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域文化一

中国地域文化一

中国地域文化一
中国地域文化一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

葛剑雄教授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

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这两个词,你们看很形象,一个风一阵风一样这么吹,吹过去又一种风又来了,所以流行是经常变换的,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你看俗是人字旁的,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我们今天讲有的文化,有的追踪下来,有的可能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比如燕赵文化,为什么叫燕赵文化呢?

(燕赵文化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形成的。这种地域文化是依托于战国七雄中最靠北的两个诸侯国而产生的。其地域范围包括:北起今内蒙古南部,辽宁南部,东至渤海,西起山西东部和北部,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历来人们多用“慷慨悲歌”来概括燕赵文化的特点。此说的形成,与燕末发生的荆轲刺秦王有直接的关系。易水送别那悲壮的一幕和秦王殿上那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足以憾人心魄。所以至今人们对之难以忘怀。)

所以它一般都要有很长的时间积淀下来,不是那么一下子来个什么风,就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地域文化,首先一般要了解它的历史。我们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最近的研究证明,可能五千年还不止。特别有些发达的地方还更长。那么这个文明史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整个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区。所以我们整个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它不是完全一样,是由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明构成的。所以每一种地域文明、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它特有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域文化呢?

(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其中方言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正如唐代的贺知章诗中所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见方言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可是有的人,比如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和同治、光绪皇帝的两朝帝师翁同和,却都不会说自己的乡音了。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第一个地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方言。中国到底有多少方言,我看很难(统计)。我请教过方言学家,他说没有办法弄清楚,什么道理呢?看你怎么分,你分大的有那么几种,那么你再分细的,每一种方言又有很多种小的,他说到底有多少,我们不要去讲数量,就是非常多。那么特别是中国的南方,我们也会感觉在北方,你出去尽管他讲土话,大致还差不多,大家都能听懂,至少可以交流。但是你到南方去,我自己南方人,我是浙江人,但是浙江话,浙江南部、中部很多话我都听不懂。不要说一个省听不懂,就有的时候一个县里面,城里人听不懂乡下人的话,平原的人听不懂山区的话,有的隔一个村讲话就不同了。那么这个方言,那可是地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平时讲话,我们大家有个感觉,特别是碰到同乡,自己同一方言的人,我一说这种话,那么很自然地就增加人跟人之间一种共同的感情,好象用这种话交流特别亲切,而且的确很多意思好象不用自己的方言就表达不清楚的。那么,什么道理呢?因为中国就是,我们文字虽然是统一的,大家写的一样,但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因为一直不统一的话,那么各种方言就成为人际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媒介。那么这个媒介的范围又是固定的。

所以(方言)应该讲是中国地域文化最有特色的一个因素。这样的话,就往往我们长期以来很多就根据方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历史上也是这样。我远的没有办法说,至少在春秋战

国的时候,当时已经存在着不同的方言,并且这个不同的方言还在历史书上都有记录。那么因为这个方言的关系,所以我们历史上面很多政治势力、政治集团,也就根据方言作为媒介。我们中国人讲的同乡,有大同乡有小同乡,大的同乡往往是祖籍在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大的省的,就叫做同乡。但是小同乡绝对有共同的特点,就一定是讲同样方言的,感情就特别亲切。那么到了进行什么政治活动,往往这些讲同一方言的人,他们就组成一个集团,这倒不是一定说统治者多自私,这比较方便。他们利益比较容易一致。当然他也不一定全是自己这个方言的人,但是这个方言的确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的老家应该是在今天江苏的沛县。他自己其实真正的祖先是在沛县丰邑这个地方,所以只要是讲这带话的,所谓他的丰沛故人,就是丰沛一带的老乡,就往往得到重用。那么他起家的时候一帮人都是这个地方的人,所以在汉朝初年,朝廷里丰沛的故人,就是丰沛这一带老家的人就成为很得势的这样一个集团。那么这种情况呢,以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基本都找得到。

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他有一个规定,说这个丞相不能用南人,南方人不行,都一定要北人。所以宋朝经常有政治上,有南人和北人之间的冲突。当然这里一方面是政治利益冲突,但是有一个理由,他们讲什么理由呢?南方人讲话他们听不懂,有福建人要做大官,北方人就反对,说他讲话像鸟叫一样,不行啊。就是这个方言,当然我们透过方言,背后是有政治斗争的,这我们不否认。但是方言的确起到一个文化中间冲突的作用。我祖籍是浙江绍兴,有一次我翻绍兴的名人录,一看看见慈禧太后下边大太监李莲英说他绍兴人。我开始不相信,后来一查,果然他祖籍是绍兴人,但他自己绝对不会说绍兴话。要他说绍兴的话,,老佛爷怎么让他在身边,怎么听得懂。所以从明朝开始,凡是要进宫做太监的人,基本上都是北京附近的直隶,就是河北这一带的人,而且都集中几个地方,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讲话宫里的人都听得懂。如果不是怎么办呢?

那小孩子小的太监就要放在老太监的家里养着调教他,让他讲话讲得标准,就是当时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才能够到宫里侍侯。所以我想李莲英不管他祖籍哪里人,他自己肯定讲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要不然老佛爷怎么会把他放在身边。又比如我们知道清朝有个大官,就是戊戌变法的时候,大家可能知道这个名字,就是所谓两朝帝师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翁同和哪里人呢?常熟人。江苏常熟,这个地方虽然离开我们上海一百公里,但是我到那里要真正他跟我讲常熟土话的话,我至少有一半是听不懂的。翁同和是常熟人,他怎么能够做皇帝的老师呢?原来我们再仔细一看,翁同和他并不是生在常熟,因为他家做大官,长期住在北京,实际上他北京长大的。所以有这个条件,他才能够去做皇帝的老师。你看翁同和从祖籍来讲,他应该是江苏人,但实际上从地域文化圈来讲,他已经从属于北京这一带的地域文化了。所以他没有什么语言的障碍。

(我们的先祖曾说过,民以食为天。所以要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除了方言之外,了解饮食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比如见面打招呼都问,您吃了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八大菜系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另外,宫廷玉膳、风味小吃,也是各有千秋。这些丰富的饮食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呢?什么样的饮食才最能代表地域文化呢?)

第二种因素是什么呢?是饮食。而且特别是民间的饮食,这有什么道理呢?你说饮食山珍海味的话,它可以运输的。那么老百姓不能这样,比如我们现在到哪儿都是生猛海鲜,什么广东菜、潮州菜,你说这个是不是就是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像北京我们以前潮州菜,现在又是上海菜、杭州菜,这个菜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它不能代表地域文化,能够代表地域

文化就是北京的老百姓日常他吃的什么,有什么特色,这个才是能够代表地域文化。不要说到北京去,我到西藏到拉萨去看到的也是什么生猛海鲜,我说哪儿来的,空运,广东运过去的。那你能不能说,这个生猛海鲜、广式潮州菜,这些能够代表西藏地域文化?不能。只有老百姓平时喝的酥油茶、糌粑,这才应当是地域文化。

所以我们讲饮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一种因素,主要是指民间的日常的这些饮食。因为它主要是取材于当地的,它有它地方特色。如果是外面运过去的,也一定要是当地的大多数老百姓所买得起吃得起的,所以它也构成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人就是这样,长期吃这种东西,他就慢慢慢慢地,也就因为会除了形成一个习惯以外,他也利用这些饮食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方式来。那么这种方式一定要适应当地的情况。比如我们中国的食品,有的是辣的,有的辛的,有的酸的,有的甜的,咸的,还有腌的、辣的,做干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形式呢?你仔细研究的话,它都适应了当地的情况。比如说这个以前沿海地方很多地方都用咸鱼,为什么好好的鱼,现在很少有人吃很咸很咸的鱼,其实没有办法,因为当时没有冷藏、冰箱什么玩意。你海里打起来不盐、不腌怎么吃呢?都是马上来了就放上一把盐,这样才不腐烂才保存下来。所以长期以来,有些地方就形成吃咸鱼的习惯,这是适应它的条件。

又比如我们吃辣,很多辣的东西,最早的辣椒也不是中国本地的,辣椒传过来,为什么在有的地方特别流行呢?一般的地方都是气候比较热比较潮湿,吃这个辣对身体有好处,能够防病,慢慢就形成这个习惯。至于日常的有些地方吃面食,有些地方吃杂粮,这更是反映当地的特色。所以饮食里面,你不要去看什么山珍海味,当官的阔人怎么吃,这个不代表地域文化,真正代表地方文化的应该是日常饮食。比如刚才我们讲到吃辣,现在大家都有感觉,好象川菜都是辣的。其实不是这样。我请教过我们上海一位美食家,他是四川人,他告诉我好的川菜是不辣的。辣的是一般人吃的,但是一般人吃的才有特色,为什么?有钱的人希望饮食要美味,尽量做得他也能多尝尝,你都做成辣的怎么吃,所以高级的川菜不辣,一般民间的川菜才是辣的。现在我们传出很多川菜,很辣的往往就是一般的穷人的需要。比如说毛肚火锅,四川的朋友告诉我,它最早是一般的拉纤的纤夫船工他们吃的。

因为他们无论春夏秋冬,哪怕冬天冷的时候,都是赤身裸体在那儿拉纤、拉船,所以他们需要,他们吃得很辣才御寒,而且你看里面用的料,都是什么下水、猪的内脏,这些很便宜的东西。但是以后因为它有特色,慢慢慢慢发展成为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了。所以这样的特色菜才是符合地域文化的。又比如说河南,河南有一个故事。有一次蒋介石召见河南宛西,有一个地方的实力派叫别廷芳,那么他见面第一次就跟他打招呼,委员长,你喝过汤没有?蒋介石开始一愣,怎么喝汤?后来才知道当地的人问候不是你吃饭了没有?因为我们都问你吃过饭没有,他们问候你喝过汤没有,这个就是它地方特色,对吧。大家见面问吃饭,他问你喝汤,可见当地人喝汤喝得特别多。那么看下去,其实也是因为比较穷,它这个汤不是像现在广东吃饭先喝汤开胃。很多都是稀饭都是汤,所以很自然地就这么问,这也是一种饮食特色。所以饮食我们要找的不说特别高,是一般普通的百姓饮食。

看看跟周围有什么不同,不但是这个饮食本身,还有饮食的方式,你怎么吃饭的,用的什么餐具,怎么做的,这里面都有地方特色。大概在一九六九年的时候,我到安徽淮北一个地方去,我走进食堂晚上吃饭,怎么搞的。所有的凳子上面都是泥巴,长条凳子上面都是泥巴,怎么这么一点不讲卫生呢?到开饭一看,来吃饭的人包括公社党委书记,他碗一拿,凳子不是坐的,就是跑上去脚就站在凳子上面蹲下来这么吃。尽管已经放了条凳,他还是蹲着

吃饭。你不知道外面没有食堂的地方,大家就拿碗蹲在那里吃饭,原来这个地方蹲着吃饭是个习惯。所以即使给他准备凳子,他还是蹲着,这是不是特色?也是特色。什么道理呢?仔细研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淮北这一带,你看房子全是土房,土坯房,家里面几乎没有家具,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不产木材,木材很珍贵。你到家里,床就是两根木头,中间放点绳子,然后放上高粱秆就是床了。连灶台上的坑都是土的,放东西都是土坯的,里面塞塞东西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家里头不可能像我们都有凳子坐的,平时吃饭就蹲习惯了。所以等到办了食堂,因为是机关,有凳子放他也不习惯,还觉得蹲着吃方便,所以站着只能蹲在凳子上,上面当然泥巴就很多了。所以留心一下,饮食的方式各地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可能看到过,人们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在一个神位面前虔诚地烧香叩头,有时候还精心准备上酒菜。比如北方供奉的有刘猛将军,南方供奉的有妈祖媛媛,另外还有的供奉二郎神、蚕花娘娘等等,这些神位都已经被人们供奉了上千年,他们是凭借什么获得人们顶礼膜拜的呢?为什么有的地方信仰却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呢?)

我们知道中国这个国家跟其他国家有点不同的。中国人一般就是宗教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我们不是像有些国家,大家都要信一个教,或者人人都有宗教信仰。我们中国古代不大有,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的信仰,就是除了一般的宗教,比如中国流行比较广的佛教、道教,还有人说儒也算教,不管它,这个以外到近代传进来基督教、天主教。中国老百姓本来信仰伊斯兰教以外,一般的人他的信仰,就往往有很强的地方的特点。比如说四川,好多地方他崇拜二郎神,为什么崇拜二郎神呢?我们知道四川有个都江堰,都江堰是李冰,秦国时候的李冰兴建的,据说二郎神是他的儿子,会治水。

因为四川特别是都江堰灌溉的成都平原这一带有河流,有河流就免不了有洪水。因为有洪水的关系,有的时候还有洪水的另一面,就是旱灾出现的时候,老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什么神能来保佑、能够治水,那么谁呢?大家就想到二郎神。所以四川好多地方信二郎神,甚至四川的移民迁到其他地方,把二郎神也带过去了。类似的也很多。比如说中国北方好多地方以前有蝗虫,(来了)蝗虫怎么办?现在蝗虫来了也很厉害,当然我们现在有药,有对付它的办法。以前往往对蝗虫就没有办法。相传刘猛将军他能够治蝗,所以北方很多地方都供奉刘猛将军,这也是地方特色。那么你说没有蝗虫的地方,他会不会供奉刘猛将军?那就不会了。他供奉他就把他看作治蝗神,那么一般都是有蝗虫的地方。

那么以后蝗虫没有了,你说这个庙也就没有人再供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江西有一种地方信仰,信仰什么?信仰许真君。那个许真君,据说这个人是善于治蛟,这个蛟是什么呢?就是山洪。因为以前不知道山洪怎么回事,就是突然之间山里面水发了,他就认为是蛟龙,蛟爆发,所以许真君是专门能够治蛟的。因为江西山多,山多就免不了山洪爆发,所以大家都信奉许真君。江西人迁到外地,也把许真君庙建到那里,这就是一种地方的民间的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很多,比如说江南这一带,这个养蚕,蚕桑很发达。养蚕的话,这个蚕也是受到季节的影响,有的时候桑叶长得好不好,所以他们信奉蚕花娘娘,她保佑养蚕养得好,桑叶长得好的。那么像福建沿海一带,那么供的神是妈祖,福建人到哪里,妈祖迁到台湾,把妈祖娘娘迁到台湾去了,所以信奉妈祖。

(古语讲,“天下之险莫过于海”。有文献记载,古代朝廷派臣出使海外,由于航路险要,各类船只葬身大海的不计其数。所以每次出海,船上都要带着为正副使臣配备的棺材。如遇不测,使臣自己爬进棺材,尽量死得体面一些。人们迫切需要神灵的海上护航,而妈祖

就是人们的“海上保护神”。妈祖本名林默,生于公元960年,因出生后从不啼哭,所以家人给取名为默。传说她能为乡亲们看病,而且对海有着不同凡响的灵感。她张大后誓不嫁人,凭着一身好水性和热心肠多次驾船在海上救护落难渔民和商人,被人们称为龙女。在林默27岁的时候,因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时被风浪卷走,人们认为她变成了女神。从宋朝到清朝,妈祖显灵护航的记载不断,于是妈祖的名字飘扬过海,传到了世界各地。)

所以地方的信仰在中国很发达,信仰往往这个神对地方起很大作用,能够在老百姓最最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出来起作用。这个就是很强烈的地方色彩,你换个地方他信另外的神,他就不信这个神了。比如说有些福建的移民迁到浙江山里面,他也照样造一个妈祖庙,造了以后他不出海,用不着保育出海安全,那么妈祖庙就改成天后宫。皇后,有的叫天妃宫。以后这个宫就变成一般民众集会的地方,这个功能就变了。我讲民间信仰有很强的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这个神就不一定起什么作用,这个信仰就改变了,是这样一个意思。这个民间信仰,我们也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文化因素。

(在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中,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民居建筑。中国的传统民居可谓是千姿百态。有黄土做的窑洞,有竹子建的吊脚楼,还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像很有特色的中国特色建筑宝塔、官府衙门等是不是也能代表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呢?)

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民居,就是老百姓的住房。为什么要选民居呢?各地建筑很多,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有寺庙,有宝塔,有官府的衙门,为什么说这些东西没有地方特色,要说民居有地方特色。我们知道公共建筑或者官方的建筑,是要讲究等级,讲究排场的,它可以不顾你当地的实际情况建造的。比如一个县衙门,这个地方比较穷,但是造县衙门的钱是上面给他的,或者是官搜刮来的,他可以不顾你地方实际,他可以造,而且县衙门要有一定的派头,府衙门一定要比县衙门造得大,省里衙门肯定更大,有一定规格,它不能够反映地方的实际。但是民居就不同了,你到这个村里、这个县里面,老百姓的住房肯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刚才讲到县衙门或者造什么寺庙、宝塔,这些东西可以完全脱离实际也没有关系,(建筑材料)可以从外地运过来,可以投入,另外它的功能不是每天生活的。所以只有民居才是地方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比如我们说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居。我们知道有些地方是住窑洞的,为什么住窑洞?

当然现在有的人说冬暖夏凉,那你怎么不去住啊?你北京怎么不搞个窑洞?其实这是它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因为那些地方一般都是有比较深厚的黄土,另外缺少木材,经济不发达,比较穷,要阔的话,他外地运点建筑材料不就行了吗?当地怎么办呢?就是挖窑洞。如果他木材多,他可以用木材建房子,如果他石料多,可以用石头建,他没有。黄土又很深厚,所以他就挖窑洞。到了南方,地下水位那么高那么潮,怎么挖窑洞?非但不挖窑洞,而且我们先民在那儿建干栏式的建筑,把木材撑起来,房子建在上面。到现在我们到云南有些少数民族地方还是这样。傣族那个楼,竹楼,下面撑起来,由竹子或者木材撑起来,上面住人,下面有的养牲口,有的下面就空着。为什么?

下面太潮。他们住得高一点。我们从中国古代河姆渡地方那个文化遗址去发现,在当时人住的就是这样。因为那地方沿海经常有水,水来的话撑起来,建筑建在竹子或者木材构架上面,建在这个上面。如果建得太低的话水要淹掉。另外这一带一般都是木材比较多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条件下,这个地方就盛行这种建筑。比如我们到福建这一带,我们看到有很多

土楼。这个土楼也是适合当地特点的。为什么呢?它首先(有)这个土。这个土楼我们去看过,这个围墙很厚很厚,基本上是一层层夯土做成的。如果没有土,如果到有些地方山上全部是岩石,就不是用这种形式了,(另外)当地木材也比较多,所以土楼外面是土的围墙,在里面你看走廊、过道、楼梯这全是木材的。那么这个形式还有一个就是牵扯到,当地人要保证他(人身)的安全。因为当时客家人跟土著之间有冲突,相互之间有冲突,这些地方一般都在山区,交通不便,还有一些盗匪,保证安全,往往一家人围起来住在里面。

所以你看土楼窗都很小,特别靠底下,几乎没有窗。为什么?到时候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他就把门一关,就守在里面。你用火他也不怕。首先保证安全,然后构成这么小的空间,所以它也适应这个特点。所以我们民居这种建筑往往非常能够体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特色。那么也有人曾经这样,有的时候往往要把外地的建筑拿过来,认为这个好,但是我们看到,往往在一个地方,从外面引进的建筑,要么就是富人的奢侈品,要么就是昙花一现,造了以后没有人再继续学它样子了。为什么?他图了个新鲜,但是不适合地方的特点。相反,即使你是外来的,如果你适应了地方特点的话,这就也可以成为地方民居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上海的那个石库门房子。我们好多人都以为石库门房子是中国传统的,不是的。

他是英国人想出来的。因为太平天国的时候,江南这一带战乱不断,很多难民逃到哪里去呢?逃到上海。因为上海有租界,租界太平军打不进去的。到了租界人口大量增加,怎么办呢?要给他们住房子,当时英国人最早的时候,就根据英国连排式的建筑,在上海造这种房子。我们知道中国本来传统的房子都是一家一户分开的,你们看有些旧的建筑,房子跟房子之间有很小的一条巷子,但是隔开的。到英国你去看,英国很多都是连排的,马路上是一排,两家中间隔的是一个墙壁,前面都是开放的,就是这样。他就用这种方法去设计了这种建筑,但是这种建筑要适合中国人特点,中国人特点怎么样?家里得有个小院子,英国的连排建筑前面就是草坪,大家都没有什么,最多一个小的篱笆。

(在中国)则不行,所以石库门房子一般的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所谓石库门两扇门,还做成像中国传统的门一样,很厚的门,上面还有一个门环,使他感觉就像在乡下大住宅一样,门口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里面本来有花园,现在没有了,放了一个盆景,或者养了一个金鱼缸,就这么进来,然后正房,后面有后门,那么佣人从后面走,就这样跟中国的特色再稍微做了一点改变。一改变非常适合上海的特点,为什么?它的一个比较小的面积里面,把一家人就容得下来了,使他感到还有一点像原来的大户人家这样的味道。所以现在上海一讲到上海地方特色,很多人就提出石库门,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一个特点。的确这种房子,你到英国去找也找不到,也不同的,你到上海周围你一问,基本上都学它的样子,再往北方就没有了,就不是这个形状了。所以民居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方面。那么这些地域文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区别?这个我留着下一次讲,下一次我就讲一讲,为什么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它们到底是什么原因?

好,谢谢大家,这一讲就讲到这儿。

董仲舒介绍

日志原文: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14277425.html,/people/!bHkxOTE5QHNvaHUuY29t/143525738.html 我参与撰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北卷》秦汉时期。写出了初稿。关于秦汉时期河北的思想文化成就,董仲舒是一个经典。贴上,供博友批判。 西汉时期,河北地区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尤其是董仲舒,在《春秋》学说基础上成就的“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思想,不仅对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3-3-1董仲舒画象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约前198-前108),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人。早年与公孙弘一同拜胡母生门下,攻读《公羊春秋》之学。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深入研究西汉前期政治局势和社会,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哲学体系,集中国儒学之大成。他利用与汉武帝对策,阐述大一统的思想,说服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一生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著作。《汉书·董仲舒传》说他的著作,“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他的思想是西汉时期河北人文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封建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发展了《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理论,把《公羊春秋》以及《尚书》、《洪范》之类学问,组合到他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促进儒学转折的新思想。

3-3-2位于河北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 大一统思想与天人合一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就是说,“大一统”是天地间普遍的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的理论,诠释“大一统”。就是“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1]

世界文化圈和中国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圈 文 文化影响典型文化 化范围民族、人种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征 因素事物 圈 面积最广: 温带海洋 文化深受西方古典性气候早包括西欧、基督教新 西居民普遍西欧,尤其建筑、基督就乳畜生北美、澳大教和罗马 欧使用刀叉是英国的教节庆(圣产文化;西利亚等地天主教 影响诞节)方文化发区 源地以斯拉夫 文化深受圆形穹顶 东民族为主斯拉夫民亮丽的斯 东正教俄罗斯的的东正教 欧的东欧地族拉夫文化 影响堂、芭蕾舞区 深受中国中国旗袍、 人口最多;日本和服、 中国、日古代文化,季风气候东居民普遍朝鲜高腰本、朝鲜半佛教尤其是儒造就本地亚使用筷子长裙、蒙古岛、蒙古家思想和区稻米生 袍等服饰 汉字影响产文化 文化印度、巴基 民族、语 言、宗教复斯坦、尼泊泰姬陵、印 南多种宗教受古印度杂,相互之尔、孟加拉印欧语系度舞蹈、纱 亚混杂文明影响间有长期国、斯里兰丽服饰 的文化交卡等 流与冲突 佛教和伊 东 中南半岛、斯兰教,菲受中国、印柬埔寨吴 多元文化, 南律宾信奉度、欧美影哥窟、印度马来群岛丰富多样亚天主教为响婆罗浮屠 国教 圆顶尖塔 伊 伊斯兰教;清真寺,虔 典型的伊中亚、西阿拉伯民热带沙漠诚的穆斯

斯伊斯兰教斯兰宗教亚、北非族气候、终年林;阿拉伯 兰文化圈 炎热干燥长袍(防日 晒、风沙) 非撒哈拉以 黑色人种班图和苏 崇尚自然, 神秘宗教、 南非洲地多信奉原原生态崇尚自然 洲为主丹语系粗矿舞蹈区始宗教 墨西哥金 拉 墨西哥及西班牙语;曾是西班字塔、阿根 西葡文化 丁廷探戈舞、其以南的葡萄牙语天主教牙、葡萄牙与本地文美巴西桑巴美洲地区(巴西)的殖民地化相交融洲舞和狂欢 节太平洋中 的波利尼 太西亚、美拉马来—波崇拜神灵,平尼西亚、密利尼西亚后该信基洋克罗尼西语系督教亚三大群 岛崇拜神灵, 擅长航海,后该信基 土风歌舞督教

《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实习报告

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 实 习 报 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1、利用CNKI检索该课题: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制度建设方面的文献。 抽取检索词:海南国际旅游岛制度体制 构建检索式:SU=(海南and 国际旅游岛)AND SU=( 制度or 体制)

检索过程请截图示意 : 检索结果(保留3条切合的题录 [1] 孟建力.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客购物离岛免税制度研究[D]. 海南大学,2011 [2] 钱新梅. 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岛免税购物法律制度研究[D]. 海南大学,2012 [3] 邹立刚. 海南国际旅游岛购物制度及其完善[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2、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该课题:关于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方面的学位论文。

抽取检索词: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 构建检索式:SU=(“大学英语四级”)or(“大学英语六级”) 检索过程请截图示意: 检索结果(保留3条切合的题录) [1] 陈建蕊.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四级与六级作文中的态错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 黄萍.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功通过者考试策略个案研究[D].扬州大学,2011. [3] 宋艳.英语专业四级与大学英语六级听力理解难度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利用维普数据库查找对袁行霈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卷的书评。 检索过程请截图示意: 检索结果(保留3条切合的题录)

[1]李建平[1,2],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1) [2]容本镇,从远古到近代:文化铸造民族自信——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当代广西,2014,(18) [3]陈文华,地域文化的上乘之作——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江汉论坛,2015,0(5)

中国地域文化三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阻挡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5000年的文明记忆。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移,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生存空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迁移?这些移民对当地的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你走遍中国疆域,为你讲叙中国的地域文化。) 在上面一讲,我已经讲到那个影响地域文化的最重要一个因素,它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那么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所以就形成了多样的区域文化。但是这是一个物的方面的条件。那么第二个重要条件应该讲就是人的方面。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就是当地人他们在起作用的。如果离开了人,那还叫什么文化呢?那么这个人如果他一点变化都没有的,也没有人迁进,也没有人迁出,那么它的文化一般来讲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那么要它变化,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移民。所以今天我要讲一下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那么什么叫移民呢?比如说现在北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好几百万,这些是不是都是移民呢?那还不是。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叫做流动人口。这种现象我们叫做人口的迁移。但是不是所有的流动人口他都会成为移民的。要成为移民,一般来说,他就是定居下来。 比如在座各位,可能原来有的家乡不在北京,但现在做北京人了,定居下来了,生儿育女,有的成家立业都在北京了,那这就是定居下来了。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流动的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并不一定有一种归属感。而移民定居了以后,那就肯定会有一种归属感。比如我到一个地方,我并不一定准备在这儿待下去,定居下去。那么我对当地的文化如果跟我自己的文化有冲突的地方,我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比如我听不懂当地话,我也不要学,过几天我要走的嘛。我觉得当地什么好的,我接受;不好的,我也不接受。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我准备在这个地方待下来,定居下来,那么你想想看,你听不懂话不行,听不懂话你得学,即使不会讲,你至少要听得懂。 比如当地的饮食习惯,你也得接受,否则你怎么过日子呢?反过来,如果我有能耐去改变它的话,比如我在当地是个地方官,或者是有影响的人物,我认为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作为一名青藏高原的子女很是自豪。在本学期又接触了《中国地域文化》这门课,老师的讲授也激发了我对青藏文化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对青海的各种文化习俗已经耳濡目染。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再加上本次对这本书的学习探究,会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独到的看法呢?毫无疑问,通过书本知识的详细解读和思考,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画面,与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了一种共鸣。这种体验乐趣无穷,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神秘而美丽的青海省,它也曾经出现过灿烂的文明。而对于青海省,许多人却知之甚少。我曾经亲身经历,在外地,在理发店也好,餐馆也好,他们听你讲话就会问你应该大致西北人吧,答之来自青海,却不知青海乃何方土地。时而归为西藏,时而属于甘肃。有时不免心酸,硕大的面积,仙境般的美景,却悉少有人知晓。究其原因,估计大部分便是文化层面上出现了问题。举个例子,山因文化而“高”,泰山乃九五至尊,是历代文化的制高点。诸多文化繁荣之地就有发达的旅游业,其名于文化。而青海呢,便是名于其景而少文化。谈及西藏,各类藏文化事物都是其名片;提及新疆,便有伊斯兰文明,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因此,要想传播青海名片,不单单要从景色入手,还要着重发扬其文化,用文化的名片去吸引人使人知晓,让其在五颜六色的中华文化中有一地位。这地位,不仅仅是在单纯文化定义层面上的地位,还有更重要的便是在各地人民心中的地位。就像提到曲阜孔庙便知山东,提及荆楚文化便想到湖北。进而,就能做到提及延安便知革命红色文化,提到西安便有六朝古都气派。若真有一天能像这样,那对于青海文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无疑对青海的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有更好的帮助。 本文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篇)》从史前文明至今,从地理环境概况,行政建制,农耕游牧文化,多民族交融等各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千年以来灿烂的青海文化。而我此次便是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合,得到一个概括的文本,若想深究还得完整阅读全书。 绪论

罗珠筑成豫章郡城的史事

特大喜讯 热烈祝贺罗珠筑成豫章郡城的史事 载入《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西卷》 这是历史的一重大突破,这一突破结束了宋代以来 南昌城不知谁人所建的历史争论,罗珠成为江西划时代历史人物 现将该卷相关内容摘抄如下: 第一节豫章郡的设置和城市的兴起 南昌是今江西省省会,自秦汉以来直至近代一直扼据我国南北交通要道,成为粤、闽及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地区物资的中转站,也是历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地方行政的高中级治所。西汉时期这里已是“江南昌盛之地”,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疆”之意,遂以“南昌”为名置县,兼为豫章郡治所。 关于西汉豫章郡城,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汉高祖六年(前201)颍阴侯灌婴所筑。南宋学者赵与时提出筑城者应是堂邑侯陈婴。近年又有人依据《江西通志》、《湖南通志》和罗氏族谱等地方志或族谱资料,提出协助灌婴修筑南昌城的是曾任九江郡守的罗珠。有专家在研读诸家史料后认为,后人对《史记》、《汉书》所载相关史料的理解有误,实际上汉高祖六年无论灌婴或陈婴均未筑南昌城。事实真相是:汉高祖十二年十月,灌婴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反叛之后,开始筑南昌城。不久,他离南昌回京复命,于汉惠帝三年(前192)推荐治粟内史罗珠出任九江郡守,主持南昌筑城。罗珠依靠民众力量,以夯土版筑城墙,约于惠帝六年(前189)完成筑城工程。“环十里许,辟六门”,南有南门和松阳门,西有皋门和昌门,东、北二门则以方隅为名。从此南昌成了豫章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豫章郡城城址在今天的南昌市区东南,大约东起顺化门外7.5公里的隍城桥(黄城桥),西至顺化门外的兴福庄,延伸数公里,该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属黄城乡,后属萧坊乡,现属湖坊乡范围。 宋代乐史在《太平寰记》中称,汉晋以来,豫章地区有五大姓:熊、罗、雷、谌、章。1973年在今城区老福山上窑湾发掘过一座汉代大墓,根据墓内出土的一方铜印得知,该墓主即姓谌...... (摘自该书第60-62页)1

中国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地域文化,所谓:“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史记》。一、地域文化: 1、方言:不同地域方言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域中口音又各异,我国汉民族虽然文字是统一的,但各地口音绝对不一致,就说我们东北,沈长哈大四个城市就不一样,一听就能听出来,而同是沈阳人,说话口音也不一样。南方方言就更复杂了,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很近,却互相听不懂。 2、饮食:如南甜北咸西辣,中国各地饮食绝对不一样,我在江苏一带生活了一年,那边的饮食几乎洋样菜都放糖,连麻辣豆腐都放,吃几口就腻住了,上饭店吃饭得先告诉别加糖。 3、信仰:中国宗教信仰非常淡薄,但民间信仰非常盛行。但各地信仰绝对不同,如有蝗灾的地方盛行供刘猛将军,丝绸之乡供蚕丝娘娘,南方供奉妈祖。 4、民居:如陕西住窑洞、北京为四合院,上海为石库门,南方有住竹楼的。 二、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古代交通不便,无机械化设施,便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地域,形成了众多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古代为了消除这种地域差别,统治者曾经做了努力,如元朝统治者将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划给陕西,清朝统治者将明朝的首都特区纵向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这些省都有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组成,但这些地域时至今日仍然分界明显,如陕南的汉中绝对跟陕北不一样,汉中更接近四川等南方地区。同样苏北与苏南、皖北与皖南无论经济文化简直相差太大了。同样饮食、信仰、民居等项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陕西缺乏木材,黄土层厚,适宜住窑洞,沿海地区地表潮湿,只能高搭底座。汉武帝时曾让福建人移民至江淮一带种植水稻,成功了,后又移民一批至黄河一带,就无功而返。同样的,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后,曾下令杭州一带种植小麦,也未成功。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 2、移民:我国历史上有多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但对现代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湖广填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四川所剩人口不多,因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湖广一带大量移民拥入四川,而湖广还有部分移民是更早期从江西移民过去的。 山西洪洞移民:所谓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 闯关东:清末,沙俄从东北及西北侵入我国,清政府被迫割让3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了巩固边防,这时清政府解除了禁关令,大量山东移民涌入关东,因此东北人大部分是山东人的后裔。我的父母也是山东人,不过他们是建国后因生活所迫闯关东的,那时应该是山东人进入东北的第二次高潮。因此东北的许多风俗是跟山东人十分接近的, 下面再说几个移民城市: 南京:南京人大部分是河南移民,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因战乱引起的移民,因此建国后为了采集河南民歌竟然要到南京周围寻找。 上海:上海土著只占总人口的20%,主要是有苏南、浙北的移民组成的,近代还

世界地理文化圈+中国地域文化整理

地理文化圈整理 【世界文化圈】 1.西欧文化圈包括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了(乳畜)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刀叉,不同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展示了浓郁的西方文化风情。 2.东欧文化圈,以(斯拉夫)民族为主的东欧地区,信奉(东正)教,文化深受(俄罗斯)的影响。东正教堂、俄罗斯精湛的(芭蕾舞)艺术,构成了靓丽的文化风景。 3.东亚文化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汉字)的影响。(季风)气候造就了本地区的(稻米)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筷子;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朝鲜的(高腰长裙)和(蒙古袍)组成了东亚特有的服饰文化。 4.南亚文化圈,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是古文明中心之一,受(古印度)文明影响,语言数据印欧语系,民族、语言、宗教都比较复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混杂;印度(泰姬陵)等各式宗教建筑,(纱丽)服饰等,展现了独特的南亚风情。 5.东南亚文化圈,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文化受(中国)、(印度)、及(欧美)影响,丰富多样。主要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而(菲律宾)是亚洲唯一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吴哥窟)、(婆罗浮屠)等各种宗教建筑以及多姿多彩的宗教节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6.伊斯兰文化圈:分布在(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阿拉伯)民族占主导,传统服饰是宽松的(阿拉伯)长袍,可预防日晒和风沙。(清真寺)(建筑)和朝(麦加)方向虔诚祈祷的穆斯林,是这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7.非洲文化圈,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族以(黑)色人种为主,民族、宗教复杂。多信奉(原始)宗教,原始的(图腾)崇拜。

地域文化差异下的不同幽默

谈论到中国的喜剧领域,有两个不得不提,一个是中国的贺岁片始祖冯小刚,另一个就是香港喜剧之王周星驰。两者对中国的喜剧电议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两者的电影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和各自的特性。 先看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特点。其一就是雅俗共赏的“平民化”。“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予观众提供参与空间。正因为如此,这种平民式的小人物形象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认同以至喜爱。 雅俗共赏在电影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元素,而导演们要发挥出雅俗共赏的效果,其重点创作方式则是运用人物台词。而台词的内容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相近,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听完之后很快理解其含义,且台词还具备深刻的思想韵味。带给观众们无穷的回味空间。与其他导演的喜剧相比,冯氏喜剧则更注重于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出人生中不同的哲学智慧。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多数采取口语显现形式,且采取了特殊性的语句融合。口语运用的最大特征则是口语词运用普遍,且句式短、常跳脱,言语表达中的口气随和、语言亲密。口语化的人物台词则使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这种言语会带给观众浓浓的兴趣,在广大群众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就是真情流露的风格。冯小刚的影片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甚至是自己的故事。冯小刚的电影演绎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与观众的期待视域保持了一致,使观众在观看和理解时没有障碍,自然的接受而产生共鸣。 情感和人性是艺术不变的主题,对情感深度的表现和对人性的关怀是艺术表现的核心要义。冯小刚能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对普通人的关怀,对生存境遇的关注以及用真情对他们心灵的抚慰。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 同样周星驰的电影也有着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就被称之为“无厘头”。所谓“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俗语,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做事都令人难以理解,其言语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莫名其妙,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在周星驰的影片中,“无厘头”式的语言占据了主要地位,其特点就是创造性地解构着语言的意义。周星驰的电影常常在一种对话没有意义的场景中制造特殊的喜剧效果,语言不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方式和途径,相反它可以被任意的扭曲。另外周星驰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颠覆消解了文化的深刻性和厚重感,影片以其轻松幽默,诙谐搞笑的港式特点迎合了香港人集体潜意识中反严肃、反凝重、反深刻,追求随意性、通俗性、世俗性的文化倾向,满足了不同职业、不同欣赏层次人群的观影要求。在香港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大众式的娱乐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在无厘头喜剧电影里有的人可以从剧中人物的生活情节中找到对应和共鸣,悟出人生的道理,而有的则宣泄了心中的困惑和迷惘,真正地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娱乐模式。 两人作为中国喜剧的翘楚,在风格上存在着极大地相同性。最大的相同性就是两个人都喜欢从小人物的生活出发,在两人的电影之中小人物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舞台,成为主人公,演绎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大众身边最平常的小生活。而且两人在电影的意义上都是极尽讽刺之能。两者都喜欢批判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观众的笑点也正是在与现实反差最为强烈的剧情中。 冯小刚的电影主要是以北方小市民的生活为背景的,主要从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对幽默的感觉上下手,来诠释平常生活中的喜剧情节。这使得冯小刚的电影里或多或少的都带有点北京味。喜剧成分都是来源与这种京味的感觉以及生活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 班级学号:1001014101 姓名:项洁 上课时间:周四第9,10节

中国地域文化赏析论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地域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讲它体现为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 作为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作为实践的思想理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证实其正确性。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作为—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个从不完善、不成熟到相对完善和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地域文化具有意识文化与地区文化的两重性。同时,还具有时间流动性和波动性,与不同时代的行政区域变换相关,具有时空特性。 地域文化是旅游景区空间文化建构和形象策划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即使是视觉风景质量高,仅凭视觉形象就会造成巨大冲击力的旅游地也需要以文化色彩烘托气氛,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独特,饱满的旅游形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解释与地域文化。 (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真实性和关 联性

中国地域文化教案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教学目标】 识记:中国区域文化的名称与分布 理解:根据景观图片说出其所属文化圈,以及依据。 【教学重点】中国各个地域文化在饮食、服饰、农业生产、民居和文艺等方面不同的特点与差异、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表现的影响。 【基本知识梳理】 自然环境 形成条件 历史发展 10大文化区 中 国 地域 中国地域文东北黑土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草原 新疆荒漠—绿洲 青藏高原文 四川盆地文化 云贵高原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 华南妈祖文化

自然环境: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的中点 形成条件历史积淀:开埠早 海派文化中国沿海和内陆文化的整合 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 文化的特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永不止步 【教学思路与学生活动设计】 一、江南水乡文化与华北平原文化的比较

二、东部文化与西部文化的比较

江南水乡文化大 米、 蔬 菜、 鱼类 棉、 丝绸 稻、 橘、 茶、 桑、竹 白墙黑檐楼房 汉江南 丝 竹、 评 弹、 越剧 华南妈祖文化米食三季 稻、荔 枝、香 蕉、椰 子、橡 胶 汉 族、 壮 族、 黎 族、 高山 族 粤 剧、 崇拜 海 神、 敬奉 妈祖 四川盆地文化麻辣水稻、 小麦 吊脚楼汉泼辣 的川 剧、 成都 平原 的休 闲文 化 云贵高原文化西南 少数 民族 服饰 烟、 茶、酒 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少数 民族 最多 少数 民族 歌舞 (傣 族泼 水 节、

达标测试 【基础题】 1、以吊角楼为典型的传统民居的地区,其地域文化景观是-------------- () A.江南水乡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 C.云贵高原文化 D.四川盆地文化 2、最能反映我国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区是-------------------------- () B.华北平原文化 B.华南妈祖文化 C.云贵高原文化 D.内蒙古草原文化 3、下列农作物中不适合在江南水乡文化区种植的是-------------------- () C.香蕉 B.水稻 C.茶 D.柑橘 4、云南石林主要分布的文化区是-----------------------------------() A.江南水乡 B.华南妈祖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 5、青藏高原文化区的特点是----------------------------------------

世界文化圈和中国地域文化

文 化圈范围民族、人种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 文化影响 因素 典型文化 事物 文化特征 西欧面积最广: 包括西欧、 北美、澳大 利亚等地 区 居民普遍 使用刀叉 基督教新 教和罗马 天主教 文化深受 西欧,尤其 是英国的 影响 西方古典 建筑、基督 教节庆(圣 诞节) 温带海洋 性气候早 就乳畜生 产文化;西 方文化发 源地 东欧以斯拉夫 民族为主 的东欧地 区 斯拉夫民 族 东正教 文化深受 俄罗斯的 影响 圆形穹顶 的东正教 堂、芭蕾舞 亮丽的斯 拉夫文化 东亚中国、日 本、朝鲜半 岛、蒙古 居民普遍 使用筷子 佛教 深受中国 古代文化, 尤其是儒 家思想和 汉字影响 中国旗袍、 日本和服、 朝鲜高腰 长裙、蒙古 袍等服饰 文化 人口最多; 季风气候 造就本地 区稻米生 产文化 南亚印度、巴基 斯坦、尼泊 尔、孟加拉 国、斯里兰 卡等 印欧语系 多种宗教 混杂 受古印度 文明影响 泰姬陵、印 度舞蹈、纱 丽服饰 民族、语 言、宗教复 杂,相互之 间有长期 的文化交 流与冲突 东南亚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佛教和伊 斯兰教,菲 律宾信奉 天主教为 国教 受中国、印 度、欧美影 响 柬埔寨吴 哥窟、印度 婆罗浮屠 多元文化, 丰富多样 伊斯兰中亚、西 亚、北非 阿拉伯民 族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热带沙漠 气候、终年 炎热干燥 圆顶尖塔 清真寺,虔 诚的穆斯 林;阿拉伯 长袍(防日 晒、风沙) 典型的伊 斯兰宗教 文化圈 非洲撒哈拉以 南非洲地 区 黑色人种 为主 班图和苏 丹语系 崇尚自然, 多信奉原 始宗教 原生态 神秘宗教、 粗矿舞蹈 崇尚自然 拉丁美洲墨西哥及 其以南的 美洲地区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巴西) 天主教 曾是西班 牙、葡萄牙 的殖民地 墨西哥金 字塔、阿根 廷探戈舞、 巴西桑巴 舞和狂欢 节 西葡文化 与本地文 化相交融 太平洋太平洋中 的波利尼 西亚、美拉 尼西亚、密 克罗尼西 亚三大群 岛 马来—波 利尼西亚 语系 崇拜神灵, 后该信基 督教 崇拜神灵, 后该信基 督教 擅长航海, 土风歌舞

中国地域文化一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 葛剑雄教授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一、本设计说明 《中国地域文化》是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最后一个专题,共1课时。要求学生掌握10个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突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0个文化景观面面俱到、详细介绍,时间有点紧迫;本专题学生普遍容易理解。考虑到时间和难易程度,着重对比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首先,明确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简单分析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引出:气候差异影响文化。其次,通过衣、食、住、行、艺、言等方面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并从气候、农业等地理角度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总结出学习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行学习其余八个文化景观,并完成表格。最后,通过连线配对图片,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地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二、学情说明 本校为乡镇普通高中,学生旅游的机会较少,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图片。本课内容较易理解,因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自学、教师检验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中国文化区的名称 2、能根据气候分析南北文化差异 3、知道各文化区典型的传统服饰、饮食习惯、民俗等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南北文化差异 2、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得出学习文化区的规律 3、通过自学掌握中国各文化区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学习,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地域文化的名称、典型文艺、饮食等 2、难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精明灵秀之众;广袤粗犷的北方造就出来性格耿直、豪迈爽气之辈。不仅我国南北方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传统服饰、饮食习惯、传统民居、交通工具、文艺、农业生产也无不体现出地域文化差异,诗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衣食住行共同感受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展示“中国文化区分布图” 师:东部又分为南方、北方。分界线是?生:秦岭-淮河。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师:秦岭-淮河一线与哪条等降水量线重合?与哪条等温线重合?生: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0度等温线。师:引导学生对比南、北方气候差异。师总结: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如何导致南北方的文化的差异?我们以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为例具体分析。 1、对比:衣 师:江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是?并展示图片。生:答。旗袍。 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师总结:江南种桑养蚕,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 师:华北传统的服装是?生:答。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师总结:华北种植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2、对比:食

从收视率看中国电视剧地域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14277425.html, 从收视率看中国电视剧地域文化差异 作者:沈瑜莅 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01期 摘要:电视剧收视率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影片受欢迎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一个地区长时 间的收视率中看出当地区人民对于电视类型的喜好。本文从CSM央视—索福瑞媒介有限公司网站上获取收视率的数据,客观、科学地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分析各自地区电视剧的特色,比较三个地区热销剧集的原因。 关键词:收视率;北京;上海;广州;CSM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77-02 一、概述 (一)收视率的定义 GGTAM(全球电视受众测量指南:Global Guidelines for Television Audience Measurement)给出的收视率定义:根据抽样调查即收视率调查所估计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和空间里收看电视人口的平均百分比。其中电视渗透人口是指拥有电视收视手段或工具的人口。通过收视率调查,获得样品家庭或个人在连续观测的各个时间段内是否收看电视,以及收看什么频道、什么节目的记录信息,用于计算收视率指标,包括与收视率相关或由此而衍生的其他指标,如市场占有率、观众构成、开机率、总收视点、到达率、观众忠诚度等[1]。 CSM[2]是CTR市场研究与Kantar Media集团共同建立的合资公司,致力于专业的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研究,为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传媒行业提供可靠的、不间断的视听调查服务。作为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和广告交易“通用货币”的提供者,CSM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广播 电视受众调查网络,覆盖5.6万余户样本家庭及超过18.5万样本人口;其电视收视率调查网络所提供的数据可推及中国内地超过12.5亿和香港地区637万的电视人口;其广播收听率调查 的数据则可推及中国超过7600万的广播人口。截至2010年12月,CSM已建立起183个提供独立数据的收视率调查网络(1个全国网,25个省级网,以及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57个城市网),对1247个电视频道的收视情况进行全天不间断调查;同时,CSM也已在中国33个重点城市开展收听率调查业务,对403个广播频率进行收听率调查。本文从CSM调查中心获取数据,取得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电视剧收视率,主要分析三地播放的电视剧及其电视收视率分析地方性差异,收视率的调查可以预测观众满意度,随着收视率调查研究运用的进步也会逐步促进我国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分析比较

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分析比较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下面林语堂的这段话,是比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异特点的:“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

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浙江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 文明起源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大家通过地图可以发现,他们都位于温带地区,这不是偶然,因为维持一定数量的人的生活所需劳动量,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最大,在气候炎热的地方最小,所以在文化发展初期,北方难以出现文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第一类富源空间配置和组合十分优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故国都出现在这一代。 罗家伦《历史的先见》中写到:“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面给予这民族以莫大的影响。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方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族性。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因此说,中庸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