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Ⅰ复习提纲及典型例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Ⅰ复习提纲及典型例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Ⅰ复习提纲及典型例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Ⅰ复习提纲及典型例题

必修(1)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规则

要做到实验安全,要注意以下问题: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2)会识别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看课本P4的图片标志)

〖典型例题〗:

1.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上警示性标志。下列化学品名称与警示标志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B )

A .酒精—剧毒品 B.浓硫酸—腐蚀品 C.氯化钠—易燃品 D.烧碱—剧毒品

二、物质的分离、检验和提纯

1、不溶性杂质的去除————过滤、蒸发

A、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

如:粗盐提纯(泥沙不溶于水)、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二氧化锰不溶于水)等。

B、过滤作用: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

C、实验用品: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含铁圈、铁夹)

D、操作: 1、溶解 2、过滤 3、蒸发结晶

(如果要得到不溶性杂质则步骤为: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2、在进行过滤和蒸发时应注意哪几点?为什么?

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仪器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注意点: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出来;

②当出现大量晶体析出时就应停止加热。

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后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

④蒸发皿中溶液不超过三分之二。

2、沸点不同的液体的分离————蒸馏

A、蒸馏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易挥发或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志,从而进行混合物分离一种

方法。

如:石油的分馏海水的淡化蒸馏水的制取

B、实验用品: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温度计、酒精

灯、石棉网、铁架台(含铁圈、铁夹)碎瓷片、单孔橡胶塞、橡胶

软导管

C、冷凝水的流向:下进上出

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防止液体暴沸

补充:温度计的位置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3、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萃取和分液

A、萃取是利用某种物质(即某溶质)在两种不互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的物理性质来达到分离该物质(即

溶质)的一种物理分离提纯方法,没有化学变化。

应用如:从碘水中提纯碘。

萃取剂的选择:与原溶剂不互溶,提纯物质在萃取剂中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溶解度。

溶质转移方向: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自发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

酒精不能用作碘水中碘单质的萃取剂的原因:酒精能与水互溶。

B、分液是将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且密度不同)分离开来的操作。

C、实验用品: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含铁圈、铁夹)。

D、步骤:1、混合振荡 2、静置分层 3、分液

E、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使玻璃塞上

的凹槽不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F、分液的操作方法:

①用普通漏斗把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漏斗内,盖好玻璃塞;

②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分层;

③将玻璃塞打开,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④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放入烧杯,待下层液体恰好流完时立即关闭活塞,注意不可使上层液体流出;

⑤从漏斗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4、物质的检验(硫酸盐)

试样溶解配制成溶液先滴加稀盐酸(排除Ag+CO32-SO32-等离子的干扰)再滴加 BaCl2 溶液

A、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离子方程式

B、按照上例写出可溶性氯化物、碳酸盐中离子的检验:

5、粗盐的提纯

a)粗盐水溶液中有哪些离子Ca2+ Mg2+ SO42- Cl- Na+其中哪些是杂质Ca2+ Mg2+ SO42-

b)分别用哪些试剂除杂:

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盐酸。

c)除杂试剂的选择原则:①生成杂质与被提纯物质容易分离②不引入新的杂质

d)还要注意加入的顺序:符合两原则即可:

①碳酸钠一定在氯化钡之后加;

②盐酸一定最后加。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知识网络:

①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等于22.4L,只有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常数才为Vm =

22.4L/mol 。标况指:101KPa 、0℃时 (或1个大气压、273K时) 。

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同温同压下:同温同容下:

③ρ标= M /22.4L/mol(注意单位为g/L,不是常用的g/cm3)④C B = 1000ρw / M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步骤: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静置到室温后)转移、洗涤并转移、定容、(摇匀、装瓶)。

2、所需仪器:

〖典型例题〗实验室中需要配制500mL0.10 mol·L-1的NaOH溶液,就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用天平称量NaOH固态 g。称量NaOH固体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因

为NaOH具有腐蚀性,所以称量时,需注意选择盛装NaOH固体;②称量必须迅速,目的是。

(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有容量瓶(规格是:),还有:。

(3)下列操作对所配制的溶液浓度没有影响的是。

A.称量时已观察到NaOH吸水

B.将烧杯中溶解后的溶液注入容量瓶,然后再添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C.摇匀定容后,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中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配制溶液前用蒸馏水润洗容量瓶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应注意的问题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将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溶质按所配溶液的体积在选定的容量瓶中定容,因而不需要计算水的用量。

(2)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在配制的过程中是用容量瓶来定容的,而容量瓶的规格又是有限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所以只能配制体积与容量瓶容积相同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而要在烧杯中溶解,待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时,才能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而绝大多数物质溶解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不准确。

(4)定容后的容量瓶在反复颠倒、振荡后,会出现容量瓶中的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用滴管定容到溶液的凹面与容量瓶的刻度线相切时,液体的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积。将容量瓶各反复颠倒、振荡后,出现容量瓶中的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的情况,主要是部分溶液在润湿容量瓶磨口时有所损失。

4、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

(1)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①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

②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所读液体的体积偏小;

③容量瓶内溶液的温度高于20℃,造成所量取的溶液的体积小于容量瓶上所标注的液体的体积,致使溶液浓度偏高。

(2)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①砝码有残缺;

②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使所读液体的体积偏大;

③在敞口容器中称量易吸收空气中其他成分或易于挥发的物质时的动作过慢;

④转移或搅拌时有部分液体溅出,致使溶液浓度偏低。

⑤用于溶解稀释溶液的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致使溶液的浓度偏低;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2)胶体的性质:布朗运动、电泳、丁达尔效应、聚沉。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物。

(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的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

一、碱与酸酐的反应

多元酸的酸酐与碱反应,酸酐少量生成正盐,酸酐过量生成酸式盐。

1、CO2与NaOH

少量CO2:CO2+2OH-==CO32-+H2O

过量CO2:CO2+OH-==HCO3-

此外,当CO2通入NaAlO2、Ca(ClO)2、Na2SiO3等溶液中时,CO2少量生成碳酸盐,过量生成碳酸氢盐。例外,当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反应与量无关。类似的还有:SO2、H2S等通入到碱液中。

二、氢氧化铝的两性

2、AlCl3与NaOH

少量NaOH:Al3++3OH-==Al(OH)3↓

过量NaOH:Al3++4OH-==AlO2-+2H2O

3、NaAlO2与HCl

少量HCl:AlO2-+H++H2O==Al(OH)3↓

过量HCl:AlO2-+4H+==Al3++2H2O

所以,以NaAlO2或AlCl3为原料制备Al(OH)3沉淀,一定控制好酸碱的用量。

三、酸式盐与碱

4、NaHSO4和Ba(OH)2

溶液呈中性:2H++SO42-+Ba2++2OH-==2H2O+BaSO4↓

SO42-沉淀完全:H++SO42-+Ba2++OH-==H2O+BaSO4↓

5、NaHCO3和Ca(OH)2

石灰水少量: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石灰水过量:Ca2++OH-+HCO3-==CaCO3↓+H2O

6、Ca(HCO3)2和C a(O H)2

石灰水少量或过量:Ca2++OH-+HCO3-==CaCO3↓+H2O

7、Mg(HCO3)2和N a O H

NaOH少量:Mg2++2OH-==M g(O H)2↓

NaOH过量:Mg2++2HCO3-+4OH-==M g(O H)2↓+2CO32-+2H2O

方法:少量物质定为1,且符合组成关系,过量物质需要多少写多少。

补:NH4HCO3和NaOH

NaOH少量:HCO3-+OH-=CO32-+H2O

NaOH过量:NH4++HCO3-+2OH-= NH3·H2O+CO32-+H2O

四、复盐与碱

8、KAl(SO4)2和Ba(OH)2

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Al3+沉淀完全):

2Al3++3Ba2++3SO42-+6OH-==2Al(OH)3↓+3BaSO4↓

沉淀的质量最大(SO42-沉淀完全):

Al3++2Ba2++2SO42-+4OH-==AlO2-+2BaSO4↓+2H2O

KAl(SO4)2和Ba(OH)2 1:1反应

2Al3++3Ba2++3SO42-+6OH-==2Al(OH)3↓+3BaSO4↓

方法:先确定反应物物质的量之比,再根据离子的反应实质确定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关系。

五、氧化还原顺序问题

一种还原剂遇到多种氧化剂,先和氧化性强的物质反应;一种氧化剂遇到多种还原剂,先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反应。

9、FeBr2溶液中通入Cl2(Fe2+比Br-还原性强)

少量Cl2:2Fe2++Cl2==2Fe3++2Cl-

过量Cl2:2Fe2++4Br-+3Cl2==2Fe3++2Br2+6Cl-

50%Br—被氧化:2Fe2++2Br-+2Cl2==2Fe3++Br2+4Cl-

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I-比Fe2+还原性强)2I-+Cl2==I2+2Cl-

10、FeCl3和Zn

少量Zn:2Fe3++Zn==2Fe2++Zn2+

过量Zn:2Fe3++3Zn==2Fe+3Zn2+

离子共存问题

1.在加入少量Al(OH)3能溶解的溶液中,加入下列各组离子,有可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H4—、Na+、HCO3—、ClO-B.K+、ClO4—、NO3—、SO42—

C.Ca2+、Fe2+、Cl-、NO3—D.Na+、AlO2-、SO32—、S2-

2.某无色透明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10-13 mol·L-1,在该溶液中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Na+、MnO4—、NO3— B.K+、Na+、Cl-、NO3—

C.NH4+、AlO2-、Na+、CH3COO-D.Fe3+、S2-、Al3+、HCO3—

3.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且加入过量NaOH溶液或少量稀硫酸时,都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Ba2+、Mg2+、NO3—、CO32—B.Na+、Al3+、Cl-、AlO2—

C.K+、Ba2+、Cl-、HCO3—D.NH4+、Ba2+、Fe3+、Cl-

4.对于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 –、SO42 –、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②加入碱溶液使溶液呈碱性,再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呈橙红色,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定其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A.Br –B.SO42–C.H2SO3D.NH4+

5.某溶液中可能存在Br-、CO-2

3、SO-2

3

、Al3+、I-、Mg2+、Na+等7种离子中的几

种。现取该溶液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实验现象:①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氯水后,溶液变橙色,且有无色气泡冒出;②向所得橙色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③向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色。据此推断,该溶液

中肯定不存在

.....的离子是()

A.Al3+、Mg2+、I-、SO-2

3B.Mg2+、Na+、CO-2

3

、I-

C.Al3+、Na+、SO-2

3、I-D.Al3+、CO-2

3

、Br-、SO-2

3

6、在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中,下列离子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的

①Ag+Na+Al3+ Cl—②Na+ Fe2+Cl—NO3—

③K+ Mg2+S2—SO42—④K+H+SO42—SO32—

⑤Na+NO3—SO42—I—

(A)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⑤(D)全部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

1、重铬酸铵[(NH4)2Cr2O7]受热分解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对重铬酸铵受热分解的产物的判断符合实际的是:

A. NH3+CrO3+H2O

B. NH3+Cr2O3+H2O

C. N2+CrO3+H2O

D. N2+Cr2O3+H2O

2、实验室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NaClO3和Na2SO3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同时滴入适量的H2SO4,并用水浴加热,产生棕黄色的气体X,反应后测得NaClO3和Na2SO3恰好完全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A.Cl2B.Cl2O C.ClO2D.Cl2O3

3、已知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Co2O3、Cl2、FeCl3、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3Cl2 + 6 FeI2== 2FeCl3 + 4FeI3B.Cl2 + FeI2 == FeCl2 + I2

C.Co2O3 + 6HCl == 2CoCl2 + Cl2↑ + 3H2O D.2Fe3+ + 2I— == 2Fe2+ + I2

4.Cu2S 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7

B.1∶9

C.1∶5

D.2∶9

5.已知在酸性溶液中,下列物质氧化KI时,自身发生如下变化:Fe3+→Fe2+;MnO4―→Mn2+;Cl2→2Cl―;HNO2→NO。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A.Fe3+

B.Mn O4―

C.Cl2

D.HNO2

6.在100mL含等物质的量的HBr和H2SO3的溶液里通入0.01 molCl2,有一半Br―变为Br2(已知Br2能氧化H2SO3)。原溶液中HBr和H2SO3的浓度都等于

A.0.0075mol/L

B.0.008mol/L

C.0.075 mol/L

D.0.08 mol/L

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提纲

一、金属的物理通性: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盐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1、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附:1、焰色反应:用于在火焰上呈现特殊颜色的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的检验。

注:观察钾焰色反应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以便滤去杂质钠的黄光。

2、碳酸钠、碳酸氢钠:Na2CO3又叫纯碱,俗称苏打。无水碳酸钠是白色粉末。NaHCO3俗称小苏打,也叫酸式碳酸钠。它是白色粉末,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碳酸钠略小,水溶液呈微碱性,固体碳酸氢钠受热即分解。NaHCO3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用于制灭火剂、焙粉或清凉饮料等方面的原料,在橡胶工业中作发泡剂。将碳酸钠溶液或结晶碳酸钠吸收CO2可制得碳酸氢钠。

3、氧化铝、氢氧化铝

(1)Al2O3俗名矾土,是一种难熔又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它的熔点、沸点都高于2000度。

(2)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它既能溶于强酸生成铝盐溶液,又能溶于强碱生成偏铝酸盐溶液。氢氧化铝可用来制备铝盐,作吸附剂等的原料。氢氧化铝凝胶有中和胃酸和保护溃疡面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

10、合金的概念性质。

1.下列各组物质中,X是主体物质,Y是少量杂质,Z是要除去杂质而加入的试剂,其中正确的组别是

2.将5.4 g Al

A.HNO3溶液B.Ba(OH)2溶液 C.H2SO4溶液 D.HCl溶液

3.将一定量的Na、Na2O、Na2O2的混合物与足量的水反应,在标准状况下得到a L混合气体。将该混合气体通过电火花引燃,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Na、Na2O、Na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可能是

A.2:1:1 B.1:1:2 C.2:2:1 D.4:5:2

4.根据下面物质间转换的框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框图中物质A和F指代物质的化学式:

A ,F ;

(2)在反应①~⑥中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填写序号);

(3)如果2mol Na 2O 2与足量水蒸气反应,可得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L ,同时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

是 ;

(4)如果A 、B 混合气体3.0 g (平均摩尔质量15 g·mol -1),在与G 充分反应后,通过足量Na 2O 2,可使

Na 2O 2增重 g ,并得到O 2 mol 。

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提纲

第一节 硅

知道:SiO 2是硅最重要的化合物,占地壳质量约12%,其存在形态有结晶型和无定型两大类,统称硅石。 SiO 2基本结构单元为四面体结构:

Si 与O 按1:2的比例组成立体网状结构。

硅酸和碳酸的性质比较

硅单质物性:①存在和形态:自然界中无游离态,主要以硅酸盐和二氧化硅形式存在。

②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 ③导电性:半导体材料,介于导体和半导体之间。

硅酸盐材料:水泥、玻璃、陶瓷、水玻璃(Na 2SiO 3的水溶液)等

硅酸盐组成的表示: Na 2SiO 3→Na 2O ·SiO 2 Al 2Si 2O 5(OH)4→Al 2O 3·2SiO 2·2H 2O KAlSi 3O 8→K2O ·Al 2O 3·6SiO 2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等

第二节 氯

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氯气的化学性质:

(1

) 与金属: Cu + Cl 2 = CuCl 2 2Fe +3Cl 2 = 2FeCl 3 (变价金属被氧化为最高价) (2)与非金属反应 H 2 + Cl 2 = 2HCl (苍白色火焰 白雾)

(3)与水反应 Cl 2 + H 2O = HCl + HClO ①氯水的成分:三分子四离子;②氯水的性质:

③HClO 性质: 弱酸(弱于H 2CO 3),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杀菌、消毒),不稳定性 2HClO = 2HCl + O 2↑ (4)与碱反应 吸收尾气:Cl 2 + 2NaOH = NaClO + NaCl + H 2O

制漂白粉:Cl 2 +2Ca(OH)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漂白粉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

第三节 硫及其化合物

硫(俗称硫磺):黄色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 2 。

浓硫酸的氧化性:(稀硫酸为非氧化性酸,不与铜和碳反应)

第四节 氮及其化合物

一、工业合成氨:

二、氨及其铵盐: 1、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1:700),水溶液叫“氨水”;氨易液化“液氨”,常作致冷剂。 2、化学性质:(1)氨水呈弱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2)氨与酸的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HCl + NH3 = NH4Cl H2SO4 + 2NH3 = (NH4)2SO4 NH3+HNO3 = NH4NO3 3、铵盐性质: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NH4Cl = HCl↑ + NH3↑ NH4HCO3 = NH3↑+ H2O + CO2↑ NH4NO3 + NaOH = NaNO3 + H2O + NH3↑

4、氨的实验室制法:加热铵盐与碱的混合物: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重要的氮氧化物:自然界中即存在: N2+O2 2NO(无色有毒的气体,难溶于水)2NO+O2 = 2NO2(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在生产硝酸时,应使用稍过量的空气,经过多次循环氧化吸收,可充分利用原料,并减少NO的排放以保护环境:

重要的导出方程:

硝酸氧化性:Cu + 4HNO3(浓)== Cu(NO3)2 + 2H2O + 2NO2↑3Cu + 8HNO3(稀)== 3Cu(NO3)2 + 4H2O + 2NO↑

常温下(冷的)浓H2SO4或浓HNO3会使活泼金属钝化(如铝、铁),因此可用铁制槽车运输浓H2SO或浓HNO3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碱、烧碱均属碱

B.SiO2、SO2均属酸性氧化物

C.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酸

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2.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CO2、NH3、HCl、H2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则可断定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

A.HCl、CO2、H2B.CO2、H2、H2O

C.CO、H2、NH3D.HCl、CO、H2O

3.1 L稀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 mol·L-1和0.4 mol·L-1。若向该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则最多能溶解铜粉的质量为()

A.2.4 g B.3.2 g

C.6.4 g D.9.6 g

4几种含硅的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试判断并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①B→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现有A、B、C、D、E、F、G、H、M九种物质,其中A、B、C均为氧化物,且A为淡黄色粉末,G、E为气体单质,F的水溶液与石灰水混合可制得D的溶液。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关

系如图所示,其他与题目无关的生成物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H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C→F+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Ca(OH)2→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D+G→H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离子共存问题:

1 BD 2B 3C 4B 5A 6A

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

1D 2C 3A 4A 5B 6D

三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D 2D 3B

4(1)A H 2, F Na 2CO 3 (2)⑥

(3)22.4 1.204*1024 (4)3.0 0. 1 四《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B 2A 3D 4 (1)Si SiO 2 Na 2SiO 3 CaSiO 3 H 2SiO 3 (2)①SiO 2+2C=====高温

Si +2CO ↑ ②SiO 2+CaO=====高温

CaSiO 3 5(1)NaClO CO 2

(2)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3)Cl 2+2OH -===Cl -+ClO -+H 2O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完整版)高中化学推断题(经典)

无机推断题复习

?? ? ? ???↑+=++↑+=++↑??→?- 232222222232222H SiO Na O H NaOH Si H NaAlO O H NaOH Al H Si Al OH 、单质 铵盐:O H NH NH 234 +↑?→?+碱 (2)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①? ??? ?? ???????????????????↑↑??→?↑???→??????↑↑??→?↑↑???→??????↑↑?? →?↑?? ?→?↑??→?22222222223 4 234 23 4 2NO SO SO S CO NO CO SO C NO NO SO H HNO SO H HNO SO H HNO SO H HCl 、、、非金属、金属单质浓浓浓浓浓 ②() () () ???????↑?→?↑?→?↑ ?→?++ + ------2323 222323SO HSO SO S H HS S CO HCO CO H H H 化合物 9.物质组成的特殊配比 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或1:1的特殊化合物有:Na 2O 、Na 2O 2类,H 2O 、H 2O 2类,CaC 2、C 2H 4、C 2H 2、C 6H 6类。 10.物质间的一些特殊转化关系 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是解无机推断题的精髓,除了熟记一般的转化网络如“铝三角”、“铁三角”等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的转化关系,例如:

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2NaOH+H2↑+Cl2↑ 电解制镁、铝MgCl2Mg+Cl2↑;2Al2O34Al+3O2↑ 工业制玻璃 Na2CO3+SiO2Na2SiO3+CO2↑; CaCO3+SiO2CaSiO3+CO2↑ 工业制硫酸 4FeS2+11O22Fe2O3+8SO2(或S+O2SO2); 2SO2+O22SO3;SO3+H2O H2SO4 工业制粗硅SiO2+2C Si+2CO↑ 一、卤素 二、碳族元素 电解 电解 高温 高温 高温点燃 催化剂 △ 电解 高温 ①Cl2+H2O=HCl+HClO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③ 2Cl+2Ca(OH)=CaCl+Ca(ClO)+2H O ①2Fe2++Cl2=2Fe3++2Cl- ②2I-+Cl2=I2+2Cl- ③S2-+Cl2=S↓+2Cl- ④SO2+Cl2+2H2O=H2SO4+2HCl ⑤8NH3+3Cl2=N2+6NH4Cl HCl HClO (强氧化性) H+ Zn OH- NH3 CaCO H2 H2O NH4+ CO2 Cl- Ag+ MnO2 AgCl Cl2 C2H5OH C2H5Cl 取代 CH2=CH Cl 加成 CH AgNO3 Ca(OH)2 光 H+、CO2 电解 Na AgNO3 Cl2 (黄绿色 Ca(ClO)2 氧化性 KMnO4、电解 H2S、HBr、HI 还原性 化合物 金属①2Fe+3Cl2=2FeCl3 ②Cu+Cl2=CuCl2(生成高价) 非金 ①H2+Cl2=2HCl ② 自身 氧化 NaCl AgCl

2020届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注:①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②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第一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过滤时不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 A.烧杯B.玻璃棒C.漏斗D.试管 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干布擦,后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用水扑灭火焰。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g氢气中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B.0.5mol/L、2L的AlCl3溶液中含有氯 离子数为N A C.32g氧气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 A D.1mol/L、500mL的H2SO4溶 液中 SO42—的数目为0. 5 N A 4.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蒸馏、萃取 B.萃取、蒸发、分液 C.分液、萃取、蒸馏 D.蒸馏、萃取、分液 5.下列除杂方案正确的是(括号内为除杂剂)( ) A.NaOH溶液中混有Ba(OH)2 (CuSO4) B.Cu(NO3)2中混有AgNO3 (Cu粉) C.CO中混有CO2 (炽热的炭) D.CO2中混有HCl气体(NaOH溶液)6.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该容量瓶必须是 ( ) A.干燥的 B.瓶塞不漏水的 C.用欲配制的溶液润洗过的D.以上三项均须 要求的 7.下列各溶液中,Na+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4L0.5mol/LNaCl溶液 B.1L0.3mol/LNa2SO4溶液

高一化学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安徽巢湖春晖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化学2012.9.25 说明:①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章至气体摩尔体积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②请将答案规范的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写在试卷或其他地方的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O=16 C=12 S=32 N=14 Na=23 Cl=35.5 K=39 Ca=40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桌上的酒精灯倾倒了燃烧起来,马上用湿布扑灭 B.不慎将酸或碱液溅入眼内,立即闭上眼睛,用手揉擦 C.皮肤上溅有较多的浓硫酸,赶紧用水冲洗 D.衣服沾上大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需将此衣服浸泡在盛水的盆中 2.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B.物质的量是一个独立的专有名词 C.摩尔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D.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分子质量 3. 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0.012 kg 12C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的量是1 mol D.1 mol NH3所含原子数约是2.408×1024 4.下列常用实验仪器中,不能直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的是() A.分液漏斗B.普通漏斗C.蒸馏烧瓶D.容量瓶 5.有一种气体的质量是14.2g,体积是4.48升(标况下),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A.28.4 B.28.4g·mol-1C.71 D.71g·mol-1 的是( ) 6.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 ... 7.已知丙酮(C3H6O)通常是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密度小于1 g·mL-1,沸点约为55℃。要从水与丙酮的混合物中将丙酮分离出来,下列方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蒸馏B.分液C.过滤D.蒸发 8.两份质量相同的CH4和NH3相比较,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分子个数比为17:16 B.原子个数比为17:16 C.氢原子个数比为17:12 D.氢原子质量比为17:12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0.5×6.02×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所占的体积是11.2 L B.6.02×1023个氮分子和6.02×1023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4:1 C.32g氧气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2×6.02×1023 D.磷酸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与6.02×1023个磷酸分子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相等 10.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11.下列各物质中含氮原子数最多的是( ) A. 0.1molNH4Cl B. 0.1molNH4NO3 C. 1.204×1023 CO(NH2)2 D. 0.2mol NH3·H2O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浙师大附中201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化学试题卷 命题:杜彩卿 审卷:吕长高 注意:①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②I 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II 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③相对原子质量:H-1;He-4;C-12;N-14;O-16;S-32;Cl -35.5 ;Ca-40;Na-23,Al-27,Cu-64。 第I 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铁 B. 酒精 C. 五氧化二氮 D. 氯化氢 2.英国《自然》杂志曾报道,科学家用DNA 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 的纳米(1nm =10-9 m )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3.下列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Al+Fe 2O 32Fe+Al 2O 3 B.2Mg+CO 2 2MgO+C C.N 2+3H 2 2NH 3 D.SiO 2+CaO CaSiO 3 4.某校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A .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B .用米汤检验含碘盐中的碘酸钾(KIO 3) C .用纯碱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 .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 mol H 2SO 4 的质量为98 g·mol -1 B .H 2SO 4的摩尔质量为98 g C .98 g H 2SO 4含有N A 个H 2SO 4分子 D .6.02×1023 个H 2SO 4分子的质量为9.8 g 6.右图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7.在下列条件下,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 N 2和C 2H 4 B.同温度、同体积的O 2和N 2 C.同体积、 同密度的CO 和CH 4 D.同 压强、同体积的N 2和O 2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X Y Z A . 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B .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C .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D . 碱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高中化学经典例题28道详解详析

高中化学经典例题28道详解详析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例1]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 )只有③ (B )只有①③ (C )只有②③ (D )①②③ [解析] 从现代物质结构观点看,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三个论点都是不确切的、对于①.现代科学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又有质子和中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得到和失去电子;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可以裂变和聚变。对于②,由于元素存在同位素,它们在质量和物理性质上存在差异、至于③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是很小的,它的直径约是原子的万分之一,它的体就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核外较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说明原子核与电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答案] (D ) [评述] 考查运用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评价科学史中的道尔顿原子学说的能力与分析能力。 本题还旨在提倡化学教学要注重化学史的教育,因为“史鉴使人明智”、“激励人们奋进、为科学献身”。 (理解、较容易) [例2] (1996年全国) 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氨气通入稀硫酸中:NH 3+H +=N +4H (B )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CO 2+C -23O +H 2 O =2HCO -3 (C )硫酸铝溶液跟偏铝酸钠溶液及应: ↓=++-+3223)(463OH Al O H AlO Al (D )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2Cl 2+2OH —=3Cl -+ClO —+H 2O [解析] 首先根据离子反应规律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表示式(分子式、离子式),四个反应都正确,符合离子方程式书写要点,氧气、二氧化碳、氯气用分子式,氢氧化铝、水是弱电解质也用分子式,只有可溶性强电解质用离子符号。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判断也符合。对于选项(C ),可以用离子电荷守恒判断,AI 3+与AlO -2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产物是电中性的Al (OH )3,因此反应中Al 3+与AlO -2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3,才能使反应前后离子电荷守恒。至于选项(D ),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都是Cl 2中的Cl 原子,但其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为3(3个0Cl 得3个电子转化为3个Cl —即3?→?+e Cl 30Cl —),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只有1(- +-?→?O Cl Cl e 10)。不符合电子守恒,因此不正确。对于溶液中的 氧化还原反应,除了根据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判断反应实质与可能性,结合离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测试题

高中化学必修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Mg:24 C:12 O:16 S:32 Cl:35.5 Na:23 Al:27 K:39 Fe:56 Cu:64 Zn:65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 1.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 A.HCl B.2Cl C.3NH D.NO 2.已知由NaHS 、MgSO 4、NaHSO 3组成的混合物,硫元素的质量分为a%,则 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a% B.2a% C. 1―1.75a% D.1―0.75a% 3.下列各组物质中,与O 2和O 3的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 A .Na 和Na + B .金刚石和 C 60 C .11H 2和2 1H 2 D .水和重水 4.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烟。 B.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烟。 C.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在集气瓶口形成白色烟雾。 D.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见光易分解。 5.某学生想利用下图装置(烧瓶位置不能移动)收集下列气体:① H 2 ②Cl 2 ③CH 4 ④HCl ⑤NH 3 ⑥NO ⑦NO 2 ⑧SO 2,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烧瓶是干燥的,由A 进气收集①③⑤ B.烧瓶是干燥的,由B 进气收集②④⑥⑦⑧ C.在烧瓶中充满水,由A 进气收集①③⑤⑦ D.在烧瓶中充满水,由B 进气收集⑥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碳族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其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B .碳族元素的单质都有导电性 C .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

重点高中化学推断题总结(经典+全)

重点高中化学推断题总结(经典+全)

————————————————————————————————作者:————————————————————————————————日期:

无机推断题复习 无机推断题是在化学学科的历次高考改革中始终保留的一种基本题型,是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以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载体,不仅能全面检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抽象、求异、发散、收敛,逻辑推理,知识迁移,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与化学实验、计算、基本化学用语,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及化合物,有机知识等学科内综合考查,对考生有很好的区分度,预计在今后的理科综合能力考查中,它将依然是化学学科的一种重要题型。 一、无机推断题复习方法和策略。 推断题融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理论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解无机推断题时,读题、审题相当重要,在读题审题过程中,要认真辩析题干中有关信息,抓住突破口,分析无机推断中的转化关系,仔细推敲,挖掘出隐含条件。 (一)基本思路 读题(了解大意)→审题(寻找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与所求)→解题(抓突破口)→推断(紧扣特征与特殊)→得出结论→正向求证检验 读题:读题的主要任务是先了解题目大意,寻找关键词、句,获取表象信息。切勿看到一点熟悉的背景资料就匆匆答题,轻易下结论,这样很容易落入高考试题中所设的陷阱。 审题:对读题所获信息提炼、加工,寻找明显的或潜在的突破口,更要注意挖掘隐含信息-“题眼”。“题眼”常是一些特殊的结构、状态、颜色,特殊的反应、反应现象、反应条件和用途等等。审题最关键的就是找出”题眼”。 解题:找到“题眼”后,就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解无机推断题常用的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综合推理法、假设法、计算法、实验法等。通常的思维模式是根据信息,大胆猜想,然后通过试探,验证猜想;试探受阻,重新阔整思路,作出新的假设,进行验证。一般来说,先考虑常见的规律性的知识,再考虑不常见的特殊性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验证:不论用哪种方法推出结论,都应把推出的物质代入验证。如果与题设完全吻合,则说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最后得到正确结论时还要注意按题目要求规范书写,如要求写名称就不要写化学式。 (二)相关知识储备 解答无机推断题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下面以“考纲”为核心,以教材出发,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对常考的热点知识作如下归纳: 一.颜色状态 状态常温下呈液态的特殊物质:H2O、H2O2、C6H6 、C2H6O 、Br2、Hg、等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Na:23 O:16 S:32 H:1 N:14 Si:28 Ca:40 C:12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 3 和NaCl固体的混合物 B.除去混在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加氢氧化钠溶液后过滤, C.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D.将O 2和H 2 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 2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光束穿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B.胶体粒子大小在1 nm ~100 nm之间 C.胶体有电泳现象 D.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3. 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4g SO 2含有氧原子数为N A B. 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 MgCl 2溶液,含有Cl-离子数为N A C. 标准状况下,22.4L CCl 4的分子数为N A D. 常温常压下,14g N 2含有分子数为0.5N A 4.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3+、NH 4+、SCN-、Cl- B.Na+、H+、NO 3 -、SiO 3 2-、 C.OH-、Ba2+、Na+、AlO 2- D.Fe2+、NH 4 +、Cl- OH-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Na+2H 20=Na++20H-+H 2 ↑ B、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 + 4OH-= AlO 2- + 2H 2 O C、小苏打与盐酸反应: HCO 3- + H+ = CO 2 ↑+ H 2 O D、往水玻璃中通入二氧化碳:Na 2SiO 3 +H 2 O+CO 2 =H 2 SiO 3 ↓+2Na++CO2- 3 6. 下列六种物质:①Na 20 ②Na 2 2 ③CaCl 2 溶液④Na 2 C0 3 溶液⑤NaOH ⑥ NaHC0 3 中,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⑥ D. ③④⑥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一化学经典好题

FeS2与硝酸反应产物有Fe3+和H 2SO 4 ,若反应中FeS2和HNO3物质的量之比是1∶8时,则HNO 3 的唯一还原产物是 [ ] A.NO2 B.NO C.N2O D.N2O3 【例题7】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 ] 此题宜用差量法解析: 设MgCO3的质量为x MgCO3 gO+CO2↑混合物质量减少 应选A。 【例题9】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 A.锌B.铁C.铝D.镁 分析:此题可运用平均值法巧解。各金属跟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

Zn—H2↑ Fe—H2↑ 2Al—3H2↑ Mg—H2↑ 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 g;Al∶9g;Mg∶12g。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应选C。 【例题13】已知自然界中铱有两种质量数分别为191和193的同位素,而铱的相对平均原子质量为192.22,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为 [ ] A.39∶61 B.61∶39 C.1∶1 D.39∶11 分析:此题可列二元一次方程求解,但运用十字交叉法最快捷: 【例题14】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g,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8g,则CO的质量是 [ ] A.1.4g B.2.2g C.4.4g D.在2.1g和4.4g之间 分析:此题考查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解析过程中可运用十字交叉法:(方法一)CO与CO2总质量:27.6g-10.8g=16.8g 生成CO、CO2共0.2 mol×2=0.4 mol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单元测试题 命题人:王俊命题时间: 2012-8-7 (本试卷共23个题,满分11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中国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实验室中的操作类似“海水煮盐”原理的是()A.蒸馏B.蒸发 C.过滤D.搅拌 2.下列有关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A.手持试管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用天平称量药品时用手直接拿砝码 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直悬垂在容器上方且不能触及容器内壁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 mol 氧气中含有12.04×1023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 L B.1 mol臭氧和1.5 mol氧气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等体积、浓度均为1 mol/L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 D.等物质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C6H12O6)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6,氧原子数之比为1∶3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氦气中有2N A个氦原子 B.14 g氮气中含N A个氮原子 C.2 L 0.3 mol·L-1 Na2SO4溶液中含0.6 N A个Na+ D.18 g水中所含的电子数为8N A 5.已知1.505×1023个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8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A.16 g B.32 g C.64 g/mol D.32 g/mol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当某实验没有准确的药品用量说明时,为看到明显现象,取用药品越多越好 B.取用细口瓶里的试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标签朝外拿起瓶子,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将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 C.胶头滴管取完一种试液后,可直接取另一种不与其反应的试液 D.取用粉末状固体或固体小颗粒时,应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固体时,应用镊子夹取 7.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使用到许多固态物质,在这些固态物质中,有许多是晶体。例如,自然界中纷飞的雪花、晶莹透亮的水晶,调味用的食盐、味精,以及常作甜味剂的冰糖,等等。这些物质虽然都以晶体形式存在,但它们的晶体类型和性质却并不相同。在晶体里,构成晶体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有规则排列的,根据构成晶体的粒子种类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可将晶体分为若干类型,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等。 研究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物质,以及制造新物质都很有意义。在这一单元我们将介绍一些有关晶体的知识。 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 我们知道,NaCl是离子化合物,在NaCl中,Na+和Cl-是以离子键相结合的。在化合物中,像NaCl这样以离子键相结合的离子化合物还有很多,如CaF2、KNO3、CsCl、Na2O等,它们在室温下都以晶体形式存在。像这样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做离子晶体。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按一定规律在空间排列的。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CsCl晶体为例来探讨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怎样排列的。 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同时吸引着6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6个Na+,Na+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如图1-2)。在CsCl晶体中,每个Cs+同时吸引着8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8个Cs+,Cs+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如图1-3)。可以看出,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是离子。 在NaCl晶体或CsCl晶体中,都不存在单个的NaCl分子或单个的CsCl分子,但是,在这两种晶体里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是1∶1。所以,NaCl和CsCl是表示离子晶体中离子个数比的化学式,而不是表示分子组成的分子式。 在离子晶体中,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使离子晶体的硬度较大、难于压缩;而且,要使离子晶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或气态,需要较多的能量破坏这些较强的离子键,因此,一般地说,离子晶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如 NaCl的熔点为801℃,沸点为1413℃;CsCl的熔点为645℃,沸点为1290℃。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重点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试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基础达标】1~8题 1.在盛放酒精的试剂瓶上应印有如下图所示警示标记中的 答案:C 解析:酒精属于易燃物。 2.下列仪器中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①漏斗;②量筒;③蒸馏烧瓶;④天平;⑤分液漏斗;⑥研钵;⑦蒸发皿 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 .①③⑤⑦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①用于过滤;③用于蒸馏;⑤用于分液;⑦用于蒸发结晶。 3.如下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准对着自己或别人,且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 体积不能超过13 , B 错;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插入试管内, C 错;过滤时,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 D 错。 4.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1 mol 醋酸的质量与N A 个醋酸分子的质量相等 B .N A 个氧气分子和N A 个氢气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6∶1 C .30 g 乙烷(C 2H 6)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D .在标准状况下, 0.5N A 个氯气分子所占体积约是11.2 L 答案:C 解析:30 g C 2H 6的物质的量n =30 g 30 g· mol -1=1 mol ,其原子数目为8N A 。 5.通过加入适量的化学药品,采用恰当的分离提纯方法,除去某溶液里溶解的杂质,下列

做法中不正确 ...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 6.要配制浓度约为2 mol· L-1的NaOH溶液100 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8.00 g NaOH固体,放入250 mL烧杯中,用100 mL量筒量取100 mL 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称取8 g NaOH固体,放入100 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 C.称取8 g NaOH固体,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水到刻度线,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用100 mL量筒量取40 mL 5 mol· L-1 NaOH溶液,倒入250 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量取60 mL蒸馏水,不断搅拌下,慢慢倒入烧杯中 答案:D解析:此题是有关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不少考生马上联想到容量瓶、烧杯、玻璃棒、滴管等仪器,因而先查选项中有无容量瓶,由此否定A、B、D选项,认为C是正确答案。若能注意到所配制的浓度为“约”,并掌握浓溶液稀释的计算和配制技能,则会发现D应属可选之列,而B、C中将NaOH固体直接放入量筒、容量瓶中溶解的操作都是错误的。 7.关于4 ℃时在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 HCl气体(标准状况下测得)形成的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 L-1 B.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解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D.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2.5 L 答案:B解析:标准状况下22.4 L HCl的物质的量为1 mol,其质量为36.5 g,溶液的 质量则为(36.5 g+100 g),溶液的体积为136. 5 ρ mL,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因溶液的密度 未知而无法求得。 8. A.完全相同B.完全不同 C.仅c(K+)相同 D.仅c(Cl-)相同 答案:A解析:(1)中:n(K+)=0.3 mol+0.2 mol×2=0.7 mol,n(Cl-)=0.3 mol,n(SO2-4)=0.2 mol+0.1 mol=0.3 mol; (2)中:n(K+)=0.1 mol+0.3 mol×2=0.7 mol,n(Cl-)=0.1 mol+0.1 mol×2=0.3 mol,n(SO2-4)=0.3 mol。 【能力升华】9~13题 9.已知某饱和溶液的:①溶液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体积;④溶质的摩尔质量; ⑤溶质的溶解度;⑥溶液的密度。下列有关以上条件的组合中,其中不能用 ...来计算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④⑥ 答案:D解析:由①②④可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 A正确;由①④⑤也可求出溶质物质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