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一、音乐的本质

二、音乐的功能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

第二节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与认知的发展

(三)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四)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五)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理解力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表现力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和组织原则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

一、游戏性

二、综合性

三、整体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

(一)运用语言

(二)运用范例

(三)运用角色变化

二、主体性原则

三、艺术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低耗高效原则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三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对新《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分析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调控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三节整合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参考架构

一、整合教育的观念

二、“音乐”素质发展要求

三、“学习”素质发展要求

四、“做人”素质发展要求

第四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编写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编写原则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编写方法

第五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范例分析

第四章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倾听周围环境中的音响

二、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材料的选择

一、音乐作品

二、辅助材料

第三节音乐欣赏活动的多通道参与理论与实践

一、音乐欣赏活动的多通道参与理论

二、音乐欣赏活动的多通道参与理论的具体实践

第四节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音乐欣赏活动的导入模式

二、创造性音乐欣赏活动教学与教学技术

三、教师指导音乐欣赏活动的特殊技术

第五节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设计实例与评析

第五章学前儿童歌唱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歌曲

二、歌唱的表演形式

三、歌唱的简单知识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歌唱材料的选择

一、歌词

二、曲调

第三节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新歌导入与新授歌曲的模式

二、艺术性歌唱教学及教学技术

三、创造性歌唱教学及教学技术

四、合作性歌唱教学与教学技术

五、游戏性歌唱教学与教学技术

第四节学前儿童歌唱教学活动设计实例与评析

第六章学前儿童韵律活动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韵律活动

二、韵律动作及其组合

三、韵律活动的类型和表演形式

四、韵律活动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五、韵律活动的常规

第二节学前儿童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动作

二、音乐

三、内容

四、道具

第三节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韵律活动的导入模式

二、幼儿园的集体舞与集体舞蹈教学

三、创造性韵律活动教学与教学技术

第四节学前儿童韵律活动教学活动设计实例与评析

第七章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育内容

一、打击乐曲

二、打击乐器演奏的简单知识技能

三、打击乐器演奏的常规

第二节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材料的选择

一、乐器

二、音乐

三、配器方案

第三节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导入模式

二、创造性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教学与教学技术

三、教师指导打击乐器演奏的特殊技术

第五节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活动设计实例与评析

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学障碍及消解策略例举第一节因教师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

一、教师的语言表达技术

二、教师的非语言表达技术

第二节因幼儿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

一、幼儿的注意力

二、幼儿的情绪

三、幼儿的行为

第三节因内容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

一、内容难度的适宜性

二、内容的信息量

三、内容的贴近性

第四节因材料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

一、材料选择的适宜性

二、材料的呈现时机和方式

三、材料使用的恰当性

四、材料准备的充分性

第五节因程序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

一、课堂教学节奏

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

第六节因方法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

第七节因时间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

第八节因空间问题引起的教学障碍

一、静态的空间位置

二、动态的空间移动

三、空间共享能力

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功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领域

第四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

第五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中的价值取向第十章反思性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基本流程

第一节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第二节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

二、教学活动中的反思

三、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第三节反思性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基本流程

第十一章近现代儿童音乐教育

第一节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第二节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第三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第一章概述

识记:

1、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音乐本质观。

2、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诸方面的影响。

3、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影响。

领会:

1、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例说明音乐的本质。

2、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音乐的教育功能。

3、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音乐的审美功能。

应用:

1、举例分析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原因。

2、举例分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使音乐教育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活动对学前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什么是音乐的本质?为什么说音乐具有教育人的功能?如何理解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音乐能力发展乃至全面发展究竟有何关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章的内容。

第一节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一、音乐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主观反映的结果。因此,作为艺术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也必然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主观反映。就用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哭泣和叹气的音调来说,这些音调的特点总是下行的。比如,叹气的一声“咳”,就是从高音向低音方向滑下来的,绝不会是相反的,因此,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哭泣、悲伤和叹息的旋律也总是下行的。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当然,艺术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个人看法、态度等加以高度概括,再以“音响”为“原料”加以表现的结果。当我们欣赏法国近代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时,那威严咆哮的狮王、飞快奔跑的羚羊、迟拙缓慢的乌龟、庞大笨重的大象、灵活机警的袋鼠、唧喳喧闹的小鸟、高雅美丽的天鹅……无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所有这些动物形象的描绘和性格的刻画,都是曲作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巧,将自然音响经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可见,音乐创作离不开音乐家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它是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主观反映。·

另一方面,音乐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还表现在人类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也同样基于社会实践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生活实践,就难以对音乐有正确的感知和丰富的表现。有一家报纸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家长请音乐家庭教师给他的孩子上“音乐欣赏”课。音乐教师上的第一节课便是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当听到组曲中的第二段小曲——《母鸡和公鸡》中那一片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时,老师激动地说:“……你听,这一段是描绘母鸡和公鸡的叫声,多么形象啊!”岂料,孩子的一个问题让这位音乐教师惊讶万分:“老师,鸡会叫吗?它们是怎样叫的呢?”试想,一个连鸡叫声都不知道的人,

能为音乐所“心动”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要想期望这样的孩子爱好音乐,那是没有希望的。正如期望一个不懂希腊文的人在听到别人用原文读荷马的诗时能够赞美它的美一样没有希望。难怪这位教师后来发出这样的感慨:看来教音乐,得先从教听母鸡叫开始!

从上述例子中可见,音乐是一种有特定思想内容的音响形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性的主观反映。这就是音乐的本质。基于此,有意识地引导学前儿童用听觉去摄取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研究其音质的美,并帮助其不断积累和丰富生活经验,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音乐的功能

音乐的功能,是指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音乐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音乐具有审美、教育、政治宣传和娱乐诸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的功能还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如音乐胎教、音乐康复治疗,甚至音乐还有增进食欲、促进睡眠等功效。通过对这些丰富的音乐功能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的审美功能显然是音乐其它社会功能的基础之所在,因为音乐的其它社会功能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而发挥作用的。

此外,由于音乐具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直接产生影响的特殊性质,所以,音乐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自古至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功能较之政治宣传、娱乐等其它功能显得更为重要。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人类的生命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生存、发展和享乐,它构成了人生的三种基本需要。而人类的审美需要,是精神享乐的需要,对它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童年时代,只是那时先民们的审美和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结合得非常紧密,劳动者既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欣赏者和表演者。此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也才有了分工。但不管这样的社会分工多么精细和深入,艺术具有的审美功能总是存在的,即它总是给人以精神享受,使人感到愉快。音乐归属于艺术的范畴,美的特质在音乐艺术中同样是最珍贵的内核。音乐的审美功能也正是体现在它可以使音乐实践者通过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达到情感的体验、满足和愉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并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深刻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要素,使学前儿童通过音乐活动能从中享受到乐趣,且使这种乐趣得以巩固、发展,并成为终生需要,显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为之努力的。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

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史和音乐史的有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论述音乐教育功能的篇章。此外,在人类的教育史上,音乐,特别是和着音乐的诗,作为一种形式特殊、使用简便的知识载体,曾经长时间地被人们当做“教科书”来使用过。即使在今天,不仅可以从浩若烟海的民歌、民间说唱故事、说唱史诗中找到有关的证据,而且还可以在许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直接观察到这种以音乐作为“教科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在这些地方,人们利用农谚歌曲向儿童传授关于季节、气候、农时、动植物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利用历史故事说唱、民间传说歌曲、民间仪式歌曲、爱情歌曲、劳动歌曲、诙谐歌曲和抒情小调,向儿童灌输成人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和审美等各个领域中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不同,同一时代、同一国家中的不同教育组织或教育者也有不同的教育要求,但无论怎样,音乐都可以起到为社会培养能使之延续和发展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后继成员的教育作用。而且相对学龄儿童和成年人来说,学前儿童对学习活动的实践性、情感性具有更高的需求。因此,这种高情

感性和高实践性的音乐活动自然就更加容易成为教育者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儿童发展的质量,特别是对于学前儿童身体、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第二节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在上一节内容中,我们已经了解了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对学前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揭示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及音乐能力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阐明音乐教育所要追求的理想状态——通过音乐教育使学前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质量与儿童发展质量之间的真实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如:自发的音乐活动是儿童音乐天性的自然流露。如果教师给儿童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那么儿童将会在这种自发的音乐活动中表现出主动的参与态度和浓厚持久的兴趣。有一个女孩,五岁时偶尔创作了一首歌曲,还煞有介事地自弹自唱:“大海是鱼儿的朋友,花园是蝴蝶的朋友,好朋友,多快乐……”幼儿园的老师听到后,及时表扬了她,她便得意地唱给了很多人听,博得了阵阵喝彩。以后,她自编的歌曲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她在这种自创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而且还获得了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个性、社会性、音乐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与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最终实现着促进学前儿童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一、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

具体可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1、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大脑的发展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目前,我们已经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大脑两半球各有专门化的机能。大脑左半球主要掌管分析性思维活动等,倾向于用语词进行思维;大脑右半球则主要掌管综合性思维活动等,倾向于用感觉形象进行思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各有侧重,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通过约2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进行频繁的左、右脑信息交换,使大脑两半球得以协同运作,进而促进大脑的整体发展的。因此,有着分析、抽象和整体理解加工功能以及锻炼和促进大脑机能发展功能的理想的音乐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同时促进儿童左右脑机能的发展,进而使儿童的大脑协同运作能力得以最优发挥。

2、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肌体运动能力的提高

学前期儿童的音乐活动往往伴随着身体运动。即便是在音乐欣赏和理解的活动方面,身体动作的参与都不可缺少。由于身体动作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身体动作的发展和儿童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如在各种伴随音乐进行的动作表演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中,儿童可获得锻炼身体各部分肌肉、骨骼和韧带,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增强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在歌唱活动中,儿童的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发育可得到有效的促进。因此,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利用音乐教育活动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提高学前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

3、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活动能满足学前儿童的内部需求,并直接引发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交往成分较

多的音乐活动中儿童可获得被接纳的需求;在想象、创造成分较多的音乐活动中儿童可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随乐合拍的活动能节省体内能量的消耗,使儿童获得舒适愉快的生理需求;儿童天生好动的需求则更容易在音乐活动中得到满足……这些因需求的满足而带来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与认知的发展

1、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在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中,含有很多优秀的艺术性语言。儿童对此学习,可有效地积累词汇,增强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儿童学唱歌曲时,要求吐字清楚,咬字准确,这无疑对培养儿童口齿清楚的口语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帮助。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音乐的反复刺激可有效地帮助语言发展有缺陷的儿童获得矫治或补偿。因为音乐与语言两者均有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变化等声音因素,经常听音乐可使此类学前儿童对这些声音要素渐趋敏感,进而促使他们逐渐克服语言障碍。

2、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与联想能力、思维能力等整个认知系统的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生产信息的意向和能力。

音乐教育对发展儿童的听觉有极好的效果。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儿童要学习分辨声音的高低,音响时值的长短,音量的强弱以及各种不同声音的特性(音色、音质)等,这将使儿童的听觉敏感程度不断提高。

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儿童必须注意观察教师的示范,记住歌词、曲调、动作或配器方案;为了能正确地开始演唱或演奏,他们还必须努力记住歌曲或乐曲的前奏;为使动作符合音乐的性质、节拍及结构,他们还必须注意倾听和记住与动作有关的音乐的特点等。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儿童记忆等能力的发展。

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如创造性律动便是一项需要丰富想象力的活动。当儿童随乐表演时,他们常常会自觉地将音乐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交融,既而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假如让儿童跟随《玩具兵进行曲》进行律动,我们便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诸如优美的跳舞娃娃、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坚强有力的变形金刚、有趣的小木偶等玩具形象,而这些生动有趣的玩具形象正是儿童凭借其生活联想和艺术想象而创造出来的。

音乐活动同样也能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3岁前儿童的思维的每一步都和实际动作分不开,而音乐活动恰恰给他们提供了边动作、边思考、边学习的机会。在直觉行动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也开始孕育起来,并在音乐活动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听音乐绘画、配乐朗诵、根据音乐性质选择或设计图谱等活动都使儿童的判断、分析、概括、分类、预期、推理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1、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个体情绪情感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通过个体不断感受、体验、理解才能逐步深化。音乐活动给学前儿童提供了许多表达情感的机会,提高了儿童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2、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意志的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儿童行动的目的性、坚持性和控制力得以发展。如在教师的培养下,儿童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以调节自己与音乐、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歌唱活动中,他们应努力使自己的嗓音与琴声及他人的声音保持一致;在乐器演奏活动中,他们必须进行有目的的指挥或观察他

人的指挥……这一切,都说明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是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加以培养的。

(四)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儿童对音乐及音乐活动的独特的个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系统。同时也会在儿童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与他人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理解、交往与合作。同时也能够帮助儿童形成维护社会秩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包括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其中感受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一)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所谓音乐感受力是指学前儿童在听音乐时,积极地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行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学前儿童倾听小提琴演奏的《梦幻曲》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儿童注意音乐的特点,使之感受到音乐的优美和宁静,体验作品所唤起的如诗如梦的美好感觉,进而产生许多联想:周围很宁静,小宝宝要睡觉了,妈妈在轻轻地唱着歌;窗外有月光,有花香,风儿在轻轻地吹;夜深了,天空中的星星在眨着眼睛,美丽的仙女在天上跳起了舞……

(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理解力的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音乐理解力的发展。所谓音乐理解力是指学前儿童能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特有形式和手段的能力。即能理解诸如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及旋律进行等音乐表现手段。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表现内容的手段,如文学作品中的声韵、语词和结构,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形状和构图等。音乐自然也有它自己的一套传情达意的手段,如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及旋律进行等。如果歌曲《小白菜》的节奏不是先短后长,旋律也非婉转下行,也就不会使人产生悲痛哭泣的联想。因此,音乐是一种内容隐伏在形式中的艺术,其内涵必须通过某种表现方式表现出来。为此,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应注意引导儿童对整体音响形象产生有理解的情绪反应,注意引导儿童认识音乐中所采用的各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并使他们知道这些表现手段与音乐的形象、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体验到音乐中的美。

由上看来,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理解力实际上是彼此影响的。学前儿童对能感受的音乐作品,更易于理解其中的各种表现手段。同时,只有在理解作品有关表现手段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感受音乐。例如,贺绿汀的《森吉德玛》是一首由蒙古民歌改编的管弦乐曲,该曲由两段旋律完全相同的音乐组成,但作者巧妙地对这两段音乐旋律作了配器、速度、力度的不同处理。第一段音乐:配器的音色淡雅,节奏柔和绵长,速度舒缓,力度较弱;第二段音乐:配器的音色饱满、明朗,节奏欢快、热烈,速度较快,力度较强。显然,学前儿童只有在理解了这些表现手段后,才能更准确地感受情绪彼此完全不同但相互间又浑然一体的两种音乐形象:其一描绘了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的宁静辽阔的草原景象;其二展现了火红的太阳下骏马奔腾的欢乐热闹的草原景象。

(三)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表现力的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音乐表现力的发展。所谓音乐表现力是指学前儿童运用相应的知识技能,有感情地表演音乐作品的能力。包括歌唱技能、舞蹈技能、乐器演奏技能等。在学前儿童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总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儿童只有借助于嗓音、身体动作、语言符号等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出来的音乐活动才是充满生命的活动,儿童也才能就此真正享受到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为此,教师必须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帮助儿童用恰当的声音、动作、表情、姿态等方式表现音乐,积极地与音乐材料发生有效的互动。

有位教师曾组织大班儿童倾听中国古典音乐——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并鼓励幼儿根据乐曲的意境想象作画。结果,孩子们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一排低垂着花冠的花儿,花朵微闭着双眼,长长的睫毛惹人怜爱;一位游泳者的救生圈被海浪冲走,他伸长手臂拼命想抓住救生圈,无奈风急浪大,救生圈已被海浪越冲越远,泪水从游泳者眼里突眶而下;一位膘形大汉正手持斧头砍森林中最后的一棵树,在他身旁是一排排静默的树桩;几棵褐色的枯树旁凌乱地矗立着几尊坟墓,坟墓上黑色的十字架在风雨中飘摇,那画面真是凄凉至极……显然,孩子们通过凄婉的画面将音乐作品中的意境与美术作品中的意境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而孩子们对音乐思想感情的判断和把握,自然是基于对音乐的旋律形态、节奏特点以及演奏的力度、速度、音色特点的感知,同时也是建立在他们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的判断基础上的。

(四)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所谓音乐创造力是指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创造性地表演音乐材料,尝试自己用音乐表达其自身的体验和感受的能力。其形式主要有:为歌曲增编歌词;自编歌曲;为歌曲或乐曲编配表演动作;为打击乐曲编配节奏型或演奏方案;用动作形象、视觉艺术形象或语言形象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等。

学前儿童的音乐创造力是经过教师系统的培养才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好的教师往往能提供自由、宽松和充满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肯定和接纳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给予儿童积极的情感支持,尊重并分享儿童的创造;适当地向儿童提供一些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一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儿童内在的创造性表现意识和创造性表现技能的激发与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关于创造性音乐欣赏教学、创造性歌唱教学、创造性韵律活动教学、创造性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及涉及的教学技术我们将在第四至第七章作详细的介绍。

综上所述,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从本质上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就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施加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对此观点进行分析,应该把握三个特点:(1)音乐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过程;(2)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音乐只是教育的手段和基本内容;(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此,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地站在这个立场上,努力通过科学的音乐审美活动实践来追求这个终极目标。

当然,音乐教育与理想化的学前儿童发展之间并不存在自然的有效的促进关系。很显然,只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才能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不良的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成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例如:众所周知,教师的音乐表现力越强,越富于感染力,儿童所受到的音乐熏陶就会越完美。但现行幼儿园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我们经常能见到某些幼儿园的教师唱“黄腔”(跑调),或琴声不准,或播放的录音音乐走调等现象。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音乐耳朵”又怎能培养呢?自然孩子们唱的歌也就“不堪入耳”了。这样的音乐教育是谈不上什么艺术熏陶的。而且当这些孩子因为唱“黄腔”而遭到他人的讥笑时,胆小的孩子可能还会变得更不自信、更胆怯。当然,某些孩子也许对音乐十分迷恋,也十分要强,别人的讥笑反而激励他“欲与他人比高低”,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许成不了音乐家,却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如:音乐演出经纪人,音乐设置生产经营人员等,虽然他一辈子唱“黄腔”!但这样的孩子毕竟太少了。因此,教育者应该努力避免和消除教育过程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尽力扩大和增强教育过程对儿童产生的有利的影响。只有这样,儿童的身心发展和音乐发展才是健康的,才能和全面发展协调一致。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和组织原则

识记: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领会:

1、为什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具有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为什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

应用:

1、能运用本章提出的基本观点分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施加整体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能否正确而深刻地理解音乐教育这一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的内涵,决定着教育工作者能否在具体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将这一价值追求转化为高标准的育人效果。但是,仅有正确的思想认识还不足以使音乐教育达到理想的境界。因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一学科本身的性质和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依据音乐教育的规律展开教学,才能使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活动的评价等方面都达到理想的状态,最终实现培养人的目的。

本章即探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和组织原则。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由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音乐教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三大特点。

一、游戏性

游戏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由儿童的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的游戏也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充分自在的、有兴趣和愿望相随的学习活动。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游戏不仅是活动的内容,而且也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呈现游戏性的特点取决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6岁以前,儿童的意志力发展还很薄弱,他们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也不可能很好地主动设计、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如果活动过程本身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快乐的体验,外人是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的。因此,在目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不仅强调必须选用一定比例的音乐游戏作为教材,而且更加强调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都要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总的说来,有效而高标准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都应该是生动活泼和富有教益的。

正因为游戏性的音乐活动最接近学前儿童的天性,最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将游戏和玩耍的成分自然渗透在整个音乐教育情境之中,从而使学前儿童能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且不知疲倦地投身于音乐学习之中。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技术的问题。

以下就小班歌唱活动《懒惰虫》一例,来比较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及创设学习气氛方面所取得的不同效果:

教师甲的设计方案和取得的教学效果:

1、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点兵点将’的游戏。”

教师边朗诵儿歌,边用手指严格地按照儿歌的节奏自左至右依次指点幼儿,一拍“点数”一名幼儿:××××▏××××▏××××▏× 0 0 0 ▏

点兵点将,点到谁谁就是孙悟空。

当念至儿歌的最后一个字“空”时,指点动作同时停在某个幼儿面前,教师便提问:“谁是孙悟空啊?”全体幼儿都会指着该幼儿说:“×××是孙悟空!”此时被点到的幼儿很自豪,因为他是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啊!

2、教师:“这次我要换个方法来玩这个游戏了,看我是怎么玩的!”

教师一边清唱“懒惰虫”的歌曲,一边按节奏逐个指点幼儿,当唱至最后一个“痛”时,老师便提问:“谁是懒惰虫啊?”所有的幼儿都会指着最后被点到的幼儿用嘲笑的口吻说:“×××是懒惰虫!”某些调皮的幼儿此时便开始起哄:“ou!ou!ou!×××是懒惰虫!×××是懒惰虫!!”那个被说成是“懒惰虫”的孩子或者低头露出难过的表情,或者大声抗议,甚至动用武力!一时间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师忙于“整顿纪律”。可以想象,以后教师再要组织幼儿唱“懒惰虫”的歌曲时,很多幼儿都会低着头,不敢看老师,惟恐被老师点到,因为谁都不愿意做好逸恶劳的懒惰虫!

教师乙的设计方案和取得的教学效果:

1、教师:“谁知道懒惰虫是什么东西?”

教师此处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幼儿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讲述他们对“懒惰虫”的理解。

2、教师:“你们愿不愿意做懒惰虫?”“现在我们来玩一个‘点兵点将’的游戏,看看我们班上是不是真的没有懒惰虫!”

教师边清唱歌曲《懒惰虫》边用手指点儿童:1~6拍,每两拍指点一次;7~8拍做一种滑稽的样子并快速扭动身体表示假装浑身疼痛。第一拍上先从幼儿开始,在倒数第二拍上正好指着自己。教师提问:“老师是不是懒惰虫啊?”无论幼儿怎样回答,教师都应该立即面对幼儿做出一种夸张的体态,以申明不赞同的态度,并用语言夸张地假装生气,假装着急地进行抗议:“我不是懒惰虫!我才不是懒惰虫呢,我就不是懒惰虫!!”然后,鼓励幼儿模仿教师的语言和体态表达方式。此时,幼儿大多会被教师那幽默夸张的动作和音色音调独特的抗议声所“逗乐”。

3、教师:“现在我来和你们一起玩这个游戏。像刚才一样,我一边唱歌一边用手指你们。等我唱完了,手指着谁,我就会问问他,看看他是不是懒惰虫。”

教师用同样的方式组织幼儿玩游戏。当歌声和点数的动作最后停在某位儿童面前时,教师便提问:“你是不是懒惰虫啊?”无论该儿童如何回答,教师都应该想法鼓励和帮助他做出一种夸张的体态,并发出独特的抗议声,夸张地假装生气、假装着急。随后教师还应根据该儿童的具体反应组织全体幼儿对其做出有的放矢的强化:或模仿其语言或体态表达的方式;或鼓掌为其叫好等。

游戏反复进行4~5次。教师可用目光和表情鼓励幼儿自动参与唱歌和做指点动作。可以想象,这么好玩的活动每个幼儿都会乐此不疲的。

4、教师请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玩游戏。“问问你身边的小朋友是不是懒惰虫。”

教师提供给每位幼儿用否定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自身感情的机会。

附:歌曲《懒惰虫》

1=D 2/4 英美儿歌

1 2 | 3 3 1 1 2 | 3 3 1 1 2 | 3 3 4 3 | 2 7 1 | 2 2 7 7 1 |

你是懒惰虫,你是懒惰虫,你的一身都是痛。你的眼睛痛,你的

2 2 7 5 5 | 5 4

3 2 |1—‖

肚子痛,你的一身都是痛!

从上述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甲的教学行为始终传递给幼儿一个信息:“我非要在班上找到‘懒惰虫’不可!”,这显然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并极有可能因此而造成人际矛盾,且幼儿还会因为该活动“不好玩”而不感兴趣,进而失去歌唱活动应有的快乐体验。而教师乙的教学设计自始至终充斥着快乐的成分,时时处处让幼儿感到“好玩”,因而幼儿自然会出于对游戏情境的迷恋,不厌其烦地唱歌,而且唱得投入、唱得愉快,不知不觉便学会了这首歌曲,其游戏过程本身就成为了学习过程。而且教师将这首歌曲选作教材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让幼儿觉得它“很好玩”,而是让幼儿在感受诙谐幽默所带来的快乐情感的同时,自然地领悟到在快乐中所隐含的对“懒惰”行为的否定态度。因为对于年龄较小、心理较稚嫩的小班儿童来说,对“懒惰”行为的批判态度应该是自然获得的,而无须解释、说教或思考。

由此看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游戏性本身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应从众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中得到启发,尝试开展更有创意的工作,努力选择和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游戏成分,努力把自己曾

经享受过的游戏快乐的因素添加到音乐教学设计之中,使幼儿在自然快乐的状态下学习音乐进而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综合性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有三层含义:

(一)形式上的综合性

儿童早期的音乐学习和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很相似的,表现为唱歌、跳舞、奏乐、演戏、玩耍等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看到,当学前期的儿童处在真正愉快状态时,他们必定是又唱又跳,手舞足蹈的,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倾向于喜爱这种不分化的音乐活动形式。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儿童这一特点,有意识地给幼儿提供边唱边跳、边唱边奏和边跳边奏的机会;或者组织幼儿分组担任唱、舞或奏乐的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或者在一次活动中,安排全体幼儿交替进行歌、舞、乐三种活动。

(二)过程上的综合性

在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自发性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每一个人既是“天才”的创作家,又是“天才”的演员和“天才”的鉴赏家。他们没有人会笑话谁做得不好,也没有人会因为自己做的不好而不好意思参与,他们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享受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因此,在目前比较成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和比较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创作、表演和欣赏过程总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

(三)目的上的综合性

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活动中直接获得快乐体验。在儿童看来,最好的音乐学习就是以一种快乐自由之心参与其中,并自由地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去体验它带来的快乐。在儿童的世界里,娱乐、学习、工作三者总是综合在一起而决不是割裂的,学习和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高兴,而不带有其他功利性的目的。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每个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要求自然也应是:淡化“娱人”的、“炫耀”的音乐教育目标,突出“娱已”的、“交往”的音乐教育目标,使音乐学习真正成为“每一个”孩子生活中的自然需要和基本权利。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按这个目标重新审视自己曾经遵从的音乐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并将这种朴素的观念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三、整体性

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习对象的整体性

早期儿童音乐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特性就在于它的整体协调性。因此,凡提供给幼儿学习的音乐材料、音乐学习的辅助性材料甚至材料的提供方式等都必须具有整体审美性。就拿“音乐要素”的感知来说,虽然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阐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理解力的发展,良好的音乐也应该帮助儿童在听音乐时,能积极地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并理解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及旋律进行等一系列“音乐要素”,但我们并不提倡让儿童过多地进行单纯的“音乐要素”的认知辨认活动,或者将“音乐要素”从具有整体审美情境的音乐作品中抽取出来,单独地将之作为学习与反应的材料。因为“音乐要素”仅仅是构成音乐的整体审美形象的“基本语汇”,却不等于音乐的整体审美形象本身,因而不具备激活人的审美心理动机系统的功能,也便不可能真正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过,在现实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比较难以把握这种整体审美特点,因而其组织的音乐教学往往缺乏审美感染力:

镜头一:教师让孩子听到高音就双手上举,听到低音就快快蹲下;音乐快时就做“绕毛线”的动作,音乐慢时便做“缝衣服”的动作。

镜头二: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张节奏卡片:▏××××▏××▏,边指卡片边提问幼儿:“这是几分音符?那是几分音符?”接着教师要求幼儿看着黑板,边拍手边朗诵节奏▏××××▏××▏。

哒哒哒哒哒哒镜头三:教师带领幼儿演唱歌曲《在农场》,这是一首带有休止符的歌曲,教师为了让幼儿感知休止处的时值,便要求幼儿在休止处“停下来”同时“拍一下手”或“点一下头”。

……

不难发现,上述所谓的音乐活动其实更类似于科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面对一个个孤立的“音乐要素”理智地、抽象地、分析地给予反应,显得十分枯燥和机械。可以想象,这样的音乐学习是不可能让幼儿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的,更不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理性训练来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音乐要素”放在有整体审美情境的音乐作品中去感知,使儿童更多地体会“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情意表达功能。具体地,教师应选择能迅速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音乐作品,并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迅速地将幼儿带入审美享受的状态,使幼儿在学习和享受这一作品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感知“音乐要素”。

例如:有教师选择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中第二乐章的第一、第二主题作为音乐活动的材料。该曲第一主题由小提琴轻柔地奏出,第二次反复时声音更轻,令人产生一种平淡、安详、神秘之感,但就在此时,全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奏出了一个主和弦,发出了足以让人为之愕然的爆发性的一击;第二主题诙谐活跃,轻松愉快,有明显的舞蹈感。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出示了一条美丽的纱巾,并将之捏成一团,紧紧地藏匿于双手手心内,随后用轻柔的、神秘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富有游戏性的情境:“老师的手里有一朵美丽的花儿要开放了!你们看,它开了一点,又开了一点,慢慢地,静静地,花儿开啊开,开啊开,真美呀!(教师边说,边缓缓地打开手心。此时可见教师手心内的纱巾似美丽的花儿微微绽放着,煞是好看)。哇!花儿全开放了!(说至此处,教师显现出兴奋的神情,同时将手中的纱巾用力地抛向天空)!让我们用美丽的纱巾来跳一个欢乐的舞蹈吧(教师边说边挥舞纱巾跳起了快乐的舞蹈)”。可以想象,所有的幼儿都会被这美丽感人的场景所吸引,他们跃跃欲试,都想让自己的手心里也能开出美丽的纱巾花。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将纱巾藏在手心里,然后两眼紧盯着双手,边听着轻柔神秘的第一乐章边轻轻地、慢慢地让“花儿”开放着,再开放着,一时间,教室里安静极了!而那令人惊愕的强力度和弦奏响时,小朋友们都兴奋极啦!他们忘情地将手中的“花儿”抛向天空,霎那时,教室里成了花的海洋!而当音乐的第二乐章响起时,小朋友们随即舞动着那五颜六色的纱巾,那场面真美极了!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一)运用语言(二)运用范例(三)运用角色变化

二、主体性原则三、艺术性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五、低耗高效原则六、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三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

本章学习要求

识记:

1、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意义。

2、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原则。

领会:

1、领会教材所提出的撰写目标意义的实际含义。

2、领会教材所提出的目标撰写原则对提高目标撰写质量的意义。

应用:

1、能应用目标撰写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目标撰写和分析他人撰写的目标。

第一节对新《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分析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二、激励功能三、调控功能四、评价功能

第三节整合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参考架构

一、整合教育的观念

二、“音乐”素质发展要求

三、“学习”素质发展要求

四、“做人”素质发展要求

小班韵律活动《小鸟飞》活动目标分析

1、熟悉乐曲的旋律和ABA的结构,听辩鸟飞(A段轻柔、连贯)、鸟吃食(B段轻巧、跳跃)的音乐。

学习走小碎步,知道走时应将前脚掌踮起轻轻移动。并能用鸟飞、鸟吃食的动作表现出两段音乐的不同。

2、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索手臂在不同方位上的摆动,以表现鸟飞,并体验创造的乐趣。

3、初步学习找空地方做动作,做鸟飞动作时尽量不让别人碰到自己,自己也不碰到别人。

第四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编写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编写原则

(一)系统化的原则

(二)系列化的原则

(三)行为化的原则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编写方法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编写原则

1、系统化原则

(1)“音乐”素质发展要求

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与音乐感的发展

(2)“学习”素质发展要求

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3)“做人”素质发展要求

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极的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系列化的原则

1、能力目标的系列化

侧重强调不同活动中同一种能力在要求上的循序渐进。如:随乐有节奏地做动作。

2、材料目标的系列化

侧重强调不同活动中同一材料在教育要求上的循序渐进。如:军民大生产。

(三)行为化原则

1、必须针对将要实施教育的特定儿童群体的现状和发展。

2、必须针对将要使用的音乐教材内含的教育潜力。

3、必须针对教师或儿童的特定的可见行为。

行为化目标的陈述

(1)必须固定使用幼儿或者教师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陈述时主语可以不出现。

(2)必须陈述可见的行为。必要时也可补充说明该行为属于那一类发展的总目标。

(3)必要时可补充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附加条件和行为反应水平的限定语。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编写方法

1、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提出

(1)音乐感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2)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3)价值观念及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一)音乐感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首先,审视音乐、舞蹈作品中蕴涵的音乐、舞蹈知识技能。

其次,思考、体验这些知识技能在该作品中的审美含义。

最后,慎重推敲:在何种程度上操作,才能使这些审美含义的知识技能对本班幼儿产生有真实意义的挑战。

如:《在农场里》、《小熊过桥》中休止符的演唱要求。

(二)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如记忆、模仿能力以及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累学习策略:体态暗示音乐前奏

对学习策略有意识:如《地毯上的游戏》中的预令策略

选择学习策略:集体舞蹈学习中的空间折射策略

主动迁移学习策略:如《吹泡泡》中的图示创编

创造性学习:选择与别人不一样的策略

个性化学习:各自选择各自喜欢的策略

(三)价值观念及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撰写

情感体验、表达的能力

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交往、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等

如:《拍手唱歌笑呵呵》

第五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范例分析

范例分析与修改之一:

大班歌唱活动《小树叶》原目标:

1、培养幼儿的音乐知识、技能。启发幼儿的想像力。

2、启发幼儿有表情地演唱,并创造性地表演。

3、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合作性,服从指挥。培养幼儿的个性、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克制能力。

大班歌唱活动《小树叶》修改目标:

1、复习歌曲《小树叶》,在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关切”和“自豪”两种不同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抒情、连贯”和“坚定、断顿”的唱法。

2、组织、引导幼儿进行即兴的歌唱表演。重点指导幼儿使用“抒情、连贯”和“坚定、断顿”的动作方式来体验和表现两段音乐中“小树叶”的不同心情。

3、在教师扮演“树妈妈”的情况下,师生共同表演,以进一步强化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感情。

范例分析与修改之二

中班音乐游戏活动《火车快跑》原目标:

1、使幼儿熟悉游戏的音乐,学习游戏的基本玩法。

2、训练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3、复习歌曲《好朋友》,要求幼儿能以愉快、亲切的感情演唱歌曲。

中班音乐游戏活动《火车快跑》修改目标:

1、使幼儿初步熟悉游戏音乐,要求通过游戏活动中的练习,大多数幼儿都能够比较自如地踩着八分音符的节奏小跑。

2、引导幼儿至少想出2~3种不同的两人“搭城门”的方式。

3、复习歌曲《好朋友》,鼓励幼儿两两结伴在边唱边即兴作动作表演的同时,尽量看着同伴的眼睛并对自己的同伴微笑。在玩“火车钻山洞”的游戏时,尽量努力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如:低头、曲身、慢慢、匀速地小跑,不挤、推前面的人,不拖拽后面的人,也不碰到扮城门的人。

范例分析与修改之三

中班韵律活动《踮步》原目标:

1、初步学习踮步。

2、通过学习,感觉两拍子的音乐。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和答案

2014年自考7月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9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各种声音现象的模仿之学说是( ) A.巫术起源说 B.游戏起源说 C.模仿起源说 D.情感表达说 2.认为才能是通过后天的有效教育发展起来的,为儿童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是才能发展的第一个必要条件的音乐教育家是( ) A.达尔克罗兹 B.柯达依 C.铃木 D.奥尔夫 3.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我国近代美育体系创始人之一的教育家是( ) A.康有为 B.蔡元培 C.张雪门 D.陈鹤琴 4.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是帮助儿童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天地的一个重要条件。唱歌、跳舞、奏乐、演戏、玩耍的综合一体是( ) A.形式上的综合 B.目的上的综合 C.过程上的综合 D.内容上的综合 5.教师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性质及其审美价值的能力属于教师基本音乐素养中的( ) A.音乐欣赏能力 B.音乐表现能力 C.音乐文化涵养 D.音乐创造能力 6.侧重强调不同活动中同一种能力在要求上的循序渐进是( ) A.能力目标的系列化 B.材料目标的系列化 C.内容目标的系列化 D.过程目标的系列化 7.一般来讲,适合4~5岁幼儿演唱的歌曲的音域为( ) A.e1-g1 B.d1-b1 C.d1-a1 D.d1-c1 8.对于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而特点鲜明的词曲动机的歌曲,适宜采用的歌唱活动导入方法是( ) A.情境表演导入 B.故事讲述导入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历年试题(2009起)

试卷代号:250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试题 2012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 、、。 2. 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分别是、。 3. 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是、、。 4. 柯达伊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是、、。 5. 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 6. 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 7.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知觉系统 2. 音符单一的节奏型 3. 创编歌词活动 4. 双圈舞 5. 音乐即兴 三、简答(每小题7分,共3 5分) 1. 简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 2. 简述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 3. 简述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对象。 4. 简述再现音乐内容的三项标准。 5. 简述声音高低经验获得机制。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阐述幼儿年龄阶段音乐关键经验目标中第一、二个层次的音乐形式经验目标。 2. 阐述动作意象的原则。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共1 0分) 分析"未出壳雏鸡的舞蹈"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试卷代号:250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2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 对形式性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 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4. 字母谱与节奏谱手势指挥 5. 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 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7. 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2. 音符单一的节奏型: 只有一到二种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3. 创编歌词活动: 是利用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先于音乐能力的优势,通过把歌唱的心理能量主要用于编歌词的方式促进噪音控制能力自动化的活动。 4. 双圈舞: 是全体围成二个圈,以双圈为基本队形而进行的集体舞。 5. 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与实践特性,理解音乐经验的类型、学前儿童获得音乐经验的机制、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编制原理,从而掌握引导学前儿童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操作一件乐器、学习一定的发声技能、鉴赏一定量的音乐作品与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音乐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教育学方面的前置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思考如何将以上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化与行动化的问题。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与现场教育见习与实践等方式。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理论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教育实践问题以案例分析的为主,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以教育见习和实习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建议安排20学时的讲授,20学时的网络课程、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为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具体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可由辅导老师针对学习者个人情况分别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来作出规定。 2.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媒体。合一型的文字教材总篇幅在35万字以内。与文字教材配合使用的录像教材10学时,主要满足对于课程重点内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配备了网络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课程学习重点的系统辅导和专业知识领域的适度拓展。此处,配备网络教学资料包括:IP课件10学时、文本辅导材料及案例资料若干。所有媒体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要以方便学习者学习使用为原则,突出发掘其现时实用价值方面的指导作用。 3.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中央电大教学力量和学习资源,严格认真组织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可采用面授辅导、网络教学活动、学习小组活动和个别咨询辅导等方式保证平时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提倡联系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学习本课程的内容。要求完成以作业与评价手册等形式所确定的平时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实施意见,并进行严格的形成性考核。 第三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最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是:感受系统、制作系统、知觉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8.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8岁以后的儿童的艺术表达 能力不退化。 9.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师来说挖掘音乐作品再现内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 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现内容的音乐主题;第二步,动作表现,旨在诠释再现内容。 10.用肌肉感引导幼儿辨认先紧后松节奏型的方法是双手抱拳与伸展。 二、简答题 1.简述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 答:第一,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第二,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 与;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简述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 答:3-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4-5岁幼儿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5-6岁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 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 3.简述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的含义。 答:1、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 辨别、确认。3、感受系统: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 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4.简述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及表现性的含义。 答:1、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 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 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3、音乐作品的表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 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5.简述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 答: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 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四、论述题 1、论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 答:1、音量要素是幼儿最主要的音乐兴趣;2、运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二重要因素; 3、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是“关于”某些事情的音乐。 2、论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答: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是处理张力的结果,其中再现性是价值范畴,是我们追求的;而形式性是规限范畴即所有的再现性内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为基本条件,离开了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读后感 为结合区里的“读书让我更有魅力”活动,上周五我们幼儿园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活动中许多老师都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言。在此,我也来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后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许卓娅老师的着作。书中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实际操作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再次拜读许老师的这本着作,对于许老师在打击乐方面的阐述使我感触颇多。尤其是第二章第二节第三小段,关于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书中阐述的孩子演奏乐器能力的发展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正象许老师所说,对于一些用软绳穿起来的碰铃孩子们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这种主要靠小肌肉来演奏的乐器,对手眼协调能力的要求较高。那在孩子的演奏过程中,孩子们总是不能很好的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绳子的顶端,而总是用手捏住碰铃的根部,造成碰铃悦耳动听的音色出不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除了一遍遍的示范,还可以让幼儿倾听正确的演奏方法和错误的演奏方法演奏出的音色有什么不同,通过反复的教育和练习,孩子们肯定能够逐步学会用小肌肉来演奏乐器,而且,通过不断的练习,他们自然会熟悉各种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也了解了用什么样的演奏方法才能使自己演奏出来的音色更好听。 还有对孩子们在演奏打击乐作品中的创造性表现进行的阐述。许老师说,随着儿童对音乐对周围事物的感知经验日益扩大,感知能力逐步增强,理解体验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节奏、音色、速度、力度表现力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丰富,与运用这些要素来进行创造性表现的热情和能力也越来越强。对这一点,我是深有认同。以前在班里刚开始开展打击乐的演奏活动时,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不强,对演奏过程中音色、节奏、力度、速度的把握总是让人非常失望。稍微慢点的乐曲,他们就会抢拍,快点的乐曲速度也总是更不上。 更别提对音乐中力度和音色的把握。演奏出来的作品既机械又枯燥,充其量只能是说给乐曲打拍子。正象许老师说的,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经验太少,理解体验的能力才会上不去。为此,大家可以利用时间,开设音乐欣赏活动,注意调动孩子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比如听到欢快的乐曲,可以引导他们去尽情的用身体用乐器去体验音乐的欢乐。听到悲伤的乐曲,让他们静静体会,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用打击乐演奏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多倾听自己用打击乐器演奏出来的音色,并集体讨论那一种方法演奏出来的音色最好听,最符合作品。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孩子们的音乐认知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相应的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的把握,也会有很大进步,对音乐演奏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强。 感谢您的阅读!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卷A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A.内容 B.目标 C.技能 D.手段 2.系列歌唱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让幼儿较好地理解歌曲 B.让幼儿熟练地掌握歌曲 C.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D.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获得实际发展 3.幼儿园音乐角的活动目的主要是() A.进行系统音乐学习 B.进行自发音乐实践活动 C.进行音乐共享交流活动 D.进行音乐表现活动 4.在演奏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使奏出的音响和音乐相协调一致的能力() A.乐器操作能力 B.随乐能力 C.合作协调能力 D.创造性表现能力 5.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第一步骤是() A.选择教育目标

B.确定教学方法 C.制定教育目标 D.创设教育环境 6. 1900年创立“体态律动”学说及其音乐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A.达尔克罗兹 B.柯达依 C.铃木 D.奥尔夫 7.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根据需要经常变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方式是() A.角色的进入 B.角色的退出 C.角色的保持 D.角色的示范 8.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其基本特征之一是() A.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B.音乐是视觉的艺术 C.音乐是语言的艺术 D.音乐是空间的艺术 9.为3-4岁儿童选择配器方案时,一般宜在() A.乐句之间变化音色 B.乐段之间变化音色 C.乐句之中变化音色 D.乐段之中变化音色 10.集体舞蹈的教育重点在于适应空间变化和() A.人际交流合作 B.掌握基本舞步 C.感受音乐节奏 D.体验舞蹈风格 二、概念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2、创编歌词活动: 3、在幼儿的音乐学习中,“配器”主要是:

4月全国自考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39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音乐活动的基本性质在于() A. 实践性 B. 音乐性 C. 游戏性 D. 娱乐性 2. 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方案时,先把握作品的某个细节部分,然后再从局部逐步扩大到整 个作品的程序为() A. 层层深入的程序 B. 层层累加的程序 C. 一一匹配的程序 D. 一一对应的程序 3. 作为创造性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种表达媒介,语言在表述时应使用() A. 概念性语言 B. 比喻性语言 C. 抽象性语言 D. 逻辑性语言 4. 音乐教育工作不仅要为儿童的现实发展担负责任,而且也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担负责任。 这一思想体现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 A. 实践原则 B. 可持续发展原则 C. 和谐原则 D. 低耗高效原则 5. 面对陌生幼儿,不含复习活动的“研究型”公开观摩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 A. “一杆子”式 B. 三段式 C. 常规式 D. 系列化式 6. 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划分为音乐表现活动和音乐体验活动的依据是() A. 活动目的 B. 音乐实践类型 C. 活动内容 D. 音乐表现方式 7. 《金蛇狂舞》的曲作者是() A. 刘诗昆 B. 圣桑 C. 聂耳 D. 刘铁山 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 A. 音乐感的发展 B. 学习能力的发展 C. 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D. 全面和谐的发展 9. 在歌唱活动中,为了帮助儿童获得清晰准确的表现内容并掌握富于感染力的表达情感的 方法,教师应该() A. 让幼儿倾听录音范唱 B. 让幼儿倾听同伴的演唱 C. 让幼儿倾听教师精湛的弹奏 D. 树立正确的歌唱榜样 10. 一般来说,在唱优美、温柔、悲伤的歌曲时,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应 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音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间接的艺术。 2、世界流行的儿童音乐教育流派主要有奥尔夫体系、达尔克罗兹体系、柯达伊体系、铃木体系、综合音乐感体系。 3、歌唱活动中培养创造性的创编活动形式主要有创编歌词、创编动作。 4、幼儿歌唱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歌曲、歌唱形式、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三部分。 5、韵律活动教学中一般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示范、提问、退出、反馈。 6、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实践的基本内容分为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 7、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以教育为本位_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和以_音乐为本位__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两种。 8、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基本类型包括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听辨反应游戏。 9、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试法、综合等级评定法。 10、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和__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音乐作品_ 两种形式。 11、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方面。 1、关于音乐起源的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 3、音乐欣赏活动的材料是指音乐作品和辅助材料。 4、“多通道参与”主要有视觉辅助材料参与、动作辅助材料的参与、言语辅助材料参与三种参与形式。 5、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基本类型包括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听辨反应游戏。 10、音乐才能主要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 1、音乐是社会审美生活的。 2、幼儿音乐教育具有;、的特点。 3、8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体现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和特点。 5、歌唱教育活动中节奏感培养的具体方法有、、、 和。 7、音乐能力主要是指、、、和。 1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发展性原则强调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幼儿的,从而促进其发展。 2、音乐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首先,音乐是,同时,音乐也是,其次还是和。 4、是培养旋律感和内部听觉表象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6、系列层次活动是以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它主要是针对而提出的,而预知学习的理论主要是针对提出的。二者紧密相联系:需要在科学的系列层次活动设计的基础上才能使用,也需要在科学的系列层次活动的实施中才能达到。 7、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中,最先发展的是。 8、韵律动作包括基本动作、和三种。 13、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计划性原则是指评价应。 二、概念题:(每题4分,共16分) 1、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3、系列层次活动----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可以是一首歌曲或乐曲、一种节奏、一种舞步、一个音乐游戏或一种音乐知识技能等)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2

一、填空题 (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 教师教儿童歌唱时,坚持要求正确的咬字吐字,能促进儿童 2. 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应该同时兼顾 ___________ 和曲调两个方面。 3. 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时必须陈述 ___________ 行为。 4. 在音乐活动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能促进幼儿 ____________ 5.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认为:音乐是人类对 ____________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映。 6. 韵律动作可分为三类: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 ____________ 。 7. 与演奏打击乐器有关的一般技能主要有: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演奏;奏出适中的音量和 听 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并使自己的演奏与整体音响相协调。 8. 在常规的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同音色组的乐器在空间安排上应该 _____________ 。 9. 音乐的起源是一个多元的,不断分化和 ___________ 的发展过程。 10. 音乐教学活动的时间,是既有限定又有弹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活动中要更多注意的,不 应是钟表所显示 的实际时间,而应是幼儿行为所显示的 ____________ 时间。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 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1.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 ) A.音乐感的发展 B.学习能力的发展 2. 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 用( ) A. 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 C.分句欣赏的方法 B. 示范和讲解的方 法 D.反复练习法 3. 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 ) A. 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 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 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4. 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 ) A. 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 D.评价和谐 5. 在韵律活动中使用道具,应遵循的原则是 ( ) A. 道具新颖有趣,使用技巧复杂亦无关紧要 B. 增强儿童的美感,引发想象、联想 C.尽量为儿童提供现成的道具 7. 歌唱活动中,幼儿能够自然掌握,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主要是由于 A. 教师和同伴的正确榜样 B.通过语言交流找准了发声位置 8. 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 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c.全面发展 D.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 的发展。 的健康。 ;注意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 C.方法和谐 D.教师应花较多精力设计道具 6. 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儿童自然发展法 ”的是( ) C. 铃木 D.奥尔 夫 C.通过视觉、触摸觉交流了解了发声方法 D.发声练习

学前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

学前音乐课程标准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课程标准编者:学前音乐教研室 审核人: 课程负责人:盛丽 编制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 编制日期: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0日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 课程的简介性质:《音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它通过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儿歌编配与弹唱、以及学前音乐教育四个部分组合在一起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四个学期的音乐部分基础教材; 课程的作用:四个学前由基础乐理知识到音乐教学的运用的学习,通过比较系统的、规范的、精炼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学技能、心智技能)两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上好每一节幼儿音乐课。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导的各项活动,讲授《乐理与视唱练耳》、《儿歌弹唱》、《学前音乐教育》等教材,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理论、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及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专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能力目标 (1)熟练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实践于自身风格特点的纠正。 (2)会合理掌握组合音乐、节奏。 (3)会运用各民族特色技术技巧。 (4)能上好学前音乐课。 2、知识目标 (1)掌握《音乐》课程标准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2)掌握儿歌伴奏技能。 (3)掌握地域、民俗的基本知识。 (4)掌握相关幼儿音乐的教学方法。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 (2)树立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音乐) 期末考试试卷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音乐分册)期末考试试 卷1 一、填空题(本题满分10分) 1.音乐课的基本几种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音乐会的形式进行。 2.3—6岁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过程中,3—4岁幼儿音域为c1-a1,4—5岁幼儿音域为____________,5—6岁幼儿音域为____________。 3.幼儿园韵律动作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动作。 4.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采用的韵律动作组合一般可分为:身体节奏动作组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体舞、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本题满分20分) 1.音乐欣赏: 2.律动

三、简答题(本题满分30分) 1.小班音乐课程总目标? 2.选择歌曲教材是要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3.歌唱得简单知识和技能有哪些?

四、论述题(20分) 谈谈音乐对于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的意义? 五、设计一篇中班歌唱活动《坐上我的小飞船》教案(20分)要求:1.教学目的,要求明确 2.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独特 3.教学过程明晰,步骤清楚(字数不少于600字) 4.重点难点突出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游戏的形式、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故事的形式 2. C1-C2 B、C1-E2 3.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 4.律动模仿动作组合表演舞自娱舞 二、名词解释(20分) 1.音乐欣赏(10分) 答: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它是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开阔幼儿音乐眼界,接触更多音乐作品,愉悦感官,丰富音乐经验,发展想象、记忆、思维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 2.律动(10分) 答: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等有规则、反复的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 三、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小班课程总目标? 答:歌唱活动:知道歌曲的名称,理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喜欢唱歌。正确的唱歌姿势,能跟老师的伴奏唱歌,能独立地完成歌曲。 欣赏:培养幼儿听音乐的兴趣,使他们能安静的倾听音乐,能说出欣赏去的名称和主要内容。 律动:基本上按照音乐节奏做上肢或下肢的简单模仿动作,学习二分四分简单音符;培养幼儿喜欢做音乐游戏和舞蹈,能按照音乐的节拍做动作,能整齐的结束和开始。

学前儿童艺术的教育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与实践特性,理解音乐经验的类型、学前儿童获得音乐经验的机制、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编制原理,从而掌握引导学前儿童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操作一件乐器、学习一定的发声技能、鉴赏一定量的音乐作品与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音乐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教育学方面的前置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思考如何将以上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化与行动化的问题。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与现场教育见习与实践等方式。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理论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教育实践问题以案例分析的为主,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以教育见习和实习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建议安排20学时的讲授,20学时的网络课程、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为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具体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可由辅导老师针对学习者个人情况分别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来作出规定。 2.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媒体。合一型的文字教材总篇幅在35万字以内。与文字教材配合使用的录像教材10学时,主要满足对于课程重点内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结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因为音乐擅长于抒发情感和引发情感,所以又被人们公认为是一种( ) A.声音艺术 B.情感艺术 C.听觉艺术 D.时间艺术 2.不但在理论上主张要把艺术教育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武器,而且身体力行地深入民间采集山歌、小调,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歌曲如《锄头舞歌》的中国教育家是( ) A.康有为 B.蔡元培 C.陶行知 D.陈鹤琴 3.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 A.歌唱教学 B.节奏教学 C.即兴表演 D.动作造型 4.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是( ) A.自发的音乐活动 B.专门性的音乐活动 C.渗透性的音乐活动 D.隐性的音乐活动 5.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 A.目标的和谐 B.内容的和谐 C.过程的和谐 D.方法的和谐

6.“初步学习找空地方做动作,做鸟飞的动作时尽量不让别人碰到自己,自己也不碰到别人”,这段目标的陈述体现了( ) A.知识技能目标 B.学习能力目标 C.音乐感发展目标 D.社会性发展目标 7.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的第一关键的技能训练是( ) A.提出和撰写教育活动目标 B.确定教育内容 C.选择教育方法 D.制订教育活动评价方案 8.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的或是比较富于动作性的歌曲,适宜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 A.歌词创编导入 B.故事讲述导入 C.动作导入 D.游戏导入 9.在音量、音色、音高和速度上与集体相一致并能够与集体同时开始和结束,不使自己的歌声突出出来。基本上可以做到上面所述的儿童的年龄是( ) A.2岁末 B.3岁末 C.4岁末 D.5岁末 10.韵律活动中,儿童在反射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活动作是( ) A.基本动作 B.模仿动作 C.节奏动作 D.舞蹈动作 11.“小熊饿了慢慢走,小熊吃蜜蜂,吃饱了高兴地跳舞”的舞蹈动作组织形式是( )

[北京师范大学]18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离线作业

离线作业试卷 一、单选 1.不属于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是: 分值:7 A.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B.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C.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 D. 铃木音乐教育体系 2.下列不属于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分值:7 A. 首调唱名法 B. 柯尔文手势 C. 体态律动 D. 固定音名唱法 3.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学习应该遵循的过程为:分值:7 A. 听-感受(情感体验)-动作-感觉-分析-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 B. 听-动作-感受(情感体验)-感觉-分析-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 C. 听-动作-感受(情感体验)-感觉-即兴创造-分析-读谱-写谱-表演 D. 听-动作-感受(情感体验)-分析-感觉-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 4.幼儿音乐目标的制定,首先是把( )作为依据的。分值:7 A. 幼儿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B. 幼儿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特性 C. 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 D. 家长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 5.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为: 分值:7 A. 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B. 传授或教化的关系

C. 互动、对话的伙伴 D. 单纯教育的实施者与接受者 6.进行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不恰当的是:分值:7 A. 注意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相结合 B. 按照主题、课程形式、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发展等某个维度来编排课程 C. 注意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与幼儿音乐能力训练的结合 D. 注意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7.教师想要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或某一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可以采用( )方法。分值:7 A. 谈话法 B. 测验法 C. 观察法 D. 个案研究法 8.培养区别声音的能力(听辩能力)的最佳时段是在( ) 分值:7 A. 2-3岁 B. 3-4岁 C. 4-5岁 D. 5-6岁 9.对幼儿来说最好的音源是分值:7 A. 录音机或CD等音像设备 B. 教师或家长的哼唱 C. 同龄人的哼唱 D. 哥哥姐姐的演唱 10.当教师想要反思自己音乐教育活动组织与引导,同时又想得到旁观者的反馈时,适宜采用( )评价方法。分值:7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K12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润滑剂,儿童同样需要音乐的陶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教案,欢迎参考学习哦。 大班音乐教案《冬爷爷的礼物》 1.初步学会歌曲第一段,感受3拍子音乐的特点,能合拍地唱歌。 2.体验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进一步认识冬季的特征。 1.《冬爷爷的礼物》PPT 2.幼儿已有了解冬天的特征的经验。 一、谈话导入,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冬爷爷来啦,他要送礼物来了,你觉得它会送什么礼物啊(出示ppt) 二、学习歌曲《冬爷爷的礼物》 1.看图片记忆歌词 先让幼儿看图片说一说,然后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内容引出该图片的相关歌词。 师:对了,原来这些呀都是冬爷爷带给我们的礼物,这些礼物美不美啊?我们一起把冬爷爷送出去的礼物再来说一说吧! 师:冬爷爷的这些礼物不仅能说出来,老师还能唱出来呢?请你听一听哦!

2.教师范唱歌曲。 提问:你喜欢哪一句? 3.让幼儿说一说,并根据幼儿说出来的带领幼儿唱一唱,集体跟唱歌曲2~3遍。 师:这首歌叫《冬爷爷的礼物》刚刚我们唱的只是歌曲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来完整的听一听吧!请你告诉老师除了刚才我们唱的你还听到了什么? 4.感知歌曲3拍子的节奏。 师:你们发现老师刚刚唱的时候在干嘛呀?(做动作打节奏) 师:对了,我打了几个地方?(3个)这个就是我们歌曲中的一个3拍子的节奏,请你们来跟着我打打看。(教师带幼儿一起用动作打一打3拍子节奏) 师:现在我们边打节奏边一起来唱唱冬爷爷给我们带来的礼物吧! 5.多种形式唱。 1)幼儿唱第一、第二段歌词中相同的部分,教师唱不同的部分,再交换。 2)第一段男孩唱,第二段女孩唱,到“啦啦啦”大家一起唱。 3)表演唱。 三、游戏《冬爷爷的礼物》。

最新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试题及答案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加登纳认为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 2.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织体、----- 、力度、-------- 3.要求幼儿关注的节奏型包括----------、---------、-------- 和--------- 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涉及的曲式有--------、------- 。 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 、---------、打击乐器音乐技能、 6.织体经验的年龄目标有-------、一---- 以及---------- 7.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有两种目的,第一,----------,第二,----------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音乐作品的形式性2.故事性歌曲 3.音乐即兴4.制作系统5.技能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接受早期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是 2.歌词创编活动可能存在的两种偏差是什么?3.再现音乐内容的三项标准是什么? 4.用身体动作与嗓音表达轻重的区别是什么?5.速度经验的获得机制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体态律动学的二个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行为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有哪些?举例说明。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共10分) 分析“哑剧”的曲式结构与动作说明。 试卷代号:250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2011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O-l岁)前符号阶段 (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2.音色曲式结构速度 3.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先密后疏的节奏型紧凑与舒展的节奏型休止符4.三段式回旋式 5.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打击乐和舞蹈中的多层次音层厚与薄得比较多声部歌唱7.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答:指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2.答:指那些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 3.答: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4.答: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指向目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5.答:指做身体动作、咽喉肌肉控制、打击乐器的肌肉动作等的能力,它们本身与音乐可以毫无关系。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答:(1)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2)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3)早期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答:(1)使音乐活动变成语言活动;(2)在新学歌曲活动中就进入歌词创编。 3.答:(1)形式规限标准;(2)意象思维标准;(3)以身体动作呈现方式为主,以其它呈现方式为辅标准。

全国2005年04月00397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历年真题及答案

2005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39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音乐活动的基本性质在于() A. 实践性 B. 音乐性 C. 游戏性 D. 娱乐性 2. 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方案时,先把握作品的某个细节部分,然后再从局部逐步扩大到整个作品的程序为() A. 层层深入的程序 B. 层层累加的程序 C. 一一匹配的程序 D. 一一对应的程序 3. 作为创造性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种表达媒介,语言在表述时应使用() A. 概念性语言 B. 比喻性语言 C. 抽象性语言 D. 逻辑性语言 4. 音乐教育工作不仅要为儿童的现实发展担负责任,而且也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担负责任。这一思想体现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 A. 实践原则 B. 可持续发展原则 C. 和谐原则 D. 低耗高效原则 5. 面对陌生幼儿,不含复习活动的“研究型”公开观摩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 A. “一杆子”式 B. 三段式 C. 常规式 D. 系列化式 6. 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划分为音乐表现活动和音乐体验活动的依据是() A. 活动目的 B. 音乐实践类型 C. 活动内容 D. 音乐表现方式 7. 《金蛇狂舞》的曲作者是() A. 刘诗昆 B. 圣桑 C. 聂耳 D. 刘铁山 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 A. 音乐感的发展 B. 学习能力的发展 C. 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D. 全面和谐的发展 9. 在歌唱活动中,为了帮助儿童获得清晰准确的表现内容并掌握富于感染力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师应该() A. 让幼儿倾听录音范唱 B. 让幼儿倾听同伴的演唱 C. 让幼儿倾听教师精湛的弹奏 D. 树立正确的歌唱榜样 10. 一般来说,在唱优美、温柔、悲伤的歌曲时,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应是() A. “弹”出去的 B. “推”出去的 C. “打”出去的 D. “爆发”出去的 11. 下列关于“选择韵律活动中的音乐作品”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导学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导学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授课班级: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总体要求及考核方式 1.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教育理论与和技术技能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能力,由于音乐教育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因此,音乐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操作性。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目标是 1、现代中国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现代中国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应用一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了解在现代中国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工作的具体方法。 2、通过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得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锻炼,并获得进一步的在中国幼儿园中进行集体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3、此外,系统地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提高教育分析,教育研究的能.力,增强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儿童音乐的发展过程、儿童音乐的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学前儿童歌唱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教育、学前儿童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活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 3.主要学习资源 教材、网络资源 4.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考试课,成绩为百分制。最后考试成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闭卷考试,占总分的60%,考试题型中增加教育活动设计、问题分析论述等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二是设计活动方案(包括试讲、教案设计)等占总分的20%;三是实践报告(见习、模拟训练等),占总分的20%。所以学习重点应转向平时技能训练和幼儿教育经验的积累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学习目的】 1.了解加登纳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与三个阶段理论; 2.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知觉的发展特征; 3.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的发展特征; 4.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的发展特征; 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 6.了解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意义的条件。 【学习要点】 本章描述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在描述时以加登纳儿童发展的三大系统为框架。加登纳的理论着重于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整体探讨或描述,而我们运用其三大系统框架来描述学前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是对他理论假设的粗浅应用。本章第一节从儿童音乐发展的角度介绍加登纳的有关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与三个阶段;第二节粗略描述学前儿童的音乐知觉、制作、感受的发展特征;第三节考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意义与意义背后的制约性。 【学习建议】 1.对儿童艺术发展特征的认识需要阅读一些审美心理学方面的材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