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余杰《凤凰城里的“老先生”》说道:在湖南电视的一个专题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幕触动我心弦的细节:一名到湘西凤凰城旅游的外地游客,刚刚走下小船,码头上就有几个小女孩热情地围上来。这些十二三岁的湘妹子,拿着编好的一束束野花,七嘴八舌地说:“买一束花吧,去送给老先生。”“老先生”是谁呢?乡亲们口中所说的“老先生”,原来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大作家沈从文。遭受半个多世纪冷遇、排斥乃至迫害的沈从文先生,在最近十几年来却日益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来,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却借助文字获得了永生。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一、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

在蔡葵芬的《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中认为沈从文一方面以“生命”为“信仰”,同时在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情致。

在他笔下,死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情杀,有屠杀,有自杀,有他杀……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砍头的描写,这种屠杀的场面大多来源于沈从文幼时的亲身经历,他家乡有个监狱经常处决犯人,小孩子常常去看,行刑完了,如若没人来收尸,小孩子常以戏弄尸体取乐,沈从文也常站在城头看杀人。而后来他去当兵了,更是亲历了杀人如麻的残忍。这在其《从文自传》、《黄昏》、《节日》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死亡现象在这个野蛮民族中得到大肆的渲染。表面看来,沈从文对于“死亡”也习以为常了,他经常称死为“完事”,对死好像持有一种非常平和的状态。其实,在面对这种死尸遍地的场景时,作者的这种平和只是保持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其背后潜藏的是对生命最沉痛的悲悯。他只有通过对死亡的客观描写,才能得以切近生命的本质,“神圣伟大的悲哀不

一定有一滩血一把泪。”(《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他是以“死”的方式突出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告诫人们怜惜生命并进而达到对健康人性的追求。生命高于一切,生命至上,《庄子》整体上反对战争本身正是为了张扬这样一种生命意识,而沈从文在此冷静地呈现血腥场面,反对滥杀无辜,也是他信仰“生命”,维护“生命”的表现。

《生存》详尽地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死亡的真正理解,如“人生有命,要死听它死去”,“依然微笑着”,“好像自己也在参加另外一种生活,精神强旺多了”,“死去的让他死去,活着的好好活!”生命是如此可贵,因此在死亡面前也应该尽一切努力与命运抗争,这样才能对得起生命,而当死亡已经来临的时候,更要有正视死亡的勇气,微笑着活下去。在沈从文的思想意识里,早已认识到人的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既然如此,就应该乐天安命,能活着就好好地活着,死了就死了,对于死者来说这也是一种解脱,对于生者来说,更是一种超脱。这种生死观,其实不就是庄子的生死哲学吗?正因为这一生死哲学的介入,使得沈从文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在艺术的园地里才能独放异彩。

《边城》更是一曲爱与死的交响乐,这里的爱是一种直面死亡的爱,而死也因爱除去了它的世俗痕迹。老船夫临死前抛给翠翠最后一句话:“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用怕”,完成了他的生命之旅。正如庄子在《养生主》里所昭示的:死亡,是一种回归的生命仪式。因此,死亡是正常的,它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老船夫从容地面对死亡,翠翠也似乎明白了生命的进程,她继续着爷爷的渡船,继续着生命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停滞不前。

对于生与死,沈从文似乎是参悟透了,他能平静地看待死亡,以一颗超脱淡泊的心对待它,这样使得他的“生命”信仰又加深了一层含义。而这样一种无论是对生的执着还是对死的淡泊,与庄子的重生乐死的生死观又是殊途同归的。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生死哲学,所以无论是庄子还是沈从文,他们都能逍遥自在地行进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

在罗维的《悲悯观照下的土匪——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中说道,沈从文关于匪的叙事可以统称为“土匪叙事”,从文学——历史——文化的多重视景来阐释这一文学话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从叙事角度说明沈从文的土匪

叙事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把握沈从文的人道主义者立场和民间立场,以及他自始至终具有的悲悯意识。

沈从文通过他的土匪叙事表明:土匪和普通人并无区别,最需改变的不是存在土匪的现实环境,而是这些人的意识和灵魂,他们和客体化世界的关系需要更新,他们的观念意识需要重塑。在这一意图下,沈从文对于土匪像他惯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一样,充满悲悯,从未将他们作为对立面来批判。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土匪世界是一个善良与蒙昧,美好与丑恶并存的世界。正如当代小说家李锐这样写到读沈从文后的发现:“弥漫在这些美丽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对于无理性的冷酷历史的厌恶。”

虽然沈从文的文字并不是写给土匪看的,但在这一类社会类群的世相描绘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到普遍人性,看到我们自己。“沈从文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者。他关心普通人的生存命运,但并不把自己关于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改变他们的命运的思想乃至行动从外部加之于他们身上。他关心的是如何改变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改变生活在他们灵魂中的形象。”这正是沈从文缤纷绚丽的土匪叙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所在。

三、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石柏胜《多姿多彩的语言狂欢——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评析》中写到,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诱人魅力就在于其诙谐幽默、轻讽逗笑的风格魅力。无论是反映都市生活的《盲人》、《支吾》,还是表现湘西村镇风俗的《霄神》、《野店》等,都鲜明地表现出微讽逗乐、幽默轻松的趣味色彩,给人以精神上的极大愉悦。《霄神》在揭示湘西信神好巫、人鬼杂处的生活风俗的同时,又通过对外甥三番五次戏弄舅舅的对话情节的描写,讽刺调侃了油腔滑调、跳梁小丑似的外甥和投机贪财、愚昧可笑的舅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诙谐逗趣的幽默轻讽风格,令人轻松愉悦而又忍俊不禁。《盲人》一剧巧妙利用“欺骗”、“误解”、“语言多义性”等机智手段制造出一幕幕开心有趣的画面,有效展现了诙谐逗笑的幽默风格。

沈从文深厚的古典文学语言功底和对五四新文学白话文的自觉追求,形成了他剧体作品文白相间的雅俗共享特色,在沈从文《霄神》、《三兽窣堵波》、《支吾》等剧体作品中都能得到鲜明体现。这种不文不白、文白相杂的语言词语,经

过沈从文语言思维的自然调度和巧妙组织,不仅没有造成文白割裂、表意不清的词语大杂烩,反而生成了以白为主、以文为辅、文白相间、协调统一的独特语言格局。

苏雪林曾评价过沈从文作品语言:“他的文字虽然很有疵病,而永远不肯落他人窠臼,永远新鲜活泼,永远表现自己。他获到这套工具之后,无论什么平凡的题材也能写出不平凡的文字来。好像吕纯阳的指头,触到山石都成黄金,好像神话里的魔杖能够将平常境界幻化为缥缈仙国。”沈从文剧体作品语言相对于成熟期作品虽不够完美老练、炉火纯青,但仍鲜明表现出“新鲜活泼”、“表现自己”的特殊魅力和多姿多彩的狂欢气息。它反映了沈从文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成长为“文字魔术师”的线索路径,为沈从文研究“留下了一道辉煌的踪迹”。

参考文献:

1、余杰《凤凰城里的“老先生”》

2、蔡葵芬《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曾葵芬,湖南师

范大学文学院),2008年12月

3、罗维《悲悯观照下的土匪——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民族文学研

究),2008年2月

4、石柏胜《多姿多彩的语言狂欢——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评析》,

《戏剧理论纵横》(2010年/第5期,总第324期)

5、《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出版

6、《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出版

7、《<边城>的艺术魅力》,江南晚报

8、金介甫.沈从文传[J].符家钦,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9、朱寿桐.沈从文剧体作品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2)

10、苏雪林.沈从文论[M]// 王珞.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

社,2004.

11、〔美〕菲尔·比林斯利:《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年版

12、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批评文集[C].刘洪涛编.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309,312.

13、沈从文《沈从文代表作》(上、下),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华夏

出版社,1999年版

14、[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15、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2006 年版。

雨——沈从文-赏析

【作品原文】 朝来不知疲倦的雨,只是落,只是落;把人人都落得有点疲倦而厌烦了。 各人在下课后左右无事耍了,正好到电话处去找朋友谈天。那方面若是一个女人,自然是 更有意思!叫来叫去,铃儿时时刻刻是丁丁当当嚷着的。 电话器死死的钉在墙壁上,接线生耳朵中受惯了各方催促,铃儿又是最喜欢热闹的一件东西;所以都还不生出什么脾味来——就中单苦了大耳朵号房。 他刚把一个洋服年青青儿的胡子后生从四舍十三号找来,眼见那后生嘴巴对着机子叽叽咕 咕开合了一阵,末后象生气似的样子,霍地挂上耳机走出去了。休息换不到十口气那末久,墙上那铃儿又丁丁地在同他打知会。 “喂,你是哪——这是农业大学。……咸先生罢?你贵姓? 喔,喔,又找他来?是,是,“他把耳机挂到另一个钉子上去。 从响声沉重中可以看得出他被人无理麻烦的冤抑来。这冤抑除用力的挂耳机外,竟也无从 宣泄。“又是咸先生!” 他还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自己能够听到的话。 这本来可以随意扯个谎,说找不到,就完事了。但他是新来这里不久的人,虽然每日里同到专司收发信件那位崔哥一起歇宿吃饭,还学不到这些可以偷闲的事。而且,自己一想到 月前住在同乐春每日烧火,脸上趋抹刺黑,肚板油刮得不剩什么时的情景,责任心登时也 就增加起来了。少不得又举起那只左手来,(因为如今是穿长衣,所以右手失了空间。)挡拒着屋檐口上掷下来的大颗大颗雨点儿,用小步跑到四舍去找那年青的胡子后生。 桌子当中摆着那一座四四方方的老钟,一摇一摆,象为雨声催眠了似的,走得更慢更轻了。钟旁平平的卧着那一本收信簿,也象在打磕睡。靠着钟身边挨挤极近的一个小茶杯,还有大半杯褐色茶水,一点热气都没有。……他眼睛看到那后生对着耳机笑笑嚷嚷,耳朵却为 门外雨声搅着,抽不出闲空来听那后生谈的那么浓酽倒了的,究竟是些什么话。他便觉得那后生但对着耳机大笑,真是无聊。 后生又出去了。 当那后生从他身边过去的当儿,洋服裤子擦到他正垂着在胯骨边的左手时,随着有阵怪陌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浪漫主义构筑下的心灵避难所——试析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浪漫主义构筑下的心灵避难所——试析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作为二十年代“京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沈从文的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分量之重是毋庸置疑的。这位曾经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始终怀揣着民族主义的自由思想,以深入生活本身为手段,以挖掘人性之态为目的,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无论从他的小说,散文,还是家书来看,沈从文的创作风格都带有一层或淡或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正是这样的创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有异于他者的美学价值。对于他的创作,后人对他的解读形色各异,在赞誉中也不乏诟病。尤其是在“文革”的特殊时期,无论是沈从文本人,还是他的作品,都被时代和政治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尴尬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沈从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许多学者重新对其创作进行了更深入细致,也更客观的研究。如今,在二十一世纪众说纷纭的学界,重新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进行探讨也是十分有意思和有必要的。前辈学者对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首先,从沈从文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为突破口,对其创作风格的思想源头进行分析,进而推导出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以此表明作者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并非是空穴来风或刻意模仿他人作品的行为,而是拥有牢固根基的,是作者于自身经历和思想斗争中所孕育出的一种他认为最贴近自己内心表达需求的创作风格。叶婷的《站在赞与叹的的边缘——解析沈从文作品的生命意识起源》中指出“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开启了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引发他对生命的探寻与思考。”,并标明,“当沈从文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反观湘西生命时,他不仅扼腕于湘西生命本身固有的缺失,且更忧心于现代文明所导致的生命褪色。所以他企望构建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以此来对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性堕落和生命蜕变。”换言之,作者所接触的人和事,所遭遇的经历是一种外因,而他自身对这些外在事物的思考和反映则是内因,两者在相互作用下,使作者自觉的在文学创作上有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情愫,从而能让人们感受到其字里行间的潇洒恣意和温和优美。 其次,也有前辈对沈从文的浪漫主义文本进行意义的挖掘。《边城》是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张厚萍的《人性美的栖息地——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创作》一文就以《边城》为主要的研究作品,对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无论是对原始生命强力的张扬,还

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_周星平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9(2):46~49 CN 53-1131/G 4 ISSN 1008-7958 Journal of K un m i ng T eachers Co llege =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13 作者简介:周星平(1964)),男,云南云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 周星平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昆明 650031) [摘 要]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五个主要方面的民风民俗:青年男女恋爱习俗、鬼神迷 信习俗、节日习俗、野蛮习俗和日常生活习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离开了湘西民俗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优势及魅力都源于那古朴独特、原始神秘的湘西民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第一大家。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湘西民俗;地方色彩;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58(2007)02-0046-04 The N ovel of Sheng Cong -w en and Fol k Custo m i n X iangxi Z HOU X ing -p i n g (Chi nese D epart m ent ,K un m i ng T eachers C oll ege ,Y unnan K un m i ng 650031,Ch i na) Abst ract :The novel by Sheng Cong -w en describes v i v i d ly the fo l k custo m s i n the m a i n fi v e areas ofX i a ngx.i It i n -cludes the folk custo m of love bet w een young peop le ,ghost and superstition custo m s ,holiday custo m s ,barbarian custo m s and daily life custo m s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by Sheng not on l y has pronounced loca l co lor ,but also higher val u e o f fo l k lore and aestheticis m.W ithoutX iangx i custo m s ,there is no Sheng c s works .The advantage and char m of his novel com e fro m old pla i n unique ancient and m ysterious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Sheng Cong -w en is the top w riter i n Chinese m odern native literature .K ey w ords :nove l by Sheng Cong -w en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local co lor ;value o f fo l k lore ;aesthetic va l u e 一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真实、丰富具体地表现了湘西古朴独特的风土人情,是一幅丰富多彩而又奇异幽雅的风俗画卷。具体言之,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里为我们展现了湘西这个苗、汉、土家族杂居地区五个主要方面的习俗: 第一,青年男女恋爱习俗。这方面的作品数量最多,其习俗也最有魅力。湘西青年往往通过唱情歌相识相爱:5媚金#豹子#与那羊6中的媚金和豹子,一个在山南一个在山北从早到晚唱情歌,最后媚金输了,才决定把自己交给豹子,并约好到一个山洞相会;5龙朱6中白耳苗族族长的儿子龙珠也是以唱情歌的方式到处寻找爱情,最后终于找到了心上人)))黄牛寨主的女儿。湘西青年对爱情忠贞刚烈,如果受到欺骗或不能继续相爱,他们往往会选择殉情。5月下小景6中的那对青年男女因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在一起,便相约来到深山,两人在月光下相互依偎,进行情歌对唱,唱完歌后,姑娘躺到男青年怀里,闭上美丽的眼睛,等候小伙子的接吻;而小伙子则取出毒药含入嘴里,等药融化后度送一半到姑娘嘴里。就这样,两人快乐地咽下了毒药,微笑着躺在野花铺就的床上。如此快乐从容 的殉情,让人震惊,令人感动!在5媚金#豹子#与那羊6中,媚金在山洞等了豹子一晚,以为受骗而自杀;豹子因寻找定情礼物(小羊羔)耽误了时间,等他到达山洞,媚金已奄奄一息,他也毫不犹豫地自杀而亡。沈从文的小说还表现了湘西青年一种在都市文明人看来不免有些粗野的恋爱行为:5柏子6中的水手柏子,见到他的相好)))一个妓女后便迫不急待地将妇人的奶子紧紧抓住,而且用嘴去咬对方的奶子、嘴唇、膀子、大腿,,而妇人的调情话也非常粗野泼辣:/悖时的!我以为到常德被婊子尿冲到洞庭湖底了!0;/我才要咬断你的舌子!0;/柏子,我讲你真是一个牛。0;5阿黑小史6、5雨后6等小说中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恋爱行为大抵如此,比如5阿黑小史6中那位天真活泼、野性十足的十七岁少女阿黑,她常以粗野泼辣的方式表示对五明的爱恋:打五明几巴掌,说话是柔中带骂(如:/五明,我说你真是狗,又贪,又馋,又可怜,又讨厌。0/鬼!你这鬼只使我牙齿痒,想在你脸上咬一口的!0);五明对阿黑的爱显得非常真率、热烈、粗野,只要和阿黑在一起,他就很放肆:抱她、亲她、咬她,并且到处乱摸甚至想占有。 第二,鬼神迷信习俗。沈从文的小说涉及到大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 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 所帮助。 一 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早在20年代,沈从文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里所界定的“乡土文学”作家,但他却无缘进入《中国新文学大系》;30年代,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鲁迅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所作沈从文是“自新文学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1]之一的论断,是以史学眼光看沈从文的,但留下的也仅仅是一种结语似的判断,缺少具体的论述与阐释。而大量的评述沈从文的文字,或急于从政治上给沈从文定性,或仅就沈从文个别及部分 作品的创作倾向与特征作一般性评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一直被国民党视为异已,而左翼文学阵营亦将其看作陌路人。国民党的报纸称其“站在反革命立场”,而在沈从文卷入的文坛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问题”之争、“差不多”之争、“反对作家从政”之争中,沈从文又被左翼文学阵营视为“官的帮闲”之“京派大师”[2]、为统治者“越俎代谋”的“忠而获咎者”[3]、“对大多数应社会要求而写作的作家们”“作敌意的挑战者”[4]以及“停止抗战”[5]论的制造者。如果说,这些责难还仅是一种逻辑引伸而非政治属性认定的话,那么, 40年代,因其“民族自杀的悲剧”论与《芷江县的熊公馆》而引发的批判便突然升级。沈从文被界定为“一贯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6],是“《鸿鸾禧》里的穆季”[7]、“地主阶级的弄臣”[8]……这些政治判决,显然与已知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带有明显的“左”的痕迹。也许,当社会变革以一种激进方式被推进时,任何与这种激进方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人情。 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在这民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此外,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 一篇好的小说,要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语言。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语言的有一段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而《边城》当此评价表现在描写中语言的“恰如其分”。 《边城》没有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语言创造如诗般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既然能创造诗般的意境,它的语言自然是富于诗意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句话将“黄昏”拟成人,就像翠翠一样,温柔,平静。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在语言中展现人性的美。《边城》的话语是自然的流露,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很“生活化”的一面。例如:“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爷爷对翠翠的担心和期望尽现其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总之,我们看到的《边城》,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写景优美舒展,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乡土小说。 典型的人物,美丽的风景,诗意的语言,是《边城》的魅力所在。沈从文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卷世外桃园的画卷,展示了人性之美,风情之美。 然而,这却是一篇悲剧,死亡在文中不断出现,先是翠翠父母的为爱自杀,造成祖孙相依,翠翠心中的孤寂,然后是天保的意外死亡,间接导致了翠翠失去滩送,最后是爷爷的去世,翠翠变得孤独无依,令人顿感凄凉。但是最令人悲哀的却是翠翠与滩送间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 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 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 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 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 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接受研究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接受研究 杜昆 内容提要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 “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 “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关键词湘西世界;桃源情结;审美经验 构筑在水边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和读者群共同推崇和倾心的,是他创作中最富有诗意和魅力的部分。它充分展示出沈从文杰出的叙事和想象能力,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文学—文化景观。可以说, “湘西世界”和沈从文彼此成就了对方。沈从文作品的接受研究中,“湘西世界”的接受自然是考察的重点。本文试图勾勒建国后以《边城》为主体的“湘西世界”几个层面上的接受变迁,分析其成因和蕴涵,并探讨审美经验的摆渡作用。 一、批判和忽略 除了在1957 年出版了一本小说选集,沈从文在建国后和他的创作就销声匿迹,与此相照应的是文学史教材上对他近30 年的批判和挞伐。如王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论及沈从文时, “大家一致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反动作家,其理论是反动的,其作品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批判时基本上“以述代作”,立论依据主要是郭沫若、茅盾等左翼领导人的权威性檄文[1 ] 。近30 年的文学史教材对沈的批判受左的影响越来越深,注重阶级分析和政治定 “为时代所决定的文性,以点概面,因人废言,对作家文艺思想的讨伐和清算,代替了创作批评。 学史的‘生产方式’,显然会制约和影响某一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普遍性思维与结构”,“这些文学史大同小异,都在构造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并且已经顺利纳入当时的教学与学术的生产体制,在消费过程中发生实际影响,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经典、历史与传统的理解,甚至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2 ] 文学史的生产难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反映出当时的接受氛围与价值取向是多么浮躁和急功近利。文学史制约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范围,这就造成了许多青年学生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反动作家,甚至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小说家。对沈从文文艺思想批判的同时,文学史家有意对沈从文的作品冷落和忽略。上述几部教材,除了王瑶外,对20世纪30 年代颇有影响的《从文自传》和《边城》都避而不谈,噤若寒蝉。相比之下,王瑶对沈作品的简要介绍和分析,对沈文文艺特色的肯定便显得难能可贵了。王瑶认为沈从文的小说是“多以趣味为中心的日常琐事⋯⋯他有意藉着湘西、黔边等陌生地方的神秘性来鼓吹一种原始性的野的力量。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只有一个轮廓。有人说他是‘文体作家’,就是说他的作品只有文字是优美的;其实他也有要表现的思想,那就是对‘城市人’的嘲笑和对原始力量的歌颂[3 ] 。这些论断,显然揭示了富有神秘性和浪漫情调的湘西是沈从文表现思想的凭借,指出了湘西之于沈从文的重要性,行文间流露出对作品判断的敏锐和文学史家“较真”的勇气。遗憾的是,后继的文学史一直局限在批判和清算的格局中,对作品的有意忽略造成了沈从文研究的凝固和空白。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和其它众多作品一样,湮没在历史寂寞的角落里。 诚然,被批判和忽略不是沈从文一个人的遭遇,但沈从文及其作品的命运无疑具有典范性。曾作为名家的这种接受情况至少说明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是多么偏狭和顽固。而时间,我们错

沈从文与《边城》的赏析

沈从文与《边城》的赏析 1、人物生平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2、地位影响《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3、边城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4、《边城》的情节翠翠、外公、天保兄弟,“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沈从文《边城》论文

浅议《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作品里所构建出来的“湘西世界”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的深刻表现。《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生活中常见的亲情、友情、爱情及文章本身所蕴含的内涵品质来表现人性美的。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代表作人性美 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人性,人性美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和肯定。 人性,作为支撑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读过沈从文《边城》的人,都会被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所震撼。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边城》也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不沉溺于当时阴沉、郁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反而以抒写平实、自然、质朴的人及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

《边城》中人性美主要体现在爱情、亲情、友情三个方面: 一、“平淡无奇”的爱情彰显人性美 爱情,本身就是浪漫的代名词。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但它们大多单纯地写主人公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或者这种爱情始终伴随着家庭与社会 的种种阻挠与偏见。而沈先生的《边城》却简单地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不落俗套地表达作者内心平淡质朴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 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相比反差巨大,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里,翠翠的爱情就更加凸显了世人所追求的平静安乐的生活和这种生 活中的美的人性。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二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清纯少女蕴朦胧爱意 《边城》的主人公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一个迷人的完美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翠翠或许显得有些“二”,

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_张杰

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 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 张杰 摘要: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深入而独特,这得力于他的历史专业出身和社会学派研究方法的运 用,以及这些因素与沈从文创作特点的契合。5沈从文传6的完成,也意味着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开始 从/历史研究0向/文学研究0过渡。 关键词:金介甫;沈从文研究;历史专业;研究方法 恐怕不仅仅是在英语世界,就是在全世界,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也算得上深刻而独特。正如严家炎先生称/沈从文的一生是个奇迹0。在严家炎先生看来,另一个奇迹就是金介甫为沈从文立传: 现在有了另一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以沈从文为传主的第一部传记而且是资料那样丰富,内容又那样引人入胜的传记,它的作者竟是金介甫(Jef-f rey K i nk l ey1948))这样一位西方学者。我不知道, 这可不可以也称作奇迹;至少在我,读完后确实感到惊讶和佩服的。1 类似的双重感叹证明严家炎此举并非个案,沈从文的学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是一例,他说: 高尔基沿着伏尔加河流浪过。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领港员。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 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他从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城,怀着极其天真的幻想,跑进一个五方杂处、新旧荟萃的大城。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他的幻想居然实现了。他写了四十几本书,比很多人写得都好。 50年代初,他忽然放下写小说和散文的笔,从事文物研究,写出像5中国古代服饰研究6这样的大书。 他的一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 需要有一本沈从文传,客观地介绍他的生平,他的生活和思想,评价他的作品。现在有了一本沈从文传了,它的作者却是一个美国人,这件事本身也是离奇的。 金介甫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年轻学者(他岁数 不算太小,但是长得很年轻,单纯天真得像一个大孩子我希望金先生不致因为我这些话而生气),他花了很多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 多次访问了沈先生,坚持不懈,写出了这本长达几十万 字的传记。他在沈从文身上所倾注的热情是美丽的, 令人感动的。o 到目前为止,沈从文的传记在国内外已出版多种,为什么只有金介甫常常享受着与沈从文并列的尊崇?或许有人以金介甫是外国人,取得如此成绩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因而被格外看重加以解释。事实上聂华岑著5沈从文评传6早在1972年就在美国纽约出版,影响却远不及五年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介甫著5沈从文传6(原题为5沈从文笔下的中国6)。显而易见,原因还出自著作本身。对这一点的提示,也恰恰是认识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之一。 欲认识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就不能不认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欲认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就不能不认识一座城:湖南凤凰;一条江:沅江;一片地域:湘西。对这一逻辑关系,不可用一般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其生活地域及作品的取材之地的关系看待。原因是湘西、沅江、凤凰同沈从文的关系太密切了,密切到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作家都无法与之相比。汪曾祺所说的/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0实在是深知其师的悟道之言。这也就意味着,不了解湘西、沅江和凤凰,也就很难完全理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在沈从文研究中,对以上的逻辑关系理解得最为深刻的、对由此逻辑而决定有关工作做得最深入的就是金介甫。 金介甫,英文名Jeffrey K i nkley,美国人,出生于1948年;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史华慈亲传弟子,1977年以5沈从文笔下的中国6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年论文155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余杰《凤凰城里的“老先生”》说道:在湖南电视的一个专题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幕触动我心弦的细节:一名到湘西凤凰城旅游的外地游客,刚刚走下小船,码头上就有几个小女孩热情地围上来。这些十二三岁的湘妹子,拿着编好的一束束野花,七嘴八舌地说:“买一束花吧,去送给老先生。”“老先生”是谁呢?乡亲们口中所说的“老先生”,原来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大作家沈从文。遭受半个多世纪冷遇、排斥乃至迫害的沈从文先生,在最近十几年来却日益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来,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却借助文字获得了永生。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一、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 在蔡葵芬的《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中认为沈从文一方面以“生命”为“信仰”,同时在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情致。 在他笔下,死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情杀,有屠杀,有自杀,有他杀……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砍头的描写,这种屠杀的场面大多来源于沈从文幼时的亲身经历,他家乡有个监狱经常处决犯人,小孩子常常去看,行刑完了,如若没人来收尸,小孩子常以戏弄尸体取乐,沈从文也常站在城头看杀人。而后来他去当兵了,更是亲历了杀人如麻的残忍。这在其《从文自传》、《黄昏》、《节日》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死亡现象在这个野蛮民族中得到大肆的渲染。表面看来,沈从文对于“死亡”也习以为常了,他经常称死为“完事”,对死好像持有一种非常平和的状态。其实,在面对这种死尸遍地的场景时,作者的这种平和只是保持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其背后潜藏的是对生命最沉痛的悲悯。他只有通过对死亡的客观描写,才能得以切近生命的本质,“神圣伟大的悲哀不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实例

文献综述的写法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好处 要求同学们学写文献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有利于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综述,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撰写。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

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别具个性的小说大师。沈从文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在题材选择方面,留有鲁迅“以乡土回忆为题材小说”的影响;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流露出缺少人间温暖的孤独者的人生叹息是—种郁达夫式的内心苦闷的抒写。 国内外对沈从文的研究不胜枚举,涉及范围广阔。一直以来,吉首大学作为沈从文故土的学校,对沈从文的研究有着一份特殊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沈从文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的同乡凌宇所著的《从边城走向世界》在当时国内外沈研学术界所引起的极大反响,20世纪末国家权威新闻机构发布新闻:“新华社长沙十月十九日,湘西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日前宣布,该校将建立一个国际沈从文研究文献中心。正在建设的这个研究中心是目前中国惟一的一个沈从文研究中心。”这条新闻无疑又把吉首大学与沈从文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向城国教授的《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更是为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吉首大学汇聚了一大批沈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