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贵州省旅游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顾问:

王富玉贵州省省委副书记

黄康生贵州省省委常委、副省长

谌贻琴贵州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组长:

傅迎春贵州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

杨俊贵州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三旗贵州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国钧贵州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李光贵州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李秀珍贵州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员:

葛宇菁贵阳市旅游发展产业委员会主任

黄天舜遵义市旅游局局长

朱贵清安顺市旅游局局长

郑学群六盘水市旅游局局长

伍晓红黔南州旅游局局长

范钟声黔东南州旅游局局长

曹静秋黔西南州旅游局局长

戴淑金毕节地区旅游局局长

李世凡铜仁地区旅游局局长

郑旭贵州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处长

蒋兴勇贵州省旅游局办公室主任

吴迈贵州省旅游局质量规范管理处处长张鹏华贵州省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处长

丁蜀生贵州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史静一贵州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处长

王贵东贵州省旅游局综合业务处处长

陈维莎贵州省旅游局质监所所长

刘丹贵州省旅游局质量规范管理处副处长陈德乾贵州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

邹晓风贵州省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副处长

傅瑜贵州省旅游局港澳台处副处长

李芳贵州省旅游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何文化贵州省旅游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丁克斌贵州省旅游局质监所副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

李三旗贵州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员:

郑旭贵州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处长

陈德乾贵州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

李曦贵州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主任科员侯跃红贵州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主任科员

课题组成员

专家组长

石培华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主要成员

金颖若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教授龙江智东北财经大学旅游规划中心主任博士吴普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所博士吴丰林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所博士张佑印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所博士尹贻梅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所博士后何琼峰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马仪亮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博士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博士

目录

目录 .......................................................................................................................................... I 前言 .. (1)

第一章贵州旅游业发展基础与环境评价 (5)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评价 (5)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形成强力推动旅游发展的格局 (5)

(二)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形成全社会推动旅游发展的浓郁氛围和合力 (6)

(三)旅游业快速增长,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 (7)

(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不断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7)

(五)宣传促销取得重大突破,旅游市场知名度明显跃升 (8)

(六)世界遗产申报实现零突破,旅游精品战略取得新突破 (8)

(七)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变化大,可进入性提升 (8)

(八)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旅游创新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9)

(九)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突破口的旅游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10)

(十)国际合作日益频繁,外资外脑助推旅游业上新台阶 (11)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评价 (11)

(一)战略新支撑:贵州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全方位、立体化的战略支撑格局 (11)

(二)交通新变革:贵州旅游资源和产品具备了对接主要经济中心和主要客源市场的条件 (13)

(三)市场新需求:贵州有条件成为旅游消费新热点 (13)

(四)产业新变化:贵州旅游业可以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14)

(五)贵州新发展:贵州旅游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支撑 (14)

三、贵州旅游优势和潜力的重新评估 (15)

(一)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具备打造旅游大省的条件 (15)

(二)新的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下,贵州旅游价值在提升 (15)

(三)贵州可以引领全国旅游第三次浪潮 (16)

四、“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 (16)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17)

(二)旅游接待条件与休闲度假需要不相适应 (17)

(三)旅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与加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7)

(四)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与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 (17)

(五)旅游城镇体系与目的地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18)

(六)产业经济格局与转变发展方式要求不相适应 (18)

(七)人才队伍建设与跨越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8)

(八)体制机制与开放型旅游业要求不相适应 (19)

五、旅游业发展的挑战 (19)

(一)激烈竞争的挑战 (19)

(二)投资和招商的压力 (20)

(三)调控和管理的挑战 (20)

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21)

一、发展思路 (21)

(一)指导思想 (21)

(二)发展战略 (21)

二、发展定位 (22)

(一)贵州旅游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定位 (22)

(二)旅游业在贵州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22)

三、发展目标 (23)

(一)定性目标:实现五个转变 (23)

(二)定量目标 (23)

四、支撑工程 (25)

第三章重点工程与支撑项目 (30)

一、骨干旅游区深度开发与转型升级工程 (30)

(一)黄果树国家公园度假区 (31)

(二)多彩贵州城文化旅游区 (31)

(三)荔波生态旅游度假区 (32)

(四)乐湾国际温泉休闲城 (33)

(五)龙里国际山地避暑休闲度假区 (34)

(六)国酒茅台度假区 (34)

(七)百里杜鹃高山休闲度假区 (35)

(八)镇远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度假区 (36)

(九)西江苗寨度假区 (37)

(十)肇兴侗寨度假区 (37)

(十一)织金洞度假区 (38)

(十二)宽阔水、九道门、双河溶洞度假区 (38)

(十三)阿西里西大草原避暑度假区 (39)

(十四)赤水丹霞自然遗产度假区 (39)

(十五)万峰林(万峰湖)户外运动度假区 (40)

(十六)梵净山佛教文化度假区 (41)

(十七)平坝屯堡文化乡村旅游度假区 (42)

二、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3)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3)

(二)旅游厕所布局与建设 (46)

(三)游客集散体系建设 (47)

(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0)

三、新产品与新业态培育工程 (51)

(一)原生态旅游新高地建设 (52)

(二)避暑旅游新高地建设 (52)

(三)文化体验与心灵旅游新高地建设 (53)

(四)乡村旅游新高地建设 (53)

(五)高尔夫旅游新高地建设 (54)

(六)自驾车与自行车旅游新高地建设 (55)

(七)山地户外及体育健身旅游新高地建设 (56)

(八)养生与老龄度假新高地建设 (56)

(九)工业旅游新高地建设 (57)

(十)地质旅游新高地建设 (58)

四、四季及夜间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工程 (58)

(一)春节:赏花季 (58)

(二)夏季:避暑季 (59)

(三)秋季:风情季 (60)

(四)冬季:温泉季 (61)

(五)夜间旅游产品开发 (62)

五、旅游服务要素建设工程 (63)

(一)加快发展、提升旅游住宿业 (63)

(二)整合做强旅行服务业 (64)

(三)加快发展旅游交通服务业 (64)

(四)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与购物服务业 (65)

(五)培育旅游餐饮业品牌 (66)

六、产业融合与新兴优势领域开发工程 (67)

(一)文化旅游业 (67)

(二)会展商务旅游业 (68)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68)

(四)旅游与工业融合 (69)

(五)避暑旅游 (69)

(六)旅游康体保健业 (70)

七、市场深度开发与营销体系工程 (71)

(一)实施“多彩贵州”品牌推广工程 (71)

(二)挖潜资源优势,迎合市场细分要求 (72)

(三)利用新手段,丰富营销体系 (72)

(四)对接经济中心,主攻主要客源市场 (72)

(五)加强客源地建设 (73)

八、人才开发工程 (74)

(一)加快编制《贵州省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 (74)

(二)建设好五支人才队伍 (74)

(三)找准人才建设的六个重点突破口 (75)

九、信息化建设工程 (76)

(一)编制好一个规划 (76)

(二)实施五个工程 (77)

(三)做好一个试点工程 (78)

十、试点示范工程 (78)

(一)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示范省 (79)

(二)山地休闲度假试点省 (79)

(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79)

(四)国民旅游休闲试点 (80)

(五)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80)

(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 (80)

第四章实施保障与政策措施 (81)

一、强化组织领导 (81)

(一)建立全方位的省旅游发展领导协调机制 (81)

(二)强化旅游发展的考核监督 (81)

(三)出台配套的旅游发展政策措施 (81)

二、创新体制机制 (82)

(一)探索重点旅游区、重大旅游项目计划单列 (82)

(二)深化旅游发展大会推进机制 (82)

(三)完善综合执法机制 (83)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 (83)

三、加大资金投入 (84)

(一)进一步增加和完善旅游发展基金 (84)

(二)政府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84)

(三)整合相关资金增加投入 (85)

(四)加大金融支持 (85)

四、加大政策支持 (86)

(一)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的相关政策 (86)

(二)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扶持政策 (87)

(三)全面落实贵州省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87)

五、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 (88)

(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 (88)

(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89)

(三)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建设 (89)

前言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和战略部署,依据西部大开发新十年上台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和《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等的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贵州“生态立省”战略,建设“多彩贵州”、新贵州,应贵州省旅游局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主持编制《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贵州省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后,紧紧围绕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建设旅游大省编制的首个省级层面的专项规划,已纳入19个省级重点专项规划,意义重大。在充分认识本次规划重要意义基础上,中国旅游研究院组成了以原国家旅游局程文栋副局长为顾问、石培华副院长为组长的专家组,并于2010年7月上旬对贵州省遵义、铜仁、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毕节地区等七个地州市的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考察及规划编制期间,专家组先后在北京及贵州实地数次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广泛而认真地吸取了贵州省旅游局及发改、交通、财政等19个部门主要领导,各地州市主管领导、旅游局及相关部门、旅游景区、主要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形成如下判断:在贵州省委、政府的高度重

视下,在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的积极行动支持下,全省上下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十一五”是贵州旅游业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在全国产生了影响,确立了地位;在全国市场形成新亮点和热点,树立了发展的形象;具备更好更快发展条件,是转型升级的起点和启动期。“十一五”期间确立的良好基础和“十二五”期间贵州旅游业面临的国家战略、交通建设、市场需求变革等诸多发展机遇,贵州旅游业将进入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重点解决深层次矛盾,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和转型升级的推进期。

贵州经济总量小,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要实现加快建设旅游大省,并进而向旅游强省迈进这一定位和目标,结合贵州相对闭塞、长期滞后的省情,课题组认为贵州旅游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开放整合、融合合作、生态立足、项目带动的战略。即要坚持开放的理念,发挥贵州生态优势,以生态环境参与全球及国内分工,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形成原生态与大市场的良性循环,以大项目形成大推动力,以产业融合和区域合作形成大格局,从而走一条开放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具体来讲,一是要采取“开放整合、多极突破”战略,即以贵阳为中心,同时发挥安顺、遵义、铜仁、都匀等贵州对外主出口作用,通过开放,对接重庆、长沙、桂西北等大客源、大市场、大集散地,形成符合贵州省情的、与云南旅游水电站式“梯级开发”不同的多极突破的格局;二是要把握贵州生态优势和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以原生态的、原真的资源、产品为最大卖点,以休闲度假为引爆

点,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三是要以大项目带动,特别是一大批休闲度假项目;四是要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要采取产业融合,景城互动、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要强化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以及避暑、商务会议、康体保健等传统产业和新兴行业相融合,要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要统筹各种资源,按照大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全面推进。

“十二五”期间,贵州旅游应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业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河道”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改善贵州省旅游可进入条件;加强度假旅游项目和产品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度假区,实现观光型产品向度假型产品转变,单一旅游产品向多元旅游产品转变;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加工、展览、销售一条龙体系建设,提升旅游商品档次,扩大旅游商品规模,形成一批具有贵州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商品品牌;继续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在人才、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对应地重点实施骨干旅游区深度开发与转型升级、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产品与新业态培育工程、四季旅游开发工程、旅游服务要素建设、产业融合与新兴优势领域开发、市场深度开发与营销体系建设、人才开发、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和示范试点十个骨干工程和支撑项目。

受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所限,贵州旅游要实现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必须要走一条特殊的开发模式和道路,必须要有大思路和新视角。《规划》在以下五个方面力图创新:1)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贵州

旅游资源,对贵州旅游做了新的价值评估,提出贵州打造与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岛”相呼应的“山岛”构想;认为贵州可以在避暑、国民休闲、养生与老龄度假、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山地户外活动、自驾车、自行车及自助游等六个方面占据新的高地,引领旅游业第三次浪潮; 2)为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指标更高的工作目标和“个十百千万”支撑工程,并进行定量化任务分解;同时将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旅游经济指标中;3)针对贵州旅游“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高度凝练了十个骨干工程和支撑项目并较好地体现了贵州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的的主要指导思想;4)提出创建示范区和试点,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和载体,从而有效嵌套国家政策或项目;5)提出旅游主管部门、各级政府、重点旅游企业紧密合作的大综合协调机制、省直管/计划单列重点旅游项目、创新建立旅游产业园等切实可行的旅游业发展保障措施。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贵州省旅游局、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并提出宝贵建议;同时,贵州省旅游局规划处同志们为规划的顺利完成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为此,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贵州旅游业发展基础与环境评价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支持旅游业发展力度,克服了2008年初的雪凌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使旅游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促进贵州“十二五”期间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科学提出“十二五”全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需要对发展基础、发展环境等进行科学评价。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评价

“十一五”是贵州旅游业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在这期间,贵州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亮点、热点不断涌现,影响不断强化,旅游业整体发展可以说走上了快车道。全省上下形成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体看,贵州旅游业“十一五”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形成强力推动旅游发展的格局“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旅游业,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服务业龙头和重点来抓,以省委省政府主要分管领导为首的、“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和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农业“五位一体”的旅游工作机制建立。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的

大格局下,贵州旅游业迎来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贵州旅游业在全国地位明显提高;省内旅游业发展的氛围浓厚,合力增强,总体质量进一步提升;旅游宣传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市场形成了亮点和热点。

(二)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形成全社会推动旅游发展的浓郁氛围和合力

相关部门支持,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形成了全社会发动、全社会支持、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的大好局面。发改、财政、交通、建设、国土、宣传、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部门在争取国家投入、支持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旅游发展基金逐年提升,旅游交通条件改善,旅游宣传取得重大影响,文化、体育、农业等与旅游产业融合紧密。

各州地市政府纷纷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服务业龙头和重点来培育,提出了“旅游活州”、“旅游兴区”、“旅游兴市”、“旅游强县”等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高度的发展思路;各地相继制定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如《贵阳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办法》、《贵阳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措施》、《黔南州关于促进高星级酒店和会展业发展的意见》、《铜仁地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铜仁地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等。

(三)旅游业快速增长,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贵州旅游业快速增长;在全国旅游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格局下,贵州旅游在全国排位上升6位,难能可贵。“十一五”前四年贵州省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3.85%,是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长速度两倍多,增幅居全国前列。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05年的3127.08万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0439.95万人次,翻了三番多;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05.23亿元,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位次排名由2005年的23位上升到2009年的17位。对照《贵州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除旅游创汇收入外,所有指标提前完成。

(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不断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初具雏形通过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旅游产品档次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幅提升。旅游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旅游投入日趋多元化,旅游产业要素逐步配套。贵阳等6个城市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全省旅游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旅游环境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到2009年末,全省共计有A级旅游景区51个,其中5A级景区2家,4A景区16家;星级旅游饭店334家;各类旅行社达264家;旅游定点车辆达到800余辆。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15.7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78.95万人。

(五)宣传促销取得重大突破,旅游市场知名度明显跃升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旅游宣传促销通过深入探索,推出旅游与文化、外宣、体育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宣传推介模式,取得了积极效果。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同志积极参与到旅游推介活动中来,大大提升推介活动的影响力,产生很大的市场反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分管旅游、文化的几位领导同志每年都多次亲自带队到贵州客源地城市参加旅游文化推介活动,更是获得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赞誉。三是推介促销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使贵州旅游产品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大大加强。如通过南方卫视在广东举办“贵州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以评选结果发布会的形式进行推介;开通12301和“三网一综”旅游信息工程初步完成,网络营销产生了良好影响。(六)世界遗产申报实现零突破,旅游精品战略取得新突破贵州荔波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先后在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和铜仁地区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使黄果树、龙宫、西江苗寨、遵义会议、铜仁梵净山等旅游品牌走向国内外大市场;通过整合资源整体推出了遵义茶海旅游、贵阳避暑之都、桐梓生态园等旅游新品牌。(七)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变化大,可进入性提升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支线机场规划布局给旅游业带来新机遇。“十一五”期间,将建成的高速公路包括镇宁——胜境关、贵阳——

遵义、都匀——新寨、百腊坎——茅台和贵阳环城高速南环线,黎平支线机场、荔波支线机场也先后通航。此外,一大批连接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公路改扩建和路面硬化工程,为游客提供了快捷、舒适的交通运输条件。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以机场、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为重点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编制并开始实施《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开工建设了厦蓉、沪昆、汕昆高速公路贵州段和贵广快速铁路,全面启动了长沙经贵阳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贵阳至成都客运专线和贵阳至南宁铁路专线以及遵义、六盘水、毕节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

(八)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旅游创新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从“十五”期间制订《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后,全省各市州地开始陆续编制(或修编)地级旅游发展规划,各县市区陆续编制(或修编)县级旅游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省地县三级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还先后编制完成《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乌江旅游产品专项规划》、《贵州省舞阳河线路旅游规划》、《贵州省赤水河线路旅游规划》、《贵州省花季旅游专项规划》、《贵州省温泉旅游产品规划》、《贵州森林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贵州水体旅游发展规划》以及6个旅游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等专项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近两年启动编制了《贵州休闲度假发展规划》、《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老龄度假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贵州新一轮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指

引了方向。按照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和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各地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量的旅游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提出了一批支撑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项目,对有序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和接待设施提供了基础。

旅游卫星账户在旅游统计中的运用,使贵州省成为率先在中西部地区编制省级旅游卫星账户,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省份。新的旅游管理体制不断出现,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整合了黔西县和大方县两县的百里杜鹃景区,遵义市把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成立红色旅游集团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融资、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整合资源,创新“四位一体”旅游发展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九)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突破口的旅游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贵州乡村旅游走在全国前列,探索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引起包括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在内的国际性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对贵州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的关注。世界旅游组织把贵州定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长期观测点,世界银行对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提供贷款并要求作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示范性项目,世界旅游组织为贵州提供50万美元扶贫资金作为开发贵州独特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基金的工作正在开展之中。到2008年末,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实体达6万余户,直接从业人数30余万人;带动200余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产和旅游就业。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930.79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5.95%,实现旅游总收入 105.18亿元,占全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21项指标提前完成,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有望提升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均提升3位,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增比进位、项目观摩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通过打造“5个100工程”等发展平台集聚了发展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5页)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5页)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回顾 (2)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2) 1、全市旅游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2) 2、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2) 3、文化旅游建设初具规模 (3) 4、旅游休闲度假名城打造初见成效 (3) 5、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3)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1、旅游品牌形象影响力和招徕力仍显不够 (3) 2、上规模、多功能、大容量的旅游区较少 (3) 3、旅游类型较单一,区域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3) 4、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 二、“十二五”无锡旅游业发展环境 (4) (一)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与特点 (4) 1、旅游业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4) 2、中国旅游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4) 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区 (4) (二)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 1、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5) 2、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对无锡旅游业发展定位 (5) 3、“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 (三)规划依据 (6)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发展定位 (6) (三)发展目标 (7) (四)发展战略 (8) 1、“旅游即城市”战略 (8) 2、创新驱动战略 (8)

3、资源整合战略 (8) 4、旅游国际化战略 (8) 5、区域合作战略 (8) (五)“十三五”展望 (8)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9) (一)着力打造一个“旅游城” (10) (二)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两大精品系列 (10) 1、文化旅游精品系列 (10) 2、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系列 (11) (三)全面提升大灵山、鼋头渚、惠山三大品牌景区 (11) 1、大灵山景区 (11) 2、鼋头渚景区 (11) 3、惠山景区 (12) (四)建设完善四大旅游休闲度假区 (12) 1、蠡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建设 (12) 2、太湖(环梅梁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12) 3、宜兴湖滏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13) 4、江阴华西村--滨江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 (13) (五)优化发展五大旅游类型 (14) 1、整合观光旅游产品 (14) 2、丰富文化旅游产品 (14) 3、完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14) 4、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14) 5、提升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14) (六)旅游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 (15)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产业配套 (15) 2、旅游市场开拓 (16) 3、旅游营销策略 (17) 4、旅游生态环境建设 (17)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8) 6、环境影响评价 (18)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 设年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现在起到2011年底,在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以下简称“三个建设年”)活动。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种的紧迫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黔党发[2010]11号)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和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三个建设年”,有利于营造奋力拼搏、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的重要作用,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要求我们在起步之年必须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开展“三个建设年”,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此为抓手,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首先干起来、主动干起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畏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把“十二五”建设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解决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机关作风、发展环境和项目建设总体止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部门作风不实、工作粗糙,推拖扯转、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有的领域表现得还很突出;一些干部安于现状、松垮懒散、不思进取、不在状态;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商务环境不优,部门、干部创造力、执行力不强,落实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干部谋划项目、运作项目、推进项目的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等等。要通过开展“三个建设年”,集中解决这些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风气要正、干部要干、环境要好、工作要实”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的部署,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主题,把开展“三个建设年”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黔建城通[2012]249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5.18 【实施日期】2012.05.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 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建城通〔2012〕249号) 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发展改革委: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现将《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根据《全国城市绿色照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现就推进我省“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我省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逐步淘汰低效能照明产品,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的照明产品和技术,城市照明建设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1年底,全省九个市(州)共有城市照明设施38.4万盏,总功率达8.5万千瓦。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各城市的夜晚环境质量,美化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均衡,我省城市照明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陈旧,低效高能耗的照明设施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在使用汞灯、白炽灯、低压钠灯等光源,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投光灯以及多光源无控光器的低效照明灯具在城市照明中仍然存在。二是除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方尚未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或绿色照明规划,城市照明项目建设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对照明节能不能形成统一认识,执行标准不一。三是城市照明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地方的城市照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未进行专业论证,施工队伍选择把关不严。有些项目在施工阶段随意变更设计,影响了节能标准的执行。四是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不一,各地城市照明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节能示范工程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城市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照明设施监控系统建设滞后,照明节能工作未能切实有效开展。 二、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城市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规划和设计,采用节能、环保、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产品,实施高效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提升城市的品质,创造

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宜宾市翠屏区旅游局 二〇一〇年十月

目录 目录 (1) 一、“十一五”翠屏区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2) (一)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 (二)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2) (三)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 (3) (四)乡村旅游发展跨上台阶 (4) (五)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4) 二、“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面临的形势 (5) (一)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5)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6) 三、“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奋斗目标 (7) (三)发展战略 (7) (四)空间布局 (8) 四、“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8) (一)加快中心城区旅游开发,打造旅游目的地 (8) (二)加大乡村旅游开发,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9) (三)深化古镇旅游开发,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10) (四)重视旅游项目建设,提高策划包装水平 (10) (五)加强市场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11) (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升旅游软实力 (12) 五、“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2) (一)强化旅游政策支持 (12) (二)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12) (三)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13) (四)加强人才教育培训 (13)

宜宾市翠屏区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誉,具有2190年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二五”是翠屏区加快建设“领跑川南、跨越追赶的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阶段。制订并实施《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翠屏区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一)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06年第四届四川旅发大会以来,翠屏区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区2006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4亿元;2007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24.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1亿元;2008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8.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0亿元;2009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91.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16亿元,相当于全区GDP的9.2%。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率达到20%。今年前三季度,已接待境内外游客563.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5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31.10亿元的82%。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07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 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贵州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站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高度,在研究梳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总结分析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规划思路。 到“十二五”期末,使我省在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索引号:000014349/2016-00252主题分类: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发文机关:国务院成文日期:2016年12月07日 发文字号:国发〔2016〕70号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6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把握机遇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专栏1“十二五”旅游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 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 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 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 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 旅游,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全球旅游业将持续稳定发展,增速将继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速。亚太地区旅游业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旅游重心将加速东移,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环 境之中。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是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综合 产业和综合执法的要求不相适应,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旅游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补短板任务艰巨;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从业人员 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这些问题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需求品质化。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 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