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土汤新用3则

黄土汤新用3则

黄土汤新用3则
黄土汤新用3则

黄土汤新用3则

苑述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关 键 词: 黄土汤;中焦阳虚;验案

中图分类号: R249;R2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0668(2005)04 0331 02

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蓄血病脉证论云!:?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亦止吐、衄血#。后世多数医家认为?远血#是指出血部位较远,或?先便后血#之症状,也相应作为本方使用的指征[1]。笔者曾撰文探讨?远血#的含义,即依据?以方测证#,可知?远血#实为黄土汤病机之代词,其义即为?脾胃虚寒、脾失统摄#[2],并认为当紧扣该病机,不必束缚于?先便后血#之条文;凡临床上所见只要符合脾阳不足,统摄无权之病证,如便、崩、吐、衄、尿血,皮肤紫癜,带下,痛经、泄泻及吐涎等,均可使用本方。现不揣浅陋,略举验案数则,报道如下。

1 案一:紫癜

张某,女,18岁,未婚。

主诉:反复紫癜半年余。

患者自诉半年来皮肤反复出现紫斑,部位不定,以四肢为主,每天气突变寒冷、进食生冷或冲凉水澡则复作或加重,经它医调理效差而求诊。询其平素喜暖畏寒,手足偏凉,视紫斑颜色较淡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观其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

辨证为中焦虚寒,失其统血,治疗当温中健脾、养血止血。

方以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30g、制附子6g、炒白术12g、阿胶9g、熟地黄9g、黄芩6g、干姜片6g、紫草根12g、仙鹤草9g、炙甘草6g,水煎服。半月后患者告知紫癜消除,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症竟也随之而愈;交代再服7剂以巩固。

按:紫癜一病,多从虚实两端入手,属实者多为热迫血妄行,常以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散血进行加减治疗;虚者多为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常以归脾汤健脾补气进行治疗;然本患者阳虚症状较为典型,每近寒凉或天气变冷则发作,结合其手足不温、口不渴及便溏一派虚寒征象,诊断中焦阳虚失血并不困难。故投黄土汤温阳健脾以治本,加紫草根、仙鹤草活血止血以治标;标本兼治,寒热并调,阴阳并调,果然药到病除。

2 案二:久泻

赵某,男,30岁,已婚。

主诉:反复泄泻4年。

自诉几年来大便不成形,饮食不慎尤其是进食寒凉油腻之品则大便溏薄,甚者完谷不化,无里急后重、便脓血,日3~4次;时时脘腹疼痛、喜温喜揉,泻前伴有肠鸣,泻后稍舒。观其消瘦体形,面色黄白,询其畏冷喜温,纳少,神疲乏力,触其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辨证为中焦阳虚,脾失运化所致。

施以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30g、制附子6g、炒白术12g、阿胶珠10g、熟地黄9g、黄芩炭9g、党参15g、干姜片6g、肉豆蔻9g、补骨脂9g、茯苓15g、炙甘草6g,水煎服,药投6剂,泻泄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减阿胶、熟地用量,续投15剂,而后泻泄、纳少、四肢不温等症悉除。再以附子理中丸及补中益气丸巩固二月余收工。

按:中焦阳虚之体,或因馋食寒冷冰冻之物过甚,或久居湿地,或长期涉水作业等日久损伤中阳;脾失其运化水谷和水湿则混杂而下,以致大便溏薄、完谷不化。该患者长期涉水作业,水湿内浸,损伤中阳。清阳实四肢,脾主肌肉,阳虚必兼气虚,则患者常伴有喜温畏寒、四肢不温之阳虚之征及乏力、纳差、消瘦等气虚症状。诊断中焦阳虚、运化失司,投用本方温中健脾,虑阿胶、地黄之滋腻及滑肠,故阿胶易为阿胶珠,地黄用熟地黄

(下转第33页)

31

2005年12月第28卷第4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Dec.2005,Vol.28,No.4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作者简介:苑述刚,男,1978年6月生;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方剂的传统配伍理论与现代实验研究。

目前治疗多以疏肝解郁、养阴滋肾、健脾除湿、活血祛瘀为主[3]。然艾教授认为本病多与气血虚弱、肝肾不足有关。气血不足,肌肤失之濡养,虚热内生,肝肾之阴受损,肝气郁结不散,气血不能濡养肤表,阻于肌肤所致。故提出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上以中医补气养血,滋养肝肾方?圣愈汤#为基础,加菟丝子、泽泻而成。然艾老认为方中熟地过于滋腻,有碍脾胃的运化,研究亦表明熟地能提高酪氨酸酶活性[4],故以制首乌代之。 本草纲目!言何首乌?此物??为滋补良药??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医方考!曰?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故在补血的同时加入大剂量的黄芪、人参等补气之品,使肌肤能得气血的濡润。现代研究表明黄褐斑患者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增多[5],而黄芪、人参能降低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含量[6]。菟丝子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有免疫促进作用,可调整新陈代谢,从而使肌肤润泽健康,而白芍的高浓度乙醇提取液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7]。从临床资料看,本方对黄褐斑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但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尚缺少其作用机理及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1034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

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 郭爱枝,黄炎辉.中医药治疗黄褐斑近况[J].中医药信息,

1994,(5):18

4 李洪武,朱文元.治疗黄褐斑的中药复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

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2):93

5 王国丽,李慕庄,宋翔,等.黄褐斑患者血中过氧化脂质和超

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初探[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3):129 6 叶林,毛海燕.人参、黄芪及四君子汤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观

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195

7 雷铁池,朱文元,夏明玉,等.89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

酶活性的上调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3):147

(收稿日期:2005 07 11)

(上接第31页)

且量减轻;黄芩易黄芩炭加强止泄;添党参、干姜加强益气温中;增肉豆蔻、补骨脂之?二神丸#既能温肾助阳,又可温中健脾止泄;方中茯苓渗湿健脾,?利小便以实大便#;全方合用,实即黄土汤、理中丸、四君子汤、二神丸四方合用,阳虚得补,脾虚得健,运化得复,泻泄得止不足奇。

3 案三:带下

梁某,女,26岁,未婚。

主诉:带下量多1月余。

患者自言两月前进食冰冻饮料后腹痛,经它医治疗腹痛好转。一月前自觉带下量多,每天需更换卫生棉巾自救,痛苦不堪。细询其带下无色,质清稀而气味稍腥无奇异臭味;患者伴腰酸,乏力,手足不温,腹部时痛,喜温。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辨证为中焦阳虚,失其统摄。

施以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30g、制附子6g、炒苍白术各12g、阿胶10g、熟地9g、黄芩炭6g、党参15g、干姜片6g、怀山药15g、炒芥穗6g、车钱子12g(包)、陈皮6g、炙甘草6g,水煎服, 6剂。药后患者面色喜悦,告之带下量已明显减少,腰酸、乏力等症也已减轻;效不更方,加川续断10g,减车钱子、黄芩炭,续投10贴,复诊诸症告愈。交代患者注意饮食以温补为主,不可再馋生冷之物。

按:带下一为生理性,一为病理性,带下津津常润,色白透明,量不多不少而无气味异臭乃生理之常。若不断流出白、黄、赤、黑、青等色浊物而气味奇异特臭或但腥不臭者,此为病理性,统称名带下病。带下病之诊断,当分寒热虚实,大凡白带清稀而气味腥臭不明显者多属虚属寒,而颜色黄赤、质地粘稠、气味臭秽者属实属热,再结合患者口渴、便溏、四肢不温、阴中瘙痒有无及舌苔脉象可诊断明确。该患者一派虚寒征象及其明确病史,源于进食生冷,损伤脾阳,运化失司,湿浊内聚,伤及带脉,冲任不固,则发病,即?带下俱是湿#。投黄土汤温中阳,健脾运;添党参、怀山药健脾助肾除湿;苍术、车钱子一燥湿,一渗湿,且均健脾;炒芥穗止带升阳,清阳升使湿气不致下趋;全方相配,实取黄土汤温中健脾、完带汤化湿止带,标本兼治,从而收工。

4 致谢

本文承蒙福建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主任阮时宝教授审阅修改,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金寿山.金匮诠释[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6.183

2 苑述刚.论黄土汤及?远血#[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3,26(1):1-3

(收稿日期:2005 04 12)

33

第4期 胡冰 艾儒棣教授圣愈汤加减方治疗黄褐斑56例

养阴清肺汤治验三则

养阴清肺汤治验三则 更新日期:2009-03-30 点击: 植剑云 关键词养阴清肺汤;咽痛;咳嗽;咯血;治疗应用 养阴清肺汤出自《重楼玉钥》,由生地黄、麦冬、玄参、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甘草等药组成,具有养阴清肺解毒之功能,主治阴虚白喉。笔者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辨证治疗咽痛、咳嗽、咯血等症,收效颇好,现介绍如下。 1 咽痛 患者,男,20岁,1995年8月12日初诊。患者一周前不慎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咽痛,自服速效伤风胶囊等,寒热消失,但咽痛日甚,咽喉有灼热感,干咳无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查:咽部粘膜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证属阴虚火旺,治以养阴清肺,生津润燥。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麦冬15g 生地黄15g 玄参15g 石斛15g 木蝴蝶9g 射干9g 赤芍10g 牡丹皮10g 甘草6g 重楼9g 牡蛎30g(先煎)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后,咽喉疼痛减轻,仍有灼热感,口干。守原方加黄芩,猫爪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咽痛消除,诸症消失。 按:咽喉为肺之门户。外感风热,日久不愈,肺阴耗损,虚火上炎,热结咽喉,则咽痛;津液被灼,则口干,咽喉灼热感。以麦冬、生地黄、玄参、石斛养阴润燥;黄芩、重楼、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木蝴蝶、射干清利咽喉;佐以牡蛎、猫爪草化痰软坚散结,共奏养阴清肺、生津润燥,软坚散结之功。 2 咳嗽 患者,女,50岁,1997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咳嗽、干咳无痰反复1个月。自述1个 月前不慎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全身骨节 痛等,自服强力银翘片、 麦迪霉素片等,热退、头身疼痛渐除,但咳嗽未愈。症见:干咳,入夜尤甚,咳时无痰,胸闷不适,口干舌燥,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肺燥,治以养阴润肺,宁嗽止咳。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味: 麦冬15g 玄参15g 白芍15g 桑白皮15g 生地黄12g 牡丹皮12g 紫菀12g 知母10g 黄芩10g 薄荷10g 川贝母10g 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干咳、胸闷减轻,但咽喉仍有干燥之感,应以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兼用宁肺止咳之品,守原方加沙参、百部各10g,再服6剂后,食欲增加,咽干、口渴、胸闷等症消除而痊愈。 按:阴虚内燥,肺失滋润,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阴虚肺燥,故干咳无痰,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故以麦冬、生地黄、玄参、沙参、百合滋阴润燥;知母、黄芩、牡丹皮清热宣肺;紫菀、桑白皮、百部、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共奏养阴润肺,宁嗽止咳之效。 3 咯血 患者,男,65岁,1998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咳痰反复2年,加重伴咯血4天而来就诊。自述2年来因咳嗽咳痰、咯血,在我院住院2次,经多项检查诊断为浸润型肺结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原文如下: [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 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本方重用黄芪为君,主要起到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陈皮理气化湿,当归补血活血,使人参、白术、甘草补而不滞。但后世张景岳的举元煎就不用当归,以升为主,这跟医家的用药习惯不同,像他的左归丸、右归丸,大力的补某一方面,但这些药多不宜久服。本药的气血兼顾比较好,适合长期服用。李东垣强调中焦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不仅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由生。因为脾胃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和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李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阴虚即使脾虚的说法。在虚损的治法上,李东垣与朱丹溪滋阴降火不同,东 垣主升。李东垣善用升发之药,譬如黄芪、人参之类,或若升麻、柴胡、防风等风药,而且用量不大。因为脾胃本虚,应少固太阴而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举之药,恐就成了壮火食气了。2 补中益气汤的辨证要点本方的临床以气虚见证,多在活动后尤甚。气虚多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或脏器下垂。补中益气汤 的脉象,《脾胃论》里提到是“脉洪”,是“饮食劳倦所伤始为 热中”的脉象。周慎斋提出“左脉沉细而涩,右脉浮大而数”,

浅谈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的合理性

浅谈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的合理性 药物研究Th dcntdeMeiieuS 中y国族民民医药间C ieJeulnohocdnhpamaynhsora fEtnmeiaidEtnorhcne?3?0 浅谈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的合理性 白媛初媛杰 沈阳102130辽宁中医药大学,宁辽 【 摘要】归补血当汤一首是气补生血经典方剂的,其之所以被之为经典称方名并,沿能至今用且经不久衰必然有其独,之处即特合理的方配伍组就其。配伍例比的合性,笔者理认为可从古代以中医理论现和代实研究验方面两对当来补血归进汤行了探讨。关【键词】归补血当汤;配伍比例合;性理【中图分类号R】.8255【文献识标码】A【文章编】10号—57(004002071821)2—3— [tabtgAaliescincrsfplmetrlo lsarrtsonCMonfiqgdbaodeTraoAscr]neieSnnieoDtpeuaybnodiacialeicifcososscpopTforininloh.esnt yhwtiadlcaslpecicianduelinWsttteemutboticiepitroaalaoiypoloto.oalryicslliasrsornsdlOihahtressmdsentvo-ensnbcempitrprinPsenleptibtiysenkapig,terntlyooaiiiprroaeapocdfoacethaoaicmpftblypootncbnraphermnTCMitrenittinhyaomoedxredleinplmeehremsac.r [

ywod]Algaisseccorpuengbiodoab ylpotonaoiaKerncseiniDnetof nlmpetlo:cmptitprorrt:nlycSos iiniiit 当归血补作汤补气为血生代的方,其之所以表称被之为经典方名,并从几百能 前流年传今至而 被后久用不衰人其, 主要原因之就在于当一归血汤补经典的配伍比。为此例者就笔归补血汤配 伍比例的合理当从性两方个面进行了探讨。1代古中医论研理究当归血汤补 出金元自四家之大一东垣李的《内外辨惑伤论,在各》版《剂学方》教材中均 将其作为气补生血代韵表方属归补血于剂但,该方由补气药芪黄补血和当归 药组成, 补日血者汤,有形血之不能生,生于无自形气之也故。”当归补血汤中重 用黄方芪,在旨大脾肺补之气,以资血生化气之源,使气则血生旺,寓“ 有之 形血于无形之生气之”意,伍当归配甘而辛,养血和营温,为药臣。如配此则 伍阳生阴长气,旺生血诸证自,。除故从能气生的血中医论理角度,看 气旺血是生当归补血治病汤配伍的论理依据。2现实验代研究21 药作用研理究.骏等研窦究表明黄,芪与当归之为51比的常规配方:组且 芪用量黄两一为归用当二钱量五的倍这样。的配伍比例与维持人生体命活 动重要的质物气一血与,密切关有系。成的当补血归汤能明显,提正高常小鼠 细脾N胞活性和I一I(L气2是不运断着动具有的很强活的精力微物质是, 成人构产生能的;而力芪黄与当之比归分别2为150101.:、1:2、配伍:L2l和和维持体人体生活命动的基本物最质。人的气来体源禀于受 当的补血汤归,对正常小鼠脾细N胞I一(活的性影响虽有增,高趋势但,与 生盐理对水照相比组,差无异著显意义父母的先。之天精气、食物中的营饮物 质养(即水谷精气之)五黄芪归倍一份的配”原方和在存于自然界的清气其。中先之天气精依于赖藏肾精气这一实结验果为当补血归汤的“ 生理功的能,才能发挥先天精之气的理生效应;水之精气谷则,提供了良好佐证…。艳艳等 观陶发察现当归血补不汤 配比同方可组使肝维化纤型模大鼠肝的胞细泡变空减性轻,炎于然自界的 气清,则赖依于肺的呼功能吸,能才吸。入对气细浸胞减润,少肝组织内纤维 生增著显减轻,仅见数去少区人体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化等作气用,气的运域不有完的假小整形成;叶可降尚低清血氨丙酸基转移氨酶

养阴清肺汤新用

笔者自1969年行医至今,用此方治人无数。除治疗上述主治中的症状外,还可治疗多种慢性病、疑难病。下面将本人临床中用养阴清肺汤新用之症公诸于众,以示同道鉴之。 1、肺癌。丁先生,男,60岁,1977年收录,经某大医院确诊为肺癌,X光见3×4cm大小两个透明区,经治疗无效,回当地卫生院维持时日待命。因子女孝顺,请我诊治,即以养阴清肺汤加百合固金汤合方于一,药用百合二地麦冬白芍甘草丹皮元参白芨土茯苓。大剂量水煎服,每日一付,早晚各服一煎,10付大效。已起床能干轻体力劳动,拾粪、种菜、推小车,几年余未犯。后因气恼跌扑(脑溢血)而逝去。 2、失音。赵宗起,男,77岁。2005年6月因外邪乘肺而伤风感冒咳嗽月余。突一日,说话完全不能出声。吾根据肺如钟,撞则鸣,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投养阴清肺汤合麻杏石甘汤治之。2付水煎服,未服他药。后病人告之,这药太神奇啦,两付好啦。至今未犯。 3、梅核气。咽部无红肿,饮食可下咽,但总觉得喉中有物,堵塞不爽,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本症书中认为多因七情郁结,痰滞气阻喉中。吾按“顽痰久嗽,必伤其阴”之说,投养阴清肺汤加砂仁、苏梗、厚朴三味治之,多3—5付大效,7—10付痊愈。 病例:谷士田,饭店经理,男,56岁。1976年春,患梅核气,经多家医院诊治均称慢性咽炎,中医称梅核气。中西药服用数十种,无效。别人介绍请吾诊之。按其当领导,肯定大吃大喝,大鱼大肉,又喜抽烟喝酒,则日久肺肾热盛,痰涎阻滞喉中,又兼色欲太过定有肾气不足。故投养阴清肺汤加大海、川柏、山萸肉、故子等,3付见效,药用12付痊愈。 4、慢性鼻炎。周福琴,女,60岁,素患贫血,每日起刚一出门就出现鼻塞,不通气,只好用口呼吸。此症状2年余不愈,曾用鼻通、滴鼻净、鼻炎胶囊、千柏鼻炎片、鼻斯敏、扑尔敏、强的松等中西药无效。大医院确诊:过敏性鼻炎。后经我投养阴清肺汤加白蒺藜、菊花、苍耳子三味药治之,10余付药后治愈,至今未犯。 5、肠口燥便。陈某,女,19岁,信用社会计,未婚,突有一日,右少腹疼,到某医院B超见结肠部有一肿物,1.8×2.6大小,质硬,提示结肠肿物待查。查血、尿、便均阴性,经补液止痛处理,回单位上班。时隔一日,疼痛又发作,经信用社主任介绍找我诊治,观其右手大肠区部位红白点多,诊其大便发干。患者说已5日未大便,从输液至今,自认为是吃得少,无便意。经询问平素吃得少,新鲜蔬菜更少,常在有意识的少吃,这是减肥的方法。我忽然明白,她肯定不是结肠肿瘤,定是肠中燥便。即投养阴清肺丸2盒,每次5丸,一日二次。以大量养阴清肺以润肠中燥便。第二天下午3点多觉右少腹隐痛下坠,有便意,半小时后发现其便下物如羊便,其硬度用大铁锤都砸不烂。再检查其右下腹,松软无比,也不痛了,也无硬块了,姑娘开心地笑了,次日卫生院B超检查,未见异常了。 6、高热不退。田晴,女,7岁,素爱吃鸡鸭鱼肉,体胖,87斤,身高1.30米,经常患化脓性扁桃体炎,高热39—41℃,经常患咽喉部肿痛,引发高热不退,全家人甚是紧张。2004年6月10日,又持续高热41℃,输液先锋6号、菌必治好转,下降到39℃,停药后体温又回升到40—41℃,故而坐出租车来我家诊治。问及高热一周还不退,扁桃体、咽喉部都已经红肿呈紫红色,大便5日前曾有一点,至今未有便意。我即投大剂量养阴清肺汤加大黄、双花、生石膏,水煎服,8小时后有便意,泄下半小时后,体温下降到38.8℃,2付后,体温正常,回去上学。后又复发,仍投上方治之,3—5付即愈。 7、慢性支气管炎。本村韩氏,62岁,患气管炎数月,中西药无效,于73年8月初请我出诊。问及干咳无痰,咽喉发痒,遇风遇异味马上开始阵阵咳嗽,胸闷,憋气,胁痛。经诊察后投养阴清肺汤加百部、柏子仁、冬花,冰糖为引,3付水煎服,药后大效,又3付即愈。 8、小儿肺炎。李彬,男,9岁,辛庄村。2岁半开始每年3—4次患小儿肺炎,每次就诊北京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每次住院4、5千元不等,后经人介绍来我诊所诊治。检查完毕,看过医院各种报告单,按阴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为《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症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兹就临床实践,略陈管见,就正于同仁。 1 长期发热 男,52岁。患者午后发热1年,1985.12赴汉就诊,经拍片、造影、cT等项检查,诊断为“后肺中段肺不张”(不排除)“肺癌”,并请在汉访问的英国医生会诊,建议作肺叶切除术或用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1986年元月回当地某医院住院,用青霉素、链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药治疗3个月无效,改由中药治疗,先投化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 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同时少阳升发之气,

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 2 癃闭(前列腺肥大) 男,70岁,患者原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经常小便不通,每次发作,须持续导尿加用激素治疗,病情暂可缓解。此次以“癃闭”入院,症见小便不通,一日排尿数十次,5—10滴/次,伴咳嗽,喘气,汗出,少腹胀病,精神差,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滑,先投宣肺化气、利水之剂效果不佳。 根据脉舌形证分析,上喘下胀,显然清阳之道窒塞,且年高体弱,脾肾双亏,更可想见。《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又日:“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由于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交混,下注膀胱,且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必然决渎失司而成癃闭,治宜补脾土以生清阳,温命门以助气化,补中益气汤加肉桂通草,服后两剂而尿通,5剂痊愈,调理数日出院。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补中益气丸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丸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丸临床新用老药新用9 > 补中益气丸临 床新用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是著名常用的补中益气药,原方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创制的“补中益气汤”方,数百年来,经历代医家的效法和使用而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名方。目前,此方已广泛用于内、外、皮、妇、儿、五官科的数十种病症,诸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感冒、发烧、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脱肛、便血、慢性胆囊炎、胃下垂、泌尿系结石、失眠、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月经不调、男性不孕症、顽固性头痛等等。处方:炙黄芪200g 党参60g 炙甘草100g 白术(炒) 60g 当归60g 升麻60g 柴胡60g 陈皮6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g、大枣40g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用法与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功效:补中益气丸的成分主要有:党参,炙黄芪,炙甘草,白术,

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党参和炙黄芪都可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补气血,调经止痛。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有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白术还可以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柴胡可用于气虚下陷、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从分析其成分作用,不难看出补中益气丸功效主要是补中益气。功效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以有效调节中气下陷、滋补身体,解除体虚乏力症状。功效二:健脾润肠。这也是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之一,比如补中益气丸中的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功效三:调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此种功效是根据补中益气丸的药理研究而来的,比如白术可以燥湿利水、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 功效四:治疗持久腹泻、脱肛、子宫脱垂。比如白术有安胎之效。功效五:调节月经不调,月经疼痛、补益气血。当归和柴胡等都有此种功效。功效六: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比如炙甘草可解附子毒,升麻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等。功效七:对于气阴两虚型肺癌有较好的开脾胃和止汗作用。药理研究:补中益气丸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 方解:有内伤外感并病者,若内伤重者,宜补养为先。外

治气虚阴火 当归补血汤

治气虚阴火当归补血汤 *导读: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当归补血汤: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 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当归补血汤: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 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芪一两,当归(酒洗)二钱。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空心食前。 解读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有几个关键词:内伤,气虚,阴火,升降失常。 当归补血汤证得之于饥困劳役,为内伤无疑。而在李东垣学说理论体系中,饥困劳役所伤为脾胃。脾胃虚损直接导致气虚,即元气不足。气虚之后又可导致阴火内生,即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而主治中肌热、燥热、渴饮、目赤、面红,一派阴火征象。脉洪大亦为阴火内盛之脉。脉虚,重按全无,为气虚之脉。论中所有脉、症都可用气虚阴火作解,为何提及血虚?如何辨出血虚? 补中益气汤出自饮食劳倦论下,四季中对应春升;当归补血汤出自暑伤胃气论下,四季中对应夏浮。两方对比,或许能进一步明白当归补血汤方。

两方所治证都有气虚、阴火。补中益气汤证中阴火产生的机理是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即在气虚的基础上,阳气不能升浮外达,导致气偏胜于里,血偏胜于表,气机郁滞而化生阴火。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当归补血汤证中阴火产生的机理是气并于阳,血并于阴?并作偏胜解,阴、阳作表、里解。也就是说,在气虚的基础上(加上暑热之外因),阳气浮散太过,相对来讲,在表之气偏胜于血,即在表偏于血虚。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难道是由此而来?如此分析,阴火因于血虚,本质上仍是气虚,故用大剂黄芪补气为主,佐以当归养血和血。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在本方中似可这样说:东垣之法,血虚以黄芪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 从药物组成看,当归补血汤可看作补中益气汤的减味方。相对来讲,当归补血汤的病位在表,且阴火的形成主要因于气虚而无明显脾胃升降枢纽障碍表现,故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去掉了补中气之人参、白术、炙甘草和复升降之升麻、柴胡、陈皮。在取用黄芪、当归的同时,使用了较大剂量,盖因于阳气浮散,阴火又盛,加之暑热耗气,非重用不足以实卫,不足以救急,在东垣用药心法中当属从权、暂用之法。 同为治疗暑热伤人之气虚发热,清暑益气汤与当归补血汤两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 大生地二钱(12克)麦冬一钱二分(9克)生甘草五分(3克)玄参钱半(9克)贝母 八分,去心(5克)丹皮八分(5克)薄荷五分(3克)炒白芍八分(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 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方解] 白喉一证多由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时邪所致。正如《重楼玉钥》所说:“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治宜养阴清肺, 兼散疫毒之法。〈重楼玉钥》说:“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方 中重用大生地甘寒入肾,养阴清热,为君药。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麦冬养阴清肺,共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凉血消肿,白芍益阴养血;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少量薄荷辛凉而散,疏表利咽。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成方,具有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 白喉忌表,尤忌辛温发汗,据原方后记载:“如有内热及发热,不必投表药,照方服去,其 热自除."并可配合应用《重楼玉钥》之吹药方:青果炭二钱(6克),黄柏一钱(3克),川贝母一钱 (3克),冰片五分(1.5克),儿茶一钱(3克),薄荷一钱(3克),凤凰衣五分(1.5克)各研细末,再入乳钵 内和匀,加冰片研细,瓶装备用。 [运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一般日服1剂,重证可以日服2剂。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为证治要点。 2.阴虚甚者,加大熟地以滋阴补肾;热毒甚者,加牛膝`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燥甚者,加大冬`鲜石斛以养阴润燥。 3.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鼻咽癌等属阴虚燥热者。 [文献摘要] 《重楼玉钥》:“按白喉一证,即所谓白缠喉是也。诸书皆未论及,惟《医学心悟)言之。至 于论治之法,亦未详备。缘此症发于肺肾,凡本质不足者,或遇燥气流行,或多食辛热之物,感触而发。初起者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气息调匀易治;若音哑气急,即属不治。近有好奇之辈,一遇此症,即用象牙片动手于喉中, 妄刮其白,益伤其喉,更速其死,岂不哀哉!余与既均三弟疗治以来,未尝误及一人,生者甚众,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 临床报道:用养阴清肺汤水煎剂或流浸膏治疗白喉40例,收到良好效果,均痊愈出院。其中培养白喉杆菌阳性的20例中,经服药后,伪膜脱落平均3.了日,咽分泌物培养转为阴性 者平均5.2日(中医杂志,19 5 82 95). 用养阴清肺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0例(其中住 院治疗20例),有效率为95% . 在住院的20例中,临床症状多在服药后8~12小时减轻, 最长的为18小时。在门诊观察的80例中,临床症状减轻最快的是服药后15小时,最长的为2 4小时(中医杂志,195 7;7 : 359)。 实验研究: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毒素在体外也有较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能力较强的有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素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力量都强,薄荷在两 方面力量都差。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种药,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低,而“中和”毒素力量则无明

润肺止咳食疗与中药方

润肺止咳 中药 1.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入肺经,是治疗咳喘之要药。配贝母、沙参等有清肺、润燥、止咳的作用。 2.百部:润肺止咳,杀虫。性微温不燥,润肺止咳,对内伤咳嗽、久咳效果都较好。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等药物。 3.紫菀:用于咳嗽有痰。主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化痰浊而止咳。配合阿胶、贝母等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4.款冬花:用于多种咳嗽,长于化痰,主治寒咳,肺热咳嗽配合桑白皮、瓜蒌等药物。《本经逢原》记载其:“润肺消痰,止咳定喘。“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9g,五味子6g,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润肺止咳茶 【出处】《中草药制剂方法》 【组成】玄参、麦冬、桔梗各6克,乌梅、生甘草各3克。 【功用】养阴敛肺,清咽止咳。 【主治】久咳不已,肺阴亏损,症见咽喉干燥,咳嗽剧烈,无痰,口干,舌红,或有潮热、盗汗。 【制法】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咳嗽忌用。 【按语】慢性咳嗽,每易损伤肺阴或肺气,阴虚者要养阴,气虚者应补气。肺之气阴恢复,咳嗽才能治愈。方中玄参、麦冬养阴润肺;桔梗、甘草化痰止咳。乌梅能敛肺生津,《纲目》用它能治久咳不已。药理试验表明,乌梅的水煎液或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 一、 百合一钱半4.5 生地黄二钱6 熟地黄、当归身各三钱9 芍药炒甘草各一钱3 贝母麦冬各一钱半4.5 桔梗玄参各八分2.4 【用法】水煎服(原方未著用法)。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灼伤肺金,肺失清肃:咳嗽气喘, 灼伤肺络:痰中带血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伤肺络 【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太子参百合瘦肉汤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案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 方药:北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5克,当归3克,升麻3克,柴胡8克,甘草3克,青蒿(后下)5克,黄芩5克,杏仁5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脾肺止咳。 案例:陈某,男,6岁。1998年3月18日就诊。患儿平素体弱,每感风寒易致发热咳嗽,年发作3~4次,历3年余。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达39.5℃,在某门诊部静滴抗生素,服中西药治疗乏效。接诊时患儿体瘦、神疲乏力,懒言,面微红,体温达39.6℃,微恶风,咳嗽,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1剂,水煎分2次温服。次日体温渐退至38℃。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再进1剂热退咳止,诸症悉除。嘱服补中益气丸2个月,以调理善后。 按语:补中益气汤之党参、北芪补益脾肺之气以圃奉,佐白术以健脾,取当归以和血,陈皮理气以消甘药之滞,升麻、柴胡既升清气又能清热,加黄芩、青蒿组成药对以清热,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于补中益气之中配轻透之药以清虚热,临床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50例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梁少勇 2005-9-21 摘要: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4周前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17岁18例,18~80岁32例;病程3~4周26例,4~8周15例,8周以上9例。其中4周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一般为阵发性咳嗽,偶有白痰而量少,面色无华,食欲及睡眠不佳,舌淡脉弱。 1.2 治疗方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3~10g,炙黄芪5~30g,当归5~10g,白术5~20g,柴胡3~6g,升麻3~6g,陈皮3~6g,百部5~10g,桔梗5~10g,紫菀5~15g,款冬花5~10g,炙甘草5~10g。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10天为1 疗程,间隔3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停止,恢复正常;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无效:咳嗽无好转或加重,或并发他症。 1.4 结果本组50例中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2 讨论 咳嗽是肺脏功能失调,肺气上逆所致,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其病尚浅易治,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慢性咳嗽多属内伤咳嗽范畴,往往有较长的病史和其他脏腑失调的证候,虚证或虚中挟实居多,可因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当所致。气虚型咳嗽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痰、瘀3个方面。“久病伤气”,慢性咳嗽由于咳嗽日久,耗伤肺气,使肺之清肃功能难复,卫外功能失调,易于复感外邪,使咳嗽加剧。“脾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由脾胃气虚引起多种病症,用补中益气汤基本指征:精神疲怠、肢体困倦、面色萎黄或苍白、饮食无味、气短懒言、动则喘促、舌白质淡、脉虚无力。其兼有内伤身热、中气下陷者,尤为适宜。及体弱之眩晕、头痛、耳鸣、视朦、背恶风寒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带、功能性低热等。 1、治体虚所致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常见于神经衰弱、过劳、贫血、病后恢复期等体弱患者。 眩晕头痛属气虚者,常挟郁挟痰,伴有失眠,动则自汗,起则呕痰,口淡不渴,四肢乏力,舌淡苔白,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6克、法半夏12克。 耳鸣耳聋属肾虚,或中气虚弱,及过劳者,其鸣音较低微,两尺脉多虚,或大而无力,舌淡苔白,不渴,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9克、益智仁9克。 2、治体虚弱之视物不清、复视等,以年老体弱者多见,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虚大,或弦缓无力,用补中益气汤加杞子、川芎同煎,以补气血而益肝肾。 3、治体弱之背恶风寒。《内经》指出:“气虚者兼背疼,少气不足以息。”是阳气虚,不能卫外,故恶风寒,症属抵抗力低下,反应性差,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医案略。 4、治慢性气管炎。适宜脾虚痰湿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食少腹胀,舌苔白,脉濡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多痰而咳,病在肺脾,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制半夏12克、生姜4片,可收到良效。 医案略。 5、治子宫脱垂。前人经验认为次病“当升补元气为主,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9克、艾叶12克、五味子9克。现代实践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有良好效果,不论脱垂时间长短,程度轻重,均可应用。但以病程1、2、度疗效较好。补中益气汤可增强体质,提高全身肌肉张力、促使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起到“陷者举之”的作用。使子宫缩回阴道,每日1剂,连服14-28次。 本方对产后体质虚寒、气血衰弱、过早操劳之子宫脱垂者,疗效更佳。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汤 【处方】生地6克麦冬3.6克甘草15克元参4.5克贝母2.5克(去心)丹皮2.5克薄荷1.5克炒白芍2.4克 【药理作用】抗白喉杆菌《福建中医药》1964(5):1~12,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杆菌在体外也有很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力较强的药物为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性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作用均较明显;而薄荷在两方面作用均较差。抗菌力量与“中和”毒素力量似乎是两种独立性能。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其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为低,而“中和”毒性能力,则没有明显影响。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喘促气逆,甚至鼻翼掮动,脉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体虚,加大熟地;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备注】本方所治白喉,多属肺肾阴虚,复感时邪疫毒所致。治当滋养阴液,清肺解毒。方中生地养肾阴,麦冬养肺阴,玄参养阴增液,并可清热解毒,三者配伍,养阴清热之功益显;丹皮凉血而消肿;贝母润肺止咳,清热化痰;薄荷辛凉疏解,散邪利咽;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肺之功。【摘录】《重楼玉钥》卷上 治以滋阴补肾疏肝,方用滋水清肝饮,处方:熟地24克,山药18克,山茱萸18克,茯苓9克,丹皮9克,泽泻9克,佛手9克,山栀9克,龟板12克,知母9克,共10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外涂方如前不变。二诊时腰膝酸软大减,黄褐斑消失50%以上。 前方略加变通内服、外涂二月有余,颜面肤色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当归、白芍——养肝血,柔肝体,帮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促进气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薄荷——辛凉,助柴胡以疏肝气、解郁热;煨姜——辛温,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术以健脾胃。诸药相配,体现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治疗组予自拟疏肝补肾消斑汤,醋炒柴胡10g,郁金12g,白芍20g,当归12g,熟地、山药、茯苓各20g,苡仁30g,山茱萸10g,泽兰、桃仁各10g,白芷、陈皮各12g,甘草6g。临症加减:月经过少,色黯红有块者加益母草15g,红花6g;经前乳房、胸胁胀痛者加莪术、香附各12g;带下量多黄稠者加萆薢、土茯苓各15g;心烦失眠者加合欢皮12g,莲米15g;大便硬结者加杏仁12g,生大黄5g,每天1剂,水煎服,分3 次饭后1小时服用。 对照组予舒肝散(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 次10g,水冲服,每天3次,饭后服用。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

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李杲是“补土派”(五行 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 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 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 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 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 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 (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 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 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胃肠的蠕动减慢,没有力量, 表现为:饭量小,吃点东西就感觉堵得慌,不易消化,很长时间以后打个嗝,还能闻到自己 吃饭的味道。 (3)中气下陷还会影响到脏器的功能。脾主升清,除了将运化后的清气送给心肺、头目,还会 借助上升的力量保持体内脏腑的位置。如果脾气虚了,中气下陷,就会出现脏器的下垂。比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原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后人在原治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 六、头痛 1.患者,男,38岁。左前额痛已4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尤以眉额部为甚,屡治不愈;平时特别容易感冒,且每因感冒后则上述病情加重;多伴有鼻塞流涕等症,剧时鼻涕有腥味,有时还带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额窦炎”。刻诊:头额胀痛,鼻塞,流黄鼻涕,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动则多汗,汗出恶风,以手指压患者眼眶上角时头痛加剧,并牵连枕骨周围疼,瘦高体型,面白少华,舌质淡胖,舌边齿龈明显,苔薄黄,脉细。证属:气虚头痛。治宜:益气升清,祛风清热。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川芎10g,蔓荆子12g。 二诊:服药6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未见发作,仍以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2.林某,女,50岁。5年来,反复头部隐痛,病势悠悠,午后尤甚,时作时止,遇劳则复发或加剧。此次因半个月前干家务后,出现头痛且晕,汗出畏风,神疲乏力。平素胃纳差,食少无味。察其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头颅彩超及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血压90/60mmHg。诊断为头风。证属脾胃虚弱,脑髓脉络失荣。治拟补脾益气养:陈皮6g,白芷12g,天麻10g,大枣10g,甘草5g,水煎服。服上方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精神及

止咳清肺药方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泻白散 【组成】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生甘草3克、粳米6克。 【功用】泻肺火,清虚热:用于肺热咳喘、咯血、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者。可用本方配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麻疹初起,或疹后合并肺炎之咳嗽气急、痰粘、身热不退等症。 苇茎汤 【组成】苇茎(芦根)30克、生苡仁30克、桃仁9克、冬瓜子24克。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臭痰脓血、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可用本方治疗肺脓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等。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用】养阴清势:用于阴虚潮热或低热,如热病后期或慢性病低烧不退,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目前常用本方治疗结核病潮热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低热。 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9克、生石膏15克、人参2克、甘草3克、麻仁3克、阿胶3克(烊化)、麦冬4克、杏仁2克、枇杷叶6克。 【功用】清燥润肺: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无痰或少痰、气促胸痛、口燥咽干,舌干红少苔者。

【组成】麦冬35克、半夏5克、人参5克、粳米5克、甘草3克、大枣4枚。 【功用】养胃润肺,降逆化痰:用于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如肺阴伤之干咳或痰粘咯吐不爽;胃阴伤之咽干口渴、恶心、干呕、呃逆。舌红苔净,脉虚数等。 沙参麦冬汤 【组成】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 【功用】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养阴清肺汤 【组成】生地9克、麦冬9克、元参9克、丹皮3克、川贝母6克、生甘草2 克、薄荷2克、白芍3克。 【功用】养阴清肺:用于阴虚肺热而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数者。 玉屏风散 【组成】黄芪180克、白术60克、防风60克。研粉,每次6~9克,每日2次。【功用】补气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者。 牡蛎散 【组成】生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黄芪各30克,为散剂。每服9克,每日2次。 【功用】固表止汗:用于气阴不足,证见自汗、盗汗、心悸气短者。本方常单用或与补益方剂配伍,治疗体虚或病后自汗、盗汗。

补中益气汤病案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5484105.html, 赵宁华孙新云2006-5-21 14:32:13 《河北中医》2000 年3 月第28 卷第3 期 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 【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治疗应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功效卓著。兹举验案4则如下。 1 重症肌无力 蔡某,女,38岁,农民。1998-03-08初诊。人工流产后又患感冒,身体虚弱,汗多无力,觉双眼睑下垂沉重不能抬举3个月余,先后到多家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单纯眼肌型。给予激素和抗胆碱脂酶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刻诊:四肢无力,抬头力弱,倦怠自汗,少气懒言,头昏眩晕,腰膝酸软,双眼睑下垂,早轻暮重,视物成双,语声低哑,发音不清,口燥咽干,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中气不足,肝肾亏损。治宜补中益气,滋补肝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6 g,白术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2 g,鸡血藤18 g,山药18 g,阿胶(烊化)10 g,麦门冬12 g,何首乌15 g。水煎服,日1剂。15剂后自觉体力大增,头昏目眩减轻,声音有力,视物正常,惟眼睑略有下垂,开合不便。原方加熟地黄、鹿角胶、紫河车(另冲)继服20剂,眼睑下垂完全恢复,视力正常,随访5年未复发。 按: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患者做人工流产后又感冒,发汗过多,致气血津液亏乏,津虚不能溉,血虚不能营养,肌肉筋脉失养,出现眼睑下垂、肢体痿弱不用等一派中气不足、肝肾亏损之证。病位在脾、肝、肾,因脾主肌肉四肢,眼睑属脾,肾

主骨,肝主筋,故治疗以补中益气汤补中以健中土。加阿胶、鸡血藤、菟丝子、枸杞子、山药、熟地黄滋补肝肾,加鹿角胶、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可增强补肝肾填精之功。 2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刘某,男,32岁。1996-04-16初诊。头晕乏力,四肢酸软3个月余,患者身体消瘦,又因饮酒过量,感受寒邪,逐渐发展至头项软弱,畏寒,足不能久立,行走须人扶持,手臂无力,不能握物。某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治疗4个月余,疗效不佳。刻诊:面色苍白,体质瘦弱,心悸多汗,四肢不温,头项尚能抬举,步履缓慢,蹲起困难。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脾肾亏损。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5 g,白术15 g,红参(另煎)8 g,当归15 g,升麻6 g,大枣3枚,炙甘草6 g,巴戟天12 g,鹿角胶(烊化)10 g,鸡血藤24 g,炮附子6 g,补骨脂15 g,肉苁蓉15 g。水煎服,日1剂。10剂后足温,头可抬举,两手能持物,仍步履艰难,腰膝无力。守方继服15剂,诸症好转,略感口干。原方减附子,同时服虎潜丸,50余剂后精神体力恢复正常,可下地劳动,随访4年未复发。 按:本例主要是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四肢肌肉;肾阳虚,温煦失职,又感寒邪,肾精亏损,不能荣筋养骨,而致足软不能久立,肌肉萎缩。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气血虚弱。予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陷,使脾胃功能正常,精生血旺,肌肉丰满。配熟地黄、鸡血藤、巴戟天、续断、补骨脂、鹿角胶、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强筋健骨,恢复期配服虎潜丸可增强补肾助阳、强筋壮骨之力。 3 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 王某,女,30岁,农民。2001-04-28初诊。正产2胎,1年前曾做人工流产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