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的运算。具体安排如下:(三)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用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含有同一级运算的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的问题直接解答。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有选择性地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最好能选择出4道加减法的、4道乘除法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3.全班汇报: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4.巩固练习

(1)38×50÷3可以同时先算()法,再算()法。

(2)直接写出得数

10+12-3= 10×125÷25= 39+3-7=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基础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板书设计:

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学生回答:(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学生总结运算顺序。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

多少钱?等等。小组讨论,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学生进行小结。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教师板书。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解答。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教师根据汇报板书。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学生叙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加强对题目的理解。不同的方法对比中,强调运算顺序的不同。题目比较不容易理解,借助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对题目进行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已知6+15=21,400-43=357,357÷21=17,把这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2.203减去170除以19,求商的算式是()

A、 203-170÷19

B、(203-170)÷19

C、19÷(203-170)

3.直接写出得数

(33+67)×20=(21-15÷3)÷4=

39÷3-7= 6×(30+45÷9)=

4.列式计算

(1)一个数比41的104倍多401,求这个数。

(2)910与350的和,除以110与50的差,商是多少?

板书设计

270÷30-180÷30 (270-180)÷30

=9-6 =90÷30

=3(名) =3(名)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回顾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没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回顾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6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页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小括号解决相关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巩固学习内容。

二、新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自由回答。学生概括总结。

出示例5 (1)42+6×(12-4)(2)42+6×12-4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题目间的对比,强化小括号在四则运算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一)把下面每一组算式合并为一个综合算式。

1.121+45=166 166×5=830

2.16×7=112 158-112=46

(二)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1.546减去138的差,再除以4,商是多少?

2.46乘465减去387的差,积是多少?

(三)中心小学五年级有6个班,其中5个班的人数都是48人,还有一个班是50人。中心小学五年级共有多少人?

板书设计

(1)42+6×(12-4)(2)42+6×12-4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00+0=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二、新授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提问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请学生把上面的口算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学生产生认识的冲突,在辩论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三、小结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结:0不能做除数;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任何数加(减)0都得原数。被减数同减数相等差为0。

四、巩固练习

(一)把下面每一组算式合并为一个综合算式。

1.403-386=17 5134÷17=302

2.75+27=102 102÷3=34

(二)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1.365加上85乘以26的积,和是多少?

2.14乘以96的积比140多多少?

(三)下面各题,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1.一个果园栽了125棵苹果树,91棵梨树.平均栽成18行,每行栽多少棵?分步解答:综合算式解答:

2.水果店运进苹果500千克,又运来24筐梨,每筐25千克.运来苹果和梨一共多少千克?

分步解答:综合算式解答:

板书设计

0不能做除数;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任何数加(减)0都得原数。被减数同减数相等差为0。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并正确使用小括号。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掌握文字题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四则运算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120÷40)×2 。:

“这道题先算什么?得多少?”(先算 120除以40,得3。)

“再算什么?得多少?”(再算 10加3,得13。)

“最后算什么?得多少?”(最后算 13乘以2,得26。)

教师再出示口算卡片:500×(100-24×4)。再指定一行学生按顺序回答,先算什么?得多少?再算什么?得多少?最后得多少?

2、“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被除数直接给出了吗?除数呢?”

“怎样求出被除数?”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先算的部分需要怎样?”教师边听学生的回答边板书:(45十39)÷6

二、新授

回顾例2 教师出示复习题中用的写有“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6的差,商是多少?”的纸条,让全班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能直接算出来吗?”教师板书:÷

“被除数是什么?写在什么地方?”教师在除号前面板书:45+39

“除数是什么?写在什么地方?”教师在除号后面板书:45-39

“这样列式能表示出要先算什么吗?为什么?怎样才能表示要先算出被除数和

除数呢?”

“这样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在教师引导下和学生一起检查。最后教师着重说明:算式“(45+39)÷(45-39)”求出的是两个数的商,被除数是45与39的和.除数是45与39的差,在45+39和45-39的外面都加了小括号表示要先算,所以这个算式是符合题意的。

让学生计算,教师在算式的下面板书。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4页第3题与第6题、第7题。

教师指出:像这样要求我们列出综合算式计算的文字题,关键是先要弄清楚最后要求的是什么,然后明确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写在前面,哪部分写在后面。

三、巩固练习

1.某中心小学植树节去植树,平均每班每天植树52棵,问五个班三天共能植树多少棵?

52×5×3 或: 52×3×5

=260×3 =156×5

=780(棵) =780(棵)

答:五个班三天共能植树780棵。

2.图书馆有数学类图书85本,是故事书的5倍,语文类图书是故事书的8倍,问语文类图书共有多少本?

85÷5×8

=17×8

=136(本)

答:语文类图书共有136本。

3.果园里有果树78棵,比梨树的3倍少12棵,问果园里共有果树梨树多少棵?

如图所示:我们可知,果树的棵数加12就是梨树棵树的3倍,由此我们可列

出:(78+12)÷3得到梨树的数目。

78+(78+12)÷3

=78+90÷3

=78+30

=108(棵)

答:果园里共有果树梨树108棵

4.果园里有果树78棵,比梨树的3倍少多12棵,问果园里共有果树梨树多少棵?

78+(78-12)÷3

=78+66÷3

=78+22

=100(棵)

答:果园里共有果树梨树100棵。

5.旅游团推出“××风景区一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儿童每人60元;方案二:团体五人以上每人100元。(1)成人6人,儿童4人,怎样购票合算?(2)成人4人,儿童6人,怎样购票合算?

(1)方案一:成人需:150×6=900(元)儿童需:60×4=240(元)共需:900+240=1140(元)

方案二:共需:(6+4)×100=1000(元)

比较知方案二合算。

(2)方案一:成人需:150×4=600(元)儿童需:60×6=360(元)共需:600+360=960(元)

方案二:共需:(6+4)×100=1000(元)

比较知方案一合算。

解:

(1)150×6+60×4 (6+4)×100

=900+240 =10×100

=1140(元) =1000(元)

1140>1000 所以按方案二购票合算。

(2)150×4+60×6 (6+4)×100

=600+360 =10×100

=960(元) =1000(元)

960<1000所以按方案一购票合算。

板书设计

(45十39)÷6 (45+39)÷(45-39)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了四则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学会了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 2、原型:需要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探究的问题: (1)例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整理归纳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口算。

27÷3×7 3×6÷9 45+8-23 35-24+12 …… 说一说你是怎要算的? 2、关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了解哪些?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出示主题图 提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能口答的指生口答。 出示例1 学生独立解决。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探究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出示例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全班交流 独立解决。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杨水长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活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创新思维 数学效果 很大部分的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不好学、没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只能硬着头皮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很 多人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固然,多做题目可以 使学生提高成绩,但长期如此,恐怕也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枯燥。 我觉得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 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例题: 已知tanα=4 3 ,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α、cosα、tan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α= 4 3= α αcos sin ,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α= 5 4 或者 cosα= -54 ;而sinα=53或者sin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α=4 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16 cosα=5 4 sinα=αcos 2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 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α=53,cosα= 54 或sinα=-53,cos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α、cosα、tan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 3,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 4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并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2.强化学生对于小括号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所有学生明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数字和运算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卡片) 81÷9×3 20+3×4 3×9÷3 100÷4-21 18-2×7 24÷6×3 7×3+2×3 40-5×7 二、学习新课 (一)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1.出示例1。 学生审题后提问: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怎么算?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可以列成综合算式吗?这个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3.小结:通过上面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完成“练一练” (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1.出示例2。 提问:谁来说说这道算式应该先算什么?括号里应该如何算呢? 2.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3.完成“练一练”。 先指名说说括号内的如何计算? 4.小结: 你认为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题。 先指名说说先算什么? 2.练习十一第3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 1、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一般按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 2、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3、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4、如果符合运算定律,可以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四则运算练习题 1、下列各题先标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 [14-+] [60-+]÷ ÷ -× ③②① 20×[-÷+] 28-+× ×+× 777×9+1111×3 ×〔+〕(+×4)÷5 ×4÷(6+3) ×25×+ 2÷+÷2 194-÷× ÷× 5180-705×6 24÷-× (4121+2389)÷7 671×15-974 469×12+1492 405×(3213-3189) ÷(×35) ×[(10-÷]280+840÷24×5 85×(95-1440÷24)

2、下列各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 ×102 147×8+8×53 25×125×40×8 ×+×(1-)89+124+11+26+48 +++875-147-53 1437×27+27×563 125×64 4×(25×65+25×28) 138×25×4 25×32×125 26×+×26 ×+×101×88 ×+×356+××99 ×99+×+× 79×42+79+79×57 178×101-178 7300÷25÷4 123×18-123×3+85×123 31×870+13×310 83×102-166 98×199 75×99-3×75 + 150 3、脱式计算 2800÷ 100+789 (947-599)+76×64 36×(913-276÷23) 723-(521+504)÷25 57×12-560÷35 156×[ (39-21)×(396÷6) 384÷12+23×371 507÷13×63+498 [192-(54+38)]×67 960÷(1500-32×45)28×+÷318)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B 摘要:在本文里,一题多用特指渗透于同一数学问题里的不同的数学思想;而一题多变则是指对同类数学问题的不同问法与解答的归纳,并进而构建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创设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一、一题多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题多解,指对同一数学问题的结论可以由多种途径获得。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它属于解题的策略问题。上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有三条:一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二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主体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

简单的四则运算计算器程序

简单的四则运算计算器程序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2、教师批改学生实验报告时间应在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时间后10日内。

附件:程序源代码 // sizheyunsuan.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 #include #include const int MAX=100; class Operand{ private: double operS; public: Operand(){} Operand(double opers){ operS=opers; } void set(double opers){ operS=opers; } double get() { return operS;} }; class Operator{ private: char operF; int priority; public: Operator(){} Operator(char operf) { operF=operf; switch(operf) { case'(':priority=-1;break; case'+':priority=0;break; case'-':priority=0;break; case'*':priority=1;break; case'/':priority=1;break; case')':priority=2;break; } } void set(char operf){ operF=operf; } char get(){ return operF;} int getpriority(){ return priority; } };

高三数学《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题目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 原题:482++=x mx x f )( 的定义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0482≥++x mx 在R 上恒成立 0>∴m 且Δ0≤,得4≥m 变1:4823++=x mx x f log )(的定义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0482>++x mx 在R 上恒成立 0>∴m 且Δ0<,得4>m 变2:)(log )(4823++=x mx x f 的值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令=t 482++x mx ,则要求t 能取到所有大于0的实数, ∴ 当0=m 时,t 能取到所有大于0的实数 当0≠m 时,0>m 且Δ0≥4≤0?m < 40≤≤∴m 变3:182 23++=x n x mx x f log )(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20,,求m,n 的值 解:由题意,令[]911 82 2,∈+++=x n x mx y ,得0-8--2=+n y x x m y )( m y ≠时,Δ0≥016-)(-2≤++?mn y n m y - ∴ 1和9时0162=++-)(-mn y n m y 的两个根 ∴ 5==n m ∴ 当m y =时,08 ==m n x - R x ∈ ,也符合题意 ∴5==n m 一 题 多 解- 解不等式523<<3-x 解法一: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1)当03-≥x 2时,不等式可化为53-<x x x x ?-3-或且 综上:解集为}{0x 1-<<<<或43x x 解法三:利用等价命题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 -33-2x 5-53-<<<<或x 23,即0x 1-<<<<或43x 解集为}{0x 1-<<<<或43x x 解法四:利用绝对值的集合意义 原不等式可化为 2 5 23<<23-x ,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时数轴上的点23到x 的距离大于 23,且小于2 5 ,由图得, 解集为} {0x 1-<<<<或43x x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二) 已知n s 是等比数列的前n 想项和,963s s s ,,成等差数列,求证: 852a a a ,,成等差数列 法一:用公式q q a s n n 一一111)(=,

四年级数下册四则运算测试题

第二周周测: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班别:姓名: 一、口算。(9分) 42÷6+43 = 9×8÷12 = 125-5×5 = 54-18+9 = 48÷6×5 = 36×0+64 = 0÷12÷6 = 35÷7×16 = 17+0÷17 = 二、填空。(22分) 1、被减数等于减数,差等于(),一个数加上(),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得(); 0除以一个()的数,还得0;()不能作除数。 2、( )法、( )法、( )法和( )法统称四则运算。 3、.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 )按顺序计算,既有加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应先算( ),再算( ),有括号的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4、除数=() 5、在计算147+(251-51)时,第一步要先算(),再算()。 6、小明6分钟跑300米,照这样的速度填写下表: 三、选择(6分) 1.计算24+24÷24 ×24,应先算( )。 A.加法B.除法C.乘法 2.(7—7÷7) ×7的计算结果是( )。 A.0 B.42 C.49 3.120+240÷240—120○(120+240)÷(240—120)填( )。 A.> B.< C.= 四、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计算。(24分) 250×4-560÷7 5847-4×(470+530)35×8+350÷50

195-(45+45÷9)43×(324-298)(79+21)×(96÷12) 五、列式计算。(9分) 1、45与15的商,再加上84与12的商,和是多少? 2、78与42的和,除以5,商是多少? 3、12与15的积,减去540除以9的商,差是多少? 六、应用题。(30分) 1、学校食堂买来大米970千克,吃了3天,还剩430千克。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2、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各25箱。苹果每箱16千克,梨每箱20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3、前进路小学去年有学生1548人,六年级毕业离校263人,今年又招一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P11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关0的运算特性,确定0不能作除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整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数字王国里的故事。 0在数字王国中表示什么也没有,它常常抱怨,母亲那时真不应该把它生下来,现在弄得它那么孤单,一个朋友也没有。0想:难道我就没有朋友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0找朋友,好吗? 板书课题:有关0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准备的练习表,先独立算一算。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口算题分成几类?并把分类的结果写在表内空白处。 练习表: 0+3=5—5=6×0=11+0= 0+9=0×32=0÷0=0÷12= 28—0=56—56=0×10=0÷78= 71—0=55+0=6÷0=120—0= 0+1213=45—45=116×0=0÷4213=

三、讨论交流,辨析真知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分类情况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师:把“0÷0,0÷12,0÷78,6÷0”分在一起,合理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启发引导:6÷0表示一个非0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两个因数的积 是6,其中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与0相乘还得0,所以6÷0得不到商。再启发学生说出0÷0的情况。因为0乘任何数 都得0,所以0÷0得不到一个确定商。 师:通过大家积极地思考、讨论,现在应该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 四、分类整理,归纳新知 师:观察这些算式:0+3=3,0+9=9,11+0=11,55+0=55,0+1213=121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0有在加法运算中的特征)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一个数,谁能用含有字母a的等式表示0与a相加的情况? 师:观察这些减法算式:5—5=0,56—56=0,45—45=0,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一个数,谁能用含有字母a的等式表示a与a 相减的情况? 师:观察这些减法算式:28—0=28,71—0=71,120—0=120,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观察这些乘法算式:6×0=0,0×32=0,116×0=0,0×10=0,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一个数,谁能用含有字母a的等式表示a与0相乘的情况? 师:观察这些除法算式:0÷12=0,0÷78=0,0÷4213=0,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一个数,谁能用含有字母a的等式表示0除以a的情况? 师:观察这些除法算式:6÷0,0÷0,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师:0作除数的算式有意义吗?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E D C B A

求证:BD=CE.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 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整数的四则运算高质量C语言程序

设计题目: 大整数的四则运算 1. 功能简介:编写出实现大整数之间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的程序,并输出计算结构。 课程设计要求: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 源程序中应有足够的注释 必须上机调试通过 注重算法运用,优化存储效率与运算效率 需提交源程序(含有注释)及相关文件(数据或数据库文件); 提交设计报告书。 2. 总体结构:

加法 数据初 判断运算符 减法乘法除法退出 正整数非正整转变为转变为 转变为 流程图:

3 ?概要设计:

1) 加法运算 利用两个整形数组分别存放两个数a 和b 的每一位的数值,最低位存放符号。如果a 和b 同号,从最低为开始计算,如果有进位则保存在高一位,本为则减10 ,然后反序将计 算后的各个位的数值保存在一个数组C并输出,如果a和b都是负数则在前面要输出负号, 函数的返回值为C的位数。如果a和b异号,也即两个正整数相减,从最低位开始相减,如果要借位则本位加10 再相减,高一位要减1,然后反序将计算后的各个位的数值保存在一个数组C 并输出,在前面要输出相应的符号位。 2) 减法运算 可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只要将被减数的符号改变即可。 3) 乘法运算 符号存放在最低位,将其中一个数a 的每一位分别乘以另一个数b 的每一位,并将结果保存在数组C 中,然后重复计算a的下一位跟b的每一位的乘积,把上一次计算保存在C 的值加上本次计算后的值,并保存在C自身中,直到a的最高位,最后输出符号和相应的计 算结果。 4) 除法运算 利用乘法和减法,将除数分别乘以1到9,直到其值大于等于被除数的对应的数,然后被除数对应的数减去其乘积,保存在一个数组中,下一次循环把它归到被除数中继续做除法运算,最后得到余数并输出。 4. 函数功能: 1. void init(int a[],int b[],int *p1,int *p2) 2. 功能说明:读入所要计算的数值,数据初始化 3. int plus(int a[],int b[],int C[],int m,int n) 4. 功能说明:两个正整数相加 3. void Change(int a[],int b[],int m,int n) 功能说明:当两异号数相加时,改变其符号以符合加法运算 5. int minus(int a[],int b[],int d[],int m,int n) 6. 功能说明:两个正整数相减 5. void minusfun(int a[],int b[],int d[],int m,int n) 功能说明:判断两个异号数的相加方式 7. int multi(int a[],int b[],int C[],int m,int n) 8. 功能说明:两个正整数相乘 7. void print(long C[],int flag) 功能说明:打印带符号flag ( 1为负)的Iong c[]数组 8. int write(long a[],int flag) 功能说明:将键盘敲入的数字按4位一组放入Iong a[],且将符号放入flag 9. void mul(long a[],int first,int last,long b[],long C[]) 功能说明:乘法,a的第last到first位乘以b,答案放到C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求证:BD=CE. E D C B A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为垂 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3.AB=AC; 4.BD=CD.

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点

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点 知识点一:四则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大、中、小括号的计算顺序为小→中→大。括号里面的计算顺序遵循以上1、2、3条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0的运算 1、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2、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3、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差是0;字母表示:a-a =0 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 =0(a≠0) 6、0不能做除数,a÷0是错误的表达。为什么

如0÷5=5,因为一个数只有和0相乘,结果才是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5÷0=,找不到商,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的积都是0,不可能是5这样的非0数。 知识点三:乘除法的关系 1、因数x因数=积(求两个数的积用乘法) 48 ÷ 12 = 4 4 x 12 = 48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因数)x(因数)=(积) 48 ÷ 4 = 12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被除数÷除数=商(求两个数的商用除法) 48 ÷ 12 = 4 48 ÷ 4 = 12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除数)=(商) 12 x 4 = 48

2014高中数学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特训(一)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 类型一:一题多解 例题: 已知tan α=43 ,求sin α,cos 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 α、cos α、tan 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 α= 43= αα cos sin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 α= 54 或者cos α= -54 ;而s in α=53或者sin 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 α=4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 16 cos α=54 sin α=αcos 2 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 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 α=53,cos α= 54 或sin α=-53,cos 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 α、cos α、tan 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3 ,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 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4 ∴sin α= 53 ,cos α=54 或sin α= -53 ,cos α= -54 分析 :用初中三角函数定义解此题,更应该尝试用三角函数高中的定义解此题,因为适用范围更广: 法五 当α为锐角时,如下图所示,在单位圆中,设α=∠AOT , 因为tan α= 43 ,则T 点坐 标是T(1, 43 ),由勾股定理得:OT= ?? ? ??+432 1= 45

四则运算程序-Java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实践》题目:小学生四则运算练习程序 学校: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_ 2014 年11月24 日

实践基础程序设计实践 一、实践目的 1、掌握基本输入输出。 2、掌握方法定义与调用,理解参数传递方式。 二、实践要求 利用方法、数组、基本输入输出等Java基础知识,给出所选项目的基本设计与实现。 三、项目需求 所选项目名称:小学生四则运算练习程序 实现对小学生简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四则运算练习。要求通过键盘输入两个运算数,并回显输入数,将运算结果输出。 四、项目设计方案 Test类: 数据域:sum,总分数。 方法:core()负责随机生成题目,并对其打上分数。 main(String[] args)是程序的入口,负责程序的开始。 五、核心算法详细设计 1.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t = new Test(); // 提示用户考试信息 System.out.println("本次测试共十道题,每题十分,满分一百分"); // 将分数sum初始化为0; t.sum = 0; // 创建一个随机类 Random r = new Random();

// 进行10个循环,对应着10道题 for (int i = 0; i < 10; i++) { t.core(); } //打印出考试成绩 System.out.println(" 考试结束"); System.out.println(" 您的总分为" + t.sum); } 2.//考试的题目。 private void core() { //产生一个随即生成器 Random r = new Random(); //产生一个在0,1,-1之中的数 int m, n; m = r.nextInt() % 10; n = m % 2; 六、完整源码 package test; import java.util.Random; import java.util.Scanner;

四则运算程序报告

四则运算 程序功能简介: 该程序用字符串的形式接收一个带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表达式,然后按照四则运算优先级的算法先括号,后乘方、乘除、加减这样的顺序将这个算式解出。 该程序的设计比较巧妙,是在主程序中反复查找最后一对括号,将其中的结果计算出来,去掉括号,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最后导致所有的括号都去除,解出算式。 课程设计要求: (1)用类的形式改写程序,将数据和函数封装到类中。 (2)修改主程序结构,使程序可以反复运算,直到选择退出为止。 (3)扩充程序功能,使程序适合浮点运算。 (4)增加程序的判断功能,当有非法输入(如字母等),给出提示信息并退出运算,当输入带有空格使,能将空格滤除。 评定难易等级:A级。 程序设计思想: 类的封装: class CStr // 定义一个字符串类 { private: int nLen; //字符串长度 char *pStr; //字符串首地址 public: CStr(){nLen=0;pStr=NULL;} //构造函数 CStr(CStr &str); //拷贝的构造函数 ~CStr(){if(pStr) delete[]pStr;} //析构函数 int GetLen(){return nLen;} //返回字符串长度 CStr & Midstr(CStr &str,int nStart,int nLength); /*返回字符串类中从nStart序号开始nLength长度的字符串*/ CStr & Left(CStr &str,int nLength); //返回制定字符串类中从左边开始nLength 个字符 CStr & Right(CStr &str,int nLength); //返回制定字符串类中从右边开始nLength个字符 CStr & Calculate(); //计算该字符串所代表的四则运算的值(内无括号) int CharInStr(char chChar); //判断字符chChar是否在字符串中 double V al(); //求字符串代表的数字字符的数值 char GetChar(int i){return *(pStr+i);} //返回字符串中第i个字符 CStr & Str(double val); //将数值表示成字符串的形式 CStr & operator=(CStr &); //重载赋值运算符 friend CStr operator+(CStr &,CStr &); //友元,实现字符串类的加法 operator char *(){return(char *)pStr;} //将字符串类转换成字符数组 friend istream &operator>>(istream &,CStr &); //重载输入运算符 int Judge(); //判断输入法是否合法,滤除空格

最新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C B A S 2 S 3 S 1 C B A S 3 S 2 S 1 S 3 S 2S 1 C B A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原题条件或结论的变化 所谓条件或结论的变化,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讨,并针对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与拓展,从而得到一类变式题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我们掌握某类问题的题型结构,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 例1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6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了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一、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化 如图1,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 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图1 图2 图3

E S 3 S 2 S 1 D C B A S 3S 2 S 1 A B C D A B C D S 3S 2 S 1 变式1:如图2,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2:如图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 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一般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为使321S S S 、、之间仍具有上述这种关系,所作三角形应满足什么条件?证明你的结论。 ,2,90,//,44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方形、、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图4 图5 图6 ,2,90,//,55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形,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三角、、分别以 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2,90,//,66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直径向梯形外作半圆、、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上述题组设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复习了勾股定理,又在逐渐深入的问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充分认识了问题的本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图形内部结构的变化 例2.已知:如图7,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C++程序开发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atic int i=0,j=0; char bkuang() //定义界面函数 { for(int l=0;l<30;l++) cout<>m;cout<>m;cout<

int a,b,t; srand(time(0)); a=rand()%10; //随机产生一个0--99的数 b=rand()%10; //随机产生一个1--99的数 if(a>m;cout<>m;cout<>m;cout<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