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otafun模式装备

dotafun模式装备

dotafun模式装备
dotafun模式装备

Dota fun 模式bug装备1、疾跑鞋

7500 跳刀*2+飞鞋+草鞋

+500移动速度

闪烁到任何一个地方cd:30

2、纹章盾

血精石先锋盾镇魂石挑战头巾

反转(受到攻击有25%几率将其转换为生命)

重生(在原地满血满魔重生,90秒冷却)

3、毁灭之刃

10300 150+450+1000力量+3200+心

+100力量

+100%基础攻击力

+100%溅射范围300 限近战

4、源氏护手

10900 150+450+1000敏捷+3300+蝴蝶

+100敏捷

攻击速度到极限

攻击眩晕0.01s

5、节能器

9975 150+450+1000智力+2700+羊刀

+100智力

技能无cd

所有魔法消耗为1mana

6、血剑

15900 大炮+撒旦+3800

+150攻击

+25力量

+5护甲

+25%吸血

7、万能法球

11300 2700+3200+3300+极限法球

+50全属性

暂停地方全体5s 包括建筑

8、勇者弓

13800 蝴蝶+3300+2400+振奋

+75敏捷

+150攻击

+150%攻击速度

+50%闪避

给一个单位造成1000伤害cd:40 魔法消耗:200 9、魔法锤

散失2级+大剑+3800+2700

+60智力

+120攻击力

每次攻击燃烧75mana

燃烧600mana cd:25 魔法消耗:255

国外设备管理历史

国外设备管理研究历史 设备管理是在设备维修工程学和综合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包括设备维修,还包括前期管理、现场管理、润滑管理、故障管理、精度管理、备件管理、技术改造管理以及其他各种专业管理。国外设备管理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事后维修阶段(1950年以前) 事后维修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才进行的维修,他是最早期的维修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的部件的寿命,但是由于是非计划性维修,一旦出现重大设备故障,就会对正常的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没有形成清晰的设备管理概念,设备维修代替了设备管理。 二、预防维修阶段(1950-60年代)(Preventive Maintenance简称PM) 自二十世纪50年代始,人们对设备的磨损机理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设备磨损规律见图1) 为了使每个机件都达到安全可靠,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体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非计划停工,将潜在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局限性体现在维修工作量大、针对性差、好耗时多、费用高,而且可能因为拆装埋下一些新的故障隐患,降低力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这一阶段形成了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预修体制(包括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预防维修体制两大设备管理体系。 三、生产维修阶段( Product Maintain简称PM) (60—70年) 六十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此种体制,它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他有时候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四部分组成。他的优点就是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更贴近企业的实际,也更经济。另外为了提高设备性能,在修理中队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随时引进新工艺、新技术,这也就是改善维修。生产维修体制的提出区别了设备维修与设备管理,丰富和发展了设备管理的内涵。 四、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1970后至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英国设备工程学思想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体制(Total Product Maintain简称TPM )的提出,其他国家也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设备管理模式。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美国的后期学、由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和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 a.美国的后勤学美国的后勤学起源于军事部门,它的主要思想是:第一、可靠性和可靠性 维修;第二、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相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后勤支援包括测试和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世界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综述

2010年世界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综述 2010年,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好转,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未来国际安全继续存在诸多复杂多变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世界各国仍在不懈地积极发展自己的武器装备,新的武器技术和系统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和投入使用。空军武器装备作为现代战争的关键制胜能力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继续呈现出信息化、体系化、远程化、多用途、长航时和无人化等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空军装备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 一、美俄新一代战斗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在新一代战斗机发展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包括: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原型机成功实现首飞;美国第五代战斗机F-35 和F-22 研制和装备继续取得重大进展;美国等国在积极探索第六代战斗机技术。 1月29日,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PAK FA勺原型机T-50成功完成 首飞,使俄罗斯成为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试飞第五代先进战斗机勺国家,标志着俄罗斯勺第五代战斗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PAKFA 在设计中采用了先进勺复合材料及气动技术,将具备超声速巡航、超机动、隐身和多功能等性能特点。按计划,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将在2015年开始进入服役。俄罗斯计划今后在本国第五代战斗机基础上开发出口型飞机,从而影响世界更多地区勺空中力量平衡。

2010年,美国第五代战斗机(包括F-35和F-22隐身战斗机)技 术发展又达到新的里程碑,其中最突出的是F-35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项目的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机型一一F-35C舰载型于6 月6日成功完成首飞,标志着JSF项目的原型机首飞阶段性工作已全部结束。F-35C集隐身、超声速、高敏捷性和综合航电系统等技术性能于一体,将为舰载战斗机带来跨代的性能提升。在F-35C之前已首 飞的F-35A常规起降型和F-35B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2010年处在繁忙的研制试验阶段。其中F-35A的试飞遍及该机全部的下一代航空电子系统。 2 0 1 0年,美国空军还在制订已经进入服役的F-22 的改进升级计划,改进计划的要点包括:安装近年来刚刚投入使用的新型先进武器系统和正在开发中的先进通信设备;将原6种不同构型的F-22 统一为 3 种基本构型等。 2010年11月3日,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AFMC向工业界发布了一份信息征询书,要求工业界提供关于可在2030 年左右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的“下一代战术飞机系统”的形态构想及能力/技术需求信息。这种“下一代战术飞机系统”即美国空军所称的第六代战斗机),必须能够与具有空中电子攻击能力、先进综合防空系统、无源探测设备等先进能力的敌军作战。该机将具有完成导弹防御、空中遮断和近距空中支援等任务的能力等。 二、美国提出下一代轰炸机新方案 2010年3 月,美国国防部采办主管卡特宣布,美国国防部为下一代

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确立超常规发展战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武器装备在基本实现机械化后,又不失时机地启动了数字化建设,开始向信息化转变。我军基础相对薄弱,要完成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及早瞄准未来主战场,长远规划武器装备项目,采取超常规发展战略,尽快缩小与强敌的“技术差”。 在发展方向上,瞄准前沿,超前预测。针对未来战争信息化程度更加明显、作战空间更加广阔等特点,紧密跟踪世界军事科技发展动向,把握武器装备发展脉搏,把规划的主要方向转移到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的信息技术上来。按照“打仗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的原则,从顶层上搞好武器装备发展的总体设计,努力形成地面、海上、空中、太空相配套,战略、战役、战术相配合,作战与保障相匹配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通过超前规划和设计,力求在高起点上赶超,争取在高水平上突破,以跨越换时间,以突破换速度,以特色换质量,努力在关键领域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军队武器装备发展步伐。 在规划步骤上,未雨绸缪,分步跨越。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军事领域信息化,要广泛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武器装备,有效开发和利用与国家安全利益相关的信息资源,全面提高军队战斗力。要立足国情、军情,着眼长远发展,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跨越:第一阶段,以信息化需求牵引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机械化建设的质量、效能和水平。第二阶段,在巩固和强化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军队信息化体系。第三阶段,形成与主战武器高度一体化的武器装备体系,使我军具有较高的指挥控制、态势感知、快速部署、联合作战和实时保障的作战能力。 在项目安排上,抓住关键,形成特色。要把有限的投入用在“刀刃”上,通过局部跃升带动整体发展。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克难关,重点解决规模小、效能低的问题,逐步构建全军各类信息的实时指挥控制、全维侦察监视、数字通信传输、有效电磁压制和精确火力打击的综合平台。当前,要着力研制GPS干扰器、电磁脉冲炸弹、芯片生物武器等新机理、新概念信息战装备,大力研究黑客程序、计算机病毒等网络攻击技术。通过这些信息战项目的研制、开发和运用,力争在未来作战中获取局部优势,真正掌握几件有效制敌的新法宝。 实行一体化发展模式 新军事变革是由军事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理论的创新以及编制体制的调整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关系,即技术进步和武器发展推动新军事理论的形成,新理论又对武器装备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引导军事技术向前推进。新武器装备和新军事理论促使军队编制体制发生变化,而编制体制上的变化,又从制度上、组织上保证了新武器装备和新军事理论之间的统一。因此,要实现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精心规划、周密部署的基础上,使内部各要素有机“融合”,以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武器装备战斗力的提高,努力缩小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全面加速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机械化平台的改造和信息化装备的研制,贯穿于武器装备寿命周期各个环节,包含火力、机动、防护和信息等多个领域,涉及训练、使用、维修、管理等多方面。应运用系统工程、并行工程等原理,采用综合设计模式,强调技术标准统一,使用手册与训练法规等相关配套建设也要紧紧跟上,以此保证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主装备及其保障系统,平台及其信息系统要作为一个整体同步进行研制,使其达到最佳匹配,以提高武器装备本身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确保武器装备能够尽快适应信息化战场作战的要求。 现代战争是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对抗,是各种武器装备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整体合成能力的对抗。与之相应,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就不仅是单个武器装备和战斗单元战力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分析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按照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的提法其实与当前全球兴起的工业4.0提法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无非是更针对当前国情状况和需要,其实质仍处于工业4.0趋势的范畴。工业4.0的提法最早由德国政府提出,也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旋律。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很大程度上在处在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周期中,制造业大国地位也在这段时期内得到了确立和巩固。这个时期的制造业演进的突出特点为主要依靠资源与投资拉动,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制造业偏生产型特征,产业分工大部分集中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而且这种演进模式很大程度上挤压了环境生态。从制造业升级路线来看,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现代管理等环节与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初步具备了现代制造业的雏形,要扭转大而不强的窘境,抓住当前世界工业信息化趋势并迎头赶上迫在眉睫。特别是我国当前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倒逼效应显著。政策和行业层面上政府推动转型和升级的决心很大,未来的制造业将以信息化融合为重心,呈现依靠技术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更加注重技术能力积累,制造偏向服务型,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挺进,环境友好等特征。 图1、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演进趋势

装备保障信息化教学提纲

装备保障信息化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思考 一、装备保障信息化概述 1、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定义。装备保障信息化是指在军队装备保障体系中,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装备保障理论,融围绕装备全寿命周期展开的装备保障指挥、管理、通信、防卫等活动为一体,使装备保障信息在装备保障整个体系中快速、流畅、有规律地的流动,并通过对装备保障信息的使用和转化,实现对部队快速、持续地实施精确保障,提高装备保障效能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于装备保障信息化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装备保障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装备保障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是实现装备保障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装备保障的现代化就是在传统机械化战争形态下的装备保障的基础上实现装备保障的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的范围涉及到整个装备保障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各项保障活动。即涵盖装备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又贯穿平时装备的“修、供、训、战备”的业务管理,理论研管究,人才培养等,还包括战时装备情报侦察、指挥、抢救抢修、防卫等各项保障活动。装备保障信息化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保障,使装备保障信息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快速、流畅地流动,为装备保障信息提供发挥其自身信息优势的平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实现,重在对保障信息的转化与使用。只有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各项保障活动,并把各类保障信息管理好,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各种信息处理手段,进行处理,最终转化为装备保障的推动力,才能体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价值。装备保障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深化保障观念、保障模式、保障手段和方法改革的一系列的动态变化的历史进程。

2、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目标。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装备保障是对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装备保障形态的描述,它以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在装备保障领域的作用为主线,凭借信息技术完成了传统松散性装备保障结构模式,向全军装备保障高度一体化的保障结构模式的转变,实现从战略到战术全军“无缝衔接”的大量装备保障系统;通过“信息流”使“物资流”集约化、社会化、远程化、智能化,部队战斗到哪里,装备保障就精确地“适时、适地、适量”保障到哪里,即实现精确保障;通过装备保障资源与需求的可视化,以“价值链”理念为指导,以作战部队为中心,实施高效的主动配送保障。“无缝衔接”的装备保障系统,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松散性保障进行根本改革,使整个装备保障体系中条条和块块实现前所未有的紧密衔接,使得装备保障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在战略层,应对装备保障力量严格区分为统供和专供,并对统供部分着眼全局,整体谋划与运用。在战役战术层对通用保障力量实施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调控,充分发挥保障力量的整体效能,最终对通用保障力量的运用形成“五个一体”的格局,即纵向自身军兵种内部的“上下一体”,横向各军兵种之间的“左右一体”,战役战斗各个阶段的“前后一体”,保障力量在地、空、海等空间布局上的“空地一体”,保障力量构成上的“军民一体”等。“主动配送”保障主要是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保障力量的可视化,并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的需求,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通过灵活调遣保障力量,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它是针对传统的“反应性”或坐等部队申请的被动保障模式而言的。配送式保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引进了现代企业的“价值链”观念,在观念上以用户即作战

最新 项目管理模式优化方案-精品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房地产公司工程管理问题探析 【第一章】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策略研究绪论 【第二章】房地产工程与现代项目管理 【第三章】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ZD地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实践 【4.2 】LH集团项目管控模式介绍 【第五章】项目管理模式优化方案 【总结/ 】房产企业工程管理形式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项目管理模式优化方案 5.1 重视项目规划设计。 决策立项后的房地产项目,其规划设计往往是后期项目开发建设的关键,其工作成果与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质量、投资的回报和效益直接挂钩。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必须站在适应市场需求的目标上,从功能定位、标准制定与传承、经济效益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所设计的产品除考虑最终客户的承受能力外,还要充分考虑地段、户型、面积、小区风格、配套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形成合理的设计方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和设计单位的沟通、尤其是设计主管人员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实现在整个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与设计单位进行密切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其次要始终认识到项目管理人员对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与项目整体成本控制息息相关。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果物--规划设计阶段预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写--一定要能够全面、准确、不缺项,能够为项目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良好基础。 5.2 精细化开发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主要指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两方面。 5.2.1 质量管理。 质量永远都至关重要的,地产项目也是如此。质量目标的制定、质量管理的规划必须要在项目前期进行介入。在以往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往往被狭隘的定义为了施工材料的质量鉴定、施工工艺的鉴定等,而越来越多的观念认为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不出错,而是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的使用标准。质量管理的规划,就是确认一系列的质量目标,通过执行必要的管理过程、协调必要的管理资源,用以实现地产项目特定的质量目标。质量管理规划的有效落实,来自于对施工人员有明确目的性的技能培训,来自于对项目干系人员质量意识的培养,来自于整个项目管理组织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确认,来自于地产公司项目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5.2.2 成本控制。

装备系统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新技术被优先用于军事装备, 使得现代武器装备的复杂程度和占有的元器件数量大大提高, 装备的维修和保障也越来越复杂, 大型复杂武器装备都面临着使用保障费用高和战备完好性差两大难题, 引起了世界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为解决这个问题, 国外大力开展了装备综合后勤保障研究( Integrated Logistic Support即 ILS) , 其主要目标就是用可负担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装备系统的完好性指标, 并规定综合保障计划从整个采办工程项目立项开始,且在装备系统寿命周期内始终执行。 1.国外综合保障现状 1.1俄罗斯综合保障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同时,俄罗斯军队的改革工作也在逐步深化。例如,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为适应现代战争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在前苏联体制的基础上,既有所继承,又有较大的调整。 一、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 俄罗斯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基本上继承了前苏联统一管理分级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国防部总装备部和各级装备部门负责全军通用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在各军种司令部设立的技术保障部门负责本军种专用装备的维修保障。 总装备部通过下设二部一局,即导弹军械部和汽车装甲坦克部和发明局,统管全军通用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导弹军械部和汽车装

甲坦克部各编制有5~7个处,分别负责武器装备的采购、调配、使用、管理、保养和修理,并对新型和改进型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提出要求;发明局主管全军的发明与合理化建议工作。 各军种司令部也相应设立了导弹军械部、汽车装甲坦克部(或汽车牵引车部)和合理化建议委员会(或发明局),由主管装备的副司令领导,负责本军种的通用武器装备的采购、调配、使用、管理、保养和修理等业务。各军种(陆军除外)的专用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由本军种司令部技术保障部负责,并由司令部分管技术和工程的副司令领导。军区集团军一直到连一级分别由各级的副职负责本级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工作。 二、建立划区保障与平战结合的保障体制 为了使保障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俄军现已在高度集中统一的保障体制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区域联勤性质的划区保障体制,并通过在各军区设立的若干划区保障中心来具体实现这种保障体制,负责对保障区域内的各军种进行后勤和技术保障、其中,平时的维修保障由各军区设立的综合性的技术修理中心承担。技术修理中心属于非建制单位,设有若干修理厂和修理所。由于它有一定的业务自由度和经济自主权,故平时还可开展有偿出租仓储设备和提供运输及维修等服务。而建制维修机构主要组织战时装备的维修保障。 三、制定三级维修与分类实施的保障制度

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从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和有效途径三个方而分别进行阐述并总结,以期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0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专有名词。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以先进技术为指导,为各产业提供富含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装备产品,对我国高端领域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方向引领着我国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整条生产线的中枢地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了该产业的发达程度。由其特点可见,技术创新是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1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孙韬[门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会逐渐向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于兆吉等[2]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是要在环保的基础上获取最大利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孙景新[3]认为,中国经济要想从资源消耗型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作为突破口。马玉山在“2015中国制造业创新论坛〃中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精细

化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研发出更完善的创新产品。 2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Song [5]指出,美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鼓励支持,如减少税收、给予投资补贴、建立研发试点机构等。日木政府为提升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的竞争优势,在国内建立"官产学〃联合组织和国外高端技术引进研发机构。可以看出,政府支持是影响其国内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Lee, Tang-Chih 提出,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水平与其生产技术的先进水平呈正相关。根据美国经济生产的基本情况发现,投资于IT行业的比重在持续增长,且消费者对其生产或消费的装备水平升级有更大需求[6]。Yam [7]根据香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发现外部投入的增加可有效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及合理配置可利用资源。AdegokeOke [8]以英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中劳动灵活性与混合灵活性的相互作用对产品创新的影响。高丹丹[9]将R&D人力资源、R&D 资木投入以及创新产品研发相关的费用归为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将申报的专利数、己成功授权的专利数以及研发出的创新产品数归为创新产出因素。王佳瑶[10]以知识基础存量、知识流动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三个维度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是促进技术创新出现的主要原因。 3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Om恰等[22]指出,加强企业生产链中各环节的沟通与协调可有效

应急救援装备的保障体系建设解析

应急救援装备的保障体系建设解析 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急救援装备以及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将以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特征与要求分析为切入点,对该类型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展开深度解析,期望能够为国内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提供一定启示。 标签:体系特征;保障体系建设;应急救援装备;救援任务 应急救援装备是指用于应急救援以及管理的,技术力量、工具以及器材等技术装备与物资装备,可以按照适用性、具体功能以及使用状态分成三类,像日常应急救援装备以及战时应急救援装备等,都属于应急救援装备范畴。通过大量实践发现,应急救援装备具有高效处理事故、保障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因此进行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是极为必要的。 1 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特征与要求 1.1 能够应对突然行动 由于应援装备所对应的事件多以突发性为主,有着较为突出的不可预测性特征。这就意味着装备保障行动也要随时进行展开,要在装备进行使用时,第一时间展开保护措施[1]。所以保障体系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要在日常做好充分的物质、心理以及组织准备,要做好各项应急保障预案制定工作,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项保障措施能够及时开展。 1.2 能够保证设备灵活度 为达到应急救援要求,救援装备通常需要具有便于运输以及机动灵活的特性,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按照具体需要,自由对装备进行组装与运输,能够在救援现场快速完成安装工作,因此保障体系也要按照这一特性做好保护措施,要对装备运输与使用方式进行明确,并做好相应保障手段[2]。 1.3 能够应对任务多变性 因为救援任务地点与类型变换较为频繁,所以保障体系也要做好变化应对工作,一方面要拥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要能够提前对保障需求进行预测,并做好相应保障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要拥有较为灵活的保障方式以及指挥方式,要能够对保障行动有效性以及及时性进行保证[3]。 2.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2.1 整合保障力量,保证全程保障与综合保障结合

项目管理模式案例背景材料

案例1:青山公司新生产线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困惑 0 引言 广西青山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公司”)12 万吨纸浆生产线项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项目机会研究、可行性论证、主管部门核准、专项审批、集团公司审批等辛苦而繁琐的工作,终于正式核准立项了。然而总经理陈兴国却始终高兴不起来,因为陈总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禅局中,下一步棋不知该如何布局才好,而这一步棋恰恰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一步,那就是到底应该选择哪种项目管理模式? 在项目立项之初,青山公司董事长就曾建议采用EPC 总承包模式,然而经过多次的讨论,陈总逐渐发现,公司内部项目主要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采用DBB模式。至此,项目初步设计已完成,贮木场场平工作已正式启动,工期原本就很紧张,招标工作必须快速跟进,然而到现在具体实施模式还是没有确定,项目进度被迫延误,陈总心中反复思量着不同意见,左右为难,万分焦急…… 1 背景 青山公司位于广西省S 市新谷县,该地域具有优越的适宜植物生长的光、热、水、土等条件,是广西省重点发展林纸产业的区域。青山公司1999 年建成投产,是以广西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投集团)为投资主体,S 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新谷县林业投资公司等单位共同出资并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的现代化制浆造纸企业。公司目前拥有年产10 万吨纸浆厂一座、林基地100万亩,以及年产原煤12 万吨煤矿一座(见图1)。主要产品“三针”牌硫酸盐漂白针叶木浆畅销十多个省、市、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青山公司共有员工1200 多人,平均年龄31 岁,人才专业结构包括制浆造纸、营林造林、林产化工等30 多个领域。 纸浆厂一期工程设计规模为年产 6.12 万吨,于2001 年建成投产,投资15.08亿元。一期工程工艺技术先进,采用国际竞争性采购和国内配套结合的方式进行物资和设备的采购工作。2003 年广投集团投资1.1 亿对纸浆生产线实施了“7 改10”的技改项目,公司产量大幅提高,生产经营逐步好转,现年生产能力为10.5万吨。随着造纸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10.5 万吨/年规模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国内外浆厂经济规模已提升到20 万吨以上,并且老线由于每年承担巨额折旧费用,连年亏损,在行业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此青山公司提出增加产能的计划,即新建12 万吨纸浆生产线。项目已经通过省经信委核准,并确定为省2009 年重点投资项目。 12 万吨纸浆生产线项目按照项目实施过程主要划分为前期规划与准备、设计、采购、施工、开车、验收等6 个主要阶段,项目实施内容主要由25 个子项目组成(详见附件)。项目估算总投资95594.76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4389.91万元(包括设备购置费64198.78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204.85 万元。项目于2009 年10 月18 日动工建设,计划总建设工期24 个月。 12 万吨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由青山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李志成担任项目部经理。项目部从各分厂、部门抽调工程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项目部力量,专职负责项目建设日常管理工作。项目部设立设计、采购、施工、开车、财务、控制、质量、行政等专职岗位,并对各个车间、工段设立专门负责人,同时从外部聘请技术和管理支持协助进行项目管理(见图2)。项目部中有 3 人曾全程参与一期工程和完善工程建设,另有少数人员部分参与过,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建筑业传统项目管理模式

建筑业传统项目管理模式 随着行业深入调整,施工企业发展模式由过去粗放式、劳动密集型向精细化、技术密集型转变,大型上市房地产公司业务、资金的 转型、转移,导致施工任务急剧减少;一些开发商为寻求自身利益最 大化,将风险转移给施工单位;许多中小施工企业为了生存,盲目的 压低投标报价以期中标。同时银行对房地产市场贷款政策改变,导 致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链很难正常运转,开发商企业的履约能力大 幅降低,以上这些外在因素导致施工单位经营风险的快速增加。 从施工企业内部看,普遍存在经营风险管理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在房地产“黄金十年”环境之下,施工企业管理者对经 营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设立风险管理的风险点识别和防范措施,无法有效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应对,无法进行合理的规避或转移。 建筑企业由于长期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信息管理系统起步较晚,没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方便、快捷和随时监控的功能建立起完 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过程控制意识淡薄。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层注重预算和决算,忽略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降低。另外,项目管理部多是临时性的组织,无法从成本管理体系构建上着手控制,大量项目的成本管理仍 处于粗放型管理,只管完成施工生产,不出事故。指标考核时,也 重点放在进度、质量、安全上,而轻成本核算,到工程竣工决算结束,才根据实际收入和实际支出得出利润,而往往忽视成本的过程 控制,大大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效益。 (2)材料控制制度不健全。占施工成本60%材料成本控制是影响 整个施工成本的关键。而目前大多数项目部在材料成本控制方面存 在许多弊端,如事前没有材料采购计划,不进行采购方案比选、不 考虑材料资金成本、缺少价格调查、采购人员职业素质低,缺乏成 本意识,暗箱操作,导致材料成本增加。

【项目管理知识】主流新产品开发模式介绍及比较

主流新产品开发模式介绍及比较 SGS重视寻求突破性的新产品构思和产品概念,认为一个良好的新产品创意将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在立项前做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多花功夫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把研究重心从具体的产品开发层面提升到产品价值层面。 只有同质化的产品,没有同质化的需求,营销和创新是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新产品研发与产品管理在企业的经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剧烈变动的3C时代(客户Customer、竞争Compete和变化Change),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显著缩短,这使得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的发展战略已从"制造产品"向"创造产品"转移,盈利模式及新产品的开发与企业的获利及成长划上了等号!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转向产品管理的竞争。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停留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市场造势的阶段,在快速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产品开发模式和产品管理方法的同时,人们常常没有注意到企业现状、行业特征与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一味地生搬硬套和仿效所谓“实践的产品开发模式”,我们认为这是现代版“削足适履”的重演,我要说的是IPD也不是产品开发的全部,更不是能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会随着环境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臻完美。 自从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来,新产品的开发管理体系已经经历了以下的五个主要阶段: (1)50年代的创新理论分析研究及技术创新理论的创立阶段; (2)70年代的技术创新理论系统开发阶段; (3)80年代的技术创新理论综合化、专门化研究阶段 (4)到90年代的商业价值的集成产品开发阶段

(5)以及21世纪以来的基于盈利模式、顾客价值与竞争价值导向的产品管理阶段。 我国理论界和研究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研究与开发管理、技术创新等学科领域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以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为代表,研究并提出了产品功能成本优化理论和产品创意激发方法,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系统地研究了关于产品创新的研究与发展管理问题,学者胡树华、万君康教授借鉴生命科学的结果,提出了产品创新的生物学原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刘希宋教授主导了企业产品创新(开发)战略选择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项保华教授在企业战略与决策行为、变革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研发管理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海之力研发管理研究中心在研发管理体系、盈利模式、产品管理与产品战略规划、产品需求分析和研发绩效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成果,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文简单地对当前几种主流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作一介绍,以供企业产品研发和产品管理的同仁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项目管理的职能式开发 这是企业通常采用的产品开发模式,总经理或市场部门确定新产品创意和决定是否立项,研发/技术部门负责设计开发、测试,形成产品样机或服务方案,再转由生产部门批量制造,市场部门负责销售,客户服务部门提供售后服务。各职能部门只负责新产品开发的某一阶段内容,并且制定本部门的业务操作流程,虽然有项目经理或形式上的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但他们并不对产品的终市场成功负责。 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关注的是各个部门的纵向管理,对盈利模式、产品概念、研、产、供、销一条龙的横向关系缺乏管理,使得产品的开发过程缺乏关注,很少有人全面地来看待产品的市场价值、产品战略、开发方式和营销组

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如何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如何加强项目管理 公司当前的项目管理良莠不齐,有集团的标杆,也有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失控的反面典型,更多的是不规范的项目管理。按照集团公司战略实施指导意见及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与改革新思路,促使公司必须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突破发展瓶颈,使公司良性高速发展。 一、当前公司项目管理现状 当前公司项目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自主实施、联合实施、合作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三种管理模式下的项目部,均存在各种各样管理不善的问题,共性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项目管理混乱,体系运转不畅管理低效。 管理链条长,层级多,工作效率低下;有的项目部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科学,造成项目管理混乱,企业声誉与利益俱损。 2.计划管理缺失,漫无目的盲目工作 通常表现在无工作计划、计划性不强或不落实工作计划,造成工作落空或执行不到位。 3.资源管理不科学、整改乏力。 当前突出问题是人员素质和质量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项目经理、项目管理班子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履约的要求;资金不足,现金流断裂,导致施工原材料无法采购、施工受阻,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和质量,分包商追讨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等。设备配备不科学,所配备的设备在生产能力、功能、功效等方面满足不了工程需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 4.合同管理失控,公司履约无望诚信丧失。 合同管理失控表现在项目部履约意识差、管控措施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履行主合同意识差,进度、质量不能满足要求,且找不到解决办法;二是分包合同执行力差,对分包商缺少强有力的制约措施,致使分包商操纵项目的主动权,项目部履约只能被动应付。 5.成本管理粗放,控制不严利润流失。

工程造价管理新思维-杨宝明

工程造价管理新思维 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为什么建筑业市场一直比较混乱? 为什么建筑业市场集中度提升缓慢? 为什么建筑业行业利润低下? 为什么建筑业腐败案子层出不穷?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建筑工程造价估算困难,造成市场严重不透明。不透明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市场集中度就难以提高,市场就会充满无序恶性竞争。对造价成本控制困难,使建筑企业利润被层层截流在基层,富了和尚穷了庙。也正由于市场不透明,就会有更多的人敢于混水摸鱼,在招投标和工程结算上搞腐败。 不仅工程总造价及时准确估算困难,形成造价的各关键要素(见下式),即量、单价、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国内工程建设各方(业主、造价咨询顾问,承包商)都难快速准确搞准。 总造价=∑i[工程量×单价×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 虽经过10年推广,工程量计算现阶段绝大部分造价人员还在用手工计算,速度慢,误差大,量的高估冒算在国有投资项目还大量存在。 材料、设备、机械租赁、人工与单项分包价格还靠人工采集数据的定额站和建材信息网提供数据,与实际的市场行情相比,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都有严重问题。 消耗量指标还在引用数年一编的政府定额,甚至是将近20年前的定额依据(如上海还有大量工程引用93定额),与实际情况差距甚大。 这种情形使准确快速测算成本造价非常困难。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客观原因在于这些造价要素的确定由于计算复杂、数据海量和工作量巨大,存在相当大的实际困难。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缺乏活力,使造价咨询企业和软件信息服务商创新能力不足,加上各地造价管理条块分割严重,标准林立,阻碍竞争,阻碍了中国造价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 事实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工程造价的各关键要素都已可以找出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使工程造价人员有能力快速准确获取各造价关键要素数据,能快速准确分析工程不成为难点,让行业比现在透明很多,使行业混乱和浪费的局面改进很多。 二、工程造价关键要素详细分析 从总造价计算式(见下式)相关的各造价要素,以及对应的难点问题,我们作逐一分析: [工程量×单价×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 总造价=∑ i 2.1工程量 大中型工程的计量工作,在全过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工作量是相当是大的,且有相当巨大的计算难度。如曲面弧形等不规则构件的扣减非常困难。从头到尾完整算一次已属不易,耗时巨大。全过程造价控制,

浅析新形势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型及发展

浅析新形势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型及发展 【摘要】随着施工企业竞争的进一步激烈,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提高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就新的形势下,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模式如何转型、创造新模式,实行高效运营管理以提高施工企业竞争能力进行阐述,并就项目管理转型管理中人才教育、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予以分析,以提高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率,提升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施工项目项目管理管理模式转型 0前言 当前,节约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提出,使得建筑业企业在传统竞争节约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资源节约的重要性,项目管理也由原先单一的模式向复合型模式转变。现今经济危机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更为必要,无论是企业对项目的投标技术方案,还是技术管理实施过程中具体措施,均应充分体现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和环境保护,以降低设备功耗,提高能源效益,广泛引入建筑节能技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1施工项目从以现场为主的施工阶段管理转向项目全寿命(过程)管理 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中,长期存在着专业分散、职能分割、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境况。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和咨询服务被分割在不同的职能机构,可行性研究由政府指定的专业工 程咨询单位提供,勘察设计由工程设计院进行,招标代理由专门的招标代理公司组织,工程监理由监理公司承担,工程建造由承包商负责。这种职能分割使各职能机构仅从阶段着眼,缺乏整体观念,前后信息链断裂,浪费人力资源,缺乏完整一贯的信息支持,使决策的正确性、设计的合理性、监理的有效性、施工的科学性、业主管理的特性都大受影响。 1.1倡导支持业主实施代建项目管理 多年来,我国建设项目的管理多采用由业主组建基建办、筹建办、指挥部进行管理的模式。一旦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原有的项目管理班子就解散。被称为“项目来了组班子,项目完成散摊子”。 因此往往是管理经验不能承袭升华,只有一次教训,没有二次经验,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和经济损失。所以,工程建设首先需要规范业主行为、要求和支持业主整合人力资源,组织专门的项目管理班子进行建设管理。对于业主没有条件组建项目管理班子的,应该提倡由业主委托专业机构(咨询公司或项目管理企业)代表业主进行项目管理,也称为“代建制”。由于项目管理公司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不仅可以大大减轻业主的负担,并且可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果。

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端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项关系国家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长期重点任务。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指出,“十二五”期间,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头戏。在此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政策导向、布局战略和资金投放力度,将成为影响各地方制造业升级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首要工作:找准地方高端装备的战略定位 研究与规划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定位时,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区域战略定位与装备制造业的全国产业布局情况,深入理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内涵,在充分调研与掌握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与发展布局。 首先,区域产业定位应符合国家在相关产业上的整体布局政策。由于历史原因与国家战略需要,目前我国航空制造、卫星、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领域在相关行业政策的指导与约束下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格局。在上述大型高端装备的整机领域,尤其是航空装备领域,建设新兴产业集群的难度较大,基本取决于领域内大型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需根据国家产业布局政策来清晰定位相关产业。 其次,要依托本地现有的优势装备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因此,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发土地、人才、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以提升本地特色高端装备产业竞争力为主线,在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与产业合理布局的情况下,确定重点产业与重大项目的布局与落地。 再次,交通区位、城市经济水平、教育科研、人才储备、产业配套环境等都是确定战略定位所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总的来说,地方政府需要在深入理解国家政策与产业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准确评估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区域中的定位,基于地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明确清晰可行的产业战略定位,才能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与紧紧把握区域发展的机遇,促进产业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期中取得稳步健康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