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乌当区2008年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

乌当区2008年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

乌当区2008年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

活动工作总结

2008年,乌当区委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组织全区有19个党委(党工委)、360个党支部(总支)、9130名党员积极参与和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东风镇、阿栗村、乌当中学、金江苑社区等52个党组织被评为省、市区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建示范点”,全面夺取了“抗凝冻,保民生”的胜利,为抓好灾后重建、建设生态文明区和推动乌当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7.91亿元,同比增长16.5%;农业总产值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5.7%;全区财政收入完成7.79亿元,同比增长19.7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2亿元,同比增长21.57%;农民人均纯收入5505元,同比增长18.02%。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一)落实党建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区委高度重视,科学制定方案。在省委、市委对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作出部署后,区委利用常委会和中心组学习的时间,组织班子成员学习了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的实施方案。制定了《乌当区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重点推进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四项”基础工作;抓好“五好”党建示范村和“四型”机关、“四进”社区、“四满意”学校党建示范点以及两新组织“三覆盖三推动”活动“五项”活动载体;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党内关怀、互帮互助、考核激励机制、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流动党员管理“六项”长效机制。区财政划拨3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年活动的启动工作,保障了活动的开展。

2、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任务。为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委组织部负责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并从乡镇、机关党委抽调6名党建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办公室。通过召开了动员大会,安排部署活动任务,与全区19个党委(党工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各党委(党工委)均与基层党支部(总支)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党支部与党员签订了承诺书,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任务。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工作氛围。区党建办在乌当区人民政府网站和《新天通讯》周刊上开设了“活动专栏”;编印了4000多本《乌当区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党员工作手册》印发到党员手中。全年编写《工作简报》185期,被省、市党建办采用40余期,在省委、市委办公厅推广的3期;在《贵州日报》、《贵阳日报》等省市党报、党刊上登载经验文章20多篇。拍摄的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片《梨王传奇》和《心底无私天地宽》分别在省、市电视台展播,农村党支部书记在依法治村和带领群众致富方面的经验得到推广。各基层党组织也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对建设年活动进行宣传。高新路街道党工委在活动中创办了《高新时讯》,定期编印后发放到每一名党员和村(居)民代表手中;东风镇党委编印了《东风快讯》,印制了2000份宣传画册,发放到全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手中,积极宣传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建设年活动的知晓率。

(二)做好测评调研,破解工作难题

1、认真组织测评,着力查找不足。从2008年4月15日开始,我区377个基层党组织全面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和党组织公认度、满意度测评活动。30多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各基层党组织共撰写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文章66篇;共发放调查问卷3500余份、测评表8000余份,走访干部群众4000余人次,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300多条。查找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基层党内民主不通畅,村级党组织运转经费保障不到位,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健全,村干部报酬偏低,党代表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等方面。

2、认真开展调研,着力解决问题。按照市党建办的文件要求,结合查找出来的问题,拟定了28个调研课题,提供给全区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分配到相关党组织开展调研。各党委按照自身测评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和区党建办分配的调研课题,拟写调研文章28篇。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机关部分党支部书记召开调研座谈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要解决的事项,拟定解决方案。如,针对部分村干部反映农村组织缺乏运转经费的问题,责成区委组织部与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等部门到乡镇、村开展调研,并向区委递交调研报告。区委召开常委会认真研究调研报告,制定了《中共乌当区委乌当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保障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督促指导,力求工作实效

1、发挥领导作用,落实领导责任。在各阶段的工作中,在市党建办的帮助和指导下,市督导组以务实的作风,深入到我区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党组织指导工作,与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交流,对开展好测评、调研、“项目”实施及对外宣传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区委主要领导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多次听取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多次与常委班子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各自的党建工作联系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活动,到农村、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召开座谈会89次,个别走访调查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620人,拟写调研文章36篇。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区委常委带头,组织全区各级党组织和8942名党员通过交纳“特殊党费”的形式,为灾区捐款1018985.6元,其中交纳1000元以上的有229名。

2、围绕工作重心,认真开展督查。根据各基层党组织测评查找出来的不足和调研找出来的问题,重点在基层党内民主、党内关怀、落实党建责任制、党代表作用发挥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实施“五有”党内关怀工程,全面推进区、乡两级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党内基层民主示范点创建活动、村企共建活动和后进村整顿工作。区党建办督查组深入各基层党组织进行指导,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和测评整改落实情况以会议和简报等形式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

3、同步实施,分类指导。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围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方面,在机关、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不同类别的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并组织党员和群众对各类基层党组织进行满意度测评。

二、把握重点,扎实开展“两项”试点工作

(一)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扎实开展区、乡两级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工作。我区按照试点工作任务,及时制定《乌当区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试行)》,召开动员大会,对区、乡两级党代表任期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和纪委、组织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党代表任期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乌当区党代表联络办公室(正科级建制),配备工作人员,区财政每年划拨30万元保障办公经费和代表活动经费。

1、开展“三项”活动,落实代表职责。一是调研视察活动。主要对各基层党组织执行区委重大决策以及重大项目等有关问题进行视察,并向被视察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形成调研报告,推动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的落实。2008年10月22日,区第八届党代表机关三组的代表视察全区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就建设生态文明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建设“林城贵阳”战略,打造“黔中秘境,自然乌当”城市品牌,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二是督促检查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走访党员、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各基层党组织落实党建工作目标,开展党建示范区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三是宣传推介活动。发挥党代表的

优势,从各方面、各层次宣传推介乌当区的党建工作。

2、实施“八项”制度,保障代表权利。即:党代表年会制度、定期述职制度、提案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宣传表彰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八项制度。2008年10月28日,我区还组织200多名党代表进行教育培训,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委员会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还邀请了省委党校郝健副教授就国际国内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以及当前面临的金融危机,给党代表分析和讲解了我国应对当前形势的战略。同时,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省委石宗源同志在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报告会上讲话精神的通知》,为各党代表购买了自学教材《大国策》,保障了党代表的学习权利,进一步提高了代表素质,增强了代表履职能力。

3、乡镇党代表任期制工作有序推进。区级党代表动员会结束后,各乡镇党委参照区委制定的实施办法(试行),制定了党委开展试点工作的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乡镇代表组之间还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了代表与代表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探索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试点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下达的“探索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试点任务,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中共乌当区委、乌当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从财政体制、帮扶形式、筹措方式等方面保障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形成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六有保障机制”。

1、干部工作有报酬。我区现行的8名在职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为:村支书、村主任每人每月600元,副支书、副主任、会计、计生指导员、治保主任每人每月500元,远教专管员每月520元。并以村委会任期作为在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的增长周期,在全市统一安排的每次村民委员会集中换届选举的次年1月1日起,在任村干部月生活补贴增加100元。

2、干部生活有保障。一是建立了长效的生活保障机制。凡是年满60周岁以上,曾担任村党支部(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长、大队长或相同职务)和会计(文书或相同职务),连续任职满9年不满18年的每年补助650元;满18年不满27年的每年补助750元;满27年以上的每年补助900元。二是建立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补助机制。凡是符合离任村干部补贴条件,生活相对困难的,连续任职满9年不满15年的,每年补助900元;满15年不满18年的,每年补助1000元;满18年不满21年的,每年补助1200元;满21年不满27年的,每年补助1400元;满27年以上的,每年补助1700元。符合生活困难补贴发放条件的离任村干部去世当年,除发放当年补贴外,增发一年补贴作为抚恤金。并以村委会任期作为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补贴的增长周期,全市统一安排的每次村委会集中换届选举的次年1月1日起,离任村干部年生活困难补贴增加100元。

3、干部养老有保险。对年满60周岁以上,曾任村党支部(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长、大队长或相同职务)和会计(文书或相同职务),且连续任职9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经区委组织部批准享受生活补贴的,按《贵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鼓励其参与养老保险。对离任村干部一次性应缴纳的5598元养老保险费,由区财政补贴部分和个人缴纳部分组成。离任村干部任职9年以上(含9年)不满18年的,区财政补贴70%,个人承担30%;任职18年以上(含18年)不满27年的,区财政补贴85%,个人承担15%;任职27年以上(含27年)的,由区财政全额补贴。

4、村级办公有经费。坚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由区财政保障为主的原则,按照大、中、小三类村,分别给予2万元、1.5万元、1万元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每年由区财政足额划拨到乡镇(街道),用于村级正常办公开支。

5、村级发展有支持。帮村工作部门和单位每年支持村级组织发展经费不低于2000元;凡年有集体经济稳定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每年支持结对共建的村不低于5000元的发

展经费。

6、财务管理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财乡管”制度,落实村级资产管理责任,盘活现有资产,并有计划地化解村级债务。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遏制专项资金体外循环,各种涉农资金一律通过乡镇财政专户拨付,严格控制开支。强化监管措施的落实,确保村级运转资金专款专用,及时划拨,严禁截留挪用,保障村级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的重大问题和资金使用,要积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真正体现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突出工作亮点,创新工作机制

(一)“三保”机制,促进城乡党建一体化

1、机关服务保先进。各区直机关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合理安排实事项目,并与结对村签订《“双千”工程帮扶协议书》,每年从办公经费中划拨2000元用于结对村的发展。如区科技局党支部积极为结对的百宜乡拐比村谋发展,为该村修建了科普宣传栏,引进10多万元的核桃种植项目,发动群众种植优质核桃300多亩,创建科普示范村。

2、村企共建保发展。在全区部分农村和两新组织党组织中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发挥辖区企业的经济主导作用,帮助农村谋发展。贵州威门药业在新场乡建起了600亩四季红药材原料基地;贵阳新天药业在百宜乡建起了300亩苦参基地;贵州五福坊食品有限公司在羊昌镇建立了100亩小米种植基地。这些企业通过订单与农村、农户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花卉种植以及养殖业等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万多亩,辐射农户达到11000多户,解决了企业生产原料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销售难题。

3、以强带弱保平衡。从2009年开始,在乌当区凡是有村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的村均要负责带动1-2个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并每年投入5000元以上用于帮助其发展。城区学校党组织还与乡镇学校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了城乡党建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在去年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新天街道北衙村就为下坝乡谷定村送去20000元,帮助其恢复受损的村寨道路。乌当二中党支部、乌当民族职业中学党支部在开展“四满意学校”创建活动中,分别与百宜中学党支部、东风镇洛湾中学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两所学校送去了办公设备和文体用品,还定期组织优秀教师到乡镇为学生授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二)“四大平台”,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质量

1、搭建“双带”平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带致富”工程,继续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发展致富项目,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如百宜乡洛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军,发展黄金梨种植项目200亩,并在该村成立合作社党支部,兼任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形成了“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目前,已带动100多户农户发展林下养鸡(土鸡)10000多羽,全村黄金梨种植达1160亩,农户增收上万元。

2、搭建“双千”平台,促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双千”队员的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着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及时搞好灾后重建,各帮扶单位积极支持本单位下派“双千”队员的工作,在技术、资金、物资上给予支持和保障。2008年,“双千”队员共协调资金222万余元,建设项目165个投入灾后重建和农村建设,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实事832件。

3、搭建“远教”平台,帮助农民增长知识。我区始终把远程教育作为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网络,着力为农民增长知识服务。开通了乌当区远程教育频道互动点播系统、乌当区人民政府网站和40户以上自然村寨的有线电视,全区80%的农户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视和网络点播自己需要的课件和节目进行学习。如高新路街道阿栗村通过利用远教网络组织农民培训,有68人获得计算机技术培训证书,431人获得烹饪技术证书,300人获得绿色证书。

4、搭建“接访”平台,着力为民办事。在开展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再学习再教

育活动中,深入开展“书记大接访”活动。区委将每月两周星期二定为区委书记接待日,其余工作日为其他区领导接待日,并在区人民政府网、区电视台、新天通讯等媒体上开设专栏,公布全区开展区、乡两级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的接访时间、地点和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使干部群众了解、支持、参与此项活动。如区委在开展“书记大接访”活动中,当了解到永乐乡永乐村场坝村民组村民姚忠明因2001年修建永石公路,需拆除其42.8平方米房屋建筑,乡政府对其进行了就地建房安置。姚忠明房屋建成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办到产权手续。区委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实地进行调查了解,按政策为姚忠明办理了房屋产权证。截止2008年底,区乡两级共接待来访群众604起2319人,为群众解难事365件。

(三)“五有”关怀,完善党内激励关怀机制

1、“学有所教”提高党员整体素质。成立了“乌当区基层党建工作研究会”,建立了党建工作研究机制和党内激励、帮扶基金,每年区财政给予5万元专项经费保障研究会的运转。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帮助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等。2008年,全区开展党员专题培训班144期、17520人次,实现了村(社区)干部和党员连续教育的目标,确保了每一位党员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2、“劳有所得”激发党员干事热情。以完善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创业优惠机制为抓手,健全村(社区)干部报酬、就业等保障机制,明确8名村干部最低补助不低于500元标准,并根据任期逐年递增。各乡镇(街道)拿出一定资金,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发村(社区)干部的干事热情。积极做好困难党员就业、返乡创业援助、帮扶工作。2008年共安置603名党员就业,转移农村党员就业和失地农民党员就业361人。

3、“病有所医”彰显党组织关爱。把解决党员看病难和看病贵等问题作为党内关怀的重要内容,落实党员在看病就医上的优惠,保障党员在就医过程上享受方便和实惠。各乡镇(街道)为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免费办理医疗保险,建立了重病党员走访慰问制度,条件好的党组织定期组织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体检等,医院开通了70岁以上老党员看病“绿色通道”,设立党员就医服务岗、爱心门诊、爱心病房等,使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在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工作中,对部分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实行了减免政策。

4、“老有所养”解农村老党员后顾之忧。本着激发现任村干部的干事热情为出发点,把对老党员、老干部的关怀落在实际行动中。按组织补助为主和个人出资为辅的原则,建立离任村干部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贵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由区财政分等次一次性给予养老保险费补助,鼓励其参与养老保险;部分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和村,还为年满60周岁的党员购买养老保险,最大限度体现党的关怀。2008年,共走访慰问老党员600余人次,慰问金额达20万元。

5、“住有所居”解决困难党员住房问题。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在困难党员的住房问题上给予适度倾斜,逐步扩大困难党员的帮扶范围,提高帮扶覆盖面。对城镇下岗失业党员、进城务工的党员和农村贫困党员在购房、租房和建房方面,优先给予考虑,解决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的住房困难。2008年,共资助农村贫困党员建房52户,帮助下岗失业党员办理产权证21户,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先对42户党员住房进行维修整治。

四、围绕活动内容,狠抓“项目”落实

(一)认真抓好后进村整改,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1、选优配强党支部领头雁,增强村级班子活力。针对村级班子不团结,干部无作为的问题,有五个乡镇党委从机关选派了5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到村挂任党支部书记,增强了班子的活力。如整顿前,永乐乡羊角村村支两委班子不团结,对涉及民生的危房改造、水利设施修复等工作推不走,特别是在“抗凝冻、保民生、抓重建”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好,群众意见大。永乐乡党委免去了该村的1名支部委员职务,原支部书记待岗学习。

新任支部书记到任后对班子进行了重新分工,实行两委干部包组工作责任制,加强两委干部同党员群众的联系,两委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得到了提高,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办理实事,受到了党员群众的好评。

2、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拓宽议事渠道。整顿前,有的村两委办事不民主,对涉及群众利益事情优亲厚友,个别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还有优先考虑亲戚的现象,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大,经常不愿意参加村两委组织召开的会议。对党支部班子调整后,理顺村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村支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等议事规则,严格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3、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个别后进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培训少,许多党员由于长期不接受组织教育,宗旨意识弱化。对党支部班子调整后,从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入手,加大党员的教育培训,适时采取集中学习、上党课、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宗旨意识教育。

(二)以开展“三覆盖三推动”活动为载体,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

1、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需要,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通过联系企业的副县级领导和下派的党建指导员,采取上门走访,宣传政策,打消了企业主担心组建党组织后影响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顾虑,并从人、财、物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如东风镇党委在抓企业党支部的建设中,就出资1.2万元为三家企业党支部装修党员活动室和制作制度板牌。2008年,全区新建“两新”组织党组织3家,其它符合条件的企业正在筹建中。

2、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农村经济专业协会党组织。围绕“蔬、果、药、畜、花、茶”六大生态产业基地,采取村企共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形式,在农村行业协会、产业链上设置党组织。百宜乡在生态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以5名党员为社员骨干,带领23名社员发展生态鸡、折耳根、黄金梨等产业,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被群众称赞为“新的领路人”。

3、根据开展“四进社区”工作的需要,健全社区党组织。全面开展“四进社区”工作,积极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服务,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着力解决部分农村社区党组织不健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夯实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为全面推行“四进社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2008年新建农村社区和企业社区党组织8个,实现了所有社区党组织全覆盖。

4、根据关爱弱势群体工作的需要,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弱势群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的对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区根据关爱弱势群体工作的需要,在弱势群体的服务行业和服务领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让弱势群体感到党的温暖和关爱。2008年8月份,在高新路街道成立了乌当区爱心老年公寓党支部,10多名离退休老党员再次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三)以大规模培训干部为契机,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法

1、尊重学员的知识需求,培训科目让学员自己点。在制定每一期党员干部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均要向培训对象下发培训课题征求意见表,听取学员对培训课题的建议,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情况。2008年4月,在举办的科局级党员干部培训班时,就充分听取了培训对象对培训科目的意见和建议,学员自己点了“公务员如何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等科目。2008年,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中学员自点课题30多个,参训的科局级党员干部600多人次。

2、尊重学员的工作性质,培训时间让学员自己定。在举办乡镇、村干部培训班时,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针对乡镇和农村工作特点,由乡镇、村干部自定培训时间,避开农村中心工作和各个农忙季节。区委党校在举办新任村(居)委会主任培训班时就充分听取了广大村

干部的意见,避开“抓重建,保民生”工作的关键季节,避开春耕生产的黄金时间,于2008年5月份组织136名新任村(居)委会主任进行了集中培训。高新路街道党工委和东风镇党委针对干部职工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利用业余党校开办了“周末讲坛”和“星期六讲堂”,在每周星期五、星期六邀请讲师团和党校的老师为机关党员、干部职工、村(社区)党员授课。

3、尊重学员的实践能力,培训地点让学员自己选。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外出考察是一项有效的学习形式,能使学员直观的感受教学效果。我区在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就参观考察的地点由学员集体讨论选定。在举办的远程教育培训班上,根据学员的建议,由区远教办组织13名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副书记到遵义湄潭参观学习了远程教育学用结合工作经验。对于不能外出参观的农村干部,就由教师或技术人员到乡镇(街道)的一些农业示范点、示范户家中为学员进行现场讲解。羊昌镇在2008年5月份就邀请了市委讲师团讲师为全镇党员干部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还聘请榕江县果树专家对102名枇杷、“纽荷尔”脐橙种植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四)深入实施党建示范区建设工程,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行力

1、坚持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部署。进一步强化党组织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使各级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牢固树立了“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观念,自觉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区的重要任务来抓,深入实施党建示范区建设工程,实现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2008年创建的36个党建示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0万元,发展种养殖、旅游业等生态经济项目的农户3706户,实现增收达400多万元。

2、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相结合。2006年区委换届后,减少了区委副书记职数,建立了《书记联席会制度》,认真贯彻落实集体领导和常委分工负责制,对涉及党的建设重大部署、重要问题,由区委常委集体讨论决定,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执行常委会的决议和服从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并在每年的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上对贯彻落实党建责任制进行自查剖析。在乡镇(街道)实行党委和政府班子交叉任职,使每名党委委员都有自己的党建工作责任,在抓基层党建工作方面形成整体合力。2008年的特大凝冻灾害,造成经济损失11.18亿元。面对灾情,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为指挥长的“抗凝冻,保民生”指挥部,安排1100万元作为抗冻救灾专项资金,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并组建了200多支“抗冻救灾党员突击队”,及时向灾民发放救济粮146500斤、棉被1001床、棉衣589件,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水喝、有基本医疗保障。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全区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为联系点协调资金120余万元,办理实事54件,看望慰问困难党员51人、困难群众47户。

3、坚持目标管理与考核奖惩相结合。每年年初,区委组织部按照与市委组织部签订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责任书内容,将工作责任进一步细化、量化到各基层党组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由区委统一安排,对全区各基层党委(党工委)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年度大目标考核中所占分值为5分。同时将考核与评比先进、干部提拔、经济利益“三挂钩”,兑现奖惩,切实做到责任细化、目标量化、考核硬化,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4、坚持落实责任与提高执行力相结合。为把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确保党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2008年调整充实了5名乡镇的党委书记和3名专职副书记。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海选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村(社区)党支部和村(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增强,执行力得到提升。在凝冻期间,全区17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自发为受灾的225名老党员、困难群众捐款8万多元;在“伸援手,献爱心”支援四川汶川灾区捐赠活动中,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累计向四川汶川灾区捐款捐

物折合人民币700多万元;在7.1“党建示范月”活动期间,各基层党组织共组织党员兑现承诺事项6358件,为农村群众办好事2263件,协调项目458个,资金307.28万元,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五)以活动为契机,着力为基层党员、群众办实事

1、在政府网站设立党建专栏,大力向外推介乌当党建工作。建设年活动启动后,区委组织部与区远程教育管理中心协同配合,在政府网站上开设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专栏”,及时登载各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达到了对外宣传,对内交流的效果,设立了“党员信箱”,区内广大党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党组织反映情况、汇报思想。在网页上登载各类经验文章,网页点击率达100多万次。

2、成立流动党员培训中心,搭建流动党员服务平台。2008年7月11日,在高新路街道新都社区挂牌成立了“乌当区流动党员培训中心”。流动党员培训中心挂牌后,每年将组织流动党员举办1-2次培训,免费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资料,力求通过学习培训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信息、致富信息等社会服务。当天,对来自四川、广东、重庆、福建等多个省、市的30名流动党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培训。培训会上,聘请区委党校老师对流动党员进行十七大报告、党的基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宣讲,并将《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乌当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党员工作手册》、《党员读本》等资料发给每个流动党员。

3、建立农村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2008年8月,高新路街道阿栗村被省、市组织部命名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短期培训实践基地”。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两个区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促进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4、组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服务型机关。政务中心办公大楼于2008年9月修建完毕,财政局、计生局、人事局等30家单位已搬进大楼办公,一楼的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内开设各职能部门服务窗口30多个,现已受理申办事项9472件,办结9064件。

5、全面恢复凝冻灾害损毁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受凝冻自然灾害的破坏,全区106个村(场)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区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力量对农村的基础设施修缮,恢复群众的生产生活,协调资金82.98万元,及时恢复了新农村建设点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全面恢复全区农村12万余人的人畜饮水工程,新建2万人农村人饮工程,沼气能源建设1246口,完成村容寨貌整治中村寨绿化7500平方米、庭院绿化58户、硬化串户路9公里、安装垃圾桶207个、路灯35盏;修建灌溉沟渠9公里、排污沟2270米。

6、新建三个农民文化家园。调研测评中部分乡镇的村民反映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由区文明办牵头,在新场乡、东风镇、水田镇新建3个农民文化家园,供村民农闲时间看书、看报,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7、新建三个乡镇便民公厕。广大农村群众反映,每逢赶场天找不到地方上厕所,建议在乡镇修建公厕。由区城管局牵头,在新堡布依族乡、偏坡布依族乡两个少数民族乡和人口集中的水田镇修建了3个便民公厕,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好评。

8、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年度实事任务。一是为贫困居民建设96套廉租住房,完成省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600户,区级改造1059户。二是在农村、社区大力普及科普知识,新建科普示范村23个、科普示范社区2个。三是确保广大群众有电视看、有广播听,完成有线电视入户3400户,建成自然村寨广播站50个。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建12个农村生态公益性公墓。五是继续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区农业人口参保14447人,参合率为93.72%,城镇居民参保11647人,实际缴纳金额110.49万元。六是加大两湖一库的保护治理工作。在百花湖保护区内退耕还林补植30000亩、荒山造林

1000亩。

五、下一步打算

(一)以生态文明区建设为目标,组织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1、认真谋划,超前考虑。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我区将于2009年3月和9月分别开展第二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1月份完成全区基层党组织(单位)及党员干部基本信息收集工作。2月中旬完成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领导讲话,市委、区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领导讲话等学习素材收集工作;全区科学发展课题收集、案例收集工作;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工作机构。

2、精心组织,确保实效。以区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特色、突出重点、突出实效,确保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创新机制,抓出经验。认真完成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规定动作,结合我区实际做好自选动作,组织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争取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开放带动、城市化三大战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大力发展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经济,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扎实开展区、乡两级党代表任期制工作,充分发挥党代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

1、调整党代表分组。金华镇、朱昌镇划转金阳新区,永乐乡划转南明区后,原设定的代表组不能正常开展活动。将按照有利于共同交流、促进工作的原则,重新划分乡镇(街道)党代表组。

2、进一步完善党代表联络制度。完善区、乡两级党代表联络制度,建立8个乡镇党代表联络和服务机构,明确各乡镇党委专职副书记作为区、乡两级党代表联络员,负责代表的联络服务工作。

3、积极探索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建立党代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明确每一名在职党代表均联系基层1—2名困难党员(群众),制定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公示牌,在联系点把党代表的身份亮出来,增强党代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组织党代表积极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4、扩大党内民主,保障代表权力。召开党代表年会,组织党代表认真审议区委、区纪委工作报告,对全委会进行民主评议;落实党代表提案制度,发挥党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区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为推动乌当区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区建言献策。

(三)深化党建示范区建设工程,拓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和省委“1+9”、市委“1+8”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党建示范区建设工程,着力抓好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基础设施、提高素质、完善机制、示范带动、经费保障等方面取得实效。

1、深入开展“四进社区”工作。按照市委组织部的安排,研究解决社区活动场所、运转经费、干部培训等问题,夯实社区工作基础。在高新路街道和新天街道社区探索“党员干部双项管理机制”,加强社区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组织好19个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高社区干部的素质。

2、深入开展“三创三强”活动。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会同财政、民政、审计部门制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有关配套文件,会同人事劳动、财政部门启动离任村干部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选择新天街道、高新路街道、东风镇部

分经济基础好的村与北部乡镇部分农村开展“强村帮弱村”结对帮扶活动,选择部分城区学校党组织与农村学校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总结表彰第四批“双千工程”,组织实施第五批“双千工程”,充分发挥“双千”队员的作用,指导农村基层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巩固党建示范村、党内民主示范村建设,提高示范点的创建水平;加强村级综合楼建设,全面完成26个村级综合楼建设任务,党建示范村、党内民主示范点和近两年新建的综合楼规范化建设达100%。

3、抓好“两新”组织“三覆盖三推动”活动。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力度,从区直机关选派党建指导进驻“两新”组织,在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员工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渡难关、创效益。按照归口管理、方便业务、促进党建的原则,成立“区工商联党委”,将各党委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关系划转到区工商联党委,创新“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管理模式。建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全区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村企共建”活动,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工促农,促进企业发展生产,农民增收致富。

4、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党建工作研究会”的职能作用,组织党建研究会成员开展一次募捐活动,多方筹集激励、关怀、帮扶资金,切实帮助我区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以及经济薄弱的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对具有“双带致富”能力的农村党员进行重点帮扶。扎实开展“党建示范月”活动,在2009年“七一”期间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代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干事热情。实施《乌当区2008—2012年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和《乌当区2008年—2012年党员培训规划》,重点在生产和工作一线、青年学生、青年农民、农民工和知识分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把各个方面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为全区农村、社区和非公企业党组织征订《党支部书记》、《当代贵州》等党建读物,丰富基层党员干部党建知识。

5、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党委(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识和责任,全面推行各级党委(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以整治发展软环境为契机,扎实抓好“四型”机关、“四满意”学校创建活动,提高机关、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工作,发挥群团组织的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