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管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国外学者定义管理: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福莱特

(1942)

2.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正式权力和地位

人际角色

信息角色

决策角色

(2)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指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4. 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主要研究如何提高

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理论主要包括: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

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主要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行为管理理论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其内容为: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

济人。b.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

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注: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第二章 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1.几种相关的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观、权利至上道德观、公平公正道德观、社会契约道德观、推己及人道德观。

2.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第五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

1.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是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2.决策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的稳定性:a.环境比较稳定情况下——决策一般由中低层管理者进行;b.环境剧烈变化情况下——决策一般由高层管理者进行。

市场结构:a.垄断程度高——以生产为导向;b.竞争程度高——以市场为导向。

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a.卖方市场——以生产条件与能力为出发点;

b.买方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2)组织自身的因素

组织文化:保守型与进取型组织文化和有无伦理精神。

组织的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应变模式指导着组织今后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选择行动方案等。

(3)决策问题的性质

问题的紧迫性:时间敏感型决策和知识敏感型决策

问题的重要性——问题重要性对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a.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b.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

策,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决策的质量可能更高;c.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越需要决策者避开各类决策陷阱。

(4)决策主体的因素

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

个人能力: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

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决策。

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影响较好行动方案被通过的可能性和影响决策的成本。

3.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奥斯本)

(1)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2)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3)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4)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4.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四种类型

(1)瘦狗型:经营单位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只能带来很少的现金和利润,甚至可能亏损——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2)幼童型:经营单位业务增长率较高,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需要

大量现金。

有前途:投入必要的资金,使其向“明星”型转变

无前途:忍痛割爱,及时放弃该领域

(3)金牛型: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同时需要较少的资金投资——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4)明星型: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5.确定型决策方法: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6.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7.风险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

第六章 计划于计划工作

1.计划内容——“5W1H”:(1)What —— 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2)Why —— 为什么做?原因;(3)Who —— 谁去做?人员;

(4)Where —— 何地做?地点;(5)When —— 何时做?时间;

(6)How —— 怎样做?方式、手段。

2.计划的类型

计划的类型

分类标准类型

时间长短? 长期计划? 短期计划

职能空间? 业务计划? 财务计划? 人事计划

综合性程度

(涉及的时间长短和涉及的范

围广狭)? 战略性计划? 战术性计划

明确性? 具体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

程序化程度? 程序性计划? 非程序性计划

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1.战略环境分析

(1)外部一般环境:内容: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五个方面。

(2)行业环境(波特)——五力模型:

行业竞争对手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供应商

潜在入侵者

替代品生产商

买方

新进入者的威胁

供方讨价还价能力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

五种基本竞争力: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入侵者研究;替代品生

产商研究;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彼得德鲁克)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要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第八章 组织设计

1.组织结构: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2.组织设计的原则:(1)专业化分工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控制幅度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5)柔性经济原则。

3.组织的部门化: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

4.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

(1)职能部门化:按照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优点——能够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性并使之

能有效地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能够

充分有效地发挥员工的才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简化了培

训,强化了控制,避免了重叠,最终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缺点——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可能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得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多面手”式的人才成长。(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对企业活动进行分组。

优点——有助于促进不同产品和服务项目间的合理竞争;有助于比较不同部门对企业的贡献;有助于决策部门加强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指导和调整;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成长条

件。

缺点——企业需要更多的“多面手”式的人才去管理各个产品部

门;各个部门同样有可能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总目标的实现;部门中某些职能管理机构的重复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总部对“多面手”级人才的监督成本。

(3)地域部门化: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继而设置管理部门管理其业务活动。

优点——可以把责权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地区管理者可以直接面对本地市场的需求灵活决策;通过在当地招募职能部门人员,既可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争取宽松的经营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同时减少了许多外派成本,也减小了不确定性风险。

缺点——企业所需的能够派赴各个区域的地区主管比较稀缺,且比较难控制;各地区可能会因存在职能机构设置重叠而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4)顾客部门化: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来划分组织的业务活动。

优点——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部门满足目标顾客各种特殊而广泛的需求,同时能有效获得用户真诚的意见反馈,这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企业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创造顾客的需求,从而在这一领域内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

缺点——可能会增加与顾客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更多能妥善协调和处理与顾客关系的管理人员和一般人员;顾客要求偏好的转移,可能使企业无法时时刻刻都能明确顾客的需求分

类,结果会造成产品或服务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对顾客需求的满

足。

(5)流程部门化: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

优点——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快速敏捷地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简化了培训,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

缺点——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有可能的不到贯彻,也会产生部门间的利益冲突;权责相对集中,不利于培养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

(6)矩阵型结构: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

(打破了统一指挥的传统原则,有多重指挥线。当组织面临较高的

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矩

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优点——可以取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可以跨越各职能部门获取他

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活动;资源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灵活分配;通

过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地克服职能部门

之间相互脱节的弱点;易于发挥事业单位机构灵活的特点,增强职

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矩阵主管和项目人员共同

组织项目实施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缺点——组织中的信息和权力等资源一旦不能共享,项目经理与职

能经理之间势必会为争取有限资源或因权力不平衡而发生矛盾,这

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协调处理这些矛盾必然要牵扯管理者

更多的精力,并付出更多的组织成本;一些项目成员接受双重领

导,他们要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平衡协调矛盾的技能;成员

之间还可能会存在任务分配不明确、权责不统一的问题,这同样会

影响组织效率的发挥。

(7)动态网络型结构: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优点——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来整合各项资源,而且容易操作,网络中的各个价值

链部分也随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增加、调整或撤并;这种组织结构简单、精练,由于组织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实现了外包,而这些活动更多地靠电子商务来协调处理,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扁平化,效率也更高了。

缺点——可控性太差。

5.组织的层级化:指组织在纵向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层级数目和有效的管理幅度,需要根据组织集权化的程度,规定纵向各层级之间的权责关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对内外环境要求做出动态反应的有效组织结构形式。

6.层级化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权与分权(P185)职权:是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这些决

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服从。它的三种形式:直线职权、参谋职权

和职能职权。三者的区别是:直线职权是指管理者直接指导下属工

作的职权。参谋职权是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或审核权,

评价直线职权的活动情况,进而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职能职权则

是一种权益职权,是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

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

职权。

7.戴尔提出的组织分权制度的四条标准:(1)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数量越多,分权程度就越大。(2)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重要性越大,分权程度就越大。(3)较低的管理层次做出的决策影响面越大,分权程度越大。(4)较低的管理层次所作出的决策审核越少,分权程度就越大。

8.授权与分权的区别:分权是授权的一个基本方面。孔茨认为,授权的含义略大于分权,授权是上级把权力授予下级,分权是上级把决策权力分配给下级机构和部门负责人。

9. 授权的含义:分派任务、授予权力或职权、明确责任。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 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工作转换(分为管理工作轮换和非管理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彼得现象”:英国学者彼得经过研究发现,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

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到的层次。由于组织中经常有些管理人员提升后不能保持原先的成绩,因此可能给组织带来效率的大滑

坡。

预防方法:设置临时职务

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权变思想:任何一个组织,无论过去如何成功,都必须随着环境的

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我并与之相适应。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

高组织的效能。

2. 组织变革的原因

(1)外部环境因素: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资源变化的影响;竞争观念的改变。

(2)内部环境因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保障信息畅通的要

求;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快速决策的要求;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3.组织文化: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4.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发展性。

5.组织文化的结构:(1)潜层次的精神层:指组织文化中的核心和主体,是广大员工共同而潜在的意识形态。(2)表层的制度系统:又称制度层,指体现某个具体组织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3)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又称物质层,指凝聚着组织文化抽象内容的物质体的外在显现,是组织文化最直观的部分,也是人们最易于感知的部分。

6. 组织文化的内容:(1)组织的价值观: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该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以及指导这些活动的

一般看法或基本观点。(2)组织精神: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奋斗

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

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3)伦理规范:从道德意义上考虑的、由

社会向人们提出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公众舆论

规范人们的行为。

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1.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作用有:指挥、协调和激励。

2.领导权力的来源:(1)法定性权力: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

(2)奖赏性权力: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3)惩罚性权力: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

(4)感召性权力:由于领导者拥有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自愿地追随和服从;(5)专长性权力:知识的权力,因为人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专长而影响他人。

3. 管理方格论(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1)(1,9)型——乡村俱乐部型管理;(2)(1,1)型——贫乏型管理;(3)(5,5)型——中庸之道型管理;(4)(9,1)型——任务型管理;(5)(9,9)型——团队型管理(最佳的领导方式)。

4. 领导情景论:情景论认为,并不存在具有普遍适用的领导特性和领导行为,有效的领导者能因自己当时所处情景的不同而变

化自己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

包括:(1)菲德勒权变理论: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三个方

面:职位权力、任务结又要指明实现目标所应遵循的路径。四种领

导行为: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导向型领

导。(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考虑因素——成熟度)。

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分为四种领导方式:(1)指导型(telling)领导:高任务—低关系;(2)推销型(selling)领导:高任务—高关系;(3)参与型(participating)领导: 低任务—高关系;(4)授权型(delegating)领导:低任务—低关系。

第十二章 激励

1. 激励的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赫茨伯格):保健因素(又

称维持因素)——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3)成就需要理论(大卫麦克利兰):成就的需要:指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人。依附的需要:指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

权力的需要:指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的职权的权威。

(4)X理论和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2.公平理论(亚当斯):认为组织中员工不仅关心自己的工作努力中所得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报酬与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他们对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和别人的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如果觉得这种和其他人相比不平衡,就会感到紧张,这样的心理是进一步驱使员工追求公平和平等的动机基础。

3.期望理论

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M= V×E

式中:M表示激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

第十三章 沟通

1.沟通: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各种沟通方式的比较

附表一:各种沟通方式比较

沟通方

举例优点缺点

口头交谈、讲

座、讨论

会、电话

快速传递、快速

反馈、信息量很

传递中经过层次愈

多信息失真愈严

重、核实愈困难

书面报告、备忘

录、信件、

文件、内部

期刊

持久、有形,可

以核实

效率低、缺乏反馈

非语言声、光信

号、体态、

信息意义十分明

确,内涵丰富,

传递距离有限。界

限模糊。只能意

语调含义隐含灵活会,不能言传

电子媒介传真、闭路电

视、计算机网

络、电子邮件

快速传递、信息

容量大、远程传

递一份信息同时

传递多人、廉价

单向传递,电子邮

件可以交流,但看

不见表情

2. 有效沟通的实现——克服沟通障碍的准则:(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培养“听”的艺术;(3)创造一

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

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5)建立特别委

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6)组成非管理工作组;

(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1. 控制的类型——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分类

(1)前馈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

(2)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3)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2. 控制过程的基本环节:(1)确立标准;(2)衡量成效;(3)纠正偏差。

自学考试_00153质量管理学_复习资料全

自考“质量管理学” 名词解释题汇总(1) 1、质量: 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 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 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7、过程: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 用活动的概念模式。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 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 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 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 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 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 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 国家标准( 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 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 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 管理途径。”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 . . .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与综合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管理 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 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决策 是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每项职能都要求做 出迅速且明确的决定,这些都是决策问题。 广义定义: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根据客观条件,通过调查和研究,在掌握大 量有关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或合 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为达到某个目标,从众多方案中选定一个满意方案的行为,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决定” 、“拍板”、或“决断”。 3、保健因素 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 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4、控制 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给以监控,使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组织计划要求保持动 态适应的工作过程。这项工作由管理人员来做,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开展,通常称之为“管理控制” 。 5、反馈控制 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 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6、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指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二、基本原理 1、决策的程序 要使决策有效就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一般来说,决策的程序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 骤: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管理组织的进步、发展都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然后做出变革而实现的。这里的问题是指应有的状况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的基本含义是抉择,这就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行性方案要具备 3 个条件,能够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可行性,具有排他性。 (4)分析评选备选方案:鉴定所有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明智地评价备选方案,必须设法预测该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尽量把所有可能都估计到。 专注专业

周三多《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 1、管理的含义、职能及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2、国外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如:亚当.斯密、欧文、泰罗、巴贝奇、亨利.汤、法约尔、梅奥、西蒙。 第二章: 3、五种道德观。 4、提高组织的道德标准或提升员工的道德途径有哪些? 第四章: 5、有用信息的特征。 6、信息管理工作包括哪些环节? 第五章: 7、决策的含义。 8、决策过程包括哪些? 9、集体决策的方法有哪些?有何区别? 10、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 11、计划(工作)的含义。 12、如何利用5W1H思维方式制定一个具体的部门计划?如:编制“人事管理”或“生产管理”等工作计划。 第七章: 13、目标管理的优缺点有哪些? 第八章: 14、组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及组织规模存在何种关系? 16、锥型式、扁平式组织结构优缺点分别有哪些? 第九章: 17、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优缺点有哪些? 18、员工、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分别有哪些?“彼得原理”现象为何? 19、绩效评估的作用及方法有哪些? 第十章:

20、组织文化的功能。 第十一章: 21、领导的定义及权力来源。 2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23、领导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24、领导特性有哪些特征? 第十二章: 25、激励的含义。 26、激励的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理论、X和Y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及强化理论学者与其主要观点。 27、常用的激励实务方法有哪些? 第十三章: 28、沟通的作用、目的、类别及过程有哪些? 29、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四章: 30、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有何区别? 31、控制的目的、标准、原则及过程有哪些。 32、有效控制的特征有哪些? 第十五章: 33、预算的作用和缺点有哪些? 34、经营审计包括内容有哪些? 第十六章: 35、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6、创新管理的技能有哪些?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 B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单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管理的定义: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有5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I?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①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莫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者所扮演的是监督者角色,其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还扮演发言人角色,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③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屮,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冇三种: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以及谈判者角色。 4、管理理论: 第一,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 A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泰罗——“科学管理之父”、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的贡献:①工作定额。(进行吋间和动作研究,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②标准化。(耍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③能力与工作相适应。(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而且也愿意去做这种工作的人) ④差别计件工资制。(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为了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吉尔 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而的成就 廿特——创造了“廿特图”,提岀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B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代表人物:法约尔、韦伯、巴纳德等。 法约尔——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科学家。(契约组织)管理的5种职能和14条原则韦伯——提岀“理想的行政组织休系”理论。(社会组织) 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行为管理理论 A梅奥及其霍桑试验,《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主要内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B行为科学理论: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②麦格雷戈的XY理论 ③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④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第三,数量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 第四,系统管理理论 ①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②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 络,能不断自动调节、以适应环境和口身的需要。 ③用系统的观点考察管理的基木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第五,权变管理理论 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第六,全面质量管理

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2)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目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1.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已经一再证明:计划 ..、创新 ..这五种职 ..、控制 ..、组织 ..、领导 能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最基本职能。 2.根据亨利 明兹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者十种角色,可归为人际角 ... 色.、信息角色 ....三大类。 ....、决策角色 3.根据罗伯特 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 ....。 ....和概念技能 ....、人际技能 4.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5.在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的时候,管理者扮演的是干扰应对者角色。 6.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其基本特征为: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⑵.管理的本质是协调;⑶.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中;⑷.协调的中心是人;⑸.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泰罗制: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指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做成为计划职能,公认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感情和归属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目标实现的自我需要 双因素理论 激励模式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对人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X理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 Y理论人并不懒惰,满足工人需要 1.正式组织以效率 ..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 ..为主要标准。 2.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 ..... ..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 环境 ..有关。 3.马斯洛的高层需要即赫茨伯格的主要激励 ..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底层需要 则相当于保健 ..因素。 4.模型按作用可分为描述性的 ....和规范性的 .....和随机性模型 .....。 ....;按变量种类可分为确定性模型 5.对比X理论和Y理论,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别在于对于工人的需要 ..看法不同,因此采用 的管理方法 ....也不相同。

质量管理学_尤建新_试卷2 --人造板质量控制--课件 ppt 期末考试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试卷(B卷) 2006 - 2007 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010378 课程名:质量管理学考试考查: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得分 1.质量的好坏由谁来评判?() A、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B、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 C、质量管理机构 D、质量认证机构 2.判断商品质量的优劣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品牌 B、顾客的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 C、价格 D、性价比 3.“Juran质量螺旋曲线”包含()个环节 A.13 B. 12 C. 10 D. 9 4.下列关于2000版ISO 9000族标准说法正确的是() A. 通用性加强 B. 增加了程序文件的数量 C. 与环境、安全等管理体系难以兼容 D. 是对20世纪90年代的ISO 9000族标准进行局部修改而形成 5.将企业在废次品上发生的成本比作“矿中黄金”的质量管理专家是()A.Feigenbaum B. 石川馨 C. Juran D. Crosby 6.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企业应确立一名()A.质量管理专职人员 B. 质量管理经理 C. 内审员 D. 管理者代表 7.排列图又被称为() A.帕累托图 B. 分类法 C. 石川图 D. 相关图 8. 计算过程能力指数是以过程质量特性值服从()为假设前提的。 A.F分布 B. 指数分布 C. 正态分布 D. 威布尔分布 9.在制作直方图时,如果分组过多,容易出现() A.偏态型 B. 平顶型 C. 双峰型 D. 锯齿型

10.可靠性指标和技术性能指标的主要区别在于() A.复杂性 B. 时间性 C. 可行性 D. 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得分 1.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主要解决了质量检验阶段的那些不足?() A.操作与检验职能没有分化 B. 事后检验 C. 全数检验 D. 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之间发生矛盾) E. 缺乏管理分工 2.下列属于质量保证成本的费用项目是() A.质量奖励费 B. 专职检验和计量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基金 C. 事故分析处理费D. 诉讼费 E. 产品降级损失 3.下列属于质量策划的输入的因素有() A. 组织的战略 B. 对法律法规要求的评估 C. 对产品性能数据的评估 D. 过去的经验教训 E. 已识别的改进机会 4.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包括()。 A计划 B.执行 C.控制 D.检查 E.改进 5.在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时,需要考虑()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交付及以后的活动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E.外部审核方要求 三是非题:10分(每小题2分)得分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目的是形成一套体系文件。()2.人的因素(如心理的、社会的)不属于工作环境范畴。()3.计量抽样方案的优点在于手续简便、费用节省,且无需预先假定分布律。()4.当产品进入偶然失效期时,产品寿命分布服从指数分布。()5. 若点子全部处于控制界限内,但出现7个点子连续上升,则判断过程不稳定。()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6分)得分 1.ISO 9000族标准提出那些质量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以哪一条原则为核心,为什么?

大学管理学期末重点复习

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综合定义: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三类10种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划。它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过程。包括5W1H( What to do it ? \ Why to do it ? \ When to do it ? \ Where to do it ? \ Who to do it ? \ How to do it ? ) 理解计划的含义: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计划需要修正 4、目标管理:设定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认可的目标并使用这些来评估员工绩效的一个过程。 5、宏观环境(PEST):是分析宏观环境的一种工具,通过政治要素(Politics)、经济要素(Economics)、社会要素(Society)、技术要素(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 6、SWOT分析: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 内部环境: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外部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7、统一指挥:形成等级链:包括等级链必须是连续的,不能中断;任何下级只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质量管理学期末试题二及答案

质量管理学期末小测(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为使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是____。 A.质量管理 B.质量保证 C.质量控制 D.质量体系 2.日本被誉为战略型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就是______。 A.资源 B.技术 C.垄断 D.质量 3.田口方法是一种_____的方法。 A一次性设计 B.稳健性设计 C.容差设计 D.参数设计 4.采购的质量职能就是为产品提供一种_____的保证。 A.“早期报警”B.“中期报警” C.“晚期报警”D.“警钟常鸣” 5.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就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所进行的正式评价就是_____。 A.过程审核 B.管理评审 C.质量审核 D.计划审核 6.在PDCA管理工作方法中,关键是____。 A.P阶段 B.D阶段 C.C阶段 D.A阶段 7.把收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意见、观点、想法和问题,按它们之间的相互接近关系加以归类,汇总的一种图示技术是_____。 A.树图 B.因果图 C.亲和图 D.矩阵图 8.将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同公认的处于领先地位的竞争者的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比较,以识别自身质量改进机会的方法,称为_____。 A.标杆法 B.分层法 C.调整法 D.统计法 9.质量监督是对产品进行宏观管理的_____。

A.非常措施 B.重要手段 C.一般要求 D.重要原则 10.质量法制是_____。 A.关于产品质量和权利、义务、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B.关于质量检查评审的一系列的方法的制度 C.关于《产品质量法》的简称 D.关于质量监督的重要法律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质量环 2.质量改进 3.产品质量 4.质量职能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质量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2.简述质量改进的程序。 3.设置质量控制点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在采购阶段进行质量管理。 2.试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 12345678910 A D B A B D C A B A 二.名词解释。 1.质量环是指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北邮《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2017秋季学期《管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此范围涵盖了100%的题型,涵盖了80%以上的考试范围。 由于本课程考题答案全部都在教材中,所以不提供标准答案,而且管理类学科考题也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提供答题要求及答题方法。 请同学们务必认真提前准备! 请同学们务必认真在网上做好阶段作业,阶段作业占总评成绩40%,往年考试不及格的同学,都是因为作业没做或者作业成绩太差! 一、填空题(期末考试时10个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大于互联网。 5.

6. 7 8. 9 10. 11 12. 等。 15 16. 17

18. 19.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有 20.组织生命周期的阶段包 括。 二、名词解释(期末考试时4个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决策树法76 决策树法是风险型决策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决策树方法能够形象地用分支、节点等将各种条件发生的概率、各方案的相应的结果以及最终的期望收益表示出来,从而令决策方案的选择一目了然。决策树的形式如下图所示,它的构成有四个要素:1. 决策结点,用方框□表示。2. 方案枝, 3.状态结点,以带有编号的圆形结点①②等来表示。4. 状态概率分枝。 2.亚当斯公平理论222 美国心理学家史坦斯?亚当斯在1965年首先提出公平理论,亦称社会比较理论。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是社会人,一般会通过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而被激励的。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而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公平理论的模式可以表示为:对自己所获报酬的主观感觉--对他人所获报酬的主观感觉对自己所作投入的主观感觉--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主观感觉 (二)公平理论的比较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亚当斯的调查和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最新质量管理学期末考试1

《质量管理学》模拟样卷二 一、选择题(16%) 1、质量的好坏由谁来评判?…………………………………………………………() A、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B、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 C、质量管理机构 D、质量认证机构 2、判断商品质量的优劣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品牌 B、顾客的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 C、价格 D、性价比 3、如果产品存在瑕疵,担保人应承担…………………………………………………() A、产品质量民事责任 B、产品质量刑事责任 C、产品质量审核责任 D、产品质量行政责任 4、工序检验费用属于………………………………………………………………………() A、预防成本 B、内部损失成本 C、鉴定成本 D、外部损失成本 5、兴趣点质量可以导致……………………………………………………………………() A、没有时,顾客产生不满 B、没有时顾客产生强烈不满 C、具有时顾客满意度增长 D、具有时顾客满意度大幅度增长 6、按认证内容要求来划分,质量认证可以分为…………………………………………() A、国家认证、区域性认证和国际认证 B、强制性认证和自愿申请认证 C、安全认证、合格认证、环境认证、卫生和健康认证 D、企业自我认证、第二方认证和第三方认证 7、控制图中表明生产过程质量失控是……………………………………………………() A、所有样本点都在控制界限内 B、位于中心点两侧的样本点数相近 C、接近中心线的样本点较多 D、样本点程周期性变化 8、按检验的质量特性值划分,检验方式可以分为………………………………………() A、记数检验和计量检验 B、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 C、理化检验和感官检验 D、破坏性检验和非破坏性检验 二、是非题(7%) 1、ISO9000是质量保证标准……………………………………………………………() 2、全面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不包含质量检验………………………………………() 3、质量成本的概念最早由J.M.Juran提出……………………………………………() 4、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综合反映………………………………………………………() 5、QC小组最早起源于日本………………………………………………………………() 6、由于设备故障引起的质量波动属于系统性波动…………………………………() 7、“6σ管理”由摩托罗拉公司提出,本质是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三、简单题(40%) 1、简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进步和存在问题。 2、简述质量管理的八条原则?并以第一条原则为例说明在质量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收益。 3、什么是审核?什么是第二方审核?质量审核应遵循哪些原则?

《管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只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 的过程。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 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的母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三、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a.管理成为一种职业 b.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c) 具有管理才能的雇用人员掌握了管理权,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欧文的人事管理 (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贡献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工人收入分为①固定工资②利润③奖金) (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a. 每个职工享有“保证工资” b. 每个部门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 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 c. 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 (7) 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四、. 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

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 五、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 甘特:“甘特图”和“计件奖励工作制” 组织管理理论:(管理职能和组织结构) 1.法尔约:管理职能划分和原则归纳 (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的14条原则:⑴分工⑵权力与责任⑶纪律⑷统一指挥⑸统一领导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⑺报酬合理⑻集权与分权⑼等级链与跳板⑽秩序⑾公平⑿人员 稳定⒀首创精神⒁集体精神 2.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3巴纳德: (1)经理人员的职能: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③明确组织的目标 (2)正式组织存在及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六、行为管理理论 1. 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霍桑试验)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

《学校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含答案)

一、判断题(15分,每题1分) 1、管理起源于工业时代。(X) 2、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的问题。(√) 3、因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所以学校一切事务都必须由校长决定。(X) 4、校园文化的构成,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部分。(√) 5、学校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是塑造学校形象。(√) 6、学校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社会组织——学校。(√) 7、以“个体需要模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是要满足教师的需要。(X) 8、对教师实行“开发管理”,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9、教师应该努力消除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X) 10、学校德育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X) 11、“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观点是对的,因为通过“惩罚”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承担造成过失的责任。(√) 12、学校总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宗旨就是要管好学校的仪器设备。(X) 13、服务劳动同生产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14、建立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总务工作人员的消极怠工现象。(X) 15、学校管理的效益取决于投入量的大小,投入越大,效益越好。(X) 1、学校管理的实质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X) 2、管理目标,既是学校管理的起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 3、学校实行“年级组办公”,必然会影响教学管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X) 4、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和文化设施。(X) 5、确立学校形象,主要依赖上级部门的赞许和推广。(X) 6、教师是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 7、教师的心理特点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履行教师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8、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国家规定性课程、地方规定性课程和学校自主性课程等三者共同构成。(√) 9、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X) 10、我国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民族文化精华。(X) 11、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及其道德教育成为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与科学理性互补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手段。(√) 12、在德育管理中,我们也应该引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在科研促“管”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13、健康就是指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X) 14、学校的性教育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X) 15、校产管理,就是对学校财产和物资进行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和修缮等工作的管理。(√) 1、管理就是一种系统的优化。(√) 2、在学校管理机制中,运行机制需要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的支撑,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必然依附并服务于运行机制。(√) 3、学校特色,主要通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表现出来。(X)

马工程管理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一系列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 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根据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组织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合理利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它要求管理必须体现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断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 (3)现实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导人们探索和掌握管理体系的特点和规律性、实现管理任务的有力武器,是建立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认识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原理,可以使我们分清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和个性,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学习与独创、吸收国外管理经验与结合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中有益的东西,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于解决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实现组织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过程 (3)管理是对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 (4)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5)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 4.管理的职能:(1)计划职能:对企业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

(2)组织职能:设计和维持一整套职位系统,合理分工与合作, 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企业活动顺畅 进行。 (3)领导职能:指挥、影响和激励下属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 作。 (4)控制职能:确保企业活动朝着规定的企业目标运行而进行的 监察及修正活动。 5.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分类: A.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性工作 B.中层管理人员:执行性工作 C.基层管理人员:作业性工作 { 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 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高层管理者,计划和控制职能的发挥显得更为重要) ②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 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 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③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 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基层管理者,领导职能的发挥更为重要) (2)按管理者所负责的组织活动范围分类: A.综合管理者 B.专业管理者 ` 6.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 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即理解、

质量管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质量管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为使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是( )。 A.质量管理 B.质量保证 C.质量控制 D.质量体系 2.日本被誉为战略型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就是( )。 A.资源 B.技术 C.垄断 D.质量 3.提出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关注14个要点的质量管理专家是( ) A.戴明 B.休哈特 C.石川馨 D.费根堡姆 4.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认证标志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5.在ISO9000族标准中,其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度的标准是( ) A.ISO9000 B.ISO9001 C.ISO9004 D.ISO19011 6.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的最终责任是面向( ) A.管理层 B.一线员工 C.外部顾客 D.内部顾客 7.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全部活动的总和,其含义为( ) A.质量体系 B.质量职能 C.质量控制 D.质量保证 8.在PDCA 管理工作方法中,关键是( )。 A.P 阶段 B.D 阶段 C.C 阶段 D.A 阶段 9.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系列标准是( )。 A.GB/T 19000—ISO9000 B.ISO9000 C.GB/T —19000.1—ISO9000-1 D.GB/T19002—ISO9002 10.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 ) A.SQC 阶段 B.质量检验阶段 C.TQC 阶段 D.TQM 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质量管理 2.质量改进 3.产品质量 4.质量控制 5.顾客满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质量检验的功能。 2.简述质量改进的程序。 3.简述引起质量变异的两类原因(按性质)。 4.简述质量监督的重要意义。 四.计算题(每题10) 某零件内径尺寸公差为025 .001.020+-φ ,加工100件以后,得到x =20.011,S=0.005, 求工序能力指数。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⑵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⑶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和成本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为重要标准⑷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主要理论包括:(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3、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具有⑴集合性;⑵层次性;⑶相关性。 从系统原理的要点中管理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整体性原理,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2)动态性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3)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5)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4、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案:人本原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4)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企业要想做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做到(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5、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类活动为什么要追寻效益原理?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6、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