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民。隋朝通过推行“输籍法”使大量的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藏户口,从豪强之家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编户,输税供役,为国家起到了扩充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均田制(北魏)

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侯景之乱

梁武帝太清元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掌权的高澄发生矛盾表示愿献所据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梁。梁朝因其反复无常,桀骜难制,多不赞成,但梁武帝欲借此实现统一梦想,遂接受侯景投降,封以河南王,大将军等重职,并派兵接应。不料接应兵在彭城被东魏军大败。这时东魏趁机挑拨侯景与梁的关系,表示愿用萧渊明交换侯景,与梁重新修好。昏庸的梁武帝居然答应了,结果侯景走投无路,于548年八月反于寿阳,很快攻下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次年三月,侯景攻下了久围中的建康台城,萧衍被软禁,不久饿死。萧衍死后,侯景先拥立萧纲为帝,后来又废萧纲立萧栋,不久又废萧栋而自立改国号为汉,大杀萧衍子孙,萧梁统治自此已实际解体。552年,王僧辨,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企图逃跑,被部下砍死于船中,侯景之乱结束。从此,南朝力量更加衰落了,南弱北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河阴之变

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在北方边镇起义爆发后的第三年,孝明帝母胡太后杀了在中央掌权的元叉,重新控制了中央政权。永安元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傀儡皇帝。三月秀容川契胡酋长尔朱荣以此为借口,进军洛阳。四月,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入洛阳,沉胡太后和元钊于黄河,在河阴之陶渚,围杀北魏王公大臣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汉化的鲜卑代北士族在这次事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高平陵事变

239年明帝死,齐王曹芳继位,宗室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爽以皇帝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夺其权。司马懿怒就即退休养病。正始十年正月,魏少帝曹芳与曹爽出城祭明帝高平陵。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及党羽蒋济等发动政变,起兵控制京城,挟持郭太后,罢免曹爽,史称“高平陵事件”。从此权归司马氏。

六镇起义

魏初,为了防止柔然的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了许多军镇,重要的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扶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等六镇。

最初,这些军镇,因为是拱卫首都平城的军事要地,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但随着柔然的衰落和北魏的迁都,军镇地位于逐渐衰落,镇兵和下层军官地位下降,早有不满情绪。522年,柔然兴兵犯魏,进攻六镇。524年,六镇尽为起义军所占领,北魏派兵镇压,先败五原,继而大败于白道几乎全军覆没,北魏政府束手无策,竟然求助于宿敌柔然。525年六月,起义军在北魏军和柔然军的夹击下失败。

占山格

晋以来,国家对土地私有化趋势的总方针是,在维护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私有化有限度地发展。随着土地私有化从平原田亩向山林湖泊发展,自东晋开始,国家对私占山泽的现象加以限制。国家将部分山林川泽让给官吏和平民,允许土地私有制发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山林川泽的私人占有,标志着山林川泽这一最后的国家“公有地”通过屯封别墅的形式和大土地所有制联系起来。

检籍

即清检士籍,对士族豪强广占私客,平民百姓规避赋役的现象,两晋和南朝政府都采取核实户籍的办法。南朝户籍整顿的重点是清理庶族冒任士族。但在操作过程中,无法真正核实户籍。南齐时的检籍甚至导致唐寓起兵。检籍最后归于失败。

大索貌阅

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又命令堂兄弟一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

侨州郡县

东晋、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其管辖地区内多用北方地名设立州郡县。当时北方

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大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

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政权。东晋初,侨州、郡、

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一度造成政区用名十分混乱。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

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

字。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隋统一后,完全废除

北府兵

东晋南朝着名军府及其所辖府兵。北府设立很早,西晋末东晋初王舒任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将,自此有北府之称。其后东晋南徐州刺史例带北中郎将,驻屯京口,故称京口为北府,也称南徐州刺史为北府。西晋末年北方流民徙居京口 (今江苏镇江) 者日多,民风强悍,果敢善战。太元初谢玄招募南徐、南兖二州北方侨民,严格选择训练,严明军纪,号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骁猛勇敢,屡战皆捷。太元八年 (383) 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于淝水大败前秦军。后以北府兵镇压孙恩起义。刘裕以北府兵起家,取代东晋。

三长制

486年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长一里长,五里长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当。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通过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

护制,使政府政令能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

中书门下体制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以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趋严密和完善。但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的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这是中国中古时期君相关系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

1.简述西晋建立后分封诸王的措施。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刚即帝位,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千五百人。其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

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始元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王国军队仍未建立。咸宁三年(277),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

2.简述西晋时期都督制的定型

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司马氏子弟即以都督或监军的身份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为司马炎顺利称帝建晋提供了条件。西晋建立后,曾试图在宗室诸王封国内建立军队但初无成效,因此都督制得到广泛推行。宗室诸王及一些功臣被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名号,出镇地方,掌一州或数州军事大权。咸宁三年,改定分封制度,使宗室诸王返回王国,实行转封,即一方面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其封国所在地区,一方面将诸王的封国转封到其时本人任都督的辖区内。如扶风王司马亮改封汝南王,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东莞王司马乂当时任镇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改封为琅邪王。诸王封国在其都督区内,使他们得以长期留任,如赵王司马伦坐镇邺城达14年之久。

3.简述门阀士族的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重礼法,通明经,西晋时期崇尚清谈。

社会生活上:固守严格的士庶(中小地主)之分。

4.简述八王之乱

原因

1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司马氏宗室为王,以郡建国。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推行都督制,诸王拥有行政权力和军队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西晋的“八王之乱”主要是由于宗室诸王持节都督诸军事,军权太重造成的。

2皇帝的委托不得其人,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任用的官吏大多是无才之人,许多大臣骄奢逸乐,贪取钱财,乐虞我诈,争权夺利3皇帝大权旁落,外戚、后妃与宗师诸王争相操纵朝廷。外戚、后妃与宗室诸王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直接酿成了晋初的“八王之乱”

影响: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破坏了太康年间的安定局面,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西晋苦心经营的政治格局。导致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各地流民起事,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反叛西晋的统治,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5.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其后果。

原因:

1)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

(2)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3)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加强对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有意识地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向内地或靠近内地的地区迁移。(4)东汉以来,渐趋寒冷的反常的自然气候。280-289年,气温低至极点。

后果:

1)改变了北方地区民族人口的布局,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2)引起内迁民族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地著(定居)、农耕化;国家管理方式上的封建化。

(3)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冲突:核心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压迫

6.何为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门阀与皇权的共治存在于东晋

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反之,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变化,都会导致江左门阀政治的相应变化。

7.简述中古门阀制度的主要表现。

1.士族的选官特权 .官员选拔中资品与父祖功劳资历挂钩,资品与官品形成对应关系。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与其子弟,可以获得二品资品,只有资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有了较高官位,又可以保证后代继续获得资品二品

2.士族的门第婚 .士族的婚姻具有封闭性。侨姓高门内部为婚;吴姓高门内部为婚。如果突破这一界限,则为骇人听闻之举。南方士族之间依据政治地位、社会名望和家族势力构成了比较稳定的婚姻圈。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三者之间通婚最频。与北方大族崔氏、卢氏联姻的,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郡望的士族。与之一致,表现为婚姻地域性因素较突出。吴姓大族中以吴郡顾氏、陆氏、张氏三者婚嫁最频。吴姓自成婚姻范围,与侨姓较少通婚。

3.标榜郡望

4.谱学发达

5.士庶有别

8.简述南朝皇权重振的主要措施。

(1)武将执掌兵柄.

(2)寒人掌机要, 宋齐中书省有”中书通事舍人”四员,个任一省.地居机要,人近天子,官品虽卑,权势颇重

(3)皇子出镇要藩 ,南朝皇帝以皇子封王镇荆,扬,徐,江,雍州登要藩

9.何为“十六国”?

十六国历史始于304年,终于439年。

十六国主要由“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建立,也有部分汉族政权,另有一个賨人建立的政权。

十六国是一个习惯性称呼,指此期立国较长的十六个割据政权。另有几个政权年代较短,不在其列。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北魏亦未计入。除立国川蜀的成汉外,其余十五国均在北方。

10.简述孝文帝改制的意义。

孝文帝改制时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冲破重重障碍,依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

高度。

13.简述杨隋代周的历史文化评价

杨隋代周是证权由关陇集团一个家族转到另一个家族手中,但其意义绝不止与宫廷政变,不是简单地家族兴衰。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新政权以承继汉人传统政治文化自居,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它标志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贵族。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隋的建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隋唐的大一统格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14.简述隋代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郡)县二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统一任命

中央:建立三省制

选官: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度

15.简述唐代均田制。

背景:隋末唐初十余年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荒闲和严重的户口减耗。尤其是北方地区,战乱之后,千里无人烟,城邑萧条,“田地极宽,百姓太少”的情况相当普遍。对于急于求治的唐初统治者

而言,推行均田制,恢复农业生产,不仅具备较好的条件,而且势在必行

内容:十八岁以上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男、笃疾、废疾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如为户主,则受口分田30亩,永业田20亩;道士、和尚受田30亩,女冠、尼姑受田20亩;杂户受田与百姓同;官户、工商业者减百姓之半。贵族依爵位等级受永业田,多者100顷,少者5顷。职事官依官品受永业田,多者60顷,少者2顷。散官五品以上可获得与职事官相同数量的永业田。勋官可获得永业田从30顷到40亩。此外,官僚依品级领有职分田12顷到50亩,各级官府则有公廨田40顷到1顷。

唐代均田制最突出的变化,是土地买卖限制的进一步放松。唐代以前,买卖范围仅限于永业田。唐代

百姓迁移及家贫无以供葬者,得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以及卖充住宅、碾硙、邸店之类,许卖口

分田;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及赐田欲卖者,不在禁限。买主土地占有总量不得超过制度规定的应受田数额,

即土地交易活动只能在制度允许的土地占有量之内进行,且必须向政府申牒立案。

16.简述唐代的租庸调制。

内容:丁男每年纳租粟2石;岭南诸州税米,根据户等从1石2斗到6斗;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则减半,或折纳少量现钱、羊。调视乡土所产,纳绢絁2丈、绵3两或布2丈5尺、麻3斤,亦可折纳钱、米等可以久贮之物。每丁每年服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即庸,所谓“输庸代役”。

征收依据:租庸调制施行于武德二年,均田制则定于武德七年。由于百姓受田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在百姓受田不足却仍按法定受田额缴纳赋役的情况下,租庸调征发的依据主要是丁身。

17.简述唐玄宗晚年最大的社会问题及其后果。

最大的问题:玄宗晚年最大的社会问题是边镇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府兵制废弛使中央控制的军事力量严重削弱军事形势演变为“外重内轻”,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从景云二年(711)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这些边镇节度使兵多马壮,控制当地行政、财政大权,很容易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唐后期的藩镇一般有50个左右。众多藩镇的存在,主要为了纠正“外重内轻”的军事态势,使中央与地方、内地和边镇互相牵制,维持势力均衡

后果:地方割据势力引发了安史之乱。藩镇与中央、藩镇与藩镇之间都存在矛盾,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虽经过数次尝试,但中央王朝始终无法征服藩镇。最终藩镇割据演化为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

论述题

1.论西晋占田制。

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田70亩,女子30亩。课田: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50亩,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25亩,丁女20亩,次丁女无课田。所谓“占”,就是向政府申报、登记。登记后,土地归私人所有,但不能超出法定限额。“课”为督劝、征课两重含义。课田是政府要求百姓必须耕种的田,并且是收租税的田。丁男平均每亩租谷八升。

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的,纳半数。边郡民户的

户调,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的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1匹,远者1丈。户调所定是同类每户应交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纳多少,要根据各户土地、房屋、桑树等的数量和质量评定家资,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即“九品混通”。

3.官吏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

官僚还可以荫亲属,为其提供免役特权。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这种特权也为宗室、国宾、先贤之后等享有。

意义:1.占田制规定农田数额高于课田数额,这对农民进行垦荒占田,扩大耕地面积有鼓励作用。

2.占田制解除了曹魏屯田制度的极强的军事管制性强迫劳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承认士家大族占有大量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依附人口为合法,从法律上正式确认士家大族的经济特权,促进了西晋门阀势力的发展。

2.论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分治。

胡汉分治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分治政策。西晋末年,匈奴族刘渊建立汉国,设单于左辅、右辅,专治理胡人。所谓胡人即泛指北方诸少数民族。其子刘聪继位后,进一步健全胡汉分治制度,以子为大单于,设左右辅,各管六夷10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另设左右司隶,专治理汉人,各管20余万户,每万户置一内史,共43内史。其实质是依靠和利用匈奴及其他胡人贵族压迫汉人。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也设内史专治理汉人,另置大单于镇抚百蛮。后赵抬高羯族地位,称为“国人”严禁称“胡”,凡胡物都改名。虽然石勒严禁胡人欺凌汉族官僚地主,但实际并无收效,有时汉族高官也不能幸免。鲜卑贵族建立的后燕政权在后期也实行胡汉分治政策。这种政策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3.论孝文帝领导的各项改革。

(1)官僚制度改革:魏初,鲜,汉官号杂用。迁都后,用王改定管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

(2)法制改革:北魏自道武帝以来陆续修律。孝文帝到宣武帝时完成《魏律》20篇,这部优秀的法典超过南朝,对北齐隋唐的影响重大

(3)均田、租调和三长制

(4)制礼作乐,移风易俗: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4.论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巩固。

东汉时期,士族势力发展。魏晋两朝权贵势力一脉相承,统治集团封闭化(以禅让的方式继承皇位),士族权势得以确立。两晋之际,北方族发生了一次大的分化。一些根深蒂固、宗族强大的士族死守北方旧居,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他们成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拉拢的对象,而南渡士族则构成东晋政治权力的核心。

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皇权与士族始终处于冲突中。司马睿即位不久,就不甘心皇权受士族约束,而士族亦不愿皇帝发挥皇权的威力限制其权力。司马睿重要刘隗、刁协加强皇权,引起王敦叛乱,得到士族支持,表明士族在东晋的特殊地位和利益,不容皇权侵犯。而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又因士族共同反对而告失败,说明司马氏皇权亦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独自废弃。此后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动。

5.为何北朝成为历史重振的出口?

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再南。

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极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6.论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势力的形成与发展。

唐后期的藩镇一般有50个左右。众多藩镇的存在,主要为了纠正“外重内轻”的军事态势,使中

央与地方、内地和边镇互相牵制,维持势力均衡。这些藩镇并非都与中央对立。割据型的藩镇主要集中在河朔以及河南地区。藩镇与中央、藩镇与藩镇之间都存在矛盾,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虽经过数次尝

试,但中央王朝始终无法征服藩镇。最终藩镇割据演化为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

7.论唐代两税法。

背景:安史之乱中,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其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为朝廷所有,政府经济实力大大削弱,财政状况恶化。在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的形势下,维持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各种新的税目,导致赋役制度进一步混乱

主要内容:(1)统一税目,以户税和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赋敛纳入两税。

(2)依据财产及土地占有状况划分户等,不论主户与客户、丁男与中男,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不定居的行商者由所在地征税1/30。

(3)两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征钱或折纳绢帛,秋税征谷物。夏税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4)量出以制入。

8.论唐代中后期宦官势力的形成。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任,统率神策军。自此,宦官掌禁军成为定制

宦官参掌机,要代宗永泰二年(766),设知枢密(枢密使),由宦官担任。本职为在皇帝和宰相之间传递文书,因为接近皇帝,逐渐参预政事。宣宗以后,由宦官担任的宣徽使亦逐渐参与中枢决策。两枢密使与两宣徽使合称“四相”。其权力,乃借传递公文,及皇帝宠信,非法获得,具有不稳定性。虽称为“相”而非“相”

北司系统形成,德宗、宪宗朝,宦官开始大批出任使职,有许多使职固定由宦官担任,称为内诸司使。

内诸司使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形成了与南衙职官系统相对应的北司系统。但北司系统无法独立于南衙而存在,也不可能取代南衙。

9.论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主要区别。

1.科举制是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是推荐制度,主要由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定期或即时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

2.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考试成绩是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的取人标准多样,如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以构成得举之资格。

3.科举下入仕与铨选有明显区别。通过科举考试后,仅获得任官资格,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察举即是入仕途径,也包括了铨选、升迁。

4.科举制度下,学校与考试制度是互相配合的。察举时代,学校和察举大致互不相涉。

11.简述“关中本位政策”。

12.简述陈朝末年的政治僵局。

人教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问题探究 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开凿既有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的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 14.1 复习笔记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1.明初的政治 (1)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 ①明承元制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②废除行省 1376年,废除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合称“三司”。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 ③废除丞相制度 a.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 b.1378年,朱元璋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c.1380年,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专权谋反事件,废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建立内阁

a.明太祖仿宋制设立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明成祖挑选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设立内阁。 c.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英宗时,内阁票拟成为定制。 ⑤票拟与批红 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提出处理意见,用墨笔书写在小票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称为票拟。皇帝看后,撕去小票,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称为批红。内阁票拟只有经皇帝批红之后才能生效,然后作为正式谕旨下发。 (2)监察制度的建立 ①都察院 朱元璋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后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②六科给事中 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稽察六部事务。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 ①五军都督府 a.明初,由大都督府掌管全国军队。为分散军权,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管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 b.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五军都督府则治军,而无调兵遣将之权。 ②卫所制度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生产的青铜器中,著名的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第8课中华文化的博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做金文,也称铭文。 3.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就是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创造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创作的《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现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 7.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8.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第9课中华文化的博兴(二)

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3.孔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重视学习方法等。 4.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5.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兼爱、非公。 6.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孟子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7.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主无为而治。 8.法家在战国末期的代表人物是非,他提倡法治。 9.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武,著有《子兵法》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军事格言有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16课昌盛的汉文化(一)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玉门关和阳关称西域。 2.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3.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輸入中国地。 4.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doc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 1,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2, 贞观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O 3, 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后来,随着女真族封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猛安、谋克制度也在逐渐破坏。 4,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

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 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El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 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 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5, U!时捺钵: U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保留的一项特殊制度和文化习俗, U!时即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捺钵亦称纳巴、刺钵等,指辽朝皇帝贵族们所从事的与契丹民族游牧习俗相关的行在、营地迁徙和游牧、渔猎等活动, 是在辽朝初期因俗而治”的二元政治体制下的客观延续。 6,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 “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O这就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但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7, 渣渊之盟: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渣州。北宋朝野震惊,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真宗登上渣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宋、辽双方维持旧疆,仍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篇】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当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点:已经有了审美的观点。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能够抵风挡雨,又能够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合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1.2夏商周的交替 1.夏朝的建立:时间,地点,建立人 2.为什么说夏朝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3.【河南】省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距今年代和史籍上记载的夏朝相符 4.夏朝的灭亡:王国君,有关语言,时间,标志 5.商朝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 6.商朝被称为殷朝的原因,作用 7.了解商纣王暴政表现 8.商灭亡标志: 9.西周建立:标志,时间,都城, 10.知道:商是夏的一个部落,周是商的一个部落 11.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性质: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是反抗暴政的正义斗争 12.国人暴动:时间,国君,原因,性质,作用 13.西周灭亡:时间,标志,亡国君 14.东周建立:时间地点 15.夏朝商朝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 16.井田制:目的,性质,内容,作用 17.分封制:目的,性质,内容,作用,分封对象,重要的诸侯国, 18.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9.“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分别是指哪个国君? 1.3夏商周社会经济 1农业发展:表现,原因, 2.畜牧业的发展:表现,原因【肉食需要,交通工具改进,战争祭祀运输需要】 3.为什么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其中【商周】是繁盛期 4.商朝青铜铸造业特点:规模大,产品主要供王贵使用,技术精湛 5.西周青铜铸造业的特点:产品生活化 6.司母戊鼎说明规模大技术精湛 7.商周手工业部门:青铜,玉器,纺织,陶瓷,漆工艺 8.知道商周就有了原始瓷器,我国用漆最悠久商周漆器制造较高水平 9.了解夏商周交通发展的表现:

10.知道商人的含义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反映商朝商业发达 11.古书记载:‘夏人之王,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 说明夏朝城市建筑有一定规模 1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规律性的】 生产工具改进;改革;统一安定的局面; 民族交流频繁;对外交流;劳动人民劳动 1.5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的融合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即第一段 2.春秋争霸:原因目的,性质,实质,评价 【实质:分封制崩溃奴隶制开始瓦解】 3.齐桓公称霸:条件【管仲改革,尊王攘夷口号】,称霸标志 4.知道城濮之战双方,结果,所处时期是春秋 5.知道楚王问鼎反映的本质:分封制的瓦解 6.列举春秋主要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注意吴越处于钱塘江流域】 7.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标志,七雄名称位置 【背景:春秋后期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 8.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双方,地点,结果 9.春秋战国民族融合:主要的少数民族,融合原因,作用 10.第10页第11页两图比较:时期变化,国家变化,反映的问题 【国家变化:11页上三家取代晋国,鲁宋吴越消失】 【反映的问题:逐步走向统一】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春秋战国时经济发展的表现:a生产工具的改进b水利工程的修建c手工业发展,d商业发展e私田出现 2.铁器使用情况及意义 3.牛耕的意义 4.战国时中原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 5.春秋时著名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时期,国家,修建者,地点,共同作用 6.手工业发展的表现:熟读 7.商业发展的表现:a各地产品交流b出现许多商业中心例如..c出现许多

2018中考历史:中国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2018中考历史:中国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一、和同为一家 1.民族政策: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开明的民族政策。 2.天可汗:唐太宗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南诏政权表示永无离贰 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⑴吐蕃的风俗习惯: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③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⑵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其仰慕中华文明,向唐求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3)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金城公主入吐蕃:8世纪中期,唐中宗时,唐又将金

城公主嫁入吐蕃,吐蕃赞普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学问僧、留学生、专业技术人员) 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玄奘西游: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及中亚诸国,到达天竺研习佛法。 2.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一、中华文明的兴起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是;我国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古人是。使用石器。 2、原始农耕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是,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的是 3、中华文明的勃兴:华夏之祖是,其中人文初祖是; 二、中国古代经济 1、生产工具(生产力进步的标志:石器—青铜器—铁器) 时期铁器出现并逐渐推广。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唐朝出现的农耕工具是,灌溉工具是。 2、农作物及经济作物 半坡人种植,河姆渡人种植。唐朝时,农耕技术发展,南方水稻广泛运用栽培,蔬菜品种多从引入,饮之风盛行。宋朝,引进越南,水稻居首位,棉花扩长江。 3、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管仲改革(齐发展生产)——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唐朝(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元(忽必烈禁止圈占农田,重视农业发展;治理黄河) 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苏湖熟,天下熟”)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②③ 1、纺织业:唐朝丝织业技术高超——北宋蜀丝冠天下,御用自江浙;南宋棉纺 扩东南。 2、制瓷业:人开始烧制“彩陶”——唐朝的是世界工艺的精品(越窑 青瓷,邢窑白瓷)——北宋是瓷都,南宋江南是重心,代表浙江窑的瓷。——明朝青花瓷 3、造船业:宋代造船居首位,广、泉均发达。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反映高超 的技术。 4、手工业著作:朝末,(作者)的《》,总结明代的农 业和手工业技术,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商业大都市:唐朝大都市长安,市坊分明,市为区。——北宋东京(开封)与南宋临安(杭州),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出现专门娱乐表演的场所“”。《》反映了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元朝大都市,《》描述了该都市的繁荣。 2、货币:秦统一中国,使用。——汉武帝时,统一使用。——北宋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与铜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