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升级的思路、机制、路径与破题

中国经济升级的思路、机制、路径与破题

中国经济升级的思路、机制、路径与破题
中国经济升级的思路、机制、路径与破题

中国经济升级的思路、机制、路径与破题

仲武冠(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总经济师)

要保证中国经济优良升级,我认为要遵循九个字,即“人为本,研先行,优制度”。所谓“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强调素质教育让全国人民得到终身受益的知识;所谓“研先行”就是政府政策制定与决策部门在制定或推行一项新政策之前一定要投入一定的研究资金;所谓“优制度”就是要真正建立并理顺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与科学研究的各项政策制度。

真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破题的最好平台就是通过城镇化建设重新整合人力资源、研究开发与资源配置方式。因为:城镇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人力资源、研究开发和资源配置方式三者的良好结合;城镇化建设是一项从外需驱动转换成内需驱动的系统工程,这将极大增加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城镇化建设也是一个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增长差距、提高城乡均衡增长、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的捷径。

自从李克强总理在首次记者见面会上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之后,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一系列研究与阐述,但是这些结论与观点离大众形成共鸣还有一定距离。下面我就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路、机制、途径与破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思路:人为本,研先行,优制度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来源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以及资源配置的相应规制三个方面。

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需要明确:既然要升级我国经济,那么升级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什么?需要遵循哪种思想?其实很简单,在李克强总理看来,新版中国经济要追求的目标就是适当提升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召开,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由于各级政府在发展考核中因为过分追求GDP,追求政绩,而忽视埋下的产业结构失衡、环境污染加重等隐患。事实上,如果将我国经济年均GDP增速扣除物价因素、环境成本、其他资源要素消耗等发展成本,真正有价值的增长速度也不过在5%左右。在失去外需驱动的作用之后,我国经济内生动力亟待提高。那么,这种内生动力究竟源于何处?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的内生

动力来源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以及资源配置的相应规制三个方面。

强大的经济内生动力来源于“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来源于科学、高效与自我积累的科学研究模式,更来源于良好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而这种内生动力合理组合模式的根本恰恰就在于一国必须具备一种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工程化、项目化的发展思路。以往我国因为外需驱动经济动力较强,对内生动力合理组合模式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都认为人力资本的开发就是发文凭、办职业培训机构,认为科学研究无外乎拿钱砸项目、增加科研院所的福利待遇,所提出的执政理念与政策留下了很重的项目与工程痕迹。这样以来,往往以一种浅显的、碎片化的机械方式去推动中国经济,这种工程项目化思维给中国经济留下了一系列的“头痛”与“脚痛”的毛病。

要保证中国经济优良升级,从主导思想上来说,我认为要遵循九个字,即“人为本,研先行,优制度”。首先,所谓“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强调素质教育让全国人民得到终身受益的知识,扭转目前大学教育过分强调职业培训、理工为本的思路,要塑造大量具备全面素养的知识分子,让更多知识全面、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在社会建设中担当重任。其次,所谓“研先行”就是政府政策制定与决策部门在制定或推行一项新政策之前一定要投入一定的研究资金,比如整个事业投资的30%以上资金作为研究经费。只有通过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才能保证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创新动力。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中很大部分没有真正投入到研究上,相反是被用于获取科研项目以及通过科研项目验收评审上,这是导致我国科研投入低效的主要原因。第三,所谓“优制度”就是要真正建立并理顺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与科学研究的各项政策制度,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对许多规章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制度优化并没有常态化,制度已经难以紧跟迅速变化的现实。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就必须在人力资本与科学研究两方面制度上大力优化。

机制:转变教育职能,充实科研实力

经过对教育与科研两大环节的强干抑枝,可以带动未来我国教育与科研机构朝着更加符合产业升级转型、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的方向发展。

要让大学以及科研院所具备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力与水平,就必须从两方面着手转变:第一个转变是转变办学观念,从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过去

的教育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强调各种及格率、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这迫使学校、科研机构选择一些容易看得见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老师、科研人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与水平,也容易诱使他们与评优单位勾结起来获取私利。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造优单位和评优单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使得各种奥数、奥语、论文有偿发表机构泛滥成灾、兴风作浪。要保证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中国经济升级所必需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应该在各个层次允许社会参与办学,鼓励素质教育。只要政府掌握好教育标准,放手让社会参与兴办教育,政府管好研究生教育部分,我们的学生就不会为了应试辛苦奔波于一场场推优考试,更不会死记硬背而散失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相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

第二个转变是转变科研管理方式,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转变成经营性的、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去,我国科研机构习惯于对本单位的人才管理侧重于录用、晋升、薪酬等人事管理,而对本单位未来战略目标发展缺乏通盘考虑,今后科研机构应该围绕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组织任务进行人才配备、人员培训和考核激励等。政府要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开发研究、部分涉及国计民生的开发研究作为政府扶持科研机构的重心,而对于技术推广研究和大部分以药物、生物制品、诊断试剂、医疗仪器设备的研究、试验、开发项目为主的研究交还给市场,让市场去决定其兴衰。

经过对教育与科研两大环节的强干抑枝,可以带动未来我国教育与科研机构朝着更加符合产业升级转型、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的方向发展。

路径:加强科研机构资金投入监管

不管选择哪种路径都必须改革现有制度,与既得利益者进行适当博弈,要取得此役胜利就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充实与科研实力的提高。

通过以上对我国教育与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升级?答案还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要遏制我国高校现有的行政化趋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比较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私立大学往往发展比国立大学要好,主要原因就在于意识形态和行政等级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政府有必要取消现有高校所享有的正局级、省部级的待遇承诺,要让全社会参与办学。

第二,要修正制度,让科研机构不能将科研经费用于应酬、评比、验收等非

科研活动上。这样一来,大家都不会想方设法地通过拿回扣、送礼来获取项目、糊弄评审,相反会将更多精力与资金投入到项目研究之中。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平也会稳步提高。

当然,以上分析都仅仅是从中国经济升级的理论层面上加以分析的,现实突破方向上则可以选择很多着力点。比如,既可以选择城镇化建设,也可以选择产业升级优化或者科研创新等方面。但不管选择哪种路径都必须改革现有制度,与既得利益者进行适当博弈,要取得此役胜利就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充实与科研实力的提高。

破题:城镇化建设

真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破题的最好平台就是通过城镇化建设重新整合人力资源、研究开发与资源配置方式。

从以上分析出发,可以发现,真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破题的最好平台就是通过城镇化建设重新整合人力资源、研究开发与资源配置方式。

第一,城镇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人力资源、研究开发和资源配置方式三者的良好结合。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把数亿农业人口从农村、农业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参与到更高层次的生产活动中去。所以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城镇化建设本身也是一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城乡产业均面临着一个优化提高的过程,需要各类研究开发工作者积极参与协作。

第二,城镇化建设是一项从外需驱动转换成内需驱动的系统工程,这将极大增加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可以拉动巨大的消费能力。据预测分析,仅2013年至2023年的10年间,若要将我国的城镇化率从52.57%提高为70%,就需要我国社会各界投入资金120.8万亿元。在如此巨量资金的投入下,不仅可以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同时也可以极大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高盛基于静态模型认为,若按照当前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左右的速度,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5.2%攀升至2020年的38.5%。在投资、出口与消费的三驾马车上,当出口增长受阻时,如果投资与消费依然旺盛,则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速度不变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质量提高。这也是城镇化建设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城镇化建设也是一个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增长差距、提高城

乡均衡增长、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的捷径。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起码要求就是提升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虽然说我国以往缺乏政府引导的城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土地城镇化率等问题,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完善加以解决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的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优化与壮大。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2年的52.5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为2012年的519322亿元,其中城镇化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总而言之,从目前来看,城镇化建设无疑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助推器。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 【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 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两汉: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 (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 (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 ;隋与唐不同 (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资源环境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是(1.0分)1.0 分 A、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B、联系是普遍的 C、资源禀赋是一次性的 D、可持续发展理论 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不包括(1.0分)1.0 分 A、人的禀赋不同 B、市场经济必然造成贫富差距 C、先富的人群可以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税收 D、一部分人先富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 3PPP模式中的第一个“P”是指(1.0分)1.0 分 A、私人 B、社会 C、企业 D、政府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关于我国重工业道路的选择,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原因是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 B、为了发展重工业,不得不损害农业利益 C、典型案例是三线建设 D、“大跃进”标志着重工业道路的失败 6下列会增加社会成本的是(1.0分)1.0 分 A、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B、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C、私人成本不是本人全部承担 D、私人成本全部由本人承担 7下列不属于农地“三权分置”中“三权”的是(1.0分)1.0 分 A、所有权 B、承包权 C、经营权 D、处置权 8关于经济学,错误的是()。 (1.0分)1.0 分 A、是一种知识体系 B、研究对象不具有不确定性 C、可以做为方法论来解释社会现象 D、是一门一级学科 8对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监督者,描述最恰当的是(1.0分)1.0 分 A、通常是没有道德风险的人 B、为了发现偷懒,监督投入比较高 C、监督效率很高 D、无法保证监督者的公正 9在我国历史上,政权得到农民拥护的经济基础是(1.0分)1.0 分

近几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几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2001年经济危机发生后,以互联网、新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泡沫覆灭。随着美国生产力的恢复,房地产、汽车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产量剧增。产能过剩与人民消费水平的矛盾,于是开始从金融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促使人们提前消费,预支消费。希望房地产等实体经济领域的产能够通过金融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通过金融信用和债务关系创造的社会需求来解决过剩的产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美国12次调整利率,使得消费者还贷压力加重,最终无力偿还,产生逆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业出现危机。因此,解决消费需求同产能过剩的矛盾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种事物内部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影响制约和相互合作关系。中国的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广泛参与世界经济合作,这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的实体经济,金融各方面联系愈加紧密,把自由市场经济所拥有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等消极因素扩大到全球范围,哪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便很快会波及到全球各国。从实体经济看,2004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点GDP的比重从30.7%增加到36.8%。而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2001~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1%。主要产品为建材,纺织类等产品,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房地产业等社会实体经济日益萧条,使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受阻,中国国内出现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大量企业经营形势窘迫。从金融方面来看,美元连续多年大幅贬值,自国家2005年4月实行汇率改革后,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前对美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框架图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 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1)进步性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影响 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中国咨询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机遇分析报告

中国咨询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机遇分析报告 管理是企业整合资源,不断成长的关键要素,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义。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内部面临规模扩张、跨越转型,这些都会对企业管理体系的规范性、系统性提出新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控体系,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保持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在此过程中,咨询研究扮演着智囊角色,为企业建言献策、诊断纠偏,充当公司再造的引路人和辅导者,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我国咨询研究业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部分有潜力的咨询公司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一、市场需求旺盛刺激行业发展 咨询研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行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世界咨询与信息服务业年营业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咨询服务业的年增长率超过20%,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企业对咨询研究的需求将快速增长,未来国内咨询研究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据中为咨询统计,2015年中国咨询业需求将达3200亿元。 二、国家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咨询研究行业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咨询研究不但为其他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其本身也是一个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根据中为咨询观察,咨询研究业作为一个能大量吸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从事的是一项智力活动,无需投入很

多物质资源,不产生污染,属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符合当前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要求。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到要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咨询研究机构,开展咨询研究活动。2012年科技部发布《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咨询机构依据区域空间特性、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索,为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产业咨询服务。 “十二五”十二五期,要全面推进企业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推动本土咨询研究服务企业的品牌化发展,拓展全球化发展的眼光与视野”。根据中为智研观察,这些产业政策对促进我国咨询研究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政策福音,一些咨询业务水平卓越的公司将乘抓住机遇,脱颖而出。 三、细分市场引领新的发展机遇 咨询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人力资源咨询研究、战略咨询、营销咨询、生产咨询等等。人力资源咨询研究主要是对于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找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然后提出有效的改革计划。战略咨询是指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市场、预测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生产咨询研究是咨询人员在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的基础上,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出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出改进、改善、改变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议和方案,帮助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目前,中国企业对咨询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增加:成规模的国内企业纷纷开始转变相对粗放的管理经营模式,也开始认识或尝试咨询研究服务,这导致了咨询研究的渗透率不断攀升。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与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国纪平2014-09-30 【注:雄文!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概。天下将兴,其积必有其源。】 (一)“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1949年10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第四版刊登了驻香港记者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报道。 今天,生机勃勃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5岁华诞,国际舆论以更加轻松的笔调讲述着中国故事。 韩联社写道,因为有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秋天访韩中国游客有望大增,韩国化妆品和免税店股价大幅上涨,中国游客青睐的电饭锅和幼儿用品生产企业股价也在上涨。路透社文章称,随着中国国庆长假临近,9月份中国黄金进口量增加,整个国际黄金市场正在紧密关注。 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总有一天会改变面貌,想必这并未超出《泰晤士报》那位记者的想象力。不过,这位前辈可曾料到,有朝一日中国的国庆节将给世界各大媒体的经济报道供料? 21世纪的中国故事又何止于经济话题。 9月24日的北京秋高气爽。天安门广场,工人们挥汗如雨装点着国庆巨型花坛。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因为习近平主席的到来而高潮迭起。秘鲁前总统加西亚的发言本来说好8分钟,可这位《儒学与全球化》一书的作者竟足足讲了15分钟——

“儒家文化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他们对自然、文化、家庭、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解。这个过程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更加繁荣,中国人民更加团结,社会共识更多。” (二) 向前走的人们,不应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 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 “在赤日炎炎下,久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的死尸,没有肌肉,骨头脆如蛋壳,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美国记者斯诺曾长期在旧中国考察,他在书中真实记载了当时中国大饥荒的景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充满英雄气概的政党。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庄严宣告:“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市场营销(1)班宗莉20110604136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突出矛盾和冲突。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面: (1)、经济总量同比上升。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0%。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甚至衰退,它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位、占全球的比重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下降。 (2)增长速度总体平稳。2013年,消费、出口、工业等都出现回升。据统计数字显示,一方面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基本在逐月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在逐步减缓;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仍维持较高水平,企业活力增强,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和成本上升,一大批企业主动转型,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创新意识、优化产品结构应对危机,谋求发展,竞争力日益提高,市场适应力更强。(3)、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现在处于小康社会决胜的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的转换时期,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或下降,但是本质上来说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自于消费的持续扩张,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培育出在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我们新的优势。 其次,显现出的矛盾与问题:

(1)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原有产业迅速发展等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一直都是 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 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 是很大,杯水车薪;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资源还未得到很充 分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如今工厂乱排放 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如北京等地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又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 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以 便稳定持续发展,同时为子孙后代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2)自2008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出口贸易型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企业的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 有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致使我国的就业和失 业问题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找不 到工作也正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也成 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大学生的我马上也快毕业了,工 作问题是个很头疼的问题。 (3)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城乡发展差异化、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仍很 严重 一是表现在资本存量方面:由于沿海地区由于开放得比较早,以

中国经济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名字 师范大学学院09计算机2009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发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一方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另一方面又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经济 过渡性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优越于封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又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下,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和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穷苦悲哀,国力衰弱,名族危难,生灵涂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发展了生产力,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旧中国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这决定了中国的社会革命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的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当经济社会获得发展条件成熟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经济上是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废除富农经济。因此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15年2月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以“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建言‘十三五’”为主题的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清华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年 1、“十三五”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一是国内经济矛盾与风险增大倒逼经济转型;二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催促经济转型;三是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来说,2020年确实是个坎:化解短期增长压力的希望在2020,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2020;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节点在2020。如果谋划好、把握好2020这个“中期”,就能奠定未来10~20年公平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2020“中期”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就会失去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从而带来系统性的经济风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经济转型升级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核心与本质,“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时期。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认为,“十三五”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进入停滞阶段,与落后国家相比,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逐步消失,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优势又没有,面临双重压力。 2、经济转型升级要解决的要害是“往哪转”。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认为,制定“十三五”规划要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历史的跨度,不仅仅考虑“十三五”,还要考虑到2030年。目前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于往哪转:一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 2、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4、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作用: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6、公有制经济的意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 7、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

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股份制企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8、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有利于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 ★ 9、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10、在公有制内部,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 ★ 1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2、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意义: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13、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在转型升级中打造中国制造2025全球品牌

在转型升级中打造中国制造2025全球品牌 发布时间:2015/7/21 13:22:04 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历史拐点。加快推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经济转型,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重在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打造中国制造的全球品牌。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一个国家企业品牌的形成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总的判断是:“十三五”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5年。打造企业品牌,需要立足于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以智能化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强国这个战略目标。 1、“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节点。当前,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矛盾在于调结构、转方式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国家层面看,如果调结构、转方式有了突破性进展,就能够掌握经济增长的主动权;从企业层面看,如果能够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加快自主创新,就会形成打造企业品牌的源头活水,就会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插上创新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离不开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需要抓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的新机遇。 2、“十三五”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尤为突出。在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需求都在全面快速增长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将形成新的增长格局: 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十三五”期间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有望加快反弹。到2020年,最终消费率有望提高到60%左右,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随着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已接近40%,预计到202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可能提高到45%,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达到50%~60%。消费结构升级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为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近几年,我国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 3、“十三五”是我国创新消费市场品牌的重要时期。打造企业品牌,不能忽略13亿中国人的新消费。例如,这几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大,但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快,今年1-5月份信息产业仍然实现了20%的增长,这为打造新的消费品牌创造了巨大空间。再比如,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的健康产业缺乏品牌。按照国家老龄委的估算,现在老年人的当期消费至少有1万亿元人民币的潜在需求。但是,由于产品供给短缺、服务水平上不来,年实际消费大约只有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生产性服务发展滞后是企业品牌建设滞后的突出矛盾 2010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关于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关于对中国道路的理解,认同现状及问题与对策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中国道路”,就是指我们坚持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开辟出这条道路,到江泽民同志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再到胡锦涛同志总结“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这条道路变得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成熟,已经初步制度化、定型化了。“中国道路”在本质上讲,是要探索和走出一条后发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传统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上升,而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东南亚各国仍然发展乏力,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拉美国家出现严重危机。这种巨大的反差,使那种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观点受到质疑,世界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中国。 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中国道路”的本质和内涵,必须对它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核心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可以为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的独特道路。它的历史起点是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它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它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它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它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它的基本内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要理解今天的中国道路,就要理解当初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要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还要理解建国以后我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而言之,要理解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搞清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对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探索 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52年这个时间段是我国经济从战争中恢复阶段。 自古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都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讲究的是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我国的经济也是以农业为重,轻重工业为辅的经济体制,因此可以说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大国;但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古老的国门后,中国一大批有志之士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民族企业。其中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但由于常年的战乱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几乎面临山重水复的境地,全国经济发展指数几乎是零。1949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腐败的国民党手中解放了中国,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起了自己的主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建设自己的祖国,努力改变旧中国面貌。 但那时我们从国民党手中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在军事上虽然国民党正规部队失败了,但在大陆却留下了巨大的匪患。在经济上物价飞涨、人心惶惶、市面无几,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就有人预言: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100分,在政治上可以打80分,但在经济上却只能打0分。新生的共和国不仅要面临国内一些不法分子的攻击,而且要面临世界上众多帝国对这个新生的红色共和国围追堵截,想将这个新生的婴儿扼杀在摇篮中。1950年刚过新春佳节的共和国,本应打算大力建设自己的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朝鲜战争爆发了,本来朝鲜战争是属于朝鲜内部的事情。但当时以美国为首联合17附属国公认对朝鲜战事进行干涉,一直将战火烧到了我国的边境鸭绿江,威胁新生的共和国。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当时内有匪患欺压和未解放的地区国民党军队蠢蠢欲动,外有强敌犯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造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自己的经济。那时全国上下凝聚一心建设自己的家园,内剿匪患,外敌美帝国主义。但也是在这三年中我们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也是我国经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1949到1952年我国工农产业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纪录。钢铁产量为解放前的146.3%,原煤产量为解放前的106.5%,原油产量为解放前的137.5%,发电产量为解放前的121.7%,粮食产量为解放前的109.3%,棉花产量为解放前的153.6%。 第二阶段是1953年到1979年,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1953年到1958年,第二个层次从1958年到1979年。 1953年我国就开始了大力恢复国民经济运动,也从这一年我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经济体制。1953年至1957年我国开始了一五计划,它主要的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手工业和轻工业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据历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7年我国宣布一五计划完成,主要成就有: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 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 摘要: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主攻方向。实现这一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从而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 我的总的判断是:2020年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是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节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下,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成为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高度依赖于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深化全面改革的重大突破。 第二,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转型处于最后窗口期。立足中期化解短期矛盾,形成长期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最为现实的选择。也就是说,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关键就在2020年这个“中期”。如果把握和谋划好这个“中期”,加快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确立服务业主导格局为重点、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化解短期的矛盾风险,而且将为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果失去“中期”这个历史机遇,我们就失去了主动权。 第三,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的前景、增长的动力关键是转型,转型需要改革破题。在增长、转型和改革高度融合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转型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需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为支撑,以实现并保持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2020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目标 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主攻方向。实现这一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从而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1.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经过36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功地跨越了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以解决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由于人口城镇化的较快发展、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全社会的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呈现阶段性特征: 特征一是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生存型消费主要是吃饭穿衣的消费,发展型消费主要是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服务消费。当前,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正由工业消费品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正由生活必需品为主向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变。特征二是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2010年中国服务性消费需求占比为40%左右,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特征三是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的升级。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新型消费的增长很快。 2.服务业较快增长的大趋势。消费升级伴随着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市场潜力与市场空间,推动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消费增长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趋势正在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从一个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会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