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结构会随着老年群体的增加而发生改变,由此将引发相关产业的需求,并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给市场带来机会,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龄人口提供服务,满足老龄人口需要,涵盖衣、食、住、行、医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养老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快速发展的产业。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迫切需要养老产业的相应发展,养老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使该产业的生存发展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体现在养老产业与政府政策的衔接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养老服务业包含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目前社会对养老产业认知不足,一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养老机构及服务一直都归民政部管辖,因此不少人把养老视为“养老事业”,偏福利性,甚至有人认为养老是慈善事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传统养老方式主要依靠家庭。上述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养老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言,需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且结构复杂,养老产业发展较早的高福利国家的经验证明,养老产业不能全靠社会福利解决,产业所面向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养老产业不能全部由市场进行调节。老龄化社会问题复杂,涉及面广,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老龄问题解决的好坏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明显,老龄群体中还存在保障程度的差异。因养老产业的特殊性,尤其需要政府出台特殊产业政策对养老产业进行必要的扶持。但在政府政策与养老产业的衔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 产业定位不准确

老龄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所有的老年人都要面对各种老年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相对于养老产业的其他服务,最首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医疗问题和老年慢性病康复及身体衰老后行动不便所带来的看护问

题。其中一部分问题由医疗卫生部门解决,经费由医保承担;另一部分由社会服务业解决并由社会福利、商业保险和个人承担费用。老龄群体及服务机构都面临着服务如何界定的问题。只有产业定位清晰,才能理顺资金、服务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服务机构的发展。

近些年,由于市场需求趋势和政策的鼓励,不少企业开始涉及养老产业,但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不可避免会涉及入住老人们的健康。比如养老院、老年康复中心等养老机构因其属于民政管辖,不在医保覆盖范围,导致这些机构运转困难重重。通常情况下,在老龄群体中,疾病的周期有三个阶段,即急性期(需要基本医疗)、恢复期(需要康复医疗)、照护期。在这三个阶段中,急性期和恢复期通常在医院完成,有法定医保覆盖,而照护期相比较前两个时期,往往时间更长。照护期主要是康复,对治疗的依赖度降低,如果不将急性期、恢复期与照护期加以区分,会浪费紧缺的医疗资源,造成医院压床。根据日本等国的经验,照护期可以由养老机构来承担。由于我国养老机构属民政管辖,不属于医保覆盖范围,其中一部分处于照护期的老人由于有较好的医疗保障,宁可选择住在医院。而缺乏保障的老人迫于微薄的养老金难以负担在医疗机构中的费用,只能在养老机构或家中休养。对于养老机构而言,财力薄弱的机构往往受制于经费而难以为继。

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在于产业定位。养老产业应属于民生,从属性上看,民生应该具有普惠性,应该让社会的大多数人群受惠,如果定位于民生,则应该按照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目前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多数机构特别是民营养老机构处于资金少、规模小的状态,在人员及硬件上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享受医保,使得一些政策文件难以落实。现实中急需的医养融合政策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所以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养老产业进行定位,即明确民生范畴还是市场范畴。只有清楚界定产业的性质,才能界定服务的费用应该是公共福利属性或是市场属性。

2. 养老产业政策体现的服务对象不清晰

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结构复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明显,不同职业所享受的社会保障程度不一,因此各人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国家应从法律或政策层面对服务的对象加以界定。目前我国各省、市出台的鼓励和激励政策多是笼统说明在地产、医疗、养老机构、养老产品等产业应给予税收、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几乎看不到在服务对象上加以区分的鼓励优惠政策。例如,产业政策应区别三类老龄群体:(1)城镇低保及农村五保老龄群体;(2)占社会多数的工薪家庭中的老龄群体;(3)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收入老龄群体。现有的政策表现为:对第一类群体财政的支持水平较低;对第二类、第三类群体产业政策模糊,现实运营中的产业定位也不清晰,致使为数不少的养老产业承载了福利与营利的双重角色,这势必导致社会效益无法凸显,经济效益也差强人意甚至造成

亏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政策法规的疏漏,一部分高收入群体挤占了稀缺的养老资源,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宝贵的养老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事实上,第二类群体应定位于民生,应具有普惠性;第三类群体则完全可由市场满足其需求。

除此之外,养老产业政策的问题还表现在: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养老问题,在2014年和2017年密集出台鼓励养老产业的政策,但大多是“意见或办法”,其法律约束力较小,对产业的支持保障力度较小,落实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或是机构养老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许多政策落空的可能性较大。

3. 养老产业缺乏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

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甚至智利等养老产业较发达的国家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他们都寻找到了与国情相适应的养老产业模式并且成功运营,而我国由于老龄化时代快速到来,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状况使得我国至今未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及盈利方式构成。即是一个企业有关其价值创造过程的总体架构设计,包括价值创造、交付和收获机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前提条件是市场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使得商业模式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能够被复制,在相同的产业标准上能够运营。

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养老产业还不具备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形成的条件。从目前运营成功的一些养老机构来看,它们成功的经验都各不相同,因为养老产业涉及的部门及行业较多,从政府部门到医疗卫生、房地产、金融等等,运营成功的养老机构或是与政府有良好的关系,获得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或是有医疗部门的人脉,或是在地产资源方面有优势,在此地成功的个例换成彼地则缺乏相应的条件。

产业标准的形成则更具挑战性,养老产业主要是为老龄人群提供服务,这与其他产业的标准化不同,相应的难度更大。为老龄人服务不像生产产品的流水线,容易制定标准,养老产业要求服务人性化、个性化,在此基础上制定标准难度很大,即便上述养老产业运营较成熟的国家,其标准也多在硬件设施方面。

所以,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如果想借助于社会资本来加速产业的形成并成功运营,则需要尽快形成一个大市场环境并制定相对可行的产业标准。

4. 养老产业组织职能松散、人才匮乏

养老产业的人才匮乏,应从社会观念的改善方面入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于养老产业人才,不少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这个产业无需高素质人才。大多数人的观念是老龄产业所需人才为专业社工、护工等,对人员的素质、技能要求不高。实际上,对于一个服务于2亿多人的产业,无论从管理机构还是实施部门而言,都面临极大挑战。养老产业涉及的行业部门诸多,现行的管理部门是民政部下属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研究政策,协调、指导、组织老龄工作。

三、完善养老产业的建议

1.产业定位清晰并具有层次

养老产业为民生产业,民生产业与休闲产业是完全不同的范畴,有许多地区存在把养老产业当休闲产业来对待的问题。休闲产业可以是营利性的,而民生产业则应是普惠性的。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养老产业的可持续性,养老产业应分层定位。首先是保底层面,这一层面可由国家财政承担,实现兜底的作用,应重点满足达到一定标准的弱势老龄群体;其次是基础层面,这是覆盖面最为广泛的层次。由于养老的民生性,这一层面应具有普惠性,国家财政给予相应的支持,同时可以与个人账户甚至是商业保险相结合。这一层次应体现老有所养,基本满足老龄群体在生活、精神、健康、医疗及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基本的健康、医疗也应被纳入保障范围,特别是老龄群体都需要的长期照护更应该为社会保障所覆盖,但目前对于照护期的政策基本是空白。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难以应付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长期照护已由家庭转移到社会,必须依赖社会力量来解决。

这方面可借鉴日本、德国的经验,日本2000年立法实施长照保险,使得长期照护有了保障性及可持续性,但日本的长期照护偏重于机构。德国于1996年开始施行长期照护保险体制,其中公共长期照护保险覆盖德国人口的90%,余下10%的人口由私人长期照护保险承担。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的长期照护偏重于居家和社区。日本及德国的实践都为我国长期照护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除了上述保底及具有普惠性的基础层面,还应该考虑到经济条件较好的老龄群体。当具有普惠性质的养老产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应该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产业即高端养老产业来满足这部分老龄群体的需求,市场行为就可以完全满足这部分高端养老产业,政策只是发挥规范和引导、制定行业标准并监督落实的作用。

2.政策引导促使养老产业良性发展养老产业不同于制造业或是普通服务业,仅依赖于市场行为是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对于高端养老产业而言,可以由市场行为解决,而对于普惠性的产业则复杂得多,养老产业的社会效益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似乎更为重要。从日本、美国、德国、智利等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市场情况各异的国家的养老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来看,政府通过立法、政策来鼓励引导的力度都相当大,我国作为资源管理集中度较大的国家,政府对于养老产业的扶持也责无旁贷。一贯主张小政府大市场的哈耶克也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共同需要,只有通过集体活动才能满足它们,随着我们变得越来越富足,社会将逐步提高一直来向那些不能自立的人所提供的最低生存保障水平,它是可以在市场之外提供的。”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产业,养老也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产业政策要有明确的引导促进作用,积极引导市场行为使之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此外,在制定医养融合的政策方面,要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在美国,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5%生命处于最后一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钱用在了最后几个月没有任何明显作用的治疗上”,“卫生保健费用的飙升已经成为多数老龄化国家长期支付能力的最大威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考虑通过政策引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养老产业的组织及人才目前的养老产业从组织机构及与其相适应的人才配套方面都与养老产业的实际需求严重不协调,一个服务于2亿多人的产业附属于民政部门之下,只有提出建议及意见的权利,难以适应现实产业发展的需要。从服务的对象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必要建立完全为老龄人群服务的管理部门,并且机构要精练高效。而养老产业人才匮乏且产业对于人才缺乏吸引力的状况将会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而改变,因为一个服务于2亿多人的产业,无论是对行业管理人员还是对专业从业人员的挑战性和素质要求都不低,这足以提供高素质人员发挥其才能的成长空间。

对于专业从业人员应建立相应的职称体系,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待遇,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养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及城镇化后农村人口的吸纳创造了机会。通过对城市从事三产的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满足养老产业在机构、社区、居家等方面的人员需求。

我国的养老产业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由于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急需在做好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完善养老产业。产业服务的对象是老龄人群,他们不仅需要生活照料、健康服务、文化娱乐、金融服务等,还会经历人生的最后阶段———临终关怀。因此,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保障人有质量、有尊严地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汤兆云 摘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越来越不堪重负,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简单型转变为扩大型,扩大再生产又由外延变为内涵型这一客观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我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1970年为5.81,1990年为2.31,1999年更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目前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绝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3.56、4.91、5.57和6.96;1953~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53~196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01%,1964~1982年为2.7%,1982~1990年为2.8%,1990~2000年为2.4%)。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953年的3.3倍,同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加了6.5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4.37亿最大值。与“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国务院新闻办,2006)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

浅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浅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自身的特点,其约束作用也更加的明显,人口的老龄化也必将使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诸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和影响。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综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再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这部分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为背景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的冲击和影响,从构筑国家基础安全体系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社会养老机制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的合理模式进行初步分析,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和制度的作用效应。最后根据前文所述内容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人口变动特点的未来养老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养老保险制度计量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42;F224;C924.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9目录9-11第一部分引言11-181问题的提出11-122研究现状12-172.1国外的研究成果12-132.2国内的研究成果13-173创新点17-184本文研究思路18第二部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18-23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18-222我国人口老龄化未来的变化趋势22-23第三部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23-401社会保险体系和制度23-271.1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险制度23-251.2养老保险制度的融资模式与受益模式25-272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27-28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28-303.1人口老龄化降低家庭养老的功能28-293.2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293.3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29-304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冲击30-335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的影响33-405.1我国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33-345.2我国商业保险需求分析34-365.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寿险业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36-40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40-42参考文献42-44致谢44-4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内容

2012年第4期山东社会科学No.4 总第200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0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内容研究 崔恒展李宗华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养老内容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其中精神慰藉是渗透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之中而得以体现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及老 年人的“自养”,使得我国至少从理论上说还能够应对老龄化对经济供养的挑战。随着老龄 化的加剧,高龄与失能老人的增加、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养老设施及社会化养老服务 现状的不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已成为养老内容的重心。应大力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适时 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尽快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继续推动和完善居家养老政策等,以应对老龄化 特别是老年人生活照料压力。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经济供养;生活照料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4-0029-07 如何养老不仅是一个古已有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对中国老龄化有如下描述:“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老龄化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相伴生,使得养老问题已经由传统的个人、家庭问题而演变为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对养老内容的研究,可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明确应对老龄化的重心所在。 一、问题的提出 养老问题的核心是“老”:需要予以特殊关照的老年人群体,无疑是养老的权利主体,也是养老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养老问题的重点是“养”:主要涉及到养老的责任主体,即谁来养的问题,以及养老的关键,即如何养的问题。关于谁来养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养老方式问题。“从养老资源的提供者这个角度或者从养老的支持力的来源来说,人类只存在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或者说模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由家庭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就是‘家庭养老’,而由社会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就是‘社会养老’。而所谓自我养老,在理论上讲,就是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又不依靠社会保障的养老方式”。①如何养的问题,涉及的主要是达成养老目标的手段或途径问题。从一定角度讲,近年来社会实践中政府在极力推行的居家养老及学界和实践中所探讨的诸如土地养老、住房养老等,都可看作是养老的具体途径或手段。 关于养老内容,从不同视角可做不同阐述,但在传统家庭养老背景下,一般将养老的内容概括为经济(或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明确提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穆光宗从“养老的实质是谁来提供养老资源”的视角提出:“无论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还是自我养老,关键的问题是到底由谁来提供 收稿日期:2012-02-12 作者简介:崔恒展(1962—),男,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 李宗华(1963—),女,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的社会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9CSHJ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项目编号:11BRK008)的阶段性成果。 ①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92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论文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 作者:许琳主题类号:C41/社会保障制度【文献号】1-1742 【原文出处】宁夏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银川 【原刊期号】199906 【原刊页号】59~62 【分类号】C41 【分类名】社会保障制度 【复印期号】200003 【标题】论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 ——迎接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挑战 【作者】许琳 【作者简介】许琳,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西 【内容提要】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涉及到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为此,一要在强调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规范有序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及各种商业性人寿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二要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人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依托、以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安老模式。 【正文】 一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这不仅标志着世界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也标志着世界对老年群体特殊地位的正式承认。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5.5亿,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6亿左右,人口结构大规模地迅速老龄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也不例外,截至1998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亿,占总人口的9.7%,且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 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开始跨入老年型国家行列。200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6%。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除了具有一般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当12.5 亿人口的我国迈进老龄化社会时,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数以亿计的老年人,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2)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年递增速度高达 3.2%。(3 )人口的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到来的,目前我国人均GNP仅700多美元,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尚未实现,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未富先老。(4 )老年保障、老年福利尚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有些项目甚至空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和服务设施严重不足。(5)高龄老年人比重大。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中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推行,中国的家庭养老遇到了一些困难,家庭日益核心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给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尤其是社会保障没有覆盖的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几年来,中国老龄学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养老的新模式,即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就是要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家庭养老安全网、社会养老服务安全网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安全网。这三重安全网的建设构想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而要真正建成这三重安全网,尚需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现象,给国民经济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已是全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即使是物质积累雄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快速上升。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如今每10人中有1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4个。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这使建立伊始的社会保障体系难堪重负。以往我国的人口政策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然而,1998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人口老龄化给我国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相对其它国家更加巨大。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1)老龄化必将引起瞻养比升、负担率高。老龄化带来赡养比率将迅速提升,据了解,1987年赡养比为13.5%;2010年将达到18.08%;2030年为34.79%;2040年为37.9%。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导致离退休费逐步攀升:1978年总费用17.3亿元,1984年突破1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199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1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从而使在业人员的负担变得沉重起来,导致社会保险费居高不下。 (2)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养老金自身无法平衡运行时,就不得不求助于公共财政。这时政府的公共财政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必须承担日益加重的养老金负担,公共财政终将不堪重负。我国现在采取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因为费率比较稳定且比较低。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制模式,中国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729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XX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结构会随着老年群体的增加而发生改变,由此将引发相关产业的需求,并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给市场带来机会,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龄人口提供服务,满足老龄人口需要,涵盖衣、食、住、行、医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养老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快速发展的产业。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迫切需要养老产业的相应发展,养老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使该产业的生存发展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体现在养老产业与政府政策的衔接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养老服务业包含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目前社会对养老产业认知不足,一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养老机构及服务一直都归民政部管辖,因此不少人把养老视为“养老事业”,偏福利性,甚至有人认为养老是慈善事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传统养老方式主要依靠家庭。上述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养老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言,需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且结构复杂,养老产业发展较早的高福利国家的经验证明,养老产业不能全靠社会福利解决,产业所面向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养老产业不能全部由市场进行调节。老龄化社会问题复杂,涉及面广,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老龄问题解决的好坏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明显,老龄群体中还存在保障程度的差异。因养老产业的特殊性,尤其需要政府出台特殊产业政策对养老产业进行必要的扶持。但在政府政策与养老产业的衔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 产业定位不准确 老龄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所有的老年人都要面对各种老年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相对于养老产业的其他服务,最首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医疗问题和老年慢性病康复及身体衰老后行动不便所带来的看护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王香香(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王香香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结合,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而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做出努力加以解决,以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 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存在互不衔接的问题。我国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1]。“医养结合”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其实现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现有医疗与养老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医养结合内涵进行分析,探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 时,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证明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2]。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的杨燕绥教授提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4% 时,就是深度老龄社会[3]。在已经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中指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总数达到1. 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 3%。所以,我国在2012年就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 二.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被列为是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中其一。“医养结合”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服务主体,指服务的提供方,如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客体,指服务的对象,如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指服务项目,如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方式,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三种;管理机制,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如它的管辖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一)政府多重管理加大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是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是其主要管理部门,而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养老结构要受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这就使得其职能分散,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

老龄化趋势下城市养老设施规划建设探讨

老龄化趋势下城市养老设施规划建设探讨 为了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需要建设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最近几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但同时也需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摆在我国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恩施州与全国现状相比,存在着严重的“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现象,急需建设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 标签:老龄化;城市养老设施;恩施 一、恩施市老龄化现状及设施现状 1、恩施州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分布不均 恩施州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在2000-2010年期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上升到9%,在相同时期恩施州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数量的7%上升到11%,由上面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恩施州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为止,恩施州的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2个百分点。 恩施州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恩施州统计局和卫生局计生委对外公布的数据得出:到2012年,恩施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州人口的1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到2013年老年人数量占全部人口的15%,通过研究恩施州的老年人数量发展情况,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预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今后每年将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30年,恩施州将会有30%的人成为老年人。 分析恩施州的农村和城市人口,可以得到农村老龄化问题重于城镇。在当前的农村当中,很多青壮年都进城打工,将大量的老年人留在农村。恩施州统计局和卫生计生委对此进行统计得到:2013年恩施州的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23%,城市则占10%,由此可以看出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出许多。随着进入城市打工的青壮年人口越来越多,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更加严重。 2、恩施州人口老龄化有着贫困加老龄化的特征 恩施州位于贫困山区,全州范围内的八个县市都于2002年-2012年期间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州经济发展较慢,贫困人口较多。2013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只有16000元,在全省当中只能占到39%,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6000元,在全省范围内只能占到73%,而农民人均收入更少,只有5000元,在全省当中只能占到59%,分析地方性公共财政收入可以得到只有50亿元,在全省当中只能占到2%。城镇化发展较慢,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要低十八个百分点,由上面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急待提升。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冲击,试图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内涵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 年以来, 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1990 年总和生育率为 2.31, 这 20 年的降低量占到 1950 年以来的40 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 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 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4586669.html,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 作者:何碧莹李萌萌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8期 [提要] 进入20世纪后期,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养老需求增多,同时加大了社会的养老压力。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现状及产生的政府养老压力、家庭养老压力、社会养老压力等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压力;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3日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压力非常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还不足以快速地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求,这就加重了家庭的负担,特别是独生子女感到巨大压力。在“421”结构的家庭模式中,对子女会有很高的经济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社会和家庭负担的加重,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加快探索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现象,再加上我国老龄化程度过高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养老问题异常严峻。低出生率、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不完善都将成为阻碍养老事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1~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人口数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第二阶段,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随着1960~1970年出生的人群进入中老年,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第三阶段,2051~2100年是稳定 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将稳定在31%左右。加速袭来的老龄化热浪,将加大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

摘要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尤其严重,而且老龄人口增长态势明显。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受益人数急剧增加,老年人口赡养比率上升,从而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严峻挑战。探索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积极应对老龄人口增加对政府养老保险预算和社会经济的冲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保险基金

目录 1绪论 (1) 1.2本文研究背景 (1) 1.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状 (1) 1.4老龄人口规模庞大,数量增长迅速 (1) 1.5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2) 1.6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 (2) 2.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制度所带来的一系类问题 (2) 2.1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抚养比不断上升,导致养老负担加重 (2) 2.2人口老龄化导致离休费用不断攀升,致使养老保险基金开支大幅度增长 (3) 2.3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及投资运营的转变 (3) 3.人口老龄化情况下养老制度应该如何改革 (3) 3.1融入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3) 3.1.1 提倡靠自己养自己做法 (3) 3.1.2 提倡靠“工资积蓄+多种保险”的制度来养老 (4) 3.2.3 鼓励个人缴费与退休待遇挂钩,实施弹性制 (4) 3.2养老保险金管理的改革 (4) 3.2.1 拓展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 (4) 3.2.2 建立基金管理公司 (4) 3.2.3 加强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设 (5) 3.2.4 实行养老基金托管制度 (5) 后记 (5) 参考文献 (6)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4086-39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情况调研报 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XX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医疗保障,老年人居住以及生活来源等养老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有深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 本次调研报告调研范围虽然仅限于我所在的xx

市xx区xx社区,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年人养老方式情况。报告将从整体和部分角度,社区和个体层次来全面分析我家所在的xx社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方式情况。 一、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我家所在的xx社区位于xx省xx市xx区,周围有xx五校,xxx中学,xx中学,xx大学等知名学校,是xx市有名的文化教育区;临街就是xx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长江街北行商圈,北行农贸大厅,千盛百货,北京华联,国美苏宁,地一大道等商场购物中心使得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生活很是方便;社区处在一环以内,周围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碧塘公园、百鸟公园等广场公园更是为居民提供了夏日消暑冬日散步的好去处。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生活都很舒心祥和。 xx社区是个年头较久的社区,从低矮破旧的平方动迁改建成居民楼开始于1982年,三年后的1985年居民开始回迁,之后就建立了街道办事处,1999成立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对策 进入2001年, 我国的人口类型从成年型迅速转变成老年型,整个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很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际社会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凡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之一的国家或地区,就可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二是老龄化速度快。我国实现从人口成年型向人口老年型转化只用了短短的18年时间(1981-1999年),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四是农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8838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农村老龄人口为5944万,占67.3%。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时期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加速期(1999-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上升0.1%;第二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高速期(2010-204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将上升0.4%;第三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减速期(2040-2060年),老年人口比重年均上升速度将回落到0.1%;第四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稳定期(2060年以后),老年人口比重基本停止上升,人口也达到基本稳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总费用逐年上升。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主要是退休人数) 迅速增加。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 (三)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 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的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

老龄化背景下特大城市养老设施规划策略探索

老龄化背景下特大城市养老设施规划策略探索 ---以上海为例 2015-04-01 摘要:老龄化背景下,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是特大城市提升全民幸福感和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以上海为例,对养老设施规划提出具体的策略导引,明确养老设施体系包括机构养老设施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两大方面。规划需要重点关注养老模式的转变,尊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从发展导向、设施布局、存量评估、标准规范以及部门协作角度入手,为城乡规划如何更好地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设施,特大城市,战略应对 1.背景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人口快速老龄化导致的从年轻社会到老龄社会的急剧转变。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约2.02亿人,老龄化率为14.8%(吴玉韶,2013)。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老龄化与城镇化相伴,与中等收入陷阱相遇(未富先老),老年人对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设施、养老设施、文化活动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老龄问题极为严峻。 中共十八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调以人为本、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沈清基,2013)的发展方向,发展养老服务成为政府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及各部委、各地方政府围绕《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体现城市规划民主和公正的重要表现,养老设施专项规划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的专项内容,尤其是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是一个亟待加强研究的问题。上海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目前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2013年初,开展了老龄化背景下规划如何应对的战略研究,并于当年7月由市规土局和市民政局牵头,开展了全市第一次养老设施

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XX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X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87%。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9.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