的:一个需要为人们所辨认,这个需要或许是实用的,也就是说,一种希望得到某种功能或益处的期望;或许是享乐的,即围绕着情感的反应或幻想。期望的最终状态是消费者目标。

2.为什么说当认识到营销策略的目的是影响消费者满足需要的方向,而不是创造需要本身时,它是更有效的?P76

一个需要是一个基本的生理动机,而一个需求则代表社会所教给人们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因此,需要是已经存在的,即需要早就存在于营销活动之前,而经销商仅仅是建议通过哪种方式去满足它。广告的基本目标就是使人们产生对这些需要存在的认识,而不是去创造它们。经销商可以通过制造适当的产品,使其富有吸引力,有支付能力和使目标消费者容易得到,从而满足需求。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经销商能够驾驭环境,从而使激发一种需要成为可能。

3.描述三种类型的动机冲突,并针对每种情况从旅游市场活动中举出一个例子。P77

①接近-接近冲突:又称双趋冲突。在一个接近-接近冲突中,一个人必须在两种期望中进行选择。如一个学生在假期是回家,还是与朋友去滑雪旅行。

②接近-回避冲突:当人们期盼着一个目标而同时又想回避它时,便产生了接近-回避冲突,或称趋避冲突。例如当人们买一件显示身份的产品时,会有犯罪感和炫耀感;当人们凝视一大盒甜点时,会觉得自己像一个贪食者。

③回避-回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是一种左右两难的心理困境。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同时具有威胁性,便产生二者都想要逃避的动机,只是迫于形势,两难之中必须接近其一时,即形成回避-回避冲突。例如,一辆旧车的拥有者可能面临选择:或者在这辆旧车上投入更多的钱,或者买一辆新车。

4.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79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的层次关系图:

马斯洛系统地提出了人类需要的层次模型,在每一层中,动机得以具体化。

在马斯洛看来,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到来。但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出现而消失,只是高层次需要产生后,低层次需要对行为的影响相对变小而已,各层次的需要呈相互依赖与重叠的关系。

马斯洛还指出,各种需要层次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5.从公式B=f(P,E)出发解释“具体化了的旅游倾向”与旅游需要或旅游动机的区别。P84

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及其环境因素的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B=f(P,E),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因素,E代表个体的环境因素。

仅有需要或动机尚不能使其行为具体化,唯有需要或动机同费用、时间等相联系,才有具体的旅游行为。在这里,需要或动机是个体因素,费用、时间等是环境因素。如前所述,他们之间互为函数关系,即需要或动机越强烈,筹备费用和腾出时间的迫切性就越高。同样,费用和时间等条件的具体化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需要或动机,其结果是出现具体化的旅游倾向。

6.结合自己或他人度假旅游的经历,分析旅游动机的多样性。P86-87

①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完善的需要②基本智力的需要:求知;求解

③探索的需要:好奇心;学习欲望④冒险的需要:冒险和探索

7.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谈谈旅游者为达到一致性和复杂性的最佳平衡,会怎样把同一性、可预见性与新奇、变化及不可预见性结合在一起?P97-98

人们总是寻求平衡、和谐、一致、没有冲突及可预见性,

非一致性产生心里紧张。个人为了缓解心里紧张,就势必

寻找可以预见的和始终如一的东西。

人们有着对新奇、意外、变化和不可预见的事物的追求,一致

性使得生活变得重复、无聊。一致性和复杂性都会引起人们的

心理紧张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表现厌烦,慌张,为把心

理紧张程度降低到最佳水平,人们可能决定去旅游。人们倾向

于把一致性与复杂性相结合,以实现刺激的最佳平衡。因此,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会把同一性,可预见性与新奇、变化及不

可预见性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一致性与复杂性的平衡。

1.举例说明态度的功能和特征。P103

①态度的功能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凯茨体提出。

a功利性功能:指导消费者去获取渴望的利益。例如,一位认为安全性和速效性是选择止痛剂最重要标准的消费者会直接去寻找满足这些利益的品牌。当汽车广告以性能特点为宣传对象时,就反映了态度的功利

性功能。耐克运动鞋的广告也是。

b价值表现功能:具有价值表现功能的那些产品反映了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人们对产品的态度取决于产品代表的是哪一类型的消费者,如住五星级饭店的旅游者是什么样的人。

c自我防卫功能:指在外来威胁的内在感觉之下起保护作用的态度。如大多数消费者使用漱口水是为了避免不好的口腔气味,而不是为了治疗这种气味。如Retin-A的广告即是一例,使用它避免了因痤疮和粉刺而带来的困窘,从而增强了社会接受性。

d认识功能:指有些态度的形成是因为人们对秩序、结构和意义的需要。如,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咖啡起的是效用功能而不是价值表现功能。“Sterling牌咖啡美妙醇正、令人心醉的口味和方向来自于最鲜美的名牌咖啡豆”是一则咖啡广告,它利用的是效用功能。“你所喝的咖啡表明你的身份,它能显示出独特高贵的品位”是另一则咖啡广告,它利用的是价值表现功能。人们对前一则广告的反应要比后一则强烈得多。

②态度的特征:

a态度的强度:三个层次:容忍;认同;内在化

b态度的稳定性:促进稳定性的因素:态度的结构;态度的因果关系;态度的一致性

c态度的不稳定性:态度改变的原因:态度的冲突;情况影响态度;创伤性经历

2.信念、见解和情感之间的区别是什么?P101

信念是以充分的事实或知识为基础的心理倾向,它被认为是一种真理,大多数信念是相当持久的,但这些信念不一定都是很重要的。间接不以确定的事实为基础,它可能涉及某些事实,但只能表示某人得出的结论,而且比较容易改变。情感是指个人对一个对象所作的情绪判断,对象可被判断为好的或坏的。

3.举例说明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P102

①这种态度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性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优柔寡断的态度或否定的态度使人们先倾向于避免某些情况,但并不妨碍人们作意外的选择。②人们在同一时间必须扮演两种不同社会角色的情况。③来自于人们称做“强迫依从”的情况。

4. 某一产品或服务的突出属性是指什么?P114

一个人对一个对象所持的态度,是由对该对象的每个特殊属性所持的态度构成的。其中,每一个特定的属性都具有其自身的突出点,这就意味着每个属性的相对重要性都有所不同,这些突出点就是某产品或服务的突出属性。一个旅游地不同属性的突出点也是因人而异的。对同一个人来说,属性的突出点取决于他的需要和目标。

5. 如何改变旅游产品或服务,才能改变旅游者的态度?P121

态度的改变包括方向的改变和强度的改变两个方面。要使旅游者改变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态度,最简便的方法往往是改变旅游产品本身。旅游服务可以通过改变旅游从业人员的态度和仪表、服务价格及服务方式等途径来促使旅游者改变对旅游服务的态度。

①微笑服务与仪表②营业地点和服务网点③时间便利④有形商品与设备

6. 怎样理解即使产品或服务不变,一些新的知觉形象也能促使态度改变?P125

新的知觉也能促使态度发生变化,即使在基本产品和服务保持不变时也是如此。以某种方式传递新的或追加的信息,即关于某项旅游产品或服务,以及这些产品或服务如何有益于旅游者的信息,可以改变旅游者的知觉,从而促使其态度作相应的改变。

7. 宣传对旅游者态度变化的影响取决于哪些因素?P128

①宣传者的权威性:可信性因素,专业性因素,表达方式因素;②宣传的内容与组织

1.叙述有关个性的理论。P131

①新弗洛伊德理论:一个人的个性应该更多地收到个人待人处事方式的影响。卡伦·霍尼提出人们可以被描述成不断向别人靠近的“追随者”、离群叛众的“分离者”或者与别人不同的突出的“进取者”,这三类人倾向于购买不同种类的产品。

②荣格理论:强调个性形成过程,是个人的既往历史(他的过去)和作为有创造性的人(他的未来)的共同作用。

③特征理论:着重于定量指标,也就是特征,或者说是区别个人的独特性格。特征理论有助于市场细分这一目的,个人特征资料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信息相结合才真正有用。

2.个性类型与旅游行为有什么关系?P135

①希波克拉底:黏液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

②卡伦·霍尼:温顺型,进取型,孤独型。

③戴维·莱斯曼:传统趋向型,内趋型,外趋型。

④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个体的全部生命力,提出人分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

艾森克:个体行为特征在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端间的分布情况接近于正态分布。

⑤斯坦利·帕洛格:安乐小康型,追新猎奇性。安乐小康型的人强烈要求生活具有可预见性,他们的行为倾向是消极的、被动的、以休息和松弛为主要旅游动机。对追新猎奇性的人而言,在他们的生活中不需要事先的预料和安排,他们渴望出现不可预见的事物。

3.为什么说帕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和旅游地类型间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相对的、不稳固的联系?P140

人们在变化,有时会变得更加冒险和活跃,旅游也会使安乐小康型的人发生变化,使中间型的人变成较追新猎奇型的人。旅游行为这种态度上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①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人的行为会沿着安乐小康型-追新猎奇型的方向从左向右移动。②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人会变化,而且旅游胜地也会沿着安乐小康型-追新猎奇型的方向移动和变化。③人们在不同场合会出于不同动机而去旅游。④在家庭收入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旅游方式基本上由收入决定。

4.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有什么关系?P150

①文静型: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是以家庭和子女为中心的人。这种人喜欢清洁,对健康有异乎寻常的兴趣。认为一座僻静的湖边小屋是度暑假的理想之地。

②海外型:这种类型的旅游者活跃、开朗、自信、对新鲜事物开放。他们的兴趣在于游历遥远的目的地。

③历史型:这类型的人认为度假应具有教育意义,娱乐只是次要的动机。这一类型的旅游者对教育的体验和兴趣,同他们对孩子、家庭的强烈责任感结合在一起。

④乘周末旅游汽车型:周末旅游汽车拥有者通常要求花较多的时间去旅游,也比较赞成旅游。他们比没有周末旅游汽车的人更加保守,更倾向于传统观念,他们更恋家,其生活方式以家庭为中心。

⑤赊购型:用赊购的方法购买旅游服务。许多人旅游时,把使用信用卡作为一种方便措施,但是他们避免分期付款购买旅游服务。是鼓励还是劝阻人们赊购旅游,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旅游的两种基本看法,即旅游或被看做一种奢侈品,或被看做一种必需品。

5.为什么说旅游是一种对自我形象具有象征性的产品?P142

人们人为地使旅游成为一种明显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产品,在加强某种自我形象方面是极其重要的,如商业旅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样,实行奖励性旅游,也提醒公司销售人员注意那些获得这种旅游的人懂得自己所具有的价值,即他们也属于富有成效的人。作为一种象征,旅游可以大量披露一个人的情况:成功、成就、富有经验、老于世故。

1.参考群体有哪些力量?P168

①参考群体的性质:规范;价值观;角色;地位;社会化;权力:专家权力,参考权力,报酬权力。

②三种群体权利类型暗示了参考群体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几种途径。首先,专家权力意味着信息影响,广告中专家的证实或某个知识渊博的朋友的经验都是一种信息交流;其次,参考权力意味着群体有一种比较影响,因为参考就是将个人的信仰、态度和行为与群体其他成员进行比较,群体作为参照物提供给消费者一个评价他自我形象的基础;第三,报酬权力暗示参照群体有一种规范影响,它是通过在群体规范的基础上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并鼓励遵从这些规范来作用的。

2.举例说明一个配有导游的旅游团体为其成员提供的利益。

实在找不到答案…自己发挥…

3.为什么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可能完全区别于他在家时的行为?P177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同他在家时的行为可能大相径庭。这不仅是由于扮演的角色不同,而且也因为他一旦离开家,就进入一个幻想世界,或者说进入了一个“游戏世界”。在这个游戏世界里,旅游者将把束缚他的行为的日常义务与责任全部抛到九霄云外,而在家里,或在离家不远的群体圈子里,个人的行为则受到一个完整的、规范的体系的限制。

4.以你认识的几个家庭为例,说明他们是怎样作家庭旅游决策的。P184-188

①家庭旅游决策的一般规律:一般来说,家庭要做出补偿性购买决策和调节性购买决策两种基本类型的决策。在一个补偿性购买决策中,家庭中的成员都同意意愿中的购买方案,只是在如何完成这项购买上有不同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最可能会致力于解决问题并考虑各种备选方案,直到找到一个符合群体的方法。在一个调节性购买决策中,家庭成员有不同的喜好和优先顺序,并且可能达不成符合所有成员最低预期的购买意见。在这里,人们可能使用各种交易、强制、妥协以及滥用权力的方法,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基本购买目标。家庭旅游五步决策过程:

一般决策→寻找信息→共同决策→度假旅游活动→满足、抱怨

②家庭旅游决策类型:丈夫起主导作用的决策(人寿保险、割草机、自动化设备);妻子起主导作用的决策(清洁用品、厨房用具、童装、食品及某些家具);共同影响,一方决策(酒类饮料,购买家用器具);共同影响,共同决策(购买起居室里的陈设和装饰品)。

③儿童对家庭旅游决策的影响

5.为什么一个家庭及其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会随着时间起变化?P180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及其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有关。态度与行为的改变常常是由家庭成员承担角色的改变引起的,而角色的改变又是由家庭规模、家庭成员的成熟程度和经历的改变,以及他们的需要、价值观、感性认识和兴趣的改变引起的。

6.举例说明文化与亚文化群体对旅游行为的影响。P207-209

①社会文化因素对旅游行为的影响:制约旅游者的某些心理欲求;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要;决定了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标准;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发展方向。

②亚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民族亚文化:不同国家的旅游者在价值取向、出游目的、出游方式、对目的地的偏好、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程度、逗留时间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

宗教亚文化:不同的宗教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倾向、习俗和禁忌。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宗教信徒,但对一个社会或群体影响深远的宗教,却会给该社会或群体的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迹。

地理亚文化: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抛开日常的生活习惯,前往与居住地地理环境差异较大的目的地,体验不同的生活。

年龄亚文化:一个消费者所降生的时代,使他与同时期出生的其他人产生文化联系。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的需求与喜好在改变,这种变化通常要与他的同龄人保持一致。

性别亚文化: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更重要的是它鲜明地表现在两性不同的心理与文化当中。个体社会化的历程不仅是造就具有适宜行为的社会成员,还要使他们产生性别认同,对自身做出恰当的性别归属判断,表现出与自己生理性别一致的角色行为。

社会阶层:由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相似,同一阶层的社会成员在行为表现上也具有共同的倾向。不同阶层的社会人群在消费支出结构模式、信息接收和处理、购物方式、品牌偏好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7.为什么说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划分旅游市场的有价值的依据?P210

在许多社会里,体育运动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文化价值,对许多人来说,体育世界是神圣的,甚至上升到宗教的地位。对体育的积极兴趣以及想去某地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已经成为成千上万人旅游计划的主要动机。体育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们去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想作一番个人表演,他们期望一举成名,期望自己的表演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

象,他们期望自己的活动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同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还期望对选手们精湛的技艺、精彩的比赛产生敬慕,并铭记于心。于是,体育活动经历属于人们所能获得的最生动、最难忘的经历之列,体育在工业化社会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的裂解,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划分旅游市场的有价值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旅游消费者服务。

8.为什么说馈赠礼物是经销旅游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P211

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消费者现在用于服务行业的费用要比用于有形商品上的费用高,因此,把无形的服务作为礼物馈赠已经变得更加普遍。对于接受者来说,这种无形礼物象征着一种能使礼物的性质的特征符合自己的爱好与需要的机会。像旅游这样的无形服务作为一种礼物,特别能迎合个人需要,接受者可以使礼物满足其特殊的需要、爱好或兴致。这样就减少了礼物与接收者的兴趣、需要或愿望不一致的风险。正因如此,接受者就能因受礼而实现最大限度的享受。由于这些原因,旅游就成为了一份有诱惑力的礼物。所以馈赠礼物成为了经销旅游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为什么说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P243

高工作绩效对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制能力方面的要求,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呃要求。因此,仅仅关心员工的能力或仅仅关心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都是不够的。员工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员工缺乏必需的能力,常常会在工作中失利;如果员工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工作要求而造成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时,虽然工作绩效可能不会存在问题,但同时可能会使组织缺乏效力,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尤其当员工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能时,会因工作的局限性而灰心丧气。

2.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有何主要特征?在旅游企业管理中,如何对待员工的气质差异?P246-248

②根据员工的气质类型,为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在安排工作时,注意不同气质类型人员的适当搭配;从员工的气质类型出发,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3.阿吉里斯关于性格的“不成熟-成熟”理论,对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意义?P253

阿吉里斯认为传统的管理组织具有抑制人们成熟的“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工人是因为受管理方式的束缚而使性格不能成熟。在这些组织里,工人被鼓励做一个被动、依赖及附属的人,因此,其行为便不易成熟。根据以上情况,阿吉里斯要求管理者提供给员工一种可以成长与成熟的环境,使其在致力于组织成功的过程中亦可以获得需要的满足。如果受到适当的激励,人们可以主动自觉地工作,且具有创造力。

1.说明激励员工的三个层次。P257

当我们说某人正被激励着或者没有被激励着做某件事时,涉及的是三种不同的、有时又互相联系的激励层次:

第一层次是个人行为的方向,员工行为的方向可能并不是理想的,因此管理者只是确定和传达理想的行为是不够的,管理者必须激励员工真正地去实施那些理想的行为。第二层次与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相关,管

理者要使员工努力地工作,将精力放在他

们所做的事情上。第三层次是坚持。

2.解释绩效和激励之间的关系。P258

考虑员工绩效的一个常用但过分简单的方法是

把它看成是能力与激励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绩效=f(能力,激励,机会)。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员工的激励水平越

高,绩效就越好。

3.赫茨伯格关于员工激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联系?P265

赫茨伯格所提出的两类因素与马斯洛所提出的理论是有些类似的。

4.举例说明应如何表扬及在什么时机进行表扬?P269

为了最大化强化的效果,表扬应当与行为紧密相连。如果昨天管理者批评了员工的不准时,而今天他准时到达,那么,认可他今天的行为就必须在今天,而不要拖到这个周末。管理者可以注意时间,随意地说一句“谢谢”。这就足够达到强化的作用了。

5.讨论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激励理论。P267

当代激励理论:

①目标设置理论:明确的目标能提高绩效;一旦人们接受了困难的目标,会比容易的目标带来更高的绩效;反馈比无反馈带来更高的绩效。目标设置理论的成功与否同时目标承诺、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一定难度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意图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激励力量。在适当的情况下,目标可以带来更高的绩效。

②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强化塑造行为。斯金纳:当人们因采取某种理想行为而受到奖励时,他们最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按照强化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化他们认为有利的行为来影响员工的活动,但重点应该在于积极强化而不是惩罚。组织及其管理者可以有很多方式实施积极强化,除了加薪和更多的奖金,还可以使用许多非金钱的奖励方式。比如,可以使用表扬和认可来强化员工的正确行为。a表扬应该是真实的;b表扬应该是具体的;c由于绩效好于预期给予表扬;d表扬应该及时;e仅仅是为了表扬,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

③公平理论:一个人对所得到的报酬是否满意,

是通过公平理论来说明的,那就是个人主观地将

他的投入同某些其他有关的人相比来评价是否得

到公平或公证的报酬。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式:

一个人的报酬和投入之比和与之比较的另一个人的报酬和投入之比应该是平衡的。

④期望理论: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着眼于三种联系:努力、绩效的联系;绩效、奖赏的联系;吸引力。

6.是哪些因素制约了饭店业管理者对激励理论的充分运用?P275

①饭店业的工作性质②公司政策和管理理念③管理者的权力和所掌握资源的范围

④员工的类型⑤管理者的压力⑥管理者的时间

7.如何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P277

①提供一个诱人的工作环境②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③人适其职④使工作有趣且富有挑战性

8.谈谈了解员工的最佳方式。P281

了解员工的最佳方式就是观察他们。注意他们平时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尤其注意他们在闲聊中谈到的有关他们自己的事。最主要的是员工的需求、欲望和能打动他们的东西,因为这些激励因素能够带来令管理者和员工都满意的上乘表现。管理者观察员工纯粹出于实际的考虑,不必试图去给他们做心理分析,探寻他们潜在的动机,挖掘出真正能激发他们的东西。因为如果管理者非专业的分析出现了错误,员工就会认为管理者不公正,如果管理者对了,员工会感到很脆弱。不论是哪种情况,都只会干扰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而不会使之得到改善。

9.说明培养员工的意义和方法。P284

管理者通过以下方式培养新来的员工:培训、反馈、鼓励、支持以及提供合适的设备并且从总体上协助他们的工作。还可以通过你对待他们的方式,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对运作过程的重要性;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成绩和成长。对他们的进步所给予的具体的认可,不论奖品、奖励或者仅仅是一句赞扬,都可以增加新员工对于自己的成绩的自豪感。

对那些极具潜力的员工,管理者应该尽量培养他们的技能;运用他们的才干;向他们征询对工作的看法,以考察他们;让他们担负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敞开向前进的大门。

意义:保持积极的工作氛围的一种方法就是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并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员工都和你一样优秀,这样可以使工作变得更容易,可以使你的上司更器重你,并且也有益于员工的成长。培养员工有利于士气,它能给员工一种向前进的感觉,从而避免员工失去新鲜感或者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同时,让员工感觉到管理者在帮助他们前进也有利于他们接受管理者的领导地位。

10.描述饭店业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管理方法。P284

不管管理者意识到与否,管理者都在为员工树立一种榜样,他们会模仿管理者所做的一切。这一现象成为绝色榜样。如果管理者期望员工有最佳的工作表现,管理者就必须在工作中作出自己的最佳表现。如果管理者付出100%的时间和精力,很可能员工会付出110%。但如果他们看到管理者只付出了75%,他们就会只付出25%-50%的努力。所以,如果管理者想让员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就要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

1.试论潜在压力感的三个来源,其中哪一个可被管理者所控制?P290-295

潜在压力感的三个来源分别是: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人的。其中,组织的是可被管理者所控制的。

①环境:环境的不确定性不仅会影响组织结构的设计,也会影响组织员工的压力水平。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商业周期的变化造成的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政治的不确定性、新技术革新导致的技术的不确定性。

②组织:组织因素中主要有任务要求(个人工作的设计、工作条件、体力消耗程度等)、角色要求(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感、角色模糊感)、人际关系要求(人际关系不相容)、组织结构(组织层次分化的水平、组织规章制度的效力、决策在哪里进行等)、组织领导作风(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组织生命周期(初创和衰退阶段压力重重,成长阶段一般,成熟阶段压力感处于最低水平)这几个方面。

③个人因素:挫折;冲突(接近-接近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回避-回避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满足欲望和抑制欲望的冲突)

④其他因素:员工的个人生活因素,如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员工个性特点等几个方面。

2.在组织中,产生挫折的因素有哪些?P293

①拖延:a例行之事的拖延:有些任务本来可以迅速地和轻易地完成,但往往由于组织整体上的设计问题,因为个别人或某些规章制度和程序规定而被拖延。b职业发展中的拖延:每一个组织都存在一个“一级压一级”的等级制度,它要求组织成员先作出某种贡献,然后才能得到晋升。

②缺乏:个人常常缺乏实现他们的目标所必不可少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人际资源。

③丧失:有时,组织成员们丧失了一种技能或资源,使他们在试图实现一个重要的目标方面遇到挫折。

④失败:组织成员常常在实现目标的尝试方面遭受挫折。最明显的失败事例是受到其他组织成员注意的事例。报告误期、错过了客户、成绩评定很差或者没有能力获得晋升等,这些在组织中的其他人压力都体现为失败。另外,当人们设立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时,同样会遭受挫折。

3.什么是压力的行为反应?压力的行为反应有哪几种?P297

压力的行为反应是指受到压力的个人在克服压力的意图方面进行的公开活动,包括问题解决、退缩和运用添加物。

①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对压力最典型的反应。问题解决以消除压力因素或减少它的影响为目标,并不以在短期内使个人感觉稍好为目的。方法如:分配;时间管理;高清问题;请求帮助;另外选择。

②退缩:避开压力因素是对压力的最基本的反应之一。在组织中,这种反应往往采取缺勤和离职的方式。

③运用添加物:对个人和组织来说,吸烟、喝酒和服药是在压力之下作出的最不令人满意的行为反应。这些活动不能消除压力,还严重影响雇员的体力和智力,使之难以完成工作。

4.什么是防御机制?对压力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哪些内容?P299

对压力的最普通的心理反应是防御机制的作用。防御机制是减少压力引起的忧虑的心理意向。防御机制只是减少压力,而不是实际对抗或处理压力因素;防御机制的运用通常是自动的和无意识的,个人一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某些情况下,个人可能会注意到这种机制或者有意识地运用它:

①文饰:指把一个人的行动归因于社会认可的理由和动机,使这些行动至少对本人来说,似乎是合理的和明智的;如,当知道自己不能被提升为主管后,一名男护士十分恼怒,大发牢骚,他可能宣称护士长歧视男人,证明他的愤怒是合理的。

②投射:指把自己不合需要的思想和动机归因于其他人,使他们具有肯定性质;如,一名向政府官员行贿而处于心理矛盾中的推销管理人员可能推想,那名官员是腐败堕落的人。

③转移:指把愤怒的感情发泄到一个“安全”对象上而不在可能遭受惩罚的地方表现出来;如,一名因为做工粗劣而受到工长严厉批评的建筑工人回到家中,狠踢他家的狗。

④反向:指以一种与个人真是感觉相反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意向,而不冒使自己的真正立场遭到否定反应的危险;如,群体中一名地位不高的成员在一个重要问题上按多数人的意志投票,而不表明他真正立场,以免使自己遭受攻击。

⑤补偿:指在某一领域中运用自己的技能弥补在另一领域中的失败;如,一名不能出研究成果的大学教师可能决心成为一名杰出的中学教师。

⑥抑制:指防止自觉意识到可能发生的威胁,以便回避压力因素;如,觉得工作机械但又不得不去,因而感到压力的装配线工人忘记给闹钟上弦,结果睡过了头不能去上班。

5.组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员工的压力感?P303

①加强人事甄选②设置具体可行的目标③工作再设计④提高员工的参与程度

⑤加强与员工正式的组织沟通⑥设立公司身心健康项目

1.阐述疲劳的心理学表现.P307

无力感;注意的失调;感觉方面的失调;动觉方面的紊乱;记忆和思维故障;意志衰退;睡意。

2.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产生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具体说明这些因素。P309-312

①产生生理疲劳的主要因素分析:

a作业强度和持续时间:作业强度是决定疲劳出现早迟以及疲劳积累程度的主要因素,作业强度越大,疲劳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疲劳积累的程度越高;

b作业速度:过于快的作业速度,很容易产生疲劳,只有采取“经济速度”,才能减少疲劳和提高效率;

c作业环境:恶劣的环境会使作业者加速疲劳,温度、湿度、照明、噪声、灰尘、震动等处理不好都会引起疲劳;

d工作时间:一个人在夜里的工作效率大大不如白天,所以夜班作业比白天作业疲劳产生得快。白天工作过程的效率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开工渐近阶段;疲劳发作时出现的工作能力下降;预知工作时间行将结束时的完工突进。

②产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分析:

a消极情绪:这可能是由于工作、学习、生活不顺心;可能是收到他人打击和遭遇某种不幸,因而心烦意乱;也可能是由于一种需求得到了满足,失去了对行为的激励;或者是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了郁闷消极的情绪。消极情绪对人的行动有减力的作用,有消极情绪的人,工作缺乏动力,对工作表现冷漠甚至厌烦,遇到困难也不能自觉地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工作效率必然降低,甚至出现别别扭扭、摔摔打打、拿东西撒气、甩手不干等抵制工作的现象。

b单调感和厌烦感:在现代旅游企业里由于分工过细,因而使员工感到单调、乏味、厌倦,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这种感觉会越来越严重。

3.举例说明消除疲劳常用的措施。P312

①合理安排休息:对于休息和活动时间的配置,一般应根据疲劳积累规律和活动状况加以考虑。安排休息的原则应为“先少后多”。另外,可根据日、星期、月份的变化,适当地安排休息时间。

②提供足够的睡眠:通过睡眠,可以将操作者在一天中消耗的能源物质重新储备起来,将积累的代谢产物清除掉。

③合理设计工作环境:除了消除温度、噪音、粉尘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外,工作台、工作座椅的合理设计对消除疲劳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让操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变换姿势,使工作负荷由不同肌肉轮流承担,也是一种减轻疲劳的有效方法。

④变换工作类型:合理安排操作者工作轮换,或者将各种类型的活动混合起来并交替进行,可使操作者肌体的不同部位得到必要的休息。

⑤工作内容丰富化:是用以减少单调感、厌烦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可以使工作成为员工本身的一种享受和需要,从而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其要点是在工作中增加更有兴趣和更有挑战性的内容。

⑥自我心理训练:运用思维、情绪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对自己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大脑产生美好的想象,抑制大脑的紧张状况,从而有利于消除疲劳,强身健体,提高功效。

4.结合自己在饭店实习的经历,谈谈饭店工作环境对员工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的影响。P314 饭店员工的活动始终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员工在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劳动操作的环境中,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就可能提高;而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工作或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工效,有时甚至会影响健康和安全。

在员工的作业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体,而环境就是作业的条件。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心理状况。

5.如果你是一家饭店的主要管理人员,你将在哪些场所使用功能音乐?你将如何设计这些功能音乐?为什么?P320

唤醒模型认为低噪声对工作绩效有利,是因为唤醒水平恰当,高噪声导致过度唤醒,所以对绩效有不利影响。唤醒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字形关系。

根据音乐对人的心理功能作用和影响,饭店的一些工作场所可以播放欢快活泼、轻盈流畅、优雅柔和的轻音乐,使员工感到轻松愉快、舒适安逸。但播放时间不宜太长,时间过长也是产生噪音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每首曲子播完之后应有一段间歇时间为宜。

1.简述群体的主要优点和局限性。P326-327

①优点:

a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群体成员关系给成员提供了满足安全和社会需要的机会,并且提供了满足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机会。

b可能比个人运行更有效:协同作用。

②局限性:

a鼓励群体性虚耗:群体成员共同工作时的“搭便车”行为。

b分散职责:由于每个人只能做项目的一部分,所以没有人会觉得要为整个项目负责。这也意味着更多平凡的、日常的以及不合意的工作会被忽略掉,每个成员都希望其他人会完成那些工作。

c可能不比个人运行更有效:由于存在着群体性的不劳而获、职责分散和其他因素,群体未必比个人更为有效和更有生产效率。

2.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P328

①相互作用的机会:通过相互依靠来达到共同目标。关键因素是邻近性或身体距离。

②目标完成的可能性:物理目标,智力目标,社会情感目标

③成员的个性:态度和个性特征

3.工作团队与工作群体的区别是什么?P337-338

工作团队是可以被授权建立一些或者全部的团队目标,能够决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承担需要承担的任务,并共同对结果负责。在工作群体中,成员通过相互作用来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工作群体中,不存在一种积极的协同作用,能够使群体的总体绩效水平大于个人绩效之和。

4.谈谈自我管理型工作团队的出现对旅游行业的影响。P342

自我管理型工作团队下达自己的工作指令,包括雇用和辞退团队成员,设置工资等级并建议工资的调整基数,安排团队的工作时间并确保成员完全遵守,批准成员的假期,制定相关的工作政策,评估和调整工作程序——总之,团队将取代过去的督导和经理而成为自我决策的实体。团队还要完成自己的“数目”,也就是完成行业中团队自己所承担经营目标额度的组成部分。

显然,自我管理型团队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操作模式,也会给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如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将大大削弱,自我管理型团队将调整行业的宏观指令,甚至完全取消这种指令。工作程序将发生重大改变。管理者认可的工作程序可能完全不符合该团队的经营运作,团队可能会重新调整工作的程序,对其作出归纳和增删。

1.举例说明沟通的功能。P346

①控制:员工们必须遵守组织中的权利等级和正式指导方针。如,他们要首先与直接上级主管交流有关工作方面的不满和抱怨,要按照工作说明书工作,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等,通过沟通可以实现这种控制功能。

②激励:明确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来做,没有达到标准时应如何改进。

③情绪表达:沟通为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

④提供信息:与决策角色有关,为个体和群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确定并评估各种备选方案。

2.常见的沟通网络有几种?试比较不同网络的利弊。P354

①正式沟通网络

②非正式沟通网络:小道消息

3.举例说明小道消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P358

某些管理部门在小道消息的管理方面十分松弛,以至小道消息经常取代正式的沟通。小道消息也能在不用作出正式表示赞成的情况下,测验员工对拟议中的变革的反应。有的管理部门通过小道消息故意把一些想法“透露”出去,以便试探潜在的接受程度。最后,参与小道消息的传播可能给工作环境增加一点兴趣和消遣。但是当小道消息变成谣传的一种经常性的传播途径时,它则成为组织的一个问题。

4.举例说明沟通的障碍。P358-360

①缺乏计划②过滤③选择性知觉④不善聆听意见及过早的评价

⑤情绪和态度⑥信息超负荷⑦语言

5.管理者应如何有效地克服沟通的障碍?P360-361

①运用反馈②简化语言③积极聆听④抑制情绪⑤注意非语言提示

1.概述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意义。P365

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组织团结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心理健康④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知觉有哪些常见的形式?为什么说按照这些形式作出的判断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正确无误的,有时可能会歪曲知觉,导致知觉偏差?P366-369

常见的形式: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第一印象是指观察者在第一次与对方接触时,根据对方的身体、相貌及外显行为所得的综合性与评鉴性的判断。有的人对领导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便在领导心目中形成好的印象。而有的人则可能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佳而被埋没,一蹶不振。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常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的特征,晕轮效应的极端化就是推人及物。因此,由于晕轮效应现象的存在,往往使管理者难以真正地了解和公正地评价员工。

在某些条件下,刻板印象有助于对他人作概括性的了解。但它又是一种简单的认识,尤其是当这种刻板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时,就会对他造成错误的判断,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3.为什么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而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倾向于情境归因?归因理论的重要价值是什么?P370

海德归因论:一、个人对自己知道的较多,对别人知道的较少;个人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别人的行为,故而只能笼统地解释说其行为原因乃是出于对方本身。二、由于注意焦点不同,观察别人行为时,注意的焦点多落在对方本人身上;在个人自己表现某种行为时,注意的焦点往往落在环境上。

4.构成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这些因素。P372

①接近且相纳: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活动空间上彼此接近,因而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这是一种最自然的现象。然而,在接近的条件下要想进一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彼此互相接纳。

②相似或相补:由于某些方面相似,而可能彼此投契,可能情投意合,从而形成亲密关系。相补性能构成人际吸引的原因,除两性之间自然相补之外,在个人兴趣、专业、特殊才能等方面,多数人都会有希望自己所缺者能由别人补足的心理倾向。因此,遇到自身所缺少而对方所擅长的某种特征时,就会不期而然地对之表示好感。

③相悦因素:所谓相悦,主要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接纳和肯定。人们的相悦会在举止言谈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彼此都感到对方能接纳自己和喜欢自己时,就会产生最大的相互吸引力,极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相约因素不是基于相互间的捧场,而是基于相互间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④性格与能力: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5.概述人际关系调节的原则和方法。P377-378

原则:①情感性原则:建立人际关系必须以情感的融洽性为基础;②主体性原则:建立人际关系的主动性和主导型;③事业性原则:建立人际关系必须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共同目标为根本目的。

方法:①工作环境改善:建立一个坚强且善于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领导班子;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推行参与管理;加强意见沟通;采用相互作用分析的技术;②个性心理修养:感受性训练;角色扮演;人格修养。

1.为什么说旅游审美是一个综合的审美心理过程?P437

旅游者在游览中的审美心理涉及面广:自然审美,人文与社会审美,文化艺术审美,饮食生活审美。

2.导游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P442-450

①导游的情感品质:a正确的情感倾向性:道德感,美感,理智感;b深厚而持久的积极情感

②导游的意志品质:a意志的自觉性;b意志的果断性;c意志的坚韧性;d意志的自制性

③导游的能力品质:a导游的观察能力:制定明确的观察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临场失策,坐失良机;从不同角度观察;注意观察细节;观察前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b导游的注意能力;c导游的表达能力:言语的文明性;言语的针对性;言语的生动性;导游言语的幽默性。

3.简述AIDA原则在组织导游活动中的应用。P453

AIDA是西方商业界进行市场推销的一种模式,它简明地反应了从认识到行动这一行为模式。AIDA由吸引力、兴趣、行动的愿望、行为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导游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旅游者兴趣能动性的特点及其行为模式,将更容易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组织好导游活动。如因某种原因,导游不得不改变已商定的日程计划,其中涉及改换旅游者感兴趣的参观项目,导游在解释改变日程的原因时,提出替换的参观项目,并加以有声有色的详细介绍,使新项目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A),引导旅游者兴趣的转移(I),产生观看新项目的愿望(D),从而同意导游改变日程,接受新安排(A)。

4.对导游语言有什么标准和要求?P454

①友好的语言:言之友好,言之有礼

②美的语言:言之悦人,言之畅达,言之文雅

③科学的语言: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④生动活泼的语言:言之通俗,言之生动,言之幽默

5.为什么说在导游提供“超常”服务之际,正是导游服务最得人心之时?P457

超常服务与一般服务不同,它是导游向旅游者提供的特殊服务,亦称细微服务。超常服务的内容和项目是超出旅游者期望的,要使他们看到自己和导游之间的关系并不纯粹是金钱买卖关系,而是充满了人情味。那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服务,体现了导游站在“假如我是一个旅游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于细微之中见真情。在旅游者急需帮助时,导游要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伸出友谊之手,使他们倍感温暖,深受感动。因此,在导游提供“超常”服务之际,正式导游服务最得人心之时。

1.旅游交通服务包括哪些内容?P459

旅游交通服务包括人们离开家到达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服务和人们在旅游地游览时的交通服务。

2.旅游者对旅游交通服务的主要需要有哪些?P460

①便捷②准点③安全④舒适、快乐⑤多样性

3.谈谈改进旅游交通服务的策略。P463

①旅游交通要确保安全②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现代化

③旅游交通服务系列化④旅游交通服务情感化

1.概述旅游者对饭店服务质量的感知模式。P466

①Ⅰ期望值高,实际感受好,

客人感到如愿以偿,则感知服务质量高。

②Ⅱ期望值低,实际感受好,

客人感到出乎意料地好,则感知服务质量高。

③Ⅲ期望值低,实际感受很一般,

则感知服务质量还可以被接受。

④Ⅳ期望值高,实际感受差,客人感到名不副实,

产生极大的失望,则感知服务质量最低。

2.旅游者对饭店有哪些主要需求?P467

①方便②安全③卫生④安静舒适⑤平等公道

3.旅游者对饭店前厅有哪些需求?P469

①尊重②快捷③求知④方便

4.概述前厅服务的心理因素。P470

①努力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与最后印象

a注意前厅环境的布置:合理布局,美化环境(意境美,装饰陈设美,整体美),设置醒目的标志牌

b重视员工的仪表美

c培养员工优美的语言

d系列化服务技能的培养

e周到的服务

②旅游者咨询服务的心理因素:尽可能满足其求知、求尊重的心理需要,不说“不知道”

5.举例说明超常服务和延伸服务的重要意义。P476

旅游者对房间的一般功能性服务的提供往往不屑一顾,反应不热烈,他们认为这是饭店客房应该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但是他们对服务人员提供的超常服务及延伸服务却十分地赞赏。因为超常、延伸服务是给旅游者在核心服务和支持核心服务的促进性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额外超值服务。它超出了一般饭店客房功能服务的范畴,增加了核心服务的价值,使该饭店的服务产品区别于其他饭店,并且新颖独特,给旅游者带来超值的心理享受。另外,延伸服务的另一方面来源于“静态接待服务”。具体例子请参照课本。

6.根据客人对餐厅的主要需求,说明如何做好餐厅服务工作。P477-479

餐厅的服务人员不仅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饭菜,而且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让餐厅始终洋溢着一种欢

快的好客的气氛。同时,还要注意餐厅的外观、招牌、装潢、鲜花、桌椅的摆设等环境因素。

旅游者对餐厅的需求及餐厅服务心理:

①美的需要:树立餐厅的形象美,重视餐厅服务人员的形象美,创造饮食产品的形象美,注重餐具的形象美;

②尊重的需要:微笑迎送,领坐恰当,尊重习俗,“请”字不离口;

③卫生的需要:环境卫生,产品卫生,餐具的卫生,按卫生操作规范提供服务;

④求知、求新、求奇的需要:创立餐厅的特色地方食品、名菜、名点,主动介绍食谱,提供艺术菜肴的图片,介绍菜肴的相关知识与典故;

⑤快捷的需要:备有快餐食品,简便手续、反应迅速,先上安客茶,及时结账。

1.阐述旅游者抱怨和投诉的心理因素。P485

当旅游结束或在饭店住宿的旅游者离开时,如果旅游者有挫折感,就会产生“购买后的抱怨”心理,有的旅游者当时或返回后,还可能进行投诉活动。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满足和抱怨,是旅游者对该企业提供的各种设施及服务比期望的好与坏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购买公平与不公平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如果旅游者认为比期望的好,就产生了满足感,如果认为比期望的坏,就产生了挫折感。一般来说,旅游者的挫折感主要来自如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①不公平:价格不合理,设施、服务不完善,服务设施损坏或功能不好,环境不良;

②未满足需要:休息不好,没有安全感,孤独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旅游企业应该如何对待旅游者的抱怨与投诉?P487

①要让对方倾吐怨言,不能打断对方的谈话,更不能与对方发生争吵;

②尽量满足对方的自尊心,消除其挫折感,牢记“旅游者总是对的”;

③应该认定对方的怨言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及时对方出言不逊,也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

④切不可以为自己对情况了解得多而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

⑤听对方的怨言要诚恳,不要露出丝毫的不满或不自然的苦笑;

⑥对方提出的合理要求或基本上合理的要求,应该及时、迅速处理,切不可拖延,对于过分的要求不要立即表态,应该视情况处理。

3.什么是售后服务?售后服务主要有哪些方法?

旅游企业的售后服务是指旅游者离开饭店或结束旅游之后,仍同顾客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由旅游企业向顾客继续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方法:①在客人旅游结束或离开饭店时,主动登门访问;②向返回的顾客寄送意见征询单。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及答案发布人:圣才学 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915:58共7人浏览[大][中][小] 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 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 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 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 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 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 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 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 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11、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答:(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学习动机;(3)掌握平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13、知觉分哪些种类? 答: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种类划分不同。(1)根据分析器不同,简单可分视、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 精深的专业知识。 (3)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 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 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 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 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 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 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言语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 尊师爱生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完整版)自考学前教育(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据了解,开始出现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如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 是在2 0世纪的( C.80年代 ) A. 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2. 一般我们认为可以把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追溯到( D.卢梭 ) A. 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 C.蒙台梭利 D.卢梭 3. 维特罗克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A. 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B.动机、注意、感知和记忆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D.先前经验、动机、注意和思维 4. 下列选项在布卢姆认知领域六个层次的分类中没有..提到的是( 评价 A. 分析 B.领会 C.评价 D.综合运用 5. 下列选项中,在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没有 A.知识的学习(1) B.动作技能的学习(2) C.创造性学习 D.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6. 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哪两个方面(C ) P61 )P50 D.综合运用)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 提及的是(C.创造性学习)P58 ⑶智慧技能的学习 4) 1、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这是学习准备的物质基础; 素的发展,包括智力与技能两方面。这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3、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 A.动 机状态和智力水平 B.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素质与心理发展水平 7. 提出“发现学习”的是( A.布鲁纳 )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卢姆 8. 下列选项中,班杜拉没有.提及的强化类型是( A A.内部强化 B.外部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9. 在学习理论中提出“中介变量”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魏特海墨 B.加涅 C.托尔曼 D.苛勒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特征的是( 1?自我中心;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 言 认识事物;6、能作出延迟模仿 A.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C.自我中心 )P92 C.托尔曼 P125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2、个体智力因 如学习动机, 5、能通过语 11. 冯忠良先生认为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而整合是通过( A. B. C. D. B.不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D.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B ) P138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而实现的 同化、顺应和重组而实现的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实现的 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循环而实现的

最新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简答题答案

简答题 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的进行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 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 (2)解放儿童的双手。 (3)解放儿童的眼睛。 (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谈谈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施批评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 (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 (4)批评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5)批评要注重实效。 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 (1)培养全面素质 (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阔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 (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简述幼儿园应担负的教育幼儿的责任。 幼儿园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有: (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2)早期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进行早期治疗。 (3)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性教育,使广大幼儿接受教育。 怎样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 (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2)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①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 ②对幼儿的攻击行为的矫正 ③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 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规律。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方法。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 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 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 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 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 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心里状态。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 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 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 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显示生活实践去看待人性B没有从分认识到高级学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为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8.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9.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20.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2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影响因素: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重要C识记材料 的性质d位置的影响E材料的数量。增强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2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 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2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 2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的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完整版)心理学简答题汇总(20210206033137)

1 心理学 1.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 学进行研究 2. 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过程。学生这一要素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①通过别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②从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评价(2)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①尊重学生的独立 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②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①通 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②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2.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 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3)运 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3.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4.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 1 )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5. 如何进行健康人格的构建? 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 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3 学习的基本理论 1. 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意义学习即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 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4 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树立自信心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设置合理的目标,形成任务指向而不是自我指向 ③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 对的成就的学生,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2)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①使任务更有趣, 具有成就性,内在性和利用性②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受表扬组、手训斥组、观察 组、控制组) ,④ 2. 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2)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个体的行为结果的归因方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面对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这表明知觉具有(理解性)。 2、威尔尼克中枢所指的是(言语听觉)中枢。 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情景记忆)。 4、意识是 ( A: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B: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C:心理反映形式 )。 5、( A:诱因 B:需要)是可以引起动机的条件。 6、知觉的基本特性有(A: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7、心境是一种 ( ABCD ) 的情绪状态。 A:影响主体对事物态度的体验 B:具有弥散性 C:比较微弱 D:比较持久 8、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9、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10、遗忘是指( BC )。 A: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B: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 C: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1 1、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概括性)的一个特点。 12、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 13、(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BCD )。 A:人格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B:个体的人格结构相对稳定 C:人格会影响个体的情感 D:人格具有独特性 15、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位于( 丘脑 )。 16、表象具有(直观性 B:概括性 C:可操作性)的特征。

17、( A:感受性 B:耐受性 C:情绪兴奋性)是气质的特征。 18、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19、(A:诱因 B:需要)是可以引起动机的条件。 20、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要采用(:及时复习)。 2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原型)。 22、情绪与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23、(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是意志的品质。 24、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A:线条透视 B:相对亮度 C:双眼视差 D:运动视差)。 25、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人的听觉主要受(颞叶)的控制。 27、、"触景生情”是一种( A:无意回忆)。 28、、"一题多解”是要培养学生的(B:求异思维 C:发散思维)。 29、对于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D:道德感)。 30、关予痛觉,正确的说法包括(最难适应的感觉 D:具有机体保护的作用)。 31、下面活动属于意志行动的包括(B:背诵古文D:小学生登山)。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美国心理学家贝利(Bayley,1969)用贝利婴 儿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为工具,对同一群被试从其出 生开始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测量,把测得的分数转化为可以互相比较的“心理能力分数”,绘制成了图15-6所示的智力发展曲线。从中可见,智力在11、12岁以前 是快速发展的,其后发展放缓,到20岁前后达到了顶峰,随后即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水平状态直至30多岁,之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另有研究者(Schaie & Strother,1968)根据5种主要能力对成人进行测量,发现一般人的智力到35岁左右发展到顶峰,以后缓慢下降,到60岁左右迅速衰退(见图15-7)。另外,研究显示,智力优异者不仅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心理学简答题(精选)

心理学简答题(精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答: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是: (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3.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 答: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4.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答: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包括: (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库及答案(精选)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库 及答案(精选)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4,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一.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二.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 1、道德素养 (1)思想素养包括:①科学的世界;②积极的人生观;③崇高的职业理想 (2)政治素养包括:①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基础; 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③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

(3)职业道德素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能力素养 (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 (2)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施教能力)、育人能力素养(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 三.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有:

朱滢《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五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统考2017年研] 答:额外变量又称为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等。双盲实验是一种严格的实验方法,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双盲控制时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了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时,让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相对恒定,如实验仪器、物理条件。恒定法的局限是: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操作的自变量和保持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匹配法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实行。因为力图使所有因素匹配成相等很难实现,而且某些因素,比如动机、态度等,无法找到可靠依据进行匹配。 (4)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平衡被试个体差异的方法,从理论上保证了被试具有代表性,一般大于30个。 (5)抵消平衡法:有些额外变量不能消除也不能恒定,比如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可以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比如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

2.在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给男性试看详细的案件资料,让他们设想自己是法官,对罪犯进行判决。所有罪犯都是女性。实验将被分为两组:一组被试阅读的案件材料附有漂亮的罪犯照片(有魅力组);一组被试阅读的案件材料附有缺乏吸引力的罪犯照片(无魅力组)。案件材料涉及两种犯罪类型,一种是诈骗罪,一种是偷盗罪,实验结果见下表: 表判刑的平均年数 (1)简要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类型。 (2)用线性图描述结果,并作简要分析。[统考2017年研] 答:(1)该实验设计为2×2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案件类型属于被试内因素,有两个水平,分别是诈骗和偷盗;照片类型(有无魅力)为被试间因素,有两个水平,分别是有魅力的照片和无魅力的照片。判刑年数为因变量。 (2)据下图所示,罪犯照片的魅力程度与犯罪类型对因变量——判刑时间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对于有魅力的女性罪犯而言,对诈骗判刑的时间比盗窃的长;而对于无魅力的女性罪犯而言,两种案件类型类型所判刑的时间区别不大,对诈骗判刑的时间比盗窃的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