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上课讲义)

国家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上课讲义)

国家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上课讲义)
国家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上课讲义)

发展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

史瑞君

2010年3月

发展心理学知识结构:

第一节概述

单元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发展的规律。

内涵、基本性质、研究任务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

广义?a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a?a个体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普遍性和差异性

?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关键期

?●也称敏感期、最佳学习期。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名词。

?●用来表示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K﹒1937)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单元二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a?a19世纪后半叶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德国),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a?a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a?a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单元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一、横断研究

二、纵向研究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交叉设计

单元四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发展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发展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1、单因素论高尔顿、霍尔、詹森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

2、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施太伦、吴伟士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核心?a?a发生认识论

一、心理发展观

二、心理发展建构说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四、心理发展阶段说

一、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2、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起源,

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4、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

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心理发展建构说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

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其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指动作或活动(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同化: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数量上的变化

?顺应: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质的变化

?平衡:指主体主动趋向于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技能实现的。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4个因素)

成熟: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

经验:物理和数理-逻辑经验两种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平衡: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心理发展阶段说(四个阶段)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为:

?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

?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

?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四个阶段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a?a感知动作思维

主要手段?a?a手的抓取、嘴的吸吮

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

?a?a内化、具有符号功能

具体表现:泛灵论

自我中心

思维的不可逆性

未掌握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a?a逻辑思维水平

获得了守恒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a?a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

提出假设

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a?a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8、9岁)

道德实在论?a?a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后)

道德相对论?a?a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怯;意志

3.幼儿期(4~7岁):主动-内疚:目标

4.童年期(7~12岁):勤奋-自卑;能力

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衍-停滞;关心

8.成年后期(50岁~):完善-失望;智慧、贤明

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4、二维的发展阶段说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a?a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2、观察学习?a?a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特征。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a?a人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核心)

二、心理发展观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a?a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低级心理机能

心理机能?a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

?a受社会文化-历史多所制约

二、心理发展观?a?a心理发展就是指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4个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思想?a?a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a?a建立在正在开始

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3种水平、6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二、习俗水平

三、后习俗水平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内容,但不能改变其发展顺序。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单元一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整体-分化;不随意-随意;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近远、大小)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

单元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最早发生、最早成熟

二、记忆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26厘米处——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眼睛的适宜距离。

2.视觉追踪:

3.颜色视觉:

4.对光的察觉:

5.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

1.听觉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低音容易引起明确而一致的反应,而高音则多引起惊跳反应。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语音感知: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

3.音乐感知:

4.视听协调能力:婴儿多倾向于注视声音刺激来源方向。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1.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嗅觉的发展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

3.肤觉的发展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2.深度知觉

吉布森(E. J. Gibson)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二、记忆的发展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出现“认生”现象。

三、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斯金纳(P103)

社会学习说强调模仿作用——班杜拉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语言获得装置(LAD)。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强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

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

婴儿的发音: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到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词汇的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

3.句法的发展

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

单元三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二、气质

三、社会性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二)哭的发展——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

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生理反射性的哭、应答性的哭、操作性的哭

(三)恐惧的发展——婴儿的恐惧可分为: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也称为陌生人焦虑。

4.预测性恐惧:

二、气质

托马斯(A. Thomas)和切斯(S. Chess)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

1.容易型:

2.困难型:

3.迟缓型:

三、社会性依恋——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J. 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M. 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1.安全型依恋(占65%―70%)

2.回避型依恋(占20%)

3.反抗型依恋(占10%―15%)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单元四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在情感方面,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单元一幼儿期(3~6岁)的游戏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

(二)精神分析论:

(三)练习论:

(四)重演论:

(五)娱乐论:

(六)认知论: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

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像的特点

(5)具有概括性质

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

2.平行游戏:

3.联合游戏:

4.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增强体质

单元二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三、思维的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表现在词汇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类的扩展上。

1.词汇量的增加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幼儿最初赋予所获得的词的意义与成人所理解的词义并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与成人词义部分重叠

3.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第四,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先快后慢。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三)记忆策略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1)记忆策略的发展

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5岁以前);

二是过渡阶段(5―7岁);经过诱导而运用。

三是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三、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期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

提问类型的变化表现在从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单元三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五、第一反抗期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4―5岁中班儿童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

(1)运动抑制

(2)情绪抑制

(3)认知活动抑制

(4)延迟满足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方面。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工具型攻击: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攻击行为年龄较小、男孩、童年

敌意型攻击。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年龄较大、女孩、成人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儿童的友谊多半建立在:

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同伴关系的独特作用:

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五、第一反抗期——幼儿3、4岁时

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有研究表明,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者,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

单元四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鼓励孩子的同伴交往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培养其独立性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单元一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

单元二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单元二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

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7±2)。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和组织。

1.复述2.组织

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

(2)系列化: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弗拉维尔(J. H. Flavell)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指主体对自我记忆的认识与了解。4年级之后的认识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

(2)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小学一年级儿童就有一半以上认识到再认比回忆容易。

(3)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五、六年级儿童已经能够经常主动地运用分类策略进行记忆。2.记忆监控:

二、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童年期形象逻辑思维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和推理能力

1.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过渡形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接近科学概括

2.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式

(1)掌握守恒:

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2)思维具有可逆性:

有两种;一种是反演可逆性;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

(3)补偿关系认知: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

类的概念

(2)序列化

关系(联系)

单元三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四、友谊的发展

五、欺负与被欺负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蒙达?哈特尔(1982)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

首先,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其次,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将儿童分为三种: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视的儿童:

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3种关系期。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其一,相互接近:客观条件使儿童具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如座位靠近、近邻、双方家长为朋友等。幼儿多以这类因素结交朋友,其所占比率约为50%,小学低年级占30%左右。

其二,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其三,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其四,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五、欺负与被欺负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理论解释:

“竞争假设”

“外部特异性假设”

依恋理论

“心理理论”

单元四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态度、习惯、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低年级:常规训练

中年级: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教育

高年级:社会公德、意志品质和爱国意识的教育,培养文明待人的习惯。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单元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身心发展不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单元二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表现为:(1)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

(2)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达到高百分比;

(3)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思维的发展

(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童年期逻辑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形式不能脱离思维内容的支持。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分离正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单元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三、第二反抗期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进入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二)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生理方面: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矛盾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心理方面:进入“心理断乳期”。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社会因素方面: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两个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的飞跃):

15~24月的婴儿

青春期

两个反抗期:

3~4岁,幼儿期

青春期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

交友范围开始缩小,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选择朋友的标准包括:①志趣相同;②烦恼相似;③性格相近;④能相互理解。

男女同学之间先疏远、后接近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等。

单元四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宜“疏”不宜“堵”;正确认识手淫现象。不提倡手淫这种行为,也不宣传手淫的罪恶。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

(一)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二)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第一,在反抗期到来之前要做好思想准备。第二,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第三,以友相待。第四,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单元一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斯普兰格(E. Spranger, 1924)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单元二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流体智力到25岁左右达到顶峰。

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智力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

(卡特尔)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

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

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二、思维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帕瑞(W. Perry)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用比较的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

单元三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三、亲密感的建立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五、职业的适应

六、人格的变化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

个体表现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两种形式。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认识,归根结底是凝聚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上。

斯普兰格曾将人分成6种类型: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青春期萌芽;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成熟期。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

其一,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形成必要的心理条件是:

(1)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2)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3)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其二,在青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

其三,属于个人的因素,

三、亲密感的建立——恋爱和婚姻。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人生护航舰:家庭、婚姻、朋友

(一)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二)朋友关系

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而男性的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

五、职业的适应

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1)家庭因素。(2)教育和智力水平。(3)性别。(4)人格。

青年期参加工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试验阶段,25岁以后是稳定阶段。

六、人格的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青年人的人格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如“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和“外倾性”得分有下降的趋势,而“宜人性”和“责任心”得分有升高的趋势。也有研究显示,在20―40岁之间,一个人的自信、自尊、独立性和成就定向都有上升的趋势。

单元四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

二、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常用技巧:重视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建立;主动热情;学会赞美别人;积极地自我暗示;善于找自己与别人的共同点;正确对待批评等。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单元一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50岁左右)

?女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

单元二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最早出现,最先衰退,20岁左右为最强,在中老年期逐渐下降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三、创造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最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单元三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二、人格的变化——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三、职业的发展——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最复杂

?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a?a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a?a婆媳关系较难相处

?与子女的关系?a?a交流、沟通减少,产生失落感、寂寞感

?与朋友的关系?a?a数量少于青年期,亲密程度高于青年期

单元四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2. 客观性原则 3. 气质 4. 反抗型依恋 5. 角色采择 二、简答题 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2.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简述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 简述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5. 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指标。 3.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4. 反抗型依恋:是指一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的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类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5.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二、简答题 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塞尔曼(Selman, 1980) 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代阶段2: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 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但儿童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角色采择(10~12 岁)。儿童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

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打印版)!

心理咨询师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要点(一) 职业道德复习指导思想: 一.针对个人表现部分----- 以法律为标准,以道德为界线;遇事——以大局为重;企业——以发展为重;个人——以事业为重;看人——以人品为重;为人——以他人为重. 二.针对理论知识部分的选择----- 1.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道德和法律的区别:①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不同;②依靠的力量不同;③作用的范围不同。 3.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机关执行。道德没有强制性,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典型示范等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来进行调控。 4.道德和法律的联系:①在作用上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在内容上道德和法律相互重叠;③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主要区别:①从社会性质上看,基本制度不同;②从所有制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③从分配制度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按资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为主体;④从生产目的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最终目的。 7.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资源需要的无限性,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却是有限的。 8.职业道德的特征:①范围上的有限性,任何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都是特定的、有限的;②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分工相对的稳定性决定了与其适应的职业道德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形式上的多样性。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激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③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利益导向的经济,要求人们义利并重,从而增强了人们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④市场经济是重视科技的经济,它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增强了人们学习创新的道德观念。 10.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①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容易诱发利己主义;②市场经济强调金钱价值容易诱发拜金主义;③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诱使人们淡薄精神价值。 11.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①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②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③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④职业道德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①企业环境;②企业规章制度;③企业价值观;④企业经营之道;⑤企业目标;⑥企业作风;⑦企业礼俗;⑧企业形象;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⑩职工职业道德。 13.企业文化的功能:自律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 1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①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③可以促进技术进步;④有利于企业摆脱困难,实现阶段性的发展目标;⑤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企业品牌。 15.职业道德与人的自身发展:①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②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③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16.现阶段从事职业劳动是:人们求生存的客观要求;人们获得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的根本途径;是人们基本的谋生手段。 17.在社会生活中职业活动是:人们相互联系最重要的桥梁;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8.职业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经营的职业活动,也是一种能力、纪律和品格的训练。职业劳动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人们的好品格。 19.遵循文明礼貌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 20.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市场。 21.人才交流市场形成后:①企业闲置人才和人才奇缺的矛盾得到缓解②人才资源的配置使用趋向合理;③人才的作用得到发挥;④提高了人们学习文化、钻研技术的积极性⑤实行持证就业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⑥企业用人增加了选择余地和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招收、长期培养的损失。 22.“跳槽热”现象的出现有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23.“跳槽热”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有:解决了人才积压、学非所用、工作安排不合理、职工收入不如意等弊端。消极作用有:给一些企业带来损失;使一些职工不安心工作,最终失去工作。 24.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3、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并未改变即物体的量不因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7、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所倡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8、客体永久性:皮亚杰认知理论术语,指儿童在生命的头两年形成的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9、晶体智力:指获得的语言、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0、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依恋: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12、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1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14、点红测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再让其对着镜子,看其表现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测试。 15、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6、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17、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阐述个体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是思维的发生发展的阶段,婴儿并不是具备简单的感知运动反射,其知觉的整合、表征及其关于客观事物的关系等方面的内隐知识的迅速发展。(2)幼儿期: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小学儿童: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10

2015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讲义(3)

寄锦云课堂 2015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讲义(3)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1)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具有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2) 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12对脑神经有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有感觉的,如主管嗅觉、视觉的嗅神经、视神经;主管听觉与身体平衡感觉的位听神经。有运动的,如主管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主管咽部和肩部运动的副神经;主管舌肌运动的舌下神经。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如主管面部、牙齿、鼻腔、角膜、头皮、口唇和咀嚼肌感觉和运动的三叉神经;主管面部肌肉运动和部分味觉,并支配眼泪和唾液分泌的面神经;主管味觉、咽头肌肉运动和唾液腺分泌的舌咽神经,以及调节内脏、血管及腺体等机能的迷走神经等。 31对脊神经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脊神经从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的,所以任何一节脊髓受到损伤,这节以下的神经所引起的感觉和所支配的运动将受到损伤。

寄锦云课堂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三、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脑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大脑)构成;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 端脑 (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4)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1) 端脑(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6)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心理咨询师考题理论复习资料

2009年5月资格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26、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 (A)小脑(B)脑干网状结构(C)丘脑(D)下丘脑 B 普心 P15正5。 27、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称为()。 (A)注意转移(B)分心(C)注意分配(D)注意集中 B 普心 P55倒10。 28、社会行为公式(P,E)中,P指()。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 C 社会 P90正19。 2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社会 P114正19。 30、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

独感 A 发展 P190倒8。 31、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 (A)1-2岁(B)3-4岁(C)7-8岁(D)13-14岁 B 发展 P211倒7。 32、心理咨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作用是()。 (A)消除症状(B)系统治疗(C)预防复发(D)精神分析 B 变态与健康 P261正14。 33、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以经历以下阶段()。 (A)警觉期-恢复期-康复期(B)警觉期-搏斗期-恢复期(C)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D)惊吓期-衰竭期-恢复期C 变态与健康 P314倒17、16、13。 34、以50为平均数、以10为标准差表示的标准分数叫()。 (A)标准九分数(B)T分数(C)离差智商(D)Z分数C 测量 P342正19。 35、以再测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 (A)大(B)低(C)小(D)不确定A 测量 P350正12。 36、关于感性反应,错误的说法是()。 (A)感性反应是一种情绪化应对 (B)感性反应是一种儿童式的应对 (C)不论场合,一旦出现感性反应就有心理问题 (D)可以随时随地采用感性反应 D 咨询 P421正11、20。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及解析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儿童发展心理学总复习资料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 1.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 3.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 5. 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 1. 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 2. 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 3. 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绝对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对立。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 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5、共同决定论: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发展。其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该理论的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6、相互作用论: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其基本观点: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⑵互相渗透、互相转化;⑶二者的作用是动态的。 7、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 1. 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 2. 乳儿期:1个月~1岁 ? 3. 婴儿期:1岁~3岁 ? 4. 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 5. 童年中期:6岁~11、12岁 ? 6. 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 青年早期:14、15岁~ 17、18岁 8、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无论是遗传论者、环境论者,还是成熟论者,都将儿童视为被动发展的个体,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9、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个体发展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10、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个体行为将受到个性特征和情境变化的影响。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不一定一致。 11、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心理发展有无关键期尚有争论。对于“最佳学习期”问题关注但不宜过分关注。 1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 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9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3、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三个时期: ? 1. 20世纪早期 ?“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提出复演说、发明研究儿童心理的新技术——问卷法。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⑴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⑵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

心理咨询师二级冲刺基础心理学课件讲义

心理咨询师二级冲刺班第1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心理咨询师二级冲刺班第1讲讲义 学习内容分析 l 学习内容分析: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个体正常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3.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发展的规律。 4.变态心理学:研究个体异常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5.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6.咨询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咨询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的总结 7.心理诊断技能:既涉及到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诊断、也涉及到临床精神病学的辅助诊断、疗效和预后评定问题。 8.心理咨询技能: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9.心理测验技能: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10.职业道德:25题,10分 考试难点分析 考试难点分析 1、理论考试:125题时间:1小时30分 2、技能考试:时间:2小时 三级:100题选择题+4题问答题 二级:100题选择题+8题问答题 重点串讲内容: 排序课程内容重要考点课时节重要度 1导学考试重点分布分析1分布比率 2职业道德 2 3基础心理人物、理论、时间、研究方法、概念3涉及200余知识点 4社会心理学人物、理论、时间、研究方法、概念2涉及200余知识点 5发展心理学人物、理论、时间、研究方法、概念2涉及200余知识点 6心理诊断技能①心理异常的诊断 ②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

心理咨询师复习材料.doc

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魂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洵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H标。(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1)造成依赖.(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宜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7)会谈法的有效性。 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1)咨洵师应走出口」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2)咨洵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有效咨询目标的几个要素:(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咨询方案的内容:(I)咨洵R标。(2)双方务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3)咨洵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洵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咨洵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魂的费用。 阻抗的表现形式:(I)讲话程度上的阻抗。(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4)咨洵关系上的阻抗。 产生阻抗的原因:(1)阻力来白成长中的痛苦(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3)阻力来自对抗咨魂或咨魂师的心理动机 如何应对阻抗:(I)解除戒备心理(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操作步骤:D明确治疗的靶目标。2)监控靶行为。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4)实施强化 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R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四个阶段: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修通阶段:辩论、合理想象、家庭作业、其他办法 合理情绪疗法帮助个体达到哪几个目标: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什么: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I)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洵。(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洵师的:责任(I)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看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洵。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洵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摄入性谈话收集的三类资料:身体状况,情绪行为、社会功能■诊断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统一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稳定性原则■许又新神经症诊断的三条标准:症状、严重程度、病程■造成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三类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 ■心理咨洵参与性技术:倾听、询问、鼓励与重复、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行为 ■心理咨洵影响性技术:面质、解释、指导、内容表达与情感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 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I)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咨询方案内容:(1)咨洵目标。(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3)咨洵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洵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洵的费用。 求助者: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 )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洵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洵咨询师的: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也J。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洵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洵方案务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 者。 MMP1:如果566题版中,Q量表的原始分数超过30分,或者399题版中,Q量表原始分数超过22分,则答卷无效,在我国,如果分量表的T分超 过60分,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 EPQ各量表的T分在13. 3-56. 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38. 5-43. 3或56. 7-61.5分之间为倾向性,而T分在38. 5以下或61. 5分以上为典型型。 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咨 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的不超过32分。 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 1.情绪理解: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能力 2.心理理论: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3.依恋 4.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先给婴儿一个持续的刺激,直到婴儿对此习惯化,再给他一个新的刺激,观察它是否对这一刺激有定向反射。去习惯化则是重新开始定向行为反应,可以通过考察婴儿的吮吸行为、心率变化等指标来确定 5.客体永久性: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6.延迟满足 7.语言获得装置:语言习得是以一种本能和自然的过程,所有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备语言习得装置,这种装置时人们为了学会语言而存在的,是一种以生物为基础的、先天的模块。即在该装置下人们不需要经过刻意教导,就能轻易获得语言 8.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9.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恰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10.非共享环境:子女在家庭内外获得的独特经验,来源于仅仅被一个子女经历的事情或条件,可以分为系统影响和非系统影响 11.移情 12.自我中心主义: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和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 13.性别图示:是一组有关男女性别的信念和期望,是个体对性别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结构 14.内部工作模型:婴儿对接近于获得依恋对象的一系列期望,婴儿感受到的在面临困难时依恋对象为他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以及婴儿与依恋对象之间的互动等 15.自尊 16.自我意识:人对自我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诸方面的认知、体验和调节,它渗透与整个心理和行为中,是对之起调控作用的综合系统 17.观点采择:采用他人的视角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18.情绪调节 19.最近发展区: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20.同化:将环境刺激纳入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知识点(填空、选择、判断) 1.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 2.儿童心理发展的加速期 3.心理年龄特征 4.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 5.有关心理发展不同学派的观点 6.双生子爬梯研究说明了什么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术语 8.弗洛伊德如何划分人格结构,各种我分别遵循什么原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