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鸟崇拜到鸟神话

从鸟崇拜到鸟神话

从鸟崇拜到鸟神话
从鸟崇拜到鸟神话

从鸟崇拜到鸟神话 Ξ———史前时期浙江民间故事母题寻绎

顾希佳

提要:通过对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史前艺术的解读,同时印证于典籍文本和民俗学田野作业,本文认为史前时期浙江先民中

存在着鸟崇拜。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到当时的口头叙事活动,形成

了有关鸟的神话母题。这种母题对后世口头叙事产生了深远影

响,致使鸟的神话在浙江大地上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鸟 动物崇拜 神话母题 民间故事史

作者顾希佳,男,杭州师范学院。(杭州 310012)

人类讲述故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古代。故事的讲述活动要早于文字的发明,但又迟于人类语言的产生。

由于文字尚未产生,致使这个时期里的故事讲述无法保存至今。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一些文物遗存。这些文物遗存所表现出来的史前艺术及其象征符号,往往蕴含着当时人们所讲述的民间故事母题,这中间尤其令人振奋的则是那些神话母题。如果我们将这些史前艺术与后世的典籍文本相对照,与今天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大量活材料相对照,破译那个时代里的民间故事便有了可能。

一、河姆渡出土文物刻纹的神话诠释

从197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宁绍平原南缘的余姚河姆渡地方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科学考察工作先后进行了两期。在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中,专家们对两件文物发生了浓郁的兴趣。一件是骨匕,上面刻着两组鸟的图案,有人理解为是双头鸟,也就是说每组有两个鸟头,朝着相反的方向伸出头颈,鸟体又是相连着的,中间有一个圆圈。对于这种圆圈,有人理解为是太阳。另一件是一块象牙板,刻划着两只振翅而飞的鸟,鸟头相对着,连体,中间又有五重圆圈,外绕火焰纹,

Ξ本文是2001年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民间故事史》中的一个章节。

好似太阳。王士伦先生认为,“这种异首连体,并且中间刻有太阳,可能表示鸟是空中神秘的动物,是介乎人天之间的神使;或者与鸟生的传说有关;连体意味着双鸟交感繁殖。”据此,不少学者都认为,河姆渡人有对鸟的崇拜,或者进一步认为有鸟图腾。

董楚平先生认为,在这两个刻纹图案里,蕴含着一个鸟神话的母题。按照他的解释,这两个图案表现的是双鸟与日(月)的同体。他认为骨匕上的图案所谓“双头鸟”或“连体鸟”,解释不妥,应该理解为是双鸟与中间的太阳同体。对那个图案中的两个圆圈,他认为“右边一圆刻有四射的光芒,应为太阳;左边一圆较小,且未刻光芒,似为月亮。”于是他提出了“双鸟与日(月)同体”的诠释。对于象牙板上的圆,他则以为那不是双鸟拥抱太阳,而同样是双鸟与太阳的同体。

典籍文献中有鸟儿运载着太阳在空中飞翔的说法,这和“双鸟舁日”似乎也很接近。又有太阳里头有一只大鸟的说法,这和鸟与日同体也很接近。与此相比,“双鸟朝阳”的说法倒是多了些后世人的理念,好像因为人崇拜太阳,所以鸟儿也跟着在朝拜太阳似的。其实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天上飞翔的鸟儿本身就很神秘,很值得崇拜,这是必须首先予以注意的。许多学者在对那些刻纹图案的诠译上会出现种种分歧,冒出一个个新颖而又富有想象力的猜测,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河姆渡人中间存在着鸟崇拜。

二、良渚玉器刻纹图案的神话解读

良渚文化是浙江史前时期又一极其重要的考古文化,因发现于杭州郊区良渚而命名,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一般认为距今四千年至五千年左右。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上面,考古学家看到了更多的有关鸟的刻纹图案。他们对这些鸟的刻纹图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然,良渚文化中的图案和前述河姆渡文化中的图案在类型上是迥然不同的。由此猜测,在他们中间各自讲述的神话故事也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种文化所遗存下来的史前艺术中,都出现了鸟,出现了太阳。由此可见,这两个神话母题,则是这两种文化所共同拥有的。

王士伦先生认为,良渚玉器上的这些图案,一般都画成是平台上站着一只鸟。这个台座也许与当时祭坛的构造形制有关。台座的腹部有个太阳,下面还有个月亮,表明这个台座是很高很高的。这只鸟站在耸向高空

的台座上,“说明鸟的神圣,说明人们将鸟作为通天地的神使来崇拜的。”此说甚是。

在良渚玉器上的纹饰中间,除了神兽合体纹饰之外,鸟纹是最引人注目的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在玉器上刻划这样的图案,必定有其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除了将其理解为是信仰范畴里的鸟崇拜或鸟图腾之外,能否在神话范畴里进行诠释,这是许多人都在关注着的话题。

董楚平先生对此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观点。他不仅试图破译这些图案,还认为这些图案中的刻划符号已经形成了文字。于是在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论证之后,他将这些图案释读为“鸟祖卵生日月山”。

为了说明这一结论,董先生列举了良渚文化玉器有关鸟与太阳的刻纹九例。这中间有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的良渚文化大玉璧四件,据称多购自上海,部分来自浙江;有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的玉琮;有台北故宫博物馆1989年入藏的玉琮;法国马黎吉美博物馆所藏的玉琮;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玉琮;以上八件皆为传世品;第九件则是余杭安溪近年出土的大玉璧。由于这九件玉器刻纹十分相似,属于同一个类型,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前八件传世品也是良渚文化遗物。

这九件玉器中,有五件都刻有一只高高在上的鸟,可以解读为“鸟”字。

九件玉器中有五件刻有“立柱”,其中四件都置于鸟之下。一般以为这“立柱”是鸟的附属品,但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玉琮上却只有立柱没有鸟,可见立柱可以脱离鸟而独立存在,有可能是个独立的字。这个立柱,便被解读为“祖”字,是男根的象征。

在立柱下面,往往有一串珠形的圆圈,而且不是一个,仿佛是一连串生下来的蛋,于是被解读为“卵”字,而且还可以理解为动词,表达成卵生、卵育的意思。

至此,董先生已经从这些刻纹图案的上半部解读出“鸟祖卵”三个字来。或者我们还可以认为这是“鸟祖卵生”的意思。

接着,他又对图案的下半部进行分析,其中有一个图最下面有个月亮,中间是个太阳,太阳和月亮的上部是个层台,则可以认为是可以登天的神山。这样便构成了“日月山”这样一个词组。这个词组在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纹中曾多次出现,在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上也常会单独出现,因此可以推测,“日月山”这个词在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都较为流行。

如果我们联系到浙江史前文化中的鸟崇拜,那么以

从鸟崇拜到鸟神话

为在浙江的先民中间流传着这样的神话,称鸟是他们的祖先,认为是这个祖先创造出世间万物,既能生日月,也能生山川,这样的推理也就不觉得突兀了。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身体姿势、语言、图画、文字……都不过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种种不同的方式而已。人类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为了传播信息,就必须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史上,这一系列方式的出现有先后之分,这一系列方式的功能也有落后与先进之别,但它们都只是一种方式,各有千秋而无法相互间完全替代。不管这些刻纹图案是否已经可以被认定为文字,它都可以毫无疑义地被认定为是先民们用来传达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原始艺术既然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方式,它们就一定可以被破译,可以被解读。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承认董先生的解读是积极而又稳妥的。

其实,在从图画向文字转变的漫长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符号,有人认定它们为图画,有人认定他们为文字,在学术研究中应该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前面我们所讨论的这种出现在良渚玉器上的刻纹图案,或者可以大胆地认定它们是一种文字,或者至少可以认为它们是一种“前文字”,是处于从图画向文字过渡阶段的一种传播方式。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良渚玉器的刻纹图案里存在着关于鸟神话的若干个母题,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些母题链接成相对完整的神话故事文本———“鸟祖卵生日月山”。

三、典籍记载中的鸟崇拜及其神话传说

史前文化留给我们的材料毕竟太少,这就促使许多学者都试图从典籍文本和民俗遗存中去寻找佐证。

首先要说的是关于“羽民”的典籍记载。“羽民”即“羽人”。许多典籍中都提到了“羽民”。《山海经?海外南经》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据王文清先生考证,典籍上所说的“羽民国”和“裸国”当是古代的一些方国部落,其地理位置则在今天的浙北和苏南一带。这一带的先民常把自己装饰成鸟的模样。良渚出土玉器上的一些神像上往往载有羽冠,更可加强这一立论。有的学者甚至进一步推测,认为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也与羽人信仰有着不解之缘,所谓“羽化成仙”,也就是人要想模仿鸟,到天上去自由飞翔。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崇拜鸟的先民可能不仅仅只

生活在江浙一带。“鸟文化图”的范围相当大,大致上说,史前时期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先民,都存在着对鸟的崇拜。

但是,在古代越地先民中间也存在着鸟崇拜,因此便又流传着许多鸟神话。

接着我们要说的是“鸟田”。

《越绝书》卷八云:“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因病亡死。葬会稽。……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

王充《论衡》里也有两处提到鸟田。《偶会篇》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佃。’失事之实,虚妄之言也。”《书虚篇》云:“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乌为之田。盖以圣德所致,天使鸟兽报 之也。’世莫不然。考实之,殆虚言也。”

不难看出它们的立场是针锋相对的。《越绝书》把“鸟田”当作神话传说,说这种鸟种田的奇迹是大禹创造的。这里说,大禹生前立下丰功伟绩,死后,会稽百姓为其厚葬。大禹为了报答“民功”,免除百姓劳作之“苦”,就“教民鸟田,一盛一衰”,而且是“进退有行,莫将自使”,简直神极了。作者行文的语气是肯定的。

王充则不然,他写《论衡》的动机就是要对前人的一切虚妄之言重新加以衡量、评说和批判。这样一来,许多神话传说自然也进入了他的讨伐之列。他认为把象耕和鸟田说成是圣人舜、禹的功德,这不符合事实。在《偶会篇》中,他认为象耕和鸟田都是动物的天性使然,并且举例说明,颇有说服力。

后人治学,大多沿着王充的思路进一步发展,他们找出许多例证,说明人类历史上是有过利用动物觅食践踏的天性来疏松土壤的做法。但是董楚平先生却力排众议,坚持认为“鸟田”是神话。“鸟田”的说法在先秦时代是曾经流传过的。董先生于是认为,“不相信神话所言为真实,是王充的科学精神表现;不允许神话存在,则又是不科学的———违背人类的历史实际。”此说甚是。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评判远古神话,神话必然会暴露出它幼稚可笑的一面,犹如童话一样。但是成年人不会笑话儿童,更不会去批判儿童,因为童话还有着率真可爱的另一面。对于人类童年时代所创作出来的神话,今天我们也应该抱有这样的态度。既然在古代越地盛行鸟崇拜,他们把鸟当作自己的祖先;他们要把自己的身体

也打扮成鸟的形状;他们甚至模仿鸟巢,居住着干栏式建筑;他们还说“鸟语”,写“鸟字”,他们当然也完全有可能竭力宣扬鸟的神奇本领,说鸟可以帮助人们种田,而且“进退有行,莫将自使”。由此可见,把《越绝书》中的这一段记载理解为是神话文本是可行的。这个神话流播的具体时代已经难以考据,毕竟上述两种典籍都产生在东汉。他们只是笼统地记下了当时人对遥远的古代生活的朦胧回忆。

类似的典籍记载还可以举出一些来。

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三云:“初,越王入吴国,有丹乌夹王而飞,故勾践之霸也,起望乌台,言丹乌之异也。”

这里说的是春秋后期越国的一则传说,说明史前时期的“鸟崇拜”对后世影响至深,直到勾践称霸,还要仰仗于丹乌的征兆,并且专门为此建造了一座“望乌台”,用来表示他对神鸟的虔诚崇拜。

王士伦先生在论述了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鸟崇拜之后,曾经列举不少例证,用来说明这种鸟崇拜在越国曾经长期流传,并且一直绵延至后世。他认为,绍兴坡塘出土的战国墓中有一座铜质房屋模型,当是越族用作祭祀的庙堂建筑模型,其中一八角柱上饰一大鸠尾,就是鸟崇拜的孑遗。他还认为这一带多次出土的鸠杖,也可能与鸟崇拜有关。

四、当代口头流传的鸟神话

今天的浙江境内,仍然还有许多有关鸟的神话在口耳相传着。诚然,用今天的记录文本去印证史前时期的神话讲述活动需要十分谨慎,这中间毕竟经历了如此之多的时空变换,民众的口头文学中难免会加入许多新的或是外来的因素,使之发生种种变异。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充分估计到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

远古神话的母题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往往“从最初的祖先”一直传承到“最后的子孙”,往往会世代相传而绵延不绝。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我们有必要了解今天还活跃在浙江民众口耳之间的鸟神话。

在20世纪末浙江全省范围内所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中,曾经获得了不少这方面的可贵材料。平湖、松阳、定海、武义、金华、东阳等地采集的文本,大多是说麻雀为人类从天上盗来谷种,才使得大地上有了稻作生产。

虽然各种文本经历了时空的转变,许多神话的讲述出现了种种歧异,已经十分明显地加入一些后世的因素。但是这些民间传说不约而同地将稻谷的出现与麻雀连在一起,视它为英雄与功臣。人类发现野生稻可以食用之前,鸟类大概早已在啄食那些野生稻了。或许正是由于鸟类行为的某种启示,才促使原始初民开始了对野生稻的注意,并由此逐渐走上稻作生产的道路。由此可见,人们把稻作起源归功于鸟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可以在人类文化史的范畴里获得某种合理解释的。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史前时期浙江先民给我们所留下的那些神秘的图案和符号,我们对其中蕴含着的鸟神话母题就会有更加深切的感受。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浙江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世代相传着一种对鸟的特殊感情,并由此产生了种种有关鸟的神话故事的讲述活动。当初这些神话讲述的完整形态,我们今天已经很难一一复述,这中间有的十分零碎,而有的则较为完整。其情节类型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鸟和太阳同体,说鸟载着太阳在空中飞翔,说鸟生出了日、月和世间万物,说鸟是人类的祖先,说鸟帮助人种田,说鸟从天上偷来稻谷种子给人类播种……其间的差别不言而喻。但是,这里有着一种对鸟类的特殊感情,则又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①王士伦:《越国鸟图腾和鸟崇拜的若干问题》,《国际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②董楚平:《河姆渡双鸟与日(月)同体刻纹》,故官文物月刊(台北),1994年,第134页。

③董楚平:《鸟祖卵生日月山———良渚文化文字释读之一,兼释甲骨文“帝”字》,故宫文物月刊(台北),1997年,第168页。

④王文清:《“羽民”、“裸民”与良渚文化》,《学海》1990年第5、6期。

⑤陈勤建:《中国鸟文化》,学林出版社,1996年。

⑥董楚平:《“鸟田”神话刍议》,《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⑦[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责任编辑:曾骅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 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 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 的灵魂安静。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 话传奇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 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

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 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奇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 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 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许多以 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相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 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 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而朱雀却是 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呼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依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 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 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以前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 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 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许 多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 归海》。 【神女峰的神话故事】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 是一片富足漂亮的乐土。

良渚文化兴衰史

良渚文化兴衰史 一引言 良渚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例证。何天行先生是研究良渚文化的先驱者,并对良渚文化遗址的遗物进行整理与研究,编成第一部研究良渚文化的著作《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1937年);后来施昕更、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对良渚文化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得出系列成果;在1959年,由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二良渚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 文化的影响所及和它的分布范围这两个概念有时难以区分。这里,我们根据地域遗址中出土的全部遗物分析其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是否属于良渚文化。以此为标准衡量,朔知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应为“冻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 在太湖地区目前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当时生产水平还较低,实行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后来出现了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崧泽文化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财富开始有了积累,出现了社会产品分配不平等现象,私有制产生,而思想意识上的私有观念也尅是逐渐形成。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时,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积累明显增多,并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说明了当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后来被马桥文化所代替。 考古学家认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三个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各项成就,都是植根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但良渚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更为精致,并出现了刻琢神面形纹的玉器)。 三良渚文化的产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对良渚遗址群中的石前圩、王家庄和巫山等一直的孢粉鉴定,证明良渚文化早起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其植被以阔叶落叶林为主,还有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夹杂其间。草本和蕨类植物繁盛,气候温暖,但当地的气温比现在低,水域不多,适宜史前人们居住、生活,具有从事农耕的优良条件。正式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良渚先民来此生活。 ●进步的技术经验 在良好的气候环境与太湖所带来的较好的灌溉环境下,太湖一带的农业得以繁荣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外,良渚文化的产生还有赖于日益提高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根据考古发现,在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水稻田的耕作,并且出现了石犁。在进入良渚文化后犁耕得到了推广,出现了面积较大、形制较规整的水稻田。从耜耕发展到犁耕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次跃进,使得农业产量不断增加,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各类手工业兴起,包括陶器制作、玉器与石器制作、纺

中国神话故事之《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之《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 《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 据说,古时候,人们是没有生肖的。十二生肖是后来玉帝给排定的。 玉帝为了给人们排定生肖,决定在天廷里召开一个上肖大会。他给各种动物发了道开会的圣旨。 那时候,猫和老鼠是很要好的朋友。它们生活在一起,像兄弟一样。开上肖大会的圣旨送到了猫和老鼠那里,它们都很高兴,决定 一起去参加。猫很会打瞌睡,它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开会前 一天,就预先和老鼠打了招呼。 “鼠弟!你知道我是很会打瞌睡的。”猫大爷客气地说,“明天 去上肖的时候,倘使我睡着了,你叫我一下好不好?” 老鼠拍着胸脯说:“你放心睡好啦!到时候我会叫醒你的!” 猫大爷说了声“谢谢你。”就抹抹胡子,放心睡着了。可是,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起来,吃过早饭,独个儿上天廷去了。对正在 熟睡的猫,它一声也没有叫。 住在清水潭里的龙哥哥,这天也得到了开上肖大会的通知。龙是生得很威武的:浑身有亮晶晶的鳞甲,加上一个大鼻子和一把又粗 又长的大胡子。它想:这一次选生肖,自己非被选上不可。但是龙 哥哥有个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头上光秃秃的,缺少一对美丽的角。它想:如果我再有一对美丽的角,那该有多好啊!想呀想的,它 就打定主意,决心要借一对角来戴上。 正巧!它从清水潭里钻出来一看,就看见一只大公鸡,挺着胸脯,在岸边踱方步。那时候,公鸡头上是有一对大角的。龙哥哥一见, 高兴极了,连忙游过去,向公鸡扫呼:“鸡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 把你的角借我戴一戴好吗?”

鸡公公回答说:“啊呀,龙哥哥!真对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去 呢!” 龙哥哥说:“鸡公公,你的头太小了,戴上这么一对大角,实在很不相称,还是借给我戴吧!你看我这个光头,多么需要一对像你一 样的角啊!” 就在这时候,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条蜈蚣。蜈蚣是很爱管闲事的。它听了龙哥哥的话,插嘴说:“鸡公公!你就把角借给龙哥哥用一回吧。如果你不放心,我来做保人,怎么样?” 鸡公公想了一想,自己就是没有这一对角,也够漂亮了,就答应由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给龙哥哥。 第二天,天廷里就开了一个盛大的上肖大会,各种动物都到齐了。玉帝在动物中选出了牛、马羊、狗、猪、兔子、老虎、龙、蛇、猴子、鸡、老鼠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玉帝为什么只挑这几 种动物呢?譬如:挑了鸡,为什么不要鸭子?挑了老虎,为什么不要 狮子?他到底是根据什么挑选的?这些,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挑选出十二种动物以后,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排定先后的次序。 当时,在这件事情上有了争执。特别是由谁领头的问题,议论纷纷。玉帝说:“你们中间牛最大,就让牛领头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满意,连老虎也赞成。不料小小的老鼠却翘起大拇指说:“应该说,我比牛还要大!每次,我在人们面前一出现,他们就叫起 来说:‘啊呀!这个老鼠真大!’却从来也没有听见人说过:‘啊呀,这头牛真大!’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我实在比牛大!” 老鼠这一番话,简直把玉帝弄糊涂了。玉帝说:“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我看不见得吧?” 猴子和马都说老鼠胡吹。但是老鼠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要是不相信,可以试一试!”

中外文学中的凤凰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比较文学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中外文学中的凤凰 课程班级:汉语言文学1105班 姓名:吕雯妮 学号:201326210018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4) 1 凤凰的起源 (4) 2 中国文学史上的凤凰形象 (4) 2.1 《山海经》中的凤凰 (4) 2.2 《诗经》中的凤凰 (5) 2.3 古代诗歌中的凤凰 (6) 2.4 现代文学中的凤凰 (6) 3 外国文学史上的凤凰形象 (6) 3.1 《罗摩衍那》中的凤凰 (7) 3.2 《哈利波特》中的凤凰 (7) 4 中外文学中凤凰形象的比较 (8) 4.1 外表上的差别 (8) 4.2 象征意义上的差别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9)

中外文学中的凤凰 摘要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类似的传说亦见于其他东亚国家的历史中。而被视为吉祥之鸟的凤凰亦常见于世界各地的地名之中。此外,美国凤凰城与中国宝鸡市均把凤凰作为城市形象标识。本文将把凤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凤凰形象。 关键词 凤凰;古代;文化;外国;文学

引言 从古至今,凤凰这一形象跃然于世界各地的不同范畴之中,其中凤凰在文学上的出现更为频繁。从起源到发展,凤凰的形象不断地在改变,在更新,它所代表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改变,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也会改变这一形象的表达,有延续,也有完全相反。接下来将以起源为开端,分析凤凰这一形象的演变,比较不同方面的凤凰形象。 1 凤凰的起源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白色陶罐,其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图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侧面回首。据考古专家鉴定,这件陶器上的神鸟图案即凤凰,要比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凤凰图案至少要早4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凤凰图案。 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凤凰这一形象的地方,也是中国。 2 中国文学史上的凤凰形象 在文学史上,不管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亦或是现代文学,凤凰都是以代表祥瑞,如意与希望的形象出现的,变的只是她的名字,不变的是它所蕴含的意义和真挚的感情。最早出现在文学史上的是《山海经》。 2.1 《山海经》中的凤凰 在《山海经》中,有很多关于凤凰这个形象的传说,名字各异,对凤凰的外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是原始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产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传承已久且内容丰富多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当代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和学习借鉴的无限源泉。下面是学术的整理的关于古代神话传说心得体会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心得体会一 走进神话传奇的世界,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与斗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纯贞爱情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人物与势力的憎恶等丰富细腻的感情……走进神话传说的世界,我们会认识许多可爱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与女娲;为民造福的伏羲氏、神农氏、大禹、羿;为理想奋斗不止的愚公、刑天、鲤鱼;为人类文明发展立下功劳的燧、人氏、仓颉、嫘祖、孔子;为爱情唱起千古绝唱的韩凭夫妇、牛郎织女、七仙女董永、梁山伯祝英台;承载着人们真、善、美、梦想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孙悟空、八仙…… 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要属《精卫填海》,故事主人公精卫在一次玩耍中不幸掉入海水中,被海水淹死了,可是她不愿就这么死去,于是,她便变成了一只精卫鸟,夜以继日地从远处叼来石头和树枝,想要填平海。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但夺不去她的勇气和决心。 这是什么?这正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这种精神激烈着我们向前进,最终超越自我,使自己达到了自己想要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有收获;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希望…… 现在看来,有些神话故事好像有些幼稚可笑,虚幻缥缈,但是,这正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中,远古人类对自然与宇宙探索的真实记录,也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执着精神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凝聚着。 心得体会二 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有许多古代的精彩故事如:盘古开天劈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这本书另我印象最深刻的神话故事是夸父追日。 从前有一个巨人叫夸父,有一次他听一个老人说这儿没出过太阳,日子很难过。夸父不想让人们受苦就上了长太阳的路。 在路上他非常渴,第一他把黄河喝了下去,但人们哀求他不要喝了,夸父只好把黄河吐了出来,第二他摊贩渭河给喝了,但被人们又指责了,夸父又把渭水吐了出来,又走了一会,他看见了二位姑娘,她们把好多桃子给夸父吃,又把一根桃木做手杖,快到时,就已经走不动了,他苦苦哀求说叫太阳到北边去,于是太阳答应了。可夸父安心地闭上了眼睛。就这样夸父就牺牲了。

良渚文化与鸟崇拜

从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看史前社会的鸟崇拜 内容提要:对鸟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至少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地位的上升,原始先民逐渐由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本文力图透过良渚文化玉器上出现的大量鸟形象这扇窗,再结合有关鸟崇拜的各种文献记载,和当时的一些鸟崇拜民俗活动,来对原始先民中鸟的祖先崇拜作一小小的看法。 关键词:良渚玉器史前社会鸟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于长江下游,以江浙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古文明。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5300——4200年。[1]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中,玉器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多制作精美,尤其在刻有纹饰的器物上,鸟图像的频频出现,并不仅仅具有装饰意义,显而易见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巫鸿先生认为,“在一特定时期和文化体系中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与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应互相平行,都反映当时人观察、理解和表现世界的特殊角度、观念。”[2]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鸟崇拜就是这种特殊意义下的特殊角度、特定观念的具体显现。 良渚文化玉器鸟形象,大致可分为圆雕玉鸟和刻划鸟纹。圆雕玉鸟多为片状,鸟身较圆,两翅垂向尾部;背部雕刻细致给人以俯视玉鸟之感。刻划鸟纹多为侧面,鸟身呈圆形,翅与头都很小,鸟形象较抽象或简洁,似乎处于衬托、从属地位。 反山墓地出土的一玉鸟(图1),长5.5厘米,宽5.8厘米,整体近似三角形,片状。头部前凸,翅较小,伸展向后,平尾,眼于头的上平面,双眼大而圆,极度夸张。[3]类似的玉鸟在不同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多件。这些玉鸟大头,大身,小喙,小翅,绝非鹰类,疑为鸠鸟。鸟的背面琢法精致。眼于头的上平面而向上,部分玉雕形象眼较大,且有多重环线装饰。取景方式为近观,表现鸟刚刚起飞的样子。简约、古朴,造型中绝少夸张。表现了一种为原始的鸟崇拜,即对鸟本身特征的崇拜。 反山墓地出土的冠形器(M22:11),高4.2厘米,宽3.85厘米,片状,梯形。中部浮雕兽面纹,大眼,阔鼻,嘴扁而宽。眼廓、鼻、嘴皆饰细阴线纹。兽面左右侧的上方,各饰一团形纹样,形象极难辨认,学者认为“鸟头向外,单圈小圆眼,尖喙细颈,椭圆形鸟翼,翼中有重圈”。[4]反山这一玉饰上鸟纹的形象不甚明了,在瑶山出土的冠形器(瑶山M2:1)(图2)上,这种鸟纹的形象就很明确了。器高5.8厘米,宽7.7厘米,梯形。中下部有孔,孔之上部有细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神人两侧各一侧身鸟纹,鸟头较大,以眼为中心有多层阴刻圈,尖喙,有冠,细颈,翅为四边形,小于鸟头,但不知为何鸟。[5]神人双臂及两旁神鸟羽翼采用一致的卷云纹,仔细观察这些玉器纹饰,不难发现鸟与兽形象某些组成部分的惊人一致,尤其是鸟身与兽眼。这种纹饰上的互渗似乎反映了属性的相互依靠。神人兽面纹两侧鸟首相外的鸟形象,烘托了神人借助鸟羽化升天的意境。与玉鸟颇具神似的玉冠状器、玉三叉形器、玉璜等,正反映当时鸟图腾崇拜的兴盛。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所藏的三件良渚式玉璧(图3),各以阴线刻绘一只小鸟站立于“有角的跑门”上。三件玉璧之一的侧边上,又线刻了四个花纹单位,各饰以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或一个鱼骨架,故在整个周围边线上,共有二只鸟,二条鱼,鸟鱼之间又刻绘似雷纹的回转线条。巫鸿先生在《东夷艺术中的鸟纹》一文中,认为此神秘鸟纹是《尚书?禹贡》中“淮海惟扬州,彭蠡既豬,阳鸟攸居”中的“阳鸟”的具体表象。更进一步解释了“阳鸟”就是当地所住的人民“鸟夷”,他们的贡品中有羽毛一项。其中一展翅小鸟,灵巧伶俐,尖短喙,只剪尾,极似飞燕;而尾翅上翘者,姿势颇似鹡鸰。[6] 反山墓出土的玉琮(M12:98)(图4),与常见的良渚式玉琮一样,此器呈外方内圆,外壁分为四个花纹单位,每个单位又分上下两段,上段琢饰小眼面纹,下段琢饰大眼面纹。该玉琮于面纹的左右两颊处,各琢以鸟纹,鸟首向外,以圆涡纹表现鸟的身、尾,省略了足、爪的描述,[7]此鸟纹以图案化,难以分辨为何鸟。 璧与琮两种玉器,在良渚文化晚期,同属重要的且彼此有某种关联的宗教用器。良渚先民们相信天如圆蓋,地方而平,他们相信用美丽而不朽的玉,琢成圆璧与方琮,在琮的四边,琢上表现“神祗、祖先、神灵动物”三位一体的花纹,来礼拜神祗祖先,希望达到沟通感应的目的。鸟图腾崇拜的良渚先民们在这些宗教用器上大肆表现鸟形象,将这种沟通神祗祖先的法力赋予神鸟。

关于动物的神话故事500字

关于动物的神话故事500字 有一年,这个小伙子得了麻风病,因为麻风病是传染很厉害的病,所以他就被隔离在离村子很远很远的一个石洞里,根本就没有人到那里去。 小伙子养了一只狗,日日夜夜陪伴着他。 他在石洞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生活得很清苦寂寞。 有一天,他到洞外的森林里去散步,在茂密的草丛里看见了一条大蟒蛇,这条蛇头大如斗,口大如盆,十分可怕。 他偶然看见在大蟒蛇的嘴里有一颗宝石。 这条大蟒因为闻到了人的气味,经常爬到洞里,但是小伙子不敢去惹它,总是离它远远的。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和小伙子日夜相伴的狗死了。 他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他舍不得埋葬它,就把它停放在洞里面。 小伙子想:一定是蟒蛇咬死了他的伙伴。 因此,小伙子下定决心要制服或杀死那条该死的蟒蛇,但是要想出一条妙计,而且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 于是他想啊想,终于他决定把尖刀埋在地上,要埋得深一点,刚刚露出一寸左右,当蟒蛇爬过时就可以把它的肚皮从头到尾划开,它就注定要死的。 主意已定,于是,他就把尖刀埋在蟒蛇经常出入的地方了。 结果没有多久,那蟒蛇就死了。

小伙子从蟒蛇的嘴里取出了那颗宝石,在自己的身上擦抹,然后又在狗的身上擦抹,嘿,狗还真的活了。 小伙子特别地高兴,因为他经常用那颗宝石擦身,他的麻风病也好了,人长得也胖了。 于是,他带着狗回到了村子里。 到家以后,媳妇都不认识他了。 她说:“ 哎呀,很久没有相见,都不认识你了,因为你长得比以前胖多了。 小伙子说:“ 我住在石洞里,杀过一条大蟒蛇,从它的嘴里取出了一颗宝石,拿这颗宝石擦身,我的病就好了,人也长胖了,还救活了这条狗的命。 媳妇又向他细问宝石的事,他就说了。 过了几天,丈夫出去了,媳妇知道了宝石的秘密,她一定要看一看宝石,但是,又怕丈夫突然回来,所以只好拿着宝石到外边去观赏。 也正好这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她到外面刚打开包着宝石的手绢包包,宝石一眨眼就不翼而飞了。 等丈夫回来,媳妇又不敢隐瞒,只好把丢宝石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丈夫。 丈夫说:“ 这是一个无价之宝,一定是太阳神把它给收回去了。 我们必须想办法把它找回来呀! 小伙子准备了很多的竹竿,把竹竿一根一根地接起来,直到够着太阳的旁边。

雕钮

雕钮 雕钮,又称印钮,专指印章上部雕饰,起装饰印章作用。内容多以动物最主,特别是古代的动物,显得古雅不凡,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 目录: 印石雕钮题材的发展和变化 祥兽的内涵和寓意 印石雕钮题材的发展和变化 战国、两汉时期的印钮题材已十分丰富,在动物、人物及建筑三类常见的钮式中,表现现实动物的题材最多,造型风格以写实为主。同时,如青铜器纹饰的形成一样,“真实地想象”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动物形象也开始出现,如螭钮、龙钮等,这一传统,在汉以后的历代帝王玺印上持续地保持着。 石章的使用是推动印钮雕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使印章的装饰风格与题材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动物题材仍然是明清印钮的重要主题,各种“神兽”的人文动物不断衍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禁忌心理有关。这些神兽由不同动物的特征组合变形而成,有的是战国以来的传统类型,早期神秘威严的形象已经虚化,而转向祈祝吉祥的寓意,或者完全是以其艺术造型引起视觉愉悦,而对其象征意义的关注趋于淡化。此期的神话动物题材有麒麟、天禄、辟邪、螭、龙、凤等,明清时期流行另一类动物题材是围绕吉祥语义,以谐音为依据进行设计创作。如“童子洁象”,谐音“吉祥”,“三阳(羊)开泰”,寄托阴消阳长之吉象,又如“蝙蝠”,“蝠”与“福”同音,迎合“讨口彩”的民俗。 清代的印钮中出现了花果、植物一类的题材,同时,现实的动物题材范围也不断扩大,表达生活情趣和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已是创作的主旨。十二生肖是大众化的动物题材。 神话人物是明清石章中的新主题,如罗汉、寿星、童子、刘海戏蟾等。瓦钮、桥钮、鼻钮、龟钮等保持朴素、典雅格调的仿古钮式在明清时期也很流行。 明清印钮雕刻继承了战国两汉时期圆雕、透雕技法的传统,动物和人物的造型构思巧妙,生动传神。此期的雕刻技法发展充分,繁缛缜密的风格臻于极致,刀法不尚露锋,线条流畅,透露了华美、精致的时代风气。 明清印章在整体美化上具有新的形式创造,印章装饰由印钮延伸到印体,是石章时代艺术装饰观念质的突破。博古纹样的装饰,表现的是一种淡雅含蓄的趣味,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云纹、回纹、夔纹、兽面纹等都被引入印章的装饰形式之中,雕刻技法则相应地采用浅浮雕或者线刻,线条流畅繁密。 山水题材进入石章装饰是清代雕刻艺术与文人画相结合的创意,作品中有时会引入人物或神话故事情节。到了晚清,在浮雕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浅浮雕——“薄意”的形式,“薄意”技法入石轻浅,讲究线条的简练、浑脱,重在画意的表达。明清石章印钮与印体装饰是石雕艺术家的杰出创造。除了宫廷匠师与玉雕、牙雕、竹木雕艺人的参与外,在福建寿

第一讲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及文化寓意笔记

第一讲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及文化寓意 一、中国古代的分期 1. 通识版:远上中近、近现当 远古:170 万年前一到前公元前2070 年夏朝建立 上古:夏商周秦汉 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 东汉灭亡, 三国(220年-280年)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曹魏(司马昭时期)灭蜀汉建西晋,西晋灭孙吴,西晋统一。【公元1年是耶稣诞辰年】西晋后期五胡十六国,东晋南迁后混乱。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隐士,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致使一时间隐士数量空前增长,这时的隐士不再是隐居山林自娱自乐了,更多的是看破世事无奈后的悲凉,近古:宋元明清——鸦片战争 近现当:近代: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半社会” 现代:1949年之后 当代:文学界说是五四运动之后,史学界说是1949年之后(即和现代同义) 2、专业版:三古七段,现当 上中近:夏商周秦汉,现当 上古(两段):夏商周秦汉——基础,文字,士大夫 特点: 中国文学打基础的时候,淳朴时期,文学婴孩时期。文字:方块字,由靠语言到靠文字,士大夫:周天子到诸侯到三公九卿(肉)到士大夫(孔子孟子是士大夫,标配是鱼。鱼,鱼我所欲也。庶民标配是蔬菜)这时期文学主要由士大夫创作。例如《国风》虽然采自民间,但是编著者还是士大夫。 分为两段: (1)第一段,先秦:特点——个体“屈原"、诗乐舞(不分)、巫史(不分离)史重人事,巫事鬼神 第一个特点,群体转为个体,代表人物:屈原。 第二个特点,诗和音乐舞蹈不分家,关雎,诗歌唱+音乐演奏+舞蹈=婚礼进行曲。巫史:黄河以北,掌管文化的官员。 第三个特点,巫史(不分离)史重人事,巫事鬼神。巫:黄河以南,南方奔放浪漫,鬼神主要靠想象力;史:北方朴实现实,记录人的事情现实的事情。

民间神话故事文字版-神话故事大全

民间神话故事文字版-神话故事大全 民间神话故事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民间神话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民间神话故事1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一座净土山,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然后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在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浇灌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一潭善水,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一潭美水,你可取美水一担,滋润花骨朵,这样,就会开出百样的花朵。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添美。”盘古说完,就死了,尸体随后化为一座盘古山。花神按父亲的嘱咐,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果然,百花怒放,好看极了。她高兴地报告玉帝。玉帝便随着亲妹妹前来观赏百花,他高兴地说:“妹妹不辞劳苦,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花园了吗?”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叫你管九霄,叫二哥管九州,叫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不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玉帝答应了,立即唤来一百名仙女,对她们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们采来的花撒向人间。”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花园中穿梭往来,各自采下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装满了。然后,她们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起花,纷纷撒向人间。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从此,人间有了百花。民间神话故事2女娲历尽辛苦,好不容易把天补好、把地填平了,使灾祸平息,人类又获得了新生。大地上欣欣向荣,春夏秋冬依序而过,天气随季节的变换而发生改变。世界上的恶禽猛兽相继死去,剩下的也都改变了性情,非常驯善,成了人类的朋友。人们丰衣足食,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人们把吃不完的粮食放在田间地头,根本无须放到仓库里,因为人人都有,谁也不会去拿别人的。刚生下来的婴儿,人们干脆就把他们放在树上大鸟的巢里,孩子和鸟儿一起玩耍,睡在鸟巢里,树被风儿吹得摇来摆去,就像天然的摇篮一样。老虎豹子也不伤人,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扯着它们的尾巴玩。就连人们踩在大蟒身上,它也只是打个滚翻到一旁去,根本不会对人的行为动怒。那时,可真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生活得如此美好,很是欣慰。为了让人类能更快乐些,她还制造了一种叫芦笙的乐器。这种芦笙一吹便可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来,它的形状像凤鸟的尾巴,有十三只管子,插在半个葫芦里面。女娲把芦笙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一吹起它,便会禁不住跟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起来,有了芦笙,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了。女娲制造的芦笙,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吹奏着。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这种芦笙与青年男女们的纯真爱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每年的春天,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在月光明媚、天朗无云的夜晚,人们便来到平坦的地面上,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吹起悠扬的芦笙,围成圈子,唱歌跳舞。他们或是两人对舞,或是男的吹着芦笙在前面引导,女的摇着响铃在后面跟随,跳到情投意合的时候,便成了最亲密的人。女娲看到人类安居乐业了,忽然感觉到了劳累,需要休息休息了。于是,她登上雷车,驾起飞龙,让白螭在前面开路,让腾龙在后面跟随,黄雀簇拥着她的车子,天地神灵前呼后拥地围在她车子周围,护送着他上天去了。女娲这时十分欣慰,她回想着自己所做过的一切:用黄泥创造了人类,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使自己不再孤独寂寞,历尽千辛万苦补天、填地、杀黑龙、收洪水……在回忆中,她乘龙驾云,不知不觉间已升到了九重天顶。进了天门,来到天廷,向天帝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报告了

走近良渚文化

走近良渚文化 活动背景: 走进刚刚开放的良渚文化博物院,大气而又精致,作为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为家乡有这样古老的文明而感到骄傲。于是我想给同学们上堂与良渚文化有关的活动课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自己家乡的古文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走近良渚文化”这个主题,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亘古自有的人文因素。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却又没有留意的话题,是值得学生学习、了解、探究的话题。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独特内涵,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感受古老深远的人类文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明的思想感情。 活动年级:五年级活动时间:2010年5、8——5、13 活动准备: 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院、搜集与“良渚文化”相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很荣幸,能和五(3)班的同学们一起合作上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叫什么?——良渚,板书:良渚。大声地叫一遍。 2、关于家乡良渚,你了解哪些呢?(可以从家乡特产、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方面介绍)

3、学生交流。 4、师:刚才有的同学讲到了良渚的特产、良渚的风俗习惯、还有的同学讲到了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举世闻名的————良渚文化。板书:文化 5、一个熟悉的名词——“良渚文化”,你是从哪儿了解到良渚文化的呢?(从资料上、从良渚博物馆里),你在博物院里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真是不虚此行,你了解得还真多。 5、师:其实今天这节课葛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走近良渚文化,让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和了解良渚文化。 二、了解良渚文化 A、了解良渚文化的起源 1、过渡:葛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资料,下面请快速默读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与良渚文化有关的信息可以和组员交流。待会儿我要考考你的记性。 2、接下来,葛老师要考考你,让我们进行知识猜猜猜。看看哪些同学记性最好? 一、你知道吗? ①、良渚文化距今约()年。 ②、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的环太湖地区。 ③、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很发达,()业也极为先进。 ④、良渚文化时期,陶器做工精细,()的工艺水准更是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 ⑤、( )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 3、师:(出示施昕更图片),瞧,这就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伟大的施昕更先生。不过,葛老师有个疑问,既然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的环太湖地区,那么,为什么不叫太湖文化,而叫良渚文化呢? 4、师:对,这就跟施昕更先生有关。师讲述故事。 (施昕更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他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工作,十分喜欢考古,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次,他回到老家良渚,在田间小路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田埂上有几片破碎的黑不溜秋的陶片,他觉得很好奇,就把陶片带回博物馆研

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鼠

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鼠 在十二生肖的排位上,为什么鼠小为大,排在第一位呢? 这个问题首先就让人类的先哲和当今的智者百思不得其解:论体形,老鼠小得可怜,让人一把提住能玩开在股掌之间,十二生肖动物中,它是最小的一个。论蛮力,它与牛的强壮、虎的威猛、龙的神力、马的腾跃,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论品质,牛的踏实、兔的善良、马的勤奋、羊的温顺、猪的实在,也都显得比老鼠好上很多倍;再论智慧,猴 的灵巧、狗的聪慧,也都在老鼠之上。退一万步说,就算比谁最狠毒,恐怕蛇也该排在鼠的前面。 但事实是小小的老鼠是十二生肖的排行老大! 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个悬案,有人说,今日说法,大概只有一个解释:分管十二生肖排行的家伙,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他收了老 鼠的巨大好处而做了权钱交易的色当,把第一名的金冕加在了无德无 才的小小老鼠头上。这当然仅仅一个牵强附会的玩笑。但确确实实的是,人类对此始终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过,人类毕竟是动物 里最聪明的高级动物,在十二生肖确定了很多年后,人们终于编出了 一个或许是自欺欺人自圆其说的民间故事,借以说明为什么老鼠在十 二生肖排行第一。这个叫做"老鼠第一大"的故事流传在中原的湘鄂一带: 老鼠和牛马羊等当选十二属相后,老鼠说:"我应该摆在第一位。"牛、马、羊它们不服气,说:"你凭什么排第一位呢?"鼠说:"我大, 所以我要排在第一。"牛马等忍俊不禁笑了:"你有我们大吗?"老鼠说:"我们几个争了不算数,还是让人来说吧。"牛马羊等都同意让人来评议。于是它们商量了办法:由牛领头,马、羊、鼠先后一个接一个从 大街上走过,看人们怎么评议。 在大街上,牛走过来了,人们说:"这头牛很壮。"马过来了,人 们说:"这匹马真高。"羊走过来的时候,人们说:"这只羊很肥。"最

_太阳神鸟_金箔图饰为朱利部落族徽说_关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箔文物的文化阐释

中华文化论坛 2009年第1期  “太阳神鸟”金箔图饰为朱利部落族徽说 ———关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箔文物的文化阐释 王 炎 〔摘要〕“太阳神鸟”金箔图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为凤鸟与太阳崇拜的产物,因此, 应属杜宇王朝时期,其深层次文化内涵,为“农耕文化心理”。从图饰“镂空阴刻”的表现 形式,结合古蜀早已有的阴阳观念,这一图饰应是与杜宇部落联姻的朱利部落(帝妻帝系)的族徽标志。 〔关键词〕 “太阳神鸟”金箔图饰;古蜀;朱利部落;族徽 〔中图分类号〕K8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9)01-0005-06 〔作者简介〕王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一 2001年2月9日,成都西郊金沙村一工地在开挖下水道管道沟时发现了大量文物。闻讯赶往现场的考古专家们随后意识到,又一个重大遗址现身了!在出土的1000多件精美绝世的珍贵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太阳神鸟”金箔饰品。 那是在2001年2月25日,上午10时许,负责清理发掘工作的朱章义注意到一个拳头大小的泥块,它的一端露出了一只金光闪闪的小角,他敏锐地判断,泥土里一定包裹着金属器物!小心翼翼地把泥块捧在手里,一点一点地剥去“伪装”,被包裹着的金箔片渐渐露出了“真容”。刚出土时,金箔片已被揉成了一团,经过药水浸泡后,朱章义用镊子轻轻展开了金饰箔———圆形的金饰箔有着镂空花纹,上面清晰地刻画着太阳和鸟的图案。 “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15厘米,内径5129厘米,厚度0102厘米,重量20克。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透空的表现形式。内 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十二条弧形齿状芒饰,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层图案由四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鸟构成。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图案的旋转方向相反。整件文物展示了古蜀先民卓越的手工技巧,是古蜀黄金 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1〕 。 对金沙遗址出土金器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可以确定金器含金量均超过80%,其中“太阳神鸟”金饰的含金量达到了9412%,从造型特别精美和 5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 论文

选修课论文 课程: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班级:旅游产业管理 姓名:方军 学号:20090420105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系别:媒介管理系班级:旅游产业管理学号:20090420105 姓名:方军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体现民族精神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实用类文本吴文化良渚遗址公园与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 材料一今年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在无锡举行了一场讨论会,专家认可的是,泰伯被认定为吴文化的开端者。至于“吴”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陕西吴山、无锡、苏州、南京江宁各说皆有,80多个专家引经据典,激烈讨论整整一天,最终形成共识: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梅里是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的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之城,虽已湮没,但不可轻易否定。吴国早期的都城筑于梅里,世称泰伯城,早在东汉时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泰伯开创吴文化,并非在一片白地上凭空生发,而是依托了自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将中原文明与荆蛮本土文明相整合,又加速了吴地文明的发展进程。 现在所说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一般是指在江南一带滥觞,以先吴和吴越两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再至清末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转向现代文明的一系列文化集合。作为吴文化的创始者,泰伯谦让、包容的“至德”精神,经孔子等历代思想家的倡导而影响深远,既是江南文人“道德文章”的范型,也是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家以德经商的宗旨之源。 (摘自2011年4月11日《现代快报》) 材料二良渚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展现曾经良渚先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样态。根据“保护第一、展示第二”的原则和“考古先行”的行动方针,规划建设方案经常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因考古结果而改变。 比如为完善城址核心区的防洪系统,计划将恢复城址区内的一条古河道。但对古河道的精确位置,考古专家也只能给出大概的方向。随着考古人员发现古河道实际位置比预估偏移7到8米,原先的工程审批流程又要进行调整再上报。一边考古一边调整一边施工,长度1公里的河道恢复工程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种案例,在整个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太多太多,但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种工作不仅仅是良渚的、杭州的,做好了还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以前,重要的外国元首来中国的第一站会选在西安,以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现在,杭州也可以成为首选地,本质上推动了杭州城市国际化的进程。 (摘自2019年10月7日《每日商报》) 材料三多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领域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继承,而是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前者是继承方法,后者是继承标准。毛泽东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主张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弃除封建性的糟粕,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条件,特别批评“言必称希腊”,强调“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强调“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这些直到今天还是有意义的。如在如何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问题上,沿用“五四”强调的科学和民主作为文化继承的标准,是不够全面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不能仅在这种科学民主的标准下被肯定。另一常见误区是认为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出来的文化已经全部过时,这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不能认识到任何时代都可能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文化内容。 文化的继承,关键是承认在中华文化中含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的成分。因此,在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上,中华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提供了“民族形式”,而是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内容。 真正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联系着弘扬。弘扬指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是

经典传说故事关于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

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 玉帝为了给人们排定生肖,决定在天廷里召开一个上肖大会。他给各种动物发了道开会的圣旨。 那时候,猫和老鼠是很要好的朋友。它们生活在一起,像兄弟一样。开上肖大会的圣旨送到了猫和老鼠那里,它们都很高兴,决定一起去参加。猫很会打瞌睡,它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开会前一天,就预先和老鼠打了招呼。 鼠弟!你知道我是很会打瞌睡的。猫大爷客气地说,明天去上肖的时候,倘使我睡着了,你叫我一下好不好? 老鼠拍着胸脯说:你放心睡好啦!到时候我会叫醒你的! 猫大爷说了声谢谢你。就抹抹胡子,放心睡着了。可是,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起来,吃过早饭,独个儿上天廷去了。对正在熟睡的猫,它一声也没有叫。 住在清水潭里的龙哥哥,这天也得到了开上肖大会的通知。龙是生得很威武的:浑身有亮晶晶的鳞甲,加上一个大鼻子和一把又粗又长的大胡子。它想:这一次选生肖,自己非被选上不可。但是龙哥哥有个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头上光秃秃的,缺少一对美丽的角。它想:如果我再有一对美丽的角,那该有多好啊!想呀想的,它就打定主意,决心要借一对角来戴上。 正巧!它从清水潭里钻出来一看,就看见一只大公鸡,挺着胸脯,在岸边踱方步。那时候,公鸡头上是有一对大角的。龙哥哥一见,高兴极了,连忙游过去,向公鸡扫呼:鸡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

把你的角借我戴一戴好吗? 鸡公公回答说:啊呀,龙哥哥!真对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去呢!龙哥哥说:鸡公公,你的头太小了,戴上这么一对大角,实在很不相称,还是借给我戴吧!你看我这个光头,多么需要一对像你一样的角啊! 就在这时候,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条蜈蚣。蜈蚣是很爱管闲事的。它听了龙哥哥的话,插嘴说:鸡公公!你就把角借给龙哥哥用一回吧。如果你不放心,我来做保人,怎么样? 鸡公公想了一想,自己就是没有这一对角,也够漂亮了,就答应由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给龙哥哥。 第二天,天廷里就开了一个盛大的上肖大会,各种动物都到齐了。玉帝在动物中选出了牛、马羊、狗、猪、兔子、老虎、龙、蛇、猴子、鸡、老鼠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玉帝为什么只挑这几种动物呢?譬如:挑了鸡,为什么不要鸭子?挑了老虎,为什么不要狮子?他到底是根据什么挑选的?这些,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挑选出十二种动物以后,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排定先后的次序。 当时,在这件事情上有了争执。特别是由谁领头的问题,议论纷纷。玉帝说:你们中间牛最大,就让牛领头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满意,连老虎也赞成。不料小小的老鼠却翘起大拇指说:应该说,我比牛还要大!每次,我在人们面前一出现,他们就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