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间文化题库

民间文化题库

民间文化题库
民间文化题库

民间文化题库--民间文学篇

荆山桥的传说

从前,徐州东北约二十里处,有一座一百单八孔桥洞、三里多长的大石桥横跨在不牢河的水面上。河上石碑很多,狮居龙盘,桥头石碑坊高耸,十分壮观,这是我国古代石桥中名列第四位的“荆山桥”。

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一个姓姚的小伙在河上摆渡。因他生的浓眉大眼,五大三粗,皮肤很黑,大家都叫他“姚老黑”。姚老黑外像很凶,却生着一副菩萨心肠。

姚老黑摆渡有个规矩,只收富人的银子,不收穷人的钱。他总觉得摆渡不如造桥方便百姓,他母亲暗示他,要想造桥,就得依靠徐州大户张佰量!

一日,徐州城里的张佰量坐船过河接闺女。等他爷俩返回到河中间时,姚老黑便伸手要钱,而且是要多少就是多少,否则就把他爷俩赶到河中心的小岛上去。接连三年,价码年年上涨。为此,激怒了张佰量,他发誓要修桥。

张佰量一言九鼎,出资修好了大桥。姚老黑也说话算话,大桥完工后,他把船橹插在荆山下,把船拉到荆山顶晒了起来。现今,荆山坡上还留存着一条竖印,那就是当年姚老黑拉船时留下的痕迹。

荆山桥的传说是一个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已被《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徐州市区卷》收录在册。可是,张佰量建造荆山桥确是事实,《徐州府志》就有记载。

荆山桥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石桥除了毁于战火和人为破坏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1、现代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大运河的运输功能;2、道路的迁徙和转移,使徐州中心位置偏离该桥,造成该桥的交通功能降低;3、现代大运河改道,致使原有河道功能消失,使该桥逐渐荒废。现如今只剩运河北岸的牌坊和一段引桥,但荆山桥的传说流传至今。

九里山传说

九里山一带的传说渊源久远,流传广泛,很多传说在徐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战争传说更是名扬九州。九里山的山口崖壁上刻有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九里山古战场遗址”石刻,山口前还有两座汉阙。九里山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舜帝,传说舜帝曾在九里山白云洞指挥作战,并以九里山为重要依托和军事后方。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而九里山作为古彭徐州的天然屏障,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舜帝算起,发生在九里山一带的大小战争就有400多起,因而有关战争的传说成为九里山传说的一大特征。目前流传比较多的战争传说有:舜帝征服异族部落之战,周公东征之战,晋楚争夺彭城之战,陈胜吴广与刘、项反秦起义,项羽夺彭城奔袭战,刘邦项羽彭城决战,韩信十面埋伏之战,关羽砺刀九里山,南北朝彭城拉据战,朱棣九里山伏击战等。

九里山传说中形成的战争文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文化辐射功能。九里山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屯兵驻守、争强图霸的重地,才使它招致了连绵不断的战争。或许是淳朴、善良的百姓长期饱受战争之苦,渴望有一个和平安逸的生活,为抹去战争的血痕,淳朴、善良的百姓又赋予了年代久远、绵延九里的山体以很多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风土人情的传说——韩母墓的传说、马场湖的传说、白云洞的传说、白云洞的爱情故事传说、琵琶山的传说、小龟山的传说、团山“金磨盘”的传说、王母娘娘腚迫石的传说、权谨守孝九里山的传说、窑神节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向往美好,渴望和平的体现。同时也教育人们要永远保持并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进而也为后人留下了乐此不疲寻找这些传说踪迹的动力。

记载九里山传说的诗歌、史籍有很多,如著名上古学家徐旭生著的《中国古史汉的传说时代》、汉武帝时司马迁《史记》、唐朝李华《吊古战场文》、施耐庵《水浒传》、明代马惠《九里山》诗、清代邱松月《过九里山》诗等,都先后对九里山韩信十面埋伏之战作过描述。特别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十几次在不同场合谈论、演讲、点评楚汉相争和“十面埋伏”的故事。1952年10月29日他视察九里山时,竟作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点评妙论。他说:“韩信在九里山下起兵‘十面埋伏’,给项羽致命一击。”这些都为九里山传说的流传、传播、传承,插上了神奇的翅膀,形成了九里山传说口头文学的文化空间。此外龟山汉墓、白云洞、磨旗石、曹参井等特有的地方风物遗迹,既是九里山传说中的佐证,又成为可以印证的“可信物”。

可以说九里山传说在学术研究、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丰县张道陵传说

丰县张道陵传说是包含道家思想和理念的众多宗教故事,是广泛流传于丰县民间的散落的优秀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费楼村尚有“天师府”、“张天师祖陵”、“药盒子”圣地、“北周天和观”遗址等大量历史遗存。自张道陵创立道教,并发展成为一代天师,关于张道陵的传闻轶事在丰县民间广为流传。

丰县有关张道陵的传说有《张老汉巧占天门穴》、《张道陵是神童》、《张道陵与黑水圣母的不解情缘》、《张道陵与虎头鞋虎头帽》、《白虎来黑虎走》、《驱鬼避邪灵物-桃木》、《张道陵缘何是蜀中制盐业的祖师》、《从星罗棋布的宫观庙宇看张道陵影响》、《抬辇求雨》、《朱元璋立国号为明》、《药盒子的由来》等20多个。

张道陵及其所创立的道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学术以及民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道陵传说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中国的根祇全在道教……”道教学说自汉代以来被推崇,历经两千年长盛不衰,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道陵传说中保存了大量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为研究汉文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宗教文化源流之一,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有很多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张道陵及道教文化。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大多数年青人对张道陵传说失去兴趣,张道陵传说面临失传的境地。

丰县刘邦传说

刘邦传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末期。刘邦曾祖刘清为魏国大夫,秦灭魏,由大梁徙丰,因避秦祸,旋隐于丰邑西北离城十二里的力村疃(今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始有“凤凰点穴”、

“蚂蚁筑坟”、“坟墓三迁”及“金交椅坐二十四帝”的传说。至刘邦在丰西泽斩蛇起义(号赤帝子),推翻秦朝统治,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开创大汉帝国,刘邦传说大量涌现。司马迁撰《史记》时,曾来丰实地考证,有些被记入《史记》,如“丰县龙雾桥”的传说。关于“刘邦斩蛇起义”的传说,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有同样的记载。除了部分历史上曾经记载,大部分刘邦传说流传于民间,世代口头传承并不断丰富。现代也有人搜集整理发表于各类出版物上,如刘恒心编撰的《汉祖流史》、邓贞兰搜集整理的《刘邦出世》、王文升撰写的《汉高祖秘闻录》等。

刘邦传说已知的约有30多个,大体可分为五部分:一是刘邦出生前的传说,如“金交椅坐二十四帝”、“厌气台”、“凤凰点穴”、“蚂蚁筑坟”、“坟墓三迁”、“龙雾桥”等;二是刘邦儿时的传说,如“刘邦降生”、“五门”、“七里铺”、“蛛网门”、“马歇蹄”、“蝼蛄救天子”等;三是刘邦青壮年时期的传说,如“落马碑”、“赤霄剑”;再者是刘邦起义及称帝后的传说,如“丰西泽斩蛇起义”、“皇藏峪飞来石”、“垂缰井老马救主”、“刘邦落难封戚姬”、“人神城隍爷纪信舍身救帝”、“邀帝城”、“新丰宫”、“刘邦家酒”、“刘邦咬牙封雍齿”等。

刘邦传说可信度高,大多皆有史书记载,丰县境内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如汉祖陵、龙雾桥、斩蛇沟、五门、厌气台、七里铺、邀帝城等。其故事性强,生动传神,美丽动人,历经两千多年,仍具盛传不衰的生命力。刘邦传说虽然有风水、神化色彩,但主要还是展现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胆识过人、超凡脱俗、胸怀大度、纳谏如流、善于用人和爱国爱民、热爱家乡、尊老爱下、聪敏性善的优秀品质。

刘邦传说历经多代人的提炼,故事精练、结构巧妙、语言丰富多彩,人物生动、形象逼真,内容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邦传说更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中不仅保存了战国末至秦汉时期大量的珍贵资料,是汉文化的重要内容,亦蕴含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丁兰刻木的传说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丁兰刻木传说”作为儒家孝道文化的经典,被收入《二十四孝》,广传华夏。“丁兰刻木”的故事世代相传,备受推崇。传播丁兰孝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刊印本“二十四孝”把丁兰刻木列为榜首。

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村(古代称“小张桥”,自汉宣帝御封丁兰为中大夫始,改称“丁兰集”)是丁兰故里,现存有丁兰墓、丁公祠遗址、古碑等,“丁兰刻木”的传说更是世代相传,备受推崇。

据明版《丰县志》载:丁兰,河南陈州人,后寓居丰县东十里(今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早丧父,事母至孝。及母丧,刻木孝母,事母如存。“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刻木事亲,所表壳积极意所在,也是丁兰孝道核心思想。虽然丁兰刻木传说在国内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细节上也存在差异,但在丁兰刻木奉母这一内容上大体一致。

相传丁兰自幼不孝,经常打骂寡母,其妻虽贤,但多劝无效。一次丁兰锄地歇凉,看到树上小乌鸦觅食喂瞎了眼的老乌鸦,又见羔羊跪着母羊吃奶,有所感悟。从此翻然悔悟,决心做个孝子。适巧此时丁母又来送饭,丁兰慌忙去接,怕挨打的丁母,见状惊惶失措,回头急逃,撞在路旁大柳树上气绝身亡。丁兰见状,哭得死去活来。厚葬母亲后,用该桑木刻了一尊母像,供奉堂前,一日三餐供祭,昏定晨醒问安,出必告、返必面,决心痛改前非,待

母像活着一样。

传播丁兰孝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刊印本“二十四孝”把丁兰列为首。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有大鼓、坠子、莲花落、洋琴、快书、花鼓、豫剧、梆子戏、柳子戏等多种宣传“二十四孝”形式的出现。从朝阁到郡县、从乡村到都市,忠孝节义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

随着祭祀人的增多,影响范围的扩大,约定成俗,每年腊月初三、三月三为丁兰庙香火大会。各方人士前来拜祭,并带来了塞外的名马、东北的“三宝”、苏杭的丝绸等进行贸易,丁兰集因此成为闻名一方的繁荣集镇。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丁兰孝道所倡导的“孝”的积极意义所在,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保护这一传说的原生风貌,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沛县刘邦系列故事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关刘邦的故事源远流长,内容繁多,千百年来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

刘邦系列故事大都短小精悍,独自成篇又相互联系,从刘邦出生到当皇帝,大致框架了刘邦传奇的一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刘邦复杂的性格以及从善如流善于用人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其故事性强,生动传神,美丽动人,虽然有风水、神化色彩,但主要还是展现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胆识过人、超凡脱俗、胸怀大度、纳谏如流、善于用人和爱国爱民、热爱家乡、尊老爱下、聪敏性善的优秀品质。经历代人的提炼、加工,故事精练、结构巧妙、语言丰富多彩,人物生动、形象逼真,内容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邦系列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中不仅保存了战国末至秦汉时期大量的珍贵资料,是汉文化的重要内容,亦蕴含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刘邦故事对于启迪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邦系列故事大致可分两类:一是野史传说,如《刘邦出世》、《马歇着为何抬起一条腿》、《蝼蛄救命》、《鼋汁狗肉》等;二是正史记载,如《斩蛇起义》、《约法三章》、《分我杯羹》、《四面楚歌》等与《史记》等史料所记载的事例大致相同,内容更加丰富,叙述更加口语化。它既是当地幼儿启蒙的教育内容,又是当地成年人茶余饭后品鉴人生的话题。刘邦系列故事对后辈沛人性格的塑造和当地民风影响极大。

贾汪煤矿文化

贾汪煤田开发较早,享有徐州煤田“母矿”之称。贾汪煤矿文化是随着贾汪煤炭开采而兴起的一种群众性、普遍性、粗旷型大众文化,它的发展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贾汪煤矿文化主要分布在以贾汪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地域分布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早期的煤矿工人,大多是从贾汪区周边地区汇集过来的农民,他们为了糊口谋生来到贾汪下煤窑挣钱,他们一起劳动、生活、娱乐,共同创造了贾汪煤矿文化,而贾汪煤矿文化的发展又随着人员的流动向周边地区辐射。其主要内容为:与煤矿有关的重要历史故事;与煤矿文

化有关的历史建筑;与煤矿有关的历史歌谣;祭拜窑神等。

贾汪煤矿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性;二是具有贾汪方言特色的艺术性;三是具有许多革命历史遗迹的红色历史特征和不可替代的再生性;四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五是具有广阔的的地域性。这些特征形成了贾汪煤矿文化独特的魅力。

贾汪煤矿文化是由煤矿建筑、煤矿遗址、革命历史遗址、窑神庙会、煤矿工人歌谣等多个方面组成,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地域性广、地方特色浓厚,具有多种艺术研究价值。

睢宁县古邳镇民间故事

睢宁县古邳镇具有4000余年的文明史。古下邳山水秀美,风景独特,曾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历史遗迹较多,文化底蕴深厚,积淀了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

古邳镇民间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可分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童话歌谣等五大类别。目前,在古邳镇已发现的民间故事有1100多个,民歌童谣600余首。已出版的《睢宁县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睢宁卷》共70余万字,均涵盖古下邳故事70%以上,尤其是2007年6月新出版的《故事全书》,还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办评价为“优秀范本”,并向全国推广。

古邳镇民间故事共有五大内容及特点:1、历史悠久、启迪智慧,极具深邃的教育意义。

2、鲜明的地方色彩,以身边的事教育百姓深刻懂得科学道理。

3、世代久远,源远流长。

4、作品多为原生态产物。讲述语言全是徐州东部的睢宁方言,既是真实反映普通群众创作智慧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古下邳故事发生、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5、鲜活的故事生态。至今有的老人仍把出自幻想的传说故事当成实有其事,讲述起来格外生动传神,特受群众青睐。

古邳镇民间故事,目前以高龄故事家较多,78岁的徐维新和60多岁的汤培珠等均能讲述500多个故事。他们讲述故事具有随机多样、构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存性等特征。这一极其宝贵的民间文学资料,是研究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和方言学等多种学科的见证依据。因此,积极挖掘抢救保护势在必行。

邳州叙事诗—胡打算

《胡打算》叙事长诗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邳州及周边苏北、鲁南接壤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胡打算》叙事长诗在不同地区民间传唱中形成了不同的内容和文字版本,现已知形成的印刷和手抄版本有20多个。它是邳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部歌颂勤劳致富的欢唱曲,是一本农村的实用教科书,是一幅优美的邳州民风民情风俗画。

《胡打算》叙事长诗讲述的是邳州一农村妇女胡氏,家贫如洗,朝不谋夕,偶一日,在田见捕到一只小鸡,由此做起发财之梦,梦想鸡生蛋,蛋生鸡,卖鸡赚钱,置购牲畜喂养利更宽。卖了牲畜做生意,三年大钱卖得十几千,发财致富,梦醒,蛋打鸡飞。警示人们创业发财要脚踏实地,精打细算,亦步亦趋,从小到大,不要空想,不劳得财,空做发财梦。

《胡打算》叙事长诗构思巧妙,它借胡氏做梦发财,引人入胜的喜剧故事,把邳州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集镇街市、市场贸易、五行八作、百行千业、民风民俗、作物布局、婚丧嫁娶、红白理事、待客方法、官场应酬等民间事理讲述出来,集成为人生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是旧时私塾学馆的启蒙书,是人们学习生产生活,处事接物的教科书。通过《胡打算》就能了解古时苏北、鲁南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民风民情。故在邳州有“学会胡打算,终生不求人”之说。

《胡打算》叙事长诗以7字韵写成,共844行,5600字,在民间的各个版本中基本内容相同,但在流传过程中,传承演唱的人根据各地的情况和时事略有添加或删减。

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传媒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学及民间文化娱乐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胡打算》叙事长诗也随之在民间百姓中消失,《胡打算》叙事长诗在民间版本众多,差别较大,没有一部较为完整的统一版本,甚至在很多版本中还有许多糟粕的语言。现亟需广泛的收集、对照、研究、整理出一部较为完整的版本,以恢复它原来的风貌,使这一民间文学历史长诗流传下去。

彭祖传说

彭祖,名篯铿,黄帝八世孙,颛顼帝六世孙,仕于尧帝,为十大信臣之一。因功,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中叶被尧帝分封于东夷之地的彭城一带,建大彭氏国。大彭国为夏、商两朝东方大国。随着大彭国发展壮大,彭姓贵族又建豕韦国。两国呼应,称雄东方,历时千年,始因商王武丁攻伐而寂灭(时在武丁四十三年,即公元前1208年)。而彭姓贵族,却因失国而由彭城一隅流徙天下;彭祖长寿八百的传说,则极可能是因大彭国享国千年而生发,并最终在有文献可考的周朝,被中国文化定格定型。

从徐州地方文化的生成、发展考察,彭祖筑彭城、建大彭国,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彭祖是徐州文明开化的“元祖”之一,大彭国文明是徐州文化的母体。

从华夏大文化看,彭祖传承黄帝血缘,不但是尧帝重臣,见证一代盛世;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寿星,借他的烹饪术、导引术、房中术开启了朴素的中国生命科学之门。

彭祖传说,不但在大彭国故地的徐州连缀四千年不断,而且在彭姓部族流徙的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北、山西、湖北等省的六十多个市县广为传播。可喜的是,随着近代国门大开,彭姓子孙飘洋过海,散居世界各地,他们亦将彭祖传说带到异国他乡。

彭祖传说,在岁月中流行与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彭祖的养生故事、建国故事以及彭姓人走天下的故事,永远构成其基本骨架。如彭祖的剖肋而生、流浪西域、斟雉献尧、寿星醉酒、四十九妻、传道伊尹、说法采女、彭城掘井、远征西河、东方平乱、对抗商王等,至今仍脍炙人口。

彭祖传说的主体,有下层民众,也有文化精英,构成了一个雅俗共传的体系。彭祖传说的内容,发韧于历史,归结为理想,因而传说中的彭祖身上更多地表现了人民的向往。

彭祖传说的空间依托,以徐州为中心,呈现辐射全国、波及世界的态势。彭祖传说的价值,表层是平民文学的浪漫主义回响,深层则是属于中国人历史追怀及哲学反思的记录。

由于科学与民主的全面推进,带有神话色彩和历史色彩的彭祖传说,日益被新生活边缘化。编彭祖、传彭祖、演彭祖的民间艺人正在减少,为了保住这份既属徐州地方、又属中华文明的源头性资源,将彭祖传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提高保护档次,加大保护力度,势在必行。

邳州周七猴子传说

邳州周七猴子,外号“周嘴子”、“周铁嘴”,生活于清康熙、乾隆时代,是今邳南议堂乡周楼村人。如今该村周姓自称周七猴子后裔。关于他的传说也产生于清康熙、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邳州周七猴子传说是根据邳州人周七猴子在邳州民间利用自己的文才和聪明的智慧帮助弱势民众与地方恶霸斗争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大都是一些片段性的“短篇”,而没有连贯性的“巨构”。故事的语言特点鲜明,大量的运用方言、谚语和歇后语,不仅保持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还完整的保持了民间故事的语言艺术特点。

邳州周七猴子传说具有独特的创作形式、创作手法和创作语言,对苏北、鲁南地区及中国民间故事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中国地方民间故事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邳州周七猴子传说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被国内外关注,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有许多学者对邳州周七猴子传说进行研究。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国藩教授曾撰文说:“邳州地区有一个民间头脑机智的人物周七猴子!它可以说是九十年代的新发现,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研究价值”。江苏民间艺术界元老马春阳先生评价周七猴子是“苏北的阿凡提”;徐州师范大学著名文学理论家田秉锷教授这样评价:“周七猴子的故事无疑是智者的故事,也可以说周七猴子是行走江湖的东方朔”。周七猴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300多年生生不息,现仍被广泛流传,充分体现了它的艺术魅力。

邳州周七猴子传说有千百个之多,但没有一个全面正式的文字版本,因此在传承过程中,造成了一些优秀的、传统的、时代的传说在传承中消失。相反,一些反面消极的甚至是黄色下流的故事被编造出来,贴在周七猴子的身上在社会中流传,对邳州周七猴子传说这个充满民众智慧结晶的民间文学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老一代人和最直接的民间传承传播者、说书老艺人相继离世,致使后继乏人,亟需抓紧进行挖掘、记录、整理、保护,力争把这一优秀民间传说传承下去。

民间文化题库--传统音乐篇

徐州唢呐

唢呐,又称“喇叭”,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西晋时期新疆克孜而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后成为我国各地普遍使用的民族乐器。它发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而富于变化,表现力强,通常在民间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戏曲、歌舞等表演中独奏、伴奏使用。徐州唢呐在沛县、睢宁县等地流传最广。清乾隆年间所修的《沛县志》中记载:“沛人喜唢呐”,沛县民间亦有唢呐艺人和剃头艺人是一家的说法,迎亲或送葬的唢呐路过剃头铺(理发店)时不演奏,可见唢呐长期流行于沛县民间。唢呐在睢宁的发展也源于明朝,传入下邳,至清代中期以睢宁赵家唢呐小有名气。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值邳州人廪生徐井山重建古下邳“峄阳书院”落成之际,时任知州组织多名民间唢呐吹奏艺人庆典祝贺,其中睢城南青春村唢呐艺人赵立福吹奏技艺被观众拍手叫绝。从此,在逢地方庙会之日、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祭奠仪式等频繁活动中,赵立福时常被请出演奏,赵家唢呐也就逐渐形成专职班底。后随着世代有序传承,赵家已连续六代人痴迷于唢呐吹奏技艺,并不断创新发展、壮大队伍,至今已有170

年历史。

徐州民风淳厚、崇尚礼仪。唢呐在徐州地区经常被应用于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唢呐在徐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广泛分布于徐州的各县(市)、区,如:沛县现有唢呐班120余个,唢呐艺人1000余人;邳州市现有唢呐班168个,唢呐艺人1163人;另外,目前丰县、铜山县和睢宁县各个乡镇都有唢呐艺人。但是,徐州唢呐还是以徐州的丰县、沛县、睢宁县和市区最具代表性。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有:丰县的于百亮;沛县的张体胜、曹河南;睢宁县的赵伦、赵紫环;市区的沈广君、李树鹏等。

徐州唢呐在领奏、伴奏或与锣鼓合奏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徐州唢呐适于表现热烈、欢乐的气氛和雄浑、壮阔的场面,尤其是豪放、泼辣的曲调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又能深刻、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惟妙惟肖地模仿飞禽啼鸣、昆虫轻唱,给人以绕梁三日的美感。

近年来,由于受西洋管乐及其他时尚音乐形式的竞争影响,发展日益艰难。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务工,拜师学习传统曲目的甚少,很难找到学习这门技艺的人选,这一民族民间音乐形式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民间文化题库--传统美术篇

铜山县汉王石刻艺术

铜山县汉王石刻艺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汉王的石刻就已相当普遍。目前,徐州汉画像石馆陈列的汉画像石中,有三分之一出自汉王境内,其中工艺最精湛、艺术性最精美的几块就出自汉王镇。现今,徐州汉画像石馆的镇馆之宝《力士图》就出自铜山县汉王镇,这幅汉画像石的拓片,曾经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

只要一踏入汉王的土地,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这里的人民建石房、刻石头用具、砌石头门楼、修石桥、刻石碑、刻石头艺术品,他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石刻,其用途也由家用品一跃成为受市场青睐的商品,石刻的经济效益吸引着当地人民不断的从事劳作。

汉王石刻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骨干队伍,如张梦勋、张梦红、张文秀、张贯荣、王广东等人都是突出代表。1988年,汉王镇以其突出的石刻艺术成就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刻”。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汉王民间石刻虽已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产业,但由于人民更多追求石刻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石刻人才更多的从事大型的机械加工,而忽视传统的手工技艺,传统的石刻精细手工技艺濒于失传,汉王传统的石刻技艺亟待保护。

徐州泥塑

徐州泥塑历史悠久,在邳州市大墩子文化遗址中便出土了陶屋模型,由此可看出6000年前的先民已经脱离了穴巢宿居的阶段,展现出泥塑艺术成就。

泥塑,是以泥为原料塑形的艺术,但为了便于长久保存,往往烧制成陶塑,包括泥玩具、陶佣等。

徐州古代泥塑的代表作,应属1984年在狮子山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汉兵马俑,均显示出徐州的泥塑艺术已达到完美的境界;徐州的泥玩具制作从汉代开始。

在随后的年代里,徐州民间泥塑玩具日渐增多。明、清时代,徐州市面上出现了泥猴、刀马人、泥老虎、泥兔子及泥鸽哨、泥牛角哨等泥玩具,其中以泥模最为普及,而泥模又以沛县泥模为代表。

徐州泥塑的代表性艺人除了有丰、沛县以制作泥模、泥娃娃为主和新沂、邳州、睢宁以制作各种泥玩具为主的艺人外,市区还有一批代表性艺人,如:卜昭信、李本华、孙美玉、崔守址、周光臣等。

徐州泥塑以其深刻的人文精神、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淳厚的乡土风情,展现了徐州6000余年的历史。泥塑作品色彩运用上以传统的民间色彩为基色,色彩鲜艳明亮,观赏性强、知识性强,能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是目前随着现代化、机械化的大发展,传统化、乡土化的个体制作难以开展。泥塑作品虽然成本低,但费时耗力,许多艺人难以养家糊口,纷纷改行。亟待对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鼓楼民间花灯

扎制(花灯)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据史料证实,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扎制技艺。花灯,又名"彩灯",是扎制的一种,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本地区的民间花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扎制技巧上采用新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鼓楼花灯扎制工艺风格。

鼓楼民间花灯扎制技艺在内容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从工艺制作上大致分为:普通类和高雅类。普通类大都取其形或取其意;高雅类则形神兼备,立意高雅、惟妙惟肖、色彩丰富、细致华贵。

在徐州众多扎制艺人中,曹开君的扎制作品最具特色和创新力,也最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徐州花灯扎制工艺已面临失传。加强对徐州扎制工艺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势在必行。

邳州花鸟字

邳州花鸟字,又称“鸟字”、“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藏字画”、“飞帛板书”、“字谜语”、“意匠文字”等,是由古代“飞白书”演变而成。流行于汉魏,唐宋时期又与“鸟书”、“蝌蚪文”、“穗书”、“云书”等书体及传统民间绘画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传播至全国各地,深得人们的欣赏与喜爱。

花鸟字以字为载体,将字的笔画(点、横、撇、捺)以花、鸟、草、鱼、虫等动植物形象绘型,按汉字的基本字型组合成花鸟字,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形成一幅色彩鲜艳,造型

生动活泼的花鸟字作品。

邳州花鸟字利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多彩画笔及专用颜料和独特书画技法书写,一笔多彩,单色、双色、多色转换自如、变化无穷,其笔画圆润、色彩鲜艳、立体感强。画面既有中国画的润味,又有西洋画的厚重,其色彩鲜艳、飞龙舞凤、小鸟翻飞、蝴蝶戏草、虫鱼游弋,相映成趣、令人百看不厌。素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绚丽的奇葩。

邳州花鸟字绘画艺人众多,最有代表性的艺人有汤元靖、汤方琛、李金星等,他们的花鸟字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级展览、比赛,并屡获大奖。1995年这三位民间艺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邳州市连防乡被命名为“花鸟字之乡”。

长期以来邳州花鸟字一直被视为民间雕虫小技,身价低微,不能批量生产,又多为现场作画,且出售价格较低,固许多老艺人弃艺改行,年轻人也不愿学习此项民间技艺,花鸟字虽简便易学,但能真正掌握其笔墨技艺、色彩润味的民间艺人却是凤毛麟脚。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将人去艺绝,亟待对此项传统民间技艺进行挖掘、整理、保护。

丰县吹糖人

吹糖人自清代由西北传入丰县,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丰县吹糖人以糖稀(饴糖)为主要原料。而糖稀分麦芽糖稀和以大米、大麦为原料,经混合、发酵、过滤、熬制而成的糖稀。之后,将麦芽糖稀熬去水分,加入实用色素,冷却成糖稀块。“吹糖人”前,将糖稀块温火熔解即可,制作方法以口吹手捏为主,辅以模印。可吹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果实、生活用品及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玩具模型等。

丰县吹糖人以口吹手捏为主,辅以模印。可吹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果实、生活用品及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玩具模型等。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每年除六、七、八、九四个月气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冬闲时节为最佳。一般艺人走乡串村制售,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集活动的场所,摆摊制售。

丰县吹糖人的代表艺人有:侯敬爱、程守民、程真颜,程守清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侯敬爱,他吹制的糖人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惟妙惟肖,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欢迎。

近年来,侯敬爱为扩大“吹糖人”艺术的影响力,主动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并获奖。另外《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彭城晚报》、南京电视台、徐州电视台及福建、浙江、广东、澳门等地的媒体对侯敬爱吹制糖人的技艺多次予以报道。2004年2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对他现场制作表演进行了录制、播报。

徐州风筝

相传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中张良用的牛皮风筝是徐州出现的最早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才有了纸制风筝,并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

徐州风筝的品种繁多,最具传统代表性的是鹞子、凤凰风筝,它们都是徐州扎制艺人大胆创造的杰作,既抽象又写实。从外形上看,鹞子风筝酷似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变形,雄健

壮观,在空中飞行时形态庄重,似有大将风范;凤凰风筝则与徐州汉画像石中朱雀(常称凤凰、火鸟)的外形十分相似。

徐州风筝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曹开君,他扎制的鹞子、凤凰风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元素。他制作的风筝多次在全国风筝比赛中获奖。

尽管徐州风筝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艺人队伍也比较庞大,鹞子、凤凰风筝看似简单,但由于其扎制的技术含量大,精确度高,因此所需扎制的时间长,价格也比普通风筝要高。而目前出现的机械化风筝价格低廉,成品率高,因此更受人们推崇。加上风筝的销售因受季节制约,收入甚微,许多风筝艺人纷纷改行,传统工艺制作的徐州风筝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加强对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扶持已迫在眉睫。

铜山面塑

面塑又称面人或捏面人,是用手将和好的面捏制而成。

铜山面塑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师从山东流派,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彩艳丽、风格朴实简练的特点。

铜山面塑是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代动画形象为题材,采用拨子、剪子、刀子、细齿梳子等工具,经过和、蒸、揉、捏,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铜山面塑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装銮上采用天然的材料,将手捏面塑表现的生动逼真、淋漓尽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在戏文情节、服装道具十分很重视;色彩搭配上讲究要红得鲜、绿得娇、白得净;图案、纹样、线条丰富、生动、清新、装饰性强;造型比例和人体比例基本相符;动作、神态、脸谱、服饰、舞台造型松弛有度。

铜山面塑广泛分布于铜山县各大乡镇,而铜山县黄集镇的范楼村更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远近闻名的“面塑村”,全村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捏面人。目前,业余面塑艺人遍布全镇每个角落,专业面塑艺人100多名。

1998年,铜山县黄集镇以其独特的面塑艺术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民间艺术之乡”。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塑艺术再度受到冲击,很多从艺人员纷纷弃艺从商,新人不愿从事面塑艺术,导致面塑艺人越来越少。加强抢救、保护铜山面塑已迫在眉睫。

邳州年画

邳州年画源于邳州民间绘画、雕刻画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绘画,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邳州年画的绘画形式和技法多种多样,有手绘、半印半绘、木版手工印刷、机器印刷、刻纸彩绘等。绘制材料载体有:纸张、板、墙、家具、器物等。

邳州年画的题材内容广泛,早期的作品以神佛画像居多,有门神、神仙、佛、道、家堂祖谱、春牛图、春贴、咒符等。主要用于民俗年节、吉祥纳福、祭祀神灵、镇邪驱疫、宗教信仰、娱乐游戏等。近现代,邳州年画的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民风民俗、劳动生活场景的内容很多,贴近现实,但不乏理想化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邳州年画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画风自成一体,具有淳朴厚重、生动泼辣、

简练夸张,色彩鲜艳浓烈、反差大、视觉冲击力强,造型粗犷、用笔狂放、不拘小节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时代感。

诗画结合是邳州年画的表现特色之一。画中有事,画中有话、画中有生活、画中有意、诗画结合、表情达意;画配诗文,词句是民间百姓熟悉的打油诗,或对画中故事情节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充满了惹人喜爱的生活气息。1991年,邳州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邳州年画发展道路日渐狭窄,作品销量甚微,许多民间老艺人逐渐放弃了年画制作。由于收入低,年轻人不愿学习这门技艺,邳州年画技艺濒临消亡,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扶持已迫在眉睫。

徐州剪纸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著名的剪纸艺人有王桂英、韩怀启、衡瑞侠、曹瑞兰、张桂英、黄继婷、张丽君等,多数是几岁就跟母亲学习剪纸,技艺世代相传。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因此徐州剪纸既融入了北方剪纸豪放、粗犷、浑厚的特色,又揉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清秀的艺术特色。

徐州剪纸从创作风格上可划分为两派:一派以邳州市剪纸为代表,作品构图密实,且疏密得当。结构粗犷浑厚,艺术风格朴实无华,表现形式变形夸张,处理手法大胆泼辣,剪纸内容亲切可触,不合理法却合情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心灵震撼。1993年,邳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邳州市的剪纸艺人王桂英、曹瑞兰、张桂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另一派以市区吴国本、张丽君、孟宪云、刘毅及沛县敬安镇剪纸为代表。作品风格灵秀俊美、细腻流畅、精雕细琢。吴国本创作的剪纸百米长卷《清明上河图》曾到澳大利亚展出,深受外国友人的赞美。1993年,沛县敬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徐州剪纸尤其以邳州剪纸的粗犷风格为主要代表,精于剪地方现代生产生活、民风民俗。1984年,颜廷芳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邳县民间剪纸》,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道一为该书做了后记。

邳州市民间剪纸风格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为“热烈、夸张、粗犷、抽象”,剪出来的作品线条简洁,人物夸张、生动、丰满,为徐州剪纸留下了创作经典。中央美术学院陈开民教授曾把王桂英的作品和十九世纪毕加索作品相媲美。

徐州香包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带香包的。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汉代时徐州香包便已经出现。当时的香包窦勇高级锦绣制成,内储

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

徐州香包从造型上说多种多样,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从题材上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题材,如古代的戏曲人物脸谱、布袋和尚(招财)、麒麟送子、两汉文化、现代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

徐州香包整体上生动、简洁、粗犷、质朴、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恭谨细腻,相得益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这与徐州本地汉画像石的艺术造型风格颇有神似。

徐州有一批制作香包的艺人,比较著名的有井秋红、王振霞、杨雪梅、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佚名、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家、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和削弱,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现今掌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等众多原因,徐州香包传统工艺已濒临灭绝,因此对徐州香包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势在必行。

沛县泥模

沛县微山湖一带的泥模玩具,据考证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沛县泥模。

泥模的制作,分“模仁”、“泥模”两部分。制作“模仁”是泥模的基础,它要在半干湿的熟软纯质的泥块上进行各类题材的创作。“模仁”是“泥模”制作的母体,也叫老模子;制作“泥模”有“泥”、“陶”之分:儿童翻印泥模,多处在泥制品阶段,利用和好的胶泥翻来印去或晾干存放起来。这种泥质模尽管数量和质量较好,但最大缺点是不易长期保存,需要起窑加火烧制(或在煤炉中烧制),烧制过程与烧陶艺术差不多,文火起,猛火攻,慢慢冷却。土窑木材烧出的呈土黄色,煤炉烧制的呈砖红色。

模仁造型生动形象,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浮雕艺术水平,尤其是沛县泥模中的戏曲人物和神话故事人物,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佛教和儿童玩具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考证作用。

目前,沛县泥模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泥模工艺的历史资料和作品亟待整理抢救,泥模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

丰县糖人贡

丰县糖人贡,是以优质白糖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艺术品,在丰县俗称“贡品”,是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儒家传统的孝道,是研究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活化石”。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糖人贡早期曾用于宫廷祭祀,后流入民间,清代中期传入丰县,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糖人贡作为祭祀用品与这种丧葬祭祀礼仪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目前,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交界处部分农村还有应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丰县糖人贡已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糖人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带有浓郁的宗教

色彩。造型包括:仙佛诸神、动物、果品、古代建筑、祭祀器具等。主要作品有:《老寿星》、《王母娘娘》、《天官》、《公鸡》、《寿桃》、《宝塔》等。这些作品可分别组成32件套、24件套、6大件等,按照亲疏远近在殡葬祭祀活动中以相应的礼仪使用。因其原料为食用白糖,故可食用(传统的礼仪中即有“抢贡”这一环节)。

丰县糖人贡,形象古朴优美、生动传神,通体雪白、润泽如玉、晶莹透亮,用不同传统食用色素细加描绘、纯净而艳丽,意趣天成,质朴中透出典雅之气,是我国古代民间美术传承至今的代表作品。模具的优劣在糖人贡作品造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丰县糖人贡模具为梨木雕刻而成,沿袭传统造型、古朴而不失典雅。

丰县糖人贡艺人世代家传,技艺密不外授,传承有序的为郭氏家族,已传承六代。最具代表人物为郭氏族第五代传承人郭兆纯。他制作糖人贡技艺精湛,远近闻名,其作品多次参加徐州市民间艺术展览,屡获殊荣。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种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和民间工艺特色。纸塑狮子头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用色,借鉴传统木版年画;其描绘仿拟戏剧花脸脸谱;其风格,不同于南方狮头面具的文秀细腻,而有着北方塑艺的粗犷豪放,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邳州狮子头主要用于民间舞狮表演,它与邳州民间泥塑、民间绘画、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根脉相连,共生共荣。其型号分为大、中、小三种。

多年来,邳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得成果。1992年获“北京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二等奖;同年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金奖;1993年被文化部选入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作品除被苏北、鲁南地区春会广泛使用外,纸塑狮子头还被国家级博物馆、民俗馆和专家收藏。1994年邳州纸塑艺人石荣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随着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出现,传统狮子舞等民间舞蹈逐渐被边缘化,因而用于狮子舞的纸塑狮子头面具需量正日益减少。为生存许多艺人被迫放弃了这项手艺而改适他业,年轻人亦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邳州纸塑狮子头技艺后继乏人。加强对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扶持已迫在眉睫。

民间文化题库--传统技艺篇

沛县织锦

沛县织锦主要分布在沿微山湖一带的沛县龙固镇、五段镇、杨屯镇、魏庙镇、胡寨镇等。

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各地灾民迁徙到微山湖沿岸,将本地织锦工艺带到沛县,家家织纺线、户户织锦,是沛县湖区人民保留较为完整的一种较古老的纺织工艺品。由于湖区人民相对偏僻的居住环境,使其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织锦纹样也因此一直保留浓厚的传统特色。沛县织锦是湖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因素的载体,是实用

性与装饰性的结合体。

沛县织锦是沛县湖区保留较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湖区女一般从十岁左右开始学习织锦,她们采用一种非常原始的木机,以通经断纬方法,挑换纬纱、手送木梭打织完成。其中最常见的是拼缝加工成床上用品、小孩的盖裙、披肩和衣服。织锦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即纺织中的"挖梭"工艺,经线在锦面上是贯通而不间断的,各色纬线仅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由于经纬线的交错,传统沛县织锦只适合表现相对简洁的形。

随着社会的转型、民众生活方式的嬗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各类织物更新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加快了沛县织锦的消亡。民间织锦艺人渐渐老去,现有艺人年龄老化,传统技术得不到系统保护,技术传承后继乏人。如不抢救,沛县织锦艺术将会濒临灭绝。

邳州蒲扇编织技艺

蒲扇编织是邳州传统草编工艺之一,是一项集编织、绘画、书法、火烙、染色、扎制工艺于一体、独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蒲草(香蒲)是邳州地区广为生长的天然植物,被邳州村民广泛用于编织日常用品。邳州工艺蒲扇的编织制作方法多种多样,蒲扇选用细长柔韧滑润的香蒲编织,扇面一般长25—35公分,宽20—25公分,扇柄长8—10公分,造型多为鸭蛋型,部分为圆型、方型或异型扇,造型别致,美观大方,编织花纹各异,工艺细腻,物美价廉。村民编织后除自家使用外,还用于馈赠亲朋、对外交换销售,当地编织大户、各地商客集中收购批发,远销全国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蒲扇编织是邳州蒲草编织工艺中技艺最精,装饰性最强,外观最美的实用型工艺品之一。邳州编扇艺人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大赛,并获大奖。

邳州蒲扇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誉满全球,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的改造,农作物的调整,邳州蒲草资源大面积减少,现代化电器乘凉工具取代了手编蒲扇,邳州古老的蒲扇、蒲鞋等民间工艺品逐步被淘汰,现已在市场上绝迹,现今二十岁以下土生土长的年青人都不知流传了数千年,并且誉满全球的邳州独特的民间工艺品蒲扇为何物,身怀绝技的编织老艺人也已为数不多,面临人绝艺灭的现状,亟需给予扶持、挖掘、整理、保护。

新沂窑湾绿豆烧

窑湾绿豆烧产于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 其前身是明皇宫御酒——“绿酒”,有5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明朝李时珍任皇宫御医时,用珍贵药材配制宫廷保健酒,酒色棕绿,故称“绿酒”。后来,在历史上也曾有“金箔酒”、“辣黄酒”、“墙缝酒”等雅称。窑湾籍海外商人和美、英传教士将“窑湾绿豆烧酒”传入了欧美和东南亚等地,被中外人士称为“中国的白兰地”,专家学者亦称之为“东方的XO”。

窑湾绿豆烧酒基以优质大麦、小麦和豌豆为原料,采用传统作坊酿造成大曲酒,配以红参、当归、杜仲、淡竹叶、虫衣、砂仁、栀子、藏红花等40余味中草药和冰糖、白砂糖,经过入缸静止沉淀,并让酒、药、糖慢慢溶为一体,至一定时间,即成绿豆烧酒。

新沂窑湾绿豆烧既具有白酒的醇烈,果酒的香甜,又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由于绿豆烧中加入了40多种中草药,可以抗病毒、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生肌、解毒、消

炎、止痛、增强人体免疫力功能,并能养颜润肤。它对祛湿、舒筋、活血、开胃、健脾、补肾有特殊的疗效,对风湿性神经痛、失眠健忘、气血不足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可治胃肠炎、黄病、浮肿、跌打损伤、腰腿病、皮肤溃疡、小型火烧饭烫,内服外涂成为家庭常用的万能药。“喝了窑湾绿豆烧,无须看病病自消”。这种饮之有效的中性补酒,得到了医学技术的普遍认可。安徽省中医学院院长陈可望教授鉴定后认为:饮此酒有百益而无一害。常饮此酒可保健滋补,延年益寿,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中性大补酒。

邳州绣花鞋

邳州的女红针缝技艺,从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就已在邳州地区民间生活中应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民间特色的邳州绣花鞋艺术。

邳州绣花鞋纹样造形生动活泼、深厚圆润、色彩浓郁艳丽、对比强烈、古朴大方、艳而不俗;纹样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绣工精致,既具粗犷豪放的北方针法技艺,又吸取融入了南方针法细腻隽秀,集南北方绣艺之精华,独具邳州地方民族民间工艺风格与特色。

邳州绣花鞋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纹样多以寓意吉祥喜庆,驱瘟辟邪的题材内容,图必有意,纹必吉祥。邳州绣花鞋的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以手工纳缝鞋底,针线细密坚实,俗称千层底万线针。针法多采用民间传统的平针绣、辫绣、补绣,鞋垫采用挑花绣、割花绣和扣针绣等绣艺针法。花纹图案刺绣,结构严谨,造型以弧线为主,线条圆韵,似水波起伏,婉转流畅。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生产工艺的发展,传统的绣花鞋被款式新颖的胶布鞋、皮鞋、运动鞋及时尚的机械电脑绣花工艺鞋所取代,致使民间绣花鞋艺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绣花鞋的制作,如今农村会做绣花鞋的艺人已寥寥无几,绣艺精湛的老艺人更是屈指可数,多已谢世,此项技艺已临消亡,加强对这一传统民间技艺的保护和抢救已迫在眉睫。

邳州泥玩具

邳州泥玩具制作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邳州泥玩具品种繁多,其加工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它吸取了民间绘画、民间年画、木版年画的用色,色彩单纯、强烈艳丽、艳而不俗、颜色多采用天然植物颜料,使儿童玩时不受伤害。

邳州泥玩具的造型与装饰主要以写意为主,不拘泥于生活形象,注重表现神态,夸张而逼真,简洁而不粗糙,色彩描绘手法粗放而大气,不甚讲究笔触叠压,不掩饰笔痕的变化,不注重修饰,落笔成型,自然得体,几笔便得画龙点睛的效果。邳州泥玩具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现代玩具逐渐取代了泥玩具,传统的泥玩具失去了销售市场,已尽灭绝,急需整理、发掘保护。发展传承这一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

邳州蓝印花布

邳州蓝印花布又称“青花布”,“药斑布”。印染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邳州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纺织结网和染色工艺。至今,这一古老的民间印染工艺仍在邳

州传承与发展。

邳州蓝印花布是以纯棉布、黄豆粉、石灰粉混合防染剂、天然植物靛蓝为染料,手工印染。从远古的织物涂染到扑喽青染色,包豆扎染,凸板印花至纸版防染剂印花,邳州民间染匠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创新,研磨总结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民间印染工艺。

邳州蓝印花布受苏北、鲁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其花纹造型古朴豪放,千变万化,色彩古朴素雅,绚丽多姿,蓝白分明,清新明丽,产品别具一格。纹样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邳州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精致细腻,染色牢度强,具有染色不褪、耐洗耐晒、耐磨耐脏、吸汗透气、纹样愈洗愈明显的显著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及机械印花布的大批量生产,致使传统蓝印花布的市场逐步衰退。同时又因传统手工蓝印花布印染原材料成本高,印染效率低,经营经济效益低,迫使许多蓝印花布染匠人不得不放弃了手中的传统技艺而改行,致使这一古老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面临失传境地。亟待对此项民间瑰宝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保护。

徐州饣它汤

“饣它汤”原名“雉羹”,由彭铿创制,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原始社会末期,彭铿因用雉鸡、稷米创制成雉羹(野鸡汤)治好了尧帝的病,被封到大彭国,是大彭氏国的始祖,更主要的是他的“雉羹之道”,便尊称他为“彭祖”。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被厨师们尊称为祖师爷。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

自从彭祖创制雉羹以来,历代皇帝都把雉羹视为珍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过徐州,品尝此汤,很是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曰:“就是饣它汤”。当乾隆看到、尝到的同时,已悟出是雉羹;并又问厨师“啥汤怎样写的?”厨师文化不高顿时傻了眼,用手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字。后来,野鸡稀少了,改用家鸡;稷米不够了,以麦仁取代,风味依然不变。

徐州饣它汤以母鸡、猪肘子、麦仁、猪大骨、清水为主料,配以面粉、葱、姜、八椒、花椒、盐、味精、鸡精、胡椒、中草药(含大茴、小茴、丁香、陈皮、桂皮、豆蔻、白芷等10多种中药材)等辅料,经过数十道工序,十多个小时熬制而成。味道醇厚,鲜香爽口,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微量元素钙、磷、铁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老少皆宜,是徐州地区广大老百姓常年食用的早点之一。

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西洋快餐的出现,徐州马市街饣它汤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由于资金不足,管理型人才的匮乏及假冒品牌的屡禁不止,徐州饣它汤发展迟缓,亟待对这一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扶持。

沛县鼋汁狗肉

沛县鼋汁狗肉始于秦末,创始人为汉朝大将军樊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经樊氏后裔历代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风味独特的美食。

沛县鼋汁狗肉,利用祖传鼋汁,配以微山湖野生甲鱼及三十多种佐料,采有15公斤左右的土狗,活杀现煮,经祖传秘方制作,色泽鲜亮,清香扑鼻,口感柔韧,肉质烂而不腻,

回味无穷,不仅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保贵的药用价值。狗肉有助消化,清湿消毒之功效;狗骨可制成骨粉,是中成药的原、辅料,活络筋骨,对骨癌有疗效。沛县鼋汁狗肉以其悠久的历史、工艺独特,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沛县鼋汁狗肉的生产以樊氏家族最为传统,传承谱系明晰,樊家鼋汁狗肉色泽鲜亮,醇香扑鼻,味美不腥,香味持久,肉质韧而不挺,烂而不腻,早已名扬海内外。

彭祖烹饪术

彭祖烹饪术源于尧帝时的彭祖。彭祖,即篯铿,生活在四千多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是一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他因献雉羹(野鸡汤)给尧帝,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为尧帝所赏识,遂封他为大彭氏国(今徐州)国主。他寿高八百,后人尊称他为彭祖。

鲁地“鱼中藏羊”,徽地“鱼咬羊”,苏地“羊方藏鱼”均出于彭祖“版本”。彭祖所烹雉羹至西周时,被定为宫廷八珍御膳之一,至今仍史不绝书。当时,雉羹是用野鸡、牛羊肉等加黍稷米、藿、菰(茭)白等炖烂,用米粉勾芡制成。羊羹与雉羹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形成一种羹文化圈。所以《中国烹饪大辞典》上说:“米糁、羹汤这种以米粉勾芡的食物,惟苏鲁接壤地区独有”。当乾隆品赏到雉羹后,高兴地封其为“天下第一羹”。根据烹饪大师胡德荣先生考证,彭祖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鼻祖,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祥地。

1994年,徐州市举办了首届彭祖文化节,修复、修建了彭祖庙、彭祖园、彭祖祠、彭祖井等彭祖名胜古迹。1998年兴建的“中国淮海食品城”,其核心工程之一为“彭城饮食文化村”,中心建筑为“彭祖楼”。

彭祖流传千古的名菜,制作技法讲究、操作精细,取料新鲜,菜的配料多为高蛋白的鱼、肉,既具有大补作用,有许多菜又具有医用价值,有利于人类健康长寿。彭祖菜味道鲜美,浓香诱人,也常常入高档筵席招待贵宾。彭祖菜系是彭祖养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长寿文化的瑰宝,是徐州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云龙编结工艺

云龙编结工艺源于民间,它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高梁莛、竹子,通过熏、蒸、烫、漂等十几道工序,在保持原材料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精湛的制作技艺,巧妙的造型,制作出了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

徐州市的编结艺人很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是云龙区现年81岁的民间艺术家叶来财老人,从事编结工艺已达66年。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叶来财的编结作品逐渐走向成熟,其编结的种类逐渐增多,编结的规模逐渐增大。1995年10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作品具有体积大、用料多、做工精、民族风格浓厚的特点,且具有很强的独创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品多次在省、市重大民间艺术比赛活动中获大奖。还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典》、《中国根艺美术家辞典》收录。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对他的编结艺术给予了多次报道宣传。

编结工艺的原材料主要是高粱莛和竹子。而徐州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都极不适宜栽种,因此,必须从外地高价购买。原材料的价格大大地限制了云龙编结工艺的销售。同时,由于编结耗时长,用料多,工序繁琐,所以人们只是感叹于制作工艺的精美绝伦,却很少有人去学习这门技艺。加之叶来财的年岁渐大,手艺后继乏人,云龙编结工艺已面临濒危灭绝的状态,亟待加以抢救和扶持。

民间文化题库--传统舞蹈篇

彭祖导引养生术

彭祖导引养生术发源于徐州,距今已有4300余年历史。彭祖,即篯铿,寿高八百,因献雉羹(野鸡汤)给尧帝,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而被封为大彭氏国(今天的徐州又称彭城)的国主。屈原在《天问》第八十七节里曾问道:“彭铿斟雉常何飨,受寿永多何长久”。

雉羹至西周时,已被定为宫廷八珍御膳之一,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至今仍史不绝书。在今天的徐州,古彭城及其创始人彭祖的历史痕迹依然依稀可见。

彭祖养生术大致可分为彭祖烹调术、彭祖导引养生术、彭祖房中术、彭祖摄养术等几个部分,均为讲究修身养性的长寿之法。

彭祖的养生长寿术,是上古时代朦胧显现的生命科学的探索成果,底蕴丰厚,玄秘隐曲,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今天说彭祖长寿养生文化,实际上是以彭祖的基本养生思想为主体,研究、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使之为今天的长寿养生服务。

新沂七巧灯

七巧灯舞是流传于江苏省江淮一带的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新沂市唐店镇姚湖、刘墩村和棋盘、新安等周边乡镇。它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单从灯、字这种表演形式,就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

新沂七巧灯舞源于清末,它继承了我国字舞、灯舞的传统表演方式,并有所创新。

七巧灯舞是“灯舞”与“字舞”的合一,其唱词是将江淮一带的小调——“杨十杯”、“十杯酒”(亦称凤阳花鼓)、“花棍调”等,填上新词,配到舞蹈中去的。在每年旧历春节后的“香会”中,七巧灯舞穿插其中表演,是群众自娱自乐的。“香会”开始,舞狮子开场,七巧灯舞穿插其中进行,由七名舞者手持立体几何形状的灯,有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在锣鼓声中,按照绕场——唱“转堂”——锣鼓伴舞——摆字的顺序进行。摆出几个字或几种图形,就得几次反复,直到该段舞蹈结束。所摆的字,都是选极富概括性的成语或词组,如:“天下太平”、“金木水火土”等。在“拆”与“摆”的过程中,再配以适合表达舞蹈内容的唱词,抒发吟咏和深化这些字词的分量和队形的变化,没有大幅度的跳跃性动作。由于受它的台步、队形都要受灯和摆字的制约,因此持灯的舞者,讲究动作的协调,保持头正、身直、步子动作稳健,富于节奏感。一拍一步踩得稳,头摆动时,将肩膀晃动,同时将灯端平。摆字时彼此紧靠,保持结构的紧凑。当然,也因节目而异。但无论怎样变化,基本动作都是相似的。它不以那些欢腾跳跃折大幅度动作取胜,而以其特有的风雅典重、静美壮观赢得观众。

睢宁云牌舞

睢宁县云牌舞是徐州东南故黄河两岸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据《古邳镇志》、《睢宁县志》等资料记载,睢宁县云牌舞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

传统云牌舞由地方扇子舞演变而来。初创时由8-—16位女童手拿云牌,通过舞动有序,不断地变化队型,以表现秋天的夜晚明月上升、云彩飘动的情景,再将不同的云图组成吉祥文字,突出舞蹈主题。它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在秋天夜晚看巧云,渴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的心情。

云牌舞自清代康熙年间以来,一直在睢宁地区世代有序传承。清代至解放前,云牌舞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在每年春节前后和4月初8下邳羊山庙会之日,云牌舞便作为活跃节日气氛的主要节目。解放后,云牌舞得到繁荣发展。1956年冬,睢宁县云牌舞参加江苏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获得省级优秀节目奖和演出奖。后又经江苏省群艺馆专业舞蹈老师石昭则和省歌舞团鲁其贵同志整理加工改编,于1957年3月与睢宁落子舞一同赴北京天桥剧场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受到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近50年来,睢宁云牌舞又吸取了各地民族舞蹈的动律不断创新发展,并一直活跃在徐州大地及周边地区的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加之老艺人年龄偏大,散失断代现象严重,云牌舞已处濒危状态,亟须加以认真保护。

睢宁落子舞

睢宁落子舞是苏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早期流传于徐州睢宁县古邳一带,后影响渐及整个睢宁县与宿迁、邳州、铜山县的部分区域。据《古邳镇志》、《睢宁县志》记载:落子舞创始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睢宁落子舞的传统表演形式,是由一英俊男子手持花伞领舞,两名白衣男子打连厢或舞动霸王鞭;两名红衣女子打竹板和耍红撒巾;五名男女舞者分别以跑跳步、搓跳步、踩寸子等变化多端的步法;不断调整队形舞姿,进而过度到群舞套路。舞蹈动作幅度大,节奏明快,转换自如。既有“虎跳翻身”、“单双扫腿”、“打螃蟹”、“劈叉”等类似武术的高难度动作,也有“寒鸭凫水”、“鹞子翻身”、“凤凰夺窝”、“白鹤亮翅”等曲线优美、极富韵律的形象化动作。男舞者刚健粗犷、雄姿飒爽,女舞者妩媚多姿、娇柔轻盈,两者间对比呼应关系鲜明,其舞蹈语汇充满了青春活力与阳刚之气,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睢宁落子舞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也叫小架落子,舞蹈动作幅度较小,风格文雅、细腻;武落子,也叫大架落子,舞蹈动作幅度大,风格热烈、奔放。两种不同风格的落子舞均以庆丰收、祈平安、憧憬美好生活为表现主题,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如《大落子》、《闹洞房》、《庆丰收》、《激情落子》等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作,不仅一直活跃于民间的各种表演场合,也多次在省、市级的文艺会演中获奖。

睢宁落子舞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着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她既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宝。1957年,睢宁落子舞参加北京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后给予高度赞扬并与舞者合影留念。

邳州跑竹马

《岭南民间文化》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作业.doc

《岭南民间文化》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 一、填空题 1、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 2、广府、古越 3、四 4、茶楼 5、客家 6、西晋 7、福佬 &五指山区、骆越9、西瓯、骆越 10、四月初八 二、选择题 1、B 2、A 3、C 4、A 5、B 6、D 7、A 8、D 9、B 10、B 三、简答题 1、简述广府民系的特点。(8分)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來的新事物,又善丁?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徳。他们尊师亜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來,主要有三: (1) 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主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人从屮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口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峙南民俗的显著特色。 (2) 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童 歌”也是这样,“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彖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而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而卷,使人轻松舒坦,乂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3) 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亜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少其说是饮食天堂, 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袭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的位差。 (2) 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 (3) 文化核心的位差。 四、论述题 1、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Z。 答:岭南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人胆采川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旋律优美瞭亮而逗人喜爱;饮誉世界的粤菜的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人菜系的技艺, 也吸取了西菜烹饪Z精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地域文化 岭南民间文化 作业三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作业三 (1/20)、南海神诞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3分) A、二月十一至十三 B、二月初十至十三 C、二月十六至十八 D、二月初十至十二 (2/20)、()是岭南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乐。(3分) A、广东音乐 B、咸水歌 C、木鱼 D、江南小调 (3/20)、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是属于()。(3分) A、图腾崇拜 B、神灵崇拜 C、祖先崇拜 D、自然崇拜 (4/20)、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座大小不一的妈祖庙(天后庙),都是从福建()的妈祖庙“分灵”出去的。(3分) A、福州 B、泉州 C、湄洲 D、漳州 (5/20)、在潮汕地区,人们认为()是他们的福神。(3分) A、妈祖 B、三山国王 C、月亮娘 D、龙母 (6/20)、“粤乐”是指()。(3分) A、咸水歌 B、南音 C、木鱼 D、广东汉乐 (7/20)、()是岭南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乐。(3分) A、咸水歌 B、南音

D、广东汉乐 (8/20)、鲤鱼放生是()的一项风俗。(3分) A、拜祭海神 B、拜祭北帝 C、拜祭妈祖 D、拜祭龙母 (9/20)、“摸龙床”是()的信俗活动之一。(3分) A、波罗诞 B、北帝诞 C、妈祖诞 D、龙母诞 (10/20)、从民间信仰来说,西江文化圈可以纳入()信仰圈。(3分) A、北帝 B、妈祖 C、龙母 D、南海龙王 (11/20)、下列哪位神是由火神变为水神的?( )(3分) A、龙母 B、北帝 C、祝融 D、波伏神 (12/20)、粤曲以()为主要的演出场所,把娱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岭南特有的粤曲文化风俗。(3分) A、茶楼 B、街道 C、宅院 D、剧院 (13/20)、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分) A、新加坡 B、澳门 C、泰国 D、台湾 (14/20)、佛山祖庙供奉的是()。(3分) A、南海龙王 B、北帝

岭南文化期末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新会分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岭南民间文化》期末试题 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2、广东盗宝传说最着名的是《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3、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节”同一天进行。 4、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我国着名的雷区是雷洲。 5、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它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 6、一般说“佛山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它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7、专门为显贵培育妾氏的行业叫捻妹花。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8、天妃.,又称天后,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国外则称之为“中国的女海神”。 9、保存六祖遗迹最多的—是他的家乡新兴集成镇,二是他削发受戒广州光孝寺,三是他开坛说法的韶关曹溪南华寺。 10、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海南菜等四大名菜,而以广州菜为代表。 11、每年的三月三是北帝诞,在佛山又称为“真武会”。 12、壮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 13、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区,他们的民族节目是“三月三”。 14、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民广府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15、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惠能六祖。 16、民间对刘三妹称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众峒溪文化圈。 17、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18、飘色是流行于番愚沙湾和吴川梅箓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岭南人把它称作水神。 19、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是指“自梳”和“串隆闺”。 20、十九世纪中叶,在广州的十三行街诞生了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 21、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商业城市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 22、五羊神话中的“五仙”、“五羊”都是谷精的化身。 23、唐天宝元年(724年),置潮洲郡,这是潮州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2015级会展策划域管理2班陈文雅学号 13号 一、前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人民大众,是华夏民族世世相传的瑰宝财富,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不竭之根。我们要通过这些文化资源,并结合宁德地区的特点加以利用和创新,去发展和丰富伟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以符合优秀文化进步的方向,更好地促进宁德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宁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 目的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以便了解它,随后便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发展它,去迎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通过现实,让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将促进宁德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着宁德经济政治的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二、时间: 2016年8月1日—20日 三、地点: 宁德福安市区以及周边著名民族地区 四、调查对象: 街头年龄较大的长者,历史文化研究馆馆长与其相关工作人员 五、调查过程: <1>在各个街头小巷与长者进行交谈,做下笔录以及加以问卷调查。 <2>去历史文化研究馆与工作人员以及馆长交谈,做下笔录,事后计入电脑。 <3>电脑搜索加材料,加入文本中,更加详细。 1

六、分析 根据对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加以结合网络搜索的材料,深究近年来民族文化的情况,民族文化内容及影响,文化近年来变化情况如下: 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 (一)二月二歌会,为畲族传统节俗文化综合活动。“二月二”歌会参与者多、时间长、规模大,影响面广,对于继承与弘扬畲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二月二”歌会是各地畲族亲朋的一次大聚会,歌手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借助歌会的载体相互交流、传播,它对改变畲区面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请香接火仪俗是一种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社火仪式和民俗文化活动。 既是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活动形式,也是民间艺术荟萃与展演的形式。 ,展示了不同地区道派的传统蕴涵及道派传承风貌。 对促进信众的情感交流,推动台胞对中华民族根文化意识的认同有重要作用。 (三)霍童“二月二”灯会犹如当地民间的运动会。霍童线狮子、纸扎、铁技等是运动会上的各个项目。它是宁德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是霍童道、佛文化影响下的深化。 保护和发扬霍童“二月二”灯会,对宁德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七、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增加保护资本力度近年来,宁德市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自2008年以来,宁德市各级财政共投入6120万元,实 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市本级上金贝保护经费直接投入达1180万元, 2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 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2017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形考任务(1_4)答案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 15 、追求精细化的生活方式是()的文化特点之一。 A、广府民系 B、潮汕民系 C、客家民系 参考答案:B 7 、文白异读是()的特色。 A、潮汕话 B、客家话 C、广府话 D、壮侗语系 参考答案:A 5 、把普通话的“冰淇淋”说成“雪糕”,这是()。 A、广府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客家方言的说法 D、雷州话的说法 参考答案:A 9 、把普通话的“方便”说成“荒便”,把普通话的“飞机”说成“灰机”,这是()。 A、广府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客家方言的说法 D、雷州话的说法 参考答案:B 3 、粤西的雷州话和的隆都话(或叫“村话”)是属于()。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客家方言 D、 ABC都不是 参考答案:B 17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赞美岭南诗句的作者是()。 A、东坡 B、愈 C、梁启超 D、黄遵宪 参考答案:A 8 、过去,称为“湾”的地方是()。 A、江门 B、 C、 D、雷州 参考答案:C 18 、从()开始,就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A、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参考答案:C 10 、在地区,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是()。 A、客家人 B、广府人 C、潮汕人 D、雷州人 参考答案:C 11 、广府民系使用的是()。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方言 D、南越方言 参考答案:A 4 、在宋代移民潮中,()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 A、南雄珠玑巷 B、西来初地 C、封开县 D、广信县 参考答案:A 6 、“桑基鱼塘”是()独有的农业经济形式。 A、潮汕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客家山区 D、雷州半岛 参考答案:B 2 、()是广府人与其地方人相比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A、平民意识 B、经商意识 C、贵族意识 D、农民意识 参考答案:A 20 、闽人大量移居潮汕地区,始于()。 A、唐朝 B、北宋前期 C、北宋后期 D、元后期 参考答案:C 13 、“工夫茶”是()一件讲究的茶事活动。 A、广府人 B、潮汕人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 施 方 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 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传承苗族民间文化的实施方案 大部分学生为苗族学生,而苗族有其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热情奔放、寓意丰富的苗族舞蹈,古朴豪迈、直抒情意的苗族民歌,英勇矫健、动人心魄的苗族五艺(芦笙舞、打鼓芦笙舞、多声部合唱民歌、板凳拳舞、苗家武术),苗族语言等等,无不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苗族历史的缩影。是不能够随意丢弃或流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化屋小学苗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以提高苗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落实苗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有效地开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系列活动,为了民间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制定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案,着力打造苗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内容:把苗族语言、苗族民间武术、苗族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芦笙、板凳拳等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及苗族民族服饰、苗族刺绣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组建30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队合唱队,传承和发扬民间歌舞、

传承苗族经典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民歌。 二、规范芦笙舞课程,普及校园“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此任务由杨长坤老师负责) (1)、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是苗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开设苗族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师生了解“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会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介绍“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让学生通过参加跳芦笙舞、打鼓舞蹈、打鼓芦笙舞、板凳拳舞的活动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修德启智,健康成长,并做到传承经典的作用。

(完整版)谈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风情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乃至一万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卓绝的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在这里,要谈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不太实际,于是我挑选民俗风情来表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理解。 民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现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表现民族传统、心态、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崇拜心理等有关。 例如,所谓古者“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正是早期自然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例如江南的竹文化,北方的牧区毡蓬住房形式,这些独特的文化风俗正是由于当地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再例如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灵魂的迷信,成为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 而把以上那些民俗活动总结并表现的更为有组织和系统的当然是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了。在我国现代的生活中的传统民俗节日,因剔除了封建迷信糟粕,往往只保留了节日的外在习惯,如节日的饮食、娱乐活动等。从内容上考察,传统节日可以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其中既有单一性的节日,更多综合性的节日。 节日都多种多样,那我们的民俗自然有多样性这一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时的多次文化融合,佛学的东渐,汉、唐了两代文化整合的气魄,元、清两代的多民族共处,这众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反映在我国的民俗上,决定了它们的兼容性与开放性,必然要呈现出多民族性的特点。 我国民俗特点的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其的实用性。 实用性,即一种“有所为的活动”。民俗学界普通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民俗信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民俗事项有利于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作用。因此,可以说民俗活动乃是一种所为的活动。由于折中有所为的实用性目的存在,才使民俗事象的约定俗成和世代传承有了积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表现合家团圆,亲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交流活动,这表明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心态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和”,“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实用性也就是扣准这个“和”字。我国民俗的实用性,具体地说,可以巩固和强化家庭的世系,增强祖宗观念和家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民俗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起到助团结、促和睦、调感情等作用,通过礼仪和祝愿的渠道,使亲朋好友团聚,加强人的伦理观念,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使家庭生活、人际关系趋于和谐。优秀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例如赛龙舟、荡秋千、赛马、斗马、跳月、走街、踏青、登高、对歌、除旧扫房、迎春喜祝、民间花会、游艺表演等等,与人们追求的健康、调剂生活、增强情趣、娱乐休息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传统民俗具有多种功能,其“良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不健康的“陋俗”则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传统民俗中的“陋俗”必须加以改革,剔除糟粕的东西。中国著名学者、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现象,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概括起来,民俗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民俗对人们可以在法律、纪律、道德、行为等方面起规范作用。民俗与国家政策法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一个国家的政治措施要符合民心民情,要结合国情,而民俗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正是重要的民心、民情、国情的标志所在。培根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为,则多半取决于习

对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对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引言中国是拥有古老悠久的历史,且在古代的各朝代中,文人对民间街谈巷语及乡野神异怪谈的搜集极为热衷。尽管当时的文人还并未形成系统的学科意识,但他们的搜集整理却使原生态的民间文学转化成了再生态民间文学。而《搜神记》即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其是从传统历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进行考察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因此,文章通过《搜神记》中异类婚恋型故事文化的分析,进一步对其中的民间爱情文化心态作了相应的阐释。1.人神鬼婚恋型故事的文化阐释《搜神记》中共有40余则的婚恋故事作品,其中异类婚恋型故事占了30则,按其所婚对象分为人神鬼及人兽婚恋型,其中人神婚型有《杜兰香》、《园客》、《董永》、《弦超》、《河伯婿》、《如愿》等11篇,人鬼婚型主要有《贾文合》、《王道平》、《紫玉》、《汉谈生》、《钟繇》等9篇。人神鬼婚恋型故事是汉族文化圈内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神话所内涵的民间文化往往传递的是超乎个人的集体潜意识,有着较为深厚的时代内涵及文化渊源。1.1血缘宗法制度的儒家文化众所周知,家国属于同构关系,犹如子女百姓及妻室同僚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国是家的宏观构造,家是国的微观形态。因而在古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便得到极大推崇,由于其根本出发点是家,目标是能够获得世人的青睐及认同。然而,在当时社会动乱及朝代更换频繁的时代,一般人的生活状况,不仅物质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且精神也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而此时佛教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及道教长生不老消灾免祸的思想大肆渗入民间文人及劳苦大众的观念里,其思想的广为流传,使得民间百姓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其中人们的财富及多子多孙的向往自然而然地同神灵的庇佑及恩赐联系在仪器,而善恶有报的朴素思想也被极为合理地融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体系当中。因此,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产生人神鬼婚恋型故事便是极为合理且自然了。由于人鬼殊途,民间百姓不能像圣皇天子那样轻易获得神的血统,因而百姓要得到神鬼的保佑和帮助,

2016年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任务一

(1/20)、在地区,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是()。(3分) ?A、客家人 ?B、广府人 ?C、雷州人 ?D、潮汕人 (2/20)、自汉代起,()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3分) ?A、 ?B、 ?C、 ?D、雷州 (3/20)、据统计,省纯粹使用客家话的县市(纯客)有()个,而非纯客县市约有50个。 (3分) ?A、10个 ?B、13个 ?C、21个 ?D、17个 (4/20)、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曾称雄于今天的()。(3分) ?A、一带 ?B、一带

?C、一带 ?D、广西一带 (5/20)、研究者认为是()。(3分) ?A、客家摇篮 ?B、客家古邑 ?C、客家之源 ?D、世界客都 (6/20)、号称祖先曾是“中原望族”的是()。(3分) ?A、客家人 ?B、广府人 ?C、雷州人 ?D、潮汕人 (7/20)、历史记载,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南越国正式在()设县,把潮汕地区纳入南越国的行政建制。(3分) ?A、 ?B、海阳 ?C、惠来 ?D、揭阳 (8/20)、粤语的声调至少有()。(3分)

?A、6个 ?B、8个 ?C、10个 ?D、9个 (9/20)、在宋代移民潮中,()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3分) ?A、南雄珠玑巷 ?B、西来初地 ?C、广信县 ?D、封开县 (10/20)、“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时期。那时在户藉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洲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而北方来的人,多被列为“客藉”。(3分) ?A、两晋 ?B、两汉 ?C、明清 ?D、两宋 (11/20)、“岭南”的名称,最早见于()。(3分) ?A、《左传》 ?B、《史记》 ?C、《太平广记》 ?D、《东周列国志》

岭南民间文化历届试卷及作业问答题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1)

问答题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注:#表示参看该年月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1、简述广州茶楼文化的特点。(0601#)(0707#) 广州茶楼文化,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饮食文化”所能概括的,广州的茶楼文化、它除了有茶、汤、菜、点等的饮食形态之外,还讲究饮食时的建筑装潢风格,室内陈设的流派,字画古董的雅趣,听歌品曲的娱乐,交朋结友的气度,洽谈经商的门道等等,这些无一不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广州茶楼文化具有中西合璧、博达雅观的风格特点。 1、趋时变奏,源远流长 (1)历史悠久——广州人的饮茶风俗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的。当时欧洲好饮茶,人我国运走的大量的茶叶,广州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茶叶之路的起点。但广州早年的茶楼,多是简陋的路边铺,以解渴为目的。到了19世纪中叶,外国人大量涌到广州,在现今的十三行街头一带居住,那里自然形成了一个贸易中心。为满足外国人的需要,诞生了广州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楼高为三层建筑,铺面装饰的为豪华,陈设典雅富丽,茶楼的消费上了一个档次。随后不久又出现了陶陶居、天然居、陆羽居、惠如楼等高档的茶楼,这茶楼因多有一个“居”字,所以广州又把茶楼叫做“茶居”。 (2)讲究环境的气派和幽雅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楼越来越向高档化和多元化发展,二十世纪初崛起的“四大茶楼”,即文园、谟觞、南园、西园,其建筑规模相当可观,而且陈设讲究,犹如幽雅的园林,这些地方主要是西关少爷、文人雅士、富绅巨贾、宗教人士出入。随后又出现了四大茶楼,创立自家的“招牌菜色”。由于竞争,也促使各类茶点精美繁多,形成广州茶楼的独特特色和美食风格。“食在广州”的美誉从晚清开始就广为流传。 2、食艺结合,情趣盎然 广州人饮茶,重点不在茶本身,对饮茶的规程、礼仪并不讲究,饮茶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 (1)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节。 (2)感受美食的乐趣和情趣 (3)讲求艺术享受。(讲究环境) 3、中西合璧,广采博收 广州的现代化茶楼,诞生于当时外商云集的十三行,都是“重楼崇台”的西方古典建筑,但早期的茶楼毁于战争。稍后出现的一批茶楼,大多采用复兴传统的民族形式,在传统民居

浅谈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化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烛照传统文化的慧眼,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起点,是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传承是为了保护,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本质特征,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排沙拣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族遗产;传承;保护;创新 当前,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市将民间文学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当作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久远的历史可溯源商周时期的肃慎。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我市的民间文学遗产浩如烟海,俯拾即是,许多艺术珍品尚未被挖掘整理。仅从已经整理出来的作品中,人们便可以窥测出女真及其后裔所形成的民风、习俗、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民间文化,蕴藉厚重。数百年来,流传在海伦的民间故事,虽不是历史的直叙,但却始终保持着这一段历史投影。它由生存在蚂蚁河流域的人们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认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将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文艺作品保存下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了解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的历史是不可缺少的。民间文学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但却可以激发人们回顾历史,从中填补思古幽情的想像空白,藉以思考与评断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与人物。这也是“民间文学”流传的根脉所在。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晶,及时地搜集,认真地整理可以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推广。例如《蚂蚁河的故事》等脍炙人品的篇章,都是从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后经文人墨客整理加工而成的。事实证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指导民间文艺得以健康发展,还可以使作家、艺术家得到创作的借鉴;同时,认真搜集民间当前流传的作品,还可以为我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做贡献。 民间文学是人类的精神植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珍品。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着,女真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而它蕴涵着深层次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女真族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历经多少人的完善才能传到今天,这是何等的不易。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讲述的方式在民间产生和流传的。而那些能说善讲“瞎话”的“故事大王”、“民间故事家”,大多数都是年愈古稀的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和正在陆续地谢世而去,随着这些老人的相继作古,许多宝贵的风俗资料,民间传说在一夜之间竟成了绝响。仅从我市《民间文学故事集》的编辑工作来看,大量作品的搜集者、整理们还没有来得及见到自己搜集、整理的故事付梓成书就离开了我们。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家为民间文学遗产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他们对这一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他们为此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且还有一批肚里有许多老故事的老者尚未被发现。这些老者对自己记忆中的那些“嗑儿”和“瞎话”误以为是老辈人那听来的“闲篇儿”。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知道的“老故事”讲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使其流传下去。因此,许多极为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就这样相继失传了。我认为对于民间文学遗产说搜集也罢,说挖掘也罢,均不如说抢救来得准确。事实正在不断地证明着这项工作的迫切性,否则,留给我们的将是无济于事的遗憾。因此,抢救民间流传的文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作业一 (1/20)、岭南可以成为的代名词,是因为()。(3分) A、ABC的说法都对 B、岭南全部的地区都在省 C、岭南大部分的地区是在省 D、岭南一半的地区是在省 (2/20)、在宋代移民潮中,()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3分) A、广信县 B、南雄珠玑巷 C、西来初地 D、封开县 (3/20)、在地区,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是()。(3分) A、雷州人 B、客家人 C、广府人 D、潮汕人 (4/20)、“府”的设置始于()。(3分) A、明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5/20)、()是岭南文化中最有影响并最具典型性的文化。(3分) A、琼雷文化 B、广府文化 C、潮汕文化 D、客家文化 (6/20)、代时,皇在岭南设置了、象、南海三个郡,如今的大部分地区属于()。(3分) A、郡 B、象郡 C、南海郡 (7/20)、据统计,省纯粹使用客家话的县市(纯客)有()个,而非纯客县市约有50个。(3分) A、21个 B、10个 C、13个

D、17个 (8/20)、人类在岭南生活远的最早遗迹是在发现的()遗迹。(3分) A、客家人 B、大汶口 C、河姆渡 D、马坝人 (9/2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赞美岭南诗句的作者是()。(3分) A、黄遵宪 B、东坡 C、愈 D、梁启超 (10/20)、以会馆或社团的形式抱团而聚,是()的特点之一。(3分) A、广府人 B、潮汕人 C、客家人 (11/20)、极富冒险精神是()独有的特点。(3分) A、广府人 B、潮汕人 C、客家人 (12/20)、南越国是被()灭亡的。(3分) A、南海郡尉任嚣 B、始皇 C、西汉武帝 D、波伏将军 (13/20)、汉以后,因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中原战祸、天灾等因素,引发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规模向南迁徙,最终在岭南形成了今天的()。(3分) A、谅雷民系 B、广府民系 C、潮汕民系 D、客家民系 (14/20)、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曾称雄于今天的()。(3分) A、一带 B、一带 C、一带 D、一带 (15/20)、“百越”是汉以后对()。(3分)

岭南民间文化试题集之选择题

岭南民间文化试题集之选择题 二、单项选择题 1、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 B、壮族 C、瑶族 D、苗族 2、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 A、耍花灯 B、耍歌堂 C、迎新娘 D、满月酒 3、五羊神话中五羊的排位与(C)有关。 A、岭南风俗 B、中原人 C、赵佗 D、南方图腾 4、五位仙人中居中的是指(D),也是最重要的祖宗神。 A、第一位神仙 B、第二位神仙 C、第三位神仙 D、第五位神仙 5、涉外传说故事中,以(A)型最多。 A、“洋人盗宝” B、“洋人找宝” C、洋人骗宝 D、洋人抢宝 6、在广东,真正把刘三妹当作歌仙崇拜的地方是(D)。 A、兴梅 B、新兴 C、连县 D、阳春 7、“赛大标”是(A)的一种春色活动。 A、潮汕地区 B、广州地区 C、客家地区 D、佛山地区 8、飘色是以(C)飘色最有名。 A、吴川 B、紫坭 C、沙湾 D、小榄 9、广东著名的水色有两个地方,它们是(D)。 A、新丰、龙门 B、吴川梅菉镇、中山小榄镇 C、佛山市、番禺市桥镇 D、番禺市桥镇、中山小榄镇 10、波伏神是属于(B)。 A、天神 B、水神 C、冥神 D、自然神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风俗 B、阳江人风俗 C、客家人的风俗 D、中山人的风俗 5、围龙屋是(B)。 A、广州民居 B、客家民居 C、潮汕民居 D、佛山民居 8、在自梳风俗中,一些女子既不想嫁又不想自梳,便找一个早夭的男子嫁,给死鬼守寡,这种风俗是(C)。 A、不落家 B、大妗者 C、代守清 D、买门口 9、龙母是一个(D)。 A、自然神 B、天神 C、冥神 D、宗祖神 10、下列哪一个属于天神类的?(A) A、北帝 B、太上老君 C、城隍 D、灶神 1、风味独特的潮汕小食有多种多样,例如(D)。 A、饺子 B、小笼包 C、煎油饼 D、煎蚝烙 2、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应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 B、大姑娘 C、猪 D、牛 3、畲族通报自认是(A)的后代。 A、盘瓠 B、盘石 C、赵佗 D、刘三妹 4、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 A、朝廷官员流放 B、中原人口迁移 C、塞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5、实际上,龙母是百越族团中生活在(A)流域的某一支系的氏族首领。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姓名:陈帅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功能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如同大家熟知的艺术:绘画,书法,剪纸艺术,皮影……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这些是我们祖先千年里的得出的精髓,如同我们要铭记历史一样,看清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民间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同时又是物态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性,南无民间文化艺术对公民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也是综合的,而不像其他的精神和意识为主要的文化和艺术。在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功能时,就要既重视他的精神领域的功能,又要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因此,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功能就不能单一注重他的精神领域,也不应拘泥于艺术作品的用途,而是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造物艺术,从文化的角度对她的功能展开分析。【1】中国文化与艺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但价值方面也方向一致,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1)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下乡为乡村送文化的同时,在迅速的发展壮大。以前一直被用来养家糊口的传统文化,正在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2)艺术的价值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艺术的定义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