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菲律宾地质构造及其区域成矿主要特征

菲律宾地质构造及其区域成矿主要特征

菲律宾地质构造及其区域成矿主要特征
菲律宾地质构造及其区域成矿主要特征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2009年6月J une,2009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 第28卷 第3期 28(3):381~383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民主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东邻越南,东北连老挝,北及西北与泰国为界,西南临泰国湾,面积为181035km2。柬埔寨地势呈北高南低,其西部和北部为山地,海拔1000m左右;东北部为高原,海拔100~500m;中部和南部为平原,海拔小于100m。高原占29%,平原占46%,山地仅占25%。全国海岸线长460 km,曲折多岬角,并有大、小岛屿43个,其中以戈公岛最大。最大河流湄公河由老挝流入,并自北向南横穿全国,其主要支流有洞里萨河、桑河、公河、斯雷博河等。西部北西走向的洞里萨湖是柬埔寨的最大湖泊,其支流与湄公河相通。柬埔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分旱季(11月至次年2月)、热季(3月至4月)和雨季(5月至10月)3个季节。全年平均气温29℃。年降水量约2000mm。柬埔寨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森林和丛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5%。工业以轻工、纺织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基本上以金边为中心向全国幅射,有金边至泰国曼谷(境内长385km)和金边至磅逊(长270km)2条铁路;金边至各重要城镇均有公路相连;水运以湄公河、洞里萨河以及洞里萨湖为主,通往沿河各地;磅逊港为重要海港,可停巨轮,与世界各大港口相通。 早在1882年,就有法国地质学家在柬埔寨进行过地质工作,1898年东印度支那地质调查局建立后,以法国为主的地质学家在柬埔寨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火山岩和矿产等方面的工作,并编制了1∶200万印度支那地质图以及有关论著。1950年,独立后的柬埔寨成立了国家地质调查局,领导全国地质工作。中国地质队曾在1960~1962年对北部罗文真、马德望等地进行了矿产勘查,1966~1970年与法国地质学家合作在全国开展了普查找矿工作,并在1972~1973年出版了14幅1∶20万地质图与矿产图(附有说明书),同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国1∶100万矿产资源图及其说明书的编制。20世纪80年代初,越南地质学家以项目合作名义与其他国家地质学家一起对印支半岛三国开展了区域性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于1991年发表了1∶100万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地质图及《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地质学》,这是该区最新、最全面的地质资料。目前,柬埔寨地质矿产部门正致力于对国家重建中所需的矿产资源进行潜在价值评估,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开展油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查。 柬埔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欧亚大陆范畴,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中、新生代构造对其影响较大。柬埔寨地层出露较全,以中、新生界最发育,而上、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不但出露较少,且十分零散。前寒武系主要分布于东北部边境附近,以黑云母堇青石片麻岩、混合岩和片岩为主,在西北部拜林地区亦有小面积出露,主要为石英斜长片麻岩和混合岩。这套高级变质岩系目前没有确切的年代数据,暂归属于元古宇。下古生界散布于西北部腊塔纳基里省和上丁省、西部的拜林和南部的贡布、菩萨等地,以石英岩、云母片岩、泥质板岩和斑点板岩为主,只在上丁省找到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其他地区均无年代依据,但与印支地区对比,这套地层应属于寒武系—奥陶系,缺失志留系。上古生界出露面积比下古生界略广,泥盆系主要为板岩、燧石板岩、砂岩、泥灰岩和硅质板岩等,仅在顶部有少量灰岩,主要分布在拜林至贡布、上丁至桔井等地,呈不连续分布,确切厚度不详,并与上覆的下石炭统灰岩呈角度不整合。中、上石炭统一般与下石炭统呈连续沉积,以灰色2黑色含纺锤虫化石的碳酸盐岩为主,岩性比较稳定,局部具重结晶现象,最大厚度达数百米。二叠系主要于诗梳凤、菩萨至贡布一带,以白色、米灰色较纯灰岩为主,夹页岩、泥灰岩和泥质粗砂岩等,其中各种鲕粒和生物碎屑特别丰富,厚度较大,达500~600m,据生物化石判断应归属于中2晚二叠世。三叠系虽分布较广,但岩相变化大,西部由海陆交互相的灰色和绿色角砾岩、砂岩、泥岩与流纹质凝灰岩互层组成,最大厚度可达1000m。东部为海相绿色砂质页岩、钙质砂岩、泥灰岩,富含植物化石,厚数百米。北部以黑色、灰色砂岩、页岩为主,夹煤层,厚百余米。而中东部局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则由流纹岩、或英安岩及其凝灰

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

(一)摘自《论层间滑动断层及其控矿作用》 沈远超 1、层间滑动断裂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通过对位于胶莱盆地北缘的蓬家夼、发云夼、郭城、大庄子等金矿的研究,对受层间滑动断裂控制的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规律总结如下: (1) 地(岩) 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断层-脉岩-矿体时空有序 层间滑动断裂控制了含矿层位,层间滑动断层发生于能干岩性与非能干岩性之间,层间滑动断裂带即为金矿化带,即具有地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的特征。同时,闪长岩脉沿断层分布,与矿层呈平行伴生关系。 (2) 成矿系统与构造系统密切相关 区域性层间滑动系统控制了矿带的分布,某一层次的滑动单独构成一个矿床,单一滑动断层控制矿体,不同小构造形式控制不同的矿化类型,如角砾状矿石的分布受构造角砾岩带控制,脉状-网脉状矿化受碎裂岩带控制,从而构成了多级控矿构造系统。 (3) 多层次滑动与多层次成矿 如蓬家夼、大庄子金矿产于盆地基底地层中,发云夼金矿产于盆地盖层中。 (4) 矿体产状缓、规模大,矿化-蚀变具一定的分带性。 (5) 成矿多期次多阶段。 如大庄子金矿体形成期经历了先张后压再剪切的过程。拉张阶段形成碎裂-角砾状矿石和张性断裂,挤压期形成石墨化矿石和透镜状构造,剪切期形成于矿化之后,主要表现为形成斜切矿体的断层和基性脉岩的侵入。 2、层间滑动断裂的控矿作用 层间滑动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层间滑动断裂为岩浆-流体提供通道,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容矿空间。 (2) 控制成矿物质的来源 层间滑动断裂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下盘切层断裂及羽裂发育,与大范围的围岩有良好的沟通性,便于热液运移并萃取成矿物质。 (3) 层间滑动过程中的构造地球化学作用 在层间滑动过程中因构造-化学作用,断裂带中的物质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蓬家夼金矿区蚀变岩的常量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围岩到断裂中心,Si 、Ti 、Ca 有规律地依次递增或递减,K在矿体中含量最低,这与钾化主要发生于矿体外围有关。在断裂带的中心部位,因Ca 、Na 大量逸散,而使Si 、Fe等元素富集。总的来看,从断裂中心向外大致次序为:Si 、Fe 、Mg、Mn、Al 、Ca 、Na 、K,这与孙岩等以韧脆性断裂的成型阶段为例,以元素的离子半径、离子比重为据,将造岩元素稳定顺序归为: Si 、Mg、Mn、Al 、Ca 、Na 和K(1998 ,孙岩) 的情况相一致,这是一种动力分异作用的结果。在断裂蚀变带中,微量元素也有一定

区域构造与成矿浅析

区域构造与成矿浅析 区域构造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成矿是一种复杂的地质作用。构造不仅控制矿床形成,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矿床的破坏与保存。构造不仅仅是局部的控矿因素,它还能控制或影响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流体作用、变质作用……各类地质作用,文中简略叙述了构造成矿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大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引发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总结提出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路。 标签:区域构造控制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有不同的级别和层次,从显微构造直到全球构造,它们影响成矿的范围,并且研究意义各不相同构造尺度成矿构造级别矿化单元研究应用目的微型构造显微成矿构造矿石、矿物选矿、冶炼中小型构造矿田矿床构造矿田、矿床、矿体找矿、勘探、采矿大型构造区域成矿构造成矿区(带)区域成矿与预测大地构造大区域成矿构造成矿域资源潜力评价全球构造全球成矿构造全球成矿域全球成矿分析。 1大型构造与成矿 大型构造通常是指规模达数百千米级的地质构造。一般而言,大型构造不是一个单一的构造形迹,而是由与其拌生的或派生的一系列构造要素组合成的。常见的大型构造可按其所反映的地壳变形场分为五大类端元:即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伸展、收缩和走滑,反映垂向调整的隆升和沉降,其间可以有各种过渡或转化型式。与同类型的小型构造相比,大型构造不仅是地壳或岩石圈受力变形的产物,而且它的形成和演化控制着与其有关的沉积、岩浆、变质等作用。大型构造如裂谷、推覆构造、剪切带构造等都是岩石圈动力作用的产物。大型构造的控矿作用主要表现在:(1)大型构造可为矿源场、中介场和储矿场的有机联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深源的含矿流体可以大断裂为通道而到达地壳浅表,并在该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裂隙中堆积成矿;(2)大型构造的长期性、脉动性和继承性,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反复叠加富集,使它们汇聚在同一有限空间,这种多重富集作用有利于形成超大型矿床;(3)一些矿床尤其是大型矿床,其形成需要巨大、稳定的热液对流系统,支持这种系统正常运转的巨大岩石裂隙网络带,只有在大型构造的热动力作用下才能形成,如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4)大型构造因其贯通性而能连通位于不同深度和不同地质体内的不同类型的流体,并导致它们的混合,这有利于汇集成矿所需的矿质、挥发分和形成必要的地球化学障,因而有利于矿床的形成。 大型构造在源(控制岩石建造的形成的分布)、运(连通、驱动含矿流体)、储(提供多样的成矿环境)等方面控制了矿床的产生。另外,其控矿作用还可表现为一些超大型矿床主要分布于一定的成矿构造环境中,而同一构造环境对不同类型成矿系统的作用不同。近年来,由于深部探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地球物理探测、地幔岩包体研究和区域地球化学以及一些碰撞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有关

成矿学

成矿学概念和起源 成矿学起源于大约100年前,在地学领域中已赢得了特定的地位。成矿学来源于法语术语“metallogenie”,Louis de Launay用于综合表示区域或全球矿床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该法语单词可写成英语“metallogeny"或"metallogenesis",二者不同。前者集合了实际的合描述性的知识,后者则涉及成因。 我国有区域成矿学、成矿规律学和矿床成因学等不同译法,陈国达则译为成矿学。加拿大人Peter Laznicka将其细分为经验成矿学、矿床成因论和应用成矿学。 成矿学术语提出者Launay L.de(1882)最初认力,它是“研究地壳里面元素分布、组合和分配规律的”。后来,他(1906)强调研究矿床与区域大地构造联系的重要性,并据以提出“大地构造成矿学”一词。1913年,他又进一步阐明“成矿学研究矿床,其目的是寻找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矿床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美国学者Holmes(1928)则认为:“成矿学是从时代、区域大地构造和岩石学等方面对矿床进行成因研究”。 在30~40年代,前苏联学者认为:“成矿学是从矿床分布规律的观点来思考的金属成矿显示的总和”。其研究对象是“成矿带、成矿省、成矿区、矿区、矿带、矿结,查明含矿区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预测新的含矿区”。 1987年,前苏联出版的《地质辞典》把它视作“矿床学的一部分,研究金属矿床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地质规律”。 1980年,美国出版的《地质辞典》中,认为成矿学是“关于矿床生成的学问,着重研究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区域大地构造特征和区域岩石特征的关系”。 魏洲龄等在研究华北多因复成油气藏时提出:“油气成矿学,是一门以油气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深部地质学为基础,研究油气形成过程,阐明油气时空分布,预测有利油气远景地段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从以上成矿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突出了从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等更宏观角度来研究矿床;二是注意强调了研究矿床形成和时空分布规律与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的关系。这就比较容易将成矿学同矿床学、矿床成因学等概念区分开来。 陈国达院士是我国成矿学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强调了成矿学及其在中国加强研究的必要性(陈国达,1982,1985,1987,等),并对成矿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任务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成矿学的研究范围 成矿学是从大地构造学的角度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机理和在地壳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即把矿床学这个相对较狭窄的领域与大地构造学结合起来,以探索成矿理论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成矿学的研究范围包括:①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条件和形成机理,特别是它们形成和变化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建造、构造型相、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深部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关系;②这些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的受大地构造单元类别及其演化阶段的控制;③各种矿床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产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
!# 年 !月 "# $&(’ , "# %’)* !#




+ - / 12 3 56 , . 0 . 4, 5
第7 卷 第#期 " 8: 7 - ; 9; " 9 #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 (一)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东侧, 其地质构造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影响十分明显, 并且基本上可分为近于 5 向 延伸的三大部分。东部包括掸邦、 克钦邦和克伦邦部分, 为加里东褶皱带, 上部有发育的晚古生代地台型沉 积盖层; 中部包括实皆省、 曼德勒省、 勃固省、 伊洛瓦底省, 为第三纪盆地, 发育万余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 西 部相当于钦邦、 若开邦及其沿海地区, 为新生代褶皱带, 古近系较发育并具有复式褶皱。上述三大部分之间 均以断裂带为界, 并伴有超基性岩以及中、 酸性岩侵入。显然, 在古近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之时, 在其东部的 缅甸地区同样承受了侧向构造变动, 形成了俯冲带、 弧后海沟和古陆块边缘等三部分, 其间被具有推覆性质 的深断裂带所分割。因此, 在横向上其地质构造的时间演化则表现出从西向东具有由新向老演变的趋势。 有人认为, 缅甸地质构造与中国西藏南部地区较相似, 只不过西藏南部地区是呈近 .< 向延伸。这种认识 不无道理。上述成矿构造环境无疑对区域成矿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使缅甸地区不论是产出的矿床类型, 还是 其时空分布都呈现一定规律性。在成矿时间上, 大部分矿产主要形成于中、 新生代, 在西部地区, 成矿期基本 上为第三纪, 特别是古近纪, 中部地区除古近纪外还有相当于中国燕山期的中生代, 而在东部地区则以中生 镍、 代为主, 少数为前中生代。在成矿类型上出现= 大类型:与俯冲带混杂堆积有关的超基性岩及其铬、 铂 等岩浆矿床; 与古近纪沉积有关的能源矿产;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型钨、 锡以及铜、 锑等矿床; 与碳酸盐岩 有关的层状和层控型铅、 银矿床。在空间分布上, 锌、 所有矿产几乎都与区域构造方向相一致, 呈近 5 向分 布, 其中, 西部新生代褶皱带以岩浆型铬、 铂矿以及部分沉积型能源矿产为主; 镍、 中部第三纪盆地是缅甸最 主要的能源矿产以及部分非金属矿产的产区; 东部褶皱带集中了大量热液型及层状和层控型有色和稀有金 属矿产, 但由于工作程度关系, 这些矿产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石油、 天然气矿产资源:缅甸的油、 气发现与勘查历史较长, 相传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挖井采油。自 缅甸至今己在西部若开邦近海和滨海区、 中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西部和伊 #> 年钻探第一口油井以来, >? 洛瓦底江三角洲东部及马达斑海湾东部等7个地区, 相继发现含油、 气构造或者油、 气显示。西部若开邦在 切杜巴 @ %() 岛附近经物探工作发现一个 5 ( AB& ) 并有石油显示; 在伊洛瓦底江东部及马达斑 .C-< 向构造, 湾东部经钻探也发现一些气田或油气显示, 而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经多年勘查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发 现了不少油、 气田, 成为缅甸最主要油、 气产区。通过大量工作, 表明缅甸油、 气主要产于始新世至中新世海 相沉积岩中, 其下部 (相当于始新统至中渐新统) 以泥岩、 不纯灰岩及粉砂岩为主, (相当于上渐新统至中 上部 新统) 以粉砂岩、 泥岩夹砂岩透镜体为主, 并且向上砂岩夹层增多, 厚度大于7""D。下部岩层是主要生油 " 层, 而上部砂岩层为主要储油层。这套含油、 气地层被上新世至更新世陆相沉积所覆盖, 厚度 #!"D 至 " !" 。 E"D 缅甸伊洛瓦底江西部经数十年勘查, 发现 7 个呈近 5 向展布的含油、 气构造盆地。南部卑谬盆地, 位 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南, 目前正在开采的兴实达 F G)) 油田位于其中。中部沙林 5: ) ( %HB ) ( )G 盆地, 是缅甸 I 石油、 然 气 最 集 中 的 地 方, 有 数 个 正 在 生 产 的 油、 田, 稍 埠 @ )J) 敏 巫 +G() 仁 安 羌 天 现 气 如 ( A( 、 ( IB 、 (K GG*(L 、 ( %) D )德耶谬 6 )%D 9 等, ( A*M * ) 以及数十处油、 气显示点, 并以仁安羌油田最为 %)L)G )耶南马 K GG ) 、 ! 以上, 典型。仁安羌油田面积= "EJ 为一不对称褶皱构造, 东翼向西逆冲, 其垂直错位约#""D, 全部 NO D " 石油由逆冲断层的储层砂岩中产出, 而天然气来自它下面相同层位的地层。由于沙林盆地上覆地层较厚, 始
7 新统至中新统的产油层埋藏较深, 目前仅对浅层的油气层进行勘查, 估计石油储量= M 天然气#"亿 D , "+ , #
若对!E"D 以下的生产层进行评价, 则其远景可能更大。北部钦德温 @ )B I ) ( AG PG 盆地, 是开展工作较晚的 " 地区,但面积最大,其长约E"J , #"J , 仅在盆地西南和 " D 宽 E D 处于北纬!Q !Q ! 至 = 之间。该区覆盖层较厚,

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_王登红

第8 8卷 第1  2期2 0 1 4年1 2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 l.88 No.12Dec. 2 0 1  4 注:本文为中国地质大调查“我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33903)和“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编号1212011220369)、“中国分矿种(组)矿产地质总结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4039601)、“中国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总结”项目(编号12120114039701)等联合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4-08-30;改回日期:2014-11- 21;责任编辑:周健。作者简介:王登红,男,196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成矿规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百万庄路26号;电话:010-68999048;Email:wangdenghong @sina.com。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 王登红1),徐志刚1),盛继福1),朱明玉2),徐珏1),袁忠信1),白鸽1),屈文俊3), 李华芹4),陈郑辉1),王成辉1),黄凡1),张长青1),王永磊1),应立娟1),李厚民1),高兰1), 孙涛1),付勇1),李建康1),武广1),唐菊兴1),丰成友2),赵正1),张大权5)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武汉,430205;5)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 对重要矿产开展全国性的资源潜力评价,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又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自2006~2013年的8年间,通过对400多个典型矿床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全面研究,编制了成矿规律研究的技术要求,组织了全国性的技术培训,指导了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完成了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了全国单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同位素定年的方法和成矿规律编图方法,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扎实了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了潜力评价和地质找矿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显著地提升了我国成矿学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矿种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潜力评价;成矿预测;研究进展 作为“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项目旨在根据现有资料、系统总结全国重要矿种、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并以此指导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勘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为:通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编制成矿规律研究技术要求,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负责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成矿规律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和完成全国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及其数据库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野外调查。自2006~2013年,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首的研究集体野外调查矿产地共453处,采集各类样品数千件,新测定同位素年龄数据400多个,编制了16个矿种的1∶500万全国性图件4类64种, 建设分矿种的数据库16个,汇总数据库1个,发表论文16 8篇,已出版专著8部、全国性成矿规律图1套,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方面的新进展 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研究人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千差万别,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至关重要(王登红,2011)。以往没有一套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来表达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如何编制成矿规律图,学者们认识各异,编出的图件也各不相同,影响到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和表达。在项目实施之初,项目负责人就认识到编制统一技术规范的重要性,组织相关人员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陈毓川等,2010a),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例如,为编好省级的、大区的和全国的单矿种成矿规律图和综合矿种成矿规律图,项目有关人员研读并吸取了国内外的一些成矿(规律)图和“国标GB958-99”之长处,设计出了一套新的图例(图1、2、3) 。该套图例

金矿构造化探问题解析

金矿构造化探问题解析 在找矿地质学和矿床地质学中,构造控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构造是通过利用矿物的构造对其进行探测和研究,构造化探属于构造控矿中的一种技术手段。本文针对金矿的构造化探问题,从主成矿阶段矿物组合、基底控矿、盖体、岩体、重磁线性构造、矿床密集区及系统论工程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标签:金矿构造化探多角度 在研究构造和地球化学之间的联系中,构造化探起到了核心作用,占据着关键地位,构造化探主要是通过对成矿构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明确其化学元素的组合。对于矿床、矿田、矿体等各种富含矿物的密集区域,构造是这些区域的重要控矿因素。在矿床地质学和找矿地质学中,构造控矿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随着互联网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信息化的今天,构造化探研究更是获得了更多便利条件的支持。 1控矿条件 1.1主成矿阶段控矿。主成矿阶段化探的指示元素对于控矿来说尤为重要,为控矿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导向指标,基于此,其选择要根据主成矿阶段的矿物组合来进行,对于矿田、矿体和矿床来说,它们含有的矿种都不尽相同,造成了矿物的化学元素的组成不同,对于高温组合的金矿床来说,其中的标志矿物主要有毒砂、白钨矿、黄铁矿等,指示元素主要有Sn、W、Mo等;中温组合的金矿床主要以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主,其指示元素主要有Cu、Pb 、Zn等,在低温组合金矿床中,其标志矿物主要是辰砂、雌黄、辉银矿等,相应的指示元素有Hg、Sb、Ag等,构造化探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明确不同矿种的金矿组合的标志矿物和其指示元素的种类,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 1.2基底控矿。在基底控床中,金矿床是比较典型的范例,基底指的是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经过地质工作大量实践证明,金矿床的矿源层的构成主要是基底。在宏观分析方面,基底对金矿床矿源层的分析提供了主要的基础分析数据和信息,在微观方面,基底在矿源层中提供了相对比较高的密度体,不同矿种的密度不尽相同,从整体上来看,差别较大。对于密度体构造的分析研究,主要可应用线性基底构造分析、重力信息环形研究分析等方法,一般来说,分布在线性和环形构造交界处的金矿床及金化探异常都比较重要,具有代表性,对这些交界处的金矿床和金化探的分析研究具有普遍的说服力和代表性。通常情况下,对于裸露基底和隐藏基底的推断可以用用重力信息和出露变质岩系相关联的方法,推断的结果一般是金矿床和其密度集中区的金异常一般分布在裸露基底和隐藏基底的边缘地带,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基底边缘控矿。前震旦纪的基底,在宏观分析方面,向EW方向展开布设,其余方向的变质岩系的块体是构造切割产生的结果。而NW、NE、SN向的重力构造属于基底构造,基地构造是重要的挖金构造。在出路基底分布的金矿类型一般有韧性剪切带型、绿岩型、蚀变型,同时这些类型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收稿日期]2002-04-01;[修订日期]2002-07-17;[责任编辑]曲丽莉。[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项目(200100200069)、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20010302)资助。 [作者简介]翟裕生(1930年-),男,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矿床学、矿田构造和区域成矿的教学 和研究工作。 专家论坛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中国矿产资源特征主要是由中国的地质构造特点和地质成矿历史所决定的。中国区域成 矿的基本特点包括:①成矿时代齐全,成矿区域多样;②古陆边缘矿床集中;③叠加复合成矿作用显著;④花岗岩类成矿规模巨大;⑤构造成矿控矿明显以及其它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大陆的成矿特征,提出3个重要课题:①中国古陆块的分合对成矿的制约;②中国大陆活动性与稳定性的辩证认识,并注意在稳定地块中找矿;③研究深部矿床赋存规律开拓深部探矿新领域。我国现阶段还处在浅部探矿和采矿阶段,在若干大型矿集区中还应存在第二个找矿空间,即深约500~1500m 的深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可能实现找矿突破。 [关键词]矿产资源 区域成矿 叠加成矿 构造成矿 深部找矿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2)05-0001-04 中国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在矿种、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和矿石质量方面有其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是由中国大陆的地质历史所决定的。作者曾著文初步讨论了中国区域成矿的若干特色[1]。本文拟进一步分析中国矿产资源和区域成矿的特点,探讨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提出在区域成矿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文中主要针对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等基本不涉及。 1 中国矿产资源的若干特点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在整体上有其运动规律,但其运动在时、空上是不均衡的,显示出地质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也导致全球各地的矿床形成条件不尽相同,各国家、各地区的矿产种类和丰度有不少差异。就一些资源大国,如俄、美、中、加、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看,各有其矿产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我国自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通过大量的矿产勘查、开发和矿床研究,总结了各类矿床的地质和经济特征,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区域成矿研究,因而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2,3],可概括为4点。 1)矿产资源品种较全,总量较丰,有不少优势矿产。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有探明储量的156种。 已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3位(次于美、俄),是世界上少数矿产资源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但人均拥有量则降至世界第53位。比较丰富的矿产有煤、钨、钼、稀土、钒、锑、锡、铅、锌、铌、锂、钽、锶、萤石、菱镁矿、滑石、石墨、重晶石、膨润土、硅灰石等20余种,其储量居世界前列。 2)国民经济大宗用量的部分矿产相对不足,缺 少特大型矿床和富矿石。与一些资源大国比较,我国的铁、锰、铝土矿、铜、金、磷、钾、铀等矿产资源不丰。贫矿较多,富矿比例小,也缺少超大型矿床。 3)比较稀缺矿产有铬、钾、铂族元素、金刚石、高档宝玉石等,除钾盐外,多年来在找矿上无重大突破。 4)共生、伴生矿多。据统计,全国25%的铁矿、40%的金矿、80%的有色金属矿和大多数地区的煤 矿都有其它矿产与之共生或伴生。这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但也给矿石选冶带来不少难题。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今后,随着加大矿产勘查投入和深部探矿的加强,西部大开发中新的矿业基地的建设,对海洋矿产资源调查的展开,以及矿业和原材料工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将在传统和新型 1 第38卷 第5期2002年9月 地质与勘探GEOLO GY AND PROSPECTIN G Vol.38 No.5 September ,2002

区域成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区域成矿学的概念:区域成矿学是研究区域的成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过程和成矿演 化,阐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进行区域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理论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储矿场的概念:是在一定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上产生的有利成矿的地质、物理、化学因 素的耦合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各种异常控矿因素的汇聚,以达到成矿物质巨量浓集的效应。 三.水岩反应:水岩反应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水溶液与矿物岩石间物质成分的相互交换 作用的化学反应。 四.沉积建造的概念:沉积建造是一套具有一定沉积特征和纵向序列特点的岩类组合,它代 表着地球动力演化过程中一定阶段的沉积作用的总体特征,其顶底界面常被假整合、不整合或沉积间断面所隔开。 五.矿源场:矿源场指在地球化学省中,某些金属相当富集,具有作为矿质来源条件的地区, 从中可直接提供成矿物质。 六.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在一定的地质发展时期, 与一定地质作用有关,在不同或相同演化阶段,形成的有相互成因联系的一组矿床。 七.成矿圈闭:是指促使成矿物质在一个局部的构造-岩石中聚集而不被散失的条件和机制。 八.矿源体:指富含成矿物质并直接对成矿做出贡献的地质体 九.成矿阶段的划分:原始地壳形成时期(2800—3500ma)微板块构造运动时期 (1800—2800ma)地壳的快速增生时期(850—1800ma)古超大陆旋回时期(250—850ma)新超大陆旋回期(0---250ma) 十.成矿作用演化的基本趋势:1.成矿物质由少到多2.矿床类型由简到繁3.成矿 频率出低到高4.聚矿能力由弱到强 十一.大型构造的类型: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伸展、收缩和走滑;反映垂向调整的隆升和沉降,其间可以有各种过渡或转换形式。 十二.中国成矿域的划分:天山-兴蒙成矿域塔里木-华北成矿域秦-祁-昆成矿域扬子成矿域华南成矿域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 十三.成矿单元的划分:全球成矿单元分成二级即成矿超带成矿域大成矿带(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华力西成矿超带南非成矿区苏必利尔成矿区西奥成矿区乌拉尔成矿带中亚—蒙古成矿带斯堪的那维亚—波罗成矿区) 十四.成矿流体的基本类型:岩浆热液变质热液热卤水地热水地下水海水石油和天然气地幔来源的流体。 十五.成矿物质的来源:(1)地幔源(幔源岩浆、幔源流体及其它); (2)地壳深部源(硅铝质、镁铁质岩浆,流体等) (3)地壳表部源(结晶基底、沉积盖层、深循环地下水、岩浆流体、变质流体等); (4)地面来源(地表岩石、海洋及湖泊等); (5)宇宙源(陨石、陨尘等)。 十六.矿源区域划分为:地球化学省或金属省、矿源场、矿源体三个等级 十七.成矿流体运移动力:(一)构造应力驱动(二)热驱动三。地形驱动四地层围压驱动 十八.水岩反应可分为:花岗岩的水-岩反应玄武岩的水-岩反应绿岩带的水-岩反应十九.成矿系列从高到低分为:矿床系列组合、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式(矿床类型)、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共7个层次。 二十.矿床成矿的变质因素:地质构造条件、岩浆活动、流体和水文地质作用、变质作用、气候因素、地貌条件、生物作用因素、矿床本身条件、时间因素

构造与成矿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 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本文在阅读大量前人有关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阅读有关侯增谦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以及陈衍景的“大陆碰撞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的前提下,简要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要点、与区域成矿理论的区别、大陆碰撞流体作用模式、最后作简要总结。 关键字: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流体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经典区域成矿理论,是指建立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区域成矿理论。虽然不少矿床学家曾尝试借用基于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模式,解释大陆内部古老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特别是很多矿床学家依此解释华南造山带、秦岭-祁连-阿尔金-昆仑造山带以及天山-蒙古-兴安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有关花岗岩类的形成,这些尝试都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于经典的板块构造成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大陆碰撞带及其大陆内部的成矿作用,地质学家普遍认识到,适合于大洋和大陆边缘环境的理论或模式不可照搬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也成为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工作,地质学家们对碰撞造山带的几何结构、造山机制和造山动力学过程等有了深入认识,最后导致了一系列找矿的突破和理论的提出。 一、板块构造成矿理论 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归根结底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太古宙地幔柱构造到显生宙板块构造)有关,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必然造就不同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板块构造成矿理论已建立了三大成矿系统,包括离散边缘成矿系统、汇聚边缘成矿系统以及克拉通成矿系统[1],并且日臻完善,很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离散边缘成矿系统:通常发育于超大陆裂解时期,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乃至大洋扩张环境,分别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同生-后生矿床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 矿床(图1.1)。同生沉积矿床主要是BIF 和SEDEX 型Pb-Zn矿。BIF矿床形成于部分缺氧的海底陆坡环境是海底热水系统中Fe大量堆积的产物;SEDEX型矿床形成于被动陆缘裂谷-裂陷环境。VMS矿床主要发育于弧后盆地或弧间裂谷,主要受岩浆热机驱动的海底热水对流循环控制。

区域成矿学阶段性作业4

区域成矿学阶段性作业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区域成矿学课程作业4(共 4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升本涉及章节:第4章一、名词解释 1原始地壳 2西太平洋俯冲带 3 BIF型矿床 4生物圈性质的转变 二、选择正确答案 1 元素的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不同,影响了相应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2 太古宙早期的产热量和表面热流较之现今要高倍。 3 进入显生宙,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中的性质更为突出。 4中国大陆地壳是其基本特征,制约了中国大陆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T)与否(F) 1现在的大气圈是由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组成。 2 BIF 型矿床、金铀砾岩型矿床在显生宙不再出现。 3 进入显生宙,同一矿种出现的矿床成因类型多种多样。 4锰结核矿几乎覆盖了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深水粘土区。 四、回答下列问题 1 地质历史中,内生成矿作用演化总趋势是什么,原因何在, 2 什么样的环境控制着中新生代中国主要金属矿产的出现与分布,主要出现了哪些主要的成

矿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原始地壳:地球早期演化某一时期~橄榄岩质的地幔熔融形成基性岩浆上侵到地球表面~形成玄武岩类岩石覆盖在地球的表层所构成的最早的地壳。 2西太平洋俯冲带:这是指太平洋板块西部向欧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下俯冲所形成的一系列复杂岛弧系统的总称。 3 BIF型矿床:指由晚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中发育的条带状硅铁建造中达到工业要求的部分。 4生物圈性质的转变:生物圈性质至少曾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18亿年时由厌氧微生物变化到喜氧微生物~6-8亿年时由菌藻类生物为主转变为动物为主。这些变化主要与大气圈中游离氧含量两次明显的增加有关。 二、选择正确答案 1 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不同,影响了相应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2 太古宙早期的产热量和表面热流较之现今要高 3-5 倍。 3 进入显生宙,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中多种元素复合成矿的性质更为突出。4中国大陆地壳活动性大于稳定性是其基本特征,制约了中国大陆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T)与否(F) 1现在的大气圈是由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组成。F 2 BIF 型矿床、金铀砾岩型矿床在显生宙不再出现。T 3 进入显生宙,同一矿种出现的矿床成因类型多种多样。T

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矿产概述,然后研究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与成矿的关系及影响,最后就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火山活动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价值,供参考。 关键词: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成矿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area mineral overview, then studies the late Pal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and miner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finally the metallogenic intrusive rocks, volcanic activities factors were discussed, and has strong guidance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anjiang tectonic belt section; Structure; metallogenic “三江”成矿带北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晚三叠世以来,唐古拉地块北缘裂陷活动强烈,形成大范围的裂陷海盆,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大量海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与喜马拉雅期的断隆作用有关,有关的中一酸性斑岩体星罗棋布。这些印支晚期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期斑岩,以及与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几条深断裂既控制着研究区内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也是成矿物质来源的通道。在该带上目前已发现以铜(铝)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六十余处。成矿类型主要有火山一次火山斑岩型、喷流沉积一叠加改造型、沉积变质一后期改造型、接触交代型、沉积砂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及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岩型等,其中以斑岩型、火山喷流沉积一叠加改造型、沉积变质一后期改造型为主,找矿前景巨大。 1研究区矿产概述 研究区位于唐古拉北缘成矿带北带,晚三叠世以来,裂陷活动强烈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这些印支晚期的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期的斑岩与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关系密切,以多金属成矿为主,目前已发现的矿床主要有四川白玉县呷村超大型多金属矿、青海玉树赵卡隆多金属矿以及涉及研究区的朵龙格玛多金属矿。研究区的矿床主要产在巴塘群火山一沉积岩系中。 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根据现今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区域上的构造演化不是由一次陆一陆碰撞造山完成的,而是先后经历多岛海、陆内俯冲和陆内转换三次不同类型造山过程,

地质构造对金矿成矿的影响

地质构造对金矿成矿的影响 摘要:地质构造,即岩层、岩体因地球内外应力发生变形、位移后遗留的形态,具体表现有岩石褶皱、断裂、劈埋及其他线面型构造,其与地壳运动、热液作用 等相关,并内含多种物质成分。金矿成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多样,有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热液作用、地球化学环境、大气成分等,其中地质 构造对其的影响尤其重大,值得相关人士探讨。 关键词:地质构造;金矿成矿;影响 引言 黄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被广泛运用至通信、化工等 各种领域,其一方面是关键的全球性战略资源,另外一方面还是全国金融体制的 基石。但是矿山服务年限在很大程度上随着资源开采率的持续扩增而不断缩减, 因此加大金矿资源的勘探力度是处理黄金供应与需求之间矛盾的关键途径之一。 对金矿矿区的地层及岩浆岩等信息的研究多是来自单方面,缺乏整体的考量,没 有具体的找矿预测方法。 1金矿成矿地质背景 金矿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地质原因,金矿在地壳中丰值度本来就较低。金矿 的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砺岩型、斑岩型、新生代砂矿型等。以我国为例,金矿 储藏量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为丰富。我国金矿的主要产区有胶州半岛、小秦岭地区、云南贵州地区和西北地区,在长白山余脉也有比较丰富的储藏量。 我国的矿藏纯自然金不多见,大都包含一定量的Ag,形成Au-Ag矿物化合物。从 我国大量矿藏测试的研究结果来看,辽宁丹东五龙山地区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是 连续的,具有金矿的一些分布特征。地质构造形态及地壳的运动,不仅为矿液的 运动间接或直接地提供了驱动力,而且还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容矿和导矿的时间 和空间条件。在我西部地区,地形较为复杂,有着丰富的金矿资源。比如,地层 出露大面积的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在巴颜喀拉山脉系统中,仅有一部分第三纪 和第四纪地层出露。而该山脉主要以板岩夹砂岩、砂岩夹板岩、砂岩为主,为一 套砂泥质复理石类。山脉内岩浆活动较弱,火山岩和侵入岩有少量的形成,而石 英脉沿构造破碎带,却有十分良好的发育。从世界范围内的大金矿形成条件来看,区域性断裂带的形成、地层的褶皱、错动,及地壳的剧烈活动等地质活动,不同 性质、不同产状、及不同规模的断裂断裂带、破碎带、及裂隙的产生,都为金矿 的产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质条件。由此可见,金矿成矿的地质背景较为复杂, 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区、及地表多山和褶皱的地区,容易形成金矿。 2地质概况 该金矿为一大型金矿床,区内地层出露共四类,由中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砂岩、板岩夹板岩、砂岩夹板岩等组成,变质相大致可分为两种,蓝闪- 绿片岩相与低绿片岩相。区内构造破碎带上石英脉十分发育,侵入岩及火山岩少 量发育,且岩浆目前活动较弱,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南东,二叠纪岩与石三 叠纪岩有较低程度变质,断裂与褶皱十分发育。 3地质构造对金矿成矿的影响 3.1成分含量 本矿区地质构造成分主要包括硫化物类、氧化物类、硅酸盐类、其他矿物类。金矿矿床形成需要几种必要物质,其中微量元素、同位素是金矿形成的两种重要 来源。首先,可根据测得的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推断金矿得以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