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其中a ,b ,c 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 ,B ,C 为其对角,R 为外接圆半径.

变式: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二、余弦定理

1.定理

a 2=

b 2+

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变形:222cos 2b c a A bc +-=、222cos 2a c b B ac +-=、222

cos 2a b c C ab

+-=

2.可解决的问题

①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②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 ③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

(1)111

222

a b c S ah bh ch ?===.

其中h a ,h b ,h c 为a ,b ,c 三边对应的高.

(3)如果一个数列已给出前几项,并给出后面任一项与前面的项之间关系式,这种给出数列的方法叫做递推法,其中的关系式称为递推公式.

(4)一个重要公式:对任何数列,总有

111,

(2).n

n n a S a S S n -???

??==-≥ 注: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要注意数列与函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等差数列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数列的公差.

(2)递推公式:a n +1=a n +d . (

3)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4)求和公式:11()(1).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5)性质:

①若m+n=p+q,则a m+a n=a p+a q;

②若m+n=2p,则a m+a n=2a p;

③a n=a m+(n-m)d.

(6)等差中项:

①若m+n=p+q,则a m a n=a p a q;

②若m+n=2p,则a m a n=a2p;

③a n=a m q n-m.

(6)等比中项:

a,b的等比中项G=

a,b,c成等比数列2

≠?=

(,,0).

a b c b ac

注:①a1和q叫做等比数列的基本元素,把S n和a n都用a1和q表示往往能使问题简化.

②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在a1,q,n,S n,a n五个数中,知道三个可求剩下的两个.③使用求和公式时,要注意q≠1的条件.

四、数列求和

主要求和方法有:

(1)公式法:主要用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方法.

(2)分组求和法:将数列的每一项拆分成几项,然后重新组合成几组,使每一组都能求和.如数列{n+2n}.

(3)并项求和法:将相邻几项合并,使合并后有规律,便于求和.如12-22+32-42+…+(-1)n-1n2.

(4)裂项相消法:将每项分成两项的差,并且正负能抵消.如求

111

.... 1223(1)

n n

+++

??+

(5)错位相减法:设{a n}是等差数列,{b n}是等比数列,求S n=a1b1+a2b2+???+a n b n时用错位相消法.做法:将上式两端乘以{b n}的公比,错一位相减,中间n-1项构成等比数列,可以求和.注意将n=1,2,3代入检验.

性质8a>b>0,n∈N,1

n>?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ax2+bx+c >0(a>0)

ax2+bx+c <0(a>0)

ax2+bx+c ≥0(a>0)

ax2+bx+c≤0(a>0)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②表中x1,x2是方程ax2+bx+c=0的根,且x1

③当Δ>0时,解集有口诀:大于0取两边,小于0取中间.

三、二元一次不等式和线性规划

1.直线划分平面区域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 >0(<0)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不等式Ax+By+C

先画出直线ax+by=0作为参考直线,然后向上或下平移参考直线,使其与可行域有公共点且到达最上(或最下)的位置,此时z即取得最大或最小值.当b>0时,最上方的为最大值,最下方的最小值;当b<0时则相反.

四、基本不等式

1.基本不等式

(1)a2+b2≥2ab(a,b∈R). (2)a b

+≥a>0,b>0).

变式:(3)

22

(,R).

2

a b

ab a b

+

≤∈(4)

2

(,R).

2

a b

ab a b

+

??

≤∈

?

??

以上各不等式当且a=b时等号成立.

2.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相关文档