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二十五章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二十五章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二十五章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有物①混②成。先天地生。寂③兮寥④兮。

獨立⑤不改⑥。周行而不殆⑦。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⑧之曰道。強⑨為之名曰大⑩。

大曰逝11 。逝曰遠12 。遠曰反13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14中15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

①物:(一)東西。(二)實質內容。

②混:(一)混同,混在一起。(二)

86

老子道德經戲說

濁,不清。

③寂:無聲。

④寥:無形。

⑤獨立:無相對者。

⑥不改:常也,永恆。

⑦不殆:無危險,平安也。

⑧字:別名為「字」,又稱表字,記號

也。

⑨強:(一)倔強,不隨和。(二)勉

強。

⑩大:(一)最大的,最重要的。(二)

平安、太平。

11逝:(一)無常。(二)遠行,離去。

12遠:深奧、小也。

13反:(一)返、回。(二)相反。

14域:疆界,一定的區域,範圍。

15中:(一)中心。(二)內部、裡面。

(三)內心、心裡。

87

老子道德經戲說

戲說

從前有個大混蛋,先於天先於地,不知

它是誰生出來的。既無聲又無形。它是獨立

的,沒有相對的東西,無法作比較,所以它永

遠不變。混蛋最大的本領是會混,能周全,識

轉彎,路路通,一路太平。它是一切事的根

源,是天地之母。老子說:我不知其名,只能

替它取個綽號曰「道」。勉強稱它為「大」。

大,它最大,最重要。「大」又是頂,循圓周

行到頂點後就開始逐漸離頂而去,逝也!離

「大」的距離越大,(遠也!)近大遠小(近看大,遠看小)所以說:「遠曰反」。按這個順序就是:先大後小,小反過來再變大,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說的「域中」二字最適人意,一切都在範圍之中。不像其他哲學不着邊際,不是說無窮大就是說無窮小,多空話。老子五千言無「空」字。他撿重要的說,不說88

老子道德經戲說

空話。「四大」者,最重的四種道也,(一)道之道,總的道,一切東西之道。(二)天之道,天道(三)地之道,地道。(四)王之道,(王是人)人道。(四大)其中尤其注重人道,強調「王居其一」。人較接近地,覺得地大,所以效法地。同理地法天,天法道。道則是一隻獨立的混蛋,無法可效,自己本來如此法自然也。

「四大」周行一圈從人到道,接着從

「道」之後又是「人」。(人道二者混成一體,大也。二者如果遠離了也就變得小了,一文不值。)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七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不但在义理上紧接上一章,同时也还是阐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那么,圣人为何不见、不窥便知“天下”、“天道”呢? 简单地在说,圣人的“性”是真的,自己完全自足;己之性就是物之性、物之全就是天下。所以他可以不看就知道,可以不做就能成。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那就很形而上了。因为天下万事都有一个规则,万物都有个理。假如知道了总体的规则,知道了这个万全之理,于是,万事万物都在我们的提纲挈领中了。所谓纲领就是指万物的主要原则,正如庄子所谓的“通一一而万事毕”。 “道在尔不在远”,这里的“尔”字要说明一下。“尔”不是“你”的意思,“尔”应该作“迩”。那么,道在哪儿?道就在我们近边,不在远方,行住坐卧,一切东西你都能从近身来获知。既然“道”就在身边,乃至在自身,那么“不出户,知天下”。一般人认为,假设想要知识丰富,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道德经》并不采取这麻烦的策略,而是从最简单的做起,从身边窥察——不必走出大门口,就知道天下了。 天下非常大,有限的个人怎么走也不能够走遍,所以,有所知就有所不知。所谓“知不在乎行”,你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行,不一定非要走出去才成,尤其是万物整全,怎么可以用有限的人生、有限的人力来观察呢?所以,整个物是什么东西,万物是什么东西,只能用思考来获得。 王弼注得很恰当,“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归也”。他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宗,每一个物都有它的主,虽然路是不同的——“途虽殊”,但是都同归于一,即“虑虽百而其致一也”。这是从万物来理解,那么,从我们自身的思虑来理解有怎样呢?“虑”表示我们的思虑,我们的考虑有一百样,“而其致一也”——但是你的目的只是这一个,你想要知道的东西就这一个。 “道有大常”,所有的道都是最大的、经常的、永恒不变的。“理有大致”,理也有一个大的原则。所谓“执古之道,可以御今”,就是说,古今都是连续的、类同的,古人和今人类似,行为想法相去不远,因此,观察古事、古人,就可以知道现在和未来了。比如,古人说,人一定要仁、义、礼、智、信等“五常”,现在难道就不需要了吗?还是需要。所以这五常永恒不变;因此才可以“执古之道,可以御今”。相反,“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你虽然是生在现代,但是还是可以追溯过去,可以知道古时候都是什么情形。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你不必走出门,你也不必从窗户去看看,就可以“见天道”了。 天道本来不可以“见”。可是,只要能够认识万物之宗,虽然不可以用眼睛见,可是还是可以推理,推理就可以知道天下万物。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了、走了很多的地方。可惜很多人对很多地方并没有太注意。比如说,我曾经去旅行,中国旅行社的朋友们跟我说,:们台湾人很妙,下了车就买东西,上了车就睡觉。说的我都难为情。但是我们看看,旅行差不多几乎是这样情形,下了车就跑,上了车就睡觉,周围的景象,没人看。所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并不意味着明理了。有些人把万卷书都读了,书是书,人还是人,等于白读了;行万里路,却变成购物。所以老子说,要从纷繁杂乱的万物中理解事情的原则,事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九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九章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诸位学过第八章,知道里头用水的七种品德来比喻为人处世的道理。现在继续看第九章,这一章很明白地阐述了人类为什么要取法于水,行自然之道。 我们常常把小孩子比喻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他们充满了生命力,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到了中年时候事业达到顶峰,潜力已经完全发挥出来以后,便要慢慢收敛自己了,如同太阳到了中天,便一定要偏了。花儿开了以后一定要谢,月亮圆了以后一定会缺,这是自然的规律。大自然按着它自己的规律运行,刚刚惊蜇以后大地回春,可春天不会因为人们的喜爱和歌颂而永远赖在那不走,否则我们就看不到夏天茂盛的树林、秋天金黄的稻穗,也到达不了冬天收藏之后的松懈了。《周易"乾卦》描写了这个自然的变化过程,初九潜龙毋用,一切都包孕在种子里头,还没有生长出来;九二见龙在田,种子已经开始萌芽;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在前进的道路上小心谨慎;九四或跃在渊,一切事物已经开始按着正常的轨迹运转;九五飞龙在天,事物发展到顶峰状态,一切如此完美;上九亢龙有悔,物盛则衰,走向枯萎疲惫。 自然运转的规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这就是“盈必溢,锐必折”。器皿中的水满了一定要溢出来,尖锐的东西容易断折。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知道要诫之在满、诫之在锐了。《左传》中记载曹刿论战的故事,他观察敌人形势,到合适的时间便发动士兵,打了胜仗。曹刿总结的经验很简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就是说靠勇气取胜只能在于一时,决不可长久。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比如说求学要细水长流,否则进得越猛,退得越快。我们常说:“言语不攻人心病,笑人不刺人骨髓。”就是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这样才有退路。 所以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王弼注说:“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持是持有、拥有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拥有某些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必将盈溢出来,所以不如停止。王弼说持是不失德的意思,是因为只有不失德、顺道而行才能够拥有某些东西,这是事物发展中一个前进、上升的过程;但要是拥有到满溢出来的程度,那么就失去了自然的品德,要走衰败后退的路子了。 诸位看这句话的意思,就知道老子并不是主张什么都不作为,什么都不要的。在什么也没有的时候,倘若说自己什么都不要,就喜欢贫穷,这是矫情。因为物质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财物就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存。但获得财物的途径必须是合法、合于自然之道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获得安稳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知足之心。有人问张荣发先生,说你现在做成这么大的事业,快活不快活。他一句话也不说,只摇了摇头,为什么呢?因为财富太多已经造成了他的负担,比如出门必得要跟着很多保镖,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受到公众的关注,这样就活得不自在了。中国人认为人生最理想的人生是“持盈保态”,事情做成了,又能保持它的状态。但这又谈何容易呢?一个杯子装着不满的水可以随便拿着它,但如果装满了水,要捧着就得非常小心了,所以这个“持盈保态”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乐观想法罢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跟上面一句意思相近。王弼注说:“既揣末令尖,又锐之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绪论单元测试 1.【单选题】《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答案: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我校《大学美育》课程校本特色专题的是:管理美学与美育 经济精神与美育 法治文化与美育 自然美与社会美 答案:自然美与社会美 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着作 《论语》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尼科马克伦理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答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 3.【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着作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 答案:“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5.【单选题】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仁” “中庸” “礼” 答案:“兼爱” 6.【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答案: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7.【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人生境界 中庸思想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答案:人生境界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 答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单选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出自以下哪篇文章

读《老子-第一章》

读《老子?第一章》 *导读:《老子》一书,版本多样,其中以王弼的通行本影响最大,本文在解读《老子第一章》时,即以王弼本为主,并参照马王堆…… 《老子》一书,版本多样,其中以王弼的通行本影响最大,本文在解读《老子第一章》时,即以王弼本为主,并参照马王堆帛书本进行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为通行本《老子第一章》之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此句解法颇多,笔者仅举影响较大的两例:其一,第一个道为人们习称之道,即今人所谓道理,第二个道意为言说,第三个道乃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常,帛书本为恒,通行本为避汉武帝刘恒讳而改为常(此说法亦是被大多数《老子》研究者所接受的,笔者亦如是),恒解为永恒,且恒变恒动。程颐言惟随时变易,乃常道,不动而恒常存在的理是会穷尽,唯有动则终而复始,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故,句意为,习常可以言说之道,并不是老子所言的永恒的、恒变恒动之道。其二,第一、三个道均为老子哲学之专有名词,是老子所言 道,第二个道仍为言说,意思是,老子所言之道一旦被言说

出来就不再是其所说的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 笔者认为,此两种解读意均在强调老子所言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他们认为,因为道是无限的,语言是有限的,人无法言尽其全部,而只言局部又会损坏其全部。笔者认为,此种解读是只看到了言说的缺陷而强调道不可说,却未思及老子之所以这样说之理。笔者认为,一方面,老子如大多数学者一样看到了言说的表达方式的有限性,以有限的语言去诠释无限的道就是以有限去限定无限,这明显是有缺陷的,但是老子却认为有缺陷的表达方式并不是错误的方式,它只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表达方式,所以,其所言之道也就是具有相对性的道。另一方面,老子认识到其自身对道的认识并非完全的,这与道本身特性是相关的,如道之形体就是很难把握的,《老子》中仅以恍兮惚兮、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等去描述道之形;但,作为规律性的道和发挥创生万物之功用的道又是可以认识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的事物相反相成之规律的道是可以认识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道的创生功用也是可以认识的。道本身可被清楚认识的部分和不可被清楚认识的部分给老子完全认 识道造成一定阻碍。因此,综上两方面而言,笔者认为,老子意在强调,首先,道是可以言说的;其次,其自身所言之道并非完全是那个恒变恒动的绝对正确之道。因此,笔者认为此句应解读为,道(老子所言之道)是可以言说的,但是一旦言说出来就又不完全是那个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理解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变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计算公式是() A:单位完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B: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C: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 D: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正确答案: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直接材料费用、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推销佣金以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都属于( )。 A:制造成本 B:直接材料 C:其他制造费用 D:变动成本 正确答案:变动成本 资金增长趋势预测法,就是运用( )原理对过去若干期间销售收入(或销售量)及资金需用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计量后,确定反映销售收人与资金需用量之间的回归直线y=a+bx,并据以推算未来期间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 A:回归分析法 B:判断分析法 C:加权平均法 D:季节预测分析法 正确答案:回归分析法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下列( )情况应该采取外购的策略。

A: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B: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C: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D:自制单位产品成本>外购价格 正确答案: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某产品销售收入800元,保本额500元,变动成本率为65%,则该产品的利润为( ) A:105 元 B:280元 C:175元 D:195元 正确答案:105 元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 ) A:结构性成本动因 B:成本动因理论 C:最佳价值链结构 D:执行性成本动因 E:价值性成本动因 正确答案:成本动因理论 以下那些属于执行性成本动因() A:员工 B:全面质量管理

叶曼老师讲解的《易经》文字笔记.docx

叶曼老师讲解的《易经》文字笔记 原文地址:叶曼老师讲解的《易经》文字笔记( 1)作者:明空无二 本博文内容随学习进度会随时更新 ,如果内容没有听或没有 来得及记录、或没有值得记录的内容,内容就不反映在博文中。 本博所有原创博文均可自由转载,因涉及佛法见地转载 时请务必注明出处。 01a : 人的细胞横向切开在显微镜下看都是“太极图”模样。 03a: (1)《易经》中有道(形而上)、象、数。从伏羲到孔子经 历了 3500 年。 (2)“错综复杂”四字出之《易经》。 (3)没有孔子的《十翼》,《易经》应用就上升不到“道”的层

面。 (4)《易经》乃《十三经》之首。 (5)《系辞》不是孔子做的。 (6)离了“象”就没有《易经》。 (7)山上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言语伤人比用器械伤人更 可怕和让人难受。 03b (1)神无方,易无体,唯在变。 (2)六爻中上两爻表天,下两爻表地,中间两爻表人。俗 语“不三不四”,就是骂你“不是人”。 (3)六爻关键是时间、位置,最关键是“情”,通“情”达“变”,不但要通法、还要通“情”。 04a易之“数” (1)姓,女人生也。母系社会遗风。“夫妻制”由周文王制定。 (2)《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老子赞 叹《归藏》。 (3)刚强的人易死。

(4)叶曼老师大概在2000 年前讲的《易经》。 ( 5)《周易》以乾卦为首。周朝创建了800 多个封建国家,即“封建制度”。 (6)卦中,“一阳(爻)为阳卦,两阳(爻)为阴卦”。离卦 就为阴,坎卦是阳。阴甚至不能在阳之上,只能“承接”阳, 所以阴以“柔顺”为主。 (7)盛世少算命,易经和干支配合起来是在东汉末年的战 乱年代。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才算命。 (8)十传、河图、洛书都不是孔子做的,后来的考证都有 证据。 04b (1)孔子和老子都是从《易经》中出来的。 (2)圣人以“神道”设教。教化也。趋吉避凶也,自己变化也。真正的“神道设教”是有个上帝、大梵天等的。 (3)卦者,挂也。 (4)伏羲、周文王、孔子是三位对《易经》创立和发展的 圣人。 (5)商朝还重鬼神,到孔子则是“敬而远之”。 (6)真正的政治家只有孙中山,现在的多为“政客”。“三民 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 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还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一)

第一章观妙 讲解一 (根据熊春锦先生2003-10-25讲座录音整理)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周末愉快,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相逢相遇,共同探讨道医学的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和共同探讨的内容,还是接着讲上一堂课没有讲完的部分进行阐述。我们要将《道德经》这一部万经之王真正弄懂、弄通,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连接上古真人的一座桥梁,就必须对《道德经》诞生的背景、诞生的意义,《道德经》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都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只有把《道德经》这四大方面的意义弄清楚,再来研究和诵读、学习《道德经》,才能开辟一个比较顺畅的直达《道德经》根邃的一条路。我在正式开讲之前,为了使大家能够同步获得所讲的一些内容,产生真实不虚的效果,因此先请大家进入三调。 心身清静运太极 这三调就是要进入一种状态,先调我们的形,身体要整个符合松、静、自然,甚至是无为的状态。这个放松包括了从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整体松弛,皮肤、毛发、肌肉、骨骼、心腱、血管、神经、心、肝、脾、肾、肺五脏和六腑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使自已的心也处在放松的状态,心不外想,意不外思,把呼吸调到一种自然的、悠长的、平衡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三调达到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就比较容易感知到我所讲的《道德经》的一些内涵真谛。保持住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来学习《道德经》,保持一种执两用中的内环境就容易感知到《道德经》的真境,这也是读经的奥秘,使我们真正切入到《道德经》内核的一种关键方法。然后保持住这一状态,与刚才讲的“天气下降,地气生升”融汇在一起进行听课,一起讨论《道德经》。那样,道德也就可以几十倍的提高,也就容易感知出言词与语言文字之外的深邃的意境,理解道和德的含义,紧密地联系它。请大家保持好这一状态。 我今天对《道德经》的展示、讲解,还是结合《道德经》本身的背景,对大全局反复强调一下,系统的讨论一下。这样有利于大家深刻的理解《道德经》。上次我讲了,希望大家先学习《道经》的第一章——观妙章第一;以及《德经》的第一章——论德章,也就是第三十八章。相信大家都已经初步把这两章基本上阅读了。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共同探讨它的意义,那么许多东西也就一点即明,容易掌握。 宇宙本源光炁海 第一章之中的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篇。这一段开篇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用语言所能描述和展示清楚的一个根本的现象、自然的本质现象。这个道可以说由于距我们的历史时代很遥远,但却又进入我们的社会实际,非常地接近现实之中,因为它无所不在,它也就在万物之中,就在我们身体之内,虽是有名而不可见的。 “道可道,非常道”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七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七章 老子连至几章都是告诉人家最要紧的是戒刚强,这一章他就来谈一谈天道跟人道的不同。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的道就跟我们拉弓一样,大家都看过拉弓箭,这个弓后面是一个弦,这个弦有松紧的你要拉。天之道是不是就像张弓一样的,这个“与”是表示疑问,为什么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我们定这么一个弓,这个弓有这么宽的东西,这个弓弦在两个弓的两端,这个弦假设高的话,你拉低一点;假设太低了以后,你弄高一点。“有余者损之”,这个弦假设太长了崩不起来了,就减少些;“不足者补之”,太短了就补起来。所谓天之道,就是消息盈虚,消是灭,息是生,盈是满,虚是空掉,所有天下的事情都这样。所以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易经里面“否极泰来,剥久必复”。我们了解这个了以后就知道盛极必衰。到了你最高的时候很容易往下跑,因为仗着自己经历很饱满,能力非常强,于是使用过度。好比张弓,你拉的太满了,弦一定要断的,所以很多事情我们说“满招损”。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是很公平的,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公平,在死亡的面前、在老的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太多了就拿过来补那个不够的,就跟这个弓弦一样的,这个弓弦太长了截短一点,把它拉长一点,所以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本来多的让它少一点,少的多一点很公平。但是你很难说生下来都一样,高低各方面都不同的。太多的去掉,不够的来补偿它。好比我们说一个瞎子,他的耳朵就能非常好。聋子的话眼睛非常之好,一个残废的人脑筋非常之好。自古才子短命,佳人薄命:我们说天妒红颜,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人,他的命很苦;非常美的人、非常有才华的,好比说像王弼,王弼注了这么多书,24岁就死了。从古以来,才子命都短,红粉佳人命运都非常坎坷。这也是损有余以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聋子的眼睛非常亮,瞎子耳朵非常灵,残废心思非常巧,可是最聪明的、最漂亮的命常常薄,这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正好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 注: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 我们把注解的句断一下,“与天地合德”,你能够与天地合一德。“天无私父覆,地无私载”,天不会说我这儿照着你,我那儿不照你,也不会说你这个人聪明、你这个人漂亮我多照着你一点,没有,覆盖一切,没有私心,地也没有私心,圣人走过它,它不以为荣;破破烂烂的牛马走过它,它不以为辱,都接受。能够了解这个的话,你能够跟天地合德。 “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像天的道,像人的量。一个人什么叫做伟大?伟大的话是他所能够影响的人,能够使人家得到好处的越多越久越伟大。假如我们一个人只能说我是个慈母,我是个孝女,我不过就在一家而已,只有很有限的量。像华盛顿、林肯、甘地、孙中山这些人为什么伟大?因为影响的人太多,影响这一个事情很长久,越长久越多越伟大。“则各有其身”,天有天的道,我们人各有各的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道德经智慧心解 第一章 大道无形 道德经是老子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与思考,也是对周易参悟的心得和运用智慧,道德经核心思想源自于易,孔子又问道老子,孔子弟子们参考了道德经最后成了论语。阳明的心学是在阳明先生研究易学、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佛家先贤后的进一步思考延伸和升华,最终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才有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是立足在个人的基础上的修行,也是佛家楞严经中“本觉名妙”的体现,现在的求真务实,求真于知,务实于行,就是同一逻辑出处。这里的“知”可以理解同道德经的开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行”又同道德经的“常有,欲以观起徼”。研学上古经典要有足够的人生

阅历和感悟并且知道其中的递进与师徒关系。年轻时首先依法家尊法守规格物厉行,了解物性、人性、事理进而明事理通儒学最后悟道得道。 先有格物至知到格物至智,量变到质变进悟醒自身、明心见性。到了格物自知的境界进而格物致智。有知良知进化为致良知和致良智。最后明白如何自我修行,智慧的修炼内心,心力才是人和万物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源泉。保持善良又是心力修为最快最简洁的办法,先有善至心安,再有大彻大悟。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是呢,说出来以后就不是原本的我想表达的意思了,道很难说清,受制于文字的局限,只能个人去体会悟,因为道是一直在变化着的,像太极图一直转动,我们平时看到的太极是平面的,实际是个球形),道是包罗万象的规律、是事物进化、也是本体、也是生发之源,也是力量之根。像周易太极图有无相生相容,至有中包含至无,极阳之地又极阴,无是有的开始,有又是无的开始。“名可名,非常名”“道”这个字或物、事、本来没有名称,是谁给他起的名字,我们的感知、视听、嗅觉,文字还是什么?这里就有阳明心学的意思。“无名天地之始“”,一开始很多事物是没有名字,包括天地之间很玄妙的事情,都是没有名字的,包括“道”这个字 “有名,万物之母”,是因为人感知到他以后,给它起了名字,所以呢,他就有了开始,有了根源,有了起初的这种意识行态,但这种状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作者:小白菜 随手翻起来了书架上的这本《道德经》,经常听孩子诵读,自己对文章的大意却不甚了解。在查找网络资源后,对第一章进行了粗略的了解。现就部分章节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

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

知到智慧树20119数学眼光看道家最新章测试答案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庄子是什么人? 关于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如下哪句话不对: 中国女子排球队在2016年奥运会荣获冠军,下一届奥运会能否夺冠?如下哪句话比较符合老子“知不知上”的原意? 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却又被爱因斯坦修正了. 这说明了: 以下哪句话最接近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的原意: 以下哪句话最接近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原意: 以下哪件事不体现老子说“有生于无”的道理。 以下哪件事不体现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的道理: 如下哪些话接近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原意。 曹操攻打袁绍. 他部下很多人劝说他不要打。说袁绍实力比我们强, 与他对抗肯定要失败。结果曹操打赢了。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置那些当初反对打仗的人 如下每个选项都包含两句俗话。其中三个选项的俗话都是对的,分别适合于不同的情况, 体现了“非有公是”。下面哪一项俗话只有一句对,另一句不对,没有体现“非有公是” 湖南四川等地吃辣,江浙不吃辣。应该怎么办? 可在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如下哪些事件体现了“有生于无”的道理: 如下几种学习方法,哪一种最好? 如果有人鼓吹“三八二十三”,如下那种处理方式最符合老子的道德经: “三生万物”用什么来解释宇宙的演化? 以下哪一个不是对自然起源和自然现象的神话传说? 数学课程中用什么来鉴别真理? 老子用“玄之又玄”描述“道”。如下哪一句话不符合老子的原意: 第五章单元测试 题目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足球比赛两队谁胜谁负是怎样确定的? 西汉初期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造成了如下哪些后果? 都江堰的主要工程是: 老子认为如下哪一种时代最好: 如下哪些是道家所推崇的道德: 雷锋对于道德建设的最大贡献是: 以下哪种做法接近庄子主张的“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道德建设理念?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含义是: 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什么意思? 下面哪一种最接近庄子追求的自由: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是为了得诺贝奖吗? 如下哪一个父亲把儿子害了: 可在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小孩玩游戏,有如下哪些方面的好处: 秦始皇统一天下, 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立了很大的功劳。他建立的秦朝却在陈胜吴广开始的起义中灭亡了。如下哪些观点更符合道家的理论: 关于老子的“道”的描述,如下哪一种错误? 关于老子主张的“有生于无”,如下哪种观点正确? 关于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如下哪种观点正确? 西汉前期汉文帝景帝采纳道家的治国理论的主要原因是: 庄子讲“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下哪个解释不符合庄子的原意?

《理解道德经》第一章

《理解道德经》第一章 天下①有始②,以为天下母。吾③未知④其名⑤,强⑥字⑦之曰⑧道⑨,强为之名曰大⑩。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塞?其兑?,闭?其户○21,知常○22,终身不堇○23;开○24其兑,济其事,妄作○25,终身不救○26。见小曰明○27,守柔曰强○28。用其光○29,复归其明○30,毋遗○31身殃○32,是谓袭常○33。 译文 自然界存在产生宇宙万物的始基,作为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元(本源、本原)。我未知其名,勉强为之取字“道”,勉强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实物或事物),依附于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得以知物(实物或事物);已经知物(实物或事物),返本归元顺道复命,是为玄德(由道由理由法理物,惟道惟理惟法理物,是道是理是法理物,以道以理以法理物,因道缘法循理理物,依道依理依法理物,奉道奉理奉法理物,守道守理守法理物,遵道遵理遵法理物,循道循理循法理物,顺道顺理顺法理物,从道从理从法理物,适道适理适法理物,合道合理合法理物)。禁止脱离了大道而违背自然法则的意识行为,禁绝门户之见、逾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而趋向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遵循法则居善地,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启用脱离了大道的、违背了自然法则的意识行为,惹事生祸,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得不到救正救助。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遵纪守法循律依理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用其沾光得益,复命返本归元循道循理循法。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因为循道循理遵循法则。 注释 ①天下:(1) 自然界,宇宙,天地间。 (2) 人世间,社会上。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5) 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 ②始:元;宗;本;根本, 根源;始基,元炁,本元,本原,本源,本体。元:古代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头、首、大;始,开端;炁,元炁;根本,根源;善;为首的;天;君;民众,百姓。元,始也。——《说文》。元,君也。——《广雅》元,古代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子华子?大道》:“元,无所不在也。”《春秋繁露?重政》:“元者,为万物之本。”根本,指基础或本质;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本源,源头,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也指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本源,“本原”、“本元”:指宇宙万物的依归;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一切存在物都由本源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始基:指万物的根源或基本,万物从它产生又可复归于它,元炁,本元,本体。本体相对于现象而言,

叶曼老师道德经讲座

10.31日叶曼老师《道德经》系列讲座第四讲 一.理解道德经的关键: 1.“非常道”——能言说的都不是老子所说的道 2.老子所说的本体是“常”。“非常名”“不常无”:本体是真空的 3.“道德经”只是唐玄宗根据上下章取字而赐名,不是老子的概括 二.《道德经》是一篇完整的论文,第一章是总论,之后的章节分别叙述总论中的细节。 三.“圣人处无为之事” 1.何为圣人? 1)孔子:“只是,诲人不厌而已。”——把自己所知道的传授给别人,而不是将 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万世师表! 2)管仲:“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i.心全于中:“全”即没有遗憾,没有缺憾的心才是圆满的,才能—— ii.“形全于外”:对一切事情自信,有预料,对意外有所准备。各种小动作都是形不全于外的表现。 iii.天灾,人害:灾害都是人做出来、想出来的。“百无一可意中人”便是人造成灾祸的原因:奢望自己不应该有的。 3)孟子:“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为信,充实之为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 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i.善:孟子主张人性善,认为人天生有是非心、羞耻心。有欲望,但是人人 都想做“仁义之人”,这就是善。 ii.有诸己之为信:人言为信,言行相符,“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iii.美要有光辉,能照亮自己和别人。能照亮的人越多,人越伟大。因此伟大不是自己说出的。“仁”,即两个人,仁爱必须有所对象。 iv.大而化之:将“大”“强”化为平常。于是神圣不可侵犯。 v.说文解字:“智”——日知而慧。每日积累,内心才能有永远属于自己的智慧。不停地增加智慧,不停地“诲人”,才能成为“圣人”。 4)庄子: i.至人无己:真正有为的人不把自己放在心里,内心没有自己。 ii.神人无功: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讲事情作为自己的功劳。不是为了做而做,一切皆是天生的。 iii.圣人无名:人们忙着沽名钓誉,而太有名其实是最大障碍。 2.何为无为? 1)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用自己的意见来评判、认知一切。要 以第三者的眼光看待事情。不以私人好恶处理事情,妄下论断。 2)这是老子“真正的民主”的思想体现:以众人、大多数人的意见为重,百姓最 重要。这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思想。——以大家的意见旁征博引,同时贡献自己 的意见,因此做到“无不为”。无为者没有私意之为,因顺应时间环境而有所 作为,因此“无为”与“不为”没有矛盾。 3)无为之事:无私,不独断。减少独断,让别人的意见成为自己的,“有容乃大”。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上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明是自知,所以说自知者明。真正的强是战胜自己,所以说自胜者强;真正的富是知足,所以说知足者富。精进强行才能有志,顺应自然才可以长久。这样,虽然死了,但遗风遗德流传天下,虽死犹存,这才是真寿。三十四章紧接着上一章,告诉人们怎么向道。这一章里有两个字读起来很不顺。如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假设用两个而”字就不大通了;下面跟可名为大”相对的可名于小”这个于”字也有点不通,怀疑应该是可名为小” 《道德经》主要是告诉人怎么向道。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这里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就是这个意思。道”很伟大,能够衣养万物,天底下的事情完全是靠着大道。王弼注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过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 也。”汜”是河水泛滥的意思。河水泛滥,没有一个地方不淹着;大道氾兮,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道充满整个宇宙,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它可以左右,可以上下,可以周旋而用。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也可以。 那么,这个道”在哪呢?这个道充塞在宇宙天地间,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没有一个时间没有,只要有心向道,就会左右逢源,到处都可以找到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也。”同样,只要我要道,就不会不知道它。道虽然很高深,但也很浅,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中都有道,我们最好的、最坏的都是从它哪儿出来的。《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刹那间都不可以离开它,离开它就不是道了。底下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万 物都是从道出来了,它从不推辞到自己的责任。万物跟道就像儿子跟母亲一样。只是道无形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跟佛经里所说的那样,在理上不立一尘,在事功上不舍一法。我们不能知道它的存在,只能从万物中间去体会。 春夏秋冬不停运转,万物都是从这生出来的。没有植物、动物,人就根本活不了。你只要在大地上种了种子,下种子就是因,有了因它就能结果。大地虽然沉默无声,却提供了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人要取法于地。地又是取法什么?地法天。没有太阳、雨水,万物就没法生存。天又是取法什么?天法道,它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又是取法什么?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已。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知道这个以后,就知道一切完全是因果。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居四大之一,通天地的造化,恃道而生,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它从不选择,什么也不推辞。功成而不名有”,它把我们生以后,却不据为己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依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王弼注说: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我们整一部历史就是生物的进化史。人类从一个茹毛饮血、穴居洞处的状态,到现在住进一二百层的高楼,这就是一点点进化的结果。祖先养着我们,给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我们,可他不会嚷嚷说这都是我给你们的,他也不会主宰我们,这就是小”。道充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