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

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

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
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

课程改革——

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

——关于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紧随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市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区的课改即将全面铺开。实施新一轮课改实验,最大的困惑恐怕是教师的实施水平问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要基于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包括师德修养、敬业精神、智能结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等。新一轮课改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驾驭这一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在前期准备工作(如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的基础上,切实搞好后续培训,尤其是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课程论专家、学科教学论专家对课程标准特质的解读;进一步钻研新教材,准确把握新教材、遵循新理念、体现新理念的特点,辨析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异同;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结构、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特别指出的是就教师层面而言,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理念,借助新一轮课改实施的契机和空间,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最大的空间。使课程改革在行动与创造中稳步推进。

一、认真领会时代精神,明确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伴随着新的世纪到来,全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这样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作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此其一。

其二,世界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而不再仅仅看成是教育领域一个业务性的工作。各国课程改革有三个发展趋势:

1、调整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代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综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强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课改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

其三,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改革,主要问题有: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类课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其四,近些年来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和课程理论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他们有一个总的认识,课程教材的多样化是一种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选择,课程教材改革需要专家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法律的保障。构建起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整体化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即学科——课程——

科目,中小学课程基本上是若干个学科的浓缩。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时,力求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的是所编内容是否符合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是否严密,某一个知识点在本学科中的位置怎样,是否为下一个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等等。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基础的、必需的、恰当的,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等。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上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以及应当依据怎样的课程观和知识观构建学科教学内容,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基础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但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忽视了后一项培养目标。因此,课程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考虑更多的是选拔人才及少数人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而较少考虑大多数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需要,当然也无从谈起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带来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制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内容过多,难度过大,程度过深。这种对于课程目标认识上的误区,与另一种观念是直接相反的,即以高难度和增加学习内容来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课程专家通过反复讨论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是绝大数学生努力能够达到的。第二,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第三,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二、认真落实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与创新。

本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是全面的改革,但改革问题总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必须抓住任务的重点,使课程改革在行动与创造中不断推进。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求智,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课程的功能也绝不会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点是新一轮课改所达成的共识。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大意义。此次课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每一门学科课标都是按照这三个方面构建的。各学科课标与教材的编写,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二)课程结构要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

回头看我们的现行中小学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忽视了其他类型的课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课程缺乏弹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的课改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学科门类,对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在保持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使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比重呈上

升趋势。并且将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分为三级,从而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行的课程结构。通过结构的调整体现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数学等科目占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不难发现,我国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所占的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而且没有综合课程的科目。新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并对其他传统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了6%~8%的课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10%~12%的课时。显然,此次课程科目比例关系的调整,折射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要求,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

我国新一轮课改,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和适应性。

多年来,一直提到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究竟学什么最有价值?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在制定新课标前,专家组成员首先达成共识,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而且,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应

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在每一次课标的制定与教材编写上力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同时,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另外,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进,新课程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通过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背会的,还

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学习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视为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当做唯一的知识来源,认为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

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六)走课程综合的道路。

不断加强综合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改在课程方面的突破。

(七)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要改变过去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关系,倡导学生社会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过去,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的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八)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综观各国课程管理制度可以发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整体设置,制订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

(九)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实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为徐古下一代尽快适应新课程。

三、形成新理念,注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模式研究新进展。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教学研究也是教育研究中的核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教学研究早在17世纪已出现,并在20世纪教学研究科学化进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200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与新课程相应的教学也进入改革轨道,教研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下面就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师生关系、知识结构以及新的观

念五个方面,对此阶段的研究,尤其是教学模式作简要回顾。

(一)关注学生发展教学。

1、情绪调节教学。情绪调节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而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培养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自豪感等,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能。其中要涉及兴趣、愉快、焦虑这三种情绪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以选择以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内容串演讲、角色交换等。

(2)兴趣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实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以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策略。教学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2、课堂主体教学。是指在“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目标教学,指导自学、归纳、引导反馈拓展”的基本框架下,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设计,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堂主体教学的基本程序:

第一,激发主体、主动参与,这是强调课堂教学动机的原则。

第二,引发主体、主动探索,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

第三,诱发主体、主动完善,此种教模既非“单一”的“教”,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具体措施有:①疏导点拔;②质疑问难。

第四,开发主体、主动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原则。

3、创新教学。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生动地发展,使其积极、健康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使其主体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达到使其具有创新素质的目标。

有论者提出创新教学有其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

①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

②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

③认真制定学科的创新目标;

④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⑤乐于听取学生的创新观点;

⑥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⑦精心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

主要方法包括:

①从组织形式来分:有问题解决法、缺点列举法、激疑释疑法和引导发现法等;

②从思维训练来分:有逆向思维法、急骤联想法、开放想像法和定势打破法;

③从程序把握来分:有构建模式法,分析总结法和延迟评价法。

4、建构主义教学。建构主义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学习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个体经验结构的过程,即:学习是同化和顺应相统一的过程。论述学习都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

(2)新的学习依靠原有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可以促进学习。

(4)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

(二)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

1、反思性教学对教学的反思表现在:

第一,有些反思性教学工作者至今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缺乏全面的认识,使得反思性教学的评价标准难以届进,这合理评价与正确掌握其质量带来了困难。

第二,过多地依赖常规性教学的策略,似乎没有创造出较多的独特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风格未全面展示出来。

第三,有较浓的“揭短”、“纠偏意味,容易使一些意志品质薄弱的教师产生长感。2、案例教学。

通过三个步骤来实施。

(1)课前准备;(2)课堂实施;(3)概括总结。

优越性和局限性表现在:

(1)优越性体现在:案例来自实践,并把教学实践提升理论层次,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案例教学鼓励创造,能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做中学”,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

(2)局限在案例形成时间长、花费大;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有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案例之间缺乏严密的结构,学员所学知识很难纳入一个整体框架。

(三)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

1、“导学”型教学。环节有五个方面:

(1)导入激趣;(2)导读激情;(3)导议激疑;(4)导结激话;(5)导练激励。

2、“双主教学”。其流程为:

(1)情境导入——教师设计多种导入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询学习目标;

(2)温故知新——通过准备题的形式,让学生做主角,复习原有知识;

(3)导学达标——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讨论,发现知识;

(4)达标测评——教师组织多样活动,让学生自主练习,自主评价。

(四)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

1、分层教学。其程序为:

(1)学生分层;(2)目标分层;(3)分层施教;(4)分层评价;(5)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2、问题教学。

其策略为:

(1)改进问题解决成分与过程的方法;

(2)促进知识整合,教问题图式;

(3)建构主义取向的方法。

基本模式的程序是: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2)分析问题,收集信息;

(3)寻找方法,设计解决;

(4)评价方法(或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5)应用新知识产生迁移。

(五)几种新理念

1、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2、给学生一个自由合作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经历体验的过程;

给学生一个探究与发展的空间。

3、教师与新课程其成长;

教师与学生共发展。

4、教育目标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5、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定的起步!

6、确立新观念,走进新课程,构建新课堂。

7、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8、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密伙伴。

9、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本次新课标的培训,就个人而言力图制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经典的教条和人师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故此,更愿用“心”来说明这些理论见地,让我们的老师听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悟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培养出一个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用北师大肖川教授的话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是我们行动和创造的不懈追求。课程改革,从困惑和期盼中走来,在行动与创造中推进,人类追求进步的内在冲动永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调查某个幼儿园小、中、大班自然角的创设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调查某个幼儿园小、中、大班自然角的创设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现代的科学教育观念尤其强调培养儿童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思想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自然角是在幼儿园的活动室内向阳的窗台、角落,安放一张桌子或设置一个分层木架,将一些适于在室内生长的照料的动植物或收集来的无生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 自然角是儿童科学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环境,能够集中地、真实地在线和反映自然环境中和事物,同时也使幼儿园增添一份自然美。能够方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的和长期的观察活动。能够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兴趣和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前一段时间我调查了鑫鑫幼儿园小、中、大班自然角的创设情况。 小班的自然角创设在室内向阳的窗台下。那儿种植了简单的花卉,养了金鱼、乌龟。花盆下有枯叶,鱼缸的水不清澈,缸底还有沉淀物。幼儿不能接近自然角。 中班的自然角创设充分运用空间、墙面的作用。教室在向阳的墙面上画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贴着各种各样的叶子。有一个双层木架。木架摆了许多的花卉,漂亮的金鱼、小蝌蚪、老鼠。在向阳个角落有张桌子,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卵石、贝壳,声控玩具。自然角整洁,没有异味。幼儿兴致浓浓的玩耍。 大班的自然角创设在教师中央,小桌上有蚕、泥鳅、金鱼、蝴蝶,有各种的标本,种植了青菜、萝卜,还有各种水果蔬菜做成的水果娃娃和动物,幼儿们积极的喂养小动物,摆弄各种的水果娃娃。 结合自然角的概念我发现小班自然角存在卫生没及时打扫,幼儿不能够接触自然角的问题。中班的自然角创设合理。大班的自然角不应该创设在教师中央。 从而我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小班、教师应该定期打扫自然角,开放自然角。中班、教师可以让在旁边为幼儿解答。大班、自然角的应该创设在室内向阳的角落或窗台、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出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 总的来说,鑫鑫幼儿园的自然角创设还不错,还有些带改进。自然角的创设应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按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内容和材料。同时自然角的环境变换要结合科学教育的计划、季节变化及月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对周围世界关注及探索兴趣。

1.你认为教师成长的方式与途径有哪些

第一,校本研究。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主要有( 1)课题研究,( 2)案例研究,( 3)教育沙龙。 第二,读书学习。其主要途径是(1)阅读书籍,( 2)远程培训。 第三,上公开课。不论是校内的公开课还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第 四,教育博客。通过知识共享、同行互动、专业引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后记和群团反思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 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 控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 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 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如何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如 何提升自己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如何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是摆在每一 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校本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 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 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 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 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 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 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究是一种有效选择。 1、课题研究。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 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 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 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1)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教师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 教育科研的能力。( 2)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可以以学 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 (3)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 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

新员工面临的五大困惑

新员工面临的五大困惑 新员工在试用期会面临哪些困惑呢?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五种: 其一,是否会被群体接纳?每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是否自己会被这个群体接纳?曾有位性格内向的女孩子刚进入公司就表示忧虑:“在学校时同学们说,工作中的人们比较难以相处,我也看了不少杂志上的文章反映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我现在很担心不知道同事们会不会喜欢我,我是否会被别人说闲话,我的私人生活会不会被人过份地干扰。”同事是否能友好相处、有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是最困扰大多数新员工(特别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刚跨出校园的毕业生)的几个问题之一。现实中,有不少人因为难以与同事相处而换工作。 其二,企业的价值观是否和我的一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企业也同样。员工在接受企业的价值和理念之前,会进行价值的比较。他通常会思考这家企业的价值观是否和我的一致,它是否值得我为之效力?如果他的价值观与公司里其他成员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相差太远,那么新员工就有可能离开这家公司去寻找一个更容易接受他的价值观的工作环境。 其三,公司给我的这份工作是否是我所期望的?新员工进入公司,通常都满怀期待。他们迫切希望能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希望能让自己尽情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通过这项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常常会比较关心公司将要安排的工作是否如他所期望的那样。 其四,我在该企业能否学到知识,得到提高?在这家公司里,我究竟能学到多少东西?我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现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员工选择企业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在这个流动愈加容易和频繁的社会里,在关心工资福利的同时,人们渐渐地更关心起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得到提高。 其五,我是否能胜任我的工作?新员工进入公司,可以说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学起,有的甚至是从写信函、接听电话开始。尽管大多数人都会很用心去学,然而,从陌生到熟练毕竟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在工作之初,工作绩效普遍来讲,都会低于其他的老员工。而且有时还会遇到难以预料的事情,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应对,导致工作的失误。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会产生羞愧、挫败感和尴尬的心情,甚至造成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怀疑和否定。 新员工适应工作的2个注意事项 新员工进入新企业总有“忐忑不安”的心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合新企业。企业对新员工一般也有一段时间的试用期。为了顺利度过这段“磨合期”,达到企业、机关报员工双赢的目的(既消除新员工被解聘的风险,又降低企业的“聘用成本”),双方除了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自然角创设中的困惑

我谈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 自然角是教育活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自然的缩影。自然角里的动植物具有生命力,他们生长发展的过程,具备特定的教育功能,孩子们在种植、喂养、采摘等体验活动中,观察动植物、照顾动植物,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以及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观察事物等方面的能力,萌发幼儿爱护动植物、亲近自然的情感。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学习经历,也能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自然角创设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自然角作为一种活的课程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幼儿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他们熟悉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却不分葱和蒜,自然知识贫乏。因此自然角就渐渐成为孩子了解自然的窗口。但总观各班的自然角创设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自然角的容单一,创设和管理以老师为主。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角并不被大家重视,只是在观摩评比时,大家会搜集一些动植物和水果,分门别类地摆放。都是老师在罗,虽然孩子也会参与也只是要带些物品充实其中。尤其是在管理中老师包办的现象严重,自然角像是班级里的一道风景和摆设,呈现的容也是小异。 其二是自然角无法发挥与孩子的交互作用。 自然角刚创建时非常热闹,会吸引孩子驻足、观看,但惊叹一声或是热闹一番后就恢复平静,孩子只是停留在看新鲜的阶段,并没有让自然角的材料与这里的每一个变化牵动幼儿的神经,使得自然角与孩子时时发生互动发挥起应有的价值。自然角创设和利用的过程中怎样尽可能充分发动幼儿的作用,真正让自然角发挥出它的作用呢? 三种呈现方式使自然角丰富多彩 一、利用自然之物来呈现 自然界赋予了我们众多的材料,泥、沙、动物、花卉、蔬菜等等,只要做个有心人材料可谓是唾手可得。归纳分析一下在我们的周围能用的有:1.植物类:选择常见的、易于生长的、好照管的植物。如观赏类的仙人球、仙人掌、文竹、、秋海棠、金枝玉叶等;蔬菜类的萝卜、葱、蒜、土豆、白菜、芹菜、菠菜、茄子等;农作物类的棉花、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水稻、绿豆、红豆、地瓜等。 2.动物类:选择无危害、便于喂养的、幼儿感兴趣和可以抚摸的形体较小的 动物。如小兔、金鱼、鲫鱼、小乌龟、蚕、蝌蚪、鸟类以及各种小昆虫等。 3.水果类:如苹果、梨、香蕉、桔子、火龙果、龙眼、柿子、椰子等常见与不 常见的 二、平面立体相互交叉呈现 自然角往往是利用班级的一个角落来创设的,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呢?巧妙的利用空间,从上往下的悬挂式,那一个个装满了种子的瓶子和种子袋就是小班孩子喜欢的玩具,在拍拍打打和探索奇妙的声音中感受了种子的差异;一个个悬挂在栏杆间错落有至的小植物也是立体空间的最佳利用; 秋天里各种树叶也同样是塑封以后串联悬挂,不仅是孩子抬头能见而且随风飘荡给自然角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墙面与柜子相互利用,柜子上摆放了各种的种子,墙面是提供与之匹配的植物,可通过寻找植物妈妈的游戏,让孩子探索种子宝宝与植物妈妈的关系与奥秘。列植物的架子也是呈高低之行,可以按观赏类、

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打算和困惑

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作为一名新教师,初入教师行业,早早给自己进行一个专业发展的规划显得极为重要,针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也有“一三五”和师徒结对计划,一年入门,两年成型,三年成才,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主体也将遵循“一三五”的轨迹。 第一年,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常规上,首先熟悉教材,把握高一地理主干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多听听老教师的地理课,听课可以汲取其他教师长处,学习他们对教材和知识点的处理,让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大致方向不会偏颇;其次在备课上,要精心专研,科学备课,从学考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着手,区分重难点,有的放矢,高一课程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突出重难点就显得非常关键;还有新教师每年有四次公开课,这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这是检验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成果,所以每一次公开课都要当做比赛课来准备,从事前备课到课堂演练到评课,不管是教学能力还是教学设计还是自信心的提升,每一次我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所以接下来的公开课我也会认真对待、好好利用机会展示锻炼自己。第一年重心在常规教学,但是对学科以及教学的研究也要开始做一些准备,第一年也许没有时间也没有储备能力做深入的学科教学研究,但是平常在日常教学上自己肯定有一些感想、反思、一些教学灵感,就算没有时间写成论文或课题,我也会做一个记录,等到有天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看看,对日后论文、课题的选题也有帮助,另外我也会开始拜读一些学科参考,学习别人的研究思路、方法,为以后的学科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以上是第一年的计划,第二年在熟悉高一教材的基础上,我的重心会放在教学设计上,简单的知识怎么挖掘?难点知识怎么深入浅出?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案例?怎么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活动来配合教学,同时把第一年积累整理的教学灵感整理出来,从简单入手,尝试写一些小论文来锻炼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这一年有相应的教师培训,我不能当成任务性指令,而是抱着真正学习的态度去学习其他学校其他地域先进的地理教学理念,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在培训时积极表现自己,让别人认识自己。 第三年的成才计划,我要把知识主干延伸扩展到整个高中地理,把自己当成一个高三老师来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思维方法都要有质的飞跃。另外有了前两年的积淀,我想在原创命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从作图到收集、整合命题素材,到如何科学地制定标准答案,以及保持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敏感,这都需要我平时注重积累,多学习、思考。此外,第三年我在学术研究上要把深度、广度加大,可以参与、执笔一些课题的研究,争取在教学研究上有所成绩,发表一些论文,并抓住机会参加规格更高的教学比赛,争取让自己早入加入到骨干教师的行列。 困惑 作为入行的第一年,我在抓好教学常规的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尤其在备课的时候,尽管参照了学考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但是我只是了解了哪些知识点时考点,却很难区分重难点,有时知道重难点,但在实际教学处理的时候,却并没有凸显出来,一些老师在点评我公开课的时候就多次提到这点,听不出重难点,几个知识点花的时间差不多。所以我现在在反思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是按照重难点来划分,还是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来划分,比如有些知识点是“历年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吸收的很快的还需不需要多花时间好凸显它是“重难点”,而有些知识不是重难点,但是学生掌握起来是有难度的,或者是容易出错的地方,那是不是要跳出所谓重难点的框架限制,多花一点时间。

如何面对职场中的各种困难和困惑

如何面对职场中的各种困难和困惑导读:本文是关于如何面对职场中的各种困难和困惑,希望能帮助到您! 朝九晚五、行色匆匆,职场中打拼的你,是否也曾顶着巨大压力,在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时,不知如何是好?在职业发展不同时期,我们会和各种问题“正面交锋”。别害怕,下面教你见招拆招,顺利跨过这些“坎儿”。 实习——初入职场老碰壁 初入职场的实习生,最大的坎儿是技能、经验、人脉的不足,以至于想要开展一项工作时处处碰壁。初来乍到的新人面对偌大的企业系统,希望一展身手,取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肯定无可厚非,所以大小事都愿意尝试,不想放过任何让自己出彩的机会。但此时,“菜鸟”们不论业务能力还是沟通能力都无法承载他们的心高气盛。 该阶段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适应和学习。首先,要适应所在企业的“软环境”。每个企业都有其企业文化工作方式,作为新来的员工,应在此阶段体会、了解企业的文化与氛围。 其次,要适应企业内部人际交往的“规范”。如果新员工所加入的企业规模较大,那么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逐级请示,如何在企业内部调动资源完成任务,如何安排工作……这些都是初入职场很重要的一课。 最后,要在接触各个部门同事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办事技巧、风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实力,增加留任的筹码,不然,就可能“倒”在入职门前。 新人——疲于应付惰性强

在度过令人亢奋和新鲜的实习期后,留下来的大多数人会正式走进工作岗位,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工作两年左右,对于本职工作,职员能做出来一些成绩,得到领导赏识;偶尔的一些小纰漏也会被领导大度地包容。 这时员工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情,做什么事也都游刃有余。但是,囿于眼界和经验,实际上此时员工的工作内容并没有什么改变,多数工作任务也没有什么挑战。在日复一日、无惊无险地重复眼前的“自己的事”中,他们容易出现惰性而怠慢工作。 此时的他们其实是遇到学习的瓶颈期。不愿意突破自己的工作范围学新知识,就容易丧失工作激情。学习热情的减退成为了他们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坎,表现为重工作、轻学习,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容易有借口将学习任务一拖再拖。 这阶段的员工,关键要做到潜心学习,适当给自己制定一个能在一两年内能实现的学习目标,还要开始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为企业发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意识到不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被淘汰。 熟手——到达平台热情减 大多数员工工作三五年内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而到五年后会进入职业发展平台期。此时的他们对工作的新鲜感已消失殆尽,而想要继续晋升,所需的工作年限、职称等条件又未能满足;经常抱怨工作没有成就感,一天到晚不知道忙啥;刚结婚生子不久又消耗掉了很多精力,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心无旁骛地拼事业。 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工作表现难有突破,始终不上不下。情绪低落、职业倦怠正是平台期员工最显著的坎,由于对工作适应不良而寻求心理专

小班自然角的创设

小班自然角的创设 尊敬的园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其实,我心里觉得就我的教学经验来说,实在不能用“分享”这个词,在座的各位老师都就是我的老师,那么接下来我立足于小班年龄段就自然角的创设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与体会吧。 《指南》中对3—4岁儿童在探究认识周围事物与现象中提到了:“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就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了解与体会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自然角就是幼儿了解自然的最好实验基地,幼儿可以通过无意观察、比较各种动植物的异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照料动植物,培养其对动植物的兴趣,对小动物的爱心,了解一些简单的自然常识,所以自然角并不就是一个摆设,而就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开发并利用好幼儿园的自然角,为幼儿提供接触、观察、管理的机会,还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提升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与愿望,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为了使小班自然角不再成为单一的观赏角,我们尝试通过在自然角里瞧一瞧、拍一拍、做一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然角成为她们接触自然,探索科学知识的场所。所以,在参与创设与管理自然角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科学的兴趣。 一、变被动为主动

平时,我们班的家长也很关心我们的自然角,丰富自然角的内容,经常与孩子一起参与自然角的管理。前段时间,我们班养殖了兔子、金鱼、仓鼠,刚开始我们饲养仓鼠没有经验,钱文婷家带来的仓鼠与小白兔三天以后的早上,都陆续死了,小朋友与老师、阿姨都觉得太可惜了,而我们对饲养小动物又缺乏经验,对死去的仓鼠与小白兔就能只 有惋惜,一点办法都没有。钱文婷的家长第二天又带只兔子放在自然角里,家长还带来了兔粮,每天还带来一点新鲜的萝卜与菜叶,家长还特意嘱咐说,小兔子每顿不能给它吃很多,要定时定量喝水与吃食,而且兔子的食物如萝卜菜叶喂多了,下一顿它就不爱吃,每顿要吃新鲜 的蔬菜,我们从家长哪里了解了关于喂养兔子的一些小常识,我们让 家长、孩子一起参与照顾小兔子,瞧着小兔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小朋友都由衷的高兴;范涛的爸爸拿来的就是金鱼,这个金鱼缸也很大,她说,金鱼要定期定量喂食,换水,缺氧会死掉的,所以整天要通电,瞧到家长们与小朋友都主动的参与到自然角的管理上,瞧来照顾自然角真的不就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需要耐心爱心责任性。 二、变观赏为实验 以往我们在创设自然角时较多地注重自然角的美观性,提供的很多植物也就是只就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这样的自然角环境却很难让孩子学会观察、照顾,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促使个性全面发展,人格更加完善。因此我们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观赏的同时考虑到自然角创设的真正意义。小班的自然角创设应考虑到美观性、科学性、趣味性,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观察兴趣,我们将分组照顾,比如:“我们真能干”这一块创设了一组一瓶风信子,让组里的每位幼

青年教师教学困惑

青年教师的成长困惑与策略 青年教师的成长一直以来是教育界高度重视的议题,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他们有着矛盾、适应、发展的成长过程。这些矛盾和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处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一、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困惑 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和身边同行的观察,笔者发现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主要困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对未来的明确目标和可行规划 无论做什么事,目标都非常重要。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前进的动力。青年教师一方面要适应从毕业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可能没有认识到目标、规划对于自身成长重要性。 2.缺少主动寻求其他老师帮助指导的意识 青年教师或新教师正处在与学校教育教学不断磨合的时期,肯定会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些老师碰到问题,可能不好意思、怕丢脸,不敢开口,将问题搁置,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那时真成了问题。 3.没有认识到平台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表演者来说,最大成功就是得到观众的肯定,这就需要给予舞台展示。同样,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平台,也需要展示,也需要肯定。只有在平台上展现出来,才能锻炼自己、磨炼自己。如果没有这方面意识,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4.感到自己不知道做什么好。怎么做才好 青年教师刚刚步入教师岗位,对学校工作认识不够深入,对职业未来还没有明确方向;同时往往面临着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日常的工作。 5.缺少业务能力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 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单单靠大学的知识是完全不能应对现实教学的种种需要。青年教师没有经历多年教育教学的锤炼,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 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困惑还有很多。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产生困惑的原因,想出解决困惑的方法,这样青年教师才会不断成长。 二、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建议 下面,笔者针对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困惑,列举了五个对策和方法。 1.制定一份规划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济群法师发布时间:2011-12-1 22:26:01繁體版 《中国商人》杂志:近年来,中国富裕阶层的移民潮和社会公众对贫富分化加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请问,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 济群法师答:据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个中原因,媒体已有众多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缺乏安全感,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寻找更好的归宿。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安全感?答案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对外在世界的过分依赖。当我们把人生的全部筹码投注其上,却要面对环境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时,恐惧就随之而来了。 移民可以带来的,只是某些方面的相对稳定,但无法解决我们内在的困扰。生活稳定了,内心就不再动荡吗?就不再漂泊吗?只要看看欧美各国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和心理疾病,就知道问题远非那么容易解决。 佛法的智慧,是帮助我们通过了解自己来安身立命,通过调整心行来摆脱恐惧,是把归宿建立在内心而不是外在世界。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生命原本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是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才四处追逐,寻找支撑。一旦开启这个内在宝藏,我们就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是对环境的刻意顺从,也不是对命运的无奈妥协,而是由内心独立获得的能力。因为独立,就不会随环境变化受到影响,也无需外在的什么作为支撑,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中国商人》杂志: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又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引导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家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一直在试图探索明白的问题,从佛教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世界里,是否能给企业家们一个简明而易于和长期坚持的修养路径?

小班自然角的创设思考

小班自然角的创设思考 发表时间:2016-01-13T10:30:03.513Z 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9月供稿作者:王建兰[导读] 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熟悉自然、探索自然的窗口,也是幼儿感受自然的最佳场所。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熟悉自然、探索自然的窗口,也是幼儿感受自然的最佳场所。《指南》中对幼儿的发展也有这样的指导:“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合理开发并利用好自然角,为幼儿提供接触、观察、探索自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幼儿园的自然角,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却有它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的创设也是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的,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在小班自然角创设中的一些想法:1 整体创设,合理而醒目 自然角的整体创设,一要体现美观性和艺术性,能吸引幼儿注意,比如我们班的主题是生态农庄,我们选择的版面颜色基本以绿黄两色为主,给人舒适又干净的感觉,我们在上面张贴了以简笔图文为主的“自然角公约”,以及幼儿的集体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又分植物和动物两块,并将一段时期的观察记录进行完整地、连续性的呈现。我们还在版面上醒目处布置了种子区和干果区,把这两个区做成卡通火车、气球等造型,体现美观性和趣味性。 自然角创设,二要分区清楚合理,便于幼儿观察探索。首先考虑的是自然角放置的位置,要考虑日照等情况,并与班级其他日常活动区隔离开等等。接着考虑分区合理的摆放,比如植物和动物要分开,有不同的展示架。发芽区和蔬果展示区也要分开。植物观赏区和发芽区,放在日照充分的地方,蔬果区和动物观赏区要放在稍微背光一点的地方。 2 品种选择,特色而丰富 自然角作为一个小世界,所呈现的物品应丰富。我们发动家庭参与,幼儿带来了一些常见的、不带刺的、安全的、方便小班孩子照料的植物。这样做的好处是:幼儿对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植物比较熟悉,方便同伴之间相互介绍和认识;利用幼儿对自己带来的植物的归属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幼儿照顾植物的兴趣和愿望。我们还专门布置了动物的养殖区,饲养幼儿带来的乌龟、金鱼、兔子等。我们和幼儿一起喂养动物,还通过观察去了解动物,鼓励幼儿提出疑问,并围绕疑问展开讨论。如“乌龟在水里会做些什么?”“乌龟喜欢吃什么?”“乌龟能翻身吗?”每当孩子有疑问时我们就把问题贴在墙上,再组织幼儿观察、讨论。通过这些过程,幼儿提高了观察能力,增加了照顾动物的能力,培养了对小动物的爱的情感。小班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觉得动物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经常和小乌龟、金鱼说话、和植物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的体现,也是幼儿纯真的情怀。 3 废物利用,环保而巧妙 为了节约资源, 也为了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自然角的很多物品都是从废物利用的角度来考虑的。比如幼儿种植用的盆子,是用废旧的油桶、雪碧瓶、牛奶罐、洗衣液瓶子等来做的,我们给它们缠上毛线、刷上颜料、包上一些废旧画报,就变成了美丽的种植器皿。幼儿日常吃饼干的塑料盒、月饼盒、蛋托等,用来装种子进行发芽实验。饮料瓶、矿泉水瓶、酸奶瓶等变成漂亮的透明杯子养殖水培的植物。在创设过程中,我们和幼儿一起探索、一起经历,共同收获了许多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经验。《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自然角中的探索,是幼儿探索的热点,学习的视角,作为教师,做好自然角创设,运用多种教育策略,为幼儿的探索创造条件,使幼儿的智慧插上翅膀翱翔。我相信,合理有效的创设会让我们的自然角在绿化环境的同时,也美化着幼儿的心灵。幼儿也必定会在这里学会观察和发现;学会探究思考,学会关心和爱护,逐步体验到大自然无穷的奥妙。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三兴幼儿园

有感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心理困惑

有感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这是当今许多校长、领导们所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篇文章,我认为,需要从了解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开始。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位三十多岁的男老师促膝长谈到深夜,当聊到事业这一块,他感慨万千。已到而立之年,家有妻子儿女,他作为一位普通的青年男教师,心理困惑重重,感觉工作没劲。不是说不想上进,是没有机会。这似乎验证了我们许多领导在讲的那一句话:青年教师工作看头三年,假如头三年你没成绩,那么你可能就很少再会有机会了,因为还有后来者。我们不少老师也曾经为这个头三年努力过。如他而言,刚开始参加工作,是不计任何报酬的加班加点,但是所体会到是一次又一次的“绿叶当陪衬”。他思想上有过痛苦地挣扎。但是拿领导的话来说:“新教师是要多做一点的,要不怎会有一个好的印象呢?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这里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可能是他看清了,真觉得无望了。所以后来的几年几乎是荒废的,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吃老本”。再有一个原因,学校里缺少领头的人物(指的是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人),一个人干不起来,你想干,人家还对你“说三道四”。或者说有

这样的人物,但人家只顾自己,不肯帮助别人。他还讲到,他是非常反对让新教师写什么教学论文,或者参加某个论文比赛。你想想,一个刚出道的新教师,讲台都还没站稳,让他拿什么去做文章。所以,在网上大篇大篇地下载,或者东拼西凑的组合,这一切也都在情理之中。所产生的消极后果,那就是以后再让他们做文章,他们对别人的文章的依附性越来越强。 听他而言,我觉得有这样想法的人决不仅仅是个别,这是一种带有普遍共性的想法。如果我们不能认真面对这个问题并深刻地加以反思,那么对于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只是形式上的问题。领导们任人唯贤是明智之举,何为是贤,领导自有认识。有一技之长的可算是贤,塌实勤奋的也算是贤,善于谋略、敢于直言的也是贤。青年教师队伍中,不乏这样的人。倘若弃之不用,就比如当年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那么可能就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青年教师底子薄,经验少,这是弱点,因为有这些弱点(可能也有自谦),他们一般不愿(有的也不敢)与别人去争。但他们有理想,有激情,所以他们总是不断地在努力。所以领导哪怕真的要拿绿叶去衬红花,也需要对其在精神上多加关照(诚挚的关照)。让青年教师觉得可信、可服、可敬。解除了这个心理疙瘩,作为青年教师也有必要对“头三年的成绩”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自然角创设

自然角的创设 (一)合理规划自然角 幼儿园每班需要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并按实际情况将自然角合理划分。主要有植物展示区,蔬菜水果作品展示区、干果农作物展示区、和动物饲养区。 植物展示区:根据季节栽培各种花卉或者观赏花卉。 干果农作物展示区:以展示为主,让儿童有意识的收集干果和水果种子(花生、杏仁、核桃、苹果、葡萄、橘子、)和农作物(玉米,大豆,高粱),让幼儿认识,了解。 (二)加强自然角的管理,提高主人翁意识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自然角的管理不应该由教师包办。幼儿在种植和管理的过程中能了解各个种子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在自然角锻炼的过程能增强幼儿的责任心,提高劳动技能,并在和同伴交流过程中提高交往和语言能力。并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会有成就感,逐渐树立主人翁意识。 (三)具体设置 1、内容的设置 自然角究竟应该种什么?栽什么?养什么?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首先,应根据季节特点来选择内容。幼儿园一般经历春、秋两季。春季,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比较适合做一些种子的发芽实验,栽培春季常见的、易成活的植物、花卉等;秋季,是丰收的季节,适合收集种子、陈列水果等。 其次,设置的内容还需符合年龄特点。小班的自然角内容品种不宜过多,以直观、常见、典型、成品类为主,种植类宜选择生长变化快、易观察的,如玻璃瓶中种子的发芽生长。中、大班品种可以丰富一些,适宜观察生长周期稍长的动、植物,如丝瓜、牵牛花,栽培根、茎类不同的植物,成品类可增加盆景、插花艺术、各地特产、矿石等,以开阔视野。 再次,内容的设置有时还应与主题教学同步。在实施主题活动“秋天的画报”时,在自然角里可以种植蚕豆,陈列幼儿收集来的不同形状的树叶。总之,自然角的设置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参与性、丰富性、美观性、创造性和安全性。 最后,自然角的植物应是有选择性的,有地域性的,无刺无毒,生长变化快能让幼儿看到开花结果的,易于种植,节省空间,不易生虫,收获期长的植物。同时,还要易收集、适宜小花盆生长的。 数量一般人手一份,也可以同时有一个小组一份,以保证观察的有序性,培养责任心。 2、材料的收集 材料收集来自三方面——教师、家长、幼儿。一般数量少的教师自己收集,无须麻烦家长,而种类多的可以请家长帮忙收集,中、大班幼儿可以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参与收集,如采集种子、收集废弃瓶子和纸盒等、拾落叶等。 3、幼儿的参与 设置自然角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参与其中,获得知识,获得乐趣,那么,怎样指导幼儿参与其中呢? ①有观察时间。原则上在不影响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允许幼儿个别、随时观察。主要由教师集中安排观察时间,一般安排在入园时和餐后,刚入园幼儿比较关注“过了一夜,它有变化吗?”而且晨间幼儿陆续来园,不会造成拥挤。餐后也是同样的状况,幼儿先后吃完饭,观察不会拥挤,也让过渡环节变得井然有序。 ②有管理时间。对自然角的管理应有始有终,一般日常管理与观察时同步,但小班上学期以老师、保育员管理为主,下学期可逐步让幼儿参与管理。中、大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管理,小组种植的由值日生轮流照管。节假日教师可选择有责任心的家庭带回家照管,假日过后再带来,培养幼儿简单的养殖知识和任务意识。 ③有记录。小班上学期一般不要求记录,下学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体记录,中、大班逐步过渡到人手一本记录本,一有变化就记录,每次记录一个品种,观察时就可以记录。记录的对象一般是动态的、有变化过程的动、植物,柿子变红、种子发芽等,而静态的、成品类、观赏类,没有过程变化的无须记录。由

幼儿园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及策略探讨开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参考文献目录 [1]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M].1987年 [2] 学前教育学[M].梁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0年 [3] 朱慕菊等.新纲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M].2002年4月 [4] 张成霞.关于幼儿园活动区活动质量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M].2005(07) [5] 郦燕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1年 [6] 周蔓.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区域互动: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 [7] 李全华.幼儿园环境创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与本论文相关的情报资料等,对“幼儿园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进行理性认识。 2、调查研究法:调查自然角创设与幼儿的自主发展水平现状。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幼儿创设和关注自然角特点的研究,相应的制定适宜的方法及策略来进行观察研究。在实践研究中随时的调整修改,形成合理、完善的操作方案。 研究步骤: 1、查阅与幼儿园自然角环境创设有关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本次论文的研究方向。 2、观察班级自然角的环境创设、幼儿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适时调整对幼儿的指导方法。 技术路线: 1、通过文献研究法收集与环境创设有关的资料,确定本研究的方向“幼儿园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 2、通过调查研究法搜集自然角活动的典型个案材料及活动方案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当前幼儿园自然角环境创设存在的教育价值。 3、通过行动研究法,坚持在过程中与有经验的老师们一起分析、讨论,及时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方案适时的进行修改调整,以更好的方法探寻幼儿园自然角环境的教育价值。 可行性论证: 1、本人参与幼儿园的自然角相关课题研究

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的途径与策略

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的途径与策略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自然角是教育活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幼儿对自然角感兴趣、充分发挥自然角的教育功能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丰富的自然角环境可以激发幼儿主动观察、主动探究的热情,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大自然。本文主要是针对本园在自然角环境创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幼儿园自然角创设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而幼儿园里的自然角是幼儿进行观察、探索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神秘角落。但是,在自然角创设的过程中,我园的很多班?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参与多,幼儿参与少 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自然角大多只是班级的一种摆设,经常被老师们忽视,只是在观摩评比活动中,才会引起老师的重视。孩子们经常在老师的提醒

下,从家里带来各种盆景和花卉充实、丰富自然角,然后一切的管理工作都由教师包办代替,如浇水、修剪、分类等,孩子们只能静静地观赏,却没有再次参与的机会。 2.呈现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园内大部分班级的自然角都是利用植物架来呈现的,每一层都摆满了各种绿植,有些班级会将多出来的植物或者金鱼缸摆在植物架的旁边,很少利用班级的其他角落来呈现各种自然物。另外,植物架上所呈现的大多是各种盆景,观赏类偏多,只有少部分班级会有一些小金鱼或者小乌龟等小动物,总体上所呈现的种类比较少,还不够丰富。 3.幼儿与自然角的互动较少 自然角在刚创设时总能够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无论是入园、离园还是散步时,只要孩子们路过自然角就必定会指指点点或停留片刻,甚至与旁边的小伙伴不停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可是没过多久,孩子们对自然角的兴趣便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自然角的创设没有引起幼儿的持续关注和探究。 二、幼儿园自然角创设的有效策略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园开展了多次有关自然角环境创设的交流研讨会,并积极尝试各种改进措施且行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一、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困惑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如何安置?我们没有想明白。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喜欢按照“优差”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其结果是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最后连听的兴趣都没有了,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困惑2:变味的夸奖?“你真棒”“嗨、嗨、嗨,你真棒!”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评价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场景下,学生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学生都会得到如此程式化的肯定。我们还来不及或者没有意识到,日常非规范化评价如何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们也没有想到这种泛化的评价最终演绎为廉价的夸奖,早已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表扬的泛滥能否对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回答真的无懈可击? 困惑3:华彩的课堂?华彩的课堂就如一曲独幕剧,似乎每一个小节,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到最后就是舞台走秀,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被教师的言语所捆绑,谢幕似乎是完美的休止符,其实学生就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我们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迫切希望师生共同呼吸。近年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尚。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4—6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 尤其是在大班容量情况下,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这种情况怎样避免? 困惑4:热烈的讨论?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安排过“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我也经常这样做,可随着一次次课堂实践的效果,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有很多的困惑。 首先,我总是感觉每次安排的讨论环节,看似课堂上很热闹、气氛很活跃,可实际上,基本上都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唱主角,一些成绩一般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一般都扮演听众或旁观者的角色。我不知道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是讨论的问题难度偏大,还是讨论的问题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性。究竟应该怎么设计讨论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问题的探究性和兼顾学生的参与性上我始终无法找准平衡点,因此在效果上就大打折扣。 其次,我还对讨论的时间和过程的掌控上有困惑。一节课中频繁地出现讨论场景是肯定没有太大实效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比较合适。但时间上总是控制不好,时间短了,学生交流的

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困惑和想法

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困惑和想法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然而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变化。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但由于课改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计算也相对降低了要求,造成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以下就本人接手的六年级数学中关于计算教学谈谈几点困惑和想法: 一、对于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困惑: 现象:六年级第一单元“方程”教学后的练习指导巡视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一见我走到他身边就停笔不写,等我离开就悄悄使用计算器,上交的作业计算正确率高,课后计算练习中一次性写出答案也不少见。经过几次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使用计算器的习惯后规定课堂上不准使用计算器,否则暂时上交。刚开始几天我的讲台堆满了计算器,上交的作业计算正确率直线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容易出现错误,如“3.6X — 2.8X = 12 ”计算结果:X=1.5…… 用计算器计算》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一个式题的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认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 由于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学生早已掌握了,不必要按要教科书安排的课时进行教学.于是在解决课本上两道例题后,我设计了三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的思想教育。学生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计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出现错误,比如,按键按错了,看数字看错了,或是多按了或是少按了等等.于是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一组里都是需要用计算器才能计算的,比一比看谁速度快而且没有错误.另一组是既有数据较大需要计算器计算的、也有直接口算、直接简便运算的。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辨证地看待计算器。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数值较大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几点想法: 1、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学生(58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